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论文

2022-04-23

摘要:当前新疆已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拉动有限、需求饱和等因素使得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就业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日渐突出,引起了各种社会问题,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解决新疆少数民放大学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是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任务。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论文 篇1:

从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现状反思我区民族教学

摘要: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有学生本人及家庭的原因、社会的原因、政府的原因、学校的原因等。首先介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及并分析原因,要始终以提高民族教学质量作为改革的标准和导向、引导少数民族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实行民汉混合编班,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实行民汉混合住宿、提高民族教学师资力量,以期对提高民族教学质量促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族教学;就业;少数民族毕业生

当前中国和新疆正处于一个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革中,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和谐、经济结构与人口结构的不和谐、城乡发展的不和谐以及社会结构的不和谐……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就业特有的现状。民族高等教育是新疆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新疆、为祖国培养出大量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主体民族毕业生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是民族地区的希望。所以民族教学和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十分关键的问题。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及原因分析

从这几年本人及课题组的关注和研究情况来看,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的结构性失衡突出。新疆高校1999年开始扩招之后,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平均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在增长,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但与此同时,随着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的实施,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却逐渐走低(据本课题组在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了解到的,很多民族班的毕业生6月份的签约人数是0)。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以来,新疆高校大学生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基本保持在70%左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20%左右,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还在不断下降。在城镇少数民族家庭的调查中,近三年有67.72%的大学生没有就业,只有32.28%的大学生已经就业。调查结果还显示,被调查对象中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占到总数的66.28%,就业率为33.82%,实际就业率可能更低。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期望值过高,功利化倾向严重;二是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存在的不良就业心态;三是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差异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影响;四是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缺乏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五是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着一定问题:就业意识淡薄,坐享其成心态明显,片面理解就业,认为就业就是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而对民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六是总体素质不高:内地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高于疆内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和专业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教学质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二、提高民族教学质量促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

针对以上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难的根本问题,本人认为质量问题仍然是民族教学的关键。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我们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民族教学改革的紧迫要求。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大民族教学改革力度势在必行。新疆各高校在提高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改进教学质量方面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始终以提高民族教学质量作为改革的标准和导向

树立科学的少数民族教育质量观,建立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体系。加强教学管理,有目的、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评估、教师授课评估、学生学习评估、院部教学管理工作评估,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加强少数民族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把统一标准与因材施教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民族教学质量;加强预科教育,提高预科质量。同时,不断提高汉语水平考试质量,逐步实行汉语水平考试等级与毕业证或学位证的授予挂钩,并注意适当调整课程和课时,对毕业年级增设就业技能课,特别强化汉语课,使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引导少数民族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

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少数民族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要鼓励毕业生树立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从表面上看,就业观念改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实际上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要基于一个新的理念,只有就业观念更新了才谈得上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谈得上提高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首先要教育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改变坐享其成的心态,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仍留恋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害怕竞争,对实现自己的就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没能在大学期间主动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只是在毕业时才感觉就业的压力。从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9.68%感到就业压力过大,有30.24%的学生认为未能就业是因为自身综合素质不高;而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有63.32%的生活完全依靠父母,愿意通过自己努力生活的只有3.53%。从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问卷显示,有84.83%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人才招聘会,有2.82%的学生从不过问人才招聘会,只有2.28%的学生参加过多次人才招聘会。其次帮助少数民族毕业生改变过高的就业期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大多数追求高薪和高层次岗位。认为就业就是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而对民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49.8%的学生要求月薪至少在1500元以上才满意,有45.9%的要求月薪至少不低于1000元;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仍有43.55%的学生要求月薪不低于1000元,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有50.2%要求工作环境好,26.1%的要求待遇高,而即将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有50.4%的要求工作环境好,有37.37%的要求待遇高。据在校生问卷调查显示,有45.15%的学生择业时最先考虑去党政机关工作,有40.16%的学生最先考虑去事业单位工作,只有10.11%的学生愿意考虑去企业工作。从对企业的问卷调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占被调查企业职工的比例偏低,未超过10%。

(三)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

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在教育界影响很大。将“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进一步运用于中学和大学教育就成为今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了。从上中学起,学生一直处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老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吸收老师所讲的东西,成为存储前人留下的知识的“容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经常被引用的一种观点,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具体体现为:发现学生的价值,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多用启发式、发现式、研究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种观念可以引用到民族教学中,民族教学应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四)在教学方法上,实行民汉混合编班,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

汉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为了提高民族教学质量,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表达能力。一方面要实行汉语讲授,提高学生对学习汉语重要性的认识,在民族班全面实现汉语授课(特殊专业除外);民、汉语教学班实现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统一试卷、统一评分标准。另一方面争取在有条件的专业实现民汉混合编班,所有民汉混合班级任课教师一律挂牌、竞聘上岗。这样少数民族学生由于与汉族学生同班学习,汉语表达能力能增强,并且能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五)措施上,实行民汉混合住宿

实际上语言的学习靠的是环境,虽然用汉语授课,民汉混合编班,但大部分时间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很少说,对于汉语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但是真正改变学生的听说写能力的是平时的语言环境,在教室里,汉族学生和民族学生的交流是很少的,课上听的是汉语,课后民族学生的交流仍然用的是本民族语言。如果民汉混合住宿,民汉学生之间的交流肯定会增加,这样对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好处的,另外在一起住,汉族学生的基础本来就比民族学生的基础好,还可以交流课程,对民族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好处的。

(六)提高民族教学师资力量

提高民族教学质量,抓教师教学水平是关键。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之一在教师,而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理念提升、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决定着学生由“机械学习”向“兴趣学习”转变的进程,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要培养合格人才,首先教师必须合格。毫无疑问,要实现学生“民汉兼通”,首先汉语教师必须“民汉兼通”。现在的民族教学质量不高和我们的师资力量薄弱有关。一是汉语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部分教师学历、知识结构与学生知识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二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较传统,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三是奖励竞争机制不够健全完善,教师教学积极性、工作责任感与主动性还不是很高等。所以要提高民族教学质量一方面提高民族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民族教师的专业能力,最重要的是民族教师科研能力,以科研促教学,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必须建立一定的奖惩条例,督促民族老师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作者:张玉玲

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论文 篇2: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 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摘 要:当前新疆已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拉动有限、需求饱和等因素使得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就业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日渐突出,引起了各种社会问题,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解决新疆少数民放大学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是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1、全国大学生毕业情况分析

虽然人口的增长,我们国家大学生就业的困难早在5年前就开始了。我们国家在1999年实行了高校扩招,在1999年之前,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不足100万,但是从2000年开始,2000年毕业生100万,2001年110万,2002年140万,2003年 199万,2004年是254万,2005年是326万,2006年是413万,2007年是495万,2008年我们的迎接大学毕业生是559万,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预期明年我们会有610万大学生毕业。可以看到,在9年的时间内,我国毕业生的数量是增长了 6倍,照此计算的话,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30%。这个发展速度不但超过了我们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也超过了我们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还超过了职位供给的速度。1999年以前我们的入学率不足5%,现在我们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25%,我们现在已经不是精英教育,我们变成了大众化的,变成了平民的教育,目的是使大多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2、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现状

全国的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新疆民族大学生就业也就更加困难了。当前新疆已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拉动有限、需求饱和等因素使得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就业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日渐突出,引起了各种社会问题,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解决新疆少数民放大学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是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任务。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二十年来,新疆高校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基本保持在70%左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在20%左右,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还在不断下降。在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中,近三年只有32.8%的大学生已经就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二、新疆少数民放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就业观念与当今社会就业形势的不相适应。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形式日趋多样化,传统的工作方式被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方式所替代。与此形势不相适应的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严重滞后。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及其家长,仍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观念上。

2、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与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的矛盾。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种人,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全面的知识结构,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与创新精神。但是,大多数毕业生缺乏这方面的实力。往往是专业基础不扎实、知识面窄、心理素质差,缺乏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这就使得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3、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相矛盾。

当前不少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常常表现出一种盲目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远大理想与抱负,只想留在大城市、大企业。很少考虑到是否符合实际。一味的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名利、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责任感。

4、要求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力的矛盾。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就业竞争中获胜。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大学毕业生社会经验不足,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有偏颇,从就业准备到职业选择都有许多困惑和不解,就业指导显得至关重要。但就业指导在我国起步较晚,实际操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业指导比较狭隘。

5、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汉语水平的制约。

国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行了一年的汉语预科计划。专门用一年的时间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能力的训练,但是很多从南疆来的少数民族学生以前使用和学习汉语的机会很少,制约了他们的汉语水平,一年的时间能难使他们的汉语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但是现在不论在什么行业,主要使用的还是汉语和汉文,由于语言障碍影晌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从而达不到社会的需要,对他们的就业形成了很大的阻碍。

6、国家制定的争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不完善。

国家在少数民族学生升学方面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却没有对他们毕业后的就业给予足够的关注,使民族学生在就业方面处于劣势。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是民族地区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 高校不断扩招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8年500万,7年内增加了385万。仅就新疆而言,2001年高校毕业生为1.6121万人,2007年为4.8372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5年达到79万,2008年达到380万人。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2、 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据调查,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族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3、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需不平衡。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实践能力很差,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大专院校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

4、学生就业渠道单一

目前的就业渠道主要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等限制,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这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出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考虑,大多不愿去内地就业,只在疆内竞争为数不多的就业岗位。

5、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由于他们的汉语水平有限,理解和表达能力都不是很好,会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6、 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这非常不现实,一个大学毕业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中经历磨练才能有工作经验。通过几个月的实习很难达到要求。学生十分缺乏就业培训的机会。

7、学生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未来充满了不切实际的理想与抱负。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频繁跳槽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8、 市场对民族学生需求不足

由于在中国汉族人口点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较少,且多出生于自然环境较恶劣地区,由于生活条件有限,教育质量也相对低些,受教育程度比出生于内陆的汉族学生低,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不如汉族学生。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提高民族学生的优惠政策,但总体水平还是不高。因而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发展考虑,也多不愿意接受少数民族学生。

9、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大学生都想出人头地,不愿意选择农业类专业和职业技能类教育。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存在偏见。

四、争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提出的对策建议

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状况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更加坚难,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众多少数民族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民族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新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因此国家应该更加关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些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教育系统逐级落实责任,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就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抓紧研究当前就业形势,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是调整专业调置,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招生,杜绝结构性失业的出现。要深入各行各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和岗位需求潜力较大的行业挖信息、找岗位;

三是举办系列招聘活动,全面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重点推荐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

四是政府部门全面加大民族大学生毕业生创业支持力度,大力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政策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五是各高校建立专人负责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重点帮扶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充分发挥窗口桥梁作用。通过专项培训、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六是广泛组织实习实践,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各高校根据就业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专业方向,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

七是要求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毕业生的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辨证地认识就业形势,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八为改变大学毕业生扎堆大城市就业的局面,国家和政府部门应该出台一系列的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全面落实了民族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考研照顾、户籍和人事档案迁转、职业培训、创业扶持、税费减免、权益保障等各项就业扶持政策,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

九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据报道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高职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就业率。我们的经济发展需要非常多的经济管理人才,生产人才,制造人才,服务人才。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比本科院校的强的多。就业形式非常好。

参考文献:

[1]热扎克•铁木尔,董兆武,刘仲康.2006-2007年新疆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贾友军,綦群高,王英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成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

[3]新疆统计局编 2008年新疆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4]中国统计局编 中国统计年鉴2008[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作者通讯地址: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 830054)

作者:袁 娜

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论文 篇3:

提高和稳定毕业生就业率的方法探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面临的突出社会性问题,文章从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因素,提出了提高和稳定毕业就业率的途径和方法,以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率;指导;创业

作者简介:刘经兰(1969-),女,江西南康人,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黄玉花(1985-),女,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西 赣州 341000)

一、背景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86.6%,比2008届85.6%高1个百分点,比2007届87.5%低0.9个百分点。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30余万人,而往届未实现就业的也为数不少,与此同时,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000万左右,下岗登记800万左右,农村向城镇转移劳动力1000万左右。这些数字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依然十分严峻,就业率仍然有待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和学校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提高和稳定大学生就业率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1]

二、影响就业率的原因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有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因素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率。

1.社会因素

(1)人口众多,劳动力规模庞大。根据国务院2004年发表的《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预测,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还有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特殊的国情使得就业环境日趋紧张。[2]

(2)大学扩招政策。大学扩招教育改革政策的出台,作为短期的经济调节手段,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越来越趋近大众化。高校的连续扩招,导致教育质量下滑和基础设施的不足,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毕业生人数迅猛增加。

(3)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度。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还不尽完善,传统的人事制度制约大学生顺利就业,户籍、人员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一些规定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的申报审批手续复杂,户籍制度制约着用人单位,使它们没有真正的用人自主权,在一些大城市非公有制企业甚至没有进人指标。毕业生就业工作没有明确的部门负责,责权不清,就业政策相互冲突,许多毕业生就业政策难以实施。

(4)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以前,国有企业是我国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力量。但目前,国有企业正处于转轨改制时期,其生产经营还尚未走出困境,保持持续增长的余地已经不大,再加上下岗职工的压力,它们不可能拥有太大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它们需要大学生但接收大学生的数量十分有限。

(5)用人单位用人不规范,存在就业歧视。目前社会普遍以为高学历就等于高的工作能力,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增高。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学历歧视,博士、研究生抢手,本科生基本平衡,专科生不在考虑范围。事实上,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是不相等的,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在就业中,还存在着户籍、性别、经验等的歧视,尤其是女性要经历怀孕、生育和哺乳的过程,一些用人单位考虑到自身经济效益拒绝招收女性,这给女性求职带来很大的障碍,也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6)各地区需求毕业生不平衡。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接收毕业生的数量会多些,反之就很少。从各地就业需求来看,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需求大,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的积极性较高,而在广大基层和西部需求的毕业生数量相对较少。在专业上理工科相对比较好一些,而文科专业毕业生需求相对较少,造成文科就业率比较低。

2.学校方面

(1)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符。高校为了追求办学的经济效益,增加热门专业和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规模,导致这些专业重复建设,而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紧跟市场的需求,加大调研力度,而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适应社会实际需求,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率。[2]

(2)就业指导不全面。很多高校没有结合学生的年级特点进行系统全面的职业指导,让学生从入学起就逐步树立就业观念,制定出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科学地利用大学的宝贵时间;或者有的高校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单一,就业指导过程过短,就业指导老师业务水平不高。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校时学习盲目,对自己没有长远的规划,综合能力不强,毕业时没有竞争优势。[3]

3.家庭方面

父母的认识观念传统保守,认为孩子大学毕业获得高学历后就能有高收入。而高校学生所需要的教育投资又比较高,对于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负担,大学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对家庭来说是很重要的。父母的偏见和家庭的经济压力,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障碍和压力。使大学生择业门槛很高,只有高待遇的工作才会考虑,而实际上自己又没有很强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择业时眼高手低,浮躁不务实。[4]

4.学生自身的原因

(1)综合素质不高。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量大增,导致了高校教育质量的下滑和基础设施的不足;另一方面,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发展片面,过分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5]缺少对自己的耐力、毅力等的培养,较少参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创业活动,勤工俭学活动和学生干部工作等,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在就业市场上,复合型、双能型、创新型、外向型、经验丰富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较受用人单位欢迎,这些人才都具备了良好的综合素质。但高校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有所欠缺,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不很满意。

(2)择业观念陈旧。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就业期望值较高。当前的工作待遇、工作环境与发展前景是大学生看重的重要指标,对广大基层与欠发达地方较少考虑。第二,择业价值取向功利化。[6]择业过程中将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看重国家编制单位,而较少考虑在工作中是否发挥自己所学专长。以在国有单位工作,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讲求实惠的功利化择业倾向正影响着当代大学生,追求高收入工作,而不看重长远的发展。总体来说,毕业生期望在工资待遇高、稳定、有编制的事业单位就业,集中在非常少量的工作上,这样就加剧了择业难度。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稳定和提高大学业生就业率,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还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声誉,乃至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

1.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

高校要主动适应大学生就业市场,借鉴并引进欧美国家高等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计。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围绕市场进行调研,研究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本地的特色研究,开设新专业。使课程有特色,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有计划地淘汰和增加专业,保证学生接受的知识是新的、实用的、能够适应社会需要。

2.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与形式

高质量的教学保障了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因此在课堂内除传授教学内容外,还要补充大量的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学习,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能将课堂内学习的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更生动地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应注意扩展课程内容,能从理论的讲解延伸到应用领域,从一个专业联系到另一个专业,从一个行业渗透到另一个行业,进而开阔学生就业思路;改变教学形式,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通过获取相关领域最新的发展动向,引导学生利用基本的科研方法和技术,真正地将科研应用到教学之中。学生的科学研究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一方面可以以课程论文形式及时关注并检查学生的研究结果,纠正研究中的错误,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将部分课程章节让学生来讲解。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牢固地掌握学习内容,且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就业面试时能展现出自信、沉稳的良好素质。[7]

3.加强就业指导力度

就业指导,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一部分。建立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大学生提供有力的就业信息服务和帮助是很有必要的。就业指导老师要结合大学各阶段的特点,给予全方位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大学生四年学习有收获,有目标,加快与就业市场接轨并获得理想的职业。大学一年级,主要给学生提供关于本专业的特点、现状、前景和职业方向指导;开展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与职业规划。大学二年级,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社团文化活动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实现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大学三年级,指导学生关注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司的招考信息,并提供相应咨询。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避免与用人单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大学四年级,对毕业生就业进行指导,及时了解、解决他们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供必要的支持。就业后,及时调查了解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情况,对反馈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为在校生的就业指导提供参考。[8]

4.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广泛拓宽学生实践就业渠道

大、中小企业向高校提供实践岗位和工作,而学校又向企业输送大量的技术和人才。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广泛建立实训基地,让毕业生和企业各取所好,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保证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保证毕业设计、企业考核录用环节相结合。通过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与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相结合,为毕业生择业开拓畅通的渠道,培养更多面向实际的应用型人才。树立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观念,建立学校为主导,各系院为基础,毕业班班主任负责的就业指导体制,充分发挥教师在行业内声望高、社会联系面广的优势,积极利用自己的影响,向社会推荐毕业生;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邀请他们回母校举行座谈会并对在校生进行就业指导,一方面可以分析总结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方法,同时通过他们掌握其所在单位的用人需求信息。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提前向社会发布毕业生信息,及时把单位招聘毕业生信息公布,进行网上双向选择,使供需双方沟通更便捷,提高就业工作信息化程度。[9]

5.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实习

毕业生被用人单位录用,看重的不仅是扎实的专业知识,更侧重的是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在校时,花大量的时间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忽略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跟不上市场社会的需要。社会实践对于大多学生来说有很大帮助,通过实践,不仅对以后的工作和环境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还能更好地夯实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沟通能力、团队配合意识和创新能力。有过实践经验的学生会更加自信,待人接物也更得体,处理问题也更高效。只有真正提高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6.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力途径。高校可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聘用理论知识和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各年级进行分层次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由创业型大学生再创造出更多的新行业和新岗位。[10]

7.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与西部就业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国家实施开发中西部战略以来,广大的基层和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大学生要关注国家出台的“三支一扶计划”、“村官计划”等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避免盲目从众,择业功利,选择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去锻炼。降低期望值,调整心态,积极投身到西部和基层的工作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11]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http://edu.163.com/special/00293I4H/mycosjiuye.html.

[2]谭秀环.试析大学生就业难及其应对策略[J].工作研究,2010,(16):64.

[3]邵妍.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应立足于择业观念的转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6).

[4]李艳彦,等.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2010,

(12):52.

[5]周文.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J].宏观资讯,2007,(3):155-156.

[6]张明胜.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浅探——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5):74-75.

[7]徐伟,苏瑛.完善专业课教学环节提高就业率[J].中国科技信息,2006,(6):172-173.

[8]黄光许.当前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建议[J].科技信息,2009,(23):495.

[9]尚恒志.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途径和方法[J].学术论坛,2009,(15).

[10]王永,褚衍松.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70-73.

[11]杨立新.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稳步提高[J].兵团党校学报,2009,(6):72-74.

(责任编辑:刘辉)

作者:刘经兰 黄玉花

上一篇:项目成本控制市政工程论文下一篇:书法笔墨元素招贴设计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