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外贸依存度下经济调整论文

2022-04-27

【摘要】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造成西方发达国家严重的经济衰退,也给新兴市场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作为在国际出口市场上占据相当地位的中国同样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与此同时,中国外向型经济的转型也日渐紧迫。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外贸依存度下经济调整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外贸依存度下经济调整论文 篇1: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国际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对我国出口贸易带来巨大影响和冲击,就业形势也受到严重影响。展望2010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我国对外贸易也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为我国扩大就业带来良好的经济环境。但金融危机对我国带来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国际经济动态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做好充分准备,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积极扩大就业。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带来的影响

(一)对农民工就业带来直接冲击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业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三部门调查,200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亿人,2009年春节返乡农民工人数约为7000万人,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0%左右。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而这些企业中农民工就业比例非常高。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2009年6月底调查,2009年二季度,农民工累计外出1.2亿人。总的来看,农民工返乡及外出人数均不断下降,总体趋于平稳。大量的返城农民工已找到了工作,但已就业的农民工收入下降,工作不稳定的情况比较普遍,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加大

大学生就业属于增量就业,受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611万,约占本年度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加上历年累积未能就业的毕业生,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人以上。受金融危机影响,各行业对大学毕业生总体需求减少,导致毕业生就业签约率降低。

(三)东部地区就业受到明显影响

在金融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企业和制造业受到较大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遭受的冲击最为严重,其次是长江三角洲地区。2009年二季度,在14个城镇就业增速加快的省份中,有9个是西部省份,说明西部地区受世界经济危机冲击相对较小。产业结构和外贸依存度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地区间受冲击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四)劳动者收入有所减少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一些企业和行业订单减少,开工不足,通过轮岗轮休、减员减薪等办法渡过难关,劳动者收入受到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2009年上半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667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9.8%,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是近6年来同期增长幅度最低的,这反映了金融危机导致工资增幅减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回落明显。

(五)人力资源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将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一次机会,也使得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发布的三季度分析报告,2009年三季度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求人倍率分别为1.95、2.24和2.28,而总体求人倍率仅为0.94。这表明我国普通岗位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而具有较高技能的劳动力则严重供不应求,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而在劳动力需求回升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回升更快。

二、当前我国就业面临的形势

(一)有利形势

1、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好于其它经济体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稳定回升。当前经济形势总体呈现企稳向好势头,未来我国经济有望 “全面复苏”,即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2、世界经济缓慢复苏

2009年二季度以来,各主要经济体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使工业生产下降势头得以逆转,为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创造了条件。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报告预测,世界经济将在2010年增长2.4%。其中,发展中经济体将成为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亚洲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将保持较快增速。世界经济复苏有助于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为扩大就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企业和消费者信心明显恢复

随着我国经济的回暖,企业家信心指数从2008年四季度94.6的最低点逐月回升至2009年三季度的120.1。消费者信息指数已经从2009年3月份的最低水平86.0逐月回升到2009年8月份的88.0。消费者和企业家信心的恢复将对2010年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不利影响

1、外需不足的情况将长期存在

本轮世界经济复苏是以非常规、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广泛的政府干预支持为基础,主要发达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扩张空间有限,支持需求扩张的基础不具有可持续性。如美国2009财年财政赤字达到1.4万亿美元,赤字率高达10%,创二战以来新高。德、法等国财政赤字率均超过3%的控制目标,日本财政赤字率达到9.4%。各国基准利率也处于历史低位。尽管短期经济指标先行回暖,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固,不排除还有反复的可能。从历史经验来看,就业形势好转一般滞后于经济复苏,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可能继续恶化,消费和投资增长难有明显起色。因此,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出现大幅回升,外需萎缩仍未出现根本转机,外需不足的情况将长期存在。

2、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一方面,我国在中高端产品领域将面对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也使其对高度依赖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调整自己的需求结构和负债消费的消费模式,压缩消费,增加储蓄,这种改变必将影响我国出口的增长,压缩我国出口增长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在传统优势产品领域也将面临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挑战。许多发展中国家竞争力得到了增强,总体竞争力进一步上升,并且可能继续通过本币贬值等手段争夺国际市场。

3、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亚、非、拉国家地区相继开放国门,其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给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带来巨大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渐上升,国内劳动力供求结构的矛盾将推动劳动力工资成本不断上升,降低我国低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国内经济调整将对就业带来影响

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势必会将重心放到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和劳动力等资源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移。这即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也是劳动力报酬提高和消费升级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社会向企业提供更多接受更好教育具有更高技术能力的劳动者。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7000万技工中,中级工占35%,高级工只有0.5%。如果把农民工算进去,中级工以上的工人比例不超过20%。而且,由于大多数农民工长期处于漂泊中,随着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其竞争力将进一步下降。

四、后金融危机时期扩大就业的政策建议

扩大内需、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目前扩大就业的基本思路。但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必须统筹扩大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任务,把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的生产结合起来加以解决。

(一)保持现有政策的延续性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应保持国务院各项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措施的延续性,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在落实扩张性财政政策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时,优先安排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产业和项目,鼓励和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更好地发展;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纳入经济刺激计划,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就业促进政策的制度化和长期化,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性强的就业促进政策体系。

(二)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和出口转型

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当前对外贸易形势对我国就业仍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从长远看,我国出口企业要主动适应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化危为机,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和出口转型。一方面要利用市场回暖和市场份额扩大的机遇,支持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促进力度,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另一方面要增强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大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我国中长期贸易结构调整,积极推动外贸出口转型,促进加工贸易出口向一般贸易出口转变,促进数量型出口向质量型出口转变,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由于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部分FDI将投资在我国沿海地区的企业逐步转移到周边国家,此外东部沿海地区正积极推动产业升级,这些因素都将对我国的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力度引导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并首次提出要加大支持信贷政策对产业转移的力度。产业转移既有利于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将使企业可充分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廉价劳动力。因此,要积极鼓励沿海地区的外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集中,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根据产业的运行规律和产业发展的自身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选择地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

(四)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教育

一是要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各类专科学校的引导、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技术工作,扩大专科和中专教育比例。同时在技术职务晋升和工资调整中弱化学历的作用,在工资待遇上向高级技工倾斜。二是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目前,我国农民工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这和当前农村教育状况密切相关。农民工的素质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水平。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五)加强政府对就业的指导和服务

一是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运用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鼓励企业积极安置和吸纳就业,引导人才资源配置方向。二是完善就业信息发布。完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发挥信息在引导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中的作用。鼓励发展职业中介组织,沟通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促进再就业。三是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求职者和在职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使他们逐步适应结构升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四是认真履行劳动力市场的监管作用。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规范的市场竞争、人才流动的外部环境。

(胡成,1981年生,湖南郴州人,对外经贸大学WTO学院在读博士,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司。张汉林,对外经贸大学WTO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作者:胡 成 张汉林

高外贸依存度下经济调整论文 篇2:

后危机时代我国外向型经济策略

【摘要】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造成西方发达国家严重的经济衰退,也给新兴市场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作为在国际出口市场上占据相当地位的中国同样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与此同时,中国外向型经济的转型也日渐紧迫。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 压力 机遇 对策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外向型经济近年来的贡献功不可没。2004—2007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分别达到2.5%、2.2%和2.3%,贡献率达到20%左右。正是这种国际贸易的顺差使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到2009年年末已达23991.5亿美元,从而增强了我国应对各种经济冲击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在迅速提高,从1978年的9.74%提高到2007年66.82%,这为我国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本国经济创造了条件。外贸依存度的提高,意味着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出口初级和用简单产品换回国外先进设备以提高我国的生产能力方面。如今,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已经不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外汇来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而是已成为整个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对外贸易在经过长达6年20%以上的高速扩张后已经面临着调整的需要,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和世界经济衰退则加深了这种调整的程度。

一、当前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

1、国际贸易环境异常严峻。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仍然存在很大变数,占我国出口市场比重60%的主要发达国家相继陷入经济衰退,失业率不断攀升,居民消费持续下滑,一些大的资源输出国受到初级产品价格暴跌的重创,经济开始有衰退迹象,对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经济也都面临巨大困难。2009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次下调了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降至0.5%,为二战以来最低增速。另外,由于信心受到重挫,要求萎缩,汇率动荡,世界贸易受损的程度甚至超过了经济。

2、全球修复性失衡产生的外需持续萎缩。外需不振将成为一个中长期问题,目前美国失业率超过10%,创26年新高,欧元区失业率也达到了10年来的最高值。欧美居民的消费模式已悄然改变,加之各国拉动内需的政策,使得消费减少,而对出口依赖的中国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危机后,美国经济战略出现重大调整,基于绿色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将成为其新的经济模式。美国经济战略向出口导向型实体经济调整,将对我国已经具有的优势出口产业形成冲击,“世界工厂”的地位或受威胁。另一方面绿色设备和技术的出口将成为美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形成对我国产业升级的战略遏制。

3、低成本竞争优势将面临转型压力。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呈不断提高之势,以美元计算,中国劳动力价格每年上升25%,2008年中国小时工资已达到印度的1.2倍,越南的5.7倍。在中国最富竞争力的纺织品行业,劳动力成本已为东南亚近邻的3—4倍,可以预见今后较长时期内,新兴国家必将成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主要竞争者,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全球竞争优势能否继续保持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4、加工贸易比重大,自主品牌少。2008年,中国加工贸易的顺差达2968亿美元,高于外贸总顺差的2955亿美元,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额达5721.95亿美元,占外资企业出口总额的72.37%。加工贸易大多为贴牌、定牌生产,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在我国出口商品中,拥有自主品牌出口产品的企业不足20%,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足10%。后危机时期,预计中国的环境、资源、要素成本都将进入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这将降低中国对低成本驱动型国际资本的吸引力。为此,中国加工贸易生产体系将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

5、模仿创新模式也受到了挑战。在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普遍不高,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较弱,在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链中尚处于低端的配套加工环节。虽然在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9万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478.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8.6%,然而经研究发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7%有研发投入,研发支出占销售额比重超过4%的企业仅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0.18%。外资企业虽拥有较多发明专利,但配置在中国的产品增值链环节,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工序。在1995—2006年间,中国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有95%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有90%以上是由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中国的模仿创新模式必须向自主创新模式过渡。

6、结构性贸易摩擦加剧,市场瓶颈增大。2009年以来,我国成为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各国高失业率带来的政治压力将促使各国政府采取保护主义措施。美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中,明确规定了“只买美国货”到“雇佣美国人”等有关条款,欧盟在2008年前10个月新发起的14项反倾销调查中,有6项是针对我国的。2008年10月以来,印度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了17起贸易救济调查,并对我国钢铁、化工、纺织等产品实施进口限制措施。我国成为了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目标,在这些贸易摩擦案件中,主要涉及的行业均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传统工业。

7、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已迫在眉睫。我国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是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出口产品多为需求弹性低、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少的制成品,为了实现总体收入的提高只能依靠出口额的增加。在未来几年内,中国要做到依靠内需尤其是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尚不容易,要依据开拓新兴市场来抵补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带来的进口需求缺口也有难度。此时,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更应注重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而不是规模和速度,否则将带来更大的贸易摩擦和利益冲突,而增加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只能带来更大的经济福利损失。

二、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外贸整体形势的预警监测。跟踪研究国外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策略以及时间窗口对我国的影响,及时应对退出冲击波可能对我国外贸造成的损害。我国要将稳定外贸作为稳定就业的重要手段,尽可能延长外贸刺激政策的退出窗口启动时间,继续保持外贸政策的相对稳定。

2、把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点从追求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转向追求外贸增长效益和质量。在全球需求缩水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形势下,稳定出口的措施要高度关注主要贸易伙伴的反应,有效利用危机压力倒逼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

3、采取刺激内需的办法来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引致的投资、出口减少困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投资增速回落,企业投资效益不断降低,出口更是受到欧美经济衰退的影响,已先行陷入困境。为此,国家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措施,如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灾后重建以及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等,以保证经济平稳增长。外贸企业正应借此机会开拓国内市场,加强与国内渠道商、品牌商的合作,以形成兼顾两个市场的新格局。

4、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我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经济增长严重依附于别国是无法持续发展的,必须要靠企业的自主创新,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优化升级带动转变,打造全球“低碳制造”中心,培育出口新增长点,应对国外碳关税。同时,还要重点在资源开采、能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利用等环节探索新途径。并引导和规范生产消费行为,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进一步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5、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形势对服务贸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会计、知识产权、技术、设计、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也要进行“理性出海”。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现代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扩张,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6、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利用各种政策鼓励外向型经济尤其是民营中小出口企业的发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如出口退税政策、汇率政策的调整为我国外向型企业渡过了难关并创造条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有经济是我国外向型企业的主角,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外向型经济的主角。因此,我们应大力扶持、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包括从扩大市场准入、政策扶持、大企业带动等改善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环境;从信贷、担保、金融等方面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帮助中小企业合作建立境外分销网络、“走出去”平台、加工组装基地、物流及配送体系。

7、从以开放国内市场,强调吸引利用外资为主,向注重开拓国际市场,积极稳妥地推动企业“走出去”的方向转变。设立优势产业“走出去”专项扶持基金,帮助国内过剩产能、国际市场份额已趋饱和的产业,有目的、有计划、有国别地“走出去”。通过采取绿地投资、份额权益等方式,充分利用国外资源、渠道和品牌,提升我国资源性产业的竞争力;通过工程承包、成套设备出口等方式介入国外基础设施运营,在全球优化配置产能,化解经营风险,转移部分具有就业刚性但严重影响减排目标的产业,化解绿色壁垒和贸易摩擦风险。

8、全方位扩展国际市场。我国以往的外向型经济是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对象的,我国向欧美、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的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45%以上,而对于新兴市场如中东、东欧、非洲、拉美的市场份额所占过低。危机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回落,需求萎缩,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我们应注重新开发市场,全方位扩展国际市场,尤其要注重欧盟、东盟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发,以弥补传统市场的出口增长回落。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全球衰退下的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2] 张勇:外贸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与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时间窗口研究[J].国际贸易,2010(1).

[3] 张燕生:后危机时代:中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最重要[J].国际经济评论,2010(1).

[4] 石红莲: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传导效应[J].国际贸易问题,2010(1).

[5] 伍长南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以福建省为例[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胡冬梅)

作者:谢 丹

高外贸依存度下经济调整论文 篇3:

浅谈宏观经济减速背景下的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摘 要:目前,全球经济依然复苏缓慢,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都需要较长时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将明显放缓。企业经营要适应“转型、减速”的经济环境,主动变革,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本文以浙江物产中大元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提出企业转型升级策略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宏观经济;减速;转型升级

一、全球经济复苏缓慢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2008年一次探底,各国均采取了力度较强的经济刺激政策和货币扩张政策,2009年到2010年在曲折中逐步复苏,但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重返下降通道,正在进行漫长的二次探底。

目前,全球经济依然复苏缓慢,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潜在威胁加大。2012年10月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3.3%,2013年将增长3.6%;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下降,复苏强度不及之前预测。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美国、欧盟主要面临控危机、防衰退的挑战,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等新兴经济体主要面临调结构、保增长的压力。

(一)美国、欧盟:控危机、防衰退

今年以来,在欧盟、日本等经济体增长疲弱的对比下,美国经济相对较强,美元指数震荡飙升。从下半年看,美国经济温和复苏应能持续;从更长的经济周期看,美国经济从房产泡沫破裂到完全复苏是漫长的过程,美国具有市场和技术创新等优势、主要银行和家庭去杠杆过程基本完成,预计未来几年GDP增长2%-2.5%将会是常态。

欧债危机仍然是影响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最大风险因素,欧债问题将可能至少在十年内会反反复复,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长期阴影和波动源泉。从短期看,欧盟峰会成果超出市场预期,希腊继续留在欧元区,西班牙银行危机暂获缓解,欧洲救助基金ESM启动,欧盟朝银行联盟迈出第一步,欧债危机可能在三季度相对平静。预计欧盟经济今年三季度触底,四季度开始脆弱的复苏。

但欧盟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新的风险因素包括西班牙地方政府财政危机浮出水面;希腊、西班牙等国消减开支不达目标,或需要接受持续和全面的救助;随着西班牙、意大利的偿债高峰到来,债务危机随时都有可能重新升级。目前欧央行政策仅仅治标,而可以治本的欧盟财政联盟措施却因为政治原因举步维艰。

(二)新兴经济体:调结构、保增长

过去十余年“金砖国家”的高增长得益于全球化红利和改革红利的叠加效应。短期内,新兴市场国家面临这两大红利撤退的挑战。对于制造业出口国而言,外贸依存度高的国家压力较大;对于大宗商品出口国而言,则面临中国经济放缓和商品价格回落的双重压力。

在本轮经济调整中,“金砖国家”都面临着较大挑战:经济增速放缓明显,部分国家面临外资撤离和货币贬值的双重压力。尽管各国的经济基础和政策调整空间不尽相同,但周期性增长压力和长期竞争力挑战却相似。在外部需求下降、内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以前的依靠出口、投资为主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需要经济结构的逐步转型。

今年以来,中国、印度和巴西都对政策进行了调整,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放松减少经济的下行风险。与中国相比,印度和巴西的通胀压力尚未减缓,政府财政压力仍然较大,政策调整的空间相对有限。目前各国在财政刺激与货币放松上都存在空间,预计下半年开始有所反弹。长期看,不少新兴市场国家由于自身改革滞后,受欧元区危机风险的影响——尤其是依赖外资的部分国家,将可能面临明显的经济和金融危机的风险。

二、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明显减缓

受我国政策主动调控和外部负面冲击双重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在2012年前三季度持续下行。展望2013年的中国经济,本轮经济下行很有希望在2012年底四季度见底,但2013年上半年的反弹幅度不大,中国经济将出现一个类似“L”形底部特征(类似1998年-2002年的情形)。经济见底的主要理由是: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2013年初政府换届的背景下,中央政府和地方将陆续出台一系列“稳增长”的举措,采取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扩大投资、稳定出口、刺激消费。

长周期看,中国经济增长将明显下一个台阶,GDP总额的增长速度从前几年的9%-11%区间,未来几年很有可能减速到6.5%-8.5%区间。制约中国经济强劲回升的主要不利因素是:企业去杠杆化、去库存、房地产去泡沫化过程继续,激进扩张型的刺激政策无法出台,外需将持续低迷,劳动密集型企业(包括外资品牌代加工企业)逐步外迁,企业真正转型需要较长时间,经济自主增长动能受限。

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一个国家(地区)在经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之后,其经济增长速度必然要下一个台阶,转入中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必然要经历重大的转型升级,中国大陆只不过比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香港晚了几年而已。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经济一直高歌猛进,如此大体量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在全球经济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但是,这样的高速发展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过去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拉动,GDP主要是“水泥”加“钢筋”构成的,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其中还包含着高能耗、低效率和环境污染。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扭曲的增长,投资扩张是第一主力,消费占GDP的比重逐步下滑,十年下降了十多个百分点,这是不可持续的增长,也是不平衡的增长。2002年以来,我国固定投资名义增长速度超过25%、实际增长速度超过20%(扣除物价因素后)。在房地产行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突飞猛进的带动下,我国钢铁、有色、水泥、汽车、煤炭、电力等很多行业的产能扩张达到空前的程度,并迈上了世界第一的巅峰。以钢铁行业为例,1998年我国钢铁行业的产量为1亿吨,2003年的钢铁产量达到2亿吨,到2010年的钢铁产量超过了6亿吨。2012年我国钢铁行业逐步进入寒冬,价格节节下滑,呈现行业绝大部分企业亏损的局面。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调整的压力,中国经济拐入山路,改革行至深水,转型遇到障碍,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

三、把握“稳增长”政策导向

2012年5月份以来,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效果正在逐步显现,经济出现了筑底企稳迹象。这一轮经济刺激政策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作为主基调,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从外延式增长转变为内涵式增长,从数量型增长转变为效率型增长。为此,企业要密切关注这一轮中国经济“稳增长”政策的新特点,及时调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一是注重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为避免政策“超调”,新经济周期的宏观政策调控以微调为主,不能期望类似4万亿的“猛药式”刺激政策;以总量调控为主、结构性调控为辅;逆周期政策操作继续在稳增长和调结构间寻平衡。通胀加速回落也为货币政策放松提供了更大空间。

二是在“稳投资”中引导战略转型。政府在启动一批“十二五”重点项目的同时,提出要更加强调投资方向,向技术升级、更新换代、基础设施、民生、西部地区等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预计政府将继续出台新的产业政策,取消行业垄断,放宽民间资本准入的投资领域;推动金融改革,积极引导产业升级、产业集聚、产业整合、产业并购。

三是把扩大内需作为重要的战略基点。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把扩大内需作为重要的战略基点”。在促消费政策组合中,最快推出的将是一些“治标”之策:包括继续实施家电下乡、流通领域税收减免(降低流通费用)、鼓励信用消费政策等。同时,将逐步推出扩大消费的“治本”之策: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包括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特别是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力度,有助于企业提高员工收入;继续完善医疗、养老和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城乡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

四是注重增强出口竞争力。我国政府除了继续落实和完善现有出口政策以外,将更加注重培育外贸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自主品牌,鼓励加快建设外贸生产基地,搭建贸易平台,鼓励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

四、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开始从“超常规”增长回归到“常态化”增长,企业经营要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主动变革,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以下以浙江物产中大元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大元通集团”)为例,提出转型升级策略的相关建议。

中大元通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浙江物产集团的重要成员企业,由原中大集团和元通集团两家企业融合而成,主营业务为汽车贸易与服务、房地产、金融期货、国际贸易和机电实业等五大板块。2011年,中大元通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69亿元,完成利润总额11亿元,经营规模位列浙江省上市公司第1位,综合实力位列中国上市公司百强榜第88位。目前,中大元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业务模式问题以前汽车业务主要依靠新车进销差价盈利,地产业务主要依靠土地增值盈利,期货业务主要依靠经纪业务盈利,在新的经营环境下,这些传统方式的盈利模式无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1.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宏观经济上一轮增长周期,部分企业依托资源、低成本、货币超发引起的资产涨价取得了一时的成功,但那不是企业真正的能力,主要靠“外因”——依靠外部环境的托扶。未来的新周期,将是中国产业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经济环境的最大特征是“减速、转型”的,企业持续发展主要靠“内因”——依靠自己的能力飞起来,需要依靠企业战略能力,需要通过内生性的创新变革,培养核心竞争力,顺利跨越宏观环境的波动。适应企业转型要依靠企业研发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加快技术创新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要素配置等,加快向品牌化、高端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

为此,中大元通集团确立了“创新驱动、研发领先”的发展战略,建立了创新发展委员会和研究发展委员会,指导并推动各产业的转型升级,并设立创新发展基金,用于鼓励和扶持创新,建立年度“重点研发课题”工作机制,组织专业力量进行研发推进,并开展常态化的“建言献策”活动,广泛征集合理化建议,完善经营管理工作。

在中大元通集团业务模式转型上,汽车业务需要向价值化投资体系和后服务新业态转型,赢利点重点突破汽车维修业务、汽车租赁、二手车和电子商务等环节。地产业务需要向物流地产、商业地产、生活综合体转型,赢利点重点突破精装修、物业管理、标准化管理等环节。期货业务需要向经纪、资产管理、投行及咨询等新业态转型,赢利点重点突破产业链客户开发、CTA业务开发等创新工作。

2.进一步聚焦经营领域。

上一个经济周期机会多,所以很多企业喜欢搞“大而全”,铺的面越来越广,而且“宁为鸡头不做凤尾”,无法实现整合。在新的经济周期里,分工深化、专业能力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人力资本素质上升,企业要更加注重并购整合,在一个经济周期的低谷,往往是收购兼并的大好时机。有能力就实施横向并购或纵向并购;非核心主业要舍得放弃,也可以适当推行“分包”、“外包”,硅谷绝大部分公司都是“分”出来的,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得专精。

在以前的发展历程中,中大元通集团涉及的行业较广、经营的品种较多。在新一轮的经济周期里,为了聚焦经营领域,需要进一步确定“3+5”产业策略,即:“汽车、地产、期货”为集团三大战略产业,“服装、粮食、棉花、不锈钢、电缆”为集团五大重点产品,舍得放弃一些不适合的业务,将企业有限的人、财、物等要素资源向战略产业优先配置。同时,在扩张战略上,需要抓住相关产业景气低点的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大力开展战略并购,实现有效扩张。

3.注重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互动。

在新的经济周期,产业经营与金融运作是融为一体的,缺少金融资本的助推,或者运用金融工具不熟练,等于比竞争对手少了一条腿。一方面要坚持主业不动摇,主业是立足之本。另一方面,企业需要以战略的思维、以合适的比例开展金融运作,要充分利用资本运作、金融衍生工具等手段,促进主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良性互动。

中大元通集团作为一家上市公司,需要全方位设计开展资本运作:一是创新开展股权融资,不仅上市公司可以增发股票融资,汽车、地产、期货等子公司产业平台也可以引进战略投资者,落实业务发展所需的资金。二是创新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大元通集团的汽车、不锈钢、粮食等产品具有较大的国内外贸易规模,可以在业务环节中开发金融增值服务,应用多种金融工具,为上游供应服务环节、中游物流配送环节和下游客户合作环节,应用推广适合的金融解决方案。三是以战略并购为手段,加快汽车、地产、期货等战略产业的扩张步伐。

总之,这一轮欧美债务危机的消化和复苏、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都需要较长时间,中国经济调整很有可能是类似“L”形的复杂底部,持续时间较长,不太可能出现快速强势的反转。因此,企业经营不能照搬以往的经验,对产品、资源、权益类资产盲目采取“激进抄底”的策略,需要企业积极调整,降低杠杆率,保持现金流,善于打持久战,更需要顺势而为,主动调整发展策略和业务模式,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作者单位:浙江物产中大元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选

[1] 程实.全球经济:风暴将至.第一财经日报(20120823)

[2] Gabriel Hawawini[美]等.高级经理财务管理,创造价值的过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 夏斌.陈道富.中国金融战略:2020.人民出版社.2011

[4] 朱宝宪.公司并购与重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王竞天

上一篇:国外房地产投资信托发展论文下一篇:基于广义虚拟的经济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