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近年来,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接连不断发生,让人们对畜产品质量的安全更为关注,因此极有必要对当前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当前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困难因素,针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提出应对控制策略。【关键词】畜牧业;畜产品;安全监管;问题;相应对策“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篇1:

新西兰农产品质量安全分析与启示

摘要:新西兰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从食品安全立法、执法、监管等角度介绍新西兰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情况,借鉴新西兰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尤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方面的经验,提出改善辽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新西兰

新西兰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依靠农业立国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质量优势、技术创新优势,新西兰形成了以奶牛养殖为主,绵羊、鹿养殖等为辅的畜牧业主导产业,以猕猴桃、葡萄种植为主的果品业,以及以松树为主的用材林业,这些产业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奶制品、猕猴桃、木材、白葡萄酒成为新西兰出口的标志性产品。畜产品绝大部分用于出口,牛奶出口量世界第一。新西兰是目前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对农业提供任何直接补贴而与其他产业一样征收商品税、收入税的国家,即使这样,新西兰农业仍然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这与该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息息相关。

1 新西兰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情况

1.1 农产品安全备受重视,成为立国之本

对于新西兰这样以农产品出口为经济命脉的国家而言,失去“安全“二字,是难以想象的。为此,新西兰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到食品安全的大范畴,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并专门设立了由农林部、渔业部、食品安全局等部门合并而成的第一产业部,把大农业与大食品结合起来,统一监管,确保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品质,让以安全、天然、高质量食品著称的新西兰找到了农业立国之路。

1.2 法律法规完善,执法严明

新西兰在食品安全(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较早,这既是国民健康的需要,也是出口的需要。主要有《食品安全法案》《动物制品法案》《农产品化肥和动物药剂法案》《葡萄酒法案》及《食品卫生规定》。2014年5月27日通过的新的《食品安全法》是根据特定行业食品安全风险的程度和性质而制定实施的一套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包括在一些情况下召回产品的条款,加强了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权限。新法还给予不同类型的企业更多灵活性,降低其执行食品安全规定的成本。值得一提的是,新西兰在食品安全法规的执行过程中非常严格、透明,极少发生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的情况。

1.3 监管体系健全,运行高效

新西兰所有农业行业普遍建立了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或合作社有机协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广泛应用了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监管效率和水平堪称世界领先,其中最典型的是奶制品质量安全系统。作为全球主要奶粉输出地,新西兰在奶粉监管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建立起由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共同组成的监管体系,成为支撑新西兰成为世界奶制品质量最高国家的基本保证,也是100多a来奶农共同努力的结果。

1.4 监管程序职责明确,标准执行得力

食品安全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规定了生产者和管理者的职责。第一产业部的职责是有效执行食品安全法规,制定相应标准,监督标准执行,实现从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确保食品安全。政府制定相应标准后,并不对生产者的产品是否符合标准进行认定,而是由第三方来完成。第三方是独立的检测机构,由第一产业部认证,职责是进行产品抽检以及按照风险管理制度进行独立检测评估,这样既减少了政府的干预,又防止了权利腐败和造假现象,确保检测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2 新西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与启示

新西兰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很多经验尤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2.1 以法律法规为基石严格监管农产品质量,把食品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食品安全关乎国民健康和民族的未来。对于新西兰来说,保障食品安全既是国民健康的需要,也是人权保障的一部分,更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为了应对其他国家日益苛刻的农产品进口标准,新西兰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主动对本国农产品生产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对农产品进口执行严格的质量检验措施。正是在内外压力与动力双重驱动下,最终建立了举世公认的先进、实用、健全的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民的隐痛。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但监管中仍存在漏洞和难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监管对象多而分布广泛,不如新西兰少而集中;二是监管部门多而职责不清,存在监管漏洞或推卸责任现象;三是执行法律和标准力度不足。对此,只有从政府层面制定实施细则,落实责任,把抓好食品安全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才能有效监管好食品安全。

2.2 转变农产品质量提升与保障供给和农民增收相制约的观念,将农产品的“质”与“量”统筹考量,协调发展

新西兰人少地多,牧场辽阔,全国人口只有430万人,国内消费有限,农产品只有以合理的价格出口才能维持本国农业发展,所以必须在农产品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我国人口基数大,有效耕地少,土地承载力有限,因此,一直以来把提高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但从长远看,这种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和潜在危害逐步显现,农药、化肥等农用投入品的过度使用导致“量”的提升和“质”的下降。结合新西兰经验,提升农产品质量与保障供给和农民增收并不矛盾,关键是“质”的提升是否有效益,“质”的下降是否成本高。因此,有必要改变农业生产偏重“量”的狭隘观念,以市场为杠杆,实现“质”与“量”的和谐发展。

2.3 实现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流通、从农业到服务业全过程可追溯和有效监管,建立高效统一、协调顺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食品已经远远超出农产品的范畴。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新西兰也曾存在管理部门职能重合、管理标准执行不一的情况,造成管理部门、生产商和销售商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纠纷与矛盾。第一产业部的成立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整合无疑减少了食品安全监管成本,大大提高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效率。比较而言,我国难以像新西兰那样大刀阔斧地进行机构合并整合,但可以围绕农产品质量提升,在提高监管效率上做文章,在农产品生产及流通两个关键环节加强监管,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

2.4 建立与农产品质量监管相适应的综合保障体系,是农产品安全的外部保障

为了保障和扩大农产品出口,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新西兰于1984年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市场经济改革,建立起富有效率的出口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农产品监管手段普遍停留在农残检测和食品认证上,但农残检测也没有普及,食品认证也没有获得生产者积极响应。事实上,农产品监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科研系统、执法机构等协调配合,才能保证农产品监管的效果。

2.5 找准重点监管对象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有效执行,是农产品监管工作的核心要务

政府制定规则、企业遵守原则、引入第三方检测,是新西兰成为“自然之国”的重要保证。第一产业部依照政策法律赋予的权限负总责,重点是制定标准、维护标准和监督标准,而不参与到每个环节;生产者需要按照标准来生产经营;对于是否符合标准,由第三方来判定。对生产者的约束来自于标准的执行和是否能通过检测。我国农产品监管体制以政府监管为主、检测为辅,监管对象直接面对分布相当广泛、种植面积很小、依靠田地生存的农民,呈现“哑铃型”监管模式。任务重、监管难,成为必然。只能采取重点监管的方式,以农事企业、种植大户、合作组织等为集中监管目标,有的放矢,抓大放小,逐步规范,循序渐进。监管部门的主要力量应放在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标准的执行上来。

2.6 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确保检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

在新西兰食品安全管理中,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必不可少。第三方检测和评估是新西兰乳品质量管理的一条成熟经验,而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在供应链中的参与度较低。如何引入国外或培育(下转第86页)(上接第83页)本国公信力强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并强化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约束,是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关键。

2.7 以主导产业为突破口把优势农产品做强做精,是推进出口创汇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农产品出口已占新西兰出口商品比重的70%,而中国是新西兰第二大贸易伙伴。立足辽宁,作为我国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辽宁按照优势区域形成了粮食、水产、畜牧、果蔬等八大优势主导产业,但这种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出口创汇优势,主因在于产品达不到出口标准。新西兰拥有一个健全的、被国际市场认可的食品安全体系和标准,构成了食品安全的层层防线。对于辽宁来说,可以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按照出口标准生产,促进农产品出口。

2.8 把建立诚信社会放在与依法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是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一些违规企业或私营业主,新西兰政府最严格的处罚就是吊销营业执照或出口执照。长久以来,新西兰企业一直认为其行为代表着国家形象。正是这种潜入人心的社会诚信环境,加上立法很严和监管得当,使得农产品安全在新西兰并没有成为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借助舆论力量,激励群众参与,加大惩处力度,让“三无”食品作坊无处可藏,让造假食品无处可去,让失信企业付出代价,打造诚信公正的社会环境,从思想上、道德上、环境上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张国军.新西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会与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4):68.

[2] 于战平.新西兰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1(7):64.

[3] 李晓俐.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做法[J].世界农业,2012(10):109-111.

作者:智红涛

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篇2:

探究当前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

【摘 要】近年来,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接连不断发生,让人们对畜产品质量的安全更为关注,因此极有必要对当前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当前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困难因素,针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提出应对控制策略。

【关键词】畜牧业;畜产品;安全监管;问题;相应对策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畜产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使广大消费者对肉食品质量安全表现出极度的担忧与重视,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畜产品质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现实需要,是优化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因此,加强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本文将对当前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问题以及采取对策做一个初探。

1 当前畜产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1.1 法律法规不健全

依照《动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是很强,并存在一些空档。如对执有乡村兽医证的从业人员违法行为,根据《乡村兽医管理办法》有权进行处理,而对无证有违法行为者而无权处理。 1.2 基础建设不到位

国家在防疫、检疫、兽药及有害物质残留等检测设施、设备建设的投入远远不够。监测机构不完备,监管人手不够,检测手段落后,严重影响监管力度和效果。

1.3 部门配合不协调

畜产品质量安全由畜牧、工商、质监、公安、商务等部门分段管理,缺乏有效协调机制,难形成有效合力,往往造成监管缺位与死角。如“注水牛肉”到底由谁部门来管,一直没解决好这个问题。

1.4 养殖场监管成难题

近年畜牧业快速发展,不同行业者涌入养殖行业而素质良莠不齐,使监管成巨大问题。如无资质的场主不配备驻场兽医而随意使用治疗药品和生物制品;严重缺乏兽药休药期意识;养殖档案不填写或内容与实际脱节,用药用料及动物变动难于监管;环保治污滞后。

1.5 无害化处理是难点

目前,养殖环节的病死动物主要是深埋、焚烧处理,较大的场采用化尸池处理。但焚烧、深埋、化尸池处理易造成空气、土壤和水源的二次污染,并易造成土地资源短缺、化制副产物去向监管难等问题。

2 当前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困难因素

2.1 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艰巨性大

目前养殖仍以农民家庭分散经营为主体。随着畜牧业迅猛发展,从而畜产品生产量的扩张和分散经营带来质量安全监管的艰巨性加大。

2.2 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被动性强

分析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伪劣兽药、饲料是祸害,暴利诱惑是祸根,病死害动物及产品是祸源,祸源难除隐患难消。虽对各种违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但监管查处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2.3 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伸缩性长

当前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全面走向社会化,肉品异地流通,换票程序烦锁,肉品质量良莠难分,隐藏场所难查。尽管有法可依,加大力度查处,频繁专项整治,但屡查屡治,隐患犹存。

2.4 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滞后性大

畜产品质量安全呈反复性,能治标难治本。违法者善于钻市场经济的空子,而我们的监管机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监管手段还不能适应高科技时代的变化。

3 应对措施

3.1 深化监管体制改革

3.1.1 深化职能改革

结合当前国家食品安全的大部制改革,应进一步明确畜牧部门在畜产品安全的监管职责,把动物从养殖场到餐桌之间的监管职能统一划归到畜牧部门,特别是屠宰检疫上,彻底解决畜牧和商贸两家的职能交叉现象,突出动物卫生监督的职能,实现对动物全过程的监管。

3.1.2 健全监管机构

在全国畜牧部门自上而下要增设畜产品安全专职机构并挂牌,到村级配设畜产品安全协管员;在县级畜牧部门增设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采用科学的检测手段,使用看得见的检测数据,使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走上正规化、精确化、科学化。

3.2 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将畜产品安全监督检查、抽样检验、风险监测、宣传教育、机构建设等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加强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为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财力保障。

3.3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饲料兽药生产经营、屠宰、养殖等畜产品生产经营者,是畜产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畜产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畜产品生产经营者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畜产品安全管理人员;应组织畜产品从业人员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4 推行责任约谈制

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将对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

3.5 创新监管机制模式

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原则,大胆探索,创新监管模式。

3.5.1 推行“一卡”常态化监管制

“一卡”即规模养殖场监管记录卡,对规模养殖场每月定期监管,并将违规情况和整改意见记录在卡,一式两份。

3.5.2 建立畜产品安全“黑名单”制

凡生产经营“瘦肉精”等违禁物质的和病害动物及产品的以及两次以上不按规定无害化处理病害动物及产品的单位及个人;生产经营假劣饲料兽药情节严重者;规模养殖户综合考评不合格者等均载入“黑名单”。对载入黑名单者一律曝光并通报相关部门,并依法收回(吊、注销)许可证件,是规模养殖户的则五年内不得享受各种养殖政策性扶持补助资金、不得申报项目。

3.5.3 推行病死动物及产品集中无害化处理制

建设集中无害化处理场(厂),利用其处理成本低、方便快捷、无污染、废渣可再利用、集中处理不扩散等优点,从根本上保障畜产品安全。督促大型养殖场和屠宰场自建为主、政府补贴为辅,分区域、分步骤建设集中无害化处理场(中心),可全国范围推广实施病死动物及产品集中无害化处理。

3.6 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3.6.1 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只要有违法违规行为,不论是否造成损害后果,都要进行惩罚,都要负赔偿责任以及刑事责任,真正从源头上把畜产品安全搞上去。

3.6.2 重处违法违规行为

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当即立案,并实行经济重惩以及刑事处罚。通过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最终建立严格的畜产品安全监督体系。

作者:刘思 蒋道友 王小文等

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篇3:

自贸试验区进境饲料加工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研究

2015年4月,天津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为充分享受自贸试验区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区内企业提出拟从国外进境饲料原料,经自贸试验区加工为成品饲料后再出区的贸易方式。面对新形势下企业提出的合理设想,检验检疫部门应进一步革新理念,探索进境饲料检验检疫新模式,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全面推行。

一、进境饲料检验检疫现状

(一)进境饲料产品批次重量逐年上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饲料作为动物性食品的生产原料,其需求量也随之增加。鉴于我国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条件限制,国内饲料资源已远不能满足养殖业的需求,饲料大量进口成为必然。

天津口岸进境饲料的种类主要包括饲料粮谷类、饲草类、糠麸饼粕渣類、加工动物蛋白及油脂、宠物食品等。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6年,进境饲料的批次逐年分别上升45.3%、50.5%,重量上升49.1%、61.1%,金额上升50.3%、40.9%。近3年,天津口岸进境饲料批次、重量及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面对如此强劲的上升态势,口岸检验检疫部门因受人员编制、检测能力等限制,快速攀升的业务量与检验检疫通关放行速度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检验检疫部门亟须完善现有查验模式,以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二)民众对饲料质量安全问题高度关注

随着民众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在饮食方面需求也从“吃饱”到“吃好”方向转化,要求吃得更健康、更安全、更科学。动物性食品作为人们餐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盛宴,在饮食结构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饲料做为动物性食品的生产原料,直接影响着动物性产品的安全性、卫生性,也间接影响着民众的身体健康。几年前的三聚氰胺、二英、瘦肉精、孔雀石绿事件的影响至今仍让人们心有余悸。

(三)进境饲料疫情不容忽视

伴随着饲料的大量进口,随之而来的还有饲料中携带的疫情。检验检疫部门在饲料中屡有截获假高粱、豚草、苜蓿黄萎病菌等多种检疫性有害生物。这些疫情一旦传入,会对我国的农林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四)主管部门努力构建两大保障体系

鉴于进境饲料可能带来的质量安全隐患及疫情风险,保证质量安全及严防疫情传入是进境饲料要应对的两大主要工作。作为进出口饲料检验检疫工作的主管部门,质检总局对饲料检验检疫工作高度重视,着力构建两大体系:一是疫病疫情防控体系,通过口岸检疫、疫病疫情监测等手段,将疫病疫情传入传出概率降至最低;二是构建质量安全控制体系,通过品质检验、安全风险监控等措施,确保进出口饲料质量安全。

二、进境饲料检验检疫存在问题分析

(一)检验检疫项目繁杂

按照相关规定,进境饲料在口岸实施检验检疫的项目主要包括检疫项目、品质检验项目、安全卫生项目、转基因项目等,而每个项目下的具体检测指标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或几十个。这些项目全做下来,耗时长、费用高、企业压力大。

(二)入区出区检验检疫手续复杂

进境饲料原料,经自贸试验区加工为饲料后再出区,即入区时是一种产品,出区时是另一种产品,因HS编码不同,检验检疫要求也有所不同。入区出区时需分别履行报检、检验检疫、出证放行等手续,然而有些环节是重复性工作,增加检验检疫人员工作强度,造成检验检疫资源浪费。

(三)部分单证提供困难

入区报检时需提供动植物检疫许可证、饲料登记证及植物检疫证书(以下简称“三证”),按照现有相关规定,成品饲料出区时,因产品不同,报检时仍需提供相关证书,由于生产加工模式的特殊性,这不仅造成了企业提供证书困难,还给通关带来较大困难,严重影响了相关贸易的开展。以植物检疫证书为例,因国外检疫机构只是针对植物源性饲料原料实施检疫并出具植物检疫证书,区内经加工成的植物源性饲料,因国外未经检疫,无法出具植物检疫证书。

(四)进境饲料一线检验取样工作压力大、效率低

检验是检验检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检验取样仍以一线检验检疫人员人工完成为主。一是工作压力大。一线人员除承担繁重的现场检验检疫工作外,还要负责单证的审核、证稿的拟制、对企业的日常监管等,工作压力大。二是取样工作效率低。由于进境货物种类繁多,装载方式各异,而取样标准依不同货物种类、不同装载方式而有所不同,目前机械自动取样还远未普及,取样仍以人工为主。受货物装载情况、场地条件、时间因素等限制,取样工作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

三、建议及措施

针对自贸试验区饲料检验检疫工作面临的问题,从查验环节项目设置、检疫风险分级管理、分线监管、证书提供、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等几方面入手进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自贸试验区进境饲料加工检验检疫监管模式。

(一)合理设置口岸查验环节,做好检验检疫项目的加减法

1.现场查验环节的减法——在进境时只实施检疫及转基因检测。做好检疫工作是检验检疫部门的根本,放眼世界,各国对检疫工作也是丝毫没有松懈。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威胁已呈全球化趋势,检疫工作要不断加强并常抓不懈,避免疫病疫情的传播、蔓延,检验检疫部门任重道远。

转基因技术在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作物上的应用已十分普遍,玉米、大豆、油菜籽及其生产的饼粕渣类产品在进口饲料中占有很大的份额。转基因产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考虑到检疫及转基因产品的高风险性、高敏感性,我们将其纳入一线查验环节,重点查验。而对诸如品质检验、安全卫生检测等项目,将其归入监管环节,减化口岸现场查验流程。

2.监管环节的加法——在生产加工环节实施检验。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一直将其做为关注的重中之重。同时,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也是检验检疫部门的另一项根本职能,检企双管齐下,共同应对产品质量问题。我们可以将一般品质检验项目加入到企业的自检自控体系中;在饲料生产加工过程中实施安全卫生项目的风险监控。

(二)实施检疫风险分级管理

通过风险分析,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种类的进境饲料原料实施检疫风险分级管理。依风险级别不同,采取相应的检疫及监管模式,设置不同的查验、取样比例,制定不同监测项目、监管频次等。

(三)实施检验检疫分线监管

一线检疫,二线核销放行。将检验项目、标签查验、对企业日常监管均纳入监管环节,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进境时对饲料原料实施检疫及转基因检测;在区内生产加工过程中对饲料实施安全风险监控和检验项目的检测,同时对全过程实施监督;出区时审核监管记录、检测报告等资料,直接核销放行。

(四)进口时免于提供三证

因饲料原料在进境报检时检验检疫部门已审核了三证,原料区内加工过程在检验检疫部门的监管之下,疫病疫情及质量安全风险可控,因此,经区内加工流向国内市场的饲料,出区时可免于提供三证。

(五)引入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

进境饲料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是指由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认可的第三方检验机构对进境饲料实施品质及安全卫生检验的取样、实验室检测、检验报告出具等工作,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直接使用其结果作为合格评定的依据。

因检验样品的扦取具有相应的国家标准,第三方人员经过培训认可,严格按标准操作,能够保证样品质量。目前也存在诸如SGS等机构从事相关业务。检验检疫部门可通过制定科学规范的认可程序,保证对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有效的控制。

引入检验结果第三方采信后,将检验样品的取样工作交于第三方完成,能极大地缓解一线人员工作压力,利于一线人员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现场检验检疫及监管中,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四、小结

本文在对饲料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的研究中,引入了风险管理、分线监管等理念。入区时对饲料原料实施检疫及转基因检测,在区内生产加工过程中对饲料实施安全风险监控和检验项目的检测,同时对全过程实施监督,出区时审核监管记录、检测报告等资料,直接核销放行。对进入国内市场的饲料,免于提供检疫许可证、植物检疫证书、产品登记证书。力争做到合理配置检验检疫资源,检验检疫前推后移与现场查验相结合,进一步创新查验模式,优化工作流程,加快通关速度。

作者:郁宝龙

上一篇:应用型人才培养网络工程论文下一篇:信号传输系统与广播电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