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历史任务分析论文

2022-04-28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紧紧围绕什么是哲学社会科学,怎样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这一主线,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世界和我国发展的视角,全面系统阐述了做好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地位作用、目标要求、职责使命、发展路径和根本保证,为进一步明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南和重要遵循。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马克思主义历史任务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马克思主义历史任务分析论文 篇1:

课程思政视域下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当前,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教学改革,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这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大思政”格局,在分析课程思政开展的环境、人员、资源等问题的基础上,针对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思政,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方法的创新、评价标准的形成等五大方面进行了探索,使思想引领与专业教学无缝衔接、同向同行,潜移默化地养成创新思维、热爱劳动、团队合作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2017年底,国家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大力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2020 年 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2]。

工科类专业是大国重器发展的保障,进入新时代,大国间在人工智能、军工航天等高精尖领域的博弈显得更为激烈。而一部分工科类专业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对思想引领的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对高校学生尤其是制药类专业学生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开展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思政现存问题[3,4]

(一)顶层设计与教学实际存在矛盾

高校在推进“大思政”格局的顶层设计过程中,往往存在学校顶层设计与教学实际存在矛盾。一些高校流于形式,没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充分了解制药类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而是将思政内容与课程教学生搬硬套,强制嵌入,割裂了课堂的整体性,造成了课程思政“两张皮”的情况。育人目标与育才目标相脱离,忽视了时代发展、社会需要、学科特点与学生情况,没能使课程思政成为一堂课的灵魂,这是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观问题。

(二)育人周期较长与课堂教学时间较短存在矛盾

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具有持续性、复杂性、反复性,且高校学生自身情况复杂多样,这导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耗时长、波动大的动态过程。制药类专业课程学习难度大、涉猎范围广、综合应用性强使得专业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耗时长、难度大的过程;这样一来,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时间相比开展思政教育所需时间就显得寥寥可数,这是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客观问题。

(三)教师开展德育难度大与深入研究少存在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着自己的专业性。制药类专业课教师往往对本专业有着很深入的研究,但是对思政专业方面的知识了解不足。此外,专业课由于其难度大、综合性强等原因使得本身的专业教学就需要大量的时间,这导致了专业教师不愿主动花时间或没有时间去深入研究,思政教育的“孤岛化”使得课程思政的开展力不从心。

二、课程思政创新措施

(一)凝练思政目标,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调研制药行业企业文化、价值观、使命观,探寻对制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并从中提炼思政教育目标和思政教育元素。以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赋能制药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德育为先。高职学校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专业人才。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医药企业岗位素质要求,凝练专业思政目标;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三全育人”,坚持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思政思想同步培养,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思政目标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生物制药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于素质要求,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基于医药岗位需求,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國、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专业课程思政”一方面引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革新课程内容,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另一方面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研究企业历史和文化,充分挖掘企业文化中的核心要素和工匠精神等,优化教学设计,把企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标准中,实现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创新突破。

服务专业育人目标,确定各课程在完成育人目标中的职能分工,结合各职业能力课程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凝练各课程的育人目标,发挥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让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实现最大化。

专业平台课程突出培育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职业能力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成长为心中驻大爱并且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课程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培养要求,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和行动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锻炼成长。

理论课采用“画龙点睛”、“专题嵌入”、“元素化合”等方式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实现“无课不思政”。实验实训项目在边学边做的过程中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吃苦耐劳的劳模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及爱国爱家的精神,实现技能、思想和素质同步提升。

(三)挖掘思政元素,建设优质教学资源

1. 校企合作,挖掘思政元素

基于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兼顾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诚实守信等医药职业素质,挖掘思政元素。一层面结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开展学生读文件懂政策活动,激发学生责任担当。二层面结合纪录片(如大国重器),展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故事人物的爱国精神。三层面企业文化、工匠大师的故事,学习工匠大师的精神,激发学生拼搏斗志,为中国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四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齐文化,传承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2. 开发新形态教材,推进思政课程改革

以教学服务为本位,基于化工医药岗位工作过程,探索思政元素和生产案例融合,将新形态纸质教材与数字课程一体化建设,整合技术赋予教材互动性、趣味性,形成“一书一课一空间”的教学整体解决方案。对于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结合思政元素,编写任务式活页教材,引入线上资源,提供扩展性和选择性学习材料,满足学习者个性学习需求。对于模块化课程,为适应混合式教学、在线学习等泛在教学模式的需要,编写工作手册式教材,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案例和教学项目,建立动态化、立体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

三、结语

高校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构建起覆盖广、多层次、联系紧密的课程思政体系,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和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结合国情、校情,把握教育规律和教师心理,做好顶层设计,多渠道、全方位切实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评价方案,构建丰富的思政资源,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使思想引领与专业教学无缝衔接、同向同行,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的创新思维、热爱劳动、团队合作的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

[3]王孝如,马幸荣.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探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9,37(2):1-6.

[4]冯秀环,高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21(14):78-79.

作者:张军

马克思主义历史任务分析论文 篇2:

深刻把握讲话内涵切实担负职责使命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紧紧围绕什么是哲学社会科学,怎样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这一主线,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世界和我国发展的视角,全面系统阐述了做好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地位作用、目标要求、职责使命、发展路径和根本保证,为进一步明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南和重要遵循。学习领会讲话精神,笔者认为要在注重“四个结合”、体现“四性”上下功夫:

一是注重把讲话精神的学习领会与树立问题意识相结合,增强自觉性。总书记在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两个取决于、两个不可能、两个不可替代”的重要论断。即,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将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使命进行了准确定位,从源头上回答了要不要发展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孰轻孰重的问题。并从历史演进、中西对比、现实逻辑中,围绕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面对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的新形势,作出了“五个面对、五个如何认识、五个迫切需要”的形势任务分析与判断,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点了题,画了圈。既体现了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一贯要求,又提出了时代和形势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新要求,既为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挥决策咨询明确了重点,也为社科界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找到了结合点。

二是注重把讲话精神的学习领会与社科工作者的价值追求相结合,把握导向性。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总书记特别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要的是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解决到怎么用上来。总书记强调,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这些重要论断,表达了时代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呼唤,表达了党和人民的期盼,可以说思想非常深刻、语重心长,对社科工作者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该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伟大事业中有怎样的责任与担当,回答的淋漓尽致。既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也回答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依靠谁、为了谁、怎么用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问题。

三是注重把讲话精神的学习领会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相结合,聚焦针对性。总书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着眼大势、统揽全局,围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了系统阐述。他指出,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他首先从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这“三个体现”,“六个性”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明确了总体要求;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这“三种资源”,从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三个体系”,从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这“三个加强”,为我们指明了实践路径,勾画了技术路线图。既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广大社科工作者全力以赴投身到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中去,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四是注重把讲话精神的学习领会与正在做的重点工作相结合,增强实效性。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统筹管理好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重大评价评奖活动。强调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等等。这些重要思想,对于全面提升社科联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指导性、指向性都非常强。近年来,我们提出了以“昆仑讲坛”为抓手,狠抓理论武装工作;以课题为引领,深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以“新型智库”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决策咨询;以两个《参考》为平台,积极推动成果转化;以全面提升大众素养为目标,精心打造科普品牌;以规范化、法治化建设为目的,大力推进科普立法;以严肃评奖纪律、创新评审机制为主线,深化优秀成果评奖机制;以“1+1心联”小屋为依托,扎实开展青爱工程等八项建设工程。两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目标任务的实施开局良好。连续两年得到省委宣传部的表彰。近期通过认真学习和梳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感到以上工作思路与讲话精神是基本吻合的,但与总书记讲话的新论断、新要求相比,无论是在工作力度和发挥整体合力上,还是在发挥新型智库作用,促进成果转化上;无论是在加快社科普及立法进度上,还是在社科成果评价等工作的创新思路和体制机制建设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努力。可以说,讲话对社科界来说既是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既为加快社科界改革创新步伐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也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增添了决心和信心。对广大社科界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增强工作实效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作者:王霞

马克思主义历史任务分析论文 篇3: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科级干部培训需求研究

[摘要]培训需求分析是干部培训全过程的起点,科级干部属于一线领导干部和一线具体业务操作人员,地市级党校担负着新时期科级干部培训的重要职责,研究地市级党校如何确定培训需求、如何根据需求制定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和创新培训方法等,切实有效地提高科级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执政水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胜任力 培训需求 科级干部 党校培训

[文献标识码]A

在地市级党政机关中,科级干部是中坚力量。近年来,70后和80后的年轻干部逐渐成为科级干部的主体,他们受教育程度高,工作能力强,但存在应对复杂局面较少、应急管理经验不足、马克思主义思想系统性不强等问题,同时,在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方面也迫切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以便能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现今肩负着新时期科级干部培训职责的主要是各地市级党校,研究地市级党校如何确定培训需求、如何根据需求制定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和创新培训方法等,切实有效地提高科级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执政水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胜任力研究进展

自从1973年1月哈佛大学教授David McClelland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than“Intelligence”(《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以来[1],有关“胜任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McClelland认为“胜任力”是指胜任某项工作的要素,特别是指高绩效者和成功者身上具备的某种能力及人格特征;研究者应该深入研究这些要素(能力或者人格特征),以作为学生和职场候选人的评定和挑选标准,而不是仅仅依靠智力测量来评定和挑选。近年来,学者们继续从不同角度对胜任力展开研究,如,Bbdullah et al.(2011)研究马来西亚人力资源从业人员胜任力模型,llanlou&Zand(2011)研究伊朗教师的职业胜任力与教师对定性评估项目认识之间的关系,Tutu & Constantin(2012)研究罗马尼亚雇员胜任力匹配指数与工作业绩之间的关系,以及Piercv et aL(2012)对销售主管的控制胜任力和组织公民行为如何影响销售人员绩效进行的研究[2]-[4]。这些研究表明:在研究领域方面,越来越侧重于研究组织中某个岗位的胜任力要素;在研究方法方面,更多的是采用问卷调查研究;在研究内容方面,越来越重视胜任力与绩效关系之间关系的研究。

在针对公务员胜任力的研究中,具有深远影响的是Horton(2000)对美国政府胜任力模型的研究,该研究通过对2万多名公共管理者、监管者和主管的样本分析,为联邦主管的培训和发展提供了科学论证[5]。国内针对公务员胜任力的研究,基本上也遵循上述近年来国外有关胜任力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

从上述国内公务员胜任力主要研究成果[6]-[14]可以看出:一是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研究中低层公务员;二是研究方法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其中较多的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三是研究内容突出了岗位特征,同时也强调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中,基层公务员的胜任力维度中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执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调查分析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是研究的重点。

二、科级干部培训需求分析流程

培训需求分析是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的起点和前提。南宁市虽然是广西的省会城市,但总体属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会城市,其中,还下辖三个国家级贫困县和一个广西自治区级贫困城区。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基本上承担着全市科级干部的培训任务,为此,在2015年3-4月期间,笔者在该党校主要以科级干部为培训主体的培训班中随机抽样访谈100名学员,针对“您认为科级干部是否需要接受培训?”一题的回答,有高达60%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其中有30%的人认为“非常需要”,有7%的人“无所谓”,还有3%的人认为“不需要”,这表明对科级干部开展培训工作十分必要。但是,在访谈中,对于“您对目前培训的总体感受如何?”一题的回答,有35%的受访者认为“满意”,51%的认为“一般”,14%的认为“不满意”。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南宁市对科级干部的培训很有必要;但是,当前科级干部培训的必要性与培训满意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加强对科级干部的培训需求分析。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往往以组织分析、人员分析和任务分析为基本框架。在确定培训对象的前提下,首先是进行文献分析和调研分析,以提炼出培训对象胜任力的特征要素;其次是结合组织的战略环境对岗位任务和人员绩效进行分析,评估在职在岗人员的胜任力现状;再次是将相应岗位的胜任力要求与相应人员所具有的胜任力现状对比分析,找出相应岗位人员胜任力的短板;最后是确定培训需求。分析流程如图1所示。

在上述培训需求的分析过程中,如果将该分析框架重点放在对优秀科级干部胜任力的特征综合分析上,据此确定科级干部的培训需求,有助于认清培训对象的能力短板,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采用更有效的培训手段,达到培训的预期效果。

三、科级干部胜任力的模型构建

在公务员胜任力模型的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结合本研究在2015年3-4月期间的所做的访谈,提炼出科级干部胜任力的特征要素,并对这些特征要素进行操作性定义,形成科级干部胜任力调查问卷。在5-7月期间,在南宁市委党校的科级干部培训班,以及在有科级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班次中,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其中,问卷包括59个题项,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计分,受调研者根据实际情况选填“非常不满意、不满意、无意见、满意、非常满意”等五个选项,并对选项依次给予1、2、3、4、5分。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历时3个月,共计发放问卷350份,回收282份,有效问卷275份,有效回收率79%。问卷回收后,运用SPSS18.0和LISREL8.0统计软件对调研问卷进行数据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Varimax法进行因子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因子载荷大于0.3为标准,经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科级干部胜任力的4个因素,并进行了信效度检验,构建科级干部胜任力的特征模型(图2)和科级干部胜任力的测评指标(表2)。

上述科级干部胜任力的测评指标具备以下特点:一是相关性。科级干部的胜任力与其工作岗位密切相关,需要结合工作岗位具体细化指标的内涵;二是动态性。科级干部的胜任力不是一成不变,因此测评指标要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三是潜在性。科级干部的胜任力具有潜在可挖掘性,这需要对测评指标有所侧重;四是可测性。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区分出科级干部的绩效水平,以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四、将科级干部胜任力模型融入“三位一体”的培训机制

基于对科级干部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结合党校的定位和教学日标,设计“培训方向+培训内容+培训方法”三位一体的培训机制,以满足科级干部“个人修养、领导决策、沟通协调、开拓创新”等四项胜任力的培训需求,从而通过发挥党校的教学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升科级干部综合素质。

(一)加强党性教育,坚持党校对科级干部的培训方向

加强科级干部的党性教育,当前培训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针对科级干部群体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组织学习《党章》,开展道德教育、廉洁从政教育、党的纪律教育专题培训,开展党史国史省情市情教育培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个人品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职业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修养等相结合,融入到专门设置的党性教育教学模块中,抓好锤炼坚强党性培训工程。设计形式多样、生动形象、重在体验的教学活动:现场教学,如参观革命旧址、烈士陵园、纪念场馆,开展宣教;专题教学,如聘请专家学者讲授革命斗争与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专题课;互动教学,如现场与老红军后代、革命第一代垦荒人、新时期建设者典型代表进行座谈对话;体验式教学,如重走革命烈士之路等。

(二)分解胜任力指标,丰富科级干部的培训内容

根据原国家人事部2003年颁布的《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除将个人修养主要融入党性教育设计培训内容外,提升科级干部关键胜任力的培训内容主要设计为:首先是领导决策能力,主要包括资源整合能力;对信息的科学分析、加工、选择能力;创造性的执行上级指示,保证政策获得预期的执行效果的能力;树立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观念和能力;有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其次是沟通协调能力,主要包括营造良好的团队工作氛围、提高团队工作效率的团队合作能力;善于处理与上级、同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并能有效调动工作积极性的人际沟通能力;培训舆论引导方式和引导技巧,增强舆情引导能力。最后是开拓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战略思考、统筹规划的能力;善于发现新事物、分析新情况、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开拓创新能力等。

上述培训内容的设计,是基于“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与挑战,以及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贫困问题。这需要同时属于一线领导干部和一线具体业务操作人员的科级干部,随时科学思考和妥善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因此,培训内容主要在于提升科级干部的战略统筹、资源整合、信息分析、应对突发事件、团队合作等能力,以及对新事物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创新培训方法,将科级干部的理论培训与实践提升相结合

在地市级政府中,科级干部基本上都既是一线岗位的操作人员,同时还是一线工作岗位上的领导,因此,围绕增强科级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训中如何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创新培训方法以与培训内容匹配至关重要。在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现场式、行动式等现代培训方法中,可以通过案例式培训方法为主融入其他培训方法。

首先在教学形式上,通过案例教学、以问题为导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互动式研讨,引导学员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并提供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其次在教学内容上,通过案例教学把科级干部在工作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的现实案例引进课堂,通过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将学员置身于案例中的某个角色以探讨解决方案;最后在教学效果上,通过案例教学训练领导干部多维度、立体式思维,将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转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D.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than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

[2]Bbdullah, A.H., Musa, R.&Ali, J.The Developmentof Human Resource Practitioner Competency Model[J].International Joum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11,6(11): 240-255.

[3]Tutu, A.and Constantin,T.Understanding JobPerformance through Persistence and Job Competency[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 33: 612-616.

[4]Piercy,N.,Craven, D.and Lane N.Sales ManagerBehavior- Based Control and Sales Person Performance:the Effects of Manager Control Competencies and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J]joumal of MarketingTheory and PraCtice,2012,20(1):7-22.

[5] Horton,S.lntroduction - the Competency MovementIts Origins and Impact on the Public Sector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hlic Sector Management, 2000,13(4):306-318。

[6]赵耀.对中央国家机关人事干部胜任力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5,153(6):38,44-49.

[7]郑学宝,孙健敏.县域经济发展与县级党政领导正职的胜任力模型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学术研究,2006(1):84-89.

[8]胡月星.基层领导干部核心胜任特征的实证探索[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5):83-86.

[9]胡月星,王振华.基层党政干部胜任能力研究报告[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3(1):71-78.

[10]左宪民,王雪梅,洪小良等.北京市局级领导干部胜任力状况及培训对策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2):56-60.

[11]韩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我国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研究——以广西基层党政干部为例[J].领导科学,2012(2):33-35.

[12]扶启飞.基于胜任力的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培训需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5119-5222.

[13]梅继霞.基于胜任力的公务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构建模式与方法——以湖北省为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5):94-103.

[14]孙大江.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胜任力模型构建[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4(2):28-37.

责任编辑:王文俊

作者:李军

上一篇:基因技术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UG三维模型中机械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