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外资银行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发,外资银行在中国已经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由于其发展的历史及背景的差异,各有其优势与劣势。本文从经营理念、体制、产品及服务等方面分析了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同时从本土经营、国家信誉和同享国民待遇等方面分析了中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者在客户及业务上的具体竞争。

第一篇:外资银行论文范文

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优劣论

WTO来之前,我们如临大敌;

WTO五年后,我们一笑而过。

五年大限,需要过關的是金融、出版、石化和物流行业。到现在,他们交出了答卷:国内银行纷纷上市,出版销售市场开放,中石化和中石油业绩大涨,国内物流企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经过阵痛后的这些行业,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勇气可嘉。

WTO来了,金融街入住的外资银行越来越多,壳牌开始收购统一润滑油,Fedex、UPS在高额利润的国际航线上大范围撒网。这就是长驱直入的外资企业在WTO保护期过后带给中国同行的变化。

这还只是表面现象,更关键的问题是,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本,更是先进的产品设计、管理经验、渠道开拓。我们抗住了WTO,但是更激烈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学习别人的先进,对比自己的不足,才是我们迎头赶上的机会。

本期选择的金融、出版、石化和物流行业,是WTO五年刚刚与外资企业在本土全面竞争的行业,对比和分析,会让这些行业知道,我们的优势和短处。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业全面履行对外开放的承诺,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就在这一天,中国银监会受理了汇丰、花旗、渣打、东亚、恒生等八家外资银行的申请,将中国境内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完成本地注册、转制后,这八家银行将为中国居民提供人民币业务。

中国金融业所获得的入世后特殊安排的五年过渡期已经结束。经过五年的改革发展,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状况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已从5年前的25.4%降到约7.8%,平均资本充足率已达到《巴塞尔协议》要求的8%的水平。国有商业银行不仅进行了股份制改革,而且已经有建行、中行和工行等先后走向资本市场。作为金融业务重要支撑的IT系统建设已初具形态,耗资巨大的数据大集中也已经基本完成。

面对金融业即将到来的直面竞争,外资银行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会给中国的老百姓带来怎样的金融新体验?中资银行在喊了多年“狼来了”之后,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是否已做好足够的准备?未来中国银行业的格局将会是怎样?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抢滩方向十分清晰—20%的高端市场。这从中国保险业的开放就可以看出端倪,大部分高端客户都被外资保险公司拉走。而为高端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正是外资银行的优势所在。

对于企业用户来说,大多数优质用户都有国际化经营业务,这些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贷款、结算,更需要全球范围内兼并重组方面的金融服务。对于个人用户来说,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储蓄业务和简单的投资形式,而是要求银行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其投资、避险和保值增值的需求。目前,外资银行已有12项基本业务,100多个业务品种,还根据中国市场实际情况开发一些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比如,近年来汇丰银行在华力推的卓越理财业务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

另外,汇丰、渣打等在华分行实行的是分业经营,但其母行大多是混业经营模式的全能银行,可以提供理财、保险、证券、基金等多种产品形式,他们在华目前虽然只能做商业银行,但输出效益明显。中资银行仍是传统的分业模式,虽然工行、建行等都成立了投行部,但在混业经营方面差距太远,在多样化产品组合上,处于劣势。

不过,文化方面的差异使外资银行推出的产品可能不适用中国市场。以保险为例,中外在养老的问题上存在传统观念上的分歧。国内父母将对儿女的培养看作是对未来的一种保障。而在国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独立。这就使国外名目繁多的责任险难以被国内百姓接受。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后,在产品的开发设计上更多的是文化上的磨合及在此基础上的改造与提升,而不是简单的模式移植。

中资银行在产品上存在的突出难题是原创产品少,产品开发慢。“目前,中资银行在产品开发上,不是向外资银行购买的,就是在外资银行成熟产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来的,或者,索性给外资银行做产品代销。”某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的一位管理人员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较弱,金融产品比较单一,营销手段比较简单,市场竞争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品牌效应。”银监会这样表示。

外资银行推出的产品背后,是雄厚的研发能力及其先进的IT平台的支撑。中资银行要快速推出自己独创的金融多样化产品,首先需要建立统一产品开发平台,能分析并战略性推出一系列的产品,而不是毫无预测性,仅凭感觉地用单一产品独斗。统一产品开发平台要具有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产品规划能力。前台基于公司战略,细分制定产品规划和新产品研发计划,结合市场策划,共同作为业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组合管理能力。决策层根据组合产品趋势、投资回报等进行战略性产品布局。三是项目管理能力。将积累的项目管理能力从产品开发阶段延伸到产品研发的全程管理。四是平台管理能力。后台在大集中项目基础上,有策略地构建产品开发平台。另外,外资银行可以对客户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差异化管理和针对性的差异化产品。中资银行相比非常年轻,引进CRM实现客户分析,进行VIP客户的经营是近些年才引进的方式。

为了弥补分业经营带来的产品组合上的不足,在产品推向市场时,中资银行选择了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让产品形式多样化。比如信用卡和旅行社捆绑在一起,旅客可以享受到旅行社给予的更多优惠等。

中资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星罗棋布、覆盖全国的机构网点和巨大的市场占有率。但同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分布不合理、定位重复,这些网点不仅不能创造银行期待的效益,反而为银行带来经营上的负担。外资银行在中国规模相对较小,有的只有一两百人,他们的网点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尽管他们加大中国布局,但出于成本、政策限制等考虑,不可能大面积铺设网点,做人民币业务很难跟中资银行在网点方面进行比拼。不过,外资银行的服务网络一般是全球性的,其国际汇款相当快捷。渣打银行建议,如果有子女在国外留学须经常性汇款的话,借用外资银行的国际汇款将非常方便。

许多事实表明,中资银行普遍津津乐道的完整、庞大的网点等硬优势正面临缩水。因为外资银行深知自己的不足,已开始扬长避短,大力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汇丰银行、东亚银行等都已获准在内地开展网上银行业务;花旗银行也已向人民银行申请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有关专家指出,外资网银的进入,最终必将削弱中资银行的垄断优势,这场网银平台的明争暗斗将直接导致中资银行网点优势的逐步失去。

对于广大的中资银行而言,网上银行恰恰是个软肋。近日,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布了《2006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网上银行总用户数已经高达4000万,但是仍然有60%以上的网民因为安全问题而不敢用网上银行。这无疑暴露了网上银行发展的瓶颈:安全支付问题。直到现在,国内网上银行业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距离国外成熟的网上银行服务还相差太远。

提供更多、更便利的服务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对银行的期望和要求。中资银行正加大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ATM机等电子银行渠道的力度。对于中资银行来说,这些电子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移传统物理网点的问题,比如分流一些低价值业务,关闭不赢利的网点。但是,不断提高的客户期望和实际体验之间的不一致,造成了客户忠诚度的降低。许多中资银行不同的服务渠道资源并没有完全整合,也就是说,不同渠道各有各的客户资源和业务信息,这些信息是经过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更新。有一位客户曾经有在ATM机和银行柜台一次违章交两次罚款的经历,而原因就是信息没有及时更新。要实现一致化服务及个性定制和量体裁衣,银行应当在不同服务渠道背后建立起统一的、完整的客户消费数据档案,并建立对应于其消费行为的偏好识别系统,在确定客户属于整合营销的目标客户之后,立即根据其需求提供多方面的差别化服务。

外资银行在优质服务和高效运作的背后,隐藏的是流程银行模式下的控制力和执行力优势,是纵横管理,他们的管理更有效。举例来说,外资银行将风险性很高、技术性很强的业务,如资金交易、信用证审核和衍生产品的交易等,不是放在分支行、网点里做,而是集中起来,成立一个交易中心来做,这样通过集约化管理有效地规避风险。而国有银行以前采用总行管分行的垂直管理模式,由分支行行长对总行行长负责,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还没有完全破题,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对客户的灵活性以及内部运作效率的路还很长。不过,中资银行现在纷纷成立了金融交易中心、审核中心,有效控制了银行风险。

外资银行要在中国注册成为外资法人銀行,使其具母行的优势,短时间内难以发挥。这段时间也是中资银行的机会。此时引进国际先进理念、体制、方法、技术,把握本土资源,建立预警机制,通过应用系统的数据挖掘、客户的风险管理以及其他IT技术,及早预防、发现和规避风险,中资银行不会败给对手。

中国银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介绍,中国银行大力加强风险监测与预警,已在六个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加快授后监督与贷后管理工作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二是建立监督名单式的贷后风险预警机制;三是加强对全辖前十大正常、关注类贷款大额客户、高风险触发客户、过剩行业客户的重点贷后监控与分析,建立重点监控制度;四是加强授后监督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五是实施横向、上下联动,进行风险预警与辖内督导;六是借助信息系统,研究风险监控新方式。

外资银行在中国拓展业务,由于对国情、民情不熟悉,唯一可走的捷径就是实现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因此,他们对熟知本地业务、市场信息以及公关技巧的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人员的需求最为迫切。日前在上海召开的中高级金融人才专场招聘会上,花旗、渣打、东亚等外资银行纷纷唱起主角,为迎接年底全面开放演出了一场人才招募加速跑的好戏。而金融猎头行业也助力外资银行人才争夺。“外资银行从中资银行挖人,早在三年前就开始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会从国内银行挖走一部分人。”王兆文说。据了解,从去年底起,外资银行的招聘量增加了30%到40%。这其实意味着中资银行流失了大量业务骨干和优质客户资源。一家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的行长告诉记者,目前中资银行里有不少业务骨干,已经被外资银行盯上了。

外资银行具体通过三个方面来吸引人才:一是厚薪酬,二是提供海外培训机会,三是以经营管理优势吸引人才。面对外资机构的频频挖角,中资金融机构固然要注意薪金,但还要给员工良好的发挥平台和个人提升空间。

一套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绩效管理系统往往能发挥实效。目前,大多数中资银行eHR系统还只能从事事务性工作,但其实eHR要能为组织的高层战略规划提供决策支持。一旦有了新的岗位需求,那么,岗位管理模块和能力管理模块会对这一新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做出明确定义。然后,通过绩效管理模块、360度管理模块或接班人计划模块,很迅速地找出符合条件的人员。如果暂时找不到完全符合需求的人员,那么,可以先找出与这一需求最为接近的人,并判断出他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然后再通过培训系统进行相应的培训。不要小瞧选一个人,这可能关系到新产品能否快速上市,新业务能否抢在竞争对手前占领市场,甚至关系到银行的成败。在这点上,民生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第二篇: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优势对比

【摘 要】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发,外资银行在中国已经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由于其发展的历史及背景的差异,各有其优势与劣势。本文从经营理念、体制、产品及服务等方面分析了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同时从本土经营、国家信誉和同享国民待遇等方面分析了中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者在客户及业务上的具体竞争。

【关键词】中资银行;外资银行;竞争优势

1 中资银行的竞争优势

1.1 中资银行拥有本土经营的独特优势

长期以来,中资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了遍布城乡的密集网点体系。开展零售业务要求机构网点的支持,而外资银行在这方面无法和本地银行相比,因此,在大部分地区,零售业务仍将掌握在本地银行手中。中资银行客户资源广泛,大都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庞大客户群体和银企合作关系,外资银行不太可能在短期内赶上。人民币的同城清算、跨系统清算网络也已基本完善,汇路畅通,拥有遍布全国的经营网点和完善的业务体系,外资银行难以企及。

1.2 中资银行拥有国家信誉优势

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竞争优势是有国家信誉作后盾,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在老百姓心中信誉度高,抗风险能力较强。此外,中资银行相对熟悉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各个层次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和心理,这也是外资银行的欠缺之处。

2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

2.1 外资银行长期以来积累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

外资银行的经营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外资银行的管理方式灵活而有效,很少采用直接的、行政的管理手段,主要采用市场化的、以利润为导向的管理方式,建立了健全的财务指标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

2.2 外资银行在体制及经营机制方面的优势

外资银行不仅具有高度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其全能型银行的体制也占尽了优势。外资银行具有经营多元化优势,历经多年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长期运作,金融工具和服务手段远远走在了中资银行前列,金融品种齐全、科技含量大,自助化程度高,可为储户及企业 提供广泛的产品,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要求,大大优于分业经营的中资银行。

2.3 外资银行提供多样化的产品,重视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

外资银行较之中资银行具有明显的产品优势,在信用卡、网上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及中间业务等方面,外资银行具有强大的实力。这种优势可以获得高盈利业务的相当份额,对中资银行造成很大威胁。外资银行在科学分析客户和市场细分基础上,推出具有吸引力的多样化产品,抢占市场先机。

在品牌建设方面,一些外资银行已经积累了数百年的信誉,这自然对客户有相当的吸引力。早在19世纪末,外资银行就已在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的金融服务。不少知名外资银行注重产品的标准化和一致性,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产品在社会公众中的吸引力。

2.4 外资银行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较高的盈利水平

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多来自发达国家,一般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国际大银行强强联合,掀起银行并购浪潮,出现了一批“航空母舰”式的银行集团。通常外资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远远低于中资银行,资本收益率却远高于中资银行。在中国开业经营的外资银行中,大部分具有混业经营的经验和专门技术。而中资银行因为种种原因混业经营受到制约,加之创新能力及服务水平技不如人,盈利水平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距。

2.5 外资银行在服务手段及服务方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外资银行不仅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对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而且拥有遍及世界的机构网络体系,能实现国内外联合资金的自由划拨,可凭借快捷的资讯渠道为客户提供全球24小时金融市场服务。这种技术优势及服务手段的优势对中资银行构成强有力的挑战。

3 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具体竞争分析

3.1 在高端客户方面的激烈竞争

长期来看,外资银行在机构网点上不可能与中国银行相比,但外资银行可能针对高收入人士,通过个人理财服务、信用卡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电话银行业务、家居银行业务等,扩大其对私业务的辐射面,以高新技术手段不断取代传统的银行柜台业务,吸引外币和人民币储蓄存款。

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推动型向个人消费驱动型的转变,消费融资者和消费者信贷将成为中国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富有的个人提供服务将成为外资银行的重要目标市场。零售市场中的某些领域,诸如信用卡、汽车信贷或抵押贷款也已成为外资银行与其中资伙伴合作的目标。

在批发业务方面,外资银行的目标企业客户主要是资金量较大,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跨国企业、三资企业、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大型集团公司以及高新科技企业将成为外资银行争夺的重点。目前,160多家外资银行在华机构中的绝大多数,其客户对象仍然主要是三资企业,而且主要是外资银行所在国或地区的对华投资和跨国公司,大致比例为50%~60%。中国加入WTO之后,它们的竞争对象将逐步向国内优质客户扩展。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外资银行不是谋求为所有客户提供普遍服务,而是进行市场细分,锁定自己的目标客户,将资产投向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优质的高端客户。通过掌握20%的高端客户来获取80%的行业利润。

从服务理念来看,中外资银行并无差别,都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但在服务质量的管理、标准的制定,特别是在将服务质量的管理与绩效考核结合上,外资银行具有明显的优势。正是由于外资银行拥有一套严格而有效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使得外资银行能为客户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并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3.2 在中间业务、创新业务等高端业务方面的竞争

目前,中国正处于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过程中,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控股公司,但对中资银行混业经营的限制尚未解除。当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业务比较单一。外资银行作为其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的中间业务品种丰富,相比之下,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品种少,档次低,收益差。

目前外资银行在已开展的一些中间业务如国际结算等方面显露出强劲的竞争力,国际结算业务的市场份额已达40%左右。外资银行经营信用卡业务尤其是国际卡业务方面将会对中资银行形成强有力挑战。在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方面,外资银行除继续稳定原有客户之外,将特别重视为中国国内客户提供服务。实际上,目前外资银行已经在大力开拓其具有优势的投资财务咨询与管理、证券发行与交易等业务,而中资银行则显得行动迟缓。外资银行特别注重优先发展高增值和高收益的中间业务,以及其他不占用资产但收益甚高的投资银行业务,如投资管理、财务咨询与管理、资产管理业务、证券发行与交易等。

大多数在华外资银行都属于混业经营的模式,各外資银行在开展企业流动性资金管理、财务服务及咨询等方面拥有集团优势。外资银行集团可以通过旗下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银行等提供一揽子产品服务来吸引客户。正是由于外资银行所具有的集团综合经营优势,使其相对于中资银行不但在已有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上具有优势,还在金融创新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凭借这些行业经验,外资银行如果能够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不但能吸引客户,还将大幅度降低成本,这对拓展其发展空间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子娥

第三篇:外资银行风险洗礼

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祸起银行间市场一度停止对外资银行拆出资金,根源则在于失衡的资产负债表结构

外资银行网点数量较少,吸存能力较弱,对银行间拆借市场的依赖度较高,尤其是仅开展批发业务的外资银行。

美国金融危机阴影下,在华外资银行正经历一场流动性紧张的洗礼。

“最近,监管层要求外资银行每周汇报一次流动性的情况。”11月19日,一家外资法人银行驻上海的高管告诉《财经》记者。

此时,银监会已将在华外资银行的风险状况列为重点监视对象。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在11月15日举行的北京国际金融论坛上提出,要“对外资银行进行快速排查,了解风险窗口,及时进行风险评估”。蒋定之并称,银监会“将建立流动性应急预案,对于遇到流动性压力的外资银行,银监会将与其他部门一道提供必要的帮助”。

在此之前的11月初,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已出手相援。央行推出一项为银行注入短期流动性的创新型工具,名为期限拍卖工具(Term Auction Facility,下称TAF)。央行货币政策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所有中国境内的银行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如果出现短期流动性不足,都可以通过这种短期债务工具,从央行获取短期流动性。

业内人士称,中国央行推出的该项借款工具,主要是帮助在银行间市场上拆借不到资金的外资银行应付流动性困难。

外资银行对此大多表示欢迎。瑞穗实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下称瑞穗)经营管理部总经理铃木宏司说:“金融机构非常欢迎这项政策出台。”他表示,“外资银行在资金周转上看到了最后可以依靠的地方,也是减轻心理不安的举措。”

银行间市场“断粮”

外资银行此轮流动性困难,直接原因在于银行间市场一度停止对外资银行拆出资金。

9月15日美国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之后,金融界一时间风声鹤唳。9月24日,东亚银行在香港突遭挤兑潮,引起银行间市场里中方交易对手的不安,对外资银行的资金拆出几近停顿,外资银行的短期资金链告急。

一位中资银行资金部的交易员表示,市场传闻东亚银行情况危急,而东亚银行也一直在焦急地寻找资金。虽然在中国的外资法人银行经营上并未出现大波动,其他银行也没有出现危情,但“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大家都觉得风险大,不敢操作”。他说,包括在中国运营还不错的汇丰和渣打,都借不到钱,“我们害怕外资法人银行的资金被弄到母公司去。”

《财经》记者查阅银行间拆借市场的成交情况发现,部分外资银行自9月15日后的两个月,从中资银行拆入人民币的金额仅为之前两个月的三分之一左右。9月初,在华外资银行每日的同业净买入在100亿元左右。到了9月下旬,净买入猛降为30亿元左右。2008年9月,同业拆借成交12167.7亿元,较上月减少10.8%

一位银监会人士向《财经》记者介绍,雷曼兄弟倒闭后,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间市场很难拆借资金,便纷纷和银监会沟通,通过银监会向央行提建议,经几方协调后,央行推出短期招标工具TAF等措施,为外资行提供流动性支持。

TAF源于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最先使用的一种工具,即允许金融机构用自己持有的多种资产作抵押,以利率竞标的方式向美联储融资,缓解短期流动性危机。

现在,这项政策亦被中国效仿。央行货币政策司在10月31日发布的TAF操作指引中称,此项业务适用于中国境内所有财务状况健康,且具有良好还款能力的存款类法人机构,质押品可包括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外汇现金、信贷资产和股权等央行认可的资产。期限包括20天和三个月两个品种,形式是采用利率招标方式。

铃木宏司对中国央行推出TAF给予很高评价。“在任何一个国家,金融机构发生挤兑或者面临倒闭,原因往往不是自身经营不善而是资金周转问题。”他认为,TAF不仅给了外资行流动性支持,更重要是给了市场信心。

但也有外资银行认为,此举实际可操作性很低。“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非常有限,可抵押的东西很少。”

新加坡华侨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下称华侨银行)董事长梁炜宁则表示,可能不会有一家银行进入真正的TAF操作,“对于银行来说,信用评级是很重要的。”言下之意是,如果出现此类抵押贷款,给外界反而传递了这家机构的负面消息。

“银行间市场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要看这次金融风暴中受到很大冲击的大金融机构还会不会倒闭。”铃木宏司表示。

铃木宏司还提出,希望国家外汇管理局能改变思考方式,放松去年上半年以来大幅削减的外债额度。

自2007年3月末以来,外管局开始逐步削减金融机构短期外债余额。2008年4月,外管局又将在华外资银行短期外债额度削减10%至15%,削减期限为一年。

铃木宏司说,外管局削减短期外债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热钱”流入,外资银行理解其出台的背景,也认为是必要的一项措施。但对于瑞穗来说,其贷款资金是用于企业在中国开展事业所需资金,并非投资不动产。

“一方面,我们的客户资金需求依然旺盛;另一方面,银行可以从海外借入的外债额度被大幅削减,而中国的外币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在中国还借不到外币。”他说,“人民币贷款方面的政策已经公布,将不再实行贷款总量控制。但在外币方面,外债额度管理还继续存在。我们希望相关机构也能予以考虑。”

一家外资银行高管还希望,能够在中国发行金融债。“外资银行在中国发相应的债券既没有规定,也没有先例。据说央行和银监会在审慎的研究中。主要的外资银行都对金融债有浓厚的兴趣。”

贷存比居高不下

从外资银行自身来看,此轮风波的根源在于其失衡的资产负债表结构。

自2007年3月首批四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开业之后,截至2007年底,在华外资银行类法人机构数量达到26家。

目前,外资银行总资产占中国银行业的比重只有2.4%,但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很快。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外资银行今年前九个月存款同比增长58.8%,存款余额为5706.6亿元,但同期贷款余额高达7865.2亿元,增幅为25.4%。平均贷存比为138%,高出中资银行约1倍。

从业务上看,在华外资银行可分为两类,一类批零兼营,如花旗、汇丰;另一类由于牌照、网点限制和战略考虑,主要开展批发业务。

由于网点数量较少,吸存能力较弱,资金来源一直是外资银行的掣肘。在此情况下,外资银行与国内网点较少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一样,对银行间拆借市场的依赖度较高,尤其是仅开展批发业务的外资银行。

吸存能力较弱,加上业务扩张上的激进,使得外资银行的贷存比一向偏高。此前,央行曾给予外资法人银行五年的宽限期,要求其于成立后五年内符合《商业银行法》中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

从全国看,2007年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1704亿元,相比2006年新增额969亿元,其增速远超中资金融机构。2007年末,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762亿元,同比增长82.8%。

贷款余额远超存款,资金从何而来?2007年,外资金融机构从回购市场上融入3.4376万亿元,从同业拆借市场融入6720亿元,净融入超过4.1万亿元,是2006年净融入金额1.5万亿元的2.7倍。

央行《2007年上海市金融运行报告》指出,外资银行贷款快速增长带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贷存比继续提高,资金来源高度依赖同业融资。2007年末,上海外资银行本、外币贷存比继续抬高,分别达137.6%和242.3%;二是欠缴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行为较为突出。三是盈利模式与中资银行趋同,贷款利息收入成为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在流动性过剩的2007年,外资银行的流动性问题被视为过渡期的暂时性问题。业内人士预计,随着外资银行网点的扩张,吸存能力增强,五年内将会得到解决。

2008年4月,汇丰、花旗等外资法人银行发布好消息称,由于2007年中国市场存款大幅增长以及审慎控制贷款增长等原因,贷存比已经达到75%标准,比宽限期提前了四年。

汇丰银行称,2007年汇丰中国存款增长远大于贷款增长,贷款增长31.1%,存款增长55.7%。

但2008年9月突然恶化的金融危机,使情况急转直下,流动性问题凸显。除了银行间市场融入剧减,出于对外资银行情况的担忧,外资行开始出现存款流出。据央行上海总部的监测,今年10月,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减少16.5亿元,外汇存款减少3.2亿美元。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裁魏家福在今年11月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就介绍了两条经验:“第一,我把在外资银行的借债,转到中国银行,防止它遇到困难时提前要我还款,给我正常的经营带来麻烦;第二,我把外资银行的存款,迅速转到中资银行,防止它倒闭,我的钱一天就没了。”

一位监管方面的人士透露,上海市外资银行的贷存比目前在100%到480%左右。

前述银监会人士对《财经》记者称,一些在华外资银行规模还不及城商行大,没有多少流动性资金,如一笔贷款出现逾期不还,就可能会导致其资金无法周转。

据了解,随着全球经济下滑和中国出口放缓,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不少外资企业、中小企业出现了倒闭,甚至出现卷款逃逸现象。一些长期为其本国在华投资企业客户提供存贷款的外资银行,流动性一度告急也属必然了。

目前,在央行和银监会关注及支持下,外资银行流动性困难已有缓解。“目前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下降,整个市场都好转了,只要它能拆到钱,就没有问题。”上海银监局相关人士表示。

不过,这场风波过后,外资银行仍将面对如何吸存的长期问题。四年之后,如不能达到75%的贷存比要求,外资法人银行将被迫放弃增速,降低贷款投放。■

本刊记者王真、张曼对此文亦有贡献

作者:《财经》记者 沈乎

上一篇:人本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勘测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