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县域经济论文

2022-04-15

【摘要】推进和加速城镇化进程,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当前我国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存在诸多问题,整体水平不高。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两者之间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相对的完善对策,旨在为两者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村城镇化县域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城镇化县域经济论文 篇1:

基于农村城镇化的县域经济研究

摘要: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对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县域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发展县域经济实际上就等于发展了农村经济。而走出农村才能发展农村,减少农民才能够富裕农民,这就需要城镇化。县域经济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市管县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县域经济是我国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城乡统筹发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缓解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城镇化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城镇化水平滞后已成为我国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村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

关键词:农村经济;城镇化;农业;工业;第三产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农村城镇化的内涵

农村城镇化,是在一定的集聚区域中,以小城镇和乡镇企业为依托,农村就业方向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过渡,居住场所从传统的农村地域,向新型城镇地域迁移的过程。城镇化的标志是:在充分保证社会对农业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逐渐缩减农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例;同时,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有相应政策的扶持,以助其比重稳步上涨。农村城镇化的理想效果,是双向互动的。既是包涵着农村的资源、资金、劳动力向城镇方向流动、集聚,也意味着城镇中先进的生产技术、信息和人才,向农村方向的渗透和扩散。

2.农民和土地间的关系问题是核心

在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中,必然会涉及到土地征用方面的问题。毋庸讳言,现下的土地征用制度,确实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国家性质,规定了土地的部分权利属于农民,而真正掌控土地这一最大资源要素的是我们的国家。当然,平等的占有土地资源要素,是土地利用合理化的必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有效保证了农民能够拥有自己的一份土地。土地的使用从高度集中到高度私有,有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问题。在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中,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警惕一些农民由于资金、农机设备等要素的缺乏,将手中的土地出售。避免在城镇进程中,出现像拉美国家的“贫民窟”现象。

3.城镇产业的发展

工业化是对供给环节的保障,而城镇化则保证了需求,二者的有效互动,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必须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低耗、节能、环保的发展理念。中国的广大中小城镇,在承接发达地区的转移产业的同时,必须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创新发展,开创且善于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具体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确实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反之,农民增收为乡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带动了周边小城镇企业的繁荣和发展。

4.注重小城镇发展和城镇化的质量提升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在观念和行动上的与时俱进。首先,在认识上需要意识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绝不单纯是城镇面积扩大、城镇人口增加。取而代之的是,要以切实改善民生为目的,注重城镇化进程中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从农村向城镇的变化,更实际的是人居环境、就业方式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现代化”,让居民离土不离乡,找到城镇化带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二、县域经济发展定位

正所谓见微知著,我们通过对一个县市的范围内各项指标的了解和掌握,就能够对国民经济活动的各项指标有一个基本了解。可以说,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县域经济的发展带动。所谓县域经济,是指一种以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和空间为范围,统筹经济、社会的各种资源,形成的具备开放性、多元化特色经济。一般来说,县域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联系纽带,以广大农村为腹地,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及乡镇企业,力图实现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的发展。

三、促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是大小城镇,它的发展是城镇化的基础动力;另一方面讲,城镇化的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腾飞的启动设备。当前,我国的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环节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就其具体表现来看,问题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城镇规划的布局存在不合理之处,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时时发生;二是城镇企业生产规模小,且分布不集中,导致工业所起到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在城镇化进程中,相关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困难重重。针对上述问题,实现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对症下药,科学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科学规划城镇发展

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是城镇化之路顺达、成功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第一,需要加强培养组织部门成员的科学规划意识,决策中要持有慎重、严肃、负责的态度,注重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争取以高明的规划设计为带动,走好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性第一步。第二,正确的规划,需要进行多方面衡量,充分考虑到人口规模、区位条件、资源状况等影响要素,严格遵循市场运作规律,科学、有效提高城镇有特色、有优势、看长远的竞争力。第三,城镇化建设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要注重规划的适度性、协调性。城镇建设规划一方面应该与时俱进,体现地方特色,突出时代感和文化底蕴;另一方面,需要注重人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关注居民的幸福生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实现共进。最后,对于规划的制定,要广纳贤言,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并慎重决断。制定好的规划,既要严格执行,又要在施行过程中进行科学慎重的反思与调整。

2.改革完善相关体制制度

目前来看,要促进国家县域经济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对制度和政策环境的优化是刻不容缓的。一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依据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把社会保障覆盖面尽快扩展到全体居民,这对于解决广大农村人进城务工时,各项权利得到有力保障。二是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实现现行的户籍制度由身份证管理制度替代,是户籍改革制度的亮点之一。这一改革,将取消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旧式管理模式。户籍制度改革的创新,是具有历史性重大意义的。它降低了农民进城的门槛,在劳动就业、福利补贴、子女就学等各个方面都享有与本地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更加公平。三是施行有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承包地管理制度。依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例如,允许进镇的农民保留其农村承包地的使用权,或允许其将土地使用权进行有偿转让,帮助农民提高财产性收入。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政府外地企业、人才引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就地取材,培育和扶持当地市场前景较好、低投入高产出、技术含量高的大潜力企业。突出对主要企业和著名品牌的栽培,创新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产业的区域化布局持续优化,加快县域经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和城镇经济,经由城镇经济的辐射、带动,引导县域经济的城镇化、工业化转型。尤其在省、地市等各个区域之间实现互动共赢,相互补充,促进城镇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作者单位:光山县孙铁铺乡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张宪平,石涛;我国目前城市化典型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3年04期

[2]李胜会,李明东;县域经济与城镇化水平相关性分析[J];兰州学刊;2004年01期

[3]郭晓合,肖阳波;风险投资与广西工业化进程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问题[J];广西金融研究;2002年09期

[4]卢新江,陈绪新;关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的几点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2年04期

[5]林江;论WTO规则下的中国工业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张同升,梁进社,宋金平;中国城市化水平测定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02期

作者:李传勇

农村城镇化县域经济论文 篇2:

浅议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摘要】推进和加速城镇化进程,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当前我国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存在诸多问题,整体水平不高。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两者之间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相对的完善对策,旨在为两者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县域经济;发展

一、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

1、农村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

农村城镇化是指通过不断的发展将农村转变为城镇,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根本上来讲,农村城镇化就是通过工业的不断发展将农村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实现农村城镇化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其一,能够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与充分利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其二,能够形成集聚效应,引导更多的乡镇企业不断向着城镇转移。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普及,城镇中的人口与企业的数量都得到了不断的增加,人口的增加可以进一步扩大的城镇的规模。这就是所谓的城镇极化作用,能够更好地引导城镇周边的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农村城镇化的城镇极化作用,一方面降低了农村的人口数量,一定程度上为农民生产规模扩大、收入增加、技术集约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个方面能够实现城镇经济更好的发展,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动力。

2、农村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为规模经济。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足,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实现农村城镇化能够实现农村人口的降低,促进农村土地的不断集中,提高土地的规模经营与集约化程度,从而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与生产成本的降低。同时,农村城镇化不断深入促进了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各类农副产品有了更高的新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县域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二、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模式单一

我国已经有超过两百个县与县级市先后成为了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地区,但是这些县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相似,导致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现状与特点,县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全部采用相同的模式,如果县域经济失去了其发展应有的本地特色,那么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将不能够得到保障。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以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作为基础,实现县域经济的特色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果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就会进一步影响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2、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不成熟

当前,很多地区的特色产业集群优势并不明显,占据领导地位的大型产业集群数量较少,地方集群优势并未形成。部分地方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并未意识到产业集群是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缺乏对集群有效的引导与扶持。集群内缺乏专业化分工,导致产业链没有得到延伸,阻碍了集群的发展与竞争力提升,无法真正发挥集群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作用。

3、工业布局分散

在低层次、低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工业的重复建设,导致县域经济规模较小,工业布局较为分散。部分县市为了实现工业布局集中化,不顾县市状况而随意发展工业园区,利用行政手段简单、粗暴地将企业放置在一个区域中,通过这种方式所形成的工业园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园区,并不具有工业原因本来具有的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作用。县域经济工业布局较为分散的现状不利于农村城镇化的建设。

三、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1、龙头带动模式

要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的扶持与帮助,通过龙头企业实现生产、农户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品生产、流通、组织管理与协调中的重要作用。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首先应该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内容,将其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导产业,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区域化发展的不断,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2、发展产业集群

按照专业化分工与写作的原则将同类型中小企业进行聚集,中小企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形成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化经营,为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特色二字,将特色产业作为产业集群的中心产业,进一步实现企业分工与协作,培育板块经济,以形成有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

3、发展民营经济

公有制经济县域经济中已经全面退缩,导致县域经济出现了“真空”状态。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对通过国有经济体制之外的民营经济对这些“真空”进行填补,从而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将民营经济作为主体,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壮大提供更多的帮助与扶持,进一步实现“民营兴县”的战略。因此,民营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与重点内容,通过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而推进农场城镇化的进程。

4、发展科技工业化

针对传统产业要利用科学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实现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对中小企业进行大力的引导与扶持,使其能够向着“精、特、新”的方向不断发展。在县域经济中,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重点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得农产品产业链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农场城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毛  濛, 陈凤鸾. 我国农村城镇化现状研究[J]. 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03).

[2] 王艳春. 从计划到市场:一场伟大的变革[J]. 新长征: 党建版, 2011(08).

[3] 叶晗堃. 湖北省广水市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1(07).

[4] 王  健, 张悦玲. 三化同步背景下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机制研究[J]. 北方经济, 2011(14).

[5] 王旺青. 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驻马店市为例[J]. 河南科技, 2011(09).

[6] 沈茂英.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问题研究——以四川藏区为例[J].西藏研究, 2010(05).

[7] 许成仓. 昌都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藏学, 2010(03).

[8] 廖  松. 论县域经济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J]. 当代经济, 2010(13).

[9] 申布语. 中国县域城镇化、就业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24个县市面板数据分析[J]. 对外经贸, 2015(02).

[10] 陈  亮, 黄  鑫, 陈岩迪.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典型调查——以江西省余干县农村城镇化为例[J]. 新经济, 2014(32).

【作者简介】

孙现玲,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单位:河北省任县政府办公室,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作者:孙现玲

农村城镇化县域经济论文 篇3:

浅议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摘 要]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农村城镇化可以提高县域的经济水平,促进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是促进农村城镇的直接推动力。通过对二者互动机制的研究,我们要使县域经济和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从而在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县域经济;城镇化;互动机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4. 022

县域作为国家一级重要的行政区域,处于富民、安民的第一线,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郡县治、天下安”这一古训至今仍然适用。如果说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支柱,那么县域经济则是国民经济的基石。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减少农民的数量,而如何减少农民的数量呢?其路径无非就是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将农民转移到其他非农产业中去。在这条路径中,城市化无疑成为关注的焦点。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时,指出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壮大县域经济,借以解决国民经济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据统计我国县域GDP已经占到全国的60%,在东部一些发达的地区这一比例更高;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也约占全国的25%;县域人口占到全国的73%。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而且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这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壮大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农民负担重的两大难题。

1 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的含义

县域经济是指以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元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而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从表面上看,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往往存在争土地、争资金等现象,两者是一对矛盾,但实质上两者可相得益彰,是一个矛盾统一体。

2 县域经济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2.1 城镇化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2.1.1 城镇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县域的消费水平

目前,农村人口相对较多、所占比重较大,劳动力富余。而且随着劳动生产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村会继续释放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其速度往往超过了城市化速度。那么如何解决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就成为一个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工作。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以往主要是依靠大城市的吸收,但随着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如果单纯地依靠大城市来吸纳解决显然不可能,而且由于这些劳动力大都素质不是很高,难以满足大城市工业化的需要。因此,大力进行城镇建设,以此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抉择。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起重要的拉动作用。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量远低于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量,尽管我国农村居民占60%,但消费量不到城镇居民消费量的50%,即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2.33倍。通过城镇建设,可以扩大农村消费水平和市场;同时,城镇建设一方面使城镇人口增多,另一方面也使居民收入提高,可以扩大农村市场,提高农村消费水平。这两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和发展。因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开拓城乡市场,扩大消费需求,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2.1.2 城镇化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城镇化有利于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具有拉动农产品有效需求的作用,可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农村经济繁荣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农民收入高、消费欲望就会随之增强,可以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季城镇的消费水平。

农副产品数量的增加,是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有利于城镇农副产品加工及轻工业的发展。城镇人口增多,必然会增加对农副产品的需求,缩减了农产品自给性需求,扩大其商品化程度,提升其市场化程度。在提升农业结构的同时,也会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同时,由于城镇人口的增多,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对第三产业的需要亦会随之增加。一方面,原来的第三产业部门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另一方面,一些新的第三产业部门也会形成并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会带来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从而有利于形成收入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带动经济发展。

2.1.3 农村城镇化推进可以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农村城镇化过程既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人文过程;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变迁,也是社会文明的变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城镇化过程除了城镇人口比重增加,城镇规模扩大以外,必然会伴随着社会生活和文化的一系列更新。因而,农村城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农民居住方式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变革。正因为如此,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会使人们接受更多的新生事物,同时对人的思想观念也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对新事物的不断认识和接受,会推进人的观念不断更新,推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提高农村人口的人文素质。而这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意识的变化,对县域经济发展来说,无疑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县域经济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

2.2.1 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城镇的发展增强动力,从而推动城镇化的进行

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为区域经济特色化的发展。以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南方为例,区域特色经济,是我国目前东南沿海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从本质上说, 区域特色经济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特色产业为支撑、区域集聚为基础的产业群。国内外的实践表明, 产业群是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形式, 它具有高效率和灵活性方面的优势, 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和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目前,许多县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对某一特色产品的规模经营,这无疑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在农业产业化之下,由于其带动作用,会形成一系列产业群。农业产业化这一特有的联结功能,从产业上突破了工业和农业分割的“二元化”经济结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动力。

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为推进农村城镇化起到了带头作用。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应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实现农村工业化,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通过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创造条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消除城乡经济的各种不平等现象,实现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要通过县域经济的总体发展来支撑,通过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居民收入增加、人口素质提高、基础建设完善等等来促进。而县域经济的发展指标的完成,在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则会更为快速。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与发展城镇经济协调,通过城镇经济的辐射和带动,引导县域经济向城镇化、工业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各个区域、省、地范围之间,将城镇经济与县域经济既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是城镇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不二途径。

2.2.2 县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直接原因

城镇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作为商品的集散地。城镇化的水平越低,其商品集散的程度也越低。目前,建制镇是我国最低的城市级别,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周边的农村区域。因此,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势必会制约城镇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农业的产业化以商品交换为特点,它的发展和壮大,需要小城镇的发展和壮大作为载体。农业产业化是由一系列产业链条组成,而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由专业化的生产经营实体来经营。这些实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关联,在经营上相互依存。同时,它们为了降低成本,增加盈利,必须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经营。这就决定了由农村产业化延伸出来的生产经营组织的分布必须相对集中,而不能过于独立和分散。城镇化恰恰是这些经营组织实现集中以谋求规模经济效益的理想场所。

我国农民占总人口的60%之多,若再将县城和县域集镇的非农业人口计算在内,我国县域人口要占全国总人口的近90%,由于我国县域经济区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形成了巨大的市场。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有小城镇和集镇7万多个,这些地方集中了我国相当大部分的购买需求和商品交换关系,是我国重要的商品交换场所,它不仅是生活资料的巨大市场,也是生产资料的重要市场。

2.2.3 县域经济是农村城镇化的助推器

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这一点已由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推动这一地区的农村城镇化水平迅速上升的事实得到佐证。工业生产的规模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工业生产的规模化必然走向城镇集聚,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这是城镇的性质和工业生产的性质决定的。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又有利于国民收入的增加。事实上国民收入的3/4应归功于劳动,只有1/4归于资本,也就是说,增加劳动比增加资本对产量增加的贡献更大。研究表明,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是我国改革以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劳动力流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份额在16%~20%之间。

城镇化进程实质上就是各种生产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过程。工业的规模化必然带来工业的集中化,而集中的方向必然是城镇。同时,生产的集中化又会带来生活的集中化。在交通不太发达的情况下,生产的集中必然带来居住区域的集中。工业化必然导致城镇化,也加速了城镇化。目前,我国农村工业分散布局的问题很严重,这是农村工业化水平不高的表现,也是阻碍农村工业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推动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总之,农村城镇化要通过县域经济的总体发展来支撑,通过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的进行,带动居民收入增加,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基础建设完善。而县域经济的发展指标的完成,在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则会更为迅速。因此,我们应该将发展县域经济与发展城镇经济协调起来,通过城镇经济的辐射和带动,引导县域经济向城镇化、工业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各个区域,省、地范围之间,使得城镇经济与县域经济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小龙.中国县域经济论纲[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2).

[2]李胜会,李明东.县域经济与城镇化水平相关性分析[J].兰州学刊,2004(1).

作者:刘沛生

上一篇: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论文下一篇:WTO环境贸易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