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文

2022-04-19

四、把发展商品经济与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1、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年代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产品长期供不应求。到上世纪70年代末,福建农村还有15%左右的农民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状态,多数人是低层次的温饱,远远达不到好的程度。到80年代中期,城市居民的食品、副食品仍然供不应求,国家发行各种票证,实行限量供应。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文 篇1: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摘要】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认识和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经验是十分宝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商品生产,高度重视并积极发展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是个伟大的学校等思想,直到今天也没有过时,对于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毛泽东 商品经济 价值规律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作用,对经济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对现代市场体系、开发型经济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进行改进,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让经济可以更公平、更有效、更可持续地稳定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成果的出现离不开毛泽东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不断摸索,离不开毛泽东对商品经济法则认识的不断深化,离不开毛泽东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之间关系的探索。可以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毛泽东探索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巨大的关系,没有毛泽东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探索,就不可能有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在现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进一步学习和认识有关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对于今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贡献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关系问题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同时,在具体实践方面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它们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带有安全性的和根本性的问题。如何对待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的商品交换是十分复杂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针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学说的形成,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商品经济是同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的。有了私有制,才有商品生产;没有私有制,也就没有商品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全部著作中,凡是谈到商品生产的地方,几乎全都是指的私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在一个社会中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自己生产的产品不用于交换:而用于产品生产上的劳动也不能将这些产品的价值体现出来。”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是不相容的;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不仅要消灭私有制,而且也要消灭商品和货币。

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宁也认为商品生产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但通过社会的实践,列宁及时觉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坦率公开承认了错误。他说:“我们原打算(或更确切些说,我们是没有充分根据地假定)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②因此,列宁决定恢复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新经济政策,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苏维埃俄国不仅迅速扭转了困难的经济局面,振兴了农业,活跃了市场,改善了城市粮食和工业原料的供给,而且也加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阶段不能取消商品和货币的思想,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商品生产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在过渡时期结束后,还要不要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呢?斯大林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济经验的基础上,承认在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形式前提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要保留的。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斯大林这样提到:“现阶段在我国,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像在三十多年前列宁宣布一定要竭尽全力发展商品交换一样,依然是毕业的产物。”③不过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斯大林在认识上也存在缺陷,比如他认为商品中并不包括生产资料,在生产领域中价值规律发挥不了作用等等。

在20世纪的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这段时期,毛泽东针对社会主义中的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观点。这一时期他组织了经济理论学习小组,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对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开展了多种探讨。

首先,毛泽东对于商品生产本身所具备的社会性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这一理论。毛泽东的观点是:要从联系的角度看待商品生产,观察它和哪种经济具有一定的联系。其次,毛泽东认为我国的商品生产十分落后,这样一来就需要有一个进行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一个缓冲阶段。他认为我国绝大部分的农民收入比较低,而我国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等各种农产品的商品率不是很高,进而导致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很难提高。这样我国就十分需要对商品生产进行大力发展。另外,毛泽东对于斯大林所提出的生产资料商品外壳论进行了突破性的发展,提出了商品中存在一部分的生产资料,这为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毛泽东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进而提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地进行各项商品生产和流通活动。这样一来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就不再是原本孤独对立的关系,从而提供了一个理论前提,为十二届三中全会中的“商品经济要有计划地进行”做了一定的准备。此外,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是极其有用的有利工具,应该充分利用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最后,毛泽东提出了商品生产存在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形式,而社会生产力决定了这两种形式的存亡,并进一步提出了假如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商品经济应该存在并要继续发展。

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提出的有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贡献之一。他的这些正确认识大部分都体现在了党的文献和方针政策中,并在实践中产生了重大作用。

毛泽东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重要意义

毛泽东不仅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一定会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性、特点和性质,而且还提出了“利用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重要思想。他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重要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是:

第一,商品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生产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很大进步。如前所述,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已经产生了商品生产。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生产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只是一种从属性的东西。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才开始大发展起来。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普遍化了,不仅劳动产品成为商品,而且连劳动力也成为商品。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商品生产。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生产才会完全消亡。因此可以说,商品生产是个历史范畴,它是在社会生产力尚未达到一定阶段的客观存在,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言以蔽之,商品生产是在人类历史上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又没有极大发展的历史阶段上的必然产物。因此,毛泽东指出:“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中国“十分需要一个可以对商品生产进行大力发展的阶段”。这表明,人们是绝对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绝对不能将商品生产排除出整个社会。应当进一步遵循经济规律,通过商品生产,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而企图从自给半自给的或者从很不发达的商品经济,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是绝对不可能的,期间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商品生产大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原本自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主导经济,而历史上我国商品生产一直比较落后。在20世纪60年代时,毛泽东指出:我国原本是比巴西和印度还要落后的国家,所以,“要发展商品生产”。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发达,给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带来许多困难。比如,商品生产不发达,国家资金积累有困难;专业化协作也发展不起来,从而影响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社会生产也不能合理分工,路子比较窄,农村有不少剩余劳动力,城市青年就业困难,劳动力资源浪费极大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并进一步影响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进程和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进行大力发展。毛泽东曾经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一定要最大程度地开展商品生产,将可以用于交换的东西进行最大化的生产,从而在整个省、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内进行交换。”④所以,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一定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奠定社会主义制度的雄厚的物资基础,这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

第三,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毛泽东指出:“必须经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去引导农民大大发展社会生产。”⑤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根本任务。想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就一定要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进行大力发展。在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条件下,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还必须从市场上购买。随着生产的发展,城乡人民购买力的提高,人们对市场也有了新的要求,这不但要求要有数量充足的商品,而且要求有丰富的品种,要求商品的质量不断提高,要求商品销售渠道的增多,提供更方便的服务等等。而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均发挥过不同的积极效果,它们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生产专业化和协作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因此,只有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样才能够推动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经营管理,大力增加经济效益;才能积累资金,扩大再生产;才能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等等。所以,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第四,要重视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要对商品生产进行发展,就一定要重视并有效利用价值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和评价。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毛泽东说:这几个月许多地方实际上破坏了价值法则,根本上否定价值法则和等价交换,是不能持久的。因此,他主张,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以及人民公社内部都存在等价交换和价值法则。而且在实践中,价值法则也存在于生产资料的每一个不同的部门。在社会产品方面,我们不能进行无偿占有,因此只能采取等价交换的形式;在队和队、社和社、国家和社之间一定要依据等价交换来进行各种交换活动。他认为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中,价值规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初一个批示中写到:“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从而让几万万人民和几千万干部学会发展和生产,这样我们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才有可能实现,不然没有任何实现的可能。”⑥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上述毛泽东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意义的论述说明,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进行大力发展,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这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上述两个方面是毛泽东在纠正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时提出和论证的有关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从理论上看,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基本思想,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有重大突破;从实践上看,对于纠正“左”倾错误起了巨大作用,也为此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历史经验。这些都是应该肯定的,然而,毋庸讳言,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还不尽完善,还有很大历史局限性,其表现是:

第一,毛泽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将商品经济与生产力发展联系起来加以论述,却未将其上升到社会发展阶段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从而使他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以及由此指导下的相关实践缺乏一贯性和彻底性。

第二,毛泽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但他对商品生产的地位判断,往往从政治的角度而不是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来认识,即偏重于用政治的眼光观察商品生产在实践中所发挥的效果。

第三,毛泽东虽然在某些角度上发现了价值规律的地位和作用,但对价值规律的认识也表现出了不彻底性。首先,从广度上看,他比较重视价值规律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在工业经济中就显得弱了一些;其次,从深度上看,毛泽东还不承认价值规律在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只把它当作工具看待。

总之,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探索,既有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又有认识不到位的地方,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毛泽东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价值规律和商品生产在从前小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中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规律,在现阶段和以后的社会主义生产活动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规律,并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仍起广泛的作用。毛泽东从经济规律的相互联系中研究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显然已经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突破了斯大林在这些问题上的框框,也更加切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遗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经济排斥价值规律,商品生产也被定义为是资本主义的来源,因而使这些正确的观点未能得到进一步论证、发挥,甚至还遭到否定。但是,毛泽东所提出的有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以及在社会实践中的经验仍然是十分宝贵的,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也没有过时,对发展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社会科学部)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3页。

②《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9页。

③《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50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3页。

⑤《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会,1998年,第68页。

⑥《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163页。

责编 /张晓

作者:朱民强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文 篇2:

把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作为新时期的核心任务(二)

四、把发展商品经济与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

1、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年代

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产品长期供不应求。到上世纪70年代末,福建农村还有15%左右的农民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状态,多数人是低层次的温饱,远远达不到好的程度。到80年代中期,城市居民的食品、副食品仍然供不应求,国家发行各种票证,实行限量供应。当时,省政府每年都要召开好几次办公会议研究城市市场供应问题,尤其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更是“严阵以待”,既要使这些五花八门的票证能够兑现,又要确保价格不能有大幅度上涨。

2、商品经济是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计划经济实质上是产品经济:生产者生产什么,流通部门就销售什么,消费者就购买什么,属于产品导向。而商品经济的概念表述是:流通部门采购什么,生产部门就生产什么,消费者就购买什么,属于流通导向。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属于消费导向。有几个层次:一是适应市场。消费者需要什么,流通部门就销售什么,生产部门就生产什么。二是辐射面广。商品销售完全打破了部门壁垒与地域壁垒乃至国界限制。三是创造新消费。在现代社会,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越来越强烈,品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档次要求越来越高,要不失时机地主动开发新的消费品。四是创造品牌消费。一般性商品消费把使用价值放在第一位,而品牌消费则着眼于价值与形象,当今社会,品牌消费的份额越来越大,这是大势所趋。五是提供优质服务。采取有力措施,促使服务方式和服务态度发生革命性变革,反过来促进产品销售与提高经济效益。这是无止境的。总而言之,市场经济是竞争的“买方市场+商品供过于求+优质服务”。

新时期之初逐渐告别了产品经济,但只能达到以流通为导向的商品经济阶段。因为,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是当时的主要任务。只有进入生活水平大为提高的小康社会,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消费为导向的市场经济时代才能到来。可见,商品经济是新时期初期的主要特征,是不可或缺的必经阶段,是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桥梁与纽带。

3、更新观念最根本

商品经济涉及生产、收购、加工、仓储、运输、销售、消费等多个环节,一环紧扣一环,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不行。胡平说,一定要树立以下观念。一是市场观念。要运用市场机制组织好工农业生产,及时准确捕捉国内外市场信息,以利于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二是竞争观念。商品经济只有在竞争中才能进一步发展,竞争能促进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努力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创造更多物美价廉的新产品。三是开放观念。把生产与流通有机融合起来;冲破部门垄断、地区封锁,促进条条、块块都开放;加强横向联系,搞好经济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四是效益观念。这是检验商品经济的最终尺度。要加强经营管理,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制,学会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把发展商品经济作为重中之重

经济落后,归结于商品经济不发达,集中表现为生产不足、水平低下、产品紧缺、流通不畅、效益不高。胡平把抓商品经济发展贯穿于整个任期。

第一, 抓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胡平上任时,全省农村改革已全面铺开,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是千帆竞发的“内力”主导。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上世纪80年代中前期,农业生产中的商品经济“基因”开始孕育了。小农业范畴的12个品种,粮食连续增产,油、茶、糖、菜、果、烟、麻等11个属于“多种经营”的品种有了更大幅度增长。大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五大业,虽然起跑线不一,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是优惠政策导引的结果。经过几年努力,许多农民由原来的缺吃少穿转为既达到了温饱、手头上也开始有一点零花钱了。这对千年穷困的农民来说是划时代巨变的前奏。

第二,抓农村商品经济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其一,规模化生产。建立商品粮基地和糖料、油料、茶叶、水果、黄红麻、烟叶、蚕桑、橡胶、剑麻等生产基地,给予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其二,集约化经营。鼓励发展农村的种(植)、养(殖)、加(工)专业户,等等。其三,发展农村工业。大力发展新兴的家庭加工业和乡镇企业,鼓励恢复已经式微的家庭手工业。其四,发展农村商品流通业与各种服务业。其五,科技下乡。农(林、牧、副、渔)技员的下乡、上山、下海,向农民(渔民)普及农村科普知识;搞好低产田改造,改良土壤以及化肥中的氮、磷、钾因地制宜合理的比例搭配;抓速生丰产林建设、牧场改造以及浅海滩涂养殖等方面的技术推广。

第三,抓工业经济的内涵与外延。一手抓新建项目,一手抓现有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1984年后,全省新增长的工业产值中,约有三分之二是新建项目提供的,三分之一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实现的。

第四,抓产品市场化的系列配套。要突破四大难点:一是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开始转为买方市场,致使相当多的产品面临着竞争。广东面向港澳,长三角面向国内,胶东面向东北。我们要作出更大努力,既要面向全国,也要走到海外。福建要开拓什么产品,发挥什么优势,占领哪里的市场,要动脑筋,重点产品要有主攻突破方向,不能搞四面出击。二是人才与机制。我们做生意不如珠三角、长三角,主要是信息不灵,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素质较差,还有营销奖励政策不够优惠。要加快营销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产品营销激励机制。三是开发,搞好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起点要高;抓拳头产品,促进老产品的更新换代,保持持续性发展的后劲。四是资金。要多渠道筹措资金,这几年我们有很大突破,今后要继续加大力度。

5、把搞活流通作为突破口

中国自古輕商,士—农—工—商是农耕社会亘古不变的顺序排列。“奸商,奸商,无商不奸”也流行千年。“文革”之中尤甚。直到80年代初,我国理论界还在进行“流通是否创造价值”的争论。当时流通领域骇人听闻的罪名是投机倒把。发展商品经济必须激活流通。流通不畅,就会产生中梗阻,搞活经济就是一句空话。胡平对此心中有数。

统一对新时期流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胡平上任后的两三年里,一谈经济工作必讲流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能引导工农业部门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能协调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能促进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能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能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需求,能促进流通领域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等等。他有一句颇有高度的名言:“没有流通就没有商品经济”。

抓好粮食购销工作。福建是个缺粮省,从1953年至1985年的33年中,粮食净调入的年份达27年。胡平任职期间,坚持实行“立足省内,适当调进”的方针。购销上,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对商品粮基地县调出粮食实行财政补贴,允许多渠道经营粮食,对粮商采取免税的优惠政策。

搞好城乡市场供应。长期以来,国家对一些重要的副食品、重要工业品实行定量或凭票证供应。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供不应求的矛盾慢慢缓解了,凭票供应的品种逐步减少,到1987年前后基本取消了。与此同时,对一些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副食品和日用品,取消国有垄断经营,实行物价的上限管理。1985年进入全面价格改革时,对肉、禽、蛋、鱼等敏感的副食品和时令蔬菜,采取“走小步,走一步看一步”的方法,管、放结合,谨慎操作,稳定消费者心理;国家对居民实行补贴,由暗补改明补,群众比较满意。同时,减少农村流通环节与流通费用,税收上给予优惠,帮助农民减轻负担,等等。

把流通渗透到生产领域。如鼓励发展农村流通业。允许工厂在抓好生产的同时,试行部分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直接挂钩,并允许其发展服务业、搞非生产性经营等,走出了工业经济产供销一体化的第一步。

抓流通的硬件建设。改善交通。交通是商品流通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与条件。发达的交通是搞活流通的前提。没有流通,经济不活;没有交通,流通不畅。交通,交通,一通百通。工业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是当时城乡商品交换的主要任务,与长途运输息息相关。当时省政府下了很大决心修建国道、省道,并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在全省范围内,修通县与乡之间、乡与乡之间、乡与村之间的断头路,这对搞活流通发挥了很大作用。还抓紧搞好仓储、码头、市场场所建设等。

如果说,胡平在任期里对经济工作的方方面面因形势所需时有侧重的话,那么,他抓流通工作则是自始至终,也卓有成效。中央领导对此十分了解。所以,胡平于1988年被任命为国家商业部部长。他不辜负领导期望,加大了流通改革力度,几年后,在全国终于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少环节、高效益的“三多一少”流通体制。此后,胡平把理论与自我实践相结合,对流通工作进行了更有深度、高度的研究,并运用于工作实践之中。1991年,苏联解体,《人民日报》连续发表评论员文章,其中有一篇提出要反对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的和平演变。胡平经过查实:反对经济上的和平演变是新提法,而且大有来头。但他仍无所畏惧。1991年6月26日,他在上海召开全国21个城市商业局长座谈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流通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是实现社会化、市场化、集团化、现代化,《解放日报》、《经济日报》先后全文刊载,导致了全国理论界一度的议论纷纷。有好心人劝告他:现在连那些主张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都不敢讲市场化了,你还在不合时宜地宣传,是不是走得太远了!并告诫他有很大政治风险。胡平当场回答:我说的符合改革开放的国策,符合商品经济的发展方向,没有错!我绝不收回自己的观点!1994年,胡平编著的《经济市场化与流通新秩序》一书出版了,书中提出了一些颇为新颖的观点和理念。其中有不少是“首创”,有的观点被中央高层采纳了。

6、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中心环节来抓

这有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之分。胡平认为,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有多种多样,更是全方位的:它涉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以及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它与深化改革、拓展(生产)经营、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息息相关;它有外延的扩张与内涵的挖潜之分;它与决策正确、执行得力、监督到位、反馈及时等密不可分;资金是至关重要的硬件,人才是不可缺少的软件;建立健全奖惩分明的责任制,提高劳动效率、资金利润率,降低生产经營成本,等等。总之,提高经济效益,靠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拓展、结构的调整、经营管理的加强与服务水平的优质等综合性、配套性的措施手段。

7、开始重视品牌经营

胡平认为,品牌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衡量商品经济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尺。国外经济界有一句经典: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品牌属于一流与超一流企业创造的。品牌产生的条件:知名的生产企业、成熟的买方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与优质的服务水平。物美价廉是普通消费者的基本要求。而在品牌消费者心里,商品的质量是次要的,心仪的品牌才是首选。因为,质量好的商品未必是品牌,而品牌商品却一定是好质量的。至于使用价值,那更不在话下了,因为品牌商品某一款式的流行极其短暂,只有及时更新才能追赶时尚。上述是狭义的品牌概念,是有形的物质存在。

新时期之初,由于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省委、省政府不可能把品牌经营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但已经有意或无意地树立了一些好典型,这可以说是品牌经营的前身。例如,福日电视机、厦门卷烟厂“骆驼”牌香烟和厦门感光材料有限公司的彩色胶卷是当时福建响当当的商品品牌。

作者:陈联真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文 篇3:

从毛泽东到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发展商品经济一直是政治经济学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核心问题。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的认识,也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与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发展进程,对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规律,深化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消除人们的思想障碍,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商品经济 探索 实践

中国人民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艰苦实践的结果。其中,作为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种种探索实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对待商品经济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的认识,也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创造性地进行了探索和发展,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三者各有侧重,又一脉相承,辩证发展。回顾与总结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发展过程,对进一步深化当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消除人们的思想障碍,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建国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探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生产的计划性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生产的基本特征。他们认为在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情况下,经济计划取代了生产无政府状态,商品、货币消失了。他们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消亡论”模式被后人当作搞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重要理论依据。列宁则针对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苏联,提出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观点。毛泽东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着力从中国的具体实践出发,在二者的结合上下功夫,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商品货币理论,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表现在:

1.关于全民所有制同集体所有制并存和生产力不发达、产品不丰富的条件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极其必要极其有用”的观点。毛泽东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的原因,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即使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可能存在,也就是说,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阶段,商品经济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毛泽东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结合上,首次完整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里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经济基础。毛泽东这个论断的重大意义,不仅解决了全民所有制内部经济关系是商品货币关系的问题,也为邓小平提出国有企业应该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解决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问题,为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根据。

2.关于“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必须充分利用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观点。既然承认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也就必然要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毛泽东在1959年初,针对当时中国农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平二调”的错误倾向指出:所有的经济单位(包括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都要利用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以便不断地改善经营管理工作,合理地进行生产和再生产。对于社会产品,只能进行等价交换,不能进行无偿占有。这里,毛泽东提出的价值规律是个伟大的学校的观点,其基本精神是强调价值规律的作用,从价值规律对教育、培养人的作用,落脚到对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作用。人们可以从毛泽东的“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的思想中进一步学会如何善于运用价值规律,这对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目前正处在新旧经济体制交替时期,改革开放要深化,经济建设要发展,在这种形式下,特别需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学会善于运用价值规律。不仅要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上都按价值规律办事,而且要培育和建立发展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新机制、新规范和调节手段,引导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保证商品经济的稳定發展。

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是“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市场模式。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由于缺乏建设和管理经验,许多方面是照抄前苏联的做法。毛泽东以敏锐的眼光第一个发现并抓住了旧经济体制的弊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着手批判这些弊端,从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他明确指出,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点权也没有。1953年,他在批示国家计委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年度计划暂行办法》中指出,“对国营经济实行直接计划,由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的指标;对合作经济和一般公私合营经济实行间接计划;对于私营企业和手工业,实行估算性计划”。毛泽东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更进一步明确提出:“统购商品中属于农民的自由部分和非统购统销的商品,应该容许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自由买卖,以扩大商品流通和便利人民需要。应该在国家市场以外,有计划地保留和适当发展一些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以活跃城乡物资交流。”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市场模式的选择和确定,是毛泽东对当时关于商品货币理论的具体体现和应用,使国家在统一市场的前提下,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实行按质分等论价,这对促进5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邓小平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手段理论是对毛泽东商品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如前所述,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商品经济的认识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马克思、列宁的认识局限。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并付之实践,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1.关于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办法”、调节资源配置的“手段”的观点。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个社会制度问题,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之一;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邓小平抛弃了经济学词典中的定义,坚持运用生产力标准来观察、评价计划经济和市场是什么的问题。他明确指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则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这一理论观点的提出,清除了长期束缚人们头脑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制度的陈旧观念,澄清了理论是非,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飞跃。

2.关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邓小平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开始有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他在南巡时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邓小平的这几次讲话,表明他已经把“市场经济”从社会制度的属性中解放出来,把商品经济与充分利用它、发展它的资本主义社会区别开来,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看作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存在、表现形式,这不仅论证了“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特有产物,而且同样有力地论证了“市场经济”还有其他的存在、表现形式,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和理论根据。

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方法上基本相似、但也有不同的观点。邓小平在深刻阐述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的道理的同时,还分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异同。邓小平指出不管哪种性质的国家,运用市场经济这种“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调节资源配置,优化生产要素组合,都得要求整个国民经济围绕着市场转,市场成为国民经济运转的中心和轴心,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有不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由于不同社会制度对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必然对其依附的市场经济产生制约和影响作用。这种制约和影响作用的结果,就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发展程度和范围,都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同,“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国家。”

三、江泽民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商品经济思想的探索成果,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做出了卓越贡献

1.从制度建设和理论创新的高度,江泽民首次完整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于1992年6月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创造性的提出我国将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着,他在十四大报告中,就其目标、内涵做了科学的阐述,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1993年11月,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江泽民精心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一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場体系;三是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四是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五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实际构建过程中,他进而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四个方面进一步具体化,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更具可操作性。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小康社会的建设给人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这势必在实践中起到动员人民、鼓舞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用。

2.科学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把商品经济思想上升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将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科学概括为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三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四是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五是对外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因此,市场状况如何,体系是否完善,机制是否健全,决定着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由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条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总的来看,毛泽东的商品思想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认识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他们的思维模式。邓小平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科学地分析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正确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经济的创新性认识。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完整科学描述,体现了从毛泽东的商品货币观,邓小平的市场、计划手段观,到江泽民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之间的必然历史联系,说明三代领导人关于商品经济思想探索具有内在的、逻辑的统一性和继承性,展示了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飞跃,前者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后者的探索是对前者探索的超越和发展。

注:[本文获得2008年度安庆师范学院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杨玉川.全国高校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2.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慈斌.毛泽东的商品货币理论[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1)

7.高路.1992:成似容易却艰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法出台始末[N].经济日报,1992.11.4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 安徽安庆 246133)(责编:吕尚)

作者:慈 斌

上一篇:高职院校网页设计论文下一篇:材料选择机械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