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28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知识技术以抽象、更新快为特点,需要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基于此,我们尝试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任务驱动、思维导图绘制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结合形成性评价体系进行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改革。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篇1: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生物工程是一门化学与生物学的重要交叉学科,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生物工程专业必将成为今后生物化工学科的重要发展专业。分子生物学是普通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由于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可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计划的制定、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运用、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开设、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生物工程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

生物工程专业是以化学基本原理和生物学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工程学的方法研究并解决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中的技术问题。从人才培养的行业要求方面看,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的储备方面,应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人文社会知识、较强的实践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其它知识;在实际能力培养方面,应该具备较强的社会生存适应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素质要求方面,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1]。分子生物学是前沿性很强的一门基础课,目前,分子生物学已经深入到生物学科的各个领域,我们应当适应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开拓思路,不断进取,使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为应用型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1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内容十分丰富繁杂,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并且发展迅速、资料浩瀚,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多反映难以理解和掌握,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同时克服学生对学习分子生物学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入地学习和掌握课程的内容,提高我院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质量,需要对目前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2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及指导思想

2.1 应用型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掌握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并能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及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生命科学和生物制品的研究与教学、生产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检测和分析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2 生物工程专业分子生物学课时安排计划

理论课课时48,实验课课时16,理论课课时与实验课课时比例3∶1。

3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及目标

3.1 教材选择

分子生物学理论课教材版本多,教材内容体系不一致,其中科学出版社赵亚华老师编写的《分子生物学教程》作为生物类本科生的教材较为合适。该书以DNA和RNA两类生物大分子为主线,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些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复制、转录、翻译和表达调控。同时,该书简要地介绍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内容涉及广泛,从宏观的生命科学发展整体水平上,力求使学生认识到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并了解生命科学的前沿。

3.2 教学内容

教材中,部分内容如染色体结构、基因和基因组学、细胞信号传导等与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重复。针对这种情况,应把相应知识点作为分子生物学的骨架内容精练浓缩,既可温故知新,又可节约教学时间,为分子生物学的新内容、新技术提供更多的教学时间;同时对基因芯片、转基因动物等内容进行适量的扩展细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因此,任课教师首先必须查阅大量新文献、新资料,不断更新自身知识,重新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最终让学生充分掌握分子生物学的精髓。

3.3 教学方式

3.3.1 理论教学

(1)传统理论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借助书本、语言和板书这些比较单一的媒体,同时靠眼看、耳听、手写等方式被动的接受。分子生物学中DNA、RNA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表达调控等内容十分抽象,应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例如: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氨基酸的进位、转位及肽链延伸等步骤学生就很难理解。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展示出动态的、内容丰富的信息,而且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发挥、自我创造的能力[2]。

(2)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载体通过计算机处理和控制来表达信息的一种技术,它的某些优势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①生动形象。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主要研究微观世界知识的学科,如基因的结构与功能、遗传物质、遗传信息表达等,这些内容不仅十分抽象,而且许多微细结构、生理、生化过程,即使借助显微镜及有限的实验也无法进行准确观察和认识,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应用挂图等传统教学手段,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接受。例如:DNA的复制,使用传统教学很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形象展示这个动态的过程,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复杂生化过程用具体的图象表现出来,使学生看到一个边解旋、边复制、边表达的过程,使学生更易理解,印象更深刻。

②集成性高、信息量大。

多媒体的集成性可有机结合、加工、处理多方面信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教学内容繁多,而课时又有限,往往使教师顾此失彼。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充分发挥其节奏快、信息量大、画面多、表现力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增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3]。

(3)采用互动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优点,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可采取课堂讨论、提问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同时与讲授教材、新进展专题的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课堂讨论与课堂提问的互动式教学是将分子生物学理论分成几个部分,同时将学生分成相应的组,每组同学准备相应的内容,并选择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讲解该部分内容,其他同学就该部分内容提出问题,所提问题由该组同学回答,不能回答的问题准备后下一次课回答,最后由教师解答全部疑问及总结。

(4)专题讲座及指定阅读课外参考书。

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仅仅依靠教材很难跟上其发展的速度,这样学生在毕业后就很难适应社会与科技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可对分子生物学的新内容和新发展进行总结,然后作为专题介绍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教给学生新知识,而且教师也能不断地丰富自己。为更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可给学生指定参考书及一些参考文献,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这样既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以完善,又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4]。

3.3.2 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理论教学外还应包括实验课。因此,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开设实验课是十分必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包含内容很多,如核酸提取与纯化、电泳分离与鉴定、限制性酶切、DNA重组、核酸杂交、核酸序列测定、文库构建、PCR扩增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会增加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良好途径。

实验课作为理论知识的试验田,是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切入点。在实验课教学工作中,应加强所选实验内容的针对性、先进性和完整性。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如在PCR扩增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说明实验目的、原理以及一个设计成熟的PCR反应体系的操作步骤,还应从文献检索、模板提取、引物设计合成、反应条件摸索、反应产物分析鉴定方面引导学生对一个全新的PCR反应进行从头设计,充分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5]。

3.3.3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料和研究成果可以共享,从而让世界同行减少了许多重复性的探索工作,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目前网络生物信息资源及其利用主要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识别与定位、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分析、信号通路和各种突变资源库等多个方面。因此,掌握互联网资源的查询和利用是掌握目前世界研究现状,提出新的问题和研究思路,获得免费已有研究材料(包括各种性质的克隆、抗体、模式动物等)快捷有效的途径。对互联网资源的熟练应用可确保研究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快捷性,因此,在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特别强调互联网资源运用的重要性。通过介绍几个常用资源库的运用,使学生了解如何对资源库进行查询,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信息收集和辨别的能力。

4 结语

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它的实现,涉及到教育环节的各个方面,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对于分子生物学的课程教学,教师的责任任重而道远,教师自身要不断地提高业务素质,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把课程教学工作开展的更有生气、更有效果,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56~57.

[2]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杨小艳,张海娟.浅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09,5(11):2923~2924.

[4] 张胜权,罗欣,陈冰等.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初探[J].安徽医药,2005,9(4):314~315.

[5] 诸葛强.改进《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4,3:37~38.

作者:薛刚 刘凤霞 罗建成 肖连冬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篇2: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及形成性评价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知识技术以抽象、更新快为特点,需要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基于此,我们尝试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任务驱动、思维导图绘制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结合形成性评价体系进行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形成性评价

分子生物学是世界高新技术领域之一,互联网时代,知识技能全球化,更新快,对学生新知识的自我获取、发散思维、应用创新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授课模式难以涵盖所有新知识、新技能。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结合而衍生出的教学形态,其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利于学生的自主的创造性学习,适合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

传统的终结性考试评价,学生多考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难以反映学生自我学习、综合水平的考核。形成性评价侧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参与度的评价及反馈,适合于基于网络平台下的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习监控。

基于此,我们构建了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平台,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提升创新能力,同时结合形成性评价综合评定学生学习进展。

一、分子生物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

分子生物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共有三个模块,即课程基本信息、课程资源和课程活动。课程基本信息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信息,用于学生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了解、课程安排及课程内容的把握;课程资源包括章节知识框架图,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经典实验论文内容,帮助学生课前预习及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活动包括课程作业、答疑讨论、在线测试等环节,是理论知识学习的检验及拓展,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通过课程作业和在线测试检验基本知识的预习及学习效果,答疑讨论以学科前沿知识、社会热点为内容核心,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网络平台,实现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形成性评价的双向型教学平台搭建。

二、分子生物学课程的课堂设计

1.资源整合,实现自我学习。课前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资料,形式丰富多样。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平台提供基本的每一节知识框架图,利于学生对小节知识的总体把握,教学课件及生动的教学视频,是学生知识获取的基本资源。

除此,国内及国外开放的网络教学课程资源也为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支撑。分子生物学教学平台以国家教学名师郑用琏教授的《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视频作为主要的学习资源,辅助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获取、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是以分子生物学家实验发现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家的科研励志经历、经典实验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科研思维的建立。因此在教学资源里,为学生提供了诸如孟德尔的一生、DNA双螺旋的发现等故事,DNA、RNA发现等经典的科研论文,以培养学生自我思考、科研方法学习的能力。另外生物谷、小木虫等科研网站成为学生课外知识获取的主要资源,实现知识的拓展及自我提升。

2.任务驱动,建立科研思维。多方面调动感官系统是学生自我学习的关键。依托教学平台,教师导学,学生通过感官、听觉学习基本知识,通过任务驱动调动学生主动性,使学生获取学习的思维、方法、应用能力。

理论教学,教师设置问题,学生分组预习,通过查阅课程资源完成翻转任务书,突出体现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对于转座知识的学习,布置转座子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要求回答玉米籽粒斑点形成机理,转座子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启发学生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应用知识,实现教师导学。同样,在分子生物学课程实验原理部分,学生分组完成从核酸分离、克隆、鉴定、转化、蛋白表达一系列实验的设计、准备、操作、报告、项目汇报,提升自主学习、应用能力,建立学习研究型思维。

3.思维导图,整合知识。思维导图就是利用文字、图像、色彩等,将知识点梳理形成系统模块,以放射思维和发散联想为基础的图示工具,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与思路的拓展。分子生物学知识点繁多、抽象,学生学习常处于记忆模式,缺乏知识的相互贯通;为保证知识掌握的整体性,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串联知识点,构建章节知识思维导图。每一节,每一章,甚至于一本书的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理顺知识点,加深知识理解,利于知识的系统掌握,化零为整。除此,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相同的内容绘制的思维导图也因人而异,避免了学生作业抄袭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也督促了学生的自我学习。

4.师生交流,同学交流。课堂课下师生交流,同学交流,互动讨论问题,是自主学习、知识掌握的关键。教师通过与学生课下交流,利于知识的预习与拓展知识的学习,课堂设置你来比画我来猜等游戏环节,检验名词等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小组知识汇报、讨论,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对问题进行指导。学生翻转任务书的完成,以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组成小组,通过交流,掌握知识,拓展知识,提升了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能力、沟通协作能力。

三、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中,课程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因此在学习效果检验上,也由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改为形成性评价,贯穿学习过程,监控记录学生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真实水平,强化了知识的学习,与网络教学平台相互支撑。

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知识预习阶段,以学生教学平台资源下载为评价标准;课堂学习阶段,包括翻转任务完成情况、课堂提问、课堂小测等评价内容;课后复习以思维导图的绘制为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评及互评环节。在翻转任务书中,明确要求学生写出小组每位学生所做的工作、具体的贡献率,由学生打分。课堂讨论环节,根据表现,小组间互评打分。力求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总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课程50%。包括学生考勤,占5%,学生教学平台资源下载情况,占5%,翻转任务书完成情况,占10%;课堂讨论,占10%,章节课堂小测,占10%,思维导图绘制检测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占10%;期末考试,检测知识的综合理解运用能力,占50%。

四、结论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教育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分子生物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线上线下教学交互进行,有机结合形成性评价。问卷调查显示14级和15级生物技术专业共145名学生满意度90%以上,访问量达2700多次。最高分高于普通教学8分,综合分析试题得分高于普通教学3分。综上所述,网络教学平台及形成性评价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合开利用,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朱俊武.网络平台构建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3):84-87.

[2]杨东华.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学生评价[J].高教论坛,2015,(7):85-86.

[3]陈雪梅,汤云飞.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文献简述[J].考试周刊,2016,(28):152-153.

[4]龙泉.基于思维导图促进免疫学教学的实践应用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2015,26(10):1464-1465.

[5]姜庆丹,孙婷.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改革-以“经济法学”课程为例[J].中国市场,2017,(13):346-347.

作者:潘玉欣 贾长虹 田亚红 丁存宝 王丽萍 王巍杰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篇3: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通过对生物技术类学分子生物学教材的选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重点、实验教学、教师科研能力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改革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以适应新形式下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和规律性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示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1]。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生命科学专业都开设了分子生物学课程,是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同时,这门课对于任何一位从事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工作者都非常重要,尽管他们的研究对象不同,可能是微生物、动物、植物或者人,但都要用到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去解决问题。因此,为了培养出高水平的生命科学类专业人才,应当将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作为生物技术类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笔者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专业特点,根据广西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教材选择与课程体系优化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高校大学生的选修课程不断增加,导致必修课教学时数减少。因此,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就是利用较少的学时保证生物技術类专业核心课程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理论和技术并重的学科,是一门内容飞速发展的学科。因此,选取合适的教材并对其进行内容优化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关于分子生物学的教材很多,有中文的有英文的,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选取的主要教材是北京大学朱玉贤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该教材内容设置合理,兼顾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前沿进展,并着重介绍了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而在教学课时的限制下,需要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如涉及中心法则的复制、转录及翻译等过程,重点讲解这些现象揭示的过程以及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对于一些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则简单介绍。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轻松地阅读和理解外文文献,还推荐他们在业余时间阅读由lewin主编的《Genes X》,该书被誉为分子遗传学的圣经,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英语的水平,为将来查看外文文献追踪前沿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还推荐学生阅读杨荣武主编的《分子生物学学习指南与习题解析》,有助于他们把握分子生物学课程的重点内容。

二、突出教学重点,发挥学生主动性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日新月异,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原有的理论也不断更新,尤其在研究方法、基因表达调控、基因与人类健康及基因组学等方面。为了让学生能深刻理解这些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就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也把这些作为重点学习内容。比如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信息传导调节方式,但是以前书上着重介绍磷酸化修饰,而较少提到乙酰化和泛素化这两种修饰方式。而随着近十年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细胞内关键蛋白质受到这两种修饰方式的调节,也使得我们对真核基因表达调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了让学生能对真核基因表达调控有更深入的认识,就需要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结合相关文献,将重点内容发展的过程呈现给学生,使他们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科学问题。另外,为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2]。例如,在学习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时,教师可以布置几道思考题,如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研究DNA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的方法等,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道题目进行课下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讲解,其他同学提问,教师负责对内容把关及补充。这种变“学生听”为“学生讲”的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让他们通过自己查资料及讲解的过程对相关知识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三、改革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亲手实践,才能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理解巩固[3-4]。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统筹能力,积攒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可以增加一些比较前沿的实验内容,让学生接触最新、应用范围最广的实验方法,如酵母双杂交实验、基因定点突变实验、基因敲除实验等。同时,还可以将一些难度大、耗时长的实验作为选修实验,如Southern blot、Western blot等,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跟随研究生一起学习,边学习边动手,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该增设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如教师列出一个小的课题,由学生自己查资料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审核后,学生自己安排时间完成实验,最后按照标准的格式撰写论文,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实验结果与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使他们主动掌握了科研论文的查阅及写作方法。

四、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改善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高质量教学的根本保证。正如古语所言“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要想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教师自身要努力成为一流的教师。因为分子生物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对于很多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教师必须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讲解,将科研成果及实践体会引入课堂,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这些都要求教师根据个人不同情况,进行不断地学习、补充、提高,不断深入地提高科研能力及知识水平,这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比如在讲授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这一章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几种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将这些方法分为体外研究、体内研究两个方面,并对每种方法操作所需要的仪器、试剂、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使学生们在比较中掌握每种方法的原理及操作要点,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只有教师深入分子生物学科研的第一线,才能及时跟上学科的发展脚步,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科研成果。而教师成果的取得也会影响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态度,为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带领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从而有效地改善教学质量。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通过试卷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学生往往可以通过突击性的考前复习取得高分,这样的结果既不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根据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一是随机的课堂考核。课堂考核主要是以课堂讨论为基础的考核方式,传统的“满堂灌”授课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而课堂讨论恰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也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之一。二是实践考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科学研究实践中也是检验学生能否真正掌握分子生物学的途径之一。由于生物技术专业立足于科学研究和面向生物科技企业,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适应学科发展和建设高科技生物企业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也是对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要求。因此,实践考核是课程考核的重要部分。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走出校门、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锻炼,把书本的知识转化成实际的操作,真正学会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实践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结语

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有创新能力的生物技术人才。选择适合的教材并进行课程体系优化,突出教学重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改革实验教学,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必将有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改善以及学生科研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玉贤,李毅,郑晓峰,郭红卫.现代分子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王晓霞,刘志荣,解军,程牛亮.如何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78-80.

[3]李燕,李绍青,刘新平等.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之我见[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58-59.

[4]张以顺,黎茵,陈云凤.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科研型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238-270.

作者:李茹

上一篇:应急响应机制下轨道交通论文下一篇:高中语文教育多媒体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