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电价调整国民经济论文

2022-04-23

[摘要]电力行业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一个自然垄断行业,但是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电力行业自然垄断性被削弱,整个电力行业被拆分成为发电,输配电和售电三个环节。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销售电价调整国民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销售电价调整国民经济论文 篇1:

试论如何做好电价管理工作

[摘 要]电价是国民经济价格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价水平不仅影响到国家能源开发和利用、国家财政收入和电力企业的发展,更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电价管理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电价在电力市场中的调节作用较强。长期以来,电力用户、电价管理部门、电力企业都十分关心电价问题。形成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已成为关系国家安全、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电价;规范;电价管理;科学;合理

电价对电力企业生存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各个行业、人民群众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目前销售电价为政府定价,没有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对电力成本缺乏有效的约束,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本文就目前县级供电企业电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当前电价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

1.营销稽查。营销稽查是对营销系统工作进行全面内核外查,监督国家电力法律法规、营销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的执行,规范营销闭环管理,堵塞漏洞,挖潜增效、杜绝违章违纪、以提高营销工作标准化、精益化管理的重要内控约束机制。电费电价稽查的主要依据包括《供电监管办法》、《国家电网公司电费抄核收工作规范》、《电价电费稽查大纲》及相关规定电价政策的执行情况。

2.在电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抄表把关不严。抄表员在每月现场抄表时,由于责任心不强,未对表计对应用户进行电价核查,不能第一时间发现处理私自变更用电性质的违章事件。

(2)抄表复核、审核不规范。尽管有些基层企业成立了电费管理中心,实现了电费抄核收分离的核算模式,但是由于人员不足,各营业所核算员业务技能偏低,每月未对用户的用电性质进行审核,只是对用户的电量波动进行核查。

(3)功率因数执行不到位。鉴于电力生产的特点,客户功率因数的高低,对于电力系统发、供、用电设备的充分利用,有着显著的影响。提高客户的功率因数,不但可以充分的发挥发、供电设备的生产能力、减少线路、改善电压质量,而且可以提高客户用电设备的工作效率和节约电能。为合理地使用国家的能量资源,充分发挥发、供电设备的生产能力,特制定功率因数调整电费的办法。但由于工作人员对功率因数的标准值及其适用范围熟知不清,不能清楚的划分其用户应执行的标准值,其次是按照政府文件风电、水电功率因数应执行考核电费,但未执行功率因数考核电费。

(4)分时电价执行不到位。由于对三相电能表轮换不及时,现场仍存在单一制机械表,因此对个别商业用电用户未按地方政府价格有权部门的电价有关规定执行峰谷分时电价,对于部分工业用户未严格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

(5)对混合型用户审核不严。供电所对混合型用户各类用电的比例核定不准,主要是按用户自报而定,将高电价的用电能量比例定偏低;其次是高电价的用电能量增加时,未及时对原定比例进行调整。在报装资料和供用电合同中,对混合型用户电价提取比例没有相应的依据,电价比例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6)营销系统基础数据不准确。在每月营销系统数据核查中,不难发现关于电价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主要问题是行业类别与用电类别不相符,行业类别与计量点行业类别不一致;用电类别与计量点用电分类不一致,以上这些错误数据,急需得到整改,也必须得到彻底根除。

(7)外部用电稽查的力度不足。由于县级供电企业用电检查人员存在人员不足,外部用电稽查频率较低,涉及面积较窄,不能充分发挥用电检查职能,其次年初相关职能部室未提出关于电价方面专项检查工作计划。

(8)改类流程管理不规范。改类是变更电价的重要流程,然而各营业所在营销系统中走改类流程时随意性较大,更改原因填写不规范,未留存相关纸质资料,审批资料不全。因此给营业所在电价管理环节中开了“天窗”。

二、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提高电价管理水平

1.从源头抓起。供电所应设置兼职电价管理员,由熟悉电价政策且责任心强的职工担任。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亲自到现场了解新装用户的用电性质和类别,并如实核准,以便准确地确定分类电价的计算方法,并健全和完善用户电价档案,同时应严格执行电价变更的审批程序和权限,不能随意变更电价。

2.建立电价管理和检查制度。首先,对混合型用户,应按分类电价分表计量。若不具备分表计量条件,应按分类电价政策做好用电结构的科学分类,合理核定分类比例和数量。其二,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用户的用电负荷进行检查,及时掌握用户的用电用途变化情况,并适时按程序调整分类比例和数量。其三,要适时调整用户改变用电性质的电价。电价管理人员除了定期检查核实用户电价情况外,还设置用户变更电价登记薄,抄表员发现用户私自变更用电性质,要及时登记以便查核并更改用户档案。

3.加强电价分析,落实电价政策执行到位。县级供电企业及各供电所每月应进行一次电价分析,以供电所或每台变压器为考核单位进行电价分析,先找出电价结构变化状况,再根据这种变化现状分析电价结构变化的原因,并采取售后服务的方式到用户中去调查核实,然后得出售电均价升降的真实原因,以便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做到合理执行电价。

一是全面落实电价政策,对现有客户进行供电分类核查,确保电价分类比例执行到位,促进平均电价提高。

二是加强月、年度的售电均价分析工作,从客户台帐入手,从电度电价、最终电价、力调、基本容量费等方面分析问题。

三是严格执行报停启用制度,认真填写工作流程单,及时将报停启用流程录入系统,确保基本容量费按时收取。

4.开展专项电价清查,严格考核。开展各营业所自辖区内所有用电客户电价情况普查工作,对需要提取光力比的用户按用电设备认真核算,提出执行意见交所长审核后填入电价清册,需要在系统中改类的按要求走改类流程,并追其责任人,严格落实考核责任制度。

5.开展内部电价稽核工作。完善营销系统内用户基础档案,每周对用电类别与行业分类不一致的数据进行筛选,对出现的错误数据分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新装用户出现错误,查找责任人,分析原因,从严考核;二是营销系统原有用户档案数据出现错误,首先各营业所负责人必须到现场亲自勘察,确定用户的用电分类,提出整改的意见交所长审核,对于大用户更改用电分类和行业分类时,应上报大客户服务班,通过集中“汇诊”的方式,最终更改用户的用电分类。

6.开展电价的理论计算工作。针对执行两部制电价的大用户,变压器、电动机经常有报停和启用的用户,可以按照基本电费对电价的影响,与其理论值比较分析基本容量费收取是否合适。如果小于理论值,说明变压器或电动机的启、停时间不对,需要到现场核实。

7.开展各级营销人员培训。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分对象、因地制宜对营销人员开展逐级培训。邀请电价方面的资深专家对每个供电所的营销骨干培训;营销骨干对本所的员工进行培训;对现行电价政策及相关电价常识进行汇总,编写考试题库,定期组织营销人员进行考试,全面提高供电所营销人员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国全,张娜.农村电费电价管理知识园地(九)[J]. 农村电工. 1997(10).

[2]国家计委发出关于规范电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J]. 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1(03).

作者:王光智?金晓丽?陈鑫

销售电价调整国民经济论文 篇2:

我国电力行业的价格管制与改革

[摘要]电力行业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一个自然垄断行业,但是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电力行业自然垄断性被削弱,整个电力行业被拆分成为发电,输配电和售电三个环节。本文将从电力行业技术经济特征出发,并根据技术经济特征探析我国现阶段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的价格管制以及带来的问题,包括上网电价市场化,输配电价中价格歧视以及销售电价如何适应市场机制的问题,最后结合国际经验,阐述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电价管制;垄断;电价改革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几乎所有国家的电力行业都采用过纵向一体化的垄断经营方式。这种垄断经营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效率低下、价格高昂的弊端。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在积极探索电力行业的有效监管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扩大,人们逐渐意识到在电力行业引入有效竞争是可行的。技术经济特征的深刻变化,使得价格管制改革的重点、方法和目标也随之改变。

1电力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电力行业作为基础性能源行业,关系整个国计民生,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重大。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更复杂的技术经济特征。

第一,自然垄断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离。在电力广泛运用的100多年时间里,电力行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原来的垂直一体化垄断经营的产业组织模式到现在的发电与售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而输电与配电仍然保持自然垄断的新局面。

第二,关联经济效应显著,需求缺乏弹性。电力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现在各个产业的发展无不需要电力产业提供电能。而同时,电力的需求弹性很小。这使得电力企业在市场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可以在电力供求失衡的情况下控制电价获取利润。

第三,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与瞬时性。电能的瞬时性决定了电力供求必须时刻保持平衡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发电环节在供给短期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电力消费的市场需求却极有可能激增。这使得电力行业在发电环节不仅要有充足的电力供给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储备。这种特性加大了整个电力行业的规模经济,需要更大量的资金投入。

第四,普遍服务性。电能商品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是满足全民生活基本需求的必要物品,具备普遍服务性。而电力的普遍服务即是必须保证对贫困者生存权的保障。电力不仅是重要的生产保障,它的供应能力可以影响其他产业的生产布局,而且电力普遍服务对落后和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2电力定价问题与对策建议

由于发电企业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成本次可加性,过去一般采取由一家或少数几家垄断企业提供电力服务使其效率达到最大化。随着电力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输配电业务和非自然垄断性的发售电业务分离经营的条件下,仍然能够保证电力产业的正常运行。

由于整个电力产业的拆分,输电配电与发电售电的分离,整个电力价格分为了三部分: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其中,发电环节与销售环节电价可由市场竞争机制决定,而输配电环节电价则受到国家政府管制。

21上网电价

上网电价是指发电企业按售电合同向电网公司出售电力的结算价格。

我国目前的上网电价特点是典型的价格“双轨制”:政府管制电价与市场形成电价。我国每年的发电量由两部分组成,90%是由政府部门安排的年度发电计划提供,10%是由双边直接交易采购或进入市场竞价平台竞争提供。政府部门安排的年度发电计划的电量由政府统一制定价格,由市场提供的这部分电量价格则由市场竞争或者协商确定。对于政府部门安排的年度发电计划电量,它受供求关系影响较大。供大于求时,年度计划值就比较少。供不应求时,年度计划发电量就比较高。从目前看来,我国的电价“双轨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

我国的发电价格除了受到政府定价与市场形成定价的影响外,还受电力价格调节机制影响,影响最大的是煤电联动机制。煤电行业,是我国能源行业中的两大支柱性产业。在我国,火力发电机组占总发电机组容量的80%左右(参见表1),而电煤占全国煤炭销售的60%左右。煤电两大产业相互依存,唇齿相依,关系十分紧密。

煤电联动机制主要针对的是我国“市场煤,计划电”的矛盾而出台一种过渡方法,是我国电力市场化不完全的情况下的一种“治标”的解决办法。它将电价分为两部分:统一电价和浮动电价。浮动电价以煤价变化为依据,由政府核定。这样,煤价上涨带来的发电企业成本提升可通过上网电价的波动得到体现。上网电价与资源价格联动,并最终影响到销售电价,资源配置状况得到改善,是我国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但是煤电联动作为一种行政政策,本质上仍是由行政定价。煤电联动只是治标的方法,电煤纠纷的最终解决还是要依靠电力市场化改革,即是通过市场化的电价来解决煤电矛盾问题。

从国际上来看,各国的电力业改革都是从发电侧引入竞争开始,从而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上网电价。对我国来说,如何在发电环节形成有效的竞争市场,可以说是我国发电环节改革应当优先考虑的目标。

2002年我国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将国家电力公司重新分组为南方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以及五家发电集团和四家辅助集团,这是借鉴发达国家改革经验,电力行业走向有效竞争非常重要的改革。但是实施过程中却受到了重重阻力。“厂网分开”的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竞价上网能否有效进行,如果能,则可能会降低电网的市场势力,达到改革目标;如果不能,反而会加大电网的垄断,与改革初衷背道而驰。

从目前的状况看,虽然我国成立了五大发电集团,国家采取竞争上网的电价激励机制,但仅仅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离有效竞争差距甚远。为了提高发电企业运行经营效率,我们必须借鉴国外成功的电力市场运行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制定出一种合理的发电环节竞争政策,并实施有效的动态监管政策。

22输配电价

输配电环节具有较强的自然垄断性,而且电力产业的网络性决定了输配电环节仍然需要一个企业居中调度运营。因此,在我国,我国政府对输配电环节电价实行严格的政府管制,采用的是企业申报政府审批的模式,其定价基础是输配电网络的成本和合理的利润。

而从国际上来看,输配电环节的价格管制模型主要有两种:投资收益率与激励性价格管制。美国、日本在输配电环节主要采取的是投资收益率管制,英国、澳大利亚、挪威采取的是激励性价格管制,其中,激励性管制又包括价格上限管制和收入上限管制等。

目前来看,我国输配电价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输配电价并未真正形成。

(2)电网企业经营风险增大。

(3)交叉补贴普遍存在,不利于输配电价的正式形成。

(4)各层次电网的价格不能合理传导。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对输配电价进行改革,一般来说,在电网发展初级阶段,为了吸引投资,一般采用投资回报率方法对输配电价进行管制;在电网成熟阶段,提高电网效率、降低成本成为管制目标,更倾向于激励性价格管制以发挥价格机制的激励作用。总的来说,在输配电这个自然垄断环节进行价格管制,激励性管制是一种趋势。

接入价格歧视的形成是由于市场交易调度权力的“垄断式”安排和电力市场必要管制的缺失以及错位。它的产生不仅使发电企业利益受损,而且更严重的是扰乱了发电环节的市场定价,不利于各个发电企业的公平竞争,阻碍了我国发电环节市场的形成。

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应从电力市场的纵向结构、市场设计和管制安排三个方面着手来减弱和消除接入价格歧视。

(1)深化“厂网分开”改革,实现输配售电环节的分离。我国电力改革还在持续,应该继续沿着“厂网分开”的路径改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输配售电环节的分离,从纵向的产业结构和产权安排两方面来削弱垄断者对价格的控制力。

(2)设计合理的市场微观结构。管制者必须设计合理市场微观结构,才能保证电力市场正常的正常运行,例如设立独立的电力交易或调度中心、确定政府管制与市场竞争的界限等。

(3)合理配置管制权力。如同电力产业改革之前所说,“政企分开”,经济管制权力只应赋予政府管制部门。而作为电网公司,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使得它们具有电力调度和运营的权力,这不啻拥有一定的管制权。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应该实行产权重组,切断利益链条,使得分离后电力运营商与发电、售电企业完全独立,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

23销售电价

2005年我国出台的《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规定:“销售电价由购电成本、输配电损耗、输配电价及政府性基金四部分组成。”目前,我国销售电价主要按用电行业与用电性质进行分类,分为居民生活用电电价、商业用电电价、非居民照明用电电价、大工业电价、普通工业电价、非工业电价、农业生产电价、趸售电价和其他电价九个类别。

在定价方面,我国主要采取的是单一制电价和两部制电价,现在,随着电力改革的进展,部分省市也开始实行峰谷分时电价、丰枯电价、避峰电价等。

我国目前电力市场仍不完善,销售电价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虽然政府依据行业的不同,分别制定不同的销售电价,平衡了整体电价水平,但是这种电价制度并不能很好适应市场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未能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销售电价。

(2)用户分类标准不一,电价交叉补贴严重。

(3)峰谷分时电价、丰枯电价未能全面推行,且价差过小。

(4)两部制电价比例需要调整。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国外的电力市场上,一般采取间接定价的方式,由市场形成销售电价,减少管制部门的干预。在我国,销售电价受政府管制,定价原则是公平负担,有效调节电力需求,兼顾公共政策目标,保护电力企业和用户的合法权益,采取直接方式,政府直接制定销售电价价格水平。

目前,在电价形成各环节中,上网电价逐渐放开管制(竞价上网),而输配电价格和销售电价还是由政府定价,买方的电力市场逐渐活跃,卖方的竞争的电力市场难以形成,这不利于整个电力产业的发展,因此应该适当放松对售电价格的管制,并且进一步对销售电价进行管制改革。

(1)放松对售电价格的管制,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销售电价。从国际上看,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电力改革时,都是从放松管制开始,打破电力产业垂直一体化经营的局面,从竞价上网到逐步放开输配售电环节。我国目前已经开始竞价上网,借鉴国外经验,可以逐步放松对销售电价的管制,由政府定价逐渐向市场定价转变,最终形成竞价销售,使电力商品的价格,既能反映电力本身供求关系,也能反映电力商品价值。

(2)简化我国电价消费的分类形式。我国各省市用户电价消费分类不统一,这也导致了电价的交叉补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尽快简化电价消费的分类形式,按照2005年下发的《销售电价暂行管理办法》中规定的销售电价的分类形式(居民生活用电、农业生产用电和工商业和其他用电)尽快推进改革。

(3)扩大峰谷分时电价与丰枯电价适用范围,同时适当增大两者价差。峰谷分时电价与丰枯电价的实施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效率。目前它们适用范围过小,实施主要为工业用户,居民、商业用户等都未执行。所以扩大适用范围,同时适当增大可靠性电价,降低避峰电价,提高枯水期电价,降低丰水期电价,真正达到引导、改变、激励用户合理移峰。

(4)建立销售电价与上网电价、输配电价的联动机制。要在电力产业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就需要建立起销售电价的价格联动机制,使得上网电价,输配电价的变动能够合理传导,真正实现由市场决定售电价格,而不是由政府管制制定。

(5)合理分配两部制电价比例。两部制电价以基本电价来补偿固定成本,电度电价反映变动成本。合理的两部制电价应反映不同负荷率的容量成本在电度电价和基本电价中的比重。因此,合理分摊容量成本,分配电价比例是一个核心问题。

在销售电价改革中,居民电价由于居民户数庞大的特性,尤其值得注意。居民销售电价在过去十多年来基本没有大幅调整,但由于居民不论作为整体还是个体,议价能力都比较弱,即使在未来电力改革后,也没有办法成为真正的竞争性用户。不过电是一种准公共产品,电力企业必须提供普遍服务,如何使每个居民享受到合理低价的电能商品,是每个电力企业与监管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3结论

目前,我国在电力行业正在积极推进改革,从最初的“政企分开,省为实体”,到之后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可以说我国的电力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目前的电价定价方式仍存在一定问题。上网电价的“双轨制”问题,煤电矛盾问题;输配电价中的接入价格歧视问题;销售电价中居民电价问题,普遍服务性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以后的电价改革中要极力关注并且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范斌电价规制方法与应用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

[2]闫茹,王久梗我国销售电价管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5):61

[3]完善我国输配电价形成与规制[J].上海管理科学,2013(2):28-33

[4]闫阳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实施的必要性及障碍[J].价值工程,2012(14):141-142

[5]戴平生我国电力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

[6]彭孝平电力行业管制分析[D].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7]袁洁我国电力产业输配电价格管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8]田甜电力价格政府管制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9]章志坚现行销售电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价格月刊,2007(12):33-34

作者:杨艳 钟伟

销售电价调整国民经济论文 篇3:

我国电价改革的路径依赖:理论与经验研究

摘要:在研究电价改革的过程中,路径依赖理论能较好地解释不同阶段下变迁的差异。文章通过对日本、美国电价改革路径的经验及借鉴,并在我国电价的历史考察的基础上发现,结构驱动的路径依赖与制度驱动的路径依赖在我国电价机制演进中都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文化驱动的路径依赖也是电力价格改革路径依赖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电价改革;路径依赖;理论回顾;经验研究

一、路径依赖理论回顾

路径依赖(Path Deoendence)的概念来源于人们对具有正反馈机制(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的开放系统的认识,所谓正反馈机制就是一种系统的自我强化机制。路径依赖是指。受到外部偶然性事件的影响,某种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如果在系统内部确立,便会在以后的发展中沿着一个特定的路径演进,其他潜在的(更优的)体系很难对它进行替代。在自然科学中已经发展起了较为成熟的测定系统正反馈机制的方法。如通过分析耗散结构、奇异吸引子参数、混沌分布参数和自催化机制等。而在社会科学中,一种社会系统的正反馈机制的形成则被归因于递增收益的存在。

二、我国电价改革中的路径依赖:经验研究

1,日本、美国电价改革的经验与借鉴。日本对电力根据不同用途。制定多种收费标准及收费方式。主要类型有:以居民为对象的家庭用电;以办公楼、商店等为对象的商务用电:以工业为对象的高压电及大规模工业企业用的特别高压电等。其次,在电力收费制度改革方面的措施包括:实施供电合同收费确定申请备案制;引入地域间竞争;实施燃料费调整制度;大规模用户供电零售收费自由化:实施供电合同收费下调申请备案制等。目前。对大规模工业企业、商业大厦等特定单位的用电收费管制已经放开,实行了自由化对象用电收费政策,由用户和电力公司之间通过协议决定。而家庭、商店、办公楼、医院、普通企业等用电收费仍然实行严格的管制,由与用电量无关的基本收费加上根据使用量收取的从量收费所组成。再次,由于电网设备投资巨大。新进入供电企业一般难以承担高额的电网投资费用,而且各自建网,势必造成重复投资、对经济效益的提高无益。所以,日本经济产业省规定新进入的供电企业必须使用10大电力公司电网进行供电。第四,由于日本发电企业过分依赖国外石油与天然气的进口,因而燃料进口价格变动对电力公司经营业绩有着巨大的影响。为了使非自由化对象部分电力收费能够迅速反映原油价格、汇率变动等情况,从1996年1月开始,推出了对应于燃料费的变动,收费每3个月进行一次自动调整的“燃料费调整制度”。美国电力市场化与电价改革发端于佛罗里达电力联合集团的电力市场实践,这是一种自然发育的电力市场化模式。它经历了由紧急功率交换、制定联合运行政策、经济功率交换一直到电力交易市场(电力联营经纪人系统)等不同阶段,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为美国的电力市场化与电价改革积累了经验,并成为后来美国各州形式各异的电力市场化的借鉴。美国电力高层的特有结构和发展过程与美国电力产业的历史状况以及美国政府的产业政策有关。由于美国电力产业中的75%为私人所有,因此,尽管美国政府意识到对发电、输电、配电和供电实行垂直一体化的市场与电价结构会阻碍竞争,1978年美国颁布了新的《能源政策法》,进一步促进了发电市场自由化,1995年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FERC)发布了Mega-NOPR提案以促进输电服务的开放,1996年又颁布了两项法律,详细规定了电网开放式输送电力及其收费标准。

这些对我国电价改革的借鉴:第一。在电价改革过程中,可以适当放开部分用户的电价。允许部分特定用户与供电企业自主协商定价,政府主管部门不必过多进行干预;第二,在电价调整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与燃料价格的联动关系;第三,在制定和调整电价时。要引入一定的效率标准,使不同的电力企业的成本具有相对可比性,从而避免按照个别成本定价的“一厂一价”现象:第四。正确处理和协调不同独立发电企业之间与统一电网之间的关系。

2,我国电价改革与变迁的历史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电价制度,政府是唯一的垄断经营者。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从80年代起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电价改革,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1997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由于电力建设资金不足。电力工业发展缓慢,电力供应无法满足国民经济的需求,出现了全国性的严重缺电局面。1985年。国务院实行了多家办电和多渠道集资办电的政策,与此相适应,实行了多种电价制度。这些措施的实施,改变了中央政府独家办电和单一的计划电价局面,调动了社会各方面投资办电的积极性,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的电荒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1998年~2002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电力高速发展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双重影响,一些地区在部分时段出现了电力供大于求的情况。这时,以个别成本为基础定价的还本付息电价政策显示出了弊端。电力项目造价越来越高,小火电厂盲目发展,劣化了资源配置,电价节节攀升。1998年,国家适时调整电价政策,以“经营期电价”政策取代“还本付息电价”政策。这一政策实行后,原来的“一厂一价、一机一价”的定价方式逐步向按标准成本(社会平均成本)的定价方式过渡,电力项目还贷高峰期保持了电价水平的基本稳定。为保持我国经济竞争力创造了条件,同时对促进电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以产权结构性分离为标志走向电力工业市场化。2002年底我国电力工业被重新划分为2家电网公司、5家发电公司和4家辅业公司,这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结构性改革的开始。进入2003年,电力供求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许多地区产生电力供应紧张。新形势要求尽快建立新的电价形成机制。既能刺激供给,吸引电力长期投资,提高效率。又能通过价格杠杆抑制不合理的需求,以达到电力供求的动态平衡。

以上电价改革的路径表明,我国的电价改革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逐步进行的。前两次改革都是经济发展的推动促成的,改革确有成效,如打破了单一的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模式。带来了发电市场的投资繁荣。并通过适时的调整电价政策。增加了我国电力市场的供给,极大地推动了电力发展,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电力支撑与保障。但这些改革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而进行的,不够系统,也没有形成明确的改革路径。

三、我国电价改革中的路径依赖现象

1,文化驱动的路径依赖。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任务还很艰巨,电力行业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电力供应相对不足的问题。针对这种特殊的国情,电价改革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坚持为电力发展服务,实现

电力供求平衡,避免电力危机。第二个原则,即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这一原则的贯彻是为了保证电力行业的既稳定又发展。改革的第三个原则是要使政府、企业和用户都满意的原则,这主要是从检验电价改革成功与否的角度来考虑的。对政府,要保证电力生产和使用的安全,要有利于节约煤、电资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企业,要鼓励投资并改进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对消费者,要保证充足的电力供应,保证用户自由选择用电的权利和各类用户用电之间的公平,避免电价过大的波动。

2,制度驱动的路径依赖。首先,应打破传统的由各级政府部门和电力企业共同组成的电价管控机制,成立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社会电力监管机构。将电价由政府直接管制转变到间接管制。其次,依法规范。实行厂网分开,建立电力市场,规范各类电价制定的原则和程序,依法管理电价。再次,要提高价格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实行听证会制度。听证代表由法律专家、财务金融专家、电力专家、用户等组成。形成依法管电、办电、用电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积极营造民主管理的环境,建立沟通政府、经营者、消费者的对话渠道,提高电价监管的透明度。

3,结构驱动的路径依赖。我国电价结构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从供应侧来看,发电与输配电电价结构不合理,这与我国长期以来“重发、轻供、不管用”的指导思想有关。二是从用户侧来看。民用电价偏低,工业和商业电价偏高。居民生活用电是低压用电,用户多,用电量小,负荷率低,供电成本最高;工业和商业用电正好相反,电压高,用户少。用电量大,负荷率高,供电成本低。所以按价值规律办事,民用电电价应当最高。我国目前民用电价低于大工业电价,且民用电普及率是发展中国家最高的国家,因此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电力交叉补贴最严重的国家。此外,两部制电价、峰谷分时电价和有功、无功电价也都存在严重的结构问题,如两部制电价中基本电价严重偏低,电度电价偏高等。所以电价改革中应设法解决电价结构问题。从电价改革来看。调整电价水平比较好办,要调整电价结构和能源比价关系难度很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忽视后两个方面的问题,使得价格严重扭曲,这也是我国电价改革的难度所在,电价改革的任务艰巨。

四、电价改革过程中的路径分析

1,上网电价改革。根据《上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竟价上网前,发电企业上网电价主要由政府管理,逐步引入竞争机制,为竞价上网做好准备。这期间采取的过渡措施有: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将部分发电项目通过政府招标的形式建设;对新投产燃煤发电机组制定标杆上网电价;逐步统一老电厂上网电价:将上网电价与燃料价格实行联动。竞价上网后,参与竞价的机组主要实行两部制电价。所谓两部制上网电价,指将上网电价分为容量电价和电量电价。容量电价(元/千瓦)主要反映发电厂的固定成本,与发电厂类型、投资费用、还贷利率和折旧方式等密切相关,与上网电量无关。电量电价(元/千瓦)主要反映发电厂的变动成本。其中,容量电价由政府制定,其主要作用是为投资者提供部分收入保障,引导电力长期投资。容量电价水平以各电力市场发电机组平均投资成本为基础制定,逐步过渡到由市场竞争确定。电量电价由市场竞争形成。各区域电力市场可以实行全部电量集中竞价上网,也可以同时允许大用户和独立核算的配电公司与发电公司进行双边交易。一方面。通过容量电价,电厂可以收回投资成本和部分投资收益:另一方面,电量电价采用竞价上网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使发电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两部制电价既鼓励投资。又激励企业降本增效,是一种很适合我国当前实际的定价方法。

2,输配电电价改革。输配电网络具有自然垄断性,对输配电价的改革最终目标是要对其进行激励性规制。对此,《输配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对输配电价的改革分三步到位:第一步,将隐含在终端用户销售中的电网输配电费用予以明确,并向社会公布。第二步。适应我国电网快速发展的需要,逐步过渡到以“成本加收益”方式核定输配电价格。第三步,待电网发展比较成熟后。将选择激励性较强的“价格上限制”和“收入上限制”等基于业绩的规制方式制定输配电价,进一步鼓励电网企业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销售电价改革。由于现行销售电价的分类方法未能充分体现用户的用电特性和公平负担电力成本的原则,《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逐步将销售电价简化为居民生活用电、农业生产用电、工商业及其它用电三类。同时细化按用电特性分类。对不同电压等级、不同负荷率的用户分别制定不同的价格。对于居民电价。由于与供电成本相比明显偏低,对其进行适当调整(提高)是合理的。考虑到居民电价的变动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可以采取逐步提高的方法。在对销售电价进行规制的实践中,政府应该继续推进或引入(峰谷)分时电价、季节性电价和可中断电价等多种电价制度(目前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各电网在销售侧均实行了峰谷分时电价)。赋予用户选择不同的电价形式和供电标准的权利,使销售电价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上网电价的变动情况。

五、结论

研究路径依赖理论,既要重视历史的路径依赖。也要重视历史的非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理论告诉我们。电价改革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电价改革者的主观愿望和既定的目标模式,还依赖于一开始选择的路径。改革者不仅要考虑改革措施的直接效果,更要考虑改革所选择的路径是否正确。一旦出现路径偏差要及时纠正,避免无效率的路径依赖发生。

作者:李 非 周彦平

上一篇:报纸专栏品牌经营管理论文下一篇:旅游饭店品牌经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