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转化重要性论文

2022-04-20

【摘要】在高校学前教育体系中,有质量的舞蹈教学不仅可以传授专业技能,还可以从审美、品德等多方面,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探究舞蹈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教学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育转化重要性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转化重要性论文 篇1:

中职学校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的重要性

【摘要】中职生与普高生处于同一年龄段,但中职生有自身独特的成长特征和心理,后进生问题相比普高就更多、更复杂。本文结合教育实践经验和收获,对中职学校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提升中职教师的教学效率和保障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职  后进生  教育转化  积极性

中职生和普高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在心理上青春的躁动,比如在精神上意志的薄弱等。但是,中职生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比如因没有考上普高而产生的自卑心理,比如面对发展前景的心理压力等等。所以,中职学生中出现“后进生”的概率会比较高,而且种类也较复杂——对中职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必须得到充分重视,这不仅是事关学生的学业,还事关他们思想意识、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建设。

不少中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并没有意识到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的重要性,一心把精力投入到文化和专业教育上,对那些“后进生”不是简单粗暴地约束,就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这不仅是对学生成长的不负责,而且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的推进也比较吃力——所以,探讨中职后进生教育转化的重要性,就是为了引起教师的警醒,为提升教学效率并为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下面,结合实践进行探讨。

一、通过教育转化重建学习自信

学习不用功,是中职“后进生”中比例最高的。这些学生,在初中时在班级里成绩就比较靠后,再加上没考入普高,在能力定位上,直接把自己定在了“低档”——理性的说,这些学生确实在学习力上存在着一些客观不足,这可以归类于智力因素。但其实,中职教育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高端知识技能,就是一些适用性的基础知识,任何学生只要认真学,都可以掌握得很好。但他们为什么学不好呢?主要根源还是学习自信心严重缺位。

所以,对这部分学生,我们教育转化策略就是通过积极引导、科学施教、分层教学等方法,让他们把知识学到位,使他们重新建立起学习自信,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把课业学好,从而会充满信心更加努力地学习,使学习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这样,这些后进生转化过来了,教师的教学就会变得轻松流畅。有一位学生,因为受伤休学了一年,复学后又转了专业,学习信心完全没有了。我们教师通过给她补课、抓基础等方法,让她很快就跟上了学习进度,让她感觉到自己完全有能力顺利完成学业。在后面的学习中,她几乎不用教师督促,学习自觉性一直很好,成绩也不错。自己学得省心,教师教得也省力。

二、通过教育转化实现目标迁移

有一部分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他们受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把自己本应该放在学习上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其他方面。这样,有的是出现了学习上的“后进”,有的是出现了行为上的“后进”——对于这些学生,首先是要找到他们心理问题的“病根”,耐心地“望闻问切”,然后根据他们不同的问题施以不同的转化策略,解开其心理疙瘩。从而最终使他们把自己关注的目标迁移到正确方向上。

比如有一位女生,没有考入普高,对自己的人生就失去了目标。认为到职中就是来混日子,到最后拿个毕业证去找个对口工作——自己的一生也就不过如此了。那么,她一入学,心思就没在学业上,不是读些无用的网络小说,就是一天到晚打游戏消磨时光。最后,她终于找到了自己喜爱的“工作”——谈恋爱!一下就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我针对她这个问题,私下对她进行了多次恋爱观的谈心、指导,通过一些案例,使她认识到早恋的危害和幼稚。最终她清醒了过来,再次把目标定位在了自己的成长发展上,实现了华丽转身。

三、通过教育转化打造精神品质

还有一类“后进生”的問题就更严重了,他们数量虽然很少,但负面作用却很大。这些“后进生”不仅是自己放弃了发展,还给其他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伤害。这些学生就是教师眼中的“害群之马”,而且是“不可救药”,往往能把教师气得放弃不管,任其“自由发展”——但是,这些“后进生”又是必须要解决的,如果不能对他们进行转化,对整个班级都是有害的。

比如有位学生,来自单亲家庭,跟自己的家庭矛盾很深,甚至是恨自己家人。带着这种“戾气”到了学校,就出现了暴力倾向。有一次她把同学打伤了,班主任管不了,跑到我这儿诉苦,要给这名学生处分,要把她转班。我经过调查,以她的家庭感情为切入口,给她讲家庭对她的付出和爱,让她尝试着去感恩家庭,让她给妈妈洗一次脚。结果,她通过亲情体验转化了思想,家庭关系变得和谐美满,当然在学校也就没有了“戾气”,变成了一个积极、阳光的好女生——班级风气问题也就随着她的转化迎刃而解了。

以上,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职学校“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的重要性。可以看出,通过有效的教育转化工作,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发展、精神品质等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还对整个班级的教学管理产生积极影响。我们中职教师应该意识到“后进生”转化工作的重要性,努力通过这项工作,促进自己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敏.中职学校后进生转化问题之我见[J].职业技术,2012(7):91.

作者:白志平

教育转化重要性论文 篇2:

舞蹈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教学对策分析

【摘要】在高校学前教育体系中,有质量的舞蹈教学不仅可以传授专业技能,还可以从审美、品德等多方面,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探究舞蹈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教学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舞蹈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现状分析”“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优化对策”“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注意事项”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通过一系列有效教学对策,构建更加专业化、人性化的舞蹈教学体系,进一步发挥舞蹈的特色育人优势。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重要性;对策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推进,越来越多高校开始关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致力于通过高质量舞蹈教学,对学生进行“艺术层面”“文化层面”“思想层面”的深度熏陶,让当代大学生获得综合素养上的提升。当前,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参与兴趣不高”“忽略创新能力培养”“不重视舞蹈素质教育”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解决对策,关系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进步,也关系到舞蹈教学在新时代的改革,值得相关院校认真反思、认真规划。

一、舞蹈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培养健康兴趣爱好

通过系统化舞蹈学习,即使学生无法成为出色的舞蹈艺术家,也能培养个人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具体来说,一方面,培养舞蹈创编爱好。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舞蹈创编”。舞蹈创编的过程,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学生可以将个人理解,融入舞蹈设计,呈现给大众。通过舞蹈创编,学生可以发掘个人优势,找到自己在舞蹈创编方面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培养舞蹈表演爱好。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学生拥有大量实践机会,可以参与各种各样的舞蹈表演。每一次舞蹈表演,学生可以感受“关注”“认可”“赞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帮助学生建立舞蹈表演方面的兴趣爱好。无论是“舞蹈创编”,还是“舞蹈表演”,都属于健康的兴趣爱好[1],都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

(二)鼓励学生自我展示

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学生会慢慢找到展示自我的最佳方法,并在展示自我中收获自信,收获各种人生机遇。具体来说,一方面,展示个人理念。每一位学生对舞蹈艺术的认知都会带有个人烙印。学习舞蹈时,无论是倾听环节、表达环节,还是设计环节、创新环节,学生都可以展示个人理念。也许学生的个人理念并不是很成熟,但通过这种自我展示过程,学生可以养成主动思考、主动表达的习惯,对学生终身受益。另一方面,展示个人能力。即使接受同样的舞蹈教学内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能力、转化能力也不同[2]。而这种“不同”,可以体现在“舞蹈创编”“舞蹈表演”“舞蹈鉴赏”等多个环节。当学生步入社会后,通过展示个人舞蹈能力,可以增加个人亮点,便于学生争取更好的工作机会。

(三)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众所周知,“舞蹈”是一项有历史、有底蕴、有成熟体系的艺术形式。开展系统化舞蹈教学,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内在艺术素养。具体来说,第一,提升高校学生鉴赏力。舞蹈属于艺术类范畴,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高校学生可以鉴赏舞蹈作品、观看舞蹈表演,与教师、同学广泛探讨。在一些资源丰富的院校,学生还可以与知名舞蹈艺术家、舞蹈领域资深学者亲密互动。这是一个开阔视野,逐渐提升艺术鉴赏力的过程;第二,提升高校学生文化修养。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不仅包含大量舞蹈练习、舞蹈表演,还包含深刻的舞蹈理论。比如说,“舞蹈发展”“舞蹈历史”“经典舞蹈作品”“優秀舞蹈艺术家”“国内外舞蹈行业大事记”“舞蹈艺术与社会发展”等,这些都属于舞蹈理论范畴[3]。在舞蹈理论的滋养下,高校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沉淀,主动关注个人艺术修养,不断加强个人艺术修养。

二、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参与兴趣不高

为何有些学生对舞蹈学习兴趣非常淡薄?具体来说,一方面,教学方法单一。由于长期采取单一化教学方法,部分学生比较抵触舞蹈学习,面对教师布置的舞蹈学习任务,不主动、不配合,采取复制学习任务,甚至抄袭学习任务的态度来应对。正是由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很难体会到舞蹈学习的趣味性、艺术性。要想改善这一现象,高校教师要从教学方法上努力,寻求合适突破口[4];另一方面,缺乏评估机制。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体系中,评估机制主要用于总结、评价环节。目前,部分高校缺乏成熟的“舞蹈学习评估机制”,无论学生表现如何,都难以引起教师关注。这样一来,舞蹈学习氛围就会比较沉寂,难以调动大部分学生的个人积极性。

(二)忽略创新能力培养

在日常舞蹈教学中,忽略创新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不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开展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照本宣科”,或者,完全依据“个人经验”授课,教学流程缺乏启发性、引导性,很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且,在教师不重视创新能力的情况下,即使学生内心想要创新,也会“望而却步”,缺少一点勇气和自信;另一方面,不注重创新能力激励。有些学生将创新理念融入舞蹈设计后,收获的不是教师的认可,而是教师的严厉批评[5]。对教师来说,这可能只是一次不经意的批评。但对学生来说,这可能是沉重打击。在今后的舞蹈学习中,学生可能会留下心理阴影,不再有主动创新的热情。

(三)不重视舞蹈素质教育

大力开展舞蹈练习,忽略舞蹈素质教育,这仍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具体来说,第一,不重视舞蹈文化内涵。开展舞蹈教学时,部分教师以“舞蹈技能”为核心,很少深度剖析舞蹈文化内涵,学生个人认知始终停留在浅层次。如果学生将来想在学前教育领域有长足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舞蹈文化内涵,为幼儿呈现有文化内涵的舞蹈教学。作为学生职业道路上的引导者,教师要意识到舞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二,不重视舞蹈职业素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能会进入各个幼儿教育机构,将舞蹈知识传递给幼儿群体[6]。这个时候,职业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忽略职业素质的现象主要有:“舞蹈教学没耐心”“舞蹈教学不细心”“舞蹈教学缺乏基本责任感”“舞蹈教学缺乏创新精神”“舞蹈教学偏离幼儿认知规律”等。为了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打好基础,开展舞蹈素质教育,非常有必要。

三、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优化对策

(一)调动学生参与兴趣

如何调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与舞蹈学习的兴趣?具体来说,一方面,拓宽教学方法。比如说,引进信息化工具,播放“多媒体舞蹈教学课件”,呈现民族舞、少儿舞蹈、芭蕾舞等片段,让学生在多样化情境中,感受舞蹈文化内涵,增加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舞蹈教学课件,教师还可以分解重难点舞蹈动作,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动作要领,取得舞蹈学习上的突破[7];另一方面,建立评估机制。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建立“舞蹈学习评估机制”,从能力评估、知识评估、素质评估出发,给予学生更多关注,认可学生在舞蹈学习中付出的努力,也指出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存在的不良习惯。评估机制就像一面镜子,让学生开始自省,并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愿意为了更好的评估成绩,主动学习多元化舞蹈知识,主动进行各项舞蹈练习。

(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一方面,重视创新能力培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高校可以开展一系列创新型舞蹈学习活动,激发每一位学生创新潜能。比如说,与专业化舞蹈机构合作,共同组织“舞蹈设计创意大赛”“舞蹈作品创新解读鉴赏会”“舞蹈表演创新路径交流论坛”等,多渠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激励学生创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单独设置“舞蹈学习创新奖励”,专门奖励有杰出创新表现的学生。关于奖励内容,可以是“参观舞蹈行业”,可以是“与舞蹈艺术家对话”,也可以是“舞蹈创编奖金”。通过参观、交流、资金支持[8],学生可以自主成立“校园舞蹈创编工作室”,集中进行创新型舞蹈学习,开展各种创新型舞蹈活动,营造校园内部的舞蹈创新氛围。

(三)重视舞蹈素质教育

第一,重视舞蹈文化内涵。强调舞蹈技能的同时,高校教师还要突出舞蹈文化内涵的价值。比如说,制作舞蹈理论专题微课,从“舞蹈发展”“舞蹈交流”“舞蹈文化”“舞蹈社会价值”等视角切入,深度挖掘舞蹈文化内涵,提升学生舞蹈素质;第二,重视舞蹈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属于舞蹈综合素质中的一部分。立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长远发展,高校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舞蹈职业素质。如何提升学生的舞蹈职业素质?比如说,带领学生走进幼儿园,与一线幼师友好互动,了解舞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教授舞蹈知识的职业能力,为学生将来工作打好基础。再比如说,设置一些具体的职业情境,如幼儿不理解舞蹈设计怎么处理、幼儿难以学会舞蹈动作怎么处理、幼儿记不住舞蹈动作怎么处理……考核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四、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注意事项

(一)尊重差异

尊重个体差异,体现的是“以人为本”思想,是高校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需要注意的基本事项。具体来说,一方面,接受较快的学生。对接受较快的一批学生,高校教师要提供一些有难度,蕴含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供学生深入学习、深入研究,切勿采取“千篇一律”的育人模式,忽略学生在舞蹈学习中的特殊天赋;另一方面,接受较慢的学生。在舞蹈学习中,有些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比较慢。这个时候,高校教师要传递一些激励信息,如要自信、要努力、要勇敢、要找合适方法……通过这些信息暗示,学生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不会再沉寂于消极情绪,会主动走出个人自卑,理性看待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差距,乐观面对舞蹈学习。

(二)注重创新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要与变化的市场相适应,要以“创新”为教学追求。具体来说,一方面,培养创新意识。进行舞蹈方面的系统化教学时,高校教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创新理念,让学生意识到创新的必要性、创新的价值,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舞蹈学习上的各种创新。尤其在舞蹈创编环节,教师要尽力营造宽松氛围,构建生动情境,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指导学生进行合理创新;另一方面,认可创新表现。获得专业教师的认可,是学生努力学习舞蹈的动力之一。当学生在“舞蹈认知”“舞蹈技艺”“舞蹈设计”等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创新才华时,高校教师要给予充分认可,热情鼓励这些学生,让这些学生在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努力。

(三)樂于表扬

高校舞蹈教师的一次表扬,可能会带给学生持续性激励。具体来说,第一,让表扬具体化。部分高校教师在表扬学生时,内容很空洞,听上去没有任何共鸣,学生难以受到触动。作为新时代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从“动作”“神态”“思维”等各方面,关注学生学习细节,具体阐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优点,让学生通过表扬类话术,获取有效信息,明确今后学习舞蹈的主要方向;第二,让表扬常态化。部分高校教师很少表扬学生,对待学生只有批评、指正。久而久之,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基本的亲切感,即使教师表达的观点很正确,学生也听不进去。让表扬常态化,倡导的是“多表扬”“多认可”“多鼓励”,初步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亲密关系。在这个基础上,高校教师可以顺利开展各项舞蹈教学,实现舞蹈教学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优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开拓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相关教师除了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重视舞蹈素质教育”等工作,还要一如既往地秉持:“尊重差异”“注重创新”“乐于表扬”等原则。作为新时代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要具备一定自我反思能力、自我提升能力,认真总结每一次舞蹈教学经验,主动聆听各个渠道、各个主体的理性建议,抓好舞蹈教学各个环节,让学生通过专业化、人性化的舞蹈教学,打开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获得“知识”与“精神”上的双重收获,乐于将舞蹈艺术传递给更多人。

参考文献:

[1]韩波.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创新对策分析[J]. 参花(下),2020(12):71-72.

[2]宿艳梅.刍议微课在高职学前教育舞蹈课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2020(34):27-29.

[3]王静娴,董虹池.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大观(论坛),2020(7):128-129.

[4]张萌萌.浅析高职学前教育舞蹈素养与培养策略[J]. 中外交流,2019(7):62.

[5]焦芙蓉.浅析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 艺术科技,2017(7):380-381.

[6]赵玥.浅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 新丝路(中旬),2020(2):1-2.

[7]吴升扣,熊艳,王会会.动作发展视角下幼儿韵律性身体活动开展与设计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89-96.

[8]姜唯,赵伟.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2018(3):83-85.

作者简介:柯庆军(1976-),男,广东雷州人,本科,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舞蹈教学。

作者:柯庆军

教育转化重要性论文 篇3: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思考

摘要:分析了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重要性,阐述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存在原因,提出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要围绕建设管理水平、校园文化建设、网络舆论环境、工作队伍建设和开拓教育新天地等五个维度齐抓共管,切实打好领域攻坚战。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齐抓共管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党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始终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时期,全球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出,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声音回荡在大学校园。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我们既要理解和尊重大学生接触各种思潮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更要教会他们明辨是非,不能人云亦云,要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一、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资讯的重要途径,各种讯息的飞速传播和社会舆论的无限拓展,使得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和各种社会思潮涌入校园,如何让大学生明辨是非至关重要。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不能再停留在“会议上讲一讲、会后写篇心得体会”这种传统模式。

目前,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已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西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颠覆我们的思想,美国“分化、西化”的战略实施,通过互联网、各种学术研讨活动和基金会宣传仇共、反共的言论,到处无中生有、移花接木,混淆青年学生的视听。从台湾的“太阳花”学潮到香港的违法“占中”,某些西方政治势力,无不倾力发动意识形态战,不停地向我们的青年学生渗透各种有毒的思想,诱导他们盲目崇拜、盲目自信,导致信仰缺失。这些事件时刻警醒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希望,更是栋梁之材,他们的意识形态一旦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中国的颜色!中国是依靠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现状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了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新形势下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至关重要。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这不仅关乎旗帜、关乎道路,更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高校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核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落实好意识形态责任制,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很大挑战,工作体制机制亟待创新,工作实效也很难令人满意,工作现状不容乐观。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模式单一,鲜活度不够

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是对事物的感观思想,集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要通过一套严密的逻辑思维表达。这与当代大学生所追求明快、外显的生活特质形成了强烈反差,是造成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不强的原因之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式守旧,还停留在“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教育阶段,通过组织集体学习、小组讨论,生搬硬套的模式宣讲抽象的理论概念,无法满足青年学生追求新鲜的口感,受教者兴趣不高,对内容的理解和消化不全面,接受程度较低。尽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日益提升,从一线辅导员到思政课专职教师不乏博士学历者,但因循守旧的教育模式、教育成果未能入脑人心,学和做两张皮。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理念模糊,对象意识不强

检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应该是看大学生是否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首先要搞清楚教育为谁服务、怎样服务、服务是否有效等问题,而现实是教育者对工作对象的把握和研究不到位,并未从受教育者的视角思考问题,仅仅是急切要求大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肩负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应该拥有怎样的价值观念等等。他们极少考虑或者了解大学生在关注什么、需要什么、为什么有这种需求、怎样与之建立更加有效的沟通渠道。教育理念的偏差,使意识形态教育收效甚微。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追根溯源,只是解决了暂时的问题。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吸引力弱,实效性不强

意识形态工作遵循理论性和体系化模式,内容比较抽象和单一。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一直都在学一种理论、研究一种思想,学腻了,都会了,还在学,不了解学习的意义何在。当前各种非主流思潮不断冲击校园,高校的教育工作缺乏有力的抵制,而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又不能灵活运用现有的理论知识来解释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和错误声音,加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沉重、乏味,对教育途径、载体的把握和运用不丰富,教育的吸引力不够,不能满足融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生活需求,他们对意识形态问题不关注、不追求、不感兴趣,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说服力弱,感染力不足

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落脚点是让大学生真信、真懂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并将其入脑人心,最终转化为行动的指南。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比较严肃,平台单一,极少运用叙事化的语言,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不太紧密,说教味浓,指导实践能力较弱,一般是“就事实讲道理”,说服力弱,感染力不强。另外,受传统思维束缚,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对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视度不高,极少有专业化的科研团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研究,研究不深入,创新力不足,不能与大学生产生共鸣,感染力不强,影响力较弱。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是部分高校对意识形態工作的重要性把握不够,对教育者的自身能力与水平评判不足,教育者的关键作用发挥不明显等原因造成的。

(一)未能及时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等重大政治方向问题,高校身负培养国家未来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一些高校领导对教学科研工作与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辩证关系理解有误,未能正确看待和理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同时,高校各部门间的协同创新发展意识不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宣传部、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各专业学院(系)等部门各行其道,缺少统一规划,内容千篇一律,形式单一陈旧,毫无新意,教育效果不佳。

(二)未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作用

教师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但高校的师资队伍培训内容单一,多数教师关注在专业学科领域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提升,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法律方面的培训较少,有一部分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不高,底线思维和政治意识欠缺,错误理解“学术无边界、课堂有纪律”,极难发挥教师在意识形态教育中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三)未能有效有力反击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社会思潮和错误言论

一些高校只关注专业学科建设,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研究不够,对于校园里传播的多元社会思潮和错误言论缺少有力的反击,对当下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解释不清楚,对舆论舆情的传播规律把握不准确,使得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发声无力、影响较弱。

四、齐抓共管。切实打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攻坚战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和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时代重任。同时,高校也是一个文化交织、思潮多样性的阵地,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必须让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整个社会及高校齐抓共管,切实打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领域攻坚战。

(一)不断夯实党管意识形态建设这个基础,显著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管理水平

高校党委要严格落实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建设前线,不断管理和统筹意识形态工作建设。首先,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明确守土意识底线,不断完善机制,强化制度建设,在选人用人方面严把政治观,实行一票否决制,强化战略思维和担当意识,确保党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其次,要强化正面宣传,强化阵地管理。高校党委要不断加强在课堂教学、学术研讨、讲座论坛、网站微信等意识形态教育阵地的管理,用大学生喜爱的语言风格、生动活泼的话语、趣味的交流方式开展理论宣讲,提升理论宣传水平,紧紧抓住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主动权。最后,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内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战场,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用活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为大学生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帮助大学生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和质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提供了具体的准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精髓。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自身的历史底蕴、学科特色,统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的熏染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塑造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提高理性认识水平,克服认知障碍,正确看待社会转型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立足本校历史传承和特色学科建设,打造可持续推广的精品校园文化项目,用生动鲜明的表现形式,提升意识形态建设文化价值。

(三)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优化网络舆论环境

網络的迅猛发展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是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战场,要塑造一批高素质、高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党员先锋模范典型事件的宣传报道力度,使其在现代网络大战中占据主导地位;要提升网络媒体的建设水平,重点围绕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事件,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通过校园网站、广播、微博微信等不同渠道主动直面问题、共同发声,用专业知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四)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打造坚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

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渠道,课堂教学是主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则是主力军,“三主”地位的确立,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系统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不动摇,系统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随着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政治理论课的讲授方式、目标定位应重新诠释,传统的照本宣科已不能满足大学生求知的愿望,用理论知识在现实社会中解惑答疑才更能刺激年轻人的“味蕾”,满足他们求知的渴望,真正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他们的血液。

(五)围绕创新转变思想,努力开拓意识形态教育新天地

要让大学生真正喜爱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创新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改变教育理念。一是在工作中不仅要围绕热点问题重点研讨,同时更加注重内容上的选择和诠释,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途径和载体、生活化的叙事语言表达出来,不能让大学生感到意识形态教育冰冷没有温度或者抽象神秘,要让大学生感到意识形态教育是生动的、具体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能自觉地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并能产生互动与共鸣。二是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意义重大。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要求,于是从翻转课堂到慕课,从手机进课堂到课堂进手机,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一刻也没有停歇,但离我们的目标还有距离。

面对多元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空间的冲击,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显得更加重要。针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复杂情况,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应理清思路,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勇于并善于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

作者:姜岸琳

上一篇:生活化小学德育论文下一篇:云计算教育信息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