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证券投资论文

2022-04-17

从2014年4月10日到11月17日,沪港通从提出到实现只用了7个月零7天的时间。速度如此之快,意味着高层领导人对中国资本市场较为封闭的局面不满,期待用这种打通与境外资本市场的方式加快内外资金的流动,进一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一个资本市场和另一个资本市场的连接,在中国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的局面或会更加精彩纷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沪港通证券投资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沪港通证券投资论文 篇1:

沪港通传奇

推进者与受益者

【图注:沪港通开创了操作便利、风险可控的跨境证券投资新模式,这是资本市场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 ;沪港通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沪港两地存量上的重新分配,而是在于通过市场的融合与碰撞,把目前还未进入资本市场的巨额增量引入到两地资本市场。

——港交所总裁李小加】

7年之后,终于迈出了这一步。

2014年11月17日晚,港交所总裁李小加如釋重负。沪港通“通车”首日:“港股通”即内地投资者购买港股方面,全日额度105亿元人民币,首日成交量为17.68亿元,占比约16.8%;“沪股通”即香港投资者购买A股方面,全日额度为130亿元人民币,至11月17日下午1时53分已告用罄。

对于这个将中国资本市场领入新时代的沪港通,他用12字评论了首日的表现:“波澜不惊、冷静开场、总体平稳”,他称这种情况令他满意。

对于两地的投资者来说,沪港通并不陌生,因为在7年前,一个叫“港股直通车”的创新模式曾刺激了香港市场敏感的神经。

7年时间,从“港股直通车”演变为沪港通,背后则是内地和香港在共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艰辛。在李小加看来,推动沪港通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无名英雄”。

温家宝的“考量”

2007年初,天津滨海新区与中银国际在进行业务交流时碰撞出了“港股直通车”的雏形:如果能允许个人购汇并通过中银国际投资香港股市,中行天津分行就能卖出一些外汇,中银国际也能赚取一些交易费。此举既符合国家遏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精神,又能给中行带来业务机会,何乐而不为?

时任中国银行行长肖钢(现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天津市政府十分欣赏这个想法,不久即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肯定。”后来外界普遍解读,肖钢提到的“国家有关部委的肯定”就是当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的一份方案。2007年8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突然公布了《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方案》,首次允许所有中国大陆公民直接或间接在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开立个人境外证券投资外汇账户,投资于在港交所公开上市交易的证券品种,购汇规模不受限制。

该方案出台后,“港股直通车”却迟迟未获证券监管部门的“准生证”。2007年10月16日,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港股直通车”先测试才能推出。

2007年11月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理事会第六次会议上对于迟迟没有开通港股直通车做了解释。

温家宝表示,“港股直通车的实质意义就是允许一部分国内资本流动,因为香港资本是开放的。但是中国的资本全流动还需要有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监管,否则会引起中国资本市场发生大的波动。”

当时,有港媒评论温家宝总理的表态是对港股直通车“悬崖勒马”,并评论,如果在各项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急于求成地推出“港股直通车”势必会影响未来两地资本市场的合作。

画在纸上的“沪港通”

同在2007年,就在“港股直通车”被叫停的同时,由香港特区政府向内地建议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计划的试点则已经推出,并且随着时间推进运作得越来越顺畅。于是,在2011到2012年之间,香港的中资证券业协会以及多个地区证监局都提出了“QDII2”即“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计划,建议利用QDII的额度,尝试让内地高净值个人投资者投资港股。

这一建议当时很快获得监管层的回应,当时的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香港表示,推动中港资金互动,考虑引入个人投资者,随后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会议上,央行提出当年要积极做好QDII2试点准备工作,首次提及QDII2公开试点。

但投资者和市场并不满足QDII和QDII2。

两年前,在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议题之一的金融改革浪潮中,上交所开始寻找如何在资本市场中破题的路径,并与港交所高层一拍即合。

李小加回忆,2012年的某一天,在深圳的一个小茶馆里,他与上交所理事长桂敏杰、上交所总经理黄红元坐在一起探讨沪港两地市场互联互通的构想,在一张纸上画出了沪港通制度设计的框架,“这是最初的草图,当时我们真应该申请个专利”。

申请专利是一句玩笑话,却从一个侧面道出沪港通的意义。沪港通在制度设计时,既尊重两地的实际,又重视引入新的理念。“虽然过程起起伏伏,但最终用创新的思维,克服和填平了两地的差异。”桂敏杰说。

沪港两地市场在结构、交易制度、基础法律、监管等层面的巨大差异,使市场互联互通的途径构建充满挑战。比如,港交所的交易,采用港币计价和结算,而上交所用人民币结算,两个币种同时交易,如何报价,如何结算?

上交所总经理黄红元介绍,在沪港通的设计中,采用了主场原则与投资者习惯兼顾的原则。香港投资者在提交订单前,完全按照港交所的规则进行,上交所的投资者在提交订单前按照上交所的规则进行,而提交订单后,按照对方交易所的规则执行。这样,两个区域的投资者没有陌生感。

在货币的使用上,香港投资者投资A股,采用人民币直接报价,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仍采用人民币报价、港币交易,由系统自动将人民币转换成港币清算。

此外,沪港交易所之间的清算,也首次采用了中央对手方清算的模式。即香港中央结算公司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订立关于建立沪港结算通的协议。比如当香港投资者购买A股,香港中央结算公司将为香港投资者的交易承担交收责任,并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完成交易结算。

考虑到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规则上的差异,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新机制有资金门槛:50万元股票市值。“香港市场没有涨停板,所以,出于对内地投资者的保护设了这一门槛。”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总经理戴文华说。

“经过两地的努力,我们终于把草图的设想落到了实际。”李小加坦言,沪港通的创新机制,创造了多个第一,为两个存在差异的交易所联通做出了示范。

两地“证监会”的使命

沪港通上线前夜,李小加深情寄语,将沪港通试点交易的开通,比作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首发车,并称在沪港通推进的过程中有两个“无名英雄”,一个是中国证监会,另一个是香港证监会。

“要知道,互联方案从开始到启动,从案头工作到沟通协调工作大多是两地的监管机构在具体进行。”李小加说,两地证监会不仅推进了沪港通启动,也逐渐成为两地金融对接的桥梁。

4月10日,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原则批准沪港通试点。此后,两地证监会、沪港交易所、两地结算机构从规则体系、业务方案、监察与风控、投资者教育与海外推介、技术开发与测试等方面,切实推进沪港通筹备工作。

10月17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共同签署了《沪港通项目下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加强监管执法合作备忘录》,至此,内地与香港关于沪港通跨境监管合作的制度安排已完成。

《中国经济周刊》获悉, 为了使得沪港通相关业务工作顺利进行,内地及香港累计约1.5万名工作人员参与了沪港通相关业务方案、技术开发和市场推广工作。沪、港交易所在香港当地,北美、欧洲、中东地区多个城市进行了国际路演,向大型机构投资者介绍沪港通项目。

在沪港通于上交所的开通仪式上,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作为内地监管机构的代表发言时指出,在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实现可兑换的情况下,沪港通开创了操作便利、风險可控的跨境证券投资新模式,这是资本市场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他认为,沪港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两地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重大举措,是资本市场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事实上,从叫停港股直通车到沪港通启动的7年间,中国证监会历经了尚福林、郭树清、肖钢三任主席,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国证监会已经成为了两地资本市场合作和落实中央对香港金融政策的积极执行者。

总书记亲自拍板

今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宣布: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促进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有舆论将沪港通称为李克强总理的博鳌“礼包”。

4月10日,内地和香港的监管机构发布批准开展沪港通的联合公告,从联合公告发布之日起至沪港通正式启动,需要6个月准备时间。

但由于种种原因,市场并没有在10月份迎来沪港通“通车”。11月9日上午,来京参加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对外界透露,当日上午他见了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当面回应他说沪港通很快就会正式推出。

11月10日,内地和香港证券监管机构联合公告,沪港通下的股票交易将于11月17日开始。历经逾半年之后,启动时间表最终敲定。

而就在沪港通启动前夕,国家财政部等三部门11月14日又联合发布税收优惠政策:宣布内地投资港股取得的股票转让差价所得,三年内免征个税。

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央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加强内地与香港合作的政策措施多使得香港成为最大的受益方。在金融合作方面,早在2012年中央政府就提出,将围绕便利香港长期资金投资内地资本市场、沪深港交易所联合设立合资公司、推出跨境ETF、支持第三方利用香港办理人民币贸易投资结算、提升粤港金融合作水平等方面展开工作。

对于沪港通的推出,香港特区政府、财经金融界,以及媒体舆论均予以欢迎。“中央支持”,多次成为香港多方评论的一大关键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表示,感谢国家领导人及中央政府对香港的信任及支持。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也说,“我感谢中央政府各相关部委一直给予我们大力支持。”

11月17日,沪港通开通首日,在内地投资者对港股交易方面,成交最活跃的5家依次为腾讯(0700.HK)、中芯国际(0981.HK)、凤凰卫视(2008.HK)、中国移动(0941.HK)。上述股份均只在香港上市,反映出客户热衷于选择仅在香港上市的知名企业。

在香港投资者对A股交易方面,成交最活跃的为大秦铁路(601006.SH)、贵州茅台(600519.SH)、上汽集团(600104.SH)、平安保险(601318.SH)及伊利股份(600887.SH),显示交易大多集中在大盘股上,中小盘股较少。

沪港通大事记

2007年8月20日

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天津滨海新区将首家试点个人直接投资港股。

2007年11月5日

时任总理温家宝表示,迟迟没有开通港股直通车,政府是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考量。

2011年8月

中国证监会宣布推出港股ETF基金,亦被称为“港股小直通车”。

2013年11月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

2014年4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上宣布: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随后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原则批准沪港通试点。

2014年11月9日

参加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香港特首梁振英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当面回应他说沪港通很快就会正式推出。

2014年11月17日

沪港通正式启动。

作者:刘永刚

沪港通证券投资论文 篇2:

“沪港通”掘金者需明白这里没有天堂

从2014年4月10日到11月17日,沪港通从提出到实现只用了7个月零7天的时间。速度如此之快,意味着高层领导人对中国资本市场较为封闭的局面不满,期待用这种打通与境外资本市场的方式加快内外资金的流动,进一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一个资本市场和另一个资本市场的连接,在中国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的局面或会更加精彩纷呈。

谈背景:资本融入世界的背景是开放

沪港通提出的背景,实际上和国家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及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对资本市场的开放提出了要求,上交所在此背景下对推动资本市场开放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充分研究,提出充分发挥交易所组织市场的功能,在沪港两个交易所之间建立技术连接,以便利两地投资者通过沪港通这一创新机制直接进行跨境证券投资。

上交所的设想得到了港交所的认同和响应,经过两家交易所和两地证监会的共同研究,将沪港通从概念转变成为可操作的方案。2014年4月10日,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标志着沪港通准备工作正式启动。当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论坛主旨演讲中指出,将着重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其中扩大服务业包括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重要方面,并称此后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同时将在与国际市场更深度的融合中,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简而言之,“开放”两字就是沪港通推出的背景。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开放,是资本向下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国内跟国外的连通越来越紧密,中国市场本身应该更好地融入到国际资本市场中,沪港通的推出就将成为连接国际资本的桥梁之一。

论不同:深沪港股市开启互联互通黄金时代

在沪港通提出前,“港股直通车”计划曾一度受到人们的关注。2007年,“港股直通车”受到市场的关注,其实是源于内地资金投资港股存在极大的需求,最终或因抵触中国现行外汇管理政策而被终止。而港股通则成为这股投资需求的释放通道。尽管港股通的标的股票只包括266只个股,但至少内地投资者可以光明正大地投资港股了。因此,沪港通的实施,境内外投资者、两地券商、国内基金公司等都有可能从中获取利益。

深市作为毗邻香港的经济特区,理应在金融融合上领先于沪市。事实上亦是如此,早在2007年伊始,深圳与香港的监管部门开始研究怎么通过后台的连接,实现深港的互联互通,直到2009年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走马上任后,通过频繁出差游说中国内地监管机构、两大交易所和国务院高层,中央高层才对深港通表态“可以研究”。

若“沪港通”试点成功,“深港通”也将随之到来。这意味香港将成为融通陆港两地股市,及嫁接内地与国际资本市场,双向流通的重要管道和桥梁。香港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规模和交易规模将持续扩大,打造全球最大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规模和功能优势不可替代。有不少有着长远眼光的券商早已在提前布局深港通中的投资机会,阻击深港通金股。

说利好:长期短期都利好两地市场

作为内地资本项目开放的里程碑,沪港通也是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新起点。目前中国的实体经济已高度全球化,但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依然较低,还处于相对封闭状态。沪港通正式启动,既有短期刺激更带来长期利好,很可能成为改变A股长期低迷态势的转折点,长远也将对内地证券市场的市场结构以及公司治理带来正面影响。

首先,内地经济在改革的进程中,开放资本市场是重要一环。沪港通的推行有助吸引外资流入A股市场,为资本市场开放迈出第一步,改变A股长期低迷态势。长期以来,由于A股与海外市场处于隔绝状态,两者的估值体系有着显著差异。随着沪港通启动,两市实现互联互通,将有利于A股市场估值体系对接海外市场,改变估值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提升整个A股市场活力。

其次,沪港通将对内地证券市场的市场结构及公司治理带来正面影响。打通A股和H股通道后,更有利于引入海外机构投资者,逐渐改变以散户为主导的市场结构、培养长期投资的理念。对于上市企业来说,吸纳国际机构投资者,也有助其提升企业治理。

沪港通还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催化剂—沪港通实行人民币循环,能让人民币通过香港交易所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货币。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的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其成为他国的储备货币,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

据测算,现在中国的银行资产差不多有22万亿美元,这些银行资产将大规模地向资本市场转移,近三分之一资金可能会流入A股市场,使得A股市场的体量在未来5到10年获得巨大增长。

对于未上市的企业而言,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国内目前排队IPO企业依然如长龙一般,很多企业将眼光瞄向了海外市场。由于沪港通将极大地推动内地资本市场国际化,加上内地多个主要行业和国企的持续深化改革,将刺激香港IPO市场有更好的表现。企业在香港上市流程快捷便利,时间易掌控,再融资市场迅捷且金融工具丰富多样,更加能容易受到国际资本追捧,在香港市场的估值相对更高。

2014年11月14日财政部等三部门发文,自2014年11月17日起,对内地个人投资者通过沪港通投资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取得的转让差价所得,三年内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三年内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最终出台,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沪港通对境外机构的吸引力。在此措施出台前,业内人士忧虑沪港通运行后很可能会出现内地至香港的资金额度用不完、香港至内地资金不够用的情况,随着此次三年内免收所得税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给两地资金带来平衡。

揭风险:沪港通四大投资风险逼近

“沪港通”中的“港”指的不仅仅是香港,香港毕竟是国际金融中心,“沪港通”其实面对的是全球市场,既然向全球开放,就必定会面临着许多必须应对的问题,需认真考量。

沪港通投资风险首次按存在于两地交易规则的差异。关于“沪港通”的投资机会,很多投资者都希望利用A股与H股之间的套利空间,获取利润。在沪港股的机制作用下,板块的估值差异有望实现趋同。Wind数据显示,在“沪港通”的24个行业仅7个A股较H股便宜,其中银行的估值差异最大,A股的估值仅有港股的0.59,估值提升空间较大。但是考虑到汇率波动、利率差异等因素,这样的投资策略可能很难带来盈利的机会。

香港市场虽然比A股市场成熟,但由于其再融资门槛比A股低,而且大股东操作手法多样,“地雷”随处可见,照搬A股市场的投资者理念几乎行不通。加之香港市场的私有化经常发生,起起伏伏之后投资者们的损失可谓是板上钉钉。对于内地投资者来讲,香港市场并非“天堂”,还有可能是直通深渊的地狱。

两地交易规则的差异必须引起投资者的注意。A股市场上,股票买卖采取T+1的交易方式,而香港则采取T+0的交易方式。香港股市没有涨跌停制度,每天的涨跌幅都不受限制。遇到极端的状况,一天可以跌90%,也可以涨500%。而且港股纷繁复杂的交易品种和股权披露制度也需要内地投资者学习和摸索,否则今日还因为能跨过50万元的门坎洋洋得意,第二天就只能在夜里煮面了。

其次,沪港通投资的风险和市场初期的大幅波动相关。不难想象,“沪港通”的启动将大幅提升香港股市的流动性。但是,跨境资金流难免触及内幕交易及非法做市套利等。因此,股价的异常波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面对不正当的交易行为,两地法律并不一样,监管难度很大,预料未来共同监控将成趋势。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资料,“沪港通”试点初期总交易净额控制在5500亿人民币,沪港两地分别为3000亿和2500亿;每日交易净额分别为130亿和105亿。两地交易股份均以大中型蓝筹和指数成分股为主,有助压抑市场投机炒作、控制股市泡沫风险和维护两地股市的稳固健康与理性发展。

第三,香港局势发展也成为沪港通的投资风险。利空事件已让香港蒙受经济损失,本地的零售业、旅游业以及金融业都受到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资本讲究安全,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一旦社会发生动荡,投资者会对资本安全产生顾虑,影响投资信心。

第四,沪股通在为沪市迎来增量资金的同时,港股通也会吸引境内资金走出去,而这有可能导致A股出现“失血”。对于A股市场而言,沪股通额度比港股通额度多500亿元只是表面现象,关键在于资金的投资意愿。如果沪市因之吸引了更多资金的加盟,那明显是“利多”;反之,则是“利空”。

当下,A股已开始出现复苏,预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促进民间投资,为增长带来动力。目前A股估值看来具有吸引力,且提供较高的收益。如果香港局势继续恶化并超出预期,在“沪港通”开通后,投资者可能会卖空香港股票,以此作为他们A股多仓的对冲。

道未来:未来能上天堂也会下地狱

和以往各式各样的政策不同,沪港通并非短期提振股市的救市方案,而是国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重要尝试。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沪港通推出更主要的考量是改变市场机制,引入新的市场活力与理念,形成一个长期的制度安排,逐步实现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

沪港通正式推出后,短期内会对于蓝筹股特别是A+H类蓝筹形成直接刺激,但是沪港通在短期对香港股市的影响却很有限。虽然外界认为在沪港通开通后会有不少内地投资者参与到港股市场,将有利于提振港股,但需要注意的是港股目前的估值水平在全球排名都很靠后,中小投资者不会在短期内选择进场;其次,本次推出的是的沪港通并未全面开放,并未覆盖所有港股股票如仙股。

虽然短期内未必是利好,但是从一年后的视角来看,宏观方面一旦有利好刺激,H股就会必然有相应的升幅,沪港通就会对港股形成利好。而内地投资者的涌入将有利于香港扩展金融市场宽度和深度,增强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进而巩固其人民币离岸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

2014年四季度的这一波行情主要是沪港通、国企改革组成,首当其冲的就是沪港通,沪港通的推出不但可以激发了个股的活跃度,而且还会使得市场流动性变得充裕,投资额度也会有上调的空间。沪港通会成为中国股市拐点,给市场带来很多投资机会。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股票投资将成为投资的主流选项。

具体配置上,建议投资者从两个维度选择股票标的。一是具备稀缺性、低估值、高股息、中大市值、稳定性等几个要素的,建议重点关注食品饮料、医药、非银、国防军工等领域。二是可以继续关注产业政策的投资机会,如农业、文化、软件、新能源和高铁等领域。

对宏观经济而言,沪港通是中国资本市场接轨世界资本市场的重要渠道,但就投资者而言,沪港通要么就是赚钱的工具要么就是交学费的工具。无论一个资本市场成熟与否,总存在具备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和垃圾股,或是稳健投资或是快进快出套利,能够进入天堂也会被打入地狱。

同样,无论是我们期待中的“深港通”还是未来的“沪新通”或是“深美通”,资本市场中一成不变的就是风险。沪港通推出的时间之所以一推再推,也是为了防范交易系统以及场外未预计到的事情发生风险,毕竟两个几乎不同的交易市场想合并在一起,难度相当大。

这也意味着,沪港通是未来“各种通”的基石,如果国内资本市场在沪港通开通后依然持续着“不专业”、“不成熟”的局面,人们预想的大好前景就将破灭,“各种通”也将无缘,A股也将由此跌入地狱。如果不希望这个场景发生,那么无论是交易所还是证监会,或是其它监管层、上市公司、投资机构、小股民,都必须转变以往的习惯作风,要敢于吃亏、敢于冒风险、敢于接受新鲜事物。毕竟,想从不成熟走向成熟,道路遥远暂且不说,学费还是要交的。

作者:宋清辉

沪港通证券投资论文 篇3:

“深港通”会更好吧

12月5日,酝酿了很长时间的“深港通”正式开通了。内地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这个协议组合购买香港市场的证券,同时海外投资者也可以购买在深圳交易所上市的证券。很多业内人士赋予“深港通”非常重大的意义,比如,引进了价值投资者,从而改善内地投资者的投资观念;以及像“沪港通”那样开启一个大牛市。

这些幻觉我们可以一个一个来说说。

首先说改善内地证券投资者投资风格这个问题。这很可能会落空吧。一个先例就是2014年11月开始的“沪港通”,它似乎对中国内地投资者成为所谓的价值投资者毫无作用。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沪港通”开通半年之后,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出现了剧烈的波动。只从波动剧烈程度和时间对比上看,2015年股市震荡的剧烈程度大于2008年。

在那年的震荡中,内地投资者整体对投机的热衷程度也超过了2008年。而造成内地股票市场繁荣骤起而后又骤衰的原因,正是投资者普遍投机心态太重,大量运用融资杠杆。

而通过“沪港通”进入内地投资市场的投资额度在整个A股市场中所占比例非常低(不到1%)。对整个市场的价值认同偏好也起不到很大的影响。而“深港通”在对普通投资者的投资“指导”方面大概也就能和“沪港通”达到类似的程度。

实际上一个区域市场的价值认知是基本不可能通过“深港通”这类东西来改变的。而投资者只有通过长期投资经验的积累才可能有所改变,这也不是监管部门着急就能解决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沪港通”曾经给内地市场带来了一个大牛市,所以“深港通”也会带来一个同样的牛市吗?无疑,“沪港通”带来了牛市,这是个券商式的判断—券商总是希望人们频繁交易。“沪港通”之后的大牛市很难说是谁带来的。

在2014年年底,中国内地股票市场价格的上涨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决策层以及有关部门的扶植。那时候决策层不希望通过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把一部分降杠杆的任务放在股票市场上。而做出这种政策设计的同时,正好和“沪港通”开始运行的时间重叠。

那么,现在的“深港通”会有这种好运气吗?很可能,是的。也许“深港通”的运气比“沪港通”还要好一 些。

在2014年年底,全球资本市场的风险水平比现在要低很多,起码在感知上是这样的。当时,欧洲央行正盼着它们的欧式量化宽松起作用。日本的安倍经济学也正处于效果最好的阶段。那些资源型的新兴经济体,比如金砖四国中的巴西情况还没有现在这么糟糕,委内瑞拉也还没恶性通货膨胀到灾难性的地步。

在那种情况下,中国的资产估值并不吸引人,投资者们更愿意把钱拿到美国去买国债。

而现在,特别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资本市场风险明显增长。英国脱欧可能造成英国衰退,而欧洲联盟也因此动摇。日本的安倍经济学对日本的改革陷入焦灼阶段,这让人怀疑这个国家会滑向滞涨状态。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把很多本来就充斥着不确定性的问题放大了,特别是在欧洲和新兴市场经济体。虽然在11月后,美国股票市场受“特朗普效应”的影响出现大幅度上涨,但相信这种现象在今年年底到明年1月之间就会消失。资产荒变成了全球性事件。

在这个当口,中国内地股票市场和高等级债券,成了相对安全而且估值较低的产品。所以,与原先“沪港通”开通时不同的是,很多海外机构投资者对“深港通”以及对中国内地资本市场表现出了兴趣。

在资本市场,很多时候,比较慢的变差也会成为一种优秀。

作者:崔鹏

上一篇:护理人员心理学论文下一篇:网络化英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