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现代畜牧业

2024-04-08

用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现代畜牧业(精选7篇)

篇1:用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现代畜牧业

用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现代畜牧业

在打造肉鸡饲养加工主业链的基础上,做透“把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的第一副业链”、“利用副产品开发生物工程的第二副业链”和“鸡粪发电的第三副业链”,从而实现了零废弃、零污染,高效利用资源和可持续发展。这是福建圣农集团正在形成的“一主三副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说,“圣农模式”的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体化、标准化、企业化、生态化,用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现代畜牧业。

近日,CCTV7农业节目五一特别节目走进圣农集团。董事长傅光明介绍,福建圣农实业有限公司是我国南方规模最大的白羽肉鸡养殖、屠宰和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截至2007年3月底,公司资产总额12亿元,占地面积6000余亩,60个生产基地场,员工5000人。目前年肉鸡饲养能力4500万羽,年肉鸡加工能力1.2亿羽。

“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从而实现了圣农的农业工业化、农业标准化及农业系统化。”柯炳生说。

一体化,从种禽饲养、孵化、饲料加工、饲养、屠宰、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圣农集团实现了畜牧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的完整体系,实行了高度的一体化经营。高度的一体化经营,使得企业的抵御风险能力大大增强。2006年上半年我国由于部分地区发生禽流感的影响,肉鸡市场受到很大冲击。圣农集团凭借一体化优势,降低了不利影响。

标准化,公司不断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肉鸡饲养和食品加工设备,现在拥有现代化自动控制鸡舍400多幢,基地场、厂全部实现现代化、标准化饲养和加工,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公司的种鸡、肉鸡饲养、饲料、屠宰加工和运输销售生产体系已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ISO14001国际环境体系和欧盟食品安全HACCP体系三大认证。

企业化,在这个体系的各个环节中,都按照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管理,尤其是在养殖环节,也实行企业化经营,避免了一家一户散养所容易发生的问题。

生态化,圣农肉鸡产业已初步实现了良好的零废弃物生产体系,形成了三条副业链:一条是以鸡粪生产生物有机肥、以生物质(鸡粪)发电的副业链,其中有机肥年产6万吨,以鸡粪为原料的发电厂正在建设中,总设计规模为48MW,这是国内首创,开启了国内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新思路。另一条是生物工程回收,包括以鸡下脚料利用为主的蛋白质回收系统和研发SEM圣农益生微生态制剂,从鸡胆中提取胆红素、从鸡肠子中提取胰蛋白酶、从鸡羽毛中提取氨基酸的生物工程系统。第三条是以鸡的废弃物(鸡毛、鸡肠、鸡血)和屠宰下脚料(鸡壳、鸡油、鸡骨架)开发利用的副业链,实现了肉鸡产业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

柯炳生表示,“圣农模式”的最主要启示在于,质量竞争力是核心目标,畜产品质量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一体化、标准化、企业化和生态化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措施;按照这样的模式发展现代畜牧业,最终会实现了社会效益好、企业效益高的理想效果。

(摘自 中国农业信息网)

篇2:用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现代畜牧业

——子斌机构新疆塔城地区农牧业投资发展

一、塔城地区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塔城地区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我国第二大草原库鲁斯台大草原腹地,是农牧业为主的地区,现有耕地面积32万公顷,实际播种面积28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600万公顷,林地面积23.5万公顷。塔城、额敏、托里、和布克赛尔、裕民五县(市)农业生产以粮食、油料作物为主,乌苏市、沙湾县农业生产以棉花等经济作物为主。畜牧业是我区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拥有56个畜禽品种,其中新疆褐牛、绒山羊、巴什拜羊、新疆细毛羊、塔城飞鹅是我区的优势和特色品种,也是我区畜牧业的主体。随着我区畜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养牛业在畜牧业发展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尤其是近年来,我区进一步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出了“大力发展畜牧业,使其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畜牧业发展中,把养牛业摆在重中之重”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总体发展战略,有力推动了我区养牛业发展。全区已逐步形成以新疆褐牛、西门塔尔牛、荷斯坦牛三大品种区域布局为主的发展方向。

(二)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近年塔城养牛业发展步伐加快,但总体来看,仍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小规模大群体式的粗放经营发展的状况。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发展现代农牧业的理念有待加强。当地农牧民对现代农牧业知识学习不够,有抓传统农牧业的思维定势,用现代农牧业谋划发展的理念还未形成,面对新时期新的发展机遇,思想转变不够;部分农牧民思想观念陈旧,还存在着“小富即安”和“等靠要”的思想,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和市场意识不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主体意识有待提高。

2.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虽然在乌苏、沙湾等县市出现了以土地置换、反租倒包、专业合作社经营等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但全区大部分农户的土地还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总体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直接制约和影响了标准化生产和高产高效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本上制约了现代农牧业的发展。

3.养牛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与现代养牛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持续技术和资金扶持,抵御市场风险力差。

4.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区内牛肉、乳等畜产品初级加工落后,现有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无明显品牌优势,难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与先进地州相比也还有一定的差距,需努力推动养牛业良种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

5.农牧业经济产业化层次低,没有出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现有的农牧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链短,大部分农产品只能以原料或初级加工品输出,没有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虽然发展较快,但大多仍处于“小弱单散”的起步阶段,带动能力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企农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小,农产品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在全疆的农产品名牌产品中占比少,绿色、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难以转换为经济优势。

6.农牧科技应用水平低。现有技术人员少,培训不够,服务技能低;基层服务设施不健全,技术服务激励机制不够,农技人员队伍不稳定,积极性不高,农作物单产品质与先进地州和周边团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现代农牧业科技整体应用水平相对较低。

二、塔城地区现代农牧业发展的优势和历史机遇

(一)发展的优势

1.农业资源量大。塔城地区共有可耕地1236万亩,人均近20亩,人均占有耕地量位列自治区第一。

2.畜牧业资源丰富。全区拥有天然草场1.05亿亩,可利用草场8580万亩,牧民人均草场千亩以上。

3.无污染的绿色环境。塔城地处边境,没有大型工业企业,自然环境优美,是全国首批核定、面积最大的绿色农业示范区。

4.小麦、番茄、棉花等传统优势农产品质优,红花、黑加仑、酸梅、巴什拜羊、塔城飞鹅等特色农产品全疆闻名,具备发展有机、绿色和特色农业的优势。

5.地缘、区位优势突出。拥有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和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是新疆离城市最近、四季通畅的陆路口岸,开拓中亚和俄罗斯农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区内与克拉玛依、奎屯、独山子等城市和兵团4个师交融,发展外向型农业市场前景广阔。

(二)历史机遇

1.国家“十二五规划”继续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

2.国家政策稳定持续,塔城地处西北边陲政治稳定,民风朴实,人民勤劳,自然条件优越,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强烈,改革发展有强劲的动力。

3.2013年中央一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的顺利实施,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为农企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

三、子斌机构在塔城对农牧业的投资及发展

为了响应国家重点发展边疆畜牧业的号召,支援边疆发展,促进民族融合,让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回馈塔城人民,在塔城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经过论证和调研,子斌机构于2012年6月份已在塔城注册公司-瑞塔畜牧开发有限公司实施现代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

瑞塔畜牧以新疆褐牛培育,繁殖,育肥为龙头,以绿色饲草料加工、畜牧产品研制开发以及生物工程、草原生态建设为主要产业。

瑞塔畜牧公司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引进外来技术和管理经验,生态循环项目将饲草饲料、畜禽养殖、沼气工程等项目结合在一起,实现园区内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将废弃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构建一条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种、养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示范推广“草(秸秆)/种植业(秸秆)→牛→粪便→沼气池(沼气、沼液、沼渣)→牛/种植业,牛/种植业→蔬菜/粮食/牛肉→用户→粪便餐厨垃圾→沼气池→牛/种植业”循环养殖模式。

(一)发展模式

土地集中经营、集约经营是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的前提,也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基础。公司为持续健康有力的发展,在经营模式上也积极探索出了新的发展之路,即以公司为依托,因地制宜,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土地互换、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势的“土地流转”,对当地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促使种植户将分散的土地、草场集中整合,不断提高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促进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企农利益联结新机制,有力支撑当地现代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围绕国家、自治区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加快建设农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引领推进农牧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肉牛传统养殖和现代科学养殖的交流,为养牛专业户提供优良品种、科学饲养、疫病防治、产品销售等项服务,形成新型的农牧民经营合作社,充分利用塔城地缘优势打好“绿色”牌,统一包装对外宣传,打出品牌,形成规模,推动地区养牛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让当地农牧民得到可以流动的资金和现代的养殖技术,极大地引领养殖业的经营技术革命,为当地经济发展插上了快速发展的翅膀。

(二)重点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 1.肉牛养殖项目

公司响应国家养殖扶持政策,以塔城地区养殖115工程为契机,拟在硬件上借助塔城市的资源优势搭建高标准的产业平台,在软件上引用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与西北民族大学畜牧研究所、新疆畜牧科学院、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联合在塔城设立产学研基地,致力于新疆褐牛的繁育和品种改良。公司现有标准化育肥牛舍12栋,总面积为4686.16平方米,砖混结构,每个牛舍面积平均390.5平方米,可养殖70-80头牛,12个牛舍可养殖800-1000头牛。按新疆养殖育肥的基本期限4个月计算,年可出栏三批,计2400-3000头牛,年产值达2000万元,利润约为300万元。另拟建十个养殖小区,设计生产能力为年出栏育肥牛1.2万头,届时利润将相当可观。引进先进的管理思路和管理经验,对本地员工严格培训学习,技术过关方可操作,强化科学繁育、科学饲养和护理环节,尊重新疆褐牛的生长规律,严格操作规范。着力实施“肉牛繁育、疫病防疫、饲料营养、人才培养、标准化服务和市场服务”六大体系。公司将实行电子标签追溯制度,通过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育肥、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实现从养殖到餐桌上的全程信息化

管理,利用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优势,通过规模化养殖合作社连锁管理模式打造新疆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

“品质决定市场,市场决定销路,销路决定出路”。由于新疆褐牛适应性强、肉质细、品质优等特点,附加值高,利润比较可观,销路宽广,是当今市场紧缺和首选肉质产品,便于打开品牌市场,推进企业做大做强。第一销路为山东市场。山东是我国经济强省,但就青岛市每天消费约80-120吨牛肉,大约为19.89万头左右,每头牛单价交易额在万元以上,市场广阔,公司将育肥后的牛以分割、精包装的方式可进入高端市场,年可销售20万头牛以上,利润可观,前景广阔。第二销路为本地市场。塔城市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锤,是塔城地委、行署所在地。全市总人口17万,有汉、哈、回、维吾尔、达斡尔、俄罗斯等25个民族组成。全市辖5乡1镇4场,146个行政村,3个街道办事处,1个边境经济合作区,1个牧民社区,辖区总面积4356.6平方公里,年活畜市场的需求量约为25万头左右。另外如走出塔城市近可销往额敏县、裕民县、托里县,中可销往边邻阿尔泰市、克拉玛伊市、奎屯市、乌苏等市场,远到乌市以及周边城市,市场需求量大,销路广阔。凭借其地缘优势和人力管理优势,瑞塔畜牧完全有能力引领当地当地肉牛养殖业的发展,为瑞塔现代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一环。

2.饲草种植及深加工项目

塔城地区地区6个农场现有耕地面积29.63万亩,22个牧场现有耕地面积56.23万亩,草场2834万亩,塔城市自然条件十分优势,农牧业资源比较丰富,全市耕地面积125万亩,其中种植小麦51万亩,玉米32万亩;共有草地358.5万亩,其中苜蓿种植12.6万亩。

为着力解决当地饲草种植、加工、存储、运输的一列问题,公司实施饲草种植及对动物饲养极富有影响的苜蓿草(植物蛋白含量高达20%)深加工项目。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种植、养殖业的结构调整,增加苜蓿种植户的生产效益;有利于解决当地畜禽养殖的饲料供应和生产布局的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有力地促进当地养殖业的发展;为冬季饲草的储存和运输提供了有力保障。

该项目生产和建设总占地400亩,配套苜蓿草地6万亩,有两条每小时总加工能力10吨饲草料加工生产线,日加工能力达160吨,年生产苜蓿压块5万吨,建设及设备总投资

331500万元。由40*60*30cm的大草困压缩成3*3.2*8 cm的草块产品,极大地减少的饲草占地空间,为冬季存贮和运输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为养牛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饲草料来源。

该项目两条饲草料加工生产线(该生产线是采用拥有600年历史国际一流的瑞士布勒生产线),总投资1500万元,设备用地1500平方米,建设用地14000平方米,项目建设施工期1年,年生产全价饲料27000吨,年生产苜蓿压块5万吨,饲草加工厂建设完毕投产可以解决60人就业,年产值达5400万,利税达1080万。

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种植、养殖业的结构调整,增加苜蓿种植户的生产效益;有利于解决当地畜禽养殖的饲料供应和生产布局的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同时可以促进塔城当地养殖业的发展,为瑞塔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的草料的保障。3.沼气生产项目

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清洁生产促进循环经济的要求,瑞塔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引进先进的沼气生产工艺(预处理+CSTR高温发酵+沼气净化+沼气压缩),由丹麦NIRA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由国内拥有甲级设计资质的知名沼气设计公司——青岛天人环境有限公司负责全程设计;由国内沼气设备最大供应商(山东明硕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提供设备技术支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变废为宝,创造清洁生产新模式,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在考察国内外先进经营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于2012年6月份决定瑞塔日产2万立方沼气项目进行立项。

瑞塔日产2万立方沼气项目位于塔额盆地腹地塔额公路二十一公里处,占地35亩,统一规划,分两期建设,一期是日产5000立方米,二期是日产1.5万立方米。一期投资1500万元,二期投资4500万元,总投资6000万元。一期项目主要用来对当地902户居民家庭使用(取暖、发电、照明、做饭等),二期项目主要是压缩提纯后供车载燃气使用。计划2013年一期建设投产使用,2015年完成二期建设。该项目的实施将完成了资源能源利用的转化和循环,为瑞塔现代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转化器,实现了废物资源化,资源清洁化,能量循环化,经济效益放大化。

篇3:用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现代畜牧业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而畜牧业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状况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更是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全面经济建设。

1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 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自农村经济改革以来, 我国畜牧业实现了15.49%的年均增长率, 在农林牧渔业的发展中遥遥领先, 主要畜禽产品产量更是实现了20年的持续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 我国主要畜禽产品供求状况基本平衡, 扭转了历史上畜禽产品长期短缺的局面。1985年和1990年我国禽蛋和肉类产量分别跃居世界第1位, 中国已成为世界畜牧业大国之一。但随之而来的能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如近几年来“瘦肉精”的添加使用、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及滥用畜禽生长激素等, 都是因为畜禽饲养的不当、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淡薄、急功近利造成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目前畜牧业发展仍然是建立在高资本投入、高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低产出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上的, 主要表现为以下问题:畜禽粪便、污水等不经处理或处理不到位即排放, 污染大气、土壤与水源, 甚至造成疾病的传播流行;草原长期超载放牧造成退化、沙化和碱化, 牧草产量与质量大减;饲料中添加剂超标, 对畜禽“揠苗助长”, 造成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 危害社会秩序的稳定。以上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在低排放、高利用的条件下发展畜牧业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一道门槛。

2“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 有学者提出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到畜牧业的发展中,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资源化 (Recycle) ”为原则, 以物质、能量梯次、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 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主的物质流动经济模式。其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 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的物质单向流动模式, 即“资源→产品→废物”模式, 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现代畜牧业中, 对畜牧业发展的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3生态循环畜牧养殖方法

循环经济理念自1998年引入中国, 在国内的研究发展已有17余年的历史, 如今在工业领域发展势头良好, 但在畜牧业上的应用仍然还在起步阶段,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总结了以下几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循环畜牧养殖方法。

3.1种养结合, 循环优化常见的有“猪—沼—菜—猪”模式, 是一种被农民普遍接受的内循环生态养猪模式, 蔬菜下脚料和绿萍等用于饲喂生猪, 既解决了杂草无处堆放, 乱抛乱弃的环境问题, 又减少了养殖成本, 同时畜禽粪便含有丰富的N、P、K及微量元素, 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后可以作为有机肥料, 养殖场将粪便、秸秆、有机废水等经堆积发酵, 将产生的沼气通入蔬菜大棚, 可保持大棚内的温度, 富余的沼气还可替代煤气, 用作生活燃料, 此外, 沼渣沼液可供蔬菜种植使用, 用农家肥部分取代化肥, 不仅可以节省农户种植成本, 解决粪便排放污染问题, 更可以保障食物的无农药残余, 绿色健康, 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当然, 此模式还可根据养殖状况和区域特色灵活运用, 如在平原地区, 此模式可活用为“猪—沼—渔/食用菌/草/藻—猪”等模式;在适合树木生长的山区可采用“猪—沼—果—林”模式, 丘陵则为“猪—沼—果—草”模式。

3.2双链型循环生产复合生态体系即“草—鹅—稻—鸭”生态农业模式, 在水稻收获的前半个月左右, 利用水稻生长后期田间良好的温度和湿度等自然条件, 将牧草种子套播到水稻田, 冬春利用牧草养鹅, 第2年6月初, 牧草田耕翻后栽插水稻, 在水稻返青后放养适应能力极强的役用鸭, 实行稻鸭共作, 当然,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湿度和温度条件较为适宜的南方地区。

3.3废弃物集中化处理, 实现资源再生利用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养殖场, 通过生产有机菌肥和利用动物粪便发电等方式, 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能源, 既避免了废弃物乱抛乱弃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短缺, 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以由福建圣农与武汉凯迪共同建设的我国第一个鸡粪发电厂为例, 其每年通过处理30万t左右的鸡粪, 发电量高达1.68亿千W, 不仅可以满足自身养殖场的需求, 还能向社会供能, 充分实现了废弃物的循环再生。除发电之外, 畜禽粪便还可作为生物的食物来源, 如牛粪可以用于栽培食用菌, 鸡粪可作为蚯蚓蝇蛆的食料, 同时喂养的蚯蚓蝇蛆又可作为鸡饲料。.

3.4生物发酵床养猪, 实现零排放生物发酵舍零排放是目前畜牧领域最先进的养猪技术之一, 源自日本, 经过近30年的改进发展, 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可。其方法是在猪圈内铺上锯末、谷壳、微生物菌种混合成的垫料, 通过垫料和牲畜粪便协同发酵作用, 快速转化生粪、尿等养殖废弃物, 实现了零排放, 节约了处理排泄物的人力和水资源, 同时, 有益微生物菌群能将垫料、粪便合成可供牲畜食用的糖类、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增强了生猪的抵抗力和猪肉品质, 此外, 垫料在使用3年后, 可以用作农作物的生物有机肥, 使得资源循环再利用。目前, 该技术凭借了“三省、两提、一增、零污染”的优势, 在同类型产品中成为首个通过国家农业进口认证的产品, 并通过国家环保产业协会认证为国家A类环保实用技术。“三省”即节省用水80%~90% (只需提供饮用水, 无需冲洗用水) , 节省精饲料10%~15%, 节省人力30%~50%;“两提”即提高生猪的抵抗力和猪肉品质;“一增”即增加经济效益;“零排放”即无污染。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是一种零污染、零排放的环保养殖技术, 是传统养猪模式的一场革命。

3.5秸秆作饲料, 变废为宝即“秸秆—畜禽—粪—沼气—农产品”模式。我国是农作物生产大国, 同时也意味着是秸秆的生产大国, 据统计, 2009年我国年秸秆产量已超过7亿吨, 折合成标煤约为3.5亿t, 相当于7个神东煤田, 全部利用可以减排8.5亿t二氧化碳, 相当于2007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8。具不完全统计, 我国秸秆目前的用途是:还田15%, 饲料16%, 工业原料3%, 薪柴50%和露地焚烧16%。就是每年任由近亿吨的秸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造成看环境污染与资源的浪费。通过科学加工处理后绝大多数秸秆都可以作为牛羊等草食家畜的重要饲料来源, 部分替代饲料, 同时, 秸秆还可作为沼气能源, 据相关研究报道, 作物秸秆在沼气发酵后, 热能利用率可达60%, 营养物质在沼液、沼渣中可保存98%, 施入农田的氮、磷、钾的利用率可达95%。通过沼气来利用农作物秸秆不仅可以获取沼气能源, 而且保证了农作物秸秆很高的养分归还率, 有效地维持和培肥土壤肥力, 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加强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利用农作物秸秆取代或部分取代畜禽粪便的沼气原料, 是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效率的新途径。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 对于减少焚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走节粮型畜牧业道路, 改变畜牧业增长方式起着重大作用。

4循环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以上循环经济理念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总体来说, 就是先要控制污染源, 杜绝未经合理化处理的污染随意排放,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 通过农林渔牧等多重自由结合, 变废为宝, 将废弃物加工为可利用的资源。当然, 目前循环养殖模式遍地开花, 但有部分需谨慎应用甚至必须叫停, 比如常见的“饲料→养鸡→鸡粪→养猪→猪粪→养鱼→鱼塘底泥→农作物”模式, 用饲料喂鸡、用鸡粪直接喂猪, 用猪粪直接喂鱼, 最后将鱼塘底泥再返回土壤肥田,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但问题在于由于饲料大量添加剂的缘故, 现在的动物粪便存在重金属微量元素, 无法降解而构成的对土壤的污染, 因此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从另一个角度讲, 这种“鸡—猪—鱼”的跨物种行为, 也大大增加了畜牧业中跨物种的污染, 给各种疾病交叉并跨物种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大肠杆菌等很可能会在鸡和猪之间传播, 而禽流感病毒完全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进入猪的体内, 导致病毒的变异, 从而扩大病毒的危害。从这一点考虑, 这种“立体养殖”的模式也必须叫停。在中国全面进行经济建设, 推行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 利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畜牧业, 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畜牧业不合理发展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 而且更加有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将畜牧业发展成为一项优势产业。因此, 畜牧业发展应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遵循“3R”原则, 结合区域特色注, 注重整体布局、合理规划。

5实施循环畜牧业应注意的事项

5.1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群众意识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畜牧业发展模式, 群众认知依然较少, 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宣传与引导, 比如利用手册、专家讲座、参观示范等形式来宣传畜牧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普及循环畜牧的方法, 让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体认识到发展循环畜牧业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 宣传要有针对性, 通过帮农民算经济账, 以直观的数据收益来刺激农户参与可持续性畜牧业发展的积极性。

5.2建立示范基地, 先试验再推广由于循环经济理念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并不成熟, 再加上各地的地形地貌、作物种类等具体情况各不相同, 因此, 在借鉴应用这些模式之前, 各地相关部门和有实力的企业应先进行试点, 经过摸索修正, 将经验与区域特色相结合并取得成果后, 再进行推广普及,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了农民自己摸索造成的人力财力损失, 避免试验失败打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减少了一系列的潜在风险。

5.3建立产业链, 发挥带动作用在推广畜牧业循环经济时, 应注重产业链的形以及产业间的联动和带动。所谓产业间的联动和带动是指强化畜牧业与其他产业如种植业等的依存性, 并带动其关联产业如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等的发展以及每一产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链条的形成。

5.4循序渐进、科学发展由于畜牧业循环经济是集资源、环境、经济、技术等于一体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因此, 要注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循序渐进, 不可急功近利, 再走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 同时要注意, 成功经验一定要符合地方实情, 如上面提到的猪—沼—果—林“模式适用于山区地带, 不可罔顾实际情况, 在平原或丘陵引用。

5.5扶持鼓励、完善制度生态养殖造福的是整个社会, 不管是从经济层面还是从生态层面、食品安全层面等, 因此, 在其发展的初期, 政府等相关部门应给予响应无公害生态养殖的农民适当的经济补助和技术指导, 对符合条件的养殖基地优先配套安排相应的新农村建设项目, 如沼气建设、通达工程等, 并提供一定额度信用贷款;同时, 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畜牧养殖环评制度, 依法治理养殖污染, 对违规排放的养殖企业进行批评处罚。

5.6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发挥纽带作用建立畜牧业中小企业协会, 既可壮大中小企业力量, 是其与政府、外商等合作融资中更有利, 同时可以发挥协会在企业间的协调作用, 避免低价竞争等不良市场行为, 引导中小养殖企业逐步发展, 提高规模与质量。

5.7建立畜牧业合作社, 规模经营生态循环模式 (生物链/生物能模式) 涉及农业、林业、渔业等多个领域, 一般农户仅凭个人或家庭的个别劳动力是难以带动的, 所以, 借鉴上个世纪提出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法, 可以引导农民、牧民建立畜牧业合作社, 将养殖场、养鱼场、果林等生产资料进行优化组合, 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按贡献分配利润。

6结论

篇4:用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现代畜牧业

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内容。畜禽标准化生产,就是在场址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并按程序组织生产的过程,即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深入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利于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从源头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增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降低疫病风险;有利于畜禽粪污的集中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畜牧业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创新发展模式,强化现代养殖意识,以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1.树立产业化理念,谋划标准化规模养殖

规模化养殖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基础,推行产业化经营是实现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提高畜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根本途径。洮北区是国家确定的半农半牧区,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畜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农民增收的最大产业空间,应充分利用全区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把建设现代畜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科学发展观谋划洮北区畜牧业发展,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为核心,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全力推进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形成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发展格局。要把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加大养殖小区建设力度,促进分散养殖、家庭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生产的转变,逐步淘汰分散饲养、粗放经营的传统模式。以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为载体,推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创建示范典型,引领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跨越。

2.规范养殖行为,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在养殖场(小区)建设中,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及标准化养殖“六化”要求,合理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规范养殖场区布局。制定养殖场规范化管理制度,全面实施种畜禽调运审批制度,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制度,养殖档案登记制度,兽药、饲料使用制度,畜禽防疫、检疫制度,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强化生产过程的管理,建立健全畜禽养殖档案,严格免疫程序,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的使用,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严防违禁添加物质进入养殖环节。

3.培植龙头企业,带动标准化规模养殖

在现代畜牧产业体系中,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赢得市场的能力,是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骨干力量。要积极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增强龙头企业的实力,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进规模养殖,做强优势产业。要围绕龙头加工企业发展规模养殖,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采取订单生产、产销联建等形式,巩固龙头加工企业与养殖基地的生产关系,形成共同发展的产业整体。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养殖基地,龙头企业在壮大主业的同时,延伸产业链条,发展规模养殖,扩大一体化生产规模,提升企业整体发展水平。要密切龙头企业和规模养殖场的利益关系,龙头企业负责向规模养殖场提供种苗、饲料、防疫、技术、融资、产品保护价收购等服务,规模养殖场负责按企业要求组织标准化生产,形成龙头企业与规模养殖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合作关系,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稳定发展。扶持和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与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市场开发、信息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壮大集体力量,抵御抗风险能力,积极培育市场营销主体,支持龙头企业、畜牧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和各类营销组织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网上交易等形式参与畜产品流通,以信息化推动畜牧业现代化发展。

4.治理养殖污染,完善标准化规模养殖

畜禽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以及孽生的病原微生物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危害人、畜健康,畜禽养殖污染是社会的一大公害。要高度重视畜禽养殖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按照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对畜禽养殖污染进行综合治理。目前,主要推行下列四种治理模式:一是农牧结合模式。养殖场(小区)建设要考虑周边土地的粪污承载能力,充分利用农田、林地、果园、菜地对经过沉淀发酵的畜禽粪污进行消纳利用,实现种养区域平衡一体化。二是沼气配套模式。利用畜禽粪便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是解决畜禽养殖粪便污染的有效方法,不仅能提供清洁能源,而且沼渣可以直接肥田,沼液还可以用来养鱼,形成养殖与种植、渔业紧密结合的物质循环生态模式。三是有机肥加工模式。在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利用生物工艺和微生物技术,将畜禽粪便经发酵腐熟后制成复合有机肥,进行产业化开发。四是微生态养殖模式。利用锯末、秸秆等原料作为垫料,添加微生态制剂制作发酵床,在发酵床上养猪,微生态有益菌将猪床上的粪便降解,使猪舍免清粪,免水冲洗,猪场没有粪尿排出,也没有冲圈产生的污水,养殖环境无臭味,实现粪污“零排放”,达到清洁、环保、生态养殖的目的。

5.实施科技兴牧,支撑标准化规模养殖

牧业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突出科技兴牧,加大畜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群众需求,创新技术推广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活动,及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使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操作。引导养殖户加大科技投入,应用先进技术,科学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建設,坚持“引、育、繁”相结合的方针,推广冷配技术,满足畜牧业发展对良种的需求,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水平,搞好疫情监测预警,扎实开展计划免疫和消毒灭源工作,严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

6.加强引导扶持,保障标准化规模养殖

篇5:用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现代畜牧业

1生态工业园相关概述

生态工业园,是以工业生态学原理、循环经济理念以及清洁生产要求为指导,以工业布局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产业生态理论、城市化理论和增长极理论为核心,从源头上减少能源消耗总量,过程中着力构建区内循环经济产业链和生态网,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循环体系,从而实现污染物减量排放、区域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优美最终目标的一种固定区域。园区内,各个企业通过物流或者能流的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一个企业的副产品或生产废物在其他企业循环进行利用,从而实现设施共用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分配。

2生态工业循环经济模式

2.1生态工业园区分类

根据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指南,生态工业园区可分为行业类、综合类和静脉产业类三大类。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是指在该生态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很多是同行业的企业或者是行业相关性企业,这些同类型企业和相关性企业构成的共生系统,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通常以一个或者几个核心企业来进行物质或能量的相互转换;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通常是在经济技术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进行大力改造形成的具有高新技术和经济技术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该园区内由很多不同行业的企业所组成;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是指园区内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通过先进的技术将其转化为可以重新利用的资源或者产品,从而根本性的实现废物或副产品能够重复的运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这类生态工业园区的.核心理念是降低环境污染为主,在园区内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化。

2.2综合生态工业园区相关特点

综合生态工业园在我国属于数量最多的生态工业园区,占据着主体的地位,也是我国生态产业发展中的典型特色标志,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我国共有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54个,高新技术开发区53个,省、市级多达上千个,这些工业开发区中近8成都为综合生态工业园区。综合生态工业园区和其他两类园区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园区内产业类型更加丰富,产业链条的丰富性能够极大的弥补各个企业和行业的缺陷,从而更容易的形成产业链互补,进而根本性的实现了产业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产业格局,这更加有利于园区内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同时综合类的生态工业园区中在循环经济规划时强调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整体循序的方式是资源――产品――废物――可再生的资源――产品,这种集约式的循环模式替代了原有的资源――产品――废弃物不循环的方式,能够极大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2.3综合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体系构建

对于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来说,园区内的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企业方面、园区方面和社会方面。企业方面,以企业内部清洁生产为主,在企业内部实现小循环,首先需要企业在日常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严格按照生态相关规范进行,在企业内部加强清洁生产管理和监督,从企业生产源头重视资源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充分的分配和配置并重复的使用,减少资源闲置和浪费,再通过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以保护生态环境;园区方面,以工业代谢原理和共生原理建立起企业和企业间的物质中层循环,从而使园区内的各个企业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以及相互交换利用各自的副产品或生产废物,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共生循环组合,并在该基础上不断的对工业产品间的信息、能量、物质进行集成,不断的延长循环的链条,形成一个更大、更全面、更科学的循环体系;社会方面,在生态化工业园区内实现资源中层循环过后需要充分的将整个区域的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努力的探索适合当前社会经济背景,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不断的促进生态园区中经济、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促进全面发展。

3案例分析

3.1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简介

陕西省旬阳县位于秦巴山区,地处汉江中上游,是国家秦巴连片贫困带、主体功能区规划限制开发类和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加快发展需求迫切。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是陕西省政府批准的全省首批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园区。园区毗邻县城以北,以旬河为主轴,曲水环绕,顺势而建八个工业小区,规划总面积17.8km2,其中可建设面积10km2。始终坚持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按照生态化、循环化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化、资源循环化、产业集群化、人口城镇化发展路径,努力建设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烟草加工、水泥建材、生物制品五大循环产业集群。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20.6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69.1亿元,实现税收12.7亿元,就业10503人。园区呈现工业快速发展、产业配套发展、企业聚集发展的良好态势。

3.2园区五大循环产业初具规模

按照一个小区布局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企业配套,上下游规模匹配、能源相互利用、产品互为转换、工艺上下对接、设施企业共享的模式,重点建设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烟草加工、水泥建材、生物制品五大循环产业。以大地复肥、中科纳米公司为龙头,5万吨锌焙砂、10万吨硫酸、3万吨纳米氧化锌、30吨铟锗回收等项目为载体,建成集铅锌矿采、选、冶和纳米材料与铟锗回收利用为一体的新型材料循环产业链,20实现工业产值12亿元。以旬阳10万亩优质烟叶基地为基础,以陕西中烟旬阳卷烟厂为龙头,依托烟厂整体技改,形成集烟叶种植、收购、复烤、贮存、陈化、制丝、卷制、副产品综合利用于一体的烟草加工循环产业链。规划期末工业产值将突破50亿元,税收20亿元以上,建成西北最大的优质烟叶生产加工基地。以尧柏水泥公司为龙头,以西安中材公司、平安水泥制品有限公司、宏德水泥制品有限公司、鼎升建材服务公司、平川护栏公司、旬阳百通运输公司等企业为配套。依托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年产100万m3商品混凝土、年产10万米仿木护栏和年产20万m2渗水砖等项目,形成集石料加工、水泥生产、水泥制品、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循环产业链,建成陕南最大的水泥建材生产基地。以陕汽集团旬阳宝通公司为龙头,陕西亨通铸造公司、旬阳宝利机械公司、旬阳科通电线电缆公司、旬阳嘉丰铸造、旬阳长江驾校等企业和家庭配件加工园协作配套。重点建设5000辆专用车组配、100万件汽车零配件生产加工、100万件汽车排气管和20万千米电线电缆等项目,形成以旬阳铁矿原料为基础、以铸件、配件生产加工为主导,形成集铸造、合金、配件加工和汽车组装一条龙的装备制造循环产业链。以祝尔慷富硒食品、紫薇花卉、新森林、健兴魔芋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林下种药养禽→产品仓储保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销售”为循环体系,按照“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形成集种、养、加、销为一体的生物制品循环产业链。

4结束语

篇6:用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现代畜牧业

河北沿海地区包括秦皇岛、唐山、沧州市的管辖的行政区,陆域面积达35700平方公里,海岸线全长487公里,海域面积0.7万平方公里。河北沿海地区承接辽宁北部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和南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在促进环渤海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河北沿海地区加快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之一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约束。渤海属于内海,海洋环境脆弱,净化能力不足,而河北沿海地区重点发展石化工业、钢铁产业、装备制造等行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因此,根据河北沿海地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特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以循环经济理念加强对传统重化工业的改造。

清洁生产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最佳预防手段,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佳生产模式。河北沿海地区面临重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只有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从源头上采用新的生产工艺,从源头上实现污染零排放,企业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将清洁生产作为生产新理念,将物质资源消耗最低经济效益最大作为目标,推动技术创新才能呢个让传统产业改变目前落后的发展局面。

二、延伸产业链,打造河北沿海循环经济示范区

河北省长期发展形成的石化、钢铁、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均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主,是传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面临渤海是内海,自净化能

力不足的突出问题,加上长期对资源的大量消耗,河北沿海地区要想获得长期发展就不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依据河北沿海地区的传统产业,在改进传统产业的同时,企业之间要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合理利用资源,使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物质生产原料,通过循环经济的物质流打造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生产和废弃物排放环节的技术合作。同时随着曹妃甸循环经济区、渤海新区等的相继建立,要积极推推广循环经济区的成功发展模式,加强园区的建设和规划管理。

三、加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的体系建设

由于河北沿海地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起步较晚,沿海意识淡薄,河北沿海地区刚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所以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循环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指导和评价。循环产业集群具有循环及各级和产业集群的特点,有其自己独特的组织模式,为了科学的促进河北沿海地区循环产业集群的发展,要不断完善循环产业集群各项体系的建设。

首要建立适合产业集群发展相配套的法规体系,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根据国家相继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资源综合利用促进法》、《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导则》等立法结合河北沿海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制定法律法规,规划河北沿海地区的发展,是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有法可依。

其次要健全评价考核体系,建立战略环境评价制度。区域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过去我国一度出现了绩效考核唯GDP论的局

面,导致大家相继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那种短期见效快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从而导致了巨大的环境问题和造成严重的歌资源浪费。随着绿色GDP和循环经济理念的日益发展,绿色发展和绿色评价得到了重视,一个地区的发展的绩效评价既要考虑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要包括产业发展的魂精评价及政策和法律法规对战略换环境的评价。

篇7:用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现代畜牧业

1 构建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的必要性分析

1.1 构建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是维护生态安全的现实需要

甘肃省草原均处黄河、长江、内陆河上游, 是重要水源涵养地。分布在甘南、祁连山的广袤草原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西走廊的荒漠草原是我国阻挡沙漠化东移的重要屏障。长期以来, 牧区畜牧业仍然以追求发展数量的传统生产方式为主, 载畜过牧, 生产效益低下, 给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构建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 在优势产区实现草畜统筹发展策略, 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地等制度措施, 着力打造牧区草畜产品品牌, 培育特色产业, 提升产业效益, 以最安全的生态效益创造最丰富的社会经济价值, 促进牧区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1.2 构建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由植物农业向动物农业发展转变是由农业大国转变为农业强国的标志。发达国家动物农业所占比重一般为60%~80%之间, 而我国动物农业所占比重仅为45~47%, 其中畜牧业占35%左右, 全省牧业产值比重不足20%, 草食畜牧业的优势地位尚未充分体现。构建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 一方面是对种植业产品的再加工, 可以实现粮食、牧草、秸秆大幅度的转化增值, 同时还有利于发展家用沼气、改良土壤等, 能够促进农业循环发展, 加快农业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可以带动肉、蛋、奶、饲料、皮革、纺织、化工、制药等多项产业的发展, 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繁荣。

1.3 构建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是实现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措施

促农增收是全省脱贫致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甘肃省是农业大省, 家庭经营收入始终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方面。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的培育是典型的密集型产业, 从长远看, 是实施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展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既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成本, 提高养殖户的规模效益, 增加就近就业和持续增收的机会。而且能有效化解养殖环节利益不均的难题。

1.4 构建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是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保障

近年, 疫情形势严峻, 畜禽养殖污染问题逐步显现。加之检测手段和设备落后、监管责任落实不力和流通过程中的经济利益驱动等主客观因素, 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危及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构建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 形成产、加、销紧密协作的利益共同体, 有利于从产业链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 健全内部管控制度, 切实保障牛羊产品质量安全。

2 构建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的条件和优势

2.1 区位优势明显

甘肃省位于西北中心, 地处典型的农牧过渡地带, 既有发展牧区畜牧业的传统, 又有发展农区畜牧业的优势, 随着封山禁牧和草原奖补政策的实施, 牧区肉羊生产增长空间变窄, 全省肩负着保障周边牧区羊肉供给的重大任务。全省地处三大高原结合部, 千差万别的生态条件和干旱及半干旱的气候特点与牛羊喜躁厌湿、怕热耐冷的生活习性十分吻合, 成为发展牛羊产业的最佳适宜区。

2.2 品种资源丰富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 全省形成了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早胜牛、藏羊、滩羊、兰州大尾羊、岷县黑裘皮羊、河西绒山羊、陇东黑山羊等适宜不同生态条件、耐粗饲、抗逆性强的优良地方品种, 自主培育了甘肃高山细毛羊新品种, 引进了西门塔尔、荷斯坦、小尾寒羊、湖羊、陶赛特、萨福克等优良品种。丰富、多样的品种资源为全省牛羊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种源基础和广阔空间。

2.3 饲草料供给充足

甘肃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 天然草原面积2.68亿亩, 草原类型多样, 牧草种类丰富;全省人工种草面积2 888万亩, 居全国第二位, 其中紫花苜蓿975万亩, 占全国种植面积的近三分之一, 居全国首位;随着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农区秸秆数量逐年增加, 玉米双垄沟播面积1 400万亩, 农作物秸秆、糠麸等饲草料资源量3 500多万t, 秸秆利用率不足60%, 开发空间巨大。

2.4 政策导向明确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8年-2015年) 》将甘肃纳入肉牛肉羊主产区扶持范围;《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 (2013-2020年) 》将甘肃省纳入西部8个重点发展省区, 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支持项目。省委、省政府先后启动实施了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3341”项目工程、“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 政策推动效应进一步显现, 产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2013年又出台政策对发展牛羊生产且未享受其它贴息政策的贷款给予贴息补助, 草食畜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叠加期和黄金发展期。

2.5 科技服务体系健全

全省拥有高科技畜牧、兽医、草原技术力量, 具备较高的草食畜开发技术贮备;经过多年扶持, 良种繁育体系、杂交利用体系逐步建立, “康美”肉牛、“中天”肉羊等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 科技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推广队伍, 形成了相对健全的草食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

3 甘肃省构建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的基本对策

2014年4月中旬, 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现代畜牧产业发展大会, 确定张掖、临夏、庆阳3市州开展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 吹响了甘肃省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响亮号角。由于全地理条件类型多样, 构建全产业链必须选择正确路径, 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 从而实现各有特色、互促共进的全产业链格局。

3.1 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和品牌优势, 通过产业化的有效组织形式抓好区域牛羊资源整合

在全省牛羊养殖优势区引进和培育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产加销一体化大型龙头企业, 建设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的养殖、屠宰加工、饲料加工和物流配送企业。改善屠宰加工、品质检验设施装备条件,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销衔接, 建立和规范基层牛羊活体交易市场。加强牛羊肉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等市场流通设施建设, 提升产加销一体化程度[2]。通过完善“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及“订单农业”等发展模式, 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 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 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的成果, 实现规模化养殖、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化经营, 提高牛羊肉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3.2 通过大型高标准规模养殖场的科枝示范, 带动农民入场饲养, 提升牛羊品质档次, 打造河东、中部、河西优质牛羊肉品牌

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的要求, 在牛羊优势产区扶持建设一批生产规模大、良种化程度高、标准化水平高、综合效益强的大型高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通过完善推广肉牛养殖“康美模式”、肉羊养殖“中天模式”, 建立“良畜供给+农户饲养+公司回收”养殖链条, 以良种投放、订单收购、技术服务与产业扶持等多种方式, 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共享机制和经营联合体, 打响我省东部、中部、河西优质牛羊绿色、安全、优质畜禽产品品牌。支持企业和合作社加强产品包装和宣传, 实施品牌战略, 大打草原品牌、天然品牌、清真品牌, 争创一批全国著名企业、知名品牌。

3.3 通过合理配置屠宰场, 加强同饲养基地和销售的配套和链接, 形成产业覆盖面

建立规范有序的牛羊活体交易市场, 加强牛羊肉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等流通设施建设, 鼓励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流通企业与屠宰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 减少流通环节, 降低流通成本。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利流通、方便群众、便于集中屠宰、检疫和管理”的原则, 以强强联手、合并改造、淘汰重组等方式合理布局, 培育壮大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牛羊屠宰加工企业[3]。鼓励支持屠宰加工企业创新发展机制, 自建生产基地, 注重提高屠宰加工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 确保屠宰加工质量;努力实现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充分利用现有屠宰加工设施, 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新的浪费;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水平, 通过生产加工各环节的高度联合, 推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促进养殖、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利益合理分配。

3.4 通过建立技术和服务体系, 增强养殖户对龙头企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依赖性

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和产品创新, 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技术推广单位和科技人员, 以技术开发、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企业牛羊产业开发,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4]。加强新品种或品系培育、产业关键技术和发展模式研究, 开展新型饲料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安全环保饲料生产、功能性饲料生产关键技术研发[5]。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监测, 切实增强疫病综合防控水平。大力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速繁技术, 快速育肥等高效饲养技术, 全混日粮、秸秆青贮氨化等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标准化生产、疫病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 以及物联网信息化管理技术。加强基层配种站点改良技术人员培训, 提升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促进成果转化推广。积极引导养殖户尽快实现由传统经验养殖向科学养殖方向发展。

3.5 充分利用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政策, 加强同各级政府的有效协作, 争取实质性支持

落实国家关于金融支持牛羊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重点解决农牧养殖场 (户) 贷款抵押物不足、贷款周期短、贷款利率高和贷款担保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扩大省级财政贴息补助规模和贴息标准。实施更为优惠的畜牧业招商引资政策, 吸引省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入牛羊生产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部、财政部、保监局的支持, 将牛羊纳入政策性畜牧业保险范围给予保费补贴, 鼓励各类商业保险机构根据牛羊生产实际开发保险服务新产品, 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6], 增强生产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甘肃省发展现代畜牧业构建全产业链的必要性, 根据我省畜牧产业基础条件和发展优势, 提出了构建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的思考与对策。

关键词:全产业链,现代畜牧业,思考,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宏, 付兴军, 孙铁矛, 等.黑龙江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 24) :9-12.

[2]郑红.浅谈现代畜牧业经营管理理念[J].现代畜牧兽医, 2010, (09) :19-21.

[3]汤洋.黑龙江省畜牧业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13.

[4]贺群.基于农户视角的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生猪供应链内部融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3.

[5]欧阳艳, 朱德江, 许小成, 等.草食畜牧业发展七个“一”建议[J].中国畜牧业, 2014. (22) :37-39.

上一篇: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基本理论进行分析论文下一篇:银行营销团队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