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外资问题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已成为我国战略性产业。旅游企业的资金来源何处、成本多少、投资用于何处,投资效率有多高等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回顾了我国当前关于旅游业投融资研究的主要文献,分析了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旅游业外资问题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旅游业外资问题研究论文 篇1:

山东省旅游业利用外资的优化策略分析

摘要:山东省拥有很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山东的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利用外资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分析目前山东旅游服务业利用外资现状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充分利用外资发展旅游业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旅游业;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

文献标识码:A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服务产业,是当今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领域。随着中国旅游市场对外开放幅度的扩大,外资逐步进入中国旅游市场,并不断拓宽投资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吸引外商投资旅游业是我国各地进一步发展旅游的重要措施。作为拥有丰富资源的旅游大省——山东,旅游服务业发展迅速,经济效益良好,吸引外商投资,加大投资力度成为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研究山东省旅游服务业利用外资现状的基础上,从利用当地资源和政策、平衡投资结构和发挥外资溢出效应等方面,提出了利用外资发展旅游业的优化策略。

1山东省旅游业利用外资的现状

旅游业发展对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2011年,山东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6943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突破42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736.6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同期山东省国民生产总值的近8%。山东省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吸引了部分外商投资。目前,外商在山东省旅游业的投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住宿餐饮以及旅行社。

1.1 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山东省的部分旅游项目利用了外资,投资项目数量和投资金额也逐步增加,其形式主要为中外合资的形式,甚至还有外资完全控股的形式存在。例如,韩国海江胜地株式会社在山东威海投资2500万美元建设综合旅游项目;香港华夏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投资1400万美元开展文登回龙山原有景点修复及配套设施开发项目;山东维多利亚海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韩商合资7亿元人民币的大乳山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英国隆宫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140万,在山东沂水兴办的山东龙岗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马来西亚发林集团投资150亿元在德州新建东盟国际生态城等。通过分析,就目前投资的区位和规模来看,外商投资多选取青岛、烟台和威海等旅游业已日益成熟的沿海城市进行投资。与国外旅游基础建设相比,总体投资规模不大,资金投入较多的项目仍占少数,其中利用原始资源,投资新建和新开发景区的项目数量还有待增加。

1.2 住宿餐饮业的引资

山东是旅游大省,在住宿餐饮方面发展迅速。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外资逐步进入我国的住宿餐饮业,山东省兴建的外资酒店和饭店业数量也逐步增多,这些投资以兴建高档星级酒店为主,并形成一定规模。截止2011年12月,旅游住宿酒店方面,山东省共有旅游住宿酒店657家,其中港澳台投资酒店23家,外商投资酒店14家;餐饮方面,全省2452家餐饮企业中,港澳台投资企业21家,外商投资企业31家。而且,2011年的山东省住宿和餐饮业合同外资金额也高达264391万美元。通过研究发现,山东省外资酒店和餐饮业发展速度比较快,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远远低于国内企业,与国内同等企业相比,服务价位也偏高,然而外商投资酒店和餐饮饭店的服务成熟档次高,高价位并没有失去消费者,反而以高于国内同等企业的入住率和入座率得到较大的效益。同时,我们也发现近年来外商投资虽然不断进驻山东省的住宿餐饮业,但投资项目个数、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外资金额都逐年下降,例如山东省酒店餐饮业合同外资金额在2010年下降30.7%,2011年下降441%。究其原因,山东省酒店餐饮业在前期发展迅猛,吸引外资数量较多,而近年来投资接近饱和,发展空间严重不足。例如,目前山东省星级酒店的数量是870家,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排名第一拥有954家星级酒店的广东省。对于如此饱和的市场,进一步投资山东旅游的住宿餐饮业,无论对国内投资者还是对外资企业,都是具有极大挑战性的。

1.3 外商投资的旅行社

旅行社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山东省旅行社共有1856家,数量多,服务项目广。2008年以后,我国政府才允许一些外国旅行社在我国制定的旅游度假区开办一些外资或中外合资的旅行社甚至承包一些旅游项目,外商投资旅行社逐步进入我国旅游市场,并且必须取得国家旅游局审批经营许可,截止2012年4月,国家旅游局许可的全国外资旅行社约为66家,其中山东省2家,并都在旅游城市青岛。相信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放开,会有更多的国外旅行社逐步进驻山东旅游市场。

2优化山东省旅游业利用外商投资的策略分析

目前,山东省旅游业在利用外商投资方面存在行业和区位结构的不平衡,以及特定优势发挥不足等问题,应及时调整和优化相应策略,使外商投资进一步促进山东旅游业的发展。

2.1充分利用区位资源特定优势和引资政策

山东省紧邻京津塘经济区,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和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上海之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全省交通已形成空中、海上、公路、铁路相互连接的立体网络。山东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拥有国家级资源235处:其中历史文化名城6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国家森林公园36处;国家地质公园6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8项。山东省所处的区位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相结合,使山东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特定优势,为引资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山东省政府近年来一直支持外资进入旅游业,并结合国家政策出台一系列地方政策吸引外资,扩大外资投资力度。例如,201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加快金融保险、科技信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咨询服务、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2011年,国家工商总局印发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意见》支持大型外资旅游企业和各种新兴旅游业态进入“一蓝一黄”经济区。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外资进入山东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在吸引外商投资过程中,我们应把区位资源的特定优势和有力的政府政策应结合起来,作为有利的引资条件进行宣传,使外商投资企业了解并愿意利用这些优势,不断加强在山东省旅游业的投资力度。

2.2平衡外商投资行业结构和区位结构

通过分析山东省旅游产业引进外资的现状,我们发现目前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旅游酒店和餐饮方面,而旅游景点的基础建设以及旅行社方面的投资较少。同时,外商投资地区多在沿海且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而内陆地区及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吸收外资较少。随着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和成熟,这种行业投资和区位严重不平衡现象亟需加以优化。

首先,在旅游景点开发方面,山东省旅游业应优先选取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的旅游资源和未来丰厚的盈利空间吸引外资,兴建新开发大型旅游景点,吸引游客的同时发展当地经济,而对于成熟景点的修葺项目则应优先考虑国内投资者。另外,在景点开发上,应结合当地资源特征,通过优惠的招商条件,吸引更多国别的外商投资企业参与建设方案设计,在扩大投资项目数量和金额的同时,选取最优开发兴建方案,寻找最合适的外国投资者。其次,在住宿餐饮和旅行社建设方面,应更加侧重外商投资旅行社的发展。省政府应有计划的增加外资旅行社申报工作,争取通过国家旅游局审批,逐步增加外资旅行社数量。通过外资旅行社的引入国外竞争,起到规范和优化旅行社服务质量的作用。同时,应把外资旅行社更多得引入旅游资源尚待开发的内陆城市,作为有益补充。例如,外资在内陆城市新建景点的过程中,可以配套引入外资旅行社,加强当地旅游服务水平。

2.3充分发挥旅游业中的外商投资溢出效应

外商投资旅游业的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两个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应处于比较成熟的水平,硬件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都高于国内企业,为国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借鉴,同时也增加了竞争的压力。首先,在旅游景点的基础建设中,外资企业通常是把当地旅游资源的特征和母国旅游文化结合,兴建设计理念新颖,独具特色的综合服务性旅游景点。这些旅游景点的建立为山东旅游业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文化,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住宿和餐饮业的投资企业以档次高、服务优为特征,高入住率迫使内资企业加强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同时改善经营管理,从而提高了整体旅游住宿餐饮方面的综合服务水平。最后,外商投资的旅行社带来更多境外客源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服务理念,将逐步成为国内旅行社的学习示范和竞争压力。外商投资的溢出效应有力于旅游业的加速发展,充分利用和扩大这些外资溢出效应,将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综合服务质量,有利于山东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东,陆玉麒.山东省入境旅游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刺激效应[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2]吴文智,杨宏浩.外资进入我国旅游业趋向的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8,(2).

[3]张言庆.中国旅游业利用外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6,(17).

[4]马丽卿.外资进入对我国旅游也发展的影响和相应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5,(07).

作者:于晓燕

旅游业外资问题研究论文 篇2:

旅游业投融资文献综述及研究展望

摘要: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已成为我国战略性产业。旅游企业的资金来源何处、成本多少、投资用于何处,投资效率有多高等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回顾了我国当前关于旅游业投融资研究的主要文献,分析了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旅游 投资 融资

一、引言

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指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到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将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但旅游业的做大做强离不开以投资和融资为主要手段的资本运作。旅游企业的资金来自于何处?投资用于何处?投资效率有多高?已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对目前旅游业投融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追寻学者研究的步伐,探索未来研究的方向。据笔者2011年3月25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有关文献的检索,1979年到2011年共有记录209条,其中1979年至1999年共有记录15条,2000年至2011年共有记录194条(其中2000年至2005年共有记录75条,2006年至2011年共有记录119条),可见2006年以后,学术界关于旅游投融资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有些文献是关于旅游业投资的,有关于旅游业融资的,还有些文献二者都涉及,因此分别予以简述。

二、旅游业投融资研究文献综述

( 一 )旅游业投资文献综述 顾华详(2002)指出,为了尽快转化、开发和利用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摆脱西部旅游业发展资金十分紧缺的困境,西部旅游业完全可以走风险投资的融资路子,引入风险投资。李富红(2002)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旅游开发的投入产出模式已从“低投入、高产出”向“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转变,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基础性产业的发达程度。因此,需要做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者直接使用的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而非产品或吸引物本身的建设。赵恒伯(2004)指出,我国旅游投资存在的问题包括招商引资观念上的错误、投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渠道单一等,并提出了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几大对策,即:建立健全的旅游投资引导机制;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拓宽旅游业融资渠道;优化旅游投资宏观环境。张英(2007)以世纪金源集团为例,对大型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的驱动力、投资项目选择、投资模式、融资特点、市场定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投资旅游业是旅游业和民营企业获得双羸的途径,改善旅游投资环境;专业化的管理、优秀的人才储备是民营企业在旅游业做大做强、企业生命力持久的保障。邓爱民(2009)指出,国内对旅游投资的研究经历了初创阶段(对宏观旅游投资的研究)、基础阶段(对旅游投资环境的研究)和核心阶段(对旅游投资项目的研究);学术界对旅游投资的研究主要依托了投资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项目管理学方面的理论基础。蒋才芳(2010)运用相关性方法,分析旅游外汇收入、外国直接投资和GDP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三者之间存在较强相关关系:外国直接投资和GDP共同促进了旅游收入的增长,同时旅游外汇收入、外国直接投资不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显著地促进了GDP的增长。余慧颖、徐蕾(2010)通过建立旅游业、旅馆业、交通运输及公共设施投资与旅游收入的回归模型了解投资对云南旅游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发现资金的有效利用对云南旅游经济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该文也发现云南旅游业的投资存在着结构性失调。总之,从学者们对旅游投资的研究文献可知,目前的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入风险投资、建立健全的旅游投资引导机制、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拓宽旅游业融资渠道、优化旅游投资宏观环境、加强旅游投资细分和提高旅游投资质量等方面。定量的研究近几年开始陆续出现但较少,研究旅游企业投资效率的文献极少,也缺乏对投资行为影响因素的探讨。

( 二 )旅游业融资文献综述 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2000)介绍了峨眉山的融资建设经验。文章指出,1993年以来,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峨眉山共投入两亿多元,对景区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筹建了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募集了2.6亿元资金,开启了一条融资——投资——管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良性循环的渠道。王景红(2006)认为,资金短缺是制约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央和西北各地政府可以通过改革投融资体制,培育和扶持中介机构,完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和企业制度,改革中央转移支付的体制和机制来优化西部旅游业融资环境,西北旅游企业应通过留利资金和折旧基金、银行贷款、股票上市、股权置换、基金融资和国外融资,培育西部资本市场。钱益春(2006)指出旅游基础设施的市场特征决定了其投资模式多元化,当前单一政府投资模式已制约着我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BOT(建设、经营、移交)方式、BTO(建设、转让、经营)方式、TOT(将建设好的项目移交给外商企业或私营企业,换取一定额度的资金,到期收回)方式、ABS(资产收益证券化融资)方式、PPP(政府与私人合作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方式等来扩大融资渠道。刘晓明(2010)指出,入世以来,我国中小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现象,传统融资渠道,包括政府投资、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外商融资等都对其有着明显欠缺,必须进行融资方式创新。创新渠道包括天使资本、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地区旅游发展种子基金等,融资方式创新包括合作型融资联盟、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银保联合模式等。总之,从以上的文献研究可以看出,融资难、资金短缺一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问题,为此,学者们主要提出了改革投融资体制、培育和扶持中介机构、完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和企业制度、优化旅游业融资环境、建立相关产业发展基金、提供优惠的金融、税收、财政、外汇政策、进行融资方式创新等对策。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主要是定性研究方法,一些属于个案研究,大样本实证数据研究很少,尤其是缺乏对融资成本、融资效率等企业理财行为里面的关键问题的研究。

( 三 )旅游业投融资相结合文献综述 张英(2005)认为,在湘鄂渝黔边旅游开发的支持体系中,金融支持处于主导地位,并阐述了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完善优化投资结构,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内资本市场,引进民营资本,拓展融资渠道以及建立风险投资,是湘鄂渝黔边旅游业建设投融资的重要途径。陈炜、殷少明(2005)在对新疆旅游业投融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新疆投融资对策进行了探讨,存在资金投入匮乏,投资观念淡漠、投资结构不均衡、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缺乏龙头企业,投资收益偏低等问题。据此提出了政府部门加快职能转变,建立旅游投资引导机制;拓宽旅游业融资渠道;壮大旅游企业投融资主体地位的对策。胡浩(2005)指出我国应制定统一旅游投资规划,成立旅游项目资金库,确立优先发展项目,保证重点项目优先开发;培育旅游专业投融资机构,如开设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开设的旅游开发银行或旅游信托投资机构;建立产业投资基金;鼓励旅游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赋予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在海外的直接融资权。冯鸿周、刘佳(2005)指出,山西是国内著名的资源大省,然而受资金等因素的影响,旅游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文章认为相应的对策包括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旅游业,出台山西旅游业投融资优惠政策,设立山西旅游发展基金,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视国际经营管理人才的开发与利用。陆彪、陈雪琼(2008)在分析了我国旅游业投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之后,指出,我国在旅游投资方面应该对旅游行政部门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建立旅游投资服务的新体制。在融资方面,应该鼓励各种资本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丰富融资方式,由建设、经营、转让的BOT模式走向政府和企业合作的PPP模式,引入旅游风险投资。成吟、毛有碧、任磊、王梅(2008)在对贵州省旅游业投融资状况进行实地调研、重点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促进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各种不同投融资方式,认为成立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筹资是一个较为切实可行的办法,也是最能见效的投融资模式。陈阁芝(2009)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通过对我国旅游上市企业年度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了我国旅游上市企业投融资行为的特点。结果表明,我国旅游上市企业投融资行为存在以下特点:长期资产投资规模较大;固定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存在一定的期限错配;供应商信贷在长期资产融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秦坤、肖炜、李树翠(2009)就国外对旅游相关研究和我国学者1994年以后对旅游业投融资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比较。他们指出,我国学者对旅游投融资研究的范围广、数量多,但质量不高,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缺乏理论创新,大多数以定性方法为主,个案实证研究少,很少有运用统计数据、野外考察、问卷调查、访谈或内容分析法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故而缺乏说服力。鲁明勇、郭峦、张莹(2009)指出,在湘西旅游开发中存在以下问题:投资环境和效益欠佳,当地政府用于旅游建设的投资能力有限,没有充分利用、规范和监督好民间投资,旅游业开发吸引外资难度较大,投资项目资金到位困难。提出政府要通过产业政策来引导开发商和企业的行为,把握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在基建方面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企业重组,拓宽间接融资渠道;成立旅游项目资金库,确立优先发展项目。黄小芳、张辉、朱亮(2010)指出,可以在企业合作的同时再借助BOT模式中体现出的政府优势,以政府的功能来保障合作模式优势的有效发挥,形成旅游房地产的综合投融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弥补自筹模式、合作模式和BOT模式各自的缺点,具有更大的优势。研究旅游投融资的文献与早期研究结论相似,在投资方面仍然是强调加大政府投资力度、调整投资模式;在融资方面仍然是强调改革投融资体制、优化旅游业融资环境等,此外还提出了成立旅游项目资金库、加强融资合作、鼓励发行基础设施债券等观点。

三、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在旅游业投融资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缺乏深入系统的定量研究。笔者认为,未来关于旅游业投融资问题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1)旅游业投资效率、投资多元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投资效率和投资模式是投资研究中的两个关键问题。目前,学术界关于投资效率的研究已有比较成熟的计量模型,因此可以利用模型取得投资效率的代理变量,定量研究旅游企业的投资效率问题。旅游业是多元化投资比较普遍的一个行业,多元化究竟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这也是可以通过取得多元化的量化指标来实证研究的。目前,关于旅游业多元化问题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但是研究多数局限在多元化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上面,缺乏对多元化的动因、影响因素方面的定量分析,因此,也是未来值得研究的一个方向。(2)旅游业融资成本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融资成本的高低对企业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尚未见到直接定量计算旅游业融资成本的文章。股权融资成本可以采用固定股利增长模型、CAPM模型等方法来计算,债权融资成本也有比较成熟的量化计算方法。因此,在旅游业融资行为方面,未来研究可以建立旅游企业融资成本度量模型,实证探讨旅游企业的融资成本及其影响因素。已有研究表明,经营风险、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通常是影响融资成本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是否也影响到了旅游业的融资成本?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解决。(3)旅游业投融资行为对公司价值影响的研究。现代企业的理财目标为公司价值最大化,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的。投融资行为是企业的重要理财活动,投融资行为的成败可能最终对公司的价值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少。旅游业的投融资行为否会显著影响公司价值?影响程度有多大?有哪些改进的措施?这些问题也必然是未来的一大研究方向。此外,未来的研究还可以结合影响旅游投融资的主要因素(如公司治理结构等),分析基于投融资传导效应的旅游业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本文得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度科研项目“旅游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北京市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北京市重点建设专业——酒店管理专业”项目经费的资助

参考文献:

[1]陈阁芝:《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旅游上市企业投融资特点研究》,《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2]陈炜、殷少明:《新疆旅游业投融资若干问题及对策分析》,《新疆财经》2005年第5期。

[3]成吟、毛有碧、任磊、王梅:《贵州省旅游业投融资方式探析》,《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4]邓爱民:《我国旅游投资研究综述与展望》,《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8期。

[5]方卫武、陈晶:《江西旅游企业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企业经济》2009年第11期。

[6]冯鸿周、刘佳:《关于山西旅游产业投融资问题的研究》,《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11期。

[7]顾华详:《论西部旅游业引入风险投资的若干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8]国连章、赖敏晖:《山东省旅游外汇收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2期。

[9]何彤慧、张媛、闫颖慧:《宁夏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与贡献率分析》,《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0]胡浩:《中国旅游业投融资机制研究》,《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1期。

[11]蒋才芳:《旅游外汇收入、外国直接投资与GDP的相关性研究》,《求索》2010年第5期。

[12]余慧颖、徐蕾:《云南旅游经济增长与投资的计量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5期。

[13]张英:《湘鄂渝黔边旅游业建设投融资对策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9期。

[14]张正国、汪宇明、朱璇:《我国旅游企业融资合作问题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5]赵恒伯:《我国旅游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

[16]左冰、保继刚:《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效应——基于CGE模型的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4期。

( 编辑 聂慧丽 )

作者:陈咏英

旅游业外资问题研究论文 篇3: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

[摘 要]文章在分析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的关联性,把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分为思想认识、利益分配、生产过程以及产品与效益4个方面。并提出依据问题的关联性和发生脉络,抓住根本与核心问题,按4个步骤逐一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解析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

中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和社会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人们经济收入增加,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转变,生活质量有了新要求。“双休日”和“黄金周”假日制度的执行,以及乡村地区交通设施的改善,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继1998年“中国城乡游”之后,在国外已盛行几十年的乡村旅游在我国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但是我国乡村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对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推进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地、系统地研究,探寻根治问题的“秘方”。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研究成果的分析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问题: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政府,抑或乡村旅游经营者,均存在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开发乡村旅游所需的条件缺乏充分的分析与认识,对乡村旅游资源分析不够、评价过高,导致对乡村旅游开发过于乐观、期望过高。二是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致使忽视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继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出现建筑的城市化、活动的商业化等趋向。三是认为旅游应是风景名胜区与大都市的事,乡村地区没什么可游的,未能认识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互补性和功能优势,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这三个认识误区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2)规划问题:缺乏统一规划。尹少华、邓德胜、文建林认为,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甚至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是导致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特色不强,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3)基础设施问题:当前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例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工具室、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难以让人接受,难以留住游客。

(4)资金问题:资金短缺,投入不足。虽说乡村旅游投资相对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尤其是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区,既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证。但目前在我国兴办旅游景点的热潮中,人们的投资热点是开发规模较大、资源品位较高的景区以及建主题公园,很少有人去投资乡村旅游。

(5)人才与管理问题:乡村旅游景点管理滞后,服务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卫生状况不好,存在“脏、乱、差”现象;二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破坏了古建筑、古村落的古朴风格,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三是少数景点游览线路组织不好,标志不明显,有的还要走回头路;四是有的景点工商户太多,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或宜人的自然风光被花哨的商业气息所冲淡,让旅游者找不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五是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从行业管理上看,管理力度不够,并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大多数“农家乐”协会也形同虚设,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没有专业管理人员的统一管理,会使本来就很松散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更加松散;没有专业管理人员的点拨和引导,也很难加快乡村旅游向前发展的速度。

(6)产品与效益问题:首先,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未形成系列,产品雷同,品位不高,难于满足旅游市场日趋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其次,产品粗糙,深度开发不够。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第三,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不足,难于提高旅游者旅游感受。由于产品单一,档次不高,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高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乡村旅游效益不明显,而负面影响则有所加剧。

2.对研究成果的思考

虽然上述研究成果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是尚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分配以及市场与促销问题缺乏关注;二是未能厘清这些问题相互之间的联系和问题发生的脉络。

(1)利益分配问题: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政府、农村集体、旅游企业和农民等的利益分配问题,如何妥善、合理地处理好这一问题,协调好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方的关系,对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关系的复杂性交织在一起,给乡村旅游收入的分配带来诸多障碍,造成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任何一方利益得不到保障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安徽省宏村在古村旅游开发中,村民缺乏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利益分配,在对产权极不尊重、分配极不公平的情况下,宏村全体村民于2000年、2002年两次分别向黄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名提起诉讼,控告黟县人民政府违法侵权行为,导致宏村旅游办得越红火,宏村村民与政府、企业的矛盾越尖锐的现状。村民因利益分配不公而与旅游景区经营企业冲突的事件在我国其他地区也多有发生,如华夏第一苗寨——德夯苗寨村民曾封堵景区游道、凤凰县黄毛坪村村民分占凤凰苗王府景区停车场等。

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发展经济,无论是政府、经营者或是农民,都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从中获利,追求经济效益是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目的,同时也是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所在。因而,利益分配问题是乡村旅游发展中一个关键性问题,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有助于其他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推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理应得到政府、社会以及业界与学界的广泛关注。

(2)市场营销问题:市场研究不足,宣传促销力度不大,方式单一。目前,我国旅游开发已由资源导

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但乡村旅游存在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的特征,而且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因而,目标市场与宣传促销方式也较为单一。例如,黄山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市场总是定位在游玩黄山景区之后意犹未尽的游客身上,很少走出去宣传促销,只寄希望于导游或其他从业人员将人带去。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手段以发传单或发名片和宣传册为主,并多局限在人际的范围和较原始的手段,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市场宣传促销不力已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

(3)问题的关联性:一切事物总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纵观现有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但未能就所存在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仅把它们作为各个单一问题与现象加以分析;未能从问题的相互联系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的根本与核心问题,没有找出引发乡村旅游问题的根源和厘清问题的发展脉络,只停留在乡村旅游问题的一般性描述。在此研究基础上所提出的对策与建议,难免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难于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系统论认为,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是由众多系统构成的有机集合体,每一个系统都是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乡村旅游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关联要素含多个方面,其中主要包括:体制要素、政府要素、农业结构要素、土地政策要素、利益主体要素、资源要素、生产要素、经营管理要素、市场要素等。因而当系统运动发展时,其中某一子系统或要素发生改变,必然带动其他部分与要素进行相应的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是由于系统运动发展时,某一子系统、环节以及构成要素未能进行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而产生,即运动发展所造成系统内部的不协调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因此,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只要找出根本问题,也即问题产生的根源,厘清问题的发生脉络,加以分析、解决,其他看似复杂的问题便随之迎刃而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且能“标本兼治”,实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如图1所示。

三、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本步骤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关联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所产生一切问题的根源以及问题发展的脉络。思想认识问题处于问题关系链中的起因位置,是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引发相关问题的根源,是产生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思想认识是行为决策的基础,政府、开发商、村民等乡村旅游开发主体,在对乡村旅游具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但因认识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致使行为决策出现偏差与不当,从而产生了缺乏整体规划、基础设施滞后、经营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资金与人才匮乏等影响旅游产品生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以旅游产品生产为核心,笔者概称之为生产过程问题。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旅游产品问题与效益问题的相继发生,也随之产生了利益分配问题。

笔者依据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关联性及其发生脉络,提出根除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4个基本步骤:

1.提高认识,根除“病源”

无论是政府决策者还是农村村民、旅游企业管理者以及从业人员均要提高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首先,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其次,充分认识农业不仅是农村的主导产业,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最后,对乡村旅游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科学分析,这样既可以对可能产生的问题制定防范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尽可能规避问题的发生,又可使各相关开发主体对问题的产生有心理准备,避免问题发生时出现慌乱、不满,甚至对乡村旅游开发丧失信心的现象。总之,在思想上对乡村旅游必须具有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就乡村旅游发展达成共识,从而,消除问题发生的根源,并为后续问题的解决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合理分配利益,消除问题恶化的隐患

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利益分配不公,则会出现诸如宏村、德夯苗寨等地的乡村旅游愈是发展、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和激化的现象,致使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一步恶化。虽然只有当乡村旅游发展产生效益时,才发生利益分配,但是,此时只是利益分配的结果体现。实际上,利益的分配思想与方式在确定开发主体与发展模式时就已形成。为此,要实现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首先在乡村旅游开发前必须进行全面的社会调查,明确各个相关单位与人员的利益主体地位;然后依据各利益主体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相关程度、贡献等,制定科学的分配制度与途径,并保持应有的透明度。

3.全盘运作,突破生产难题

生产过程问题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所在,如何解决这一环节的问题,已是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广泛关注的焦点,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建议与对策。生产过程问题看似繁复,但只要顺利解决思想认识与利益分配问题,各相关开发主体就能明确目的、统一认识,形成乡村旅游发展合力,生产过程问题也能得以有序解决。

从图2中可以看出这一环节的问题主要是围绕旅游产品生产而展开的,规划、资金、人才、设施、经营管理等问题既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又相互制约。为此,要顺利解决生产过程问题,必须全盘运作,提高整体生产能力。

(1)制定整体规划,铸造破解生产难题的金钥匙。规划是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在生产过程问题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与管理、人才开发、市场开发等问题,均需有科学的规划。由此可见,规划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统率作用,是破解生产难题的金钥匙。因而,乡村旅游开发应该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翔实的调查与评价,然后,在区域空间上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在时空上对乡村旅游开发活动进行有序的周密安排。这样既可以减少盲目开发和投资失误,又可以避免相邻地区的雷同和重复建设,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效果,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2)拓宽融资渠道,消除生产投入瓶颈,完善基础设施。资金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缺乏制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开发可通过三条渠道筹集资金:第一,由政府部门统筹、批拨扶贫资金开发乡村旅游,政府投资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和迅速发展。第二,引进外资,给乡村旅游开发注入新鲜“血液”,拉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第三,鼓励村民出资合股联营,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中。在整体规划的

指导下,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完善旅游设施。

(3)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能够破解生产难题的人才。乡村旅游要上规模、上档次,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建设,需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特点,遵循“培引”结合原则,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引进人才为辅。通过加强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村民等相关人员的旅游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从而提高服务接待水平。

(4)加强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经营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人们提出向管理要效益的经营理念,这一经营理念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同样适用。因而,必须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不断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乡村旅游管理规范化。

(5)加大市场研究与宣传力度,拓展客源市场。从图2可以看出市场与旅游产品的关系,产品只有适应市场需求才具有生命力,再好的旅游产品必须投入市场,并为市场所接受才能实现其价值,由此可见,市场是旅游产品价值实现的保证。乡村旅游产品要适应市场的需求,首先必须研究市场动态,研究旅游者心理特征和消费趋向,再进行精心规划设计。同时,还需主动出击,把产品投入市场,充分运用各种促销方式,积极引导和激发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总之,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是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

4.消除问题,实现协调发展

生产过程问题的顺利解决,产品与效益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首先,立足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状况编制的乡村旅游规划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具有明显的个性与特色,有效地消除产品雷同现象。其次,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等相关人员的业务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开发资金筹措到位,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经营管理的规范化,都为开发高质量、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三,在广泛研究市场动态和旅游者的心理特征与消费行为前提下,设计和开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乡村旅游产品,有效地满足了旅游者多层次的旅游需求。同时,随着宣传促销力度的加大与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也随之逐步提高。

其实,产品与效益问题的解决是上述各环节问题顺利解决的结果,是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成功体现。此时,人们所要进行的应是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分析总结,思考如何加以完善,如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功能优势,进一步推动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总之,乡村旅游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要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根据问题的关联性,厘清问题发生脉络,抓住根本与核心问题加以系统分析,然后逐一解决。反之,是难于从根本上消除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角注、表格、注解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龙茂兴 张河清

上一篇:审计教学与案例教学论文下一篇:乡村旅游城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