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经济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随着国家对国企国资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并在混改、三层国资监管新体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实践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囿于重视程度不同、理念观念存在偏差等主客观因素,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推进水平参齐不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企改革经济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国企改革经济管理论文 篇1:

浅谈国企改革中经济管理的作用及创新思考

摘 要:目前,国企改革正处在于攻坚阶段,各大思想、流派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建议,但却很少有人谈及经济管理的作用以及创新对于国企改革的重要作用,又或是最终产生的影响与力度较小。在现今新时代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国有企业正在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日益沉重的发展压力。近些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呈现出一个高速发展的整体趋势,而当前这种快速发展的模式,也对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使得国有企业的在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国有企业势必要进行经济管理方面的创新思考。面对这种情况,国有企业应该要对企业所处环境的内外部的实际情况做出全方位的考察,并积极创新改进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与作用,以此切实提升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进而帮助国有企业最终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本文拟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做出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国企改革中经济管理的作用,研究国企改革中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国企;经济管理;创新;作用

一、我国国企发展现状分析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保障国企民生做出了很大贡献。我国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早已经于1993年就已经进入到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全新阶段。我国开始逐步对各大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公司制的有关改革,以此更好的对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做出完善,并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重组,使国企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市场的主体,增强其自身的综合实力。经过了多年的努力改革之后,我国的国有企业已经渐渐成为了具有强有力市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但就我国国企的发展现状而言,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国有企业在产业结构的配置方面还不够合理,目前国有企业在各行业中所占据的比例而言,其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有的比例十分少,而第二產业中所占据的比例较多,且受到我国国企发展特性的影响,其发展的速度也相对较为缓慢。从我国重大国有企业改革政策持续实践的角度而言,国有企业推行重大改革政策第一阶段是从1978至1993年,主要集中在1984至1993年,历时约9年;第二阶段是从1994至2000年,历时约6年;第三阶段便是2002年以后至今。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为未来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导。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中国城建院,脱离建设部转制为企业,凭借其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技术优势,一直以‘城市因您更精彩’为目标,为国家城乡建设发展贡献核心力量。”

在改革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国有企业的产权归属于国家,但在其日常的运营过程之中,则是按照我国地域上结构的划分,将国企的经营管理权分别给予各级的地方政府,之后再让各级的地方政府对其进行再次划分,让各级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统一管理。但是各地方政府在应该要怎样代表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这一点上,始终未能制定出相应的健全的规章制度,而这也就间接导致了国有企业所有权的主体不够清晰。国企的改革过程中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体系,是帮助我国国有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其实际的运行过程之中,国有企业并未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管理制度的改革过程之中,且在企业的内部缺乏相应健全的经营体制,这继而就导致了国有企业无法较好的发挥其作用与价值。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依旧存在着集权式的管理模式,因此在其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容易有决策失误的情况出现。另外,国有企业市场拓展能力仍需提升,当国有企业进入到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时,其在经营模式、理念等各个方面都没有办法与我国的民营企业或个体经济等相较,进而导致了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始终无法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2003年开始,中国城建院面对市场响应机制强的需求,大力开拓分支机构模式。时至今日,已有26家分支机构,市场触角延伸至各大省市。同时,推进专业技术整合,建设环卫、园林、建筑、规划、市政、交通、人防、生态文明研究等8个专业院,与分支机构遥相呼应,这种经营模式的改革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期。但在支持专业院聚焦优势业务寻求突破、分支机构立足本地市场深度经营、其他业务单位抢抓发展机遇开拓市场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二、国企改革中经济管理的作用

(一)有效发掘生产力提升企业经济创造能力

2015年8月,下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促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当前建立现代经济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创新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41.55%的央企所属“双百企业”在本级层面开展了混改,其中非国有资本持股比例超过1/3的占53.49%;62.65%的央企所属“双百企业”在子企业层面开展了混改;为城建院试点混合所有制、中长期激励,激发内部动力创造条件。有关实践的表明,单独的生产力要素没有办法直接转变为生产力,需通过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的配合才有可能得到实现。要想大幅度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势必要有效的发掘生产力,继而提升国有企业经济创造能力。有效发掘生产力的方法有许多,而要想通过深化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来挖掘企业的生产力,就一定要完善国有企业现有的经济管理体系,并借助科学合理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与管理手段,能够有效的让原本潜在的生产力间接转化成高效的生产力系统,继而达到提升国有企业经济创造能力的终极目的。

(二)提升人、物之间的配合程度

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显然没有办法离开经济管理的支撑。随着国企混改深入化、常态化,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开始积极探索股权激励模式。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越好,自然也就代表了企业中人和人、物和物、人和物之间结合的程度越好;所以,科学合理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提高国企的经济效益,同时合理的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使其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屹立不倒。国有企业可以通过股权激励,使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更加牢固的战略发展关系,从而提升员工活力,促进企业长期发展;同时,被激励者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使被激励者身份从经营者、劳动者向所有者转变。而要是想实现更加高效的经济管理,国有企业应该要结合企业开展的具体的经营活动项目,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的职能做出更为细化的划分,使其对于自身的管理责任产生一个明确的认知,继而有效提升企业之中人、物之间的配合程度。国有企业还应在企业内部设置精细化的经济管理部门,并合理的赋予其中的管理人员足够的、合理的权利,使这些管理人员能够在管理工程中更好的发挥出其专业的管控作用,推动企业的经济管理向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国有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要广泛听取企业中员工提出的建议,并合理地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规划做出相应的调整,有效提升企业中人、物之间的配合程度,最终帮助企业取得理想的经济管理成效。

(三)将技术充分转化为生产力

从古至今,科学技术就一直是推动我们人类社会向前进步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如今我们正处于二十一世纪,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也正在兴起。国企也在大形势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做出了很大改变,更加适应市场经济。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与科技成果的不断更新,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中的生产力,并加速科技成果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只有当第一生产力转化成为现实成果,才能充分的发挥出其自身的积极作用。因此,如何有效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是新时代面临的重要命题之一。所以国有企业要将技术与市场紧密相结合起来,加强市场对于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视程度。虽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无论是我们国家自己发明的技术,还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其都无法自发的转化成为生产力;而有效的企业经济管理,可以帮助科学技术这一当下最先进的生产力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故而国有企业只有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才能帮助科学技术充分转化成为生产力。

(四)使生产力要素良好配合

经济管理的优劣与否,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国有企业生的产力能力的发挥产生相应的影响。生产力要素之间,并非只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要以劳动者为主体,通过科学的管理把多种生产力要素有机地进行结合,继而形成一个完善合理的生产力体系。故此,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会导致企业最终的生产力总体能力方面的大不相同。我国国企的改革要紧紧围绕我国目前发展生产力的需要,继而实现生产力方面飞跃式的发展,使国有企业之中的生产力各要素的能量呈现几何式的增长模式。要使生产力要素之间完成更为良好的配合,必须通过改革来激活国有企业的生产活力,要充分的激发人才这个在企业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将企业的人力资源转化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本;充分的发挥出科技的积极作用,借此深化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通过科技创新的突破推动国有企业取得新发展。因此当我们完善了国有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体系,就能创建和谐的生产力,使企业各生产力要素之间完成良好配合。

三、国企改革中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经济管理信息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正在加速成长,新动能、新引擎日益壮大,各类创新不断展现出旺盛活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的“三新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結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现阶段,国有企业的资产规模越来越大,管理半径越来越长,信息化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国有企业对经济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和新内容,如何利用信息化发挥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作用,是国有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经济管理信息化,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各方面信息做出整合,最终在国有企业内部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能够真正最大限度的体现出经济管理信息化对提高国有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巨大推动作用。信息化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发展方法,也是经济发展对于经济管理方面提出的重要要求之一。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涉及诸多方面,企业必须将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位,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就我国国企改革而言,经济管理的信息化首先要对于企业内部基本的财务流程进行信息化,通过对企业内部财务流程的管理以及记录相关的管理信息化的内容,进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体化。财务一体化的完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国有企业内部的各个财务部门之间能够进行更加高效的沟通。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财务数据的信息化也是国企经济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既能够更好的反映国有企业在财务方面的收支情况,同时也是国有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的重要依据和基础资料。国有企业如果能够构建起科学完善的财务数据平台,势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国企改革中经济管理的发展进程。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减少国企改革中可能存在着的风险性,为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决策提供更为灵活的框架。

(二)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伴随着国家国企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与落实,我国国有企业在员工激励机制方面仍旧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作用下,企业机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国企发展缺乏活力。国有企业中负责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激励机制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励机制在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更是在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处于一个战略核心的位置。在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应用适当的激励机制,这对国有企业整体的经营战略、生产管理等方面都能够产生助益。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可以结合国企改革的具体经营情况,从发挥自身优势与长处的角度着手,建立最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激励机制。同时还可以对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已有的激励机制做出创新,增加其对于企业员工的激励作用;可以鼓励各类技术成果、知识产权以授权许可、转让销售、折价入股等方式开展合作,探索员工持股和混合所有制的形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此更加有效地帮助国有企业激发出企业员工的工作热忱与工作积极性,增强国有企业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借国企深化改革之势,试点混合所有制,中国城建院如以都市高科为试点,探索员工持股混合所有制,通过技术、现金等入股方式激励核心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并不断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员工持股工作,作为集团中长期激励手段。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帮助国有企业的领导与员工一起配合协作,共同实现工作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的长期计划和战略目标。

四、总结

综上,国有经济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主导性的作用,国有企业对我国整个经济市场的进步与发展的过程都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经济管理的创新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与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的国有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正视经济管理对于国企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力度开展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工作,以此更好的确保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始终能够不断前进与发展,进而稳固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的地位,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样一来,进而也可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着更加全面化的方向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本文就国企在改革中的经济管理的作用及其创新做出简要分析,希望对于推动我国国企的长期稳定发展产生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高宝明.试析国企改革中的经济管理背景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4(22):90-90.

[2]王玉祥.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7,000(007):100-101.

[3]史红霞.国企改革中经济管理背景分析[J].企业文化旬刊,2013(7).

作者:张云和

国企改革经济管理论文 篇2:

新形势下优化地方国资国企改革实践路径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国家对国企国资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并在混改、三层国资监管新体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实践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囿于重视程度不同、理念观念存在偏差等主客观因素,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推进水平参齐不齐。为更注重改革实效,体现国企当担,一线工作者要主动作为,结合工作实际精准找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有的放矢的提出应对措施,借助体制、路径、效能上的优化,推动地方国资国企改革快速前行。

关键词:国资国企;改革新路径;地方国资;监管新体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新发展以及国资国企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地方国资国企改革呈现出特有的新时代特点和变化,同时对国企改革监管者、一线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新形势要求新作为,新时代呼唤新担当,如何在新形势下创新改革路径、优化改革体制、提升改革效能对于地方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一名一线的国企改革者、实践者和推动者,要积极作为,开拓思路,用于实践,多维度思考问题,为地方国资国企改革建言献策,贡献力量[1]。

一、新形势下地方国资国企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国资国企改革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在国有企业管理、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国企改革工作往往不受重视,同时部分监管者对国资国企改革理论研究不深,未能准确把握国资国企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导致国资国企改革成效不明显,甚至受阻。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国有资产管理实现从“管资产”向“管资本”的转变,国有资本要更多地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地投向关系到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这些都是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课题、新思路和新举措,为更好的把握改革实质,国企监管者要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对国资国企改革工作的支持力度,在人力、财力和政策上给予倾斜,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的水平,满足国企新时代发展需求[2]。

(二)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模式过于传统和保守

当前,很多国企监管者认为国资国企改革是一项传统工作,不注重工作模式与理念上的创新,仍旧是秉持原有的工作模式,没有将地方国资国企改革与现代管理理念、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导致国资国企改革整体工作效能不高。随着国企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推进,地方国资监管者不能完全按照央企的改革依葫芦画瓢,而应在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和工作情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因地制宜分层次推动国企改革,特别是要利用好现代科学手段,实现地方国资国企改革的创新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3]。

(三)地方国资国企改革缺乏管理新体制

新形势下,开展地方国资国企改革需要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管理新体制,使国企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现在来看,在如何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管理体制方面,各地认识不一,差异较大,而如何组建国有资本投资经营公司,多地都缺乏有效的系统设计。实际上,在未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管理新体制下,国资委的地位是什么,国资委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关系是什么,还少有创造性的回答。现在可以形成共识的是对国企进行分类,并为了落实企业自主权,列出国资监管部门一些权力清单,实施简政放权,但真正能够带来本质变化的组织结构调整、管理新体制还未能进入实践。

二、新形势下优化地方国资国企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上下结合、协调推进”的改革路径

历史经验从来都证明,成功的改革推进路径是先“自下而上”——允许基层积极探索,具体包括基层创新、发现问题、积累经验、总结分析等操作步骤,进而“自上而下”——进行顶层指导下的推进,具体包括明确改革方向、选择改革试点、制定规则、全面推进等程序,从而实现国企的全面改革。且“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往往需要多次反复,在多次反复过程中,实现协调,推进改革。这种“上下结合、协调推进”的改革路径,既激发了基层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保护了经济活力,又实现了改革的有序性,避免了改革一哄而上的混乱,是我们国企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方法论保证。对于地方国资国企改革而言,由于面临的工作形势相对较为复杂,对于国企改革路径优化设计与科学调整的要求都比较高,需要在国资国企改革工作中不断完善[4]。

(二)建立集中、分层、分类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新体制

所谓“集中”,就是鼓励地方探索推动经营性国有资本集中统一管理,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国有资产,包括文化、金融等,划归国资监管机构统一管理;所谓“分层”,就是构建“政府监管机构——国有资本投资经营公司——国有企业”三层体系,在全面梳理国资监管机构现有权利基础上,严格界定国资监管机构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权责,一个基本原则是国资监管机构侧重于国资国企的政策制定,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实施章程管理和产权代表人管理,其他股东会权限都授予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董事会行使;所谓“分类”,原则上可以按照公共服务类、特定功能类和一般商业性对国有企业进行功能定位,地方也可以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分类,进一步在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探索分类监管机制。另外,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要尝试构建中央和地方相互衔接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机制,形成中央、省级和地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通道 [5]。

(三)构建新型政企关系、政社关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随着国资国企的不断深化改革,地方政府要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政企关系、政社关系,推进与政府关系的合规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为此,政府的职能应向着创造良好经商发展的环境转变,弱化政府直接干预国有企业的职能,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真正转变到为社会经济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上来,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成为服务型政府。但“放手”并不等同于完全放任不管,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社会对国有企业的有效监督方式。地方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环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减少对国有企业不必要的干预。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者,地方政府应该明确自身定位,真正在国资国企改革中发挥作用,推动地方国资国企改革的进一步发展[6]。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国资国企改革

在开展地方国资国企改革过程中,国企改革者要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将服务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创新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模式与理念,实现整个国资国企改革工作网络化。在改革实践中,需要国企工作人员进一步创新理念与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地方国资国企改革,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借鉴现代大数据、物联网技术,通过移动互联网这个有效载体,实现信息的高速传播,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地方国资国企改革信息与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利用,为整体工作效能的提升奠定基础,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工作目标,满足现代国企改革工作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开展地方国资国企改革,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国资国企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要精准找到实践中国资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摸索改革路径,在学习先进单位和地区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专业化、现代人才队伍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提升地方國资国企改革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黄群慧.地方国资国企改革的进展、问题与方向[J].中州学刊,2015(5):24-31.

[2]石涛."十二五"期间地方国资国企改革若干问题研究[C].//2011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中外国有经济与经济发展模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1:35-45.

[3]马铁峰.对地方国资国企改革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7(24):69-70.

[4]胡莹.地方国资国企改革背景下新型内审体系的构建[J].中国内部国企改革,2018(5):38-40.

[5]杨卫东.对地方国资国企改革的几点意见[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42-48.

[6]刁吉海.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国务院国资委在京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J].企业文明,2014(1):6-8.

作者:周建华 杨培峰

国企改革经济管理论文 篇3: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民进退争论问题的研究

一、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将混合所有制提升到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实现形式的高度,认为在国企改革中,股权结构的调整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核心部分,要将单一股东、单一国有改制成为混合所有股权结构,让非国有资本参与进来,构建出科学规范的权力制衡治理体系。国企改革这一话题再次引发社会热议。同时,伴随着国企改革的进行,对“国民进退”问题的争论也日益激烈。

正确理解不同时期国企改革的政策背景,对于准确把握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发展形势,理解现有经济政策的方向和目的,促进经济长久稳定运行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国企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国民进退”之争进行简要论述。最后,综合考量不同经济时期下国企改革的政策目标,对国企改革与“国民进退”的有关争论提出相关见解。

二、国企改革历程回顾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大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为提升自我竞争力,不断地满足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国企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成败直接关系到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命运走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课题组)。

改革之初,我国采取放权让利、承包制和拨改贷等方式解决旧体制下企业缺乏积极性的弊端;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功能被进一步认识到,中小型国企民营化的改革得以顺利实施;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中小型国企的民营化基本结束,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中大型国企改革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杨其静,2008)。

(一)第一阶段(1978—1993年)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党十四届三中全会之间,国企扩权让利阶段的初步改革基本完成。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计划统一下达,资金统贷统还,物资统一调配,产品统收统销,就业统包统揽,盈亏均由国家负责。为消除政企不分的弊端,国企首先进行了经营权层面的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调整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关系成为了国企改革的侧重点。主要内容有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试行经济责任制以及利改税等。这一系列措施的目的是促使企业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调动企业和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为企业顺利进入市场奠定初步基础。

国企从经营权向所有权方面的过度主要是在1987—1992年间完成的。在这期间,国有企业逐渐深化改革层次,将侧重点放在国有企业所有权层面的股份制改革上。股份制改革打破了国有企业改革范围必须固定在其原有财产关系之内的限制,是对所有权层面改革的一个推进。股份制改革打破了由国家垄断的企业财产制度,实现了企业内部产权主体多元化,优化了国企内部治理结构,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的纵深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课题组,2015)。

(二)第二阶段1993—2003年

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企改革进入第二阶段。这期间,国企改革通过分离企业职能,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减少了企业发展包袱,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将国企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五届四中全会之后,国有企业通过实施战略性改组等措施,形成了优胜劣汰的企业竞争机制,进一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10年间,我国通过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等方式,有步骤有次序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建立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了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有序进退,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第三阶段2003—至今

这个阶段的国企改革主要是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主导。十六大提出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解决长期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性矛盾。中央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使得国有资产监管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邓荣霖,2008)。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在国有企业也得到了全面的实施。十七大指出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活力、控制力及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将国有资本更多的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强调将混合所有制作为一种体制突破,明确提出将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升到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实现形式的高度,倡导将更多的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至此,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了国企改革的新方向。

三、“国民进退”之争

自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国企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有关“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的争论不绝于耳。部分学者认为,从改革开放期初至2003年是民营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大刀阔斧的推行国企改革,个体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民营经济逐渐成为了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时期,有关“国退民进”的争论主要是围绕国有经济相对民营经济的“缩水”进行,如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之后,以“顾郎之争”为转折点,“国退民进”被“国进民退”取代开始主导我国经济大局,2004年至2013年这十年,可以说是“国进民退”高歌猛进的十年(宋文阁,刘福东,2014)。这一时期,伴随国企改革进一步的深化推进,政府对企业采取了强力的干预措施。国企借助有利的政策措施,通过重组等手段在一些重点领域不断地巩固其垄断地位;反观民企,在进入某些领域的过程中受到层层阻扰,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以及不堪承受的赋税等也严重抑制了民企的发展壮大。

国民进退之争由来已久,但我们不应片面的看待问题。我们应该跳出国民争论的观点圈子,关注和回归到事实本身(朱伟,2010)。`在特定的时期,国有企业承担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具有暂时性和应急性,不应视为政策导向(徐旭红,2010)。经济的发展水平仅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能力的一部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相互协作、相互竞争中实现共赢,才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最主要的目的。

四、国企混改与国民共进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允许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革。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股份制,使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之后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国企改革开始纵深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混合所有制提升到了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实现形式的高度。

通过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使不同性质的股权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股权激励与约束机制,综合平衡各类股东的控制力,充分发挥股权之间制衡的作用,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体制,实现各类型股东合作共赢,促进经济纵深发展,真正实现市场经济中的国民共进。

五、评述

结合上述我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制定的经济政策,我们不认为在国企改革的整体进程中存在着“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的现象。在国家建设发展中,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会随之不断的调整变化,而随着政策制度的调整,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也会随之变化,因此会出现不同时期不同的经济现象(尹国强,2013)。

目前存在的有关“国民进退”的争议都是对我国基本经济政策的片面理解。我们不能简单片面的以进退来定义国民之间的关系,一方的发展并不会以牺牲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两者之间不是零和博弈,二者之间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实现共赢发展。在现阶段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股权结构的调整是其核心部分,通过将单一股东、单一国有改制成为混合所有股权结构,让非国有资本参与进来,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活力,真正构建出科学规范的权力制衡治理体系。

综上所述,“国民共进”才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题中要意。只有坚持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才能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符瑶,2013),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步伐的顺利进行,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才能够相互协作,真正服从和服务于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国民共进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陈俊杰.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之比较与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13(10):1-5.

[2]陈小卫.政治国企病的有效途径—混合所有制改革[J].管理研究,2015:16-17.

[3]丁任重,王继翔.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演进:另一种视角的解读——关于“国退民进”与“国进民退”争议的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10(04):35-40.

[4]邓荣霖.制度创新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0):32-35.

[5]符瑶.关于“国”“民”进退问题的思考[J].辽宁经济,2013(05):42-43.

[6]谷书堂,谢思全.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思考[N].经济纵横,2002(09):2-6.

[7]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课题组.国企改革历程回顾与当前改革重点[N].中国经贸导刊,2015(07):27-29.

[8]葛兆强.“国进民退”的本质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构[J].河北经贸大学报,2010,31(1):39-46.

[9]李政.国进民退之争的回顾与澄清——国有经济功能决定国有企业必须有进有退[J].社会科学报刊,2010(05):98-102.

[10]秦威.浅议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视角-国企混合所有制的发展[J].现代商业,2014(29):130-131.

[11]刘泉红.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载体深化国企改革[J].前线,2014(02):16-18.

[12]宋养琰.国企改革30年[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1-4.

[13]文一墨.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民共进[J].财会学习,2014:10-12.

[14]徐旭红.议国民共进之计[N].中国企业报,2010:1-2.

[15]杨其静.国企改革:在摸索与争论中前进[J].世界经济文汇,2008(01):55-63.

[16]杨娟.论述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J].经营管理者,2015:229.

[17]尹国强.正确认识“国退民进”和“国进民退”问题[J].经营与管理,2013:38-40.

[18]周放生.走一条“国民共进”的新路[N].经济日报,2014-05-05.

[19]周明生.实现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赢[J].红旗文稿,2012:15-18.

[20]张卓元.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各种资本优势互补共同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12):5-9.

[21]张航燕.中国国有经济现状及改革的方向[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2):34-39.

[22]朱伟.国民进退争论回溯[J].现代国企研究,2010:22-34.

[23]周明生.实现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赢[J].红旗文稿,2012:15-18.

[24]周新城.关于国退民进的几点思考[J].学习论坛,2010(08):26-33.

[25]周泽红.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辨析——从“国进民退”的争论谈起[J].理论探讨,2011(03):166-169.

作者:张紫藤

上一篇:径流林业技术研究论文下一篇:电力企业网络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