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期标准化管理民营企业论文

2022-04-30

在新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民营企业从创业、生存到发展,度过了生存期、成长期、成熟期。当国际金融环境发生变化和国内经济宏观调整发生改变时,民营企业更面临经营与管理的困境。一方面,企业必须为股东提供高额回报;另一方面,追求高回报可能损害企业的长远发展利益。寻求民营企业新的管理模式,成为企业家赚钱的亮点。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成长期标准化管理民营企业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成长期标准化管理民营企业论文 篇1:

我国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化:现状与展望

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不能持续经营,其原因之一在于民营企业主要依靠不稳定的个人的因素而不是制度因素来管理企业,管理的制度化程度偏低。民营企业的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个人和重家族,即以自己为中心,按“差序格局”进行经济活动,但这种基于关系的信任基础之上的活动难以延伸至该社会网络之外,并与基于普遍规则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之间有着内在的矛盾。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的制度化管理方式是现代企业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制度;制度化

周 燕(1979—),女,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理论和商业企业管理;庞 毅(1954—),男,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书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商业企业管理。(北京 100048)

本文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批发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和北京市高校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项目编号:PHR201007124)的研究成果。

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中活跃的企业形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生命周期短,不能持续经营,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主要依靠不稳定的人的因素而不是制度因素来管理企业,管理中制度化程度偏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管理制度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我国民营企业必须提高竞争力,采取制度化管理的方式,并在管理上进行不断创新。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成为对外贸易的生力军。

关于民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情况,有关政府部门至今没有十分规范和准确的数据。但不管怎么看,民营企业诞生30多年来在GDP中的比重有了明显提高,民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已被普遍承认。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九五”末期的2000年,我国内资民营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约为42.8%,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比重约为12.6%,两者之和约占GDP的55%。到“十五”末期的2005年,内资民营企业在GDP中的比重约为50%,外商和港澳台经济比重约为15%~16%,两者相加约占65%左右(见表1)。

根据全国工商联的2010年8月29日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家分析报告,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民营企业积极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表现出了抵御危机的能力。许多民营企业坚持不裁员、积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成为国民经济一支重要的稳定力量。在企稳向好的2009年,民营企业500家营业收入、资产占总资产收益率高于其他企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突出的重要驱动力。这些都说明民营企业不仅在顺境中有较强的发展动力,也有逆势而上的发展活力和能力。2010年,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达4 812.66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223%,年均增长26.4%。

各种数据和现象都足以表明,在未来的经济体系中,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将逐渐减弱,而民营企业将会逐渐占据主体地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国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无疑已经成为主要趋势。这也是本文选择民营企业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民营企业管理发展中的制度化

作为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民营企业可以说是汇聚了我国社会制度和企业制度变迁中的各种矛盾。民营企业的管理及管理的制度化经历了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

(一)民营企业管理的发展]变——从不规范到规范

在民营企业创立初期,企业的员工少、资金少、产品少,企业还没有一个严密规范的组织结构。其组织结构非常简单,一般可分成两大阶层:拥有所有权的管理者和员工群体。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一般是高度集中的,创业者是真正负责企业经营的企业家,他们完全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家庭观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模仿着家庭内部的上慈下从,用血缘地缘人缘关系作为企业内部的凝集力。这种简单、高度集权的管理与这一时期的企业状况是比较适应的。它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对市场的反映、决策和实施都非常快,此时的资金运用效率是非常高的,资本回报率也往往最高。

当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特别是企业有了稳定的产品、项目,进入成长期以后,家长式管理将不再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这时企业的创业者们一般会在不放弃家庭管理方式的前提下,让更多的家庭成员或准家庭成员来分担部分工作,这就形成了家族式管理制度。创业者一般以自身为核心,把家族近亲放在监督财务、采购、销售等关键职位,使家族成员分布在生产、技术、管理的各个环节。这一阶段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家长式管理相比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只是稍加改进而已。在领导制度方面,民营企业依然采取集权制,以个人为中心,但增加了“小圈”和“中圈”的管理层。核心层以外由一个近亲组成的小圈子,就决策事项向核心层提供意见。小圈子之外,由远亲和朋友组成的中圈负责日常运作事务和一次性决策活动,个别企业还吸纳了专业人士进入中圈。在组织结构上,生产、销售、财务等职能部分开始出现,但其根本的组织形式依然是集权的。

在规模进一步扩大时,企业会进入现代企业的公司化管理阶段。一旦建立公司化管理制度,企业内部会形成决策、执行与监督制衡的治理结构,能有效推动企业快速、高效发展。与前两种管理制度相比,实行公司化管理制度的企业在组织形式、领导制度、组织结构和财务结构等方面都会进入规范化管理阶段。

从管理发展历程来看,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往往是一种松散结构(如作坊式的经营),没有规范管理,靠着老板拼命和个人经验随机处理,也取得了成功,甚至是不小的成功。随着企业的发展,依靠个人经验已经不能胜任企业的管理,这时有部分创业者意识到管理薄弱,或者管理水平低,感觉到强烈的危机,开始进行管理改革,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管理改革首要的就是建立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不依赖个人意志的制度。

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的]变是在一定的内在动力推动下实现的。民营企业从成长期到成长后期或成熟期阶段,规模越来越大,光靠个人能力已经不能胜任企业的管理,家族式管理制度的缺陷越来越明显。为了进一步发展,企业必须更好地融资、吸收大量的优秀人才,内部就自发地产生压力,要求管理体系结构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所以,企业发展的内部要求促使民营企业采取制度化管理方式。

(二)民营企业管理的制度化程度普遍偏低

我国民营企业是在特殊的体制环境下创业和成长起来的,目前已经有一部分民营企业获得了成功,有的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但大多数民营企业还是具有一些天生的弱点。民营企业在制度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首先是产权制度缺失,企业产权与企业家个人产权混合在一起,界限划分不清,产权结构是完全意义的单一结构,摆脱不了血缘关系的干预。其次,在管理上,大多数企业制度建设极不健全,缺乏最基本的理性素质,不是靠制度来保证效率,而是依赖个人领导才能,依靠偶然的市场机遇,依靠员工的个人经验和自觉性进行管理。组织制度与管理制度缺失,造成管理程序简单化、人格化现象严重。民营企业通常与家族制联系在一起,明显的“家族化”痕迹,很难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管理的制度化程度还相对较低。原因在于由于创业期的成功,企业主的威信一般得到绝对肯定,企业主自己对自身的能力也充满信心,从而使其往往凭个人经验作决策。在一部分民营企业中虽然也有一套成文的制度规范,但一般不过是出于一时业务和管理的需要。而且企业主随时可以制定制度,也可以违反和改变制度。这种非制度化的管理本身无法形成对企业主的制约机制,企业管理体系也很难正规化、制度化和程序化。随意性很强的管理手段,在企业规模较小时比较灵活,而企业规模较大时却会造成混乱,容易潜伏危险。而制度化管理可以克服这种随意性。

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的制度化程度较低的主要表现就是,管理者个人在企业制度的形成和执行中具有明显的导向、制约、影响作用。很多民营企业中,管理者个人的观念和是非偏好直接制约和影响组织中通行的惯例、思维方式和风气。很多民营企业决策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管理不规范。

但是,目前也有一部分民营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制度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采取了制度化管理的方式,制度化程度比其他企业高,这样的民营企业取得的成功概率也比其他企业大。如联想、华为等高科技民营企业,是我国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化程度较高的代表企业。制度化程度越高,企业主受制度约束的程度也越高,跟所有员工一样受企业制度的约束,不能随心所欲地制定和修改企业规章、制度、条例等。在联想,柳传志和杨元庆像所有普通员工一样,必须遵守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企业的所有决策都有固定的程序,由专门的委员会根据制定好的规章、制度和程序来做出决策,并按制度规定执行,避免了个人决策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这些企业是其他民营企业的榜样和奋斗目标。

三、制约民营企业持续成长的瓶颈

(一)民营企业成长中人的因素和制度因素

我国民营企业虽多,但真正能做大、做强、做久的企业并不多,有不少是在生存与发展之间挣扎,另有相当一部分只是昙花一现,便很快就消失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据有关研究表明,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有“生”有“死”这本是自然现象,但我国民营企业如此之“短命”就不能不说有问题了。有的企业一直不断发展日益壮大,有的企业只能苦苦维持生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林林总总,但主要原因还在于我国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依靠人治获得成功,而个人的能力和经验在没有传承制度的组织中是难以持续的,只有依靠制度的成功才能稳定持续。不同的管理的体系化和制度化程度对企业的运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大多数民营企业重亲缘关系和情感逻辑,往往忽视制度和规则的制约,出现行为上的随意性和涣散性,以“情”代“理”,以“情”代“法”,破坏制度理性的权威。当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和矛盾时,往往不是从科学、理性、是非角度考虑问题,而被看做是关系问题,转化成“势力”对比、亲情性矛盾。一团和气,不讲原则,不计较得失的泛亲情、泛情感关系,就可能变成有意的伎俩和斤斤计较,变成势力团伙关系的破坏和重组,导致团体凝聚力迅速降低,离散的可能性迅速增加。更为严重的是,无规则或者只有表面上的规则,单靠是否是“自己人”、是否“听话”、是否符合所在团伙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维护自己的权威等个人判断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只能导致潜规则横行,而使制度和管理体系成为纯粹的形式。特别是我国有深厚的“人治”传统,有“权变”传统,长期以来没有树立起形式化、制度化理性的权威,制度和规则在现实中常常被“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被变通,流于形式和摆设,这使得树立制度理性的权威显得尤其重要。

此外,靠人成功的民营企业还面临着传承——交接班的问题。我国民营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当前也面临着传承的问题。目前,民营企业的第一代企业家已所剩无几,他们有的创业失败,败走麦城;有的小富即安,退出商场;有的已彻底倒闭;有的已出国定居;有的甚至因积劳成疾离开人世。剩下来的企业家,在商场打拼几十年,所领导的企业已形成相当规模,具有一定的威望。但是,第一代企业家的年龄普遍在50~65岁之间,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管理知识和能力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因此,这些创业英雄迫切需要寻找接班人,把他们的成功延续下去。能否顺利完成交接班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美国是民营企业十分发达的国度,但麦肯锡关于家族企业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他们同样存在着管理权移交问题的困难:在所有家族企业中,70%的企业只经历了一代,其余30%发展到了第二代,发展到第三代的企业只有13%。家族企业平均存在时间为24年。因此,要使民营企业跳出个人寿命和能力的限制,要摆脱靠人的成功的命运,必须进行制度化管理改造,使管理层由市场产生。随着科技的发展推进和环境的变化,企业管理层的更新换代也加快了速度,个人经验和能力已经不可靠,企业的成功需要转向稳定、可靠、不依赖于个人的制度,以制度化管理的方式来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民营企业更需要制度化的管理方式来摆脱家族式管理模式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制约。

(二)制度化——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达国家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组织]变已经从实践上证明了这一点。不管是企业组织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是事业组织中的专业权威结构,抑或政府组织的种种形式,都已实现了权威中心由人向制度的转化。当一个企业由创业阶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时,企业的中心工作是构建与环境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良好的制度安排能防范企业的决策风险。

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是制度化管理方式的特点,也是其有别于以人为主的管理方式的优点。在制度化管理方式中,将管理的每一过程和每个环节的职能和职责予以规范化,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并辅之以必要的强化手段。通过规范化过程来建立科学的制度规范体系,用制度、程序、标准等形式确定企业从全局性事务到局部事务,再到个人行为全系列的行为规范,并在企业内建立制度化的权威体系。这些规范大到企业基本制度,小到个人行为规范,都要从不同侧面和角度体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导向。这些规范、流程和标准既要体现业务技术必然性,也要明确结构化机制对职能、责任的要求;既要反映企业目标、价值观导向,也要符合个体特点。规范通常由不同的标准、规程、职能、职责、程序和上下左右关系等方面的规定性构成。经由规范化过程,企业中大部分事项就有了明确具体的依据和标准,工作流程得以建立,岗位职责得以明确规定,建立起企业内行为的秩序和规则。规范化、流程化和标准化提高了企业内各层次、各部门、各环节行事的准确性,减少了不确定性,对部门、团队和个体的行为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的制度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明智选择,也是必然选择。

中国传统管理的家族化、情感化特征,是制度化管理的严重阻碍,其积极作用理应继承和发扬。但首要的,是确立制度理性的权威。没有制度规范的权威性,管理的权威中心不从“人”转到“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就不可能建立,现代管理科学的采用就不可能实现。

我国民营企业当前的主要问题首先是要确立制度,其次才是按制度行事。制度只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大环节,有制度虽然比“人治”的状况前进了一大步,但是有制度并不能说管理就制度化了,制度的执行更重要。光有制度,如果不去执行或者碰到某个人可以绕过制度,那么,这个制度就是空的。建立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建立制度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传统,必须保证制度能获得大多数员工的认同和支持,便于制度的顺利推行与实施;另一方面,企业的制度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严越好,关键在于是否可行,是否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第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制度化管理与情感管理之间的关系,最后是要妥善处理非正式组织的抵制行为。

企业有了整套管理制度并不代表已经实现管理制度化了,关键在于实际管理运行过程中,是否依照颁布的制度行事。在企业管理制度化的推进过程中,需采用一种“严格的制度化”和“谨慎的特殊化”做法。对于公司已经制定的规范制度,要严格地按章执行,并且尽可能避免“特批”的情况,除非是“紧急而重要事情”,或是制度的空白领域,否则,即便是企业最高领导人也不可逾越制度。法治是为了加强企业管理规范的意识,在员工心中形成管理规范的观念。一种制度要求,当人们普遍认识到其重要性,并且大多数人树立起维护制度规范的信念的时候,制度规范的权威就可以树立起来,相应的制度文化就可以发挥作用。

民营企业在推进管理制度化的进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晰产权。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是民营企业管理改革的基本,是民营企业完成家族制管理到现代企业管理转化的基础改造。在明晰的产权结构基础之上,民营企业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和监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这些机构的职责权限,使企业内外部各方利益群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和行为规范化、制度化。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在高效率的业务管理流程基础上建设企业管理制度,用科学的决策代替传统的个人经验决策。制度的建立要充分考虑企业的业务、技术、组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用以规范企业的决策活动,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代替老板的拍脑袋决策方式。民营企业要转变管理制度的形成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审核机制。管理制度要契合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并体现企业理念。制度的形成要科学合理,要由公司内外成员和专家共同研究制定,代替老板朝令夕改的个人行为方式。而制度本身,也需有一个不断成熟、不断完善的过程,以使之趋于科学化、合理化、严格化,从而真正对管理发挥效益。

3.创造必要的机制和环境,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建立制度关键在执行,这样的制度才有生命力。要执行好制度,主要是要保证制度的规范性。只有规范的制度才能使企业员工真正遵守制度,从而保持制度的权威性。企业的领导层是制度的决策者,要做执行制度的模范,要做到高层带头执行、中层不折不扣执行、基层自觉执行,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按制度办事,个个按制度规范行为,要形成以制度治事、治人的良好氛围。制度要在执行中规范,实践中完善。民营企业应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表面看来某个事情的处理或某个程序是按照企业制度来执行的,但是实际上却是高层管理者事先安排好的,并不是制度在发挥作用,根本上还是个人意志的操纵。如果制定的制度规范不能完全执行,反而有损于公司的威信,企业管理的规范化也就永远不可能建立。有的企业为了管理的制度化而制度化,制定了一些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要么不执行,要么打折执行,制度成为摆设,这反而有损于制度的权威性。制度和规则在现实中常常被“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被变通,流于形式和摆设,这使得树立制度理性的权威显得尤其重要。

制度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成功的企业源自卓越的管理,而卓越的管理来自优越的制度。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管理制度的竞争。企业凝聚人才、引进人才、稳定人才,靠的就是先进而合理的制度。众多经营混乱、管理无序的企业都是因为缺少制度化管理,而众多成功的企业大都具备管理制度化、业务流程化的特点。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要想使企业的经营平稳有序,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用法制代替人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制度化管理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展望:制度化管理是必然的选择

我国加入WTO以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我国企业也开始走国际化的道路,竞争和生存的压力快速增加。到目前为止,我国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是靠传统因素、靠个人力量获得的成功。要在新的环境下获得成功,制度化管理是民营企业持续成长的必由之路。按照一定的制度来管理,遵循一定的流程,执行一定的标准,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减少和降低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失误。如果企业没有合理的执行体系和标准化的工作制度,没有把日常管理中的每个细节通过制度的方式落到实处,就会影响到组织效率,进而削弱企业的竞争力。所以,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的制度化管理方式是现代企业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曹建海,黄群慧.制度转型、管理提升与民营企业成长 [J].中国工业经济,2004,(1).

[2]陈凌,曹正汉等.制度与能力:中国民营企业20年成长的解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邓荣霖.论企业制度与企业管理[J].学术论坛,2007,(10).

[4]甘德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科斯.制度、契约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何志毅主编.民营企业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 胡大立.从核心竞争力看中国民营企业“短命”[J].华东经济管理,2002,(1).

[8]黄孟复主编.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 No.1(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刘伟萍编.中国民营企业管理制度与发展模式案例·精评[M?演.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0]朋震.略论我国企业中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平衡[J].商业研究,2005,(9).

[11]王利平,周燕.管理过程中的权威作用机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4).

[12]王利平,苏雪梅.组织的正式化及其限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3).

[13]许林.民营企业竞争与持续发展能力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责任编辑:高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周燕 庞毅

成长期标准化管理民营企业论文 篇2:

模式,赚钱的亮点

在新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民营企业从创业、生存到发展,度过了生存期、成长期、成熟期。当国际金融环境发生变化和国内经济宏观调整发生改变时,民营企业更面临经营与管理的困境。一方面,企业必须为股东提供高额回报;另一方面,追求高回报可能损害企业的长远发展利益。寻求民营企业新的管理模式,成为企业家赚钱的亮点。

独特的中国民营企业

中国加入WTO后,民营企业发展优势凸显。与国有企业相比,民企具有几大优势:国家将更多鼓励民企发展,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民企具有充分使用国内外资源的能力;民企在管理上相对自由、机制灵活、成本较低;民营企业家经过多年磨练,长出一副铮铮铁骨;民企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竞争经验,拥有强大的适合国情的销售方式和服务网络。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至今,在管理模式上仍有缺陷。如今民营企业度过了生存期,处于从“是非化”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型的阶段。随着民企的不断发展,应当根据企业规模、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管理模式。很多民企经历创业初期的成功发展之后,没有制订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战略,没有及时调整组织结构、管理模式,造成了民营企业寿命短促。

民企管理模式缺陷,主要表现:(1)股权分配不均,员工利益得不到保证,很难有主人翁精神;(2)产权股权不合理,决策专断;(3)用人制度,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上倾向“人治”,对人的价值管理不够;(4)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5)组织制度缺失,造成效率低下;(6)民企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7)民企靠策划起家,缺乏核心竞争力。

民企创建初期,作为公司决策者,把工作重点放在赚钱——经营业务上,这是一种最佳选择。任何一家新生企业,首先都要度过生存关,只有生存问题解决了,“饭碗头”保住了,才有可能稳健地向前走,追求更高境界的成功。

到了向成熟期转型阶段,再捧着创业时的老皇历就不行了。优秀企业的管理模式要包含:美国企业的激励方法和绩效评价方法;德国企业的过硬技术和优质质量;日本企业的团队精神和培训计划;中国民营企业的灵活性,企业家的激情好学精神、良好的关系网络,加上适合中国民企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古今中外综合性的内涵,构成了中国未来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有助于中国民营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构建一个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优化模型,只要充分发挥各种要素优势,中国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将势不可挡。

模式随着企业发展在进化

民营企业根据不同发展时期,可以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一)在企业初创阶段,处于作坊式管理阶段,采用亲情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具有一个内聚功能,通过家族血缘关系的内聚功能,实现对企业的管理。这种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中国民企创业时期,对企业正面影响达90%以上。

(二)当企业发展进入成长阶段,处于家族式管理阶段,适合采用制度化管理模式。所谓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按照确定的规则,来推动民营企业管理。这种带有契约性的规则,要与责、权、利对称,要得到企业管理层、大部分员工的认同。

(三)企业到了成熟阶段,处于股份制、上市企业、国际化企业阶段后,就可以采用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人本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可以这么表示: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学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X与Y理论的管理模式。当然,这种简单相加是不准确的,应该是以制度化管理为基础,加上管理理论中的适用部分——“人本管理模式”。

“人本管理”对象是企业中的人,作为一个基本的价值倾向性判定,再确定管理途径和手段,把人的因素当作管理中的事实首要因素和本质因素。人本管理,首先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围绕着调动企业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

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使人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

(四)企业发展到全球化扩张阶段,就可以采用文化管理模式——重视文化氛围的塑造,以取得人本管理的预期成效,它是由文化所特有的功能、力量、作用所使然。企业文化氛围的塑造,目的在于强调成员在企业组织的一切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它有别于其他管理措施和方法的地方,就在于它用“软”的、无形的方式,去影响和管理企业和企业的人。文化氛围的塑造,反映了对人本管理理想、最高境界的追求。

管理模式体系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要受到人文环境、行政制度、市场环境的制约。管理随着环境改变而发生变化。管理模式涉及理念、文化、行业、组织员工的特征。采取优化的管理模式,实际就是整合企业的全部资源,使之融为一体,从而发挥最大的效用,在企业管理中达到平衡。

管理模式是要素整合的统一体,像链条一样向前互相推动。民营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在融合优秀管理原理、企业文化,加上企业战略方向和制度的规范,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适合本企业的独特的管理模式。这个模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当内部、外部支撑要素发生很大变化的时候,企业要为适应这种变化作相应的调整。

制度是利润的保障

“制度”即规程,在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按一定程序的规程办事。一个组织或团体,推行一种规章制度的诱因,在于组织或团体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效益,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提高组织的协调性、管理的有效性,协调组织内各部门之间协作效果,组织与外部衔接的有效性。

按照制度的刚性程度和作用范围,可以将一个组织的制度简单分为5种:1)管理制度:组织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保证管理秩序的根本性文件。2)管理规定:对某专项涉及到全组织或某一个专业系统内工作所做出的具体要求。3)管理办法:对于一项具体工作、操作步骤,对于一个具体的项目的管理,所做出的要求。4)实施细则:对于组织管理系统内,某一个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步骤,所做出的具体规定。5)工作条例:组织内部局部性、阶段性的工作,所做出的系列化规定。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理论上是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规范化的制度,能降低企业“风险”、坚持“廉政”、促进“发展”。任何企业不成功的根源,都是由于制度的不健全、缺乏相互制约和监督检查机制造成的。

一个成功的企业,一方面要抓住机会起步,一方面也要懂得“经营”与“管理”之道。借助管理学中的一句话来阐明“经营”与“管理”之道:“经营”好,企业会偶然成功;“经营”好加上“管理”好,企业必然成功;“经营”好加上“管理”好,加上“企业文化”好,企业将会受人尊敬。这就像一个人一样,有钱、健康、人品好,自然受人尊敬。

用人来打比喻的话,“经营”的好坏,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看一个人是否有钱;“管理”的好坏,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看一个人是否健康。“钱”与“健康”,两者缺一不可,没有人愿意为了有钱而牺牲掉健康。反过来,在现代社会里,没有多少人认为:只要健康,没钱也行。大家骨子里都想要富裕,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方面。企业也是如此,需要赚钱,也需要健康。“经营”与“管理”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只顾一个方面,必须同步前进。

中国民营企业家学习古今中外管理模式,针对企业实际状况,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将制度融化在企业人的血液里,变成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动,民营企业的赚钱亮点也就凸现了。

作者:周维

成长期标准化管理民营企业论文 篇3:

破解民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之困局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

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目前我国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仍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

从国际上看,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深入,对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垄断正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成为主要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对象,产品出口因知识产权问题频频受阻,而发难的对象往往是我国具有明显竞争力的高科技出口产品,发难的时机也多选在产品的高成长期。

从国内看,我国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更多。首先是民企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原始积累不足,追求目标短期化;产权关系模糊,企业制度不规范;缺乏科学管理基础;缺乏诚信,这些都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自身因素。

其次是民营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较低,獲取利润微薄;第三是体制、政策上仍有障碍,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相比,民企在市场准入、税收、土地征用、用工、对外贸易等方面还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第四是缺乏完善的金融体系支持,目前我国还缺少一批真正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以及规范为民营企业融资行为的法规、政策。民营企业融资难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营企业整体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五是缺乏国际化贸易体系、科技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的支持。

针对目前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困境,政府和企业应该从各自的角度找出一些解决的办法,来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改善我国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贸易结构。

1. 在培育一批著名的以出口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大型外向型民营企业的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保护、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对那些有产业和市场发展空间、成长性良好的中小科技型企业,要做到政策倾斜。

2. 在制定我国“十一五”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划中,把民营企业作为一个重点扶持主体,使我国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步入正常有序的发展轨道。在规划中要着重提出解决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面临的资金、税收、人才、信贷担保、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的有效措施。

3.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管部门,商务部应大力促进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除继续落实和实施已有的鼓励民营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外,应加强对民营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和研发基金的投资力度。在研发资金方面,建立民营科研企业扶持基金。

4. 商务部、科技部等与民营高科技出口企业有密切相关的国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进程的进程,提高办事效率。当前着重解决如下几个问题:外贸经营自主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后,应降低民营高科技企业的登记门槛。简化民营高科技出口企业推销人员和维修服务人员出国出境审批手续,重点出口企业商务人员出境实行出国备案制,即走即办;及时为出口企业办理出口退税,缩短退税周期,对于间接出口企业的出口产品实行出口退税。

5. 抓好标准化工作,民营企业要重视ISO9000、ISO14000、CMM等国际质量保证体系和国际安全认证。建议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于通过了有关国际认证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民营企业实行免检或者自检,而对于质量较差的企业的产品则实行抽检甚至强检。

6. 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出口方式从来料、进料加工为主向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与OEM、ODM、承包系统工程、代理加工和境外散件装配共同发展转变,经营形式向外贸收购和代理制与生产企业自营、连锁、超市并列发展转变。加工贸易目前仍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解决了大量的就业,而且通过加工贸易使我们学习和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且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熟悉国内外市场的人才,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作了培训和准备。我们也要努力扩大系统工程出口,带动大型成套设备及相关零部件的出口,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技术含量、档次和附加值。国家应该运用外贸发展基金、技术改造贷款和进出口银行的信贷,支持一批具有系统工程出口能力的民营企业。

7. 充分发挥机电、医保商会等中介机构在出口中的作用,使之真正起到国内外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对现有的各类中介组织进行整顿和规范,形成若干真正能够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出口中介。

8. 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健全民营企业出口促进政策体系,为民营企业扩大出口营造良好环境。从政策内容上看,我国的出口促进政策体系尚在培育建设中,远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我国出口促进政策手段中,由于出口补贴的运用受到较多的限制,目前只有出口退税政策的力度相对较大,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对外援助以及政府出口促进服务则不但规模偏小,而且服务形式单一,企业从中受益非常有限。从美国、欧盟的政策情况看,其相关政策不仅体系完整,而且服务内容完备,可供企业选择的余地很大。例如,在扶持对象选择上,既有对各种行业的产业性补贴,又有专门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措施;在对重点扶持的出口产业扶持手段上,既有直接的财政补贴,也有间接的财政资助;服务载体上,既通过进出口银行也通过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向企业提供优惠出口资金、提供出口信贷和担保等等。这些都是可供我们在改进和完善配套、促进政策方面学习、借鉴。

9. 加强出口公共信息服务的建设。获知国家出口促进的相关政策有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咨询服务,是民营企业反映最集中的问题之一。由于国家尚未建立快速通畅的“政府企业直通式”政策传输渠道,出现了企业无法获知全面的政策、政府不知晓企业当务之急的两难局面,这已构成当前促进出口的一大障碍。另外,由于国内民营高科技企业对外直接接触较少,加之中国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有待健全,许多企业想对外投资,但是苦于信息不灵,不知道应向哪里发展。而一个企业要对外投资所需了解的信息包罗万象,既包括宏观的国外经济发展趋势、产业总体规划、有关法律法规、政府投资政策、金融外汇市场状况、海关政策、税收政策等,也包括微观的产品供需状况、价格市场周期、合作伙伴的资信、行业市场准入、人员进出情况等。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确实存在诸多的困难,由于信息不全面而导致项目不理想的情况时有发生,也使一些企业望而却步,成为跨国经营的一个制约因素。

因此建议积极为民营高新技术出口企业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利用现有的技术、信息资源、标准、安全、认证等软硬件优势,着手组建中国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综合信息网。这样,一方面是把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综合信息网作为一个平台,更有针对性地向企业及时提供政府政策信息,同时让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需要也能够及时传达给政府管理者。另一方面是通过这个平台向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信息以及国际市场信息,以利于扩大出口,减少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交易费用。

10. 为民营企业理顺融资渠道。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这个问题,必须“两条腿”走路,既要靠银行间接融资,更要靠扩大直接融资。如果只搞间接融资,就会“瘸着腿”走路,不仅会加大银行体系风险,而且也难以满足民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由此,一方面要为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创造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是要通过资本市场为我国大量的民营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平台。而且,通过市场融资,更为突出的意义是,能够促进中小企业转化经营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规范运作。

作者:何 发

上一篇:员工工作绩效企业薪酬管理论文下一篇: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