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课中的时事政治论文

2022-04-26

既要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要提高学习效果,这是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就在于教师采取何种有效的复习教学模式。传统的复习方法一般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步步深入、层层提高,显示出其复习的条理性和系统性。笔者认为,这种方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学生负担重,缺乏生气,波澜不惊、慢慢吞吞,有效性欠缺。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历史教课中的时事政治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历史教课中的时事政治论文 篇1:

融入时政热点,为政治课堂激趣解疑提能

[摘 要]把时政热点融入课堂教学,体现了高中政治学科的特点,是高考命题要求的体现,也是践行新课程标准的体现。在政治课堂中融入时政热点,可以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政治思维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时政热点;政治课堂;激趣;解疑;提能

在资讯发达的现代信息社会,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大事、要事,认识社会,认识生活。但高中生由于课业负担比较重,所以他们不想花太多的时间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关注时政。而政治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且高考全国卷文综政治试题多以时政热点为载体,如果高中生,尤其是高三文科学生不关心社会,不进行广泛的时政积累,不拓宽政治视野,想要在高考全国卷中取得好成绩是比较困难的。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政治答题中由于对时政热点不了解,遇到不熟悉的时政热点多少会产生慌乱,尤其是在以时政语言表述的理解选择题以及运用时政观点来回答的主观题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以我校2018届学生为例,在2017年9月他们参加的第一次百校联考中,其中第13小题考查供求曲线的知识,题目中提到“一些地方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及“去产能政策,助推了原材料价格上涨”,本来从这两个信息中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出前者导致需求增加,后者导致供给减少,从而可以对曲线做出正确选择。在2017年11月参加的第二次百校联考中,在非选择38题中,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实施鄉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并说明M市是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其中对第二问的回答除了要对材料做出归纳外,还要适当地运用时政术语进行回答。但对于这些题目,我们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得分率不高。究其原因还是他们对时政热点了解甚少,关注不够,从而导致答题不全面甚至答非所问。这种情况不仅在考试中存在,在平时的课堂上,只要是涉及时政内容,大多数学生都不知所措,偶有能回应老师的,大概也就知道有这么回事,事件的具体内容却是一问三不知。只有极少数学生关注了,能说出个所以然。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几位教师深入了解并分析研究本届学生对时政热点的了解、认识情况后,进行了《新高考下利用时政新闻打造高中政治活力课堂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力求帮助学生提升对时政热点的熟悉度,有效地进行时政储备,并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在这研究过程中,笔者深感在政治课堂上融入时政热点,可以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这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政治思维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适应政治学科高考要求,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需要融入时政热点

(一)融入时政,优化政治课堂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时事政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思想政治课要紧密结合时事内容进行教学”,可见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与时代、与社会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因此,融入时政热点,本身就是高中政治课堂的要求。此外因为一经编成的高中政治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同时也就意味着教材难免有相对滞后性。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材虽然不断修改,但还是不能及时地体现最新的现实内容,政治课堂教学如果不结合当前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就容易变成照本宣科的说教课,削弱了政治课的功能。为弥补政治教材相对滞后的缺点,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时政热点,紧抓时代脉搏,与时俱进。

(二)融入时政,有效应对高考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考政治科命题所要体现的重要原则。积极反映国内外形势中的重点、热点问题,反映国家发展战略的成就,体现时代性和思想性,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近年来,以国内外重大时政立意已成为高考试题的重要特点,高考全国卷文综政治试题的构成中,基本上都以人们关注的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密切联系现实生活。2016、2017年的全国高考卷,就多以经济、社会、生活热点为背景材料,对考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考查。例如:2016年全国Ⅰ卷涉及了互补品战略、产能过剩引发的通货紧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对生产流感特效制药企业的补贴、推进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特赦部分服刑罪犯、华阴老腔上春晚、“一带一路”等时政热点;2017年全国Ⅰ卷涉及了城市管网建设、GDP、精准扶贫、科技创业园、“零工社区”、供给侧改革、户口登记政策、上海合作组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国人大释法、蛟龙、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等时政热点。这些热点都是预料之中的,考生没有“陌生感”,不会给考生答题带来心理负担。由此可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融入时政,帮助学生储备时政信息,是有利于高考备考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要时政热点营造氛围

高中政治课由于理论多、内容枯燥,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而时政热点内容新鲜丰富,贴近生活,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为更好地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时政、了解生活,我校在2018届高三学生课程表中,将每天的第九节都安排为“读报修心课”,学生可以在课堂内阅读报刊,了解时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读报的收获,在课堂复习中融入时政,借助具体的时政材料,创设情境,设置思考问题。比如,在2017年百度AI(人工智能)开发者大会开始前,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亲自乘坐无人驾驶车前往会场,这一举动存在多种违章违规嫌疑,其本人后来也证实收到过罚单。这一举动也引起了公众的争议:一方认为应当支持创新,无人驾驶车不上路,就永远无法知道上路会出现什么问题;另一方则认为创新还要防范不可承受的风险,把试验车开上公路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针对这则时事,不妨让学生思考讨论:让无人驾驶车上路,是创新还是不负责的行为?又比如:2017年12月32名北京游客打着“‘破冰韩国’首发团”字样的横幅赴韩旅游。对于此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破冰”?破什么冰?这冰是怎样结成的?这冰该由谁来破?这些问题一出,学生就坐不住了,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立马就活跃了。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再细心引导剖析,学习效果也不知不觉显现了。

三、借用时政热点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高中政治课不仅理论多,内容枯燥,有的甚至晦涩难懂。这时,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时政材料,借助可感的具体素材,化难为易,则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理论。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里面的知识都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其本质和内涵。在课堂教学中,不妨融入时政热点,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如在第十二課《实现人生价值》中,学生比较难理解价值观的含义及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这时,教师可以融入时政热点进行分析: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20世纪70年代培养出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难的问题;2017年又宣布“海水稻”试种成功,就是说荒地也能变成良田,那就意味着能养活更多的中国人。关键是这些技术袁老都没有申请专利,免费造福人类,否则,他将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每粒米饭都要给他钱。把袁老奉献社会的举动与社会上一些自私自利的人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也就有不同的行为选择,或受人尊重与景仰,或遭人唾弃与批评,从而使学生明白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四、分析时政热点,可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辨别力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融入时政热点,根据时政事件的具体内容,结合教材知识,适当设置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经济生活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中,教师可以引入2017年上半年由于各地楼价不断升温,居高不下,政府连续出台政策调控楼市的案例,然后从不同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商品房价格的因素有哪些?商品房价格不断上升,为何还引发人们的购买欲望?国家出台的政策是如何影响商品房供求的?”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就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了解的情况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就会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高三复习阶段,教师还可以在当年发生的重大时政热点事件中选择某个事件或话题,结合高中政治教材四个模块的观点,让学生分析该事件中蕴含的教材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分析事件的过程中提高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增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加深他们对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生活的理解。

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等新提法,教师可以做好引导,让学生围绕时政材料交流讨论,并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探究时政材料与教材知识点的连接点,然后用教材知识去阐释、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长期坚持下来,不仅为高考,更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总之,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融入时政热点,关注社会生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使理论与实际贯通,而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国家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 赵磊.浅谈时政热点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黑河教育,2015(11).

[2] 宋丽.试论时事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8.

[3] 谢蓉华.时事政治如何运用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J].时代教育,2014(2).

[4] 薛井宜.充分发挥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作用[J].求知导刊,2014(12).

(责任编辑 袁 妮)

作者:俞文锋

历史教课中的时事政治论文 篇2:

减轻负担 夯实基础 提高复习效率

既要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要提高学习效果,这是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就在于教师采取何种有效的复习教学模式。传统的复习方法一般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步步深入、层层提高,显示出其复习的条理性和系统性。笔者认为,这种方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学生负担重,缺乏生气,波澜不惊、慢慢吞吞,有效性欠缺。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致力于探索轻负高效的复习方法。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作”,我们要踏踏实实地教给学生基础的知识,但又要着眼培养能力的目标。培养能力要以厚实的基础知识为依托。

扎实基础知识是指掌握各单元知识结构及结构体系中相关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及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原因影响等。而不是简单地对历史基本要素的死记硬背。

基本能力是再现历史事实,对材料的处理和对历史的阐释分析能力。其中材料的处理,关系到阅读、辨别、推理、分析等能力的广泛灵活的运用,使之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为精练概括地分析问题的各个层面和各个角度服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历史的阐释分析则包括归纳、比较、概括的能力和分析历史现象、事物,阐述历史发展规律,评论事件、人物、观点等能力。

那么如何减轻负担又有效地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强干弱枝深化主体内容

主体内容指重点内容和与考试密切相关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要作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准确的认识和在整体内容中所居地位、作用、属性的分析,揭示内部的各种联系,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的信息,以便“运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这样做既可避免学生盲目烂记,又可防止学生割裂知识,死记硬背,从而减轻学生负担。

1、重视重点历史概念的深层次的理解,即注意对历史概念的挖掘、拓宽。要注意对概念的内涵、外延,前后联系和内在联系的挖掘;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段,强化历史概念的理解,层层推理、穷根究源,弄清因果关系与前后联系,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科知识交叉综合、时事政治的结合,更新观念,客观科学地把握历史概念。

2、重视重大历史事件原因影响比较分析。对同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分析应引导学生与当时特定社会背景相联系,并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总结归纳,增强趣味,提高复习效果。如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一次又一次斗争先后都失败了,原因归纳起来可以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几个方面去思考。又如列次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影响可以归纳为一句顺口溜,即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始沦为、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辛丑条约》完全陷入,以此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基础知识复习的效果。

3、重视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及对历史结构和隐性知识结构的挖掘。如注意章节知识点的联系形成单元知识结构,把握阶段特征;又如散见于不同章节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比较:如同是19世纪中期的中日政坛政治的比较,可引出社会背景、环境、领导力量、群众基础性质、斗争方式、政策措施等方面的不同;同时要注意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的相互渗透,三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等。

4、要针对中考发展趋势调整教学方法,但要始终坚持基础知识信息的编码。首先要把教材中平铺直叙和章节纲目编写造成的基本史实割裂、静态封闭,变成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立体化,突出知识内在联系,形成对历史现象、事件、人物的全面认识,凸现隐性知识,加强理论渗透;其次要针对历史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化历史知识信息,如关心时事政治,寻找相关历史依据与借鉴,增强对现实的感悟能力和历史教育意义等;再次还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学习疑点、盲点、易错知识点等重点分析;还可以通过范例解剖,对那些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进行深刻理解和认识,实现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问题驱动、类比联想,来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活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导学质疑突破疑难问题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进行基础知识复习时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提出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我们知道,思考与疑问、置疑与探究、质疑与解疑都是密切相关的。长期的复习教学实践证明,质疑和解疑是历史基础知识复习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解疑的复习程序一般可分为四步:

首先是设置疑问,带着问题进行读书,边读边思考。其特点是富有挑战性,面向全体,能培养学生的目的性、针对性、方向性、实效性,能激发兴趣和解题欲望,启发思维、激励剖析、活跃气氛,营造出愉快学习的环境。设疑置问复习教学模式的特点是针对性强:针对学生、针对教材,体现科学、趣味、主体、层次、灵活的特性。其主要方法有:1、层层设问,变中求新;2、浅处设问,静中得疑;3、故设障碍,诱导思维;4、层层设问,步步深入;5、迂回设问,退中求进;6、创设矛盾、激起波澜。设置疑问的目标是通过读目录、前言、正文、读插图、地图、读注釋、习题来了解课本全貌,揭示知识点之间的潜在的内部联系,明确各处的重点、难点、能力要求。

其次在具体讲解疑问过程中,以基本理论为依托,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框架。

第三是精选训练题,以巩固消化所学知识,这些训练应具备的特性包括基础性、延续性、针对性、典范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第四是通过画龙点睛的总结,解决疑问,使学生思维精确、明晰,得到提高和升华。著名心理学家米勒说:“教师应该较少阐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要指出所教课程的戏剧性和美妙感,引发美感。”设疑置问复习教学模式正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三、立体发散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感知、结构、目标均呈现立体特征。感知的立体化是通过各种媒体的辅助来实现的,宗旨是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能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中直接感知历史的演进、地域空间的变迁,历史人物、器件的形象与特征,事件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演变,以提高学习的兴趣;结构的主体化是通过单元教学体系中的历史演进(长)、纵横联系(宽)和深层次分析(高)的三维主体教学,使学生掌握由知识体系、知识联系和理沦分析所组成的立体知识结构。目标的主体化是指目标构成的多重性,即既重知识掌握,又重能力提高,还重思想培养。主体教学课堂模式的一般程序,可设计为:强化、矫正、导入→感知历史知识→理解历史知识。综合分析、历史应用、巩固知识五大步。

现阶段中考中《历史与社会》是开卷考,其最终目的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俗话说:与其是“授人以鱼”、不如“教之以渔”。考试时要靠学生的全面发挥。那时,最高明的老师也帮不上忙。因此,除了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基础上,更关键的则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掌握,需要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途径思维训练,学法指导,才能生成为能力。

四、培养理性思维提升阅读能力

理解与阅读不仅仅是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和阅读结果的表述,还应是学生理解、阅读知识的过程和结果。这就关系到教师应教给学生理解、阅读的内容与方法。理解知识包括两部分:一是理解历史的概念,如事件、人物、典章制度、思想文化、理论著述等产生的历史地位、性质、作用、内容、影响等,并要注意对重大概念(章节中心内容)、重点概念(黑体标题)、一般概念(辅助性概念)、次要概念(实质性的但不占主要地位的历史概念)、理论概念(如生产力、生产关系、国际关系、战争、和平等)的区别;二是理解历史知识的异同点,如内部联系中的时间、地点、对象、开始、扩展、初步胜利、转折、最终胜利……,外部联系中的因果关系、各因素关系及评价中的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国际国内影响、性质、特点等等。阅读的关键是阅读技术的培养。阅读则可分为“精读”、“理解性阅读”、“联系性阅读”、“记忆性阅读”、“运用性阅读”几个层次,通过这几个层次的阅读,对重点内容、概念性内容、规律性内容、资料性内容有了较好的理解、归纳和掌握,并能运用基本理论,结合相关史实和资料分析,综合评价有关问题。

五、形成思维发散培养综合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这种思考既可以是持续性地对历史发展各个环节的特点及原因的思考,也可以是对历史事件的内容、特点、关系及其原因、影响、评价进行的观点性思考,目的是通过思考,积极掌握有关知识的联系和规律,认识史实发展的前因后果、特点规律、作用影响等。其次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达成度、参与率、技能练习、心情感觉等进行反思,以便调整方法与态度,始终以积极、有效的手段和乐观自信、持恒、认真的态度完成学习任务。再次是微观的反思即对每次测验结果进行仔细的分析,学生通过对各类试题的错处、错因、错率的分析,得出错误的章节专题、知识概念、分析理解记忆能力、解题技巧或态度方法,并能及时弥补不足,提高解题能力。还有就是教给学生一些一般的思维标准:如评价历史人物,基本标准是否客观促进历史进步及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基本前提是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代表阶级、个性特点、作用影响等,基本方法则是分阶段评价(不同阶段的作用、影响分析)、分角度评价(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国内因素、民族关系、外交关系等各个方面评价分析)。要大胆地鼓动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并尝试以明确的论点、不争的史实基础,合理分析推理,支持自己的看法,论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术的探讨能力,营造创新的意识氛围。

六、培养解题能力提高答题的有效性

学生解题技巧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考试结果。因此,解题能力的培養是教学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解题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适当的练习实践,但并不只是做些题目,因为“题海战术”的实际效果早就遭到行家们的批评,因此适于练习的试题必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指导性、新型性、层次性特点。除了适当的练习外,还须熟知一些解题的规则和具体方法。

从解题的规则上来说,应注意五个“化”:①审题的科学化:要认真研究试题的题干大意、明确提问要求、理解命题提示、全面准确地领会题意,然后围绕题意中心,列出解题提纲,以便答题时能落点准确、内容完整、逻辑性强、层次清楚、结构严谨、语言精练;②要注意思维角度的多向化:通过纵向横向的联系、挖深拔高的分析、社会各个层面各个因素的剖析,得出完整独到的见解;③要注意答案的简约化: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概括和史论结合,使答案言简意赅、条理清晰、通畅精练;③要注意答题过程一些历史理论术语引用的规范化,使答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准,以尽力与精练的参考答案相接近、吻合;⑤要允许答案的多元化,只要立意明确、剖析有深度、引用史实准确完整,叙述清楚合理,即可认其答案的正确性,而不拘泥于一个观点及答案。

从解题思路上说,则要注意分析问题的类型、研究层次、题干结构和分析方法四点:①问题类型分选择题、材料题两部分;②研究层次分“是什么”(叙述)“为什么”(探究)、“怎么评价”(认识)三部分;③题干结构包括时间、范围、内容的规定,角度的提示,内容的要求三部分;④思维的分析方法包括基本思维方法(记忆、分析、综合、比较、归类、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系统、具体等)、学习方法(概念的掌握、题干的解剖、知识体系的构建、理论观点的运用等)、层次技能(史料分析、文字表达等)三种。这四点内容,可保证解题的准确、系统和完整。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历史复习中处理好夯实基础和培养能力两者关系,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措施,必能取得轻负高效的复习效果。

作者:支建国

历史教课中的时事政治论文 篇3: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研究

【摘要】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体系已经较为完备,但在课程教学效度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为配合中宣部、教育部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战略的实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达成的教学目的,提高教育实效性,有必要对形势政策课程进行规范化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 形势与政策课 规范化 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是中宣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为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所制定的一项课程建设战略。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对进一步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效性提出了明确要求。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要经历一个长期且反复的循环阶段,要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要良好的思想教育功能,提高课程的有效性,就要确保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真正的实现规范化的课程建设目标。

一、高校大学生接受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现状

1.高校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政治觉悟,但教育引导的效度仍有待提高

通过对随机抽样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61%的受调查大学生对时事政治有着主动关注的需求,仅有6%学生完全没有兴趣和意愿了解国内外时政形势。在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最需要突出的授课内容上,46%的同学认为是国内形势与时事分析,27.3%的同学认为是国际形势与大国关系。同时,大学对于国内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国际国内大事的关注程度为29.7%和19.5%,远高于仅关注涉及自身、家庭、朋友利益相关的问题以及娱乐八卦等信息。由此可见,当前高校大学生对于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有着较高的关注需求,更重要的是,需求产生的动因并非简单局限于获取信息以满足自身相关利益需求或者满足自身娱乐感官的需求,而是有着一定的国家民族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明确地表示自身对于国家民族的政治与形势的关心,在访谈中也积极提出建议希望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水平,这些足以说明高校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

2.高校大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路径较为被动,课堂教学路径效度较差

随机抽样的样本数据分析显示,受调查大学生了解时事政治的主要渠道中,QQ、微信等网络交流工具和电视新闻这两种渠道高居榜首,远超于报纸杂志、课堂传授、网站论坛、日常交谈等交流学习渠道。这样的数据样本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自媒体时代或者融媒体时代网络交流工具的影响力,需要结合对部分受调查学生、教师的回访调研,深度挖掘数据背后反映的真实原因。报纸杂志、日常交谈、网站论坛、播客视频这些信息来源渠道,对于大学生来说,须经由主动有意识地去翻阅,去谈及、去点击访问的过程,才能从中获取相应的信息。而电视、课堂传授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被动性:课堂教学是必须参与的,电视媒体是在餐厅、家庭等其他场合较多被动接触到的信息渠道。QQ、微信等网络交流工具虽然具有私密性,但却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工具,新闻推送、订阅热点、高点击量分享等形形色色的路径,使得大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被动接受大量的时政信息。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路径是较为被动的。值得一提的是,课堂教学作为被动获取信息路径的一种重要形式,却在获取时事政治信息路径排行中仅获得5.9%的认同,居最末一位。反映了课堂教学中对于时事政治信息的教学效度较差,信息量、时效性、兴趣结合点等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问题。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的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

(1)课程建设意识薄弱

在访谈中,高校部分教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行教育,它反映的是国家的意志,应该是政治学科的从属内容,而并非单独的学科,更谈不上是学术研究了,甚至有些人并没有把“形势与政策”课当一门完整的课程看待,仅作为统一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班会课”。党和国家的各类文件中,也并未明晰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科依托。缺乏学科的归属感一方面很难使得任课教师重视这门课的学科建设,另一方面也导致课程相关的学术研究的缺乏,进一步阻碍了形势与政策课的科学化发展。

(2)教学管理不规范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上实行多头管理,且缺乏针对教师的有效教学考核。和所有开设的课程一样,形势与政策教课排课、选课受教务处管理,安排教学计划;但在具体课程管理上,却受到诸如宣传部、学工部及具体授课单位思政部的管理。虽然有一定的主管、协管职责划分,但并没有能够统一管理整个教师队伍的权威部门存在,并且负责教学工作的队伍又分布于思政教师队伍、各学部学院辅导员队伍中。这种缺乏统一的、规范化的管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往往会造成工作效率低下,教学效果难以评估的结果。

2.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队伍建设的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

(1)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队伍,由部分思政专职教师、校内兼课教师和校外兼课教师组成。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除了要完成学生其他四门课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兼顾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这种“两头挑”旳现象客观上会出现教师精力与时间上投入不足的问题。对于兼职教师的辅导员来说,繁杂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以及兼任的党团、就业等工作同样分化掉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客观上降低了教学质量。同时,兼课教师在出现岗位变动等情况无法兼顾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新调派的教师又不能迅速掌握该课程的教学特点、规律和方法,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和延续性更是削弱了教学效果。

(2)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兼任教师的辅导员并非全都是思政专业出身,理论功底不足,自身对于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不一定能够深刻理解。新进年轻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控课堂形势,缺乏与学生的交流。部分教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并不重视,照本宣科或者上课蒙混过关。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缺乏统一的培训,缺乏有效的考核,也使得这些现象难以根除。许多接受调研和访谈的学生在建议中提到:“希望老师讲的内容不是自己上网就能了解的。”“希望老师教学于实践中,偶尔可以带大家出去了解实际社会,能够学以致用,分成小班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老师不要埋头念PPT,多一点时事,内容可以更新鲜,激发学生兴趣。”

3.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

(1)教学大纲虽然权威,但过于空洞,缺乏与大学生需求的衔接。

尽管教育部社政司每年印发教育教学要点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指南,但是高校并没有统一的校本教材,仅有根据教育部规定内容所整理的教学大纲。作为国家层面下发的教育内容,以党和国家的政策为指导,整合提炼了全国各行各业的数据、信息,虽然非常具有权威性,但是内容过于庞大,缺乏大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有冲击性的信息和案例。由国家宏观层面到大学生能够感受学习的微观层面间媒介的缺失,如果缺乏有效填充,将使得大学生容易感觉到学习内容太过“高大上”,缺乏与现实需求的对接。数据分析显示,受调查大学生中,37%表示只有部分内容还行;6%表示大多数内容空洞,脱离实际;10%表示内容枯燥无味,也不实用。不喜欢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原因中 46.6%认为是因为课程内容枯燥乏味。

(2)课堂教学随意性大,冲淡了教学内容的权威性

兼职教师个人水平的参次不齐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教学内容规范性和权威性淡化的问题。针对部分任课教师的调查访谈反映,大部分兼任教师在下发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或根据自身经历、或通过网络搜集信息的形式,自行充实课堂内容,因此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较大。由于兼职老师并非专业的思政教师,导致有的形势与政策课堂变成历史、地理知识宣讲课,有的成为就业、考研知识讲座,有的教师自身见解甚至偏离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这些现象极大冲击了教学内容的权威性,数据分析显示,只有39%的受访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内容上能够达到坚持正确的指导方向,并体现与时俱进的层次,10%学生认为内容权威正确实用。

4.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的规范性水平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手段也已经固化,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教学内容,采用统一下发的PPT课件,自己补充一些谈不上丰富的视频和影像等多媒体资料,更没有高质量的讲义,能够给予学生提供实际帮助的很少,针对性也很不强,课堂互动较少。数据调研显示,对目前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授课形式满意程度,38%的同学表示一般、4.3%的同学表示不满意、3.3%的同学表示非常不满意;不喜欢形势不政策课的主要原因中,23.3%的同学认为是因为教学手段单一;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上,只有19%的同学表示会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在之后进行的调研访谈中,大学生们提出的改进和发展形势与政策课的意见和建议中,绝大多数和改革教学形式、方法有关。例如:要求在课堂上提供更多互动、交流机会,增强活跃度;进行分组实践,上台讲课题,PPT展示;多开展社会实践。贴近生活等。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1.落实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是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基础

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以及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学校应以当前负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教师队伍为基础,建立一套直接负责的完备领导班子,负责课程统一协调。以此为核心,建立课程的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完善课程备课及教案编写制度,开发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并由党委宣传部、思政部、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团委(负责实践活动)等协同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更要加强督查工作,形成定期或不定期地教学检查和督导的工作制度。同时,必须继续提高对形式与政策课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将专职及兼职教师纳入教学评比之中,发掘并选拔骨干教师,推行课程品牌化战略。

2.促进教学内容规范化建设是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的核心

(1)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立意明确。第一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第二要有正确的政治高度和理论深度,第三要发挥课程应有的认同教育作用。在编写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及大纲时,要时刻把握这些标准,向大学生传授正确的思想和观点。同时,要认真把握形式与政策课课程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而并非仅对教学内容及数据的认知灌输。多采用学生身边的,能够接受的案例与政治理论深度相结合,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使得学生能够认清事件、数据、课件所要传达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历程等,激发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2)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选题既要符合文件要求,也要突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一方面教学选题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的要求规范。另一方面,要将教学要点与时事热点问题相结合,在教学选题中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针对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要及时的添加到教学内容中,比如今年发生的天津塘沽爆炸案、9.3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等,这些重要事件作为大学生较为关注的内容,在教学要点中没有涉及,应该及时的添加到教学内容中,以突出这门课程独有的课程特色,增强课程的时效性和吸引力,但必须结合文件精神把握住事件分析方向和要点。

3.激励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是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关键

(1)充分发挥融媒体时代效应,提高课堂教学权威性和趣味性

融媒体时代实现各类媒介载体的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形势与政策课堂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场所,要能够充分发挥融媒体时代的时代效应。第一,继续发挥传统网络思政教育的功用。可以通过搜集播放权威专家对于教学内容中相关重点,例如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外交形势、世界局势等的解读,增强课堂的权威性。也可以通过播放网络流行的轻松有趣解读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专门视频,加强学生对于政策的理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第二,要充分利用易班等网络互助学习平台,建立资料分享,讨论交流的线上“第二课堂”。发挥微信订阅号、微博关注等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将思政教育阵地拓展、推送到学生最常用的移动网络终端中。第三,利用融媒体平台创新课程考核模式。利用易班或者校教育平台,开设网络作业提交通道,链接图书馆电子资源库,进行文章是否抄袭的检测,再由教师考核,最后将优秀学生作品推送至媒体平台进行表彰。

(2)开发课外实践教育项目,内化形式与政策课的德育意义

课外实践教育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教育内容,更容易去感受教育过程中想要传达的教育目标,潜移默化的完成形势政策课的教育目的。第一,结合学生团体各项活动联动推进课外实践。社团是大学生课外活动参与最多的团体,结合形势政策课的内容核心,以兴趣为核心组学生社团共同交流,参观学习,培养学生骨干,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第二,充分发挥课堂内外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综合素质比较优秀,政治素养高、群众基础好的学生,在参与党校的学习中都有过组成小组参观学习、讨论交流的经验。因此在形势政策课教学的课堂内外,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和组织能力,组成不同的课外实践学习小组,完成不同的形势政策课题的探寻与调研活动。第三,挖掘大学生退伍军人的作用。退伍复学的大学生军人,经历了军队这个大熔炉的锻炼,在思想政治素质、行为气质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培养和提升,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也更贴合形势政策课要达到的教育效果。同时,退伍学生军人正是从大学生中来,更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因此,深入挖掘复员军人的德育作用,利用专访、特殊讲堂等形式,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结合军队中的所见所谓,从另一个视角为大学生们讲述国家与世界的形势与政策发展,能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学生对于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达成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的。

4.探索教师队伍规范化建设是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必要保障

(1)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研室。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在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程日常教学正常进行,并且课程的管理工作也能够得到有效实施的前提下,加强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学术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根据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能力,帮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兼职教师做好学术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兼职教师在本课程的专业化、专家化,增强他们对于本课程教研室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他们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2)结合实际情况为形势与政策教师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学校应该认识到这门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应该专门设立相应的津贴标准,相应的为形势与政策教师提高待遇,不能草率的对教师辛苦付出单一的以课时为单位作为工作量来计算工资,要建立以岗位业绩津贴为主的分配激励机制,有利于教师对未来发展空间充满期待,也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教师的精神激励。通过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对教师的工作业绩给予表彰和奖励,定期评比优秀的形势与政策教师,积极宣传优秀形势与政策教师的教学成绩并开展学习报告会,并对形势与政策教师的努力付出给予充分的肯定,为教师自我价值实现提供保证。

作者:王震威 苏勇 徐炜炜

上一篇:税务人员健全制度分析论文下一篇:邮政企业经营规模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