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灰霉病防治分析论文

2022-04-21

摘要: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的方法,评价9种常用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根据结果筛选出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有效药剂。结果表明,按推荐剂量施药3次,400g/L嘧霉胺悬浮剂,250g/L嘧菌酯悬浮剂和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的防效分别为86.4%、82.3%和80.5%,高于其他供试药剂的防治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番茄灰霉病防治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番茄灰霉病防治分析论文 篇1:

木霉菌REMI转化体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及其机理的研究

摘要:研究不同木霉菌转化体对番茄灰霉病防治效果及机理,为木霉菌生物防治的合理利用奠定基础。利用限制性内切酶介导基因整合技术(restriction enzyme mediated integration,REMI),通过插入线性化质粒DNA获得了生物防治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效果优于出发菌T21菌株(出发菌)的3个木霉菌转化体Ttrm31、Ttrm34和Ttrm55,对侵染花器和叶片的灰霉病防效分别比原生物防治木霉菌株提高了16.9%和8%。木霉菌转化体的产孢能力、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对碳氮源的利用能力及对高温的抵抗能力都有所提高;木霉菌转化体本身产生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均比出发菌高,因此通过REMI技术可以获得新的有益木霉菌转化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物菌株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水平。说明REMI技术可以用于改良生防木霉菌株的功能,提高生物防治效果。

关键词:限制性内切酶介导整合技术;木霉菌转化体;番茄灰霉病;生防机理

保护地的高湿、适温条件为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ex Tris.)的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因而该病害成为国内外工厂化高效农业番茄生产中的主要障碍。由于目前生产上仍缺少抗病品种,多数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种对灰霉病高度感病,且灰霉病菌已对多种化学杀菌剂(多菌灵等)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严重制约了番茄的安全生产。因此构建对保护地蔬菜各种逆境均具有明显抗性,同时又能提高对番茄灰霉病抗性的工程菌株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今后木霉菌能否成为蔬菜叶部病害无公害防治有效手段的关键。本文以生物防治番茄灰霉病菌的木霉菌(Trichoderma sp.)T21菌株为对象,探索利用REMI技术改良的生物防治菌株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可能的生防机理,为我国生物农药工程菌株创建提供新技术,为番茄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高效菌株。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番茄品种为L402。

供试木霉菌为野生菌株T21和转化体Ttrm31、Ttrm34、Ttrm55。灰霉病菌由沈阳农业大学植物免疫室生物工程中心保存。

1.2 方法

1.2.1 活体植株防病效果测定

选择发育齐一的番茄植株,接种前浇足水。选择3株离体条件下抑病效果较好的木霉菌转化体(Ttrm31、Ttrm34和Ttrm55),采用孢子悬浮液喷雾的方法接种。每处理10株,30株喷孢子悬浮液150 mL,然后采用随机摆放的方法将3个处理摆放于人工气候室中,用补湿器补湿,将湿度保持在90%以上,24 h后接种灰霉病菌,7 d后调查发病情况。

1.2.2 木霉菌转化体的孢子萌发

将5%葡萄糖的琼脂平铺在无菌的载玻片上,凝固后将调整到一定浓度(103个/mL)的孢子悬浮液滴加到琼脂上,在无菌的条件下吹干后,将载玻片放在含有水分的滤纸上,于培养皿中25℃下培养12~15 h后,在显微镜下调查孢子的萌发情况。

1.2.3 木霉菌转化体的产孢能力

将含有木霉菌孢子的菌片转移到PDA培养基的中央,在28℃下培养7 d后,用10 mL无菌水将孢子洗至试管中,充分振荡使孢子分散均匀,然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孢子的数量,从而计算孢子悬浮液的浓度,确定不同转化体的产孢能力。

1.2.4 木霉菌转化体对碳氮源的利用能力

以葡萄糖20 g,天冬氨酸2 g,KH2PO41 g,Mg-SO4·4H2O 0.05 g,FeSO4·7H2O 0.01 g,MnSO4·4H2O 3.2 mg,ZnSO4·7H2O 1.8 mg,琼脂20 g,水1 000 mk,分别用等量的蛋白胨、硝酸钠和尿素代替天冬氨酸,制成不同氮源的培养基。将转化体的菌片转移到培养皿的中央,于28℃下培养,48 h测量菌落半径。

以葡萄糖20 g,天冬氨酸2 g,KH2PO41 g,Mg-SO4·4H2 O 0.05 g,FeSO4·7H2O 0.01 g,MnSO4·4H2O 3.2 mg,ZnSO4·7H20 1.8 mg,琼脂20 g,水1 000 mL,分别用等量的蔗糖、淀粉、麦芽糖代替葡萄糖,制成不同碳源的培养基。将转化体的菌片转移到培养皿的中央,于28℃下培养,每隔48 h测量菌落半径。

1.2.5 高温对转化体生长的影响

将培养3~4 d的转化体和T21木霉菌菌片放置到PDA培养基上,在50℃条件下放置1~2 h,然后再转移到正常温度(25℃)下培养,30~40 h后测量菌落半径。

1.2.6 木霉菌转化体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测定

几丁质酶的测定参照顾向阳、陈捷等方法,略加改进。β-1,3-葡聚糖酶活测定参照杜良成的方法,以葡聚糖为底物,根据从葡聚糖中释放出葡萄糖的量来测定酶活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木霉菌转化体对番茄灰霉病防治效果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介导整合(REMI)技术,获得木霉菌转化体并应用于番茄灰霉病防治,通过对峙培养和离体叶片试验筛选出3株对灰霉病菌生防效果好的木霉菌转化体菌株Ttrm31、Ttrm34和Ttrm55。然后将此3株菌株在整株番茄上进行了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所有番茄均已发病,发病率都达到了35%以上。转化体菌株Ttrm31、TtRm34和Ttrm55的发病率明显低于野生菌株T21和对照。发病率最低的为转化体菌株Ttrm34,发病率为36.9%。所有木霉菌转化体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比野生菌株T21的防效都有所提高,其中转化体菌株Ttrm31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是最好的,其病情指数为41.1,但是该菌株和菌株Ttrm34和Ttrm55的防效差异不明显,菌株Ttrm34和Ttrm55的病情指数均为42.5;而野生菌株T21的病情指数为50.4;对照的病情指数为593。从中可以看出,木霉菌转化体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有了明显的提高(图1)。

2.2 木霉菌转化体生防活性机理的研究

2.2.1 不同木霉菌转化体的产孢情况

由图2看出,不同转化体产孢能力的差异达到

了极显著水平。Ttrm34产孢能力最高,极显著高于野生菌株T21,而转化体Ttrm31和Ttrm55的产孢能力基本上与野生菌株T21一致,都达到了109个/mL。说明REMI技术插入的位点不同,从而影响了转化体的产孢能力。

2.2.2 木霉菌转化体分生孢子的萌发

由图3看出,不同转化体的分生孢子萌发率有极显著(P=0.01)的差异,相对于野生菌株T21,转化体的孢子萌发率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Ttrm31分生孢子的萌发率最高,达到了94%,显著高于T21;而Ttrm55和Ttrm34的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分别为91%和90%,与野生菌株T21(90%)基本一致。

2.2.3 木霉菌转化体对碳氮源的利用能力

由图4可以看出,木霉菌转化体对不同氮源的利用能力不同。Ttrm31、Ttrm34和Ttrm55可以很好地利用各种氮源,在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12 h时就可以生长,而野生菌株T21菌株则不能生长;在硝酸钠、蛋白质和天冬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Ttrm31、Ttrm34和Ttrm55的生长速度大于野生菌株T21。另外木霉菌利用有机氮源的能力较强,而对无机氮源的利用能力较弱。总体来说,转化体对各种氮源的利用能力好于野生菌株T21,说明RE-MI插入引起了转化体对氮源利用的差异。不同木霉菌菌株对碳源的利用能力也不同,在各种糖类为碳源的培养基上,3株木霉菌转化体的生长速度都快于野生菌株T21,说明Ttrm31、Ttrm34和Ttrm55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碳源,生长速度快,说明REMI插入引起了转化体对碳源的利用能力不同。另外木霉菌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也不同,能够很好地利用麦芽糖、葡萄糖和蔗糖,而对淀粉的利用能力较弱。

另外从菌丝的稀疏度也可以看出不同菌株对各种营养的利用存在差异(表1)。不同菌株在相同的培养基上菌丝的稀疏度存在差异,如,在葡萄糖作为碳源的情况下,Ttrm55的菌丝比较稀疏,而其他木霉菌转化体和野生菌株的菌丝则正常;在以天冬氨酸为氮源的情况下,个trm55的菌丝比较密,而其他木霉菌转化体和野生菌株的菌丝则相对较稀疏。在其他氮源和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的菌丝也存在菌株间稀疏度不一样的现象。说明不同菌株对各种养分利用能力不同,也间接说明了转化体是由于质粒插入的位点不同造成的,说明了有外源的基因插入。

从转化体在各种不同氮源和碳源培养基上培养性状可以看出,不同转化体对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及菌落形态和颜色均不同。

2.2.4 木霉菌转化体对高温的耐性变化

试验表明,所有转化体和野生菌株T21在50℃下处理1~2 h后再正常培养,均能保持正常生长,而且50℃下处理1 h,还能促进转化体生长,但在该温度下处理2 h以上,转化体和野生菌株T21的生长、产孢及菌落形态将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45~50℃下处理时间不超过1 h可保证菌株正常生长,因此在夏天或者春天闷棚中应用转化体时不会影响生防活性的发挥(图5)。总之在高温处理不超过2 h的情况下,转化体和野生菌株可以生长,而且转化体在高温处理1 h时,生长速度反而加快了。

2.2.5 酶活性的变化

2.2.5.1 几丁质酶活性

由图6可以看出,不同转化体产生的几丁质酶的活性不同,其中Ttrm34的活性最高,其次为Ttrm55,野生菌株T21的活性最低。转化体的几丁质酶活性普遍升高,说明由于REMI插入的存在,激活转化体几丁质酶基因,使几丁质酶表达量增加。但是通过F检测,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上的差异。

2.2.5.2 β-1,3-葡聚糖酶活性

由图7可以看出,不同转化体产生的β-1,3-葡聚糖酶的比活性不同,其中Ttrm34的活性最高,其次为Ttrm55,野生菌株T21的活性最低。转化体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提高,说明转化体中插入了质粒pV2,造成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激活,但是通过F检测,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上的差异。同时发现该酶与几丁质酶具有一定相关性。

3 讨论

3.1 REMI技术可作为创造木霉菌变异获得生物防治新菌株的手段之一

由于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片段对染色体的插入是随机的,即可能发生在无意义序列、调控序列或阅读框架内的一个或几个识别位点上,质粒依赖其相容末端插入被切开的基因组中。一旦整合于有意义序列,该序列控制的一系列性状将产生突变。其插入的随机性决定着受影响的表型将是多种多样的。目前REMI技术主要应用于不同植物病原菌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中,且有用于创造木霉菌株变异、筛选新生防菌株的报道。本文在优化木霉菌T21菌株原生质制备、再生、转化条件的基础上,利用REMI技术将外源质粒DNA随机插入到木霉菌的染色体中,从而使木霉菌中某些基因激活或者失活,筛选出几株生防机理不同的木霉菌转化体。

3.2 REMI技术可改变生物防治菌株的多种机能

研究中发现REMI技术可改变出发菌T21原来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如Ttrm34产孢量极显著增加;Ttrm31分生孢子萌发率极显著提高;各突变株利用碳氮源的能力有所提高;菌株对高温的抗性也发生一定的变化,50℃高温处理1 h可促进木霉菌转化子的生长,而出发菌T21在此温度下生长受到了一定的抑制。这些变化对生防活性的提高都有一定的贡献,由此看出木霉菌生防活性不是哪一种机理能达到的,需要从多方面来研究。总之,REMI技术如结合适宜的木霉菌转化体筛选技术,有希望成为获得多种生物防治功能菌株或发现新生物防治机理的方法。

3.3 木霉菌优良转化子为生物防治番茄灰霉病提供了新途径

本文从REMI技术构建的木霉菌转化子中筛选出防效明显提高的生防菌株,与出发菌相比转化子对番茄花器和叶片灰霉病的防效平均提高了16.9%和8.0%。由于在温室内灰霉病对花器侵染后会进一步侵染果实,从而影响番茄的产量,因此对花器侵染的控制,必将降低果实灰霉病的发生,对提高田间防效更有意义。筛选的转化子多代繁殖后仍具有稳定的抗潮霉素性能,说明REMI技术构建的转化子在一定条件下能实现不可逆遗传改良。这反映出外源基因片段诱发木霉菌发生有益变异的潜力较大,为今后进一步利用木霉菌插入变异潜力,开发多功能、高效生防因子奠定了新的技术基础。当然在选择过程中需要注意从多方面来综合考虑木霉菌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另外,根据木霉菌转化体生防机理的不同,可以研究将多种木霉菌转化体混合施用来提高木霉菌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或许能够改变木霉菌生防制剂活性低和不稳定的问题。

作者:刘 限 郭培磊 高增贵 赵 岩

番茄灰霉病防治分析论文 篇2:

9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摘 要: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的方法,评价9种常用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根据结果筛选出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有效药剂。结果表明,按推荐剂量施药3次,400 g/L嘧霉胺悬浮剂,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和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的防效分别为86.4%、82.3%和80.5%,高于其他供试药剂的防治效果。因此在生产上推荐轮换使用上述3种防效较高的杀菌剂,在灰霉病发生前期或初期开始喷药,每7~14 d施药1次。

关键词:番茄 灰霉病 药剂筛选 防治效果

Field Efficacy of Nine Fungicides against Tomato

Botrytis cinerea

XIAN Xiaoyong,LIN Shanyu*,DENG Xiaolian,ZHU Guining,

WEI Xiaomei,LIANG Lianhua

(Plant Prot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xi Key Laboratory for Biology of Crop Diseases and Pests,Nanning, Guangxi 530007,China)

Key words:Tomato; Botrytis cinerea; screen; control efficacy

番茄灰霉病是番茄生产中严重的真菌性病害,其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葡萄孢菌属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主要侵染番茄花、果实和叶。广西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十分适合番茄冬种,目前番茄冬季种植面积已达到53333 hm2[1],但冬、春季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也极易造成灰霉病发生流行。往年对广西番茄主产区田东县、田阳县和南宁市武鸣区太平镇番茄生产调查发现灰霉病发病率达到20%~30%,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已经成为制约番茄生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防治番茄灰霉病主要依靠化学药剂。从20世纪80年代多菌灵,百菌清等最先应用在田间防治上[2],至今登记在番茄灰霉病防治上的产品已有将近250个(单剂和复配药剂),有效成分主要为异菌脲、啶酰菌胺、腐霉利、咯菌腈和嘧霉胺等,此外还包含丁子香酚、香芹酚、木霉和枯草芽孢杆菌等植物源农药或生防菌剂。由于灰霉病菌产孢量大,生长速度快,为控制病害发展,生产上杀菌剂的使用非常频繁,带来了产生抗药性等一系列负面影响。近年来各地陆续监测到番茄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嘧霉胺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甚至出现了多重抗药性,导致防效明显下降或防治失败[3-5]。鑒于以上情况,此次研究选择了市场上常见的9种杀菌剂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药剂的防治效果,以期对番茄灰霉病抗药性治理及田间有效防治提供借鉴,指导农民正确施药,推动农药减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番茄品种:新星101番茄,市场购买。

供试药剂:400 g/L嘧霉胺悬浮剂(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商品名:施佳乐)、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商品名:阿米西达)、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商品名:速克灵)、500 g/L异菌脲悬浮剂(江苏省苏州富美实植物保护剂有限公司,商品名:扑海因)、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商品名:卉友)、65%甲硫·乙霉威可湿性粉剂(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商品名:克得灵)、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巴斯夫欧洲公司,商品名:凯泽)、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保定市亚达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商品名:丁子香酚)、1%苦参碱可溶液剂(赤峰中农大生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商品名:苦参碱)。

1.2 作物栽培及环境条件

试验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太平镇林渌村番茄地进行,该试验田连续多年种植番茄,历年番茄灰霉病发生较重。试验地为红壤,水田栽培,肥水充足,番茄于2018年12月16日移栽,双行单株种植,行距60 cm,株距30 cm。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9个处理和空白对照,处理区每667 m2喷雾药液量60 L,空白对照喷等量清水。每处理重复4次,共40个小区,每小区15 m2。药剂处理及有效成分用量如下表1。

1.4 施药方法

各处理所需药剂按小区的实际用量称取,兑水稀释,均匀喷雾。施药器械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台州市路桥福达喷雾器厂,型号:3WBD-16HBA),工作压力0.3 MPa,圆锥雾喷头,流速1000 mL/min。本试验共施药3次,施药时间为2019年2月11日、2月21日和3月1日,第一次施药时为番茄花期,部分植株已有幼果,田间有零星灰霉病发生。

1.5 病害调查与数据分析

第一次施药前人工摘除所有灰霉病叶子,花和果实,所以本次试验共调查2次,分别在第2次药后8天(3月1日)和末次施药后9天(3月10日)各调查1次。本试验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6]进行。本地番茄灰霉病叶子通常发病轻微,仅调查果实。每小区随机取5点调查,每点调查2株,调查全部果实,分别记录各级病果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番茄果实被害分级方法[6](以果实为单位):

0 级:无病斑;

1 级:残留花瓣发病或柱头发病;

3 级:萼片腐烂或柱头发病蔓延到果脐部;

5 级:果脐部有浸润斑无霉层;

7 级:果脐部有霉层但未扩展到其他部位;

9 级:霉层扩展到果的其他部位。

式中: 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每个处理各重复的防效利用DPS 7.0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反正弦转换,使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9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见表2。第二次药后8天调查,供试药剂处理区的病指在2.0~6.2之间,而对照区病指为12.4,不同供试药剂的防效存在差异。在9种供试药剂中,以400 g/L嘧霉胺悬浮剂471 a.i.g/hm2的防效最高,达到83.8%,其次250 g/L嘧菌酯悬浮剂281.25 a.i.g/hm2的防效为80.6%,啶酰菌胺、异菌脲和腐霉利的防效处在71.7%~78.4%之间,而两种植物源杀菌剂的防效不足60%。第三次药后9天调查结果显示,供试药剂处理区的病指在2.4~8.4之间,而对照区病指上升至17.5,防效超过80%的药剂为嘧霉胺、嘧菌酯和腐霉利,分别为86.4%,82.3%和80.5%,异菌脲、啶酰菌胺、咯菌腈和甲硫·乙霉威的防效低于以上三种药剂,丁子香酚和苦参碱的防效依然表现不佳。经田间观察,试验期间各处理区番茄株高、叶色正常,没有畸形、生长不良等明显药害症状,也没有发现该药剂对其它生物有明显致害性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番茄灰霉病是番茄生产上需要重点防治的重要病害,在抗病品种缺乏的情况下,化学药剂是控制灰霉病的首选。目前嘧霉胺、腐霉利和异菌脲及其复配产品是我国登记用于灰霉病防治的主要杀菌剂品种,但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与当地生产实际有很大关系。嘧霉胺和嘧菌环胺、嘧菌胺同属于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可通过阻止蛋氨酸的合成和胞壁水解酶的分泌来抑制灰霉病菌芽管的伸长和菌丝的生长[7],是当前防治灰霉病的高效药剂。在此次试验当中,嘧霉胺防效高于其他杀菌剂,与赵佳振和梁红新得到的田间防治结果一致[8-10],推荐在生产上使用。腐霉利在林渌村防治效果达到80.5%,可作为候选的药剂进行轮换使用,但鉴于已有对腐霉利抗性菌株的报道和防效下降的事实[3,11],需要关注腐霉利在广西其他番茄生产大区的防治效果。嘧菌酯作为高效广谱但又具有较高抗性风险杀菌剂,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建议使用不超过3次。综上,在进行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时,应当在不同的番茄物候期分别使用具有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杀菌剂,抓住施药的关键时期,轮换使用嘧霉胺、嘧菌酯和腐霉利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提高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和控制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楚.80万亩,广西番茄市场怎么走[J]. 农家之友,2019(1):24-25.

[2]      许建元,姚中立,朱永丰.番茄灰霉病发病规律及药剂防治[J].长江蔬菜1987(3):30.

[3]      杜颖,付丹妮,邹益泽,等.2017年辽宁省番茄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抗药性现状及机制研究[J].中国蔬菜,2018(1):58-65.

[4]      赵建江,路粉,吴杰,等.河北省设施番茄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和咯菌腈的敏感性[J].植物病理学报,2018,48(6):817-821.

[5]      武文帥,胡志宏,刘鹏飞,等.上海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几种重要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1.

[6]      农业部.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蔬菜灰霉病:GB/T 17980.28-2000[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5.

[7]      张玮,乔广行,黄金宝,等.中国葡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检测[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6):1208-1212.

[8]      赵佳振. 关中地区温室番茄灰霉病化学防治药剂的筛选[D]. 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9]      梁红新,荣利.几种杀菌剂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分析[J]. 上海农业科技,2019,

(5):118-119.

[10]    黄海,张鑫,邹杭,等.番茄灰霉病菌室内毒力测定及药效试验[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3(2):184-190.

[11]   纪明山,刘妍,朱赫,等.辽宁省番茄灰霉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监测与交互抗药性[J].农药,2017,56(9):676-678.

作者:贤小勇 林珊宇 邓晓连 朱桂宁 韦小妹 梁莲华

番茄灰霉病防治分析论文 篇3:

50%多·霉威WP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效果

摘要 进行了50%多·霉威WP防治番茄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用50%多·霉威WP 1 830.0 g/hm2和2 250.0 g/hm2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效果较好,其中以50%多·霉威WP 2 250.0 g/hm2的防效最佳,且对番茄安全无药害。

关键词 50%多·霉威WP;番茄灰霉病;药效试验

为了明确50%多·霉威WP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效果和使用剂量,及对番茄的安全性,为该药剂登记提供田间药效依据。2006年澄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该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防治对象为番茄灰霉病;供试作物为番茄,品种为“海台5号”;试验药剂为50%多·霉威WP(陕西省大荔县生化厂生产);对照药剂为50%住友速克灵WP(日本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海南省澄邁县金江镇太平洋番茄田,土质为沙壤土,肥力中等。试验田所有小区栽培条件均匀一致,生育期处于番茄结果期。分别于6月5、12、19日施药,施药当天均为晴好天气。试验共历期23 d,平均温度28.8℃,最低温度22.9℃,晴天14 d,雨天9 d,总降雨量123.5 mm,对试验无影响。

1.3 试验设计 每小区面积25 m2,设5个处理(表1),每个处理设4次重复,共20个小区,供试面积500 m2。小区排列采取随机区组排列。

1.4 施药方法 施药使用桂林-16A高压手动背负式喷雾器进行叶面喷雾,喷头扇形,喷头直径0.7 mm。于2006年6月5日施第1次药,6月12日施第2次药,6月19日施第3次药,共施药3次。使用剂量和有效成分含量见表1。试验期间施2次杀虫剂,以防治其他病虫害,对该试验无影响。

1.5 调查方法 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3株,每株分上、中、下部分各取1张代表性复叶,以复叶每张叶片病斑面积占整个小叶片面积百分率分级,按分级标准记录(分1、3、5、7、9级)。按《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要求,于2006年6月5日施第1次药时调查病情基数,第3次药后7 d,即6月27日调查防治效果,共调查2次。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50%多·霉威WP防治番茄灰霉病的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处理A、B、C、D在第3次药后7 d平均防效分别为59.50%、72.11%、80.20%、67.55%。通过显著性分析,处理A、D间差异不显著,且处理A防效未达到60%,说明用50%多霉威WP 1 405.5 g/hm2防治番茄灰霉病的防效较差。处理B、C与处理D的差异达0.01极显著水平,说明50%多·霉威WP 1 830.0 g/hm2和2 250.0 g/hm2防治番茄灰霉病的防效较好。

3 小结

结果表明,50%多·霉威WP 1 830.0 g/hm2和2 250.0 g/hm2防治番茄灰霉病的防效较好,其中以50%多·霉威WP 2 250.0 g/hm2的防效最佳,且对番茄安全无药害,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50%多霉威WP防治番茄灰霉病应掌握在始发病时即开始施药,防治番茄灰霉病推荐用量为1 830.0~2 250.0 g/hm2,最佳用量为2 250.0 g/hm2

参考文献

[1] 吴场铠,颜佳文. 早熟番茄栽培技术要点[J]. 农技服务,2007,24(8):29.

[2] 蒋莉. 番茄晚疫病的4种药效研究[J]. 农技服务,2007,24(6):66.

[3] 岑萍,薛朝秀. 晚番茄施不同基肥的肥效比较[J]. 农技服务,2007,24(3):50.

[4] 郑伟,王彬. 80%茄果安可湿性粉剂防治番茄灰霉病的药效试验[J]. 贵州农业科学,2005,33(1):70-71.

[5] 彭志良,赵泽英,李莉婕,等. 贵州无公害番茄栽培专家系统的开发研究[J]. 贵州农业科学,2007,35(4):30-33.

[6] 蔡银杰,周小林,杨献娟,等.设施栽培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发生规律初步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583-9584.

[7] 李战国. 50%嘧霉胺·多菌灵WP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965-9966.

[8] 张新宇,向本春,黄家风. 新疆加工番茄病毒病害的调查[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477-5478.

作者:李儒学

上一篇:大学生创新能力艺术论文下一篇:新模式教学电气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