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成本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详细阐述了我国企业责任成本管理正常运行的保障措施。【关键词】责任成本管理;管理机制;绩效考核一、规范操作流程企业要做好责任成本管理工作,就要从基础工作做起,规范业务操作流程。第一步,制定相关办法。第二步,编制责任成本预算。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国企成本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企成本管理论文 篇1:

国企后勤成本管理有效策略研究

摘 要:当前,随着国有企业不断改革深化,企业后勤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越来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做好企业后勤成本管理工作,有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推进和深化企业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不竭的动力。本文就加强国有企业后勤成本管理提出几点建议,以供交流。

关键词:国企;后勤成本管理;策略

成本管理是企业对成本计划进行成本预测,并在运行过程中进行成本核算控制成本的消耗,同时与同行业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寻求减少成本投入的新方法,从而减少企业个别劳动时间,使企业效益得到最大化的提高。搞好后勤成本管理工作,是企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因此,国有企业需要抓住机遇,积极进取,深入优化后勤资源配置,完善管理运行机制,从而使企业的后勤成本管理工作更趋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

1.国企后勤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竞争中为了提高效益,逐渐意识后勤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加强是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环节。对企业后勤进行成本管理,并进行科学的预测,在其最终目的是企业后勤成本管理能够给企业创造效益。然而由于我国国有企业上级领导对后勤成本管理没有予以足够重视,以及管理部门工作不到位、管理方法、理念落后等因素,导致企业后勤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后勤管理是必然需要的开支,且企业规模的大小通常与后勤成本管理成正比,企业的规模越大,后勤成本管理也就越高。同时,后勤成本管理机制与管理中的执行情况有密切的联系。那么,有效地将企业后勤成本管理水平提高,对企业再生产能力的提升有较大的帮助,且对企业后勤管理过程中顺利开展管理活动有一个基本的保障。后勤成本管理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部分,将当前资源进行最有效率的利用是企业满足后勤需要的前提。因此,为使后勤成本管理达到预期的、规定的成效与要求,其管理过程中就必须采用有效的、适宜的措施,比如质量成本管理、成本预警、存货管理、成本控制方案等。

2.加强企业后勤成本管理的有效策略

2.1提高领导对后勤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

后勤成本管理工作在企业的安全生产、高效运营与职工福利等方面都有涉及,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企业内部的各级领导对后勤成本管理予以高度重视与积极支持是工作做好的需要。在此基础上,一是后勤成本管理工作受到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企业领导能够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带入自身远见的看法、求是的作风和持续发展的眼光,并将围绕中心、提升管理、顾全大局的目标作为后勤成本管理工作的定位,从而从根本上激发后勤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使其充分发挥所在岗位的职能作用;二是相关部门的履职尽责。在后勤管理工作中,该部门对本身涉及到的工作职责范围内的难点、重点问题,工作人员之间应主动互相协调并团队配合解决。同时后勤管理中的服务部门,为了确保本部门的问题得到快速有效地解决,应该积极有效、快捷便利的给予响应服务,将服务效率提高。企业中的基层部门对于后勤服务部门中的问题,也应积极收集其相关问题,然后及时向后勤服务和管理部门反馈,并将动态跟踪工作落实,从而共同为后勤成本管理工作的运行提供高效的行动力。

2.2推行企业后勤成本预算管理机制

为了加强后勤成本管理的可控性,企业推行后勤成本预算管理机制是有必要的。而加强预算管理、进行科学的计划以及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是降低企业后勤管理成本。因此,将成本预算制度落实,对企业后勤管理和后勤活动的支出可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对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落实各项预算指标,能够进一步将成本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和程序化,使得后勤成本管理工作条件得到更大的满足,从而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企业后勤成本管理贯穿于后勤活动的整个过程,为了使后勤成本管理得每一步都扎实且效果显著,在进行成本的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应切实将每个流程的工作明确落实并落实到具体负责人,从而细化管理流程。在企业后勤成本管理过程中,其管理与控制应该围绕整个后勤活动的全部过程。在管理工作中,将各项活动进行精心的组织,平稳的进行操作,并对活动的架构予以优化,以构建高效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做到活动前有预测、活动当中有控制、活动结束后有管理,达到始终够控制后勤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各项后勤成本费用开支的目的。因此,后勤活动全过程的开支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可减少因管理不足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2.3培养工作人员后勤成本管理意识

后勤成本管理在传统经济模式下是属于较为简单的报账制度,这种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对数字的重视较高,而对事前的预测和规划重视度不够,并且没有很好地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只是单独依靠一个财务部门。因此,该种模式已不适用于现代的后勤管理工作。在这种情势下,国有企业应对后勤成本管理人员的理念进行更新,将成本控制观念、节俭观念、效益观念等思想积极向全员宣传,以便在现代国有企业市场经济中,更好的适应其发展要求。

由于当前部分企业中的复合型人才较缺乏,使得企业领导与后勤成本管理活动无法进行有效地链接,导致领导对后勤管理工作的拟定和制订计划以及针对实际应用所采取的措施的了解,存在较大的偏差,从而影响对后勤管理工作运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加强后勤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将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提高。这就需要动员全部工作人员进行积极的教育,增强员工的后勤成本管理意识,提升其对后勤成本管理的理解程度,并将实际与制度结合、管理与活动并重的原则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去,从而达到全员意识和工作水平提高的目的,并且从少数人增加到多数人。

3.结束语

国有企业后勤成本管理过程涉及后勤活动中的各个方面,是一项繁琐而又细致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也意识到后勤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因此,企业的后勤部门应充分了解自身的实际运作和管理情况,针对性的进行制度的改善于创新。同时,国有企业上级领导应重视员工素质的高低,积极根据市场变化转变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并给予队伍充分重视,以建立一支优秀的成本管理队伍,从而将后勤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为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不断扩大企业在市场中份额,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发展壮大。(作者单位: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用事业分公司)

作者:苏璟文

国企成本管理论文 篇2:

关于我国企业责任成本管理正常运行的保障措施

【摘要】 详细阐述了我国企业责任成本管理正常运行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 责任成本管理;管理机制;绩效考核

一、规范操作流程

企业要做好责任成本管理工作,就要从基础工作做起,规范业务操作流程。第一步,制定相关办法。第二步,编制责任成本预算。企业应给各责任中心核定并编制定员,在此基础上给每个责任中心核定责任成本预算和确定考核指标。第三步,建立内部责任成本管理体系。划分责任中心,明确各中心的责任范围,制定内部责任成本管理的相关配套方法。第四步,分解责任成本。依据责任范围确定责任成本,并将其分解落实到工序、班组、职工个人。第五步,责任成本核算。第六步,绩效评价和考核兑现。即按月、季、年度进行综合成本考核,并进行兑现。

二、建立和完善责任成本管理机制

企业作为责任成本监管层,负责企业责任成本管理方法和其他相关措施的制定,应有计划地对各单位责任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公司财务部门作为责任成本的管理层,负责制定各责任中心的成本管理实施细则,审批下达责任成本考核指标,并负责考核兑现;各责任中心作为责任成本的执行层,负责具体落实和完成责任成本考核指标,同时负责奖罚兑现,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

三、处理好三个层次的经济关系

1.处理好公司与各责任中心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公司与各责任中心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公司总责任预算定额=各责任中心预算之和。即公司在合理的确定各责任中心预算的基础上,正确的处理成本控制和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同时,企业对其可控成本进行考核,并将可控成本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评价和考核的主要依据,从而使每个责任中心在努力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可控成本不断降低,达到挖潜增效的目标。

2.处理好责任中心与职工之间的关系

主要是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合理确定责任中心的成本考核指标,使职工在干活之前就明白“干多少活,拿多少钱,干什么样的活,拿什么样的钱”;二是对责任中心实行工资承包;三是赋予责任中心工资分配权,使责任中心内部真正形成多劳多得,节约归己,超支受罚,使职工的利益同成本紧紧地挂起钩来;四是实行材料定额消耗,严格考核,超耗部分要从各责任中心地承包工资中扣除。

3.处理好责任成本预算与核算之间的关系

责任成本预算的高低不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果,也影响到责任成本核算的实效性和企业的整体管理工作。预算高了,责任者少劳少得,减少企业应有的经济效益;预算低了,责任者通过努力,仍然得不到应有的劳动报酬,会挫伤其积极性。这就需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调查研究,使责任成本预算尽量做到科学合理,从而使责任主体目标明确,并经过努力能够顺利完成。

四、建立责任成本绩效考核制度

为规范责任成本管理考评工作,对各责任中心的成本管理状况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以全面促进责任成本管理的开展,企业制定了责任成本绩效考评方法,从工作质量和经济效果两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考评细则,通过不断建立,健全责任成本记录、归集、核算台账和报表制度等,使责任成本管理考核兑现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账可查。同时,在严格责任成本绩效考评的基础上,实行责任成本管理否决权制,即把是否懂责任成本管理和责任成本管理业绩的好坏作为选拔责任中心负责人的必备条件之一。

五、加强责任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搞好责任成本管理的关键是原始资料的准确与否,而准确的原始资料依赖于细致深入的原始资料收集和积累,所以必须发挥好以下几个部门的作用,即:技术部门的优化作用,计划部门的导向作用,动力,物资部门的辅助作用,财务部门的核心作用。其中财务部门作用发挥的如何最为重要,可以说其作用的发挥关系到整个责任成本管理的好坏。

责任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全员参与,要全过程控制。而划分责任成本中心,划分成本职责,制定成本费用指标,并对其进行严格考核,是责任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陈晓川.《论企业责任成本制的建立与创新管理》.《商场现代报》.20 06(5)

[2]王光华.《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探讨》.《科学理财》.2007(3)

[3]刘洁.《建立责任中心 ,强化财务控制》.《冶金财会》.2002(6)

[4]梁林.《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分析》.《经济师》.2006(7)

作者:谢春华

国企成本管理论文 篇3:

关于我国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现状研究

【摘 要】我国的质量成本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与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其他新兴学科一样,在科技、管理、知识高速发展的环境里,现代质量成本管理理论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质量成本管理;特征;制度

盈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企业能否盈利归根到底是要看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满足其需要,所以质量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问题。任何忽视质量管理工作的企业都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质量就是产品或服务的特性是否达到了顾客的基本要求,而衡量生产、服务过程中不良质量造成损失的量化方法就是质量成本,同时质量成本也是衡量管理实践中的无效和非增值活动的重要工具之一,全面理解质量成本是有效实施质量管理和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前提。

一、质量成本的内涵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生存之本,如果一个企业之质量上一直可以领先于其他企业,满足或者超越消费者对此商品的期望,顾客就会多次光顾被吸引住,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竞争力,才会有更好的生存机会。八十年代以来,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这开始意识到,只有变革才能使他们更好的生存下去,那是起许多公司开始重视质量管理,同时也意识到企业注重质量不仅仅只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还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减少库存,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加企业利润,是企业有更好的利润回报。根据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知识,质量成本分为四大类:

1.预防成本。主要包括质量管理活动经费、行政费、质量教育培训费、新产品评审费,质量情报费及过程控制费。

2.鉴定成本。鉴定成本是为评定质量要求是否被满足而进行实验、检验和检查所支付的费用,包括外购材料实验检验费、实验室或其他质量服务费、检验费、试验费、核对工作费、试验检验装置调整费、质量审核费、外部担保费、顾客满意调查费,以及其他鉴定费用等。

3.内部损失成本。内部损失成本是指产品交货前因产品不合格或存在有质量缺陷所导致的费用或收益损失。一般包括报废损失、返修费用、停工损失产品质量事故处理费,内外审纠正措施费等。

4.外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是指在产品出售后由于质量问题造成的各种损失,如索赔损失,违约损失和投诉损失费等。

二、质量成本管理的特征

1.广泛性。质量成本具有广泛的内涵,它要求功能、成本、服务、环境、心理等诸方面都能满足用户需要,它既适用于有形的产品,也适用于无形的劳务,如服务质量、工作质量、管理质量、决策质量等。因此,现代质量成本不仅反映物质生产部门的质量成本状况,而且还要覆盖非物质生产部门质量管理的效益状况。质量成本除了反映现实的内容外,还应研究反映潜在的和隐含的质量成本支出。

2.动态性。质量成本是个相对的、变化的、发展的概念,它随着地域、时期、使用对象、社会环境、市场竞争的变化而赋予不同的内容和要求,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知识的更新,其内涵与要求也不断地更新和丰富。因此,质量成本作为服务于质量经营和体现产品质量适用性的专项成本,必须保持自身的动态性,随着产品质量适用性的变化而变化。如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现代新型产品必须具有环保、无污染、节能和更高的安全性等质量要求,这都是新型产品质量成本投入新的增长点。

3.多样性。由于不同的质量成本主体所要达到的目的各不相同,质量成本的考核方法有多种多样,因此,质量成本除了主要采用货币计量形式外,还要兼用其他的计量形式,从而从各个侧面反映质量成本的内在属性。

4.收益性。质量成本作为服务于企业资本增值盈利的管理成本,目的是通过核算和反映一定量的质量改进资本投入与由此产生的质量收益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结构,从而为质量经营决策提供全面的价值依据。因此,现代质量成本不仅应能及时、有效地反映企业的质量成本支出,而且还要反映质量收益,进行质量成本的经济效益核算和决策,以便企业在市场竞争、顾客的需求和企业生存、获利之间进行权衡。

三、我国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在借鉴国外质量管理的同时,引进了质量成本管理的概念。由于我国质量管理是在直接跨入全面质量管理,这种“跨越式”的特殊发展,给质量成本在我国的应用和推广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我国的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总体应用情况并不十分乐观,真正能有效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企业只占少数,企业实施质量成本管理有待进一步推进。

1.缺乏制度保证。由于我国的质量成本管理是跳跃式发展,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推行质量成本管理没有必要的行政措施和制度保证是非常困难的。虽然我国已经颁发了一些相关制度包括《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办法》、《质量管理小组暂行条列》和有关成本管理条列等,但均未对质量成本管理作出明确的要求,更未提供指导性的制度框架。企业之间做法各异,概念不统一,缺乏制度保证,应用范围不广、也不长久,坚持下来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

2.管理观念淡薄。我国不少企业对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宣传不力,管理人员缺乏经验,职工认识模糊,高层管理人员不注意质量成本效益分析,导致一些企业进行质量成本管理而带来的效益不明显,挫伤了企业进行质量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使得管理活动难于坚持和发展。同时,由于管理观念淡薄,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使一些企业推行质量成本管理流于形式,实效不显著。质量成本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但一些企业之进行质量成本核算,缺乏预算、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等其他环节的配合。导致削弱了质量成本信息的作用,难于发挥管理功能,存在为核算而核算的偏向。

3.责任不明,奖罚不挂钩。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上下左右,内外各方,关系到各个部门和人员,只有调动各方人员的积极参与,才能达到质量成本管理的目的。完善质量成本管理责任制,实行权、利相结合是持续质量成本管理的关键。我国在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虽然在领导责任分工上做了不少工作,但权责不明,责权利脱节,奖罚不挂钩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的。不少企业未能把质量成本管理纳入经济责任制的考核范围,奖罚不明,利益不挂钩,缺乏内在动力,严重影响了质量成本管理的顺利进行。

4.素质不高,基础薄弱。质量成本管理明显区别于传统质量管理,是一项新的工作,企业管理人员不具备这一工作的基本素质是非常难胜任的。国内企业管理人员对质量成本管理的理论、方法了解不多,再加上级有关部门又缺乏指导性的制度和办法,从而导致掌握的知识不完整、不系统,整体素质不高,影响了质量成本管理的实施。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前提,实施质量成本管理要求加强基础工作,其中包括健全原始记录,完善定额管理,制定内部结算价格,改善检测手段,提高计量质量等。这些基础工作的完善与否都影响着质量成本管理的顺利实施。

我国推行质量成本管理的时间不长、经验不多、存在问题不少,但研究、开发和应用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全国许多行业中的的企业都先后开展了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和核算,并取得相当大的成果。同时,不少学者提出许多使我国更科学的实施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方法与决策,这些有助于我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和管理现代化的加速,我国质量成本管理必将迎来一个美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杨辉.《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方法和途径》.浙江冶金出版社,2008(1)

[2]李红梅.《我国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四大误区》.技术经济出版社,2009(4)

[3]罗旭,安适明,李鸿渐.《企业质量成本的思考》.《财会研究》.2009(5)

作者:邵娟

上一篇:工会财务管理论文下一篇:书画艺术创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