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制成本分析论文

2022-04-26

摘要:我国已建立了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组成的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但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发展缓慢,覆盖面还很狭窄,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不完善,税收优惠模式不清晰。因此,完善我国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和明确税收优惠模式成为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企业所得税制成本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企业所得税制成本分析论文 篇1:

对比中美税收体制浅谈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摘要:税收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公共政策,选择不同的税收体制体现了国家的执政意志,政治和经济都是影响税收体制选择的重要因素,但究竟哪个因素更为重要,对比共产主义中国与资本主义美国两个国家可发现这两个因素对不同体制国家的影响不同。税收的本质,是一种特殊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反映了国家与各阶级的经济利益关系。国家税收的本质主要取决于经济制度与国家性质的不同。大部分国家都是以直接税为主体,会更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更容易实现缩小贫富差距的问题

本文通过中美税收制度的历史变革和同一时期中美税制和近期税改的比较,得出了本文的观点:税收结构的制定主要受到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作者认为经济和政治两大主要因素同样重要,从历史角度来和同一时期中美两国国情来看,美国经济因素影响力大于政治因素,而中国政治因素影响力远大于经济因素,形成鲜明对比。

关键词:税收;公共政策;贫富差距;经济发展

税制改革一直是热点话题,学术讨论多以所得税改革、各国税制对比为主。在目前中国学术关于中国税制的讨论中可见的是对现行流转税为主体的税收制度大部分只是讨论应该提高所得税所占比例,扭转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为直接税和间接税并轨的双主体结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有太多弊端,以至于很少有文章讨论。国内学者主要观点有:一是各国税制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要考虑到国家自身官僚机构的建设。二是社会制度也是影响税收结构的因素。三是叶静对以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税收结构的额说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还存在其他经济因素影响税收结构,例如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会对税收结构产生影响。四是税收征收方式和税收结构的选择是国内社会力量的产物。由于直接税觉有累进性的特征,会对社会精英们的影响更大,并且社会精英的人数少,组织起来的成本较低。因此在一个居民受教育水平高,精英多的社会中,国家以来直接税的比例就会低。

一、时间历史演变比较

美国独立战争到今天,税收制度改革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革与发展,但总结每次减税或是税制改革,都以满 足经济需求和扩大国家收入为主要目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1783-1861 年之间,美国由于战争财力和国内经济的需求,长时间奉行以关税为主的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制度。

第二阶段:1861-1913 年,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关税为主体的间接税体系逐渐被迫过渡到以商品税为主的复税制阶段,这一发展阶段对美国的税收制度走向合理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阶段;1913-1981 年,以直接税中的所得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至今这个税收制度虽经历数次变革但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四阶段:1981-至今,以直接税中的所得税为主体税制地位不可撼动,为刺激经济发展进行 4 次重要减税或税改。减税及税改的核心内容都是通过降低税率减小企业成本,增加国民可支配收入,刺激美国投资和 消费,进而达到提振美国经济的效果。

通过美国税收历史来看,相比较税收制度的政治需求,美国税收制度历史充分体现的是国家经济需求,而非政治需求。

1949-2018中国:个人所得税提高起征点营改增流转税地位牢固

a.1949-1978年间,税收名存实亡,甚至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b.改革开放以来税收回归,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市场经济的有力证据。

c.分税制设立到取消,营改增税制结构的重大变动都体现了政府的政治选择。

中国历史变革来看中国税收更偏向政治。

二、时间点对比分析法:中美现行税制比较,及最近一次税改对比

美国现行税制:

目前,美国税收实行的是由联邦、州和地方(县、市) 分别立法和征管,联邦以所得税、州以销售税、地方以财产税为主体的税收制度。美国联邦税主要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最低额税等21个税种。其中 以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为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联邦税收收入主要用于联邦政府的各项支出,一部分以补助金的形式对州和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补助,以增加其财政收入来源,平衡预算。

2017 年 12 月特朗普政府的税改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一)个人所得税方面

沿用 7 档税率,只对税率进行了下調。免征额提高、遗产税起征点提高一倍;儿童税收起点提高。按照现有累进税率,最高收入人群只占 1% 的纳税人口,但其纳税额度却占到联邦个人所得税收入的 51. 6% 。 与很多国家不同,美国的增值税和一般销售税两项征税裁量权属于州政府。联邦税收收入高度依赖于个人所得税,所以为避免个税税改侵蚀税基,最终的税改方案较为温和。

(二)企业所得税方面

《法案》对企业所得税的修改主要集中在降低税率、投资资产、成本处理、利息费用、研发支出、“穿透实体” 扣除五个方面。1. 税率方面:税改后美国企业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率约为 25%。 2. 投资资产成本处理方面:提前享受抵扣。3. 利息费用方面:规定可抵扣上限以控制杠杆盲目扩大。4. 研发费用方面:2022 年后研发费用可做 5 年摊销抵扣。5.“穿透实体”方面:新增 20% 的税前扣除按照是否与其所有者独立,美国企业分为缴纳企业所得税的股份有限公司和需要穿透公司组织形式的“穿透实体”公司(Pass through Entities)。

纵观美国最近一次的税制改革从个人所得税层面来说税改后公民整体可支配收入有一定的增加,配合灵活 有效的货币政策,可以促进国内民间投资和消费行为,短期内会提振社会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实现个人所得税再次分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目的。从整体来看还是保持着富人多纳税、穷人少纳税的趋势.

从企业所得税层面来看, 企业的税负大大降低,一方面可以有效刺激美国国内实体经济。此次税改中受益最大的就是制造业,在当今社会美国一般制造业上的衰退不仅带来了严重的失业问题,还会动摇美国经济的根本。川普的竞选口号让美国重新伟大,直接着眼点就是就业问题和制造业振兴。

中国现行税制及最近税收改革

中国是以间接税增值税为第一大税种的税制主体,虽然1994年税制改革确立了中国商品税与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复合税制,但是到目前为止,主要占比为间接税和直接税为双主体的税制结构,并辅助其他税种以增加财政收入。目前,我国共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19 个税种。比较2016年中美的税收结构,美国个人所得税占比 78%,企业所得税13%,而中国个人所得税7.74%,企业所得税 22%,增值税25%。增值税的征收主体也是针对企业。也就是说美国征税的主体是个人,中国征税的主体是企业。

近期中国政府实施的税改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 2016 年的“营改增”即取消营业税,全部合并为增值税收取。另一方面是个人所得税税改。

营改增税改方面:

2016 年实施“营改增”之后我们再看中国税收的结构构成,增值税占比达到41%,企业所得税占比22%,个人所得税占比8%,消费税占比7%,其他税收占比约为22%。此次税制改革使得增值税成为中国政府税收收入第一大税种,加上其他间接税种,间接税占税收收入59.89%,而直接税则只占 40.11%。可以看出,过分依赖间接税的税收结构,限制了所得税的收入合理增长.

中国政府收入结构较为复杂,全口径收入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四部分。数据显示,2017 年我国非税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同期美国联邦政府非税收入的占比仅约为 5%。收入的其他补充不再让税收成为重要收入来源,故税制的选择也不必倾向于扩大政府收入即经济利益的目标,从这里可以再次看出,中国政府的税制不把追求政府收入扩大为主要目的,经济导向的目的并不明确。

个税改革方面:自1980年《个人所得税法》施行以来,经过七次修订,这一次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改革,

重点意义在于以下三大亮点:首先,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有所提高。第二,除了工资、薪金所得之外,将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也一同纳入综合征税范围,适用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第三,在明确现行扣除项目继续执行的同时,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等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项附加扣除。

此次个人所得税的改革虽然说是改革方向更为理性化,但依旧没有实现税收量能交税的实质目的,此次税改的最终目的依然不是以缩小贫富差距为主要目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对整体税收收入影响也不大,而释放减税减负信号,也就是政治需求远大于经济需求。

总结

有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川普的美国梦“让美国重新伟大 , 和我们当前提倡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几乎完全一致,中美双方的国运之战都想实现复兴。但从税收制度来看两个国家确实走着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与美国而言,税收是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刺激经济的重要角色,比较来看税收制度简单且高效,税收目的相对更为明确。而中国,税收仅仅是政府收入的一小部分,实际本可以通过所得税改革实现收入增加,但却不实施更为高效,其深层次原因是复杂的。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有一些客观限制因素:首先是对比中美税制,此文只是比较国家层面。第二、关于美国税制由于网络管制的原因,只能从中文现有文献和学术探讨中找寻资料,因此有内容不够充实和可能有误差的弊端。如果未来可以获取更多美国英文资料,可能会数据和讨论层次更丰富一些。再次、美国税收数据统计由中国学术文章讨论,属于第三方数据,不是美国统计第一手数据,因此可能会存在数据的偏差。最后是关于中国刚成立期间的税收资料少見于学术讨论,故引用和参考收到客观因素的限制。

本文在写作中也有一些创新之处:目前,比较中美税制的文章由于两国税制结构不同,一般都是只对比个人所得税或者遗产税、企业所得税等,没有整体税制的比较,且没有更深层次找出整体税制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之前的对比都比较浅显,停留在制度细则方面,而未有人抓住政治和经济这两个关键因素作为对比。第二是从税收发展历史角度来对比税制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税收史发展较短,其中敏感时期的税收特点很少被人讨论,而美国税收历史虽然被讨论引用过,但未从政治和经济的选择原因角度出发来分析过,这是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第三对比现有税制和最近的税改是没有人尝试过的,也是最新的内容还未被学术界激烈讨论,近期税改政策的对比是紧抓住时代发展前沿的学术讨论,可以使读者代入感更强,更容易理解当前的税收公共政策。最后在中国政治目的是鲜少被讨论的话题,其他学术讨论都已正面角度较多,而从税收角度来看政治目的的文章几乎没有。

参考文献

[1] 贾森·弗曼 & 王宇.(2021).一个有远见的税收制度应当关注未来的税基——特朗普新税法的成本分析及政策建议. 金融发展研究(03),26-29. doi:10.19647/j.cnki.37-1462/f.2021.03.004.

[2] 王乐鑫,付宁宁.借鉴美国经验推动我国税收服务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20(18):12.

作者:魏安琦

企业所得税制成本分析论文 篇2:

中国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优惠模式选择

摘要:我国已建立了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组成的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但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发展缓慢,覆盖面还很狭窄,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不完善,税收优惠模式不清晰。因此,完善我国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和明确税收优惠模式成为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必然选择。从长远看,我国企业年金的最优个人所得税优惠模式应为EET,但在现阶段现实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模式应是变体的EET。

关键词: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模式;递延型;个人所得税;EET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为了解决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已建立了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组成的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近年来,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逐年增加,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负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郑秉文主编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中国基本养老金收人为16895亿元,基本养老金支出为12765亿元,结余4130亿元,但如果剔除2272亿元的财政补贴和1511亿元因扩大覆盖面而补缴的款项,余额仅为347亿元,再扣除预缴和清理历史欠费之后,结余几乎为零。为了缓解基本养老保险支出的财政压力,提高职工的退休生活质量,政府大力提倡发展企业年金制度,使中国企业年金得到一定的发展。

截至2011年底,中国企业年金的参保人数达1577万人,比上年增长18.13%;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已达4.49万个,比上年增长21.02%,基金规模达3570亿元,比上年增长27.09%。尽管2011年企业年金规模大幅提高,但其覆盖面仍然极其狭窄。从企业参保率来看,尽管从2010年的0.33%增加到2011年的0.36%,但显然绝大多数企业仍然没有建立企业年金计划;从城镇就业人口参保率来看,虽然这几年不断提高,但目前只有不到5%的城镇就业人口参加了企业年金计划。远远没有担负起构建中国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重任。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税收优惠模式不清晰,对企业年金参加者的激励不足,难于激发企业和职工参与企业年金的积极性。

二、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税模式

政府在对企业年金计划征税时,通常面临三个涉税环节:(1)在缴费环节,职工个人的企业年金缴费是否允许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免征个人所得税;(2)在投资环节,当企业年金计划取得投资收益时,是否对其征收个人所得税;(3)当退休职工领取企业年金时,是否对领取额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三个涉税环节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可以形成三种不同类型的征税模式,即“递延模式”、“非递延模式”和“特殊模式”,具体如表l所示,其中T(Tax)表示征税,E(Exempt)表示免税。

(一)三种征税模式组合的比较分析

在三种不同征税模式组合中,递延模式与非递延模式之分主要是指缴费阶段是否给予免税。而特殊模式属于极端模式,EEE模式在所有环节都免税,需要政府有强大的财力支撑,容易造成福利水平过度;TIT在所有环节都征税,企业年金参加者必须承受沉重的税负,不利于企业年金的发展。目前选择特殊模式的国家少之又少,所以,我们比较分析的重点为递延模式和非递延模式。

1 从企业年金计划的激励效果来看,递延模式超过了非递延模式。因为在企业年金政策中,对企业年金缴费阶段是否可以减免个人所得税,直接关系到企业年金计划中诱导机制的形成。有了第一个环节的减免,就容易形成诱导个人参与企业年金的积极机制,带来企业年金的迅速发展。如果再考虑通货膨胀及职工退休时因收入减少而导致边际税率下降的因素,递延模式调动职工参与企业年金的积极性具有更大的优势。当然,如果缴费环节和投资环节都能给予减免,效果会更好。非递延模式则恰恰相反,由于这种模式给企业和个人提供的税收优惠幅度较小,对企业和个人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激励作用不大,国家发展企业年金计划的目的很难得到参加者主动的配合和全面的落实。而且非递延模式在前期征税,往往使个人难以接受,削弱了个人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从政府财政承受的即期压力来看,递延模式超过了非递延模式。递延模式由于在第一个环节或第一、第二环节都给予免税,毫无疑问,将使政府减少一部分即期税收收入,给政府带来即期财政压力。但递延模式只是推迟了取得征税收入的时点,将当期收入转换为远期税人,改变的只是政府税收的现金流,并没有减少远期税收收入,从长远来看,并不会对政府税收造成损失。非递延模式虽然有利于增加政府当前的税收收入,缓解当期的财政压力,但该模式也使政府放弃了职工退休后的征税机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政府在以后阶段的税收收人会因税基的缩小而不断下降,其未来的财政状况很可能出现恶化。

(二)三种递延模式组合的比较分析

递延模式有三种不同的组合,即EET、ETE和ETY,它们各自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各不相同。

1 从个人税收优惠程度看,EET模式高于ETE和ETT。EET模式使得处于某一生活水平的纳税人的劳动所得纳税额不会高于靠资本收益保持同样生活水平的纳税人,因此,比ETE和ETT等模式更具有公平性。实际上,由于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累进税率,个税适用税率随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变动。职工在退休后的收入水平比在职时的收入水平低,从而导致他们在领取企业年金阶段适用的税率比缴费阶段的税率要低,因此,采用EET模式可以给个人带来低税率低税收优惠效应。另一方面,在EET模式下,只对领取的企业年金课税,而对积累期的投资收益或资本增值实行免税,这样可以为个人带来不课税资本的增值。

2 从对政府财政产生的压力来看,EET低于ETT和ETE。第一,在EET模式中,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可能会使政府在短期内承受一定的税收损失,但政府在职工退休后还享有征税权,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和企业年金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不会因为税基的缩小而下降,有时反而会增加。ETT虽然也在第三环节征税,但由于在第二环节征税导致征管成本很高而冲抵了所获得的财政收入。第二,采用EET模式虽然会减少当期税收收入,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当期税收损失可以通过实施企业年金计划后所减少的对基本养老金的支出来获得平衡,在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具体设计中,加入一些限制条件,如减免税比例、最高缴费限额、最大领取限额等,也可将税收收入损失数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 从政府的管理视角看,实施EET的成本较低。一般而言,筹资环节和领取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容易设计和管理,因为这只是政府的宏观政策决策问题,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而对企业年金投资环节的投资收益实施征税,一方面难以掌握参加者个人确切的投资收益信息,另一方面对投资收益进行税收管理存在诸多技术性的困难,从而使得征税成本变得难以估测。EET模式在投资环节没有征税,避免了对投资收益进行征税管理而带来的管理成本,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而ETE模式和ETT模式均对投资收益征税,无疑会增加政府的征税管理成本。

三、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优惠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

在大多数国家的实践中,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优惠模式采用EET模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401(K)计划和英国的职业年金计划。

美国的401(K)计划是按美国联邦政府1978年颁布的《国内税收法》中第401条第K款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养老金计划,401(K)计划已成为美国诸多雇主和雇员首选的社会保障计划,它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优惠的税收政策。英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由基本养老金计划和国家收入关联养老金计划构成;第二层次是由雇主向雇员提供的职业年金计划;第三层次是自愿性个人养老储蓄。英国第二层次的职业年金计划比较普及,已经成为第一层次的基本养老金计划的重要补充。美国的401(K)计划和英国的职业年金税收优惠模式如表2所示。

从国外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优惠模式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借鉴:

第一,确立合理的税收优惠模式,促进企业年金发展。美国和英国采用EET税收优惠模式,而且对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条件与限制性要求、企业年金税收监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范。通过对前端缴费和中端投资收益免税,调动企业和个人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积极性,减轻政府的基本养老金支付的压力,而且合理的制度设计保证了企业年金税收管理有章可循,促进了企业年金发展。2009年12月,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政策:一是企业年金的个人缴费部分,不得在个人当月工资、薪金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扣除;二是企业年金的企业缴费计入个人账户的部分,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单独计算个人所得税,不扣除任何费用,并由企业在缴费时代扣代缴。但对企业年金投资积累环节以及领取环节,个人所得税政策却只字未提,这表明我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不完整,税收优惠模式不清晰,在中端的投资环节和后端的领取环节,税负层面无章可循,形成混乱。我国应该借鉴美国和英国的做法,明确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模式,并对企业年金在缴费、投资和领取三个环节的征税方法、限制条件和税收比例进行设计。

第二,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行离不开严格的监管。美国和英国均制定多项法律对企业年金税收进行监管,并设置了监督的主体。我国已经颁布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对举办企业年金的条件、企业年金的方案内容、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企业年金的运作与管理等方面都作了规定,但没有涉及到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我国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大多以政策性文件的形式出现,缺乏与国家立法层次相关的企业年金税收政策。所以,应首先建立健全企业年金税收法律和监管机构。我国应建立完善的企业年金税收法律体系,对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与完善,增加有关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条款,也可制定专门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法律法规,明确税收优惠的模式、限制条件和审查制度等。其次,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税收监管机构。我国可参照美国和英国的做法,在中央一级的税务监管层面上,专门设立一个企业年金税收监管部门,对企业年金税收进行监管。再次,应建立企业年金税收信息披露机制。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企业年金投资机制,有利于规避投资风险。美国和英国的企业年金计划为参加者提供多种投资产品组合,并利用发达的资本市场以及多元化的投资机制,通过投资组合分散和规避投资风险,而且对投资收益实行免税,极大地促进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

四、中国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优惠模式选择

(一)最优模式EET

1 采取EET的预算成本和跨期收入分析。第一,预算成本分析。采取EET模式对当期税收确有一定影响,其未缴的当期税收损失会产生一定的预算成本,一般不超过GDP的2%,如英国为1.68%,美国为1.18%,瑞士为1.56%,瑞典为0.56%,丹麦为1.17%,日本为0.18%,西班牙为0.30%,葡萄牙为0.45%。根据我国目前的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年金缴费必须在缴纳环节征收个人所得税,如果放弃这种非递延型模式而采用EET,所导致的当期税收损失主要包括个人缴费的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缴费计入个人账户部分的个人所得税两部分,每年造成的当期税收损失大约在100亿元左右,这部分税收损失对预算成本产生的影响仅占GDP的0.3%,政府完全可以承受。第二,跨期收入分析。EET模式只是推迟了取得征税收入的时点,并没有减少远期税收收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EET可使当期未征的税收转移到未来经济进入稳态时期,使未来的财政收入具有稳定性。因此,EET可视为一个远期税收收入的储备工具。

2 DC型企业年金计划对应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模式应是EET。2004年发布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首次确定我国企业年金制度为DC型信托制。2011年修订后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仍然保留这种模式,DC型企业年金计划最大的特点是职工未来领取的企业年金是不固定的,取决于进入个人账户的缴费多少以及投资收益情况。如果实行EET模式,就能够在前端的缴费和中端的投资积累免税,从而进入个人账户的资金就多,企业年金参加者退休时可支配的资金也多,其激励效应也大。因此,DC型信托制的企业年金计划对应的税收优惠模式应是EET,由此可以扩大企业年金的参与率。

3 EET税收优惠模式符合国际惯例。国外经验表明,EET模式是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主流发展模式。目前实IDC型企业年金计划的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税收优惠模式是EET。在OECD的30个成员国中,采取纯粹EET模式的国家有12个,如美国和英国等;另有9个国家在EET税收优惠模式框架下,根据国情对模式的相关项目进行调整,如韩国、墨西哥等;在前端有征税行为的国家仅为5个,如匈牙利实行TEE模式,捷克和奥地利实行TET模式,新西兰采用TTE模式,澳大利亚实行EET模式;另外4个国家实行其他模式,如土耳其采用的是EEE模式,意大利、丹麦和瑞典采取EET模式。由此可见,EET是大多数国家认可的税收优惠模式,采用EET模式符合国际惯例。

(二)变体的EET

从长远看,EET是我国最优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模式。但在现阶段采用可能不现实,主要原因有二:一是EET模式与中国目前实行的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存在较大冲突,若采用EET模式将面临着如何克服该模式与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相矛盾的巨大难题,执行成本高。二是EET后端征税模式与中国的社会文化存在冲突。在中国特有的儒家文化和传统美德等社会软环境中,国民的思维定势一般是“退休皆免税”,而且我国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年金参加者已达到退休年龄,如果实行EET,尤其是对于那些个人账户积累余额较多的领取者来说,按较高税率纳税,其税负是难以接受的。

因此,当前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变体的EET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三层含义:

1 前端设定免税比例,部分免除企业年金参加者的税负。在前端的缴费环节给予企业年金计划参加者一个免税限额或免税比例,非完全免除其税收责任,至于是免税限额还是免税比例应需权衡。如果实行免税限额,可能存在两个困难:一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也会不断变动,免税额则需随着工资增长而频繁调整,工作量大,难于操作;二是由于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工资水平差距较大,如果实行统一免税额则有失公平。因此,采用免税比例不仅可操作性强,而且比较公平。由于设定免税比例,超过部分则要征税,因此,可以避免企业年金成为高收入的参加者进行避税的工具。

2 中端全额免税。由于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法律规定的企业年金投资渠道比较狭窄,而且还要支付必要的管理费用,其投资回报率较低,如果再对其征税,不仅会影响到其增值,甚至连保值都难于维持。因此,在企业年金的投资积累阶段,应对其投资收益免税。免税政策也能激励企业年金投资管理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投资管理的专业性,以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回报委托人,从而拓宽其市场业务量,形成良性循环。

3 后端实行低比例税率。在后端的领取阶段实行低比例税率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由于前端的缴费阶段设置免税比例,非完全免除税负,为了提高企业年金参加者的积极性和推动企业年金事业的发展,在后端领取环节应实行低比例税率。其次,因为企业年金与工资不同,在制度设计中有最高缴费比例限制,缴费水平差距不会太大,因此,无需适用累进税率,只要设定比例税率即可。再次,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大量的职工已到了退休领取企业年金的阶段,在后端实行低比例税率还有助于缓解“退休皆免税”等社会文化和社会习惯等软环境对退休职工的心理冲突。

作者:陈秀霞

企业所得税制成本分析论文 篇3:

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研究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难、用工难、用地难、税负高等困境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中小企业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困境;对策

1中小企业的概况

截至2009年9月底,全国工商登记企业1030万户(不含3130万个体工商户),按现行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测算,中小企业达1023.1万户,超过企业总户数的99%。目前,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为民企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中小企业在快速成长中,也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已经从采掘、一般加工制造、建筑、运输、传统商贸服务业等行业,发展到包括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在内的各行各业,从分散经营开始向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集中,从早期的以国内市场为主发展为面向国内外市场。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广泛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了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目前,受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发展方式转变等刚性约束,中小企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中的小企业,受生产成本剧增等因素影响,发展面临挑战。表现在:

2.1融资难

融资一直以来就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发现,我国金融资源的实际供给与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存在严重矛盾,最突出的是绝大部分金融资源供给由以国有银行为主的大中型银行金融机构控制,绝大部分金融资源配置由国有企业和非国有大中型企业获得,绝大多数(95%以上)小型企业得不到任何正规金融资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企业自身看,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业务发展不确定性大、资产信用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差、信息资料不完整甚至虚假等,都是导致银行不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因素。从银行方面看,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无论是人力资源占用还是期间费用消耗,从单位成本分析,中小企业贷款都远高于大企业或者大型项目贷款。只要大额信贷需求市场能够满足银行的利润要求,银行就不会将足够的资源投入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方向。很多中小企业被迫转向民间融资,高利贷对这些企业来说犹如饮鸩止渴。据了解,现在有些企业的月息达3%至4%,一般企业都难以承受,更无法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求。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难在小企业,在证券市场上表现尤为突出。据分析有关资料,在2009年年底之前上市的328只中小板股票中,大型企业219家,占66.8%,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亿元的企业7家;中型企业109家,占33.2%,没有一家小型企业。2009年在创业板上市的35家企业中,大型企业8家,占22.9%;中型企业27家,占77.1%;没有一家小企业。这种中小板企业的分布格局已经越来越远离创立中小板的初衷。

2.2用工难

近年来出现了中小企业“用工难”问题,许多中小企业招不到足够的工人,尤其是一线工人来进行生产,与此同时却有大量的工人找不到工作。出现“用工难”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很多就业岗位,就地消化了大量劳动力,使得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用工困难。二是中小企业用工成本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老龄化的严重程度和后备劳动力的紧缺程度,远比预测更严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公布的数据确认了中国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窗口期即将关闭,制造业工人工资的增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截至9月底,今年全国有18个省份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9.4%。中小企业用工成本不断增加。三是新生代就业者择业观念发生变化,利益诉求更加全面,他们不仅仅是关心挣多少钱,更关心全面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子女上学、医疗保障、户口住房等基本待遇。他们首先是选择公务员,其次是国有企业,最后才选择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用人更难,成本也就更高了。

2.3用地难

一方面是国家日益凌厉的土地调控政策,另一方面是不断攀升的土地价格,继资金之后,用地难正渐成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又一瓶颈。用地难的根本在于征地难,随着工业用地的增加,用地指标严重超越,征用土地的难度随着成本不断加大。而用地难的另一个表现是闲置用地难以回收,“圈而不用”或是“用而不实”的现象客观存在,这导致了大项目排队等地、小项目无地安置的局面。更重要的是,由于多数民营企业走的是小规模扩张的路子,加之乡镇规划建设管理相对滞后,造成小企业分散发展,土地利用率严重偏低。

2.4税负重

据有关研究指出,中国企业除17%增值税、25%企业所得税之外,还需缴纳城建税、教育附加费、印花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价格调节基金等多种费用,为职工缴纳“五险一金”,加上各种收费和罚没,中国企业的实际税负已超过30%,有的甚至高达60%左右。2011年上半年,我国企业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的增幅分别高达19.7%、24.4%和38.3%就是佐证。《福布斯》杂志推出的2009年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中国内地排名全球第二。我国中小企业处于税费项目多、税费负担重的税制环境下,从税收负担上看,中小企业税收占销售收入的负担率为6.81%,高于全国各类企业6.65%的平均水平;税收占资产总额的负担率为4.9%,高于全国1.91%的平均水平;税收占利润的119.6%,高于全国99.9%的平均水平。

3发展中小企业的对策

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既与其自身的“弱”“小”有关系,也与现行的一些政策导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由于我国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还相对滞后,行政力量的干预往往导致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资源的获取上处于不完全平等的地位,致使小企业往往处于政策的弱势。因此,缓解中小企业的“内忧外患”,除了这些企业自身要千方百计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降耗增效外,最根本的还有待于从宏观政策入手为中小企业分忧解难。

3.1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

一是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要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完善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制度,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规模和比重。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在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应该制定相应的行政措施,采取行政手段,规定政府、央企、中小企业等,形成一个合理的压缩贷款比例,将缩小的规模合理分摊到各个贷款方,而不能一味地损害中小企业的利益。

二是改革金融体制,放开金融政策,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发展金融业,特别是加快发展中小银行、社区银行以及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平台,构建“大对大、小对小”的金融服务体系。以国外为例,在美国,资产10亿美元以下的中小银行就有7000多家,专门服务于小企业;在韩国,支持中小企业的银行资产高达1110亿美元。我国有民间资金5万亿,相当于1万亿美元,加以引导,完全有能力、有实力加快发展中小银行和社区银行,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中小板和创业板都亟待改进和完善,建议中小板和创业板以中型企业为主,适当增加小型企业的比重。大型企业特别是年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不宜进入中小板和创业板,已创立5年以上的企业不上创业板,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诸如房地产类的企业不上创业板,培育创业板成为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通过创业板市场培育未来大型民营企业集团。

四是加快制定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管理办法,完善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各级财政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综合运用资本注入、风险补偿和奖励补助等多种方式,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准备金提取和代偿损失在税前扣除。

3.2政府、企业、员工三方努力解决就业和用工难题

从政府方面来讲要把各个地区、各类企业用工荒的情况做一个相对细致的了解,然后面向社会发布,让人们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这些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用工信息,然后按照信息去寻求工作。其次就是要积极引导员工和从业人员提高自身技能,有关部门应针对“用工荒”的问题协调共管,搞一些相应的技能培训,这样使得人们有能力去就业,而且尽可能的有符合企业要求的人员去就业。从企业来讲要加快企业的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提升企业经营水平,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企业要把员工当做最重要的财富,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建立完备的包括员工孩子入托、就学等一些社会保障,科学合理地构建企业、员工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措施、各种模式,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工人。从员工来讲,企业员工也应该放低“身段”,结合自身自有条件,进一步掌握工作技能,更好的适应就业环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的问题。

3.3通过设立创业园、建“廉租性”标准厂房等方式缓解中小企业用地紧张中小企业普遍资金短缺,无力大量投资永久性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创业园应由地方政府与工业地产商合作开发,中小企业在园区内可选择买地自建、租赁现有厂房、先租后买、按揭付款、代建厂房等多种方式。而建设“廉租性”工业标准厂房,一方面可以让中小企业摆脱用地要素的制约,降低企业投资成本,集中精力埋头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违法用地、以疏堵漏,真正实现工业集中到园区,避免因违法用地产生环保、安全等各方面社会问题,同时,也可避免出现工业企业圈地闲置现象。因此,政府应制定规划和政策,积极引导、大力推行工业标准厂房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另外还可引导企业通过厂房改建和加层、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空间利用率和产出率,实行“零用地改造”。引导企业用地模式向 “空中拓展型”“地下空间开发型”“标准厂房型”“提高容量型”“闲置土地盘活型”等集约用地模式转变。

3.4切实降低中小企业税费负担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最新调查显示,65.2%的企业经营者建议“加大对企业减税的力度”,这项需求位列企业当前的政策需求之首。2010年我国税收的增速是GDP增速的两倍,现在正是为中小企业减税的好时机。税收的过快增长,为减税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减税也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有利于企业渡过难关。此外,通过减税,使企业净收入增加,让它们更多地进入实业、有能力为员工加薪,这也有利于我国经济进入良性发展轨道。降低中小企业税负,首先要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经营和鼓励创业的税收体系,具体制定税负标准时,应防止“一刀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和企业实行税负优惠条件。其次,通过简化中小企业纳税手续的方式降低税收负担。要减少政府审批,坚决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罚款,减少中小企业的非税收负担,降低企业创业经营成本。

参考文献:

[1]杨苏琬.全国两会:破解中小企业发展难题[J].中国品牌与防伪,2010(4):28-31.

[2]赵宇亮,侯瑞山.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及税收政策建议[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33(2):77-80.

[3]刘宗涛,姚秋晨,王庆红.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困境和对策建议[J].工会论坛,2011,17(2):95-96.

作者:李洁

上一篇: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忠诚论文下一篇:企业融资环境政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