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畜牧业论文

2022-04-16

·“广东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摘要]广东畜牧业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是增强广东畜牧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顺应发展规律,对未来拥有明确的思考和把握,建立在缜密而严谨分析之上的战略性调整。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产业化畜牧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产业化畜牧业论文 篇1:

朔州市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对策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必须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朔州是山西省重要的奶牛和商品羊生产基地。为提升朔州市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保证朔州市畜牧持续快速发展,近期,笔者在对全市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基本情况、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与建议。

一、要把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畜牧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尽快制定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意见

按照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及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要求,把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来抓,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增加对畜牧业的立项投入,努力提高畜牧业产业化水平。尤其要把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壮大基地规模,建设推广标准化小区、园区,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畜牧业科技创新和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解决新时期新问题新矛盾的有效途径,按照“转变作风,狠抓落实”的要求,把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维护和保障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意见》,制定扶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对龙头企业和人畜分离小区、规模化园区和为畜牧业产业化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组织,政府从计划审批、工商登记、征收所得税、征用土地、聘用人才等方面给予优先、优惠,并给予其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扶持其发展。

二、搞好宣传思想工作,加强畜牧业产业化的组织领导

加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应把畜牧业产业化摆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位置,充分认识到畜牧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优势地位。要把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统筹安排。要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推广各地的成功经验。要做好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工作,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强化领导责任。深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增强加快发展畜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农村,深入养殖农户和加工企业,尽心尽力排忧解难。要建立严格的畜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确保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取得明显成效。

此外,可以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管理体制,对畜牧业产业化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管理,克服目前条块分割的现象。

三、将以奶牛、肉羊为重点的优势产业做得更大更强,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建设人畜分离小区和园区,积极推动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首先,继续搞好区域化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建设有规模、有特色的优势畜禽产品产业带,进一步形成支撑农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奶牛、肉羊产业是全市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2006年底,朔州市奶牛存栏15.1万头,鲜奶产量达40.1万吨,二者均占到了全省的一半,居全省第一;肥羔羊出栏99.3万只,全省第二。要充分利用优势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建设好优质乳品肉羊生产加工基地,扩大养殖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品质,开拓产品市场,把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其次,要加强对重点龙头企业的管理,引导龙头企业探索企业与农户互惠互利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鼓励同行业“强强”联合。同时,龙头企业要通过自身努力,加强企业管理和技术改造,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力。龙头企业要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多种形式组建自己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提倡企研协作,组建农工科集团。

再次,扶持发展标准化人畜分离园区、小区,推进规模扩张和经营水平的升级,将全市养殖业规模由十头、百头、千头,向百头、千头、万头过渡,建成一大批高水准的畜牧养殖小区。

第四,积极协助和鼓励龙头企业、农村中的专业生产大户、运销大户、经纪人成立行业协会或商会等行业自律组织,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服务中介组织,逐步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发展的格局。

四、落实扶持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多渠道增加对畜牧业产业化投入

进一步落实中央、省、市发展畜牧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要继续执行“供精补贴”、“青贮补贴”、牧草加工补贴等优惠政策。

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农结构,增加财政对畜牧业的投入,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和良种繁育、科技推广、动物防疫、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继续做好“世行贷款养畜项目”,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向畜牧业。各级财政要增设扶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和风险基金。

各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也应从资金投向和资

金结构上向畜牧业产业化和畜牧业基础设施倾斜,这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力保障。要特别帮助具备畜牧业发展条件的区县,落实小额贷款等各项政策,支持农民发展畜牧养殖业,银行信贷部门可以采取与龙头企业、奶站、各养殖协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等方式,降低信贷风险,实现对畜牧业产业化支持的目的。

五、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在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

在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要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尽快提供符合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配套畜牧科学技术,加速畜牧新技术革命,使畜牧业科技在畜牧业产业化中大显身手。畜牧兽医服务体系是畜牧业科技的有效载体,必须稳定和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意见的通知》,畜牧兽医科技人员要转变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

另外,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大科技工作力度:⒈实施“良种工程”,加速畜禽良种化进程。在继续提高产量的前提下,注重畜产品质量,重点实施奶牛良种工程、肉羊改良示范工程。⒉加大畜禽高产、优质、高效饲养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重点推广规模化园区、人畜分离小区标准高效健康养殖技术以及舍饲半舍饲化养羊技术。⒊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加快研制和推广疫病快速诊断技术与新疫苗、新药剂,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强大支持。⒋加强畜产品保鲜与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重点研发畜产品保鲜、长距离运输和深加工新技术,大力提高畜产品加工品的卫生质量和附加值。

作者:乔 栋

产业化畜牧业论文 篇2:

广东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广东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摘 要] 广东畜牧业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是增强广东畜牧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顺应发展规律,对未来拥有明确的思考和把握,建立在缜密而严谨分析之上的战略性调整。本文对广东省目前的畜牧业产品结构、区域分布和地区优势做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广东畜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规划,应立足实际,发挥优势,从缓解粮食紧缺、改善环境、克服信息落后等方面出发,多元化地发展广东特色的畜牧业。

[关键词] 广东;畜牧业;结构调整

[基金项目] 广东省软科学课题“广东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批准号:2005B7010103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刘红斌,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陈晓梅,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梁小伊,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吴 新,华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广东 广州 510642)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畜牧业创造了连续27年增长的光辉业绩,全省肉类、禽蛋、奶类等畜产品总产量均大幅增长。据统计,广东省2005年肉类总产量384.31万吨,增长5.2%。其中猪肉产量256.28万吨,增长5.8%;禽肉产量113.66万吨,增长3.7%。全年水产品产量695.23万吨,增长3.6%。其中海产品产量397.95万吨,淡水产品产量297.28万吨,分别增长2.4%和5.1%(见《2005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畜牧业不仅能够加快粮食转化,推动种植业增长,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而且还能带动饲料加工、兽药生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加速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在一些地区畜牧业已经顶起了农民增收的“半边天”,挑起了实现农民增收的大梁。但由于饲料来源不足而引致的人畜争粮,由于环境污染而引致的妨碍城市化进程等问题不断显露并逐渐突出。因此,突破畜牧业发展瓶颈,实现畜牧生产从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是广东省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建立经得住资源、环境、质量等衡量指标考验的生态畜牧业,实现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性转移,就必须从畜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布局调整等问题入手。

一、调整、优化广东畜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的必要性

(一)增强广东省畜牧业竞争力的需要。广东省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85.8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1701.28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13.7%,超出全国同期年均增长率4个百分点,远高于世界同期的增长速度(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编印,2006年广东省情手册)。随着广东经济实力的快速、稳步增长和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放,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畜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广东畜牧业在市场、区域、规模、出口等方面的优势,提高畜牧业竞争力,加大畜牧业发展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据统计,2004年广东省畜牧业为国家创收税利近20亿元,出口畜产品达3.32亿美元,为港澳及其它地区提供了大量的畜禽良种和优质畜禽产品;广东每年供港家禽4000多万只,肉猪100多万头、种猪1万多头。除了加大港澳地区的畜产品出口力度外,港澳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东南亚还有很大的市场和空间可以开拓,在国际竞争中的回旋余地很大。除了加强畜产品对外流通的观念,在贸易上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外,关键在于不断改善畜禽产品品种和质量,致力于加工技术研究,着力做大、做强一批优势畜产品和优势产区,使其达到国际标准,提高畜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实现广东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广东省畜牧业发展碰到的一系列的瓶颈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饲料紧缺、疾病防控能力弱、产品药物残留、检验检疫不合格等问题,这是由于畜牧业生产区域分散,畜产品加工不集中,市场管理不规范,监督管理力度较弱等原因所致。广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亟需从全局的角度下,以长远发展的目光,从根本上解决效率不高、资源紧缺的问题,协调人、畜与环境不和谐的问题。进行畜牧业的结构优化和区域布局调整,有利于畜牧生产立足于实际,和市场需求相吻合,与自然环境相和谐;有利于畜牧生产区域化,便于管理和规范,提升整体发展的统筹能力,提高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因此,进行畜牧业结构和区域调整,从整体上、根本上破除广东畜牧业发展的障碍,释放畜牧业发展潜力,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

二、广东省畜牧业产品结构、区域布局现状分析

(一)广东省畜产品结构分析。近年来,广东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在畜产品总量稳步增长的基础上,畜产品生产结构逐步发生变化。一是畜禽品种生产比例发生变化,肉类生产结构日趋合理,迈开了高耗粮畜牧业向节粮型畜牧业转型的步伐。猪肉产量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86.7%下降到2004年的66.3%;禽肉比重由12.7%上升到30%;牛羊肉等草食动物肉类的比重由0.6%上升到2.2%。二是畜禽良种覆盖率逐年提高,猪达95%,家禽达86%,杂交肉牛比重达10%以上。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畜产品的质量明显改善,形成现代牧业生产体系雏型。但畜产品总量的增加并不足以填补供求缺口,广东每年仍要从湖南、江西等地大量调入畜禽产品,牛奶供应更是依赖其他省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消费方式也在逐步改变。畜牧生产不仅面临着要快速提高产量、质量,满足需求的任务,更面临着调整畜产品生产结构,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结构变化的挑战。

1.养猪业市场具备一定规模,但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广东的养猪水平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相对较高,几年来,广东生猪生产保持年增5%左右的发展速度。但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年每年生猪需求量4000万头,但自产的只有2000万头左右。这说明目前全省的生猪产量仍远不能满足本省市场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可挖掘、填补。

2.养禽业市场供求比有很大弹性可待拉伸。由于禽类品种繁多,个体收益小,疫病防制成本高,易受禽流感等疫病影响,市场需求波动明显,一些小型养鸡场难以经受考验,集约化、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场在市场上优势明显。如广东温氏集团注重科技兴牧,集成本控制、疫病防制、市场把握和经营管理等多项优势于一体,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养鸡龙头企业,其年产量达到了全省生鸡年产量的10%以上。同时,养禽业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品种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如禽类中鸭、鹅的市场需求量比较大,要加强优良品种的选育、生产,加大优势互补,提高禽类整体供应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追补畜牧业经济效益。

3.草食动物和奶品生产踟躇向前。由于南方气候炎热,易发乳房炎等疾病,饲料成本高,产量低,饮食习惯等原因,导致对奶品的需求量相对少,而运输便捷加速北方奶产品进军南方市场,使得广东养牛业多年一直以来都是“小打小闹”,难以形成大的养殖规模。其他草食动物养殖,如养牛、养兔也存在类似情况。但如果加大投入,通过改良品种、改善饲养环境,草食动物养殖和奶产品生产有很大发展潜力的。

4.其他畜产品的情况。广东省的珍禽类养殖,如养鸽子、雉鸪等,草食类动物养殖,如养兔、羊,以及禽类的鸭、鹅养殖都欠缺规模化、集约化龙头企业来引领整个市场,市场供应量远远不足。

(二)广东省畜牧业区域布局及地区优势分析。经过“十五”期间畜牧业区域的调整,广东畜牧业布局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化态势日趋明显,珠三角地区主要发展生猪、家禽(鸡为主)和奶牛,粤西地区主要发展生猪、家禽、草食家畜(肉牛、肉羊),粤北山区主要发展草食家畜(肉牛、肉羊、肉兔)、猪、禽。粤东地区主要发展家禽(肉鹅、肉鸭)和特禽。

1.珠三角地区开始转移战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等各大城市集结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由于成本和环境问题,加上禽流感疫情导致的活禽禁入制,养殖业将逐渐从珠江三角洲地区撤出。大型养殖场渐渐向粤北、粤西、粤东等周边地区迁移,小型场则被逐一淘汰。

2.粤北地区畜牧业发展态势。粤北山区多,水资源丰富,适合山上种果树,山间养畜禽,山下养鱼的立体养殖。由于韶关山区离珠三角发达地区路程远,交通不便利,畜牧业投资吸引力不大,产、加、销产业链建立困难,养殖业零落萧条。同时,由于粤北流域的水资源供应下游珠三角地区的饮水,其水资源保护,协调生产与环境的问题更是首当其冲要考虑的问题。在粤北地区做大、做强养殖业牵涉到公路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要走很长的路。

3.粤西地区畜牧业发展态势。珠三角地区养殖场的搬迁使粤西的养殖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养猪、养禽,以及草食动物(牛、羊、兔)的养殖也在不断加大规模。除了畜禽养殖,以湛江为代表的靠海城市,还要重点发展水产业,加强捕捞、繁养及水产加工技术。

4.粤东地区畜牧业发展态势。粤东地区地势差异大,天然的饲养优势较少,养殖水平总体落后。其中惠州临近香港、深圳,地理位置优越,运输方便,山势较平,适合建立养殖场,畜牧业发展初具规模和基础。梅州山区多,其沙田柚生产久负盛名,发展畜牧业要紧密结合种植业优势,发展山地养鸡等是一个良好的选择。潮汕、海陆丰等地处沿海,湖泊多,水资源丰富,适合养鹅、养鸭,“狮头鹅”品种在潮汕地区响有盛誉,养虾、养鳖也曾一度繁荣,但是由于防病能力较弱,加之洪涝灾害频繁,亏损频繁、严重。

三、对优化广东畜牧业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的对策建议

广东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把广东建设成畜牧业强省,即由分散型、数量型、速度型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型和可持续发展型转变,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供给能力,满足广东城乡居民对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其主要衡量标志是:科技含量高;产业化程度高;有发达的加工业;有畅通的流通、销售网络体系;有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

从全省畜牧业发展大局考虑,立足实际,发挥广东政策、经济、山区、沿海等几个方面的优势,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途径,进行畜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规划,是实现畜牧业结构调整战略目标的基本策略。

1.把握政策和重视经济发达的有利条件,调整畜牧业结构。广东畜牧业发展有空前的发展机遇,要把握住发展畜牧业的环境优势,进行畜牧业调整,提高畜牧业总体竞争水平,并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政策优势。中央明确提出将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期间的重要战略任务。这些兴农政策如和煦春风,为畜牧业带来了无限生机,为其打开局面、大有作为营造了有利环境。(2)经济优势。随着广东省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将不断加大,这将给畜牧业带来新的良好的机遇。逐步加强畜禽良繁、动物保护、饲料生产和畜产品安全等四大体系建设,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推进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提高畜产品产量和质量,加大畜产品出口力度,把广东省建设成畜牧强省。

2.把握广东大面积的山区资源优势,发展山区畜牧业。广东省共有51个山区县(市、区),山区面积很大,利用山区自然环境发展草食性动物及走地鸡产业具有优势。依山而立,发掘山区养殖优势,兴起山区养殖业,不仅可以带动山区经济发展,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可以缓和畜牧业给工业化城市带来相应环境问题的矛盾。

3.发挥沿海城市优势,加大水禽养殖及水产养殖投入和技术指导,做大做强以水产养殖为特色的沿海畜牧业。有专家提出,“中国的水禽业有资格独步天下”。水禽产品丰富,肉、蛋、鹅肝、羽毛、绒毛都有很高的商品价值。我国是世界水禽第一生产大国,广东省水禽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拥有多家水禽生产大型企业,在水禽生产及其肉食品加工方面成绩斐然,特别是培育出世界闻名的狮头鹅,创立了“稻鸭共生”生态系统以及广东特有的烤鸭、烤鹅工艺。充分把握广东沿海如三水、中山、汕头、湛江等地区雨水丰沛、水草旺盛,水资源丰富和进出口便利特点,加大水禽养殖资金和技术投入,做大做强水禽畜牧业,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调整禽类产品结构,加大生鸡以外的鸭、鹅等禽类产品供应。从生产水平来讲,激发了畜产品在水禽方面的潜在生产力;从营养水平来讲,提高了人们消费的营养效益,高品质禽类蛋白相对于牛肉、猪肉更有利于人体健康。(2)加大畜产品外贸。我国水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优势地位。水禽产品出口欧盟、东南亚及日本、韩国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加大在育种、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投入,推广特色水禽品种,生产高质达标水禽产品,无疑可以大力提高广东省畜牧业创汇能力。

4.大力发展草食禽畜养殖,缓解饲料短缺困境,实现多元化畜牧业结构。畜禽品种结构调整是实现畜牧业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重要手段,也是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发展传统畜牧业的同时,加大草食畜禽如牛、羊、兔等的生产比重,实现多元化畜牧业结构,是广东畜禽品种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重要举措。

5.缓解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势在必行。珠江三角洲是广东规模化畜牧企业发展的集中地,更是工业化发展的集中地。近年来由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的畜牧业企业受到制约,这些企业正面临压缩及迁移的局面。从珠江三角洲畜牧业大迁移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发展生态畜牧业将成为畜牧业发展方向和标准。因此,应当建立健全畜牧业生产的生态标准体系,珠三角以外的畜牧业发展区域从规划、选址、建设等步骤开始就应该严格遵守、坚持符合生态环保标准。

6.加快畜牧业生产信息化建设,让畜牧生产跟上经济科技领域的瞬息万变。通过畜牧业信息化建设,畅通各种信息渠道,让农民、养殖户、养殖场能准确、及时地了解、把握市场需要和科技发展前沿,调整生产策略。一方面使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需求相对称,提高生产效益;另一方面使品种结构、饲料搭配等能紧紧跟上科技的步伐,采用生产、加工、销售的新手段、新模式,提高畜牧业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史光华,孙振钧,高吉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4,(5).

[2]陈迎卞.广东省畜牧业发展情况报告(第29卷)[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4,(6).

[3]屈源泉.广东畜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第29卷)[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4,(2).

[责任编辑:徐国庆]

产业化畜牧业论文 篇3:

我国现代畜牧业产业化养殖模式浅析

当前,我国畜牧业产业化有多种组织形式,按带动产业链的主要动力和生产结构分,可以分为龙头带动性、市场带动型、企业集团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科技推动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形式。“公司+基地+农户”,即以实力较强的畜牧业或相关行业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签约或股份制方式,与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养殖户结合成紧密的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企业对基地和农户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确定产品最低保护价并且保证优先收购。农户负责按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按时、定量向企业交售畜产品。“公司+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类似,也是公司与农户之间事先签订好合同,合同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公司负责为农户提供支持并保证收购农户畜产品,农户以完成订单的形式向企业交售畜产品。按结合的紧密程度可以分为松散型、半紧密型和紧密型等三种。(1)“松散型”。龙头企业与畜牧产品基地和农牧民的联系较松散,企业凭借传统信誉为农牧民提供各种服务,二者的关系主要是市场买卖关系,没有其他约束。这种类型只是产业化雏形,实质上并没有形成一体化经营;(2)“半紧密型”。龙头企业和农牧民或基地有契约关系,契约对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有明确规定,但契约关系并不稳定,这种模式属于过渡类型。(3)“紧密型”。企业与农牧民或基地之间有比较稳定的契约关系或股份合作关系、股份制关系等约束方式,形成经济实体进行一体化经营。

畜牧业产业化的优势在于:(1)有利于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产业化经营模式可以将国内外市场和众多分散的养殖户连接起来,使畜牧业生产、收购、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等活动紧密衔接,进而使养殖户的小生产形成大群体进入市场,减少养殖户生产的盲目性,增强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化解生产和市场脱节的矛盾。(2)有利于增加农牧民收入。在产业化组织形式下,农户通过合同制或股份制的形式与企业之间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建立起了畜牧业内部的利益补偿机制,农户可以参与分享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形成的增值利润,进而有利于提高畜牧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3)有利于扩大生产的适度规模,提高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在专业生产体系中,生产基地的规模化生产是加工企业或畜产品直销部门获得批量、均衡、稳定和高质量货源的保障。產业化模式下农户能够依靠企业的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增强生产能力,获得规模效益。这两种利益的结合,可以促使畜牧业生产适度规模的形成。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会带来生产技术装备的提升和现代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进而提高生产的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水平,促使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4)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畜牧业产业化突破了所有制、行业和行政区域的界限,使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实现多形式、多层次和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同时,产业化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村工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积累,从而有利于推动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此外,畜牧业产业化还有利于促进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综合素质,加快科学技术的普及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畜牧业技术的发展。

畜牧业产业化模式并非没有任何缺陷,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以“公司+农户”模式为例,这种模式的产业化链条十分脆弱,容易断裂。在现实操作过程中,企业违约或农户违约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农户小而分散,不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与企业平等谈判的能力,因此一旦企业和农户之间利益产生矛盾,则受损失的往往是农民。因此,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固,一般在维持一段时间后就会破裂,最终导致整个产业链的断裂。其次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为例,这种模式很难实现产业链整体价值最大化。这种模式下,企业不与农户直接交易,而是通过与合作社签订合同。合作社组织农户进行生产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由于合作社本身就是一个利益主体,其往往通过低买高卖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不合理价格行为会直接损害农户、饲料企业和加工厂多方的利益。由于只有实现产业链整体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单个环节价值的最大化,合理分配利润,才能保证模式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合作社的行为直接导致整个模式的不稳定。最后,以“公司+协会+农户”为例,这种模式很难维护产业链的稳定发展。现实中,企业的股东一般担任协会的领导,协会的运作费用由企业负担,协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企业的一个部门。这种协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连接农户和龙头企业的作用,但是其出发点变成了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因此不能完全保证农户的利益。

我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同,因此,畜牧业发展模式绝不能实行“一刀切”,而应该依据地区畜牧业产业发展的具体实际灵活选择。

作者:曹玉华

上一篇:政治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酒店经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