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文 教 学 之 我 见

2024-04-12

作 文 教 学 之 我 见(精选12篇)

篇1:作 文 教 学 之 我 见

作文教学之我见

内容摘要:明确目的,知道什么是作文;激发兴趣,产生动力;积累材料;认真修改。关键词:目的、兴趣、积累、表达、修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因此,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就写作论写作,而应是既立足于大语文教育观,培养语文素养,又要遵循写作教学的规律,使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上作文课时,许多老师都倍感烦恼。因为现在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提起作文就像是“老鼠见了猫”,还有不少学生对作文“敬而远之”。学生长此下去,不仅影响到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制约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呢?这是许多老师所关注的。下面谈谈我对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作文,从而获得材料。

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也就是说作文实际上就是写在纸上发自内心的话,一些学生常常把与写文章对立起来,他们在平时说话从未感到困难,非常自如,可是一到作文课就不同了,总有一种心理障碍。那么,我们何不从说话训练入手,调动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把说话训练作为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的突破口呢?

我在习作课中按照教材的编排,先阅读学习一组课文,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一次口语交际,然后利用媒体把学生所说的内容录下来,再播放学生听。最后因势利导,让学生根据录音整理自己的发言稿,一篇小文章就出炉了。这样,学生认识到“我也有能力写好作文”!

二、激发兴趣,产生动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六年级语文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描写居里夫人为了找到0.1克镭,她花掉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没日没夜地在烟熏火燎中做实验,最终获得成功,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有效的动力。同样,学生如果对作文产生兴趣,他们就会脚踏实地,孜孜以求。要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就必须注重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教学,丰富作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三、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1、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阅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作文能力的提高才会有保证。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写作能力。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词语的基础上,才能写出自己要说的话来。所以,教师就要加强词语教学,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学会将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进行字词句的教学,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积累词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用。

2、从日常生活中进行积累。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里所不曾经验过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不必为这些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起人的责任,就的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如“第一次做饭”这一作文题目,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自己动手所做,自然会很了解做饭的过程,要他们把这一过程写下来,他们会写得条理,真实。如果一直以来没有去做过饭的学生,你要求他们去写,他们一定写不出来。所以是失败的。

四、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增强效果。

写一篇文章,当然期望它能收到最大的效果。什么是最大的效果呢?就是能使读者看了之后明白到十分,感动到十分。如果仅能使读者明白到三四分,感动到五六分,那就没有收到最大的效果。作者现于实际生活的经验,限于写作技能的素养,也许无论如何都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可是一个认真写作的人总不肯放弃这个目标,总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表达的方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但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却不知怎么做。究其原因,就是没推敲。其实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一组课文,它都十分注重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学习,然后把这些修辞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例如: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一组课文,编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细心观察自然,知道作者运用“反问、比喻、拟人、排比„„修辞去表达。”让读者也好像置身于作者所叙述的环境中。学生学了这一组课文,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认真体会理解,并且要求学生一定要选择一种修辞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表达能力才会稳步提高。

五、重视作文的修改

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一定要改变以往评改作文时间过长,教师单方面参与的状况。

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必须放手让学生来修改自己的作文。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是属于作文的本人,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表现。”在修改作文时,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①自主修改;②交互评改。①自主修改:我主张让学生自己高声朗读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因为只有经过自己的朗读,才知道句子的通与不通。其次,学生写完作文后的第一读者应是自己,习作初稿一般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到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但通过推敲,自己还是可以修改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主评改的意义,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②交互修改:因为苏轼诗句提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往往学生自己不能找到的问题,但在小组中通过合作相互评改,很容易发现他人的不足,进而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的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过程中尝到了“自改成果”,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愿去钻,乐去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活”起来。

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让学生对作文由“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使学生能快乐作文,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论语》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3、俗语: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

4、苏轼诗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叶圣陶作文教学的50句名言中的第三句和第21句。

篇2:作 文 教 学 之 我 见

(作文辅导讲稿)

虎林市业余体校唐金秋

学生写作能力没有很快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重视作文修改,不重视学生自己修改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之不足,大多数的学生作文写完,一遍不看,也不改,得意洋洋一交了之;多数教师则呕心沥血,精细批改,其改后,作文一发到学生手中,学生知识粗略一看,不留印象。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不屑于修改作文,这怎么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叶老师尖锐的指出:“语文老师最辛苦的就是改作文,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有的学生根本不明白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有的学生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劳而无功,至多也是老而少功„„”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改文章,怎么修改,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作文写好。

为让学生学会自己改的本领,提高作文水平,我在教学中总结运用八种方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提高学生对修改作文的认识

学生写作文不能绝对无毛病。丢标点、用错标点、丢字、错字、笔误之类,往往就造成了病句,是语言不通——这是最容易出现的错误。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一丝不苟的精神,既不认真推敲,又不认真修改的结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修改作文的好处,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其一是向学生讲明修改作文的过 1

程,对作文来说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对自己来说,是通过验收作品来锻炼提高作文水平的过程。修改是整个作文过程中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而不是写文章以外的附加成分。既然是这样,作文训练中,修改这一环节的训练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每个学生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其二是修改作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多半是反复修改,认真修改“改”出来的。如,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修改过七遍,杨朔的《雪浪花》仅三千字左右,就改二百多处,这说明修改是避免差错,提高作文质量的保证。尤其是不太成熟的学生,更应从思想上重视作文修改,争取在修改这一环节中,消灭差错,提高作文水平。

二、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学生作文要达到“自能作文,不待教师修改的境界,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作文修改的方法。

1、咬文嚼字法

学生对写完的作文要慢慢的斟酌、认真的推敲、细细的咀嚼、反复的体会,才会发现和改正毛病。起草时提倡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即使出了毛病,还有修改跟着呢。修改时也就这样急速,就会给文章留下这样或那样的疏漏。

2、坐标记法

学生写完草稿后,先自己朗读,在作文红作标记,作为改正的目标,标记符号我事先向学生作了统一的规定,用起来方便,看起来一目了然。有了统一的符号,在作文修改中,加快了速度,又能使学生

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3、学生互改法

写生写完草稿后,先有自己修改,然后,再由大家交换,互相修改,这种方法是作文修改中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互改是一个交流取长补短的过程。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修改,取得效果更好。

4、一文同改法

学生写完草稿后,先自行修改,再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共改一文,取得借鉴后,再修改自己的文章。从草稿倒定稿,教师的主要力量是用在指导作文的修改上。在指导时,尽量采取口头交换意见、讨论的方式,做到单位“教练”,有的放矢。在修改时,教师先选出一篇带有普遍的意义的习作,印发给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修改。学生在读、审、评、改的过程中学习了修改该知识,取得了借鉴。这样具有示范性、指导性的修改,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5、一文多改法

采取一文多改的办法,可以把口头修改和文字修改结合起来,在草稿、定稿几个环节反复进行。对少数草率、敷衍了事的学生,则严格要求他一改再改,直到基本合格为止。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作文训练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是不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毕业生作文上百次,竟一篇得意之作都没有,也从来未尝到写出的甘苦。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

生作文要保证质量,来求写作水平的提高,反复修改是保证质量的重要途径,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还能养成勤于思考反复提炼自己思想的好习惯。

6、教师批、学生改

教师下批语,提倡或建议学生改。要求学生修改时做到:一是朗读一遍自己的作文;二是细心看老师的批改要求及建议;三是具体分析一下自己文章的优缺点,写出“文评”;四是根据老师的建议和自己已经认识的毛病,修改或重写一遍,这样做不仅促进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而对于提高作文水平大有帮助。

7、学生分组互批,再自我修改

学生修改的作文,不能算是完美无缺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有时也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互相批改。评价一篇文章,通常几个人凑到一起展开讨论,求的比较正确,比较全面的认识。学生的思路也随之开阔起来,评析时不会再无话可说了。具体要求:一是批改组要把批语或建议写在被评改者的作文后面;二是被评者要重读作文,认真琢磨批改组的建议,然后为自己的作文写小结,再行修改。然而这种做法,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对小组的批改应进行检查,对合适的地方,要及时订正。学生对这样的修改法很有兴趣,平时不太喜欢作文的同学,做的也很在认真,他们提出的意见诚恳、评语一丝不苟。这样做学生不仅站在一个“听着”的角度去评论,还能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去鉴赏,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皮大有好处,有仅可以看别人之长,也能体会自己之短,既是学习过程,也是经验积累,思想水平提高的过程。

篇3:作文教学之我见

1. 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

教师本身因为对作文教学缺乏应有的热情而怕批改作文, 自然也使得学生缺乏写作的热情而怕写作文。这种情况表现在作文教学的四个环节中 (命题、指导、批改、讲评) 。由于无计划, 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该上作文课了, 临去教室的前几分钟还没想出一个合适的作文题目, 直到走进教室才想出一个题目来。这样的命题根本谈不上符合学生实际、有真情实感。其结果, 或老调重弹, 或曲高和寡, 学生望题生厌, 望题生畏, 哪里还有写作的兴趣?接下来的作文指导则是简单化、庸俗化、套式化, 引而不发, 疏而不通, 越指导, 学生的写作越僵化, 长此以往, 将学生的一点点灵气全磨灭了。再说批改:一是习惯于精批细改, 劳而无功, 大多数学生根本不关心评语, 只看一眼分数便罢;二是随便打个分数, 使学生积极性受挫。

2.作文与阅读、生活脱节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离开了生活, 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 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 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题材, 学生既没有丰富的词汇, 又不熟悉多样的题材, 作文时文思枯竭, 硬挤强凑, 自然文不成篇。还有就是读与写分离,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 读不能很好地为写服务, 写作也无法促进阅读。

那么, 如何让学生写好作文呢?

1.制定符合学生写作实际的教学计划

做出的计划应当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 所定计划要确保学生通过主观努力, 在客观上行得通, 不能成为学生的障碍。计划要细致、明确, 哪个学段应掌握哪些写作要领, 必须达到怎样的写作水准, 应学会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现手法等都要具体。目标、措施既要具体, 更要明了, 教师要胸中有盘棋, 学生要心中有颗子, 教师教有方向, 学生学有奔头。对计划还要检查、调整, 适时地查漏补缺, 以期完善, 防止计划的随意性或教条化。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由浅入深, 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写作的殿堂, 畏难情绪自然烟消云散。

2. 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学生作文需要热情, 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因此, 教师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 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在作文写作实际指导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牵线搭桥,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冲动。指导前要仔细分析学生作文的症结所在, 做到对症下药。

评改作文历来为众多教师所头痛。要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敢于放手, 要采用多种批改方法, 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 力争做到教师面批、精批与师生互批、学生共批相结合, 提倡写、评、改一次性处理。这样趁热打铁, 学生就会兴致勃发, 信息反馈快, 评改质量高, 写作效果好, 批改费时少, 真正做到“多快好省”。教师适时地写下水文, 与学生同写、同批、同改, 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上学期本人与学生同时在课堂上用45分钟完成一篇下水文, 第二节课上我首先读了我的作文, 让学生集体批改, 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作文课上得生动而有实效。教师每学期应至少写一次下水文, 既可以体会学生写作时的心态及可能遇到的障碍, 又可以“逼”着自己不断地学习、充实、提高。

3. 多渠道拓宽写作途径

篇4:“作文教学”之我见

我个人认为,解决“习作难”,应该从改进教学方法入手,抓住习作教学的全过程,重点落实“写前积累”、“写中指导”、“写后讲评”这三大环节。

一、写前积累

古人说:“立言之要在于物”。“物”,就是写作的材料,没有真实具体的材料,即便是写作高手,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因此,平时注意积累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收集生活中的材料。积累材料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归类法:

归类法是按照不同的要求,把材料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几大类。凡是你熟悉的人,包括大人和小孩,男人和女人,平凡的人和特殊的人,高尚的人和有缺点的、错误的人,都可归入写人类,并分析他们的外貌、思想、语言、行动有什么特点,随时记录下来。凡是你熟悉的好事和错事,喜事和愁事,令人感动的事和发人深思的事,都可以归入叙事类。凡是你熟悉的动物、植物、景物、小物品等,包括喜欢和厌恶的,招人爱怜的和引人深思的,有纪念价值的和象征意义的,都可归入写景状物类。如此分类积累,到写作时,就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或写人,或记事,或写景状物,都可以有许多材料可供选用,就不愁没东西写了。由此可见,积累材料比写作更艰苦、更重要。积累材料是学生习作的一项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功。

二、写中指导

有了材料,就要考虑怎么写,包括这几个问题:选取材料,布局谋篇和用词造句。例如在用词造句方面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语言要准确。语言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首先要求准确。准确是用词造句的基础,只有在准确的基础上,才能谈到简练、生动。准确要求作者从掌握的词汇里,选取最恰当的去叙述描写一切事物。

2、语言要简练。简练,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内容。例如《落花生》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这一段话就很简练,第一句是出“半亩空地”,这是种花生的前提,不能不写,也不宜多写;第二句写母亲的建议,是事情的起因,也为后边的照应做出必要的交代。第三句写姐弟几人种花生的经过,因为不是文章的重点,就用“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八个字概括,十分精练。

3、语言要生动。在内容正确、感情健康的前提下,如果语言不但准确、简练,而且生动形象,有色彩,有音响,就能让人产生一种美感,激发一种情趣,引导读者去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三、写后讲评

讲评是习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在于发扬优点,鼓励进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讲评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或提高习作兴趣,或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或学到一定的方法。

1、典型讲评

根据习作的特定要求,从作文中选择有典型性的一篇或几篇佳作进行讲评。通过深入分析,以典型指导一般,启发全班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明确佳作好在哪里,哪些写法应该吸取。一般做法是先将佳作印发给学生,或向全班学生朗读佳作,让大家讨论、评析,并找出自己的差距。

2、交流讲评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本次的习作组织讨论,交流看法。要求从每个学生的习作中找出一两处优点,并指出不足。有时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评改,在小组互改的基础上,个组交流批改情况,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朗读,师生共同比较,分析、评论。

篇5:作文教学之我见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阳胜中学教师 张彦青

作文教学历来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与阅读互为双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外显为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但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仅无标无序,且作文题重复又重复,千人一腔,给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下面谈一谈我个人不成熟的见解。

一、制定系统的作文教学计划。开学之初,我们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我们往往只重视课文教学计划的制定,而忽视了作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往往是东一榔锤,西一棒,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既或是重视作文及练笔,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写到哪里算哪里。为此我们要制定作文教学计划,对学生循序渐进进行训练,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初一阶段以进行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二阶段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三阶段以议论表达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

二、注重作文教学的方法

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专题作比较具体的示范。讲清系统知识,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学生训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因此知识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要写好一篇作文来表达情意,必须要有丰富的词汇,以及巧妙的表现手法,但实际上许多学生掌握的词语(或词汇)并不多,因而在写作时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出现的问题往往是用词不准确,甚至生造词语或使用方言,让人看了啼笑皆非,文章显得单调乏味。解决的方法,就是教师应科学地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并合理教授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如:作好读书笔记,摘抄文中优美词语或句段、写读后感等等。通过这种训练,日积月累,努力扩大学生的生活面和知识面,这样,就一是能够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写作的水平。

四、做好作文批改工作(1)自评互评:传统的作文“精批细改”的弊端已是有目共睹,教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且效率低下,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帐,改与不改一个样”。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

(2)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基本清楚,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

篇6:作文教学之我见

很多学生在学习作文过程中,总是觉得无话可说,即使写了,内容也很陈旧,似乎都是曾经说过写过或是别人说过写过的,久而久之,对作文也就产生了厌烦情绪,学习作文的目的也无非是应付考试,这显然是教育事业的一种悲哀,同时又是对中华美文的一种亵渎。谁不喜欢美?谁又不喜欢快乐呢?我想,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发现美并从中获得快乐,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在探索作文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乐趣,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并恰当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才能主动读书、悟理,教师利用教学的有利契机,积极引导学生发现中华美文的情趣与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品读名篇佳作,如在讲授《最后一课》时,指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后,再品读“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个比喻句,生动的写出了即将亡了国的韩麦尔先生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他把法语视为祖国的同义语,热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格外珍视这节课,并把学好自己祖国的语言作为热爱自己祖国的神圣职责,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更深入体会到“最后一课”的真正意义,那就是法兰西人民将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最后一课”中,教者还可以此生发开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借此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会有水到渠成之效。

篇7:作文教学之我见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燕子乡中心小学校 程志权

自人类出现以来,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语言的对话、情感的交流、行为的对抗,可见,说话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周总理在外交史上之所以能折服众生,原因也就在于他伟大而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灵活多变的语言艺术。然而,精美的语言艺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存在于从一个小生命的出现到他成为语言大师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有自己的不懈努力、环境的影响和教师巧妙的指引。而在这众多的因素中,教师的指引又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地教学工作中教师怎样去引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习作水平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城市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运用语言的社会环境,孩子们见识多、语文交际机会多,教师的教学手段先进,教学设备现代化;而在广大的农村,孩子们学习语言的环境并不容乐观,地方方言杂乱繁多、大量人员语言粗俗,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因此,对孩子们进行语言训练,从而为提高习作水平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下面我就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农村进行作文教学的观念转换问题,希与广大的同仁们共勉。

一、加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一切创作的素材都来源于对生活的理解、对情感的体验,没有这些体验,根本就谈不上创作。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他所存在的生活环境一无所知,在习作的过程中,他又会拿出什么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对环境的描写、对情感的抒发呢?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加强指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语言文字的氛围和对生活感悟的机会,他们在创作中就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为学生创设这样的一个学习氛围呢?我想,首先应从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开始,抛弃过去的教师为学生挖好一个坑,让学生沿着自己设计的“陷井”跳下去,从而走进死胡同的可能性,单一的模式、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的训练造成了障碍。过去,教师往往在作文之前就为学生讲明白这次作文得写多少个字,写什么内容,要求多得难以形容,让学生就只能在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框架内作文,根本就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根本就不可能把自己心中想说的话明明白白的讲给大家听,根本就没有机会把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说给大家听。试想,这样的教学方法真的会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吗?真的会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吗?我想,大多数的教师都不会赞成这种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的事情吧!

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活体验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自主体验生活、处理生活中突发事件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给他们一些自主发挥的空间,把他们带入社会生活之中去,把他们带入自然环境之中去,让他们自己用心去体验生活,用心去体验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让他们能够自主的识别好与坏,能清醒地感受自己的生存空间是多么的美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明白自己是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人的社会。他们也就能在生活中感悟社会、感悟人生,从而为以后的习作创作提供大量的生活材料和创作空间。

二、转变教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创作的兴趣与方向。教师对学生某种创作形式的认可,不但可以达到鼓励的作用,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一些新鲜手段更加地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加强对学生成绩的肯定,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在全班加以表扬,进而使学生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更能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充满信心。如:在学生习作以环境保护为题材写一篇文章时,我先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材料(如: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每年全世界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物质成分量、全国各地的环境变化情况、同时还列举了本地及全国范围内的一些物种濒临灭绝的事实、全世界气候的一些反常现象等等。)让学生明白我们现在所存在的生活空间已经受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从而增强他们的危机意识和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放手于学生自己,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一些所见所闻进行大胆的习作,把自己心中想说的话明明白白的讲给大家听,让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进行环境保护,在学生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教师只作了具体的指引,创作的绝对权力属于学生自己。结果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有了许许多多的话说,并能够把这些话写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并实践于生活之中去,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在对学生的习作评判的过程中,我重点着眼于学生创作的真实性和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清醒认识之中去,对学生那怕是一点点的成绩都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学生创作的激情出来了,他们创作的火花被点燃了,把习作看成是抒发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一种方式,从而创造出了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对于那些认识还不够深刻的孩子,我又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工作,让他们明白作文并不是说抄别人的或者是说一件很难的事情。作文,要写自己的话,只要通过努力,也是能够把这些话写成作文的,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也能够象别的孩子一样从容地进行创作。在整个过程中,由于有了教师耐心细致的工作,学生创作起来心情舒畅、激情高昂、畅所欲言,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显得更加的得心应手了。

三、多为学生创设听说练笔的机会。

用轻松的语言交际环境去陶冶学生的情操、用实战的气氛去感染孩子的习作热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情况安排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训练小片断,着手于学生创作灵感的训练和挖掘。如:在班内办学生自己的小报、在教室内办学生自己的黑板报、开展一些情景对话交流会、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辩论比赛、进行小型的参观访问纪实活动、人人争当优秀小记者报道校内外先进事迹的活动、校内及班内的演讲比赛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可以让学生培养一种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又可以为拓展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创作题材的源头和积累素材提供材料,还可以培养他们敏捷的思维、快速反应并作出应对的能力。学生的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有了展示自己丰采的舞台,他们就会觉得习作太有趣了,创作太有趣了,从而也就实现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成熟的教学目标。

对于学生的习作创作,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一个铺路和指引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他们创作的积极性,教师只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学生和教师都能够享受到教学的快乐和创作的精妙,从而创设一种师生都能够快乐接受的和谐教学环境。

篇8:作文教学之我见

一、提升自身素质, 以身作则

作为语文教师, 想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必须自身要有较高的语文水平, 想要给学生半桶水, 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的准备。尽管工作繁忙, 教师仍然要多读书, 多总结, 多写作。

首先, 要博览群书, 积累大量的知识和词汇量, 能够在平日的教学里展现多层次的知识结构, 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其次, 要多读教学理论的书, 细致地研究学生的心理思维以及教学方式方法, 掌握较多的教学理论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另外, 教师也应多写教学随笔或者生活随笔, 随时记录感悟生活的体验, 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给学生树立榜样。再有, 可以多写下水作文, 和学生同时写作同一个题目, 作为范文给学生学习,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

二、指导阅读方法, 积累蕴涵

冰心说:读别人的文章, 写自己的文章。写作和阅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能掌握一篇文章的阅读关键, 可以提升学生自己作文构思和行文能力。所以, 教师平时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进行相关的阅读方法指导。读任何一篇文章, 都让学生明确三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写了什么, 是概括文章大意;为什么写, 即为了解文章的中心;怎样写, 就是抓住作者写作方法, 构思、语言等等。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 以读促思, 积极主动地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通过课内课外阅读, 让学生去感受、体验, 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 记录其中的词汇、自己的感悟, 是一种很好的写作积累方法。

另外, 平时课堂课外要多进行读书, 积累语言。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之一。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典的语言材料, 包括古今诗文名篇, 名言警句等, 必须记诵, 教师除了课本必须记诵的篇章外, 还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会观察生活, 笔记点滴

“写作”实际上是一种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 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的过程, 是一种把看清楚、想清楚的东西写清楚的能力。所以,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还取决于素材的积累。“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整个过程, 若有一些心得体会, 就要及时记下来, 不断积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 布置一些周记之类的作业, 帮助学生进行观察体验, 告诉学生“写身边事, 做有心人”。这样坚持久了, 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四、加强写作指导, 不流于形式

写作指导其实不能忽略,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立意、构思、结构、表达、个性创新等方面进行科学指导, 分专题练习。作文指导理论性很强, 学生可能比较排斥, 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写作指导。比如, 创设情境, 提要求加观察, 再写作。另外, 不一定非要开设专门的作文课, 在平日教学时, 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写作指导, 比如, 七年级第一册第一单元是写人记事的, 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对人物描写的指导, 告诉学生注重观察、关注细节。

五、重视多方评价, 取长补短

教师把握好评价的尺寸,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所以,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 更应加强对学生成绩的肯定, 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 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 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 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 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 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 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教师还可以在全班加以表扬, 进而使学生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也更能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充满信心。作文课后, 还可以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 做成小报, 张贴在教室里, 让学生相互阅读,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 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

六、组织学生互评

在作文教学中, 学生写好的作文, 不是每一篇作文都必须教师批改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评。

和同学交换作文, 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 因为学生对同龄人的作文具有一种好奇心, 都想了解对方的作文写得怎样。交换互改法往往能产生较好的修改效果, 学生用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审视别人的作文, 避免了“身在庐山不识真面目”。学生在交流过程中, 取长补短, 便于更好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在互评前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尽量让学生也挖掘别的同学的闪光点, 评语正面化、积极化,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也不打击个别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篇9:作文教学之我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着画龙点睛之功效,是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每一位语文老师也深知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总是想方设法地从各方面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教给学生形式多样的写作方法。可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写出来的好文章却为数不多。我认为,学生在写作文时主要在于缺乏个性的表达,缺乏真情实感的抒写,假话、空话、套话太多。而教师在教学中又违背了新课标中关于习作的有关要求,不少教师依然喜欢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提出“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学生作文时“立意要高,要有意义”“想象科学,合乎逻辑”“语言生动,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高目标,来完成一篇合格的作文,对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的指导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有结合自己实际的一些绝招,但是,教学又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这就是我们进行探索的价值之所在。

新课标指出:“作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那么,教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当在作文课上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开展创造想象和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交流,营造民主、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这不仅能让学生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而且能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说话,说真话,大胆的敞开自己的心扉,为作文教学打开一条新思路。因此,在作文课上,教师要注意师生心灵的沟通,增进师生的了解,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以调动学生习作的欲望。

二、让学生在作文中表真情

每次习作,我给学生提的一个要求,就是用自己的心里话,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学生初稿之后,再以“真话真情”为标准自评,然后以同一标准互评,最后才是我这一关。学生若是在作文中无病呻吟,要想过互评这一关是很难的,因为学生之间最了解,对方有没有讲真话,表达的感情是否真实,一读就知道。这样一来,说真话写真情的学生作文,也就呈现在我面前了。

三、挖掘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留心处处皆学问”。生活中的素材随处可见,只是学生们缺少善于发现素材的眼睛罢了。比如:校园花坛的迎春花开了,可以成为学生练笔的素材;美丽的广场、公园,不仅是大人们休闲娱乐之处,也成了学生们笔下最美的景点之一;在学完动物一个单元后,要求学生模仿《白鹅》的写法,描写一种动物。人民广场上的白鸽、湖心花园的柳树、牡丹,也成了学生们观察的目标。以此,既让学生们养成了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习惯,又为习作积累了不少的素材。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的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向生活要素材,还要适时引导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孩子出去走走,见见世面,因为亲身经历的感受是无法取代的。只有对生活有了真切的体验,写作的素材才会涌上学生的心头。

四、更多地为学生开放课堂

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学生的生活范围只是校园小天地再加家庭鸽子笼,生活程式只是围绕读书这个中心环节的机械式动作,而生活内容则局限于课堂内外的无休止训练。这种紧张而单调的生活节奏,使学生全然丧失了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扩展生活的外延,去品味生活的内涵。这样,学生的作文只能是隔靴搔痒,闭门造车。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篇10:作文教学之我见

一、搞好课堂阅读教学,让学生学习习作方法。

因为我们的语文教材选择了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体裁多样的文章,且教材编排注重了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我们在阅读教学时除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外,还应让学生知道文章的结构和一些写作方法。如《夹竹桃》这课,除了让学生了解了夹竹桃婉美、有韧性、引起作者许多想象的特点,以及体会到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和对故乡深切的怀念之情。还要让学生学习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及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在体会夹竹桃坚韧特点时主要引导学生品读“从春季到秋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开,不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了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开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茂盛的时侯,也看不出什么时侯衰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从花期长,默默开放,不择气侯这三方面的特点去写的。

二、注意积累写作素材

1、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让学生按新课标标准:“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还可让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摘抄本。把所学课文以及课外阅读中的好词、好句、好篇摘抄下来。定期检查。可以给这个本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采蜜本”。让学生像蜜蜂一样勤劳,采取知识的花粉,酿造人生之蜜。

2、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学生习作写不具体主要是不会观察,对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往往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印象不深,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用眼看、耳听、手摸、用心去体会,引起他们的想象和培养观察能力。让学生知道:对同一事物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细心观察。观察不仅要仔细,而且还要持之以恒,并且要善于思考,发现特点,在突出特点上下功夫。如:现在秋天到了,校园里的梧桐树叶一片片落下来了。让同学们观察后,有同学可能只会写,“树叶一片片从树上落下来了。”而不会抓黄叶和落下时的特点。而有同学就会写“到了秋天,梧桐树叶黄了,像一只只黄蝴蝶随风飘落,给大地铺上一层金黄色的地毯。”这样让学生随时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景、天气等,并写下观察日记,积累生活素材。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

三、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1、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次写作老师都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进步,比如: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一个好的段落,好的开头或结尾,都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感受到成功,树立自信心,提高作文的兴趣。

2、可以改变以前的修改作文的方法,以前很多老师完全由自己一人包干,从字、词、句、段到审题、立意、中心全方位修改,这样即浪费了教师的时间,效果也不一定好。可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或同学之间互改。这样既能及时地反馈,还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通过培养兴趣,提高学生自信心,积累习作的素材,学习写作方法。让学生由怕作文到想作文、爱作文。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能提高。

篇11:作文教学之我见.00

大理州巍山县五印乡中学

周国宾

[摘要] 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教师要切实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强化积累、重视点拨、多元评价。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这三个方面谈自己的见解和做法。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见解 做法 [正文] 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在这项工程中,语文教师要切实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强化积累、重视点拨、多元评价。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这三个方面谈自己的见解和做法。

一、多项并举,强化积累。

写作要有丰富的语汇作为基础,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要有良好的语感,良好的遣词造句的能力,才能写出连贯通顺的句子,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要有丰富的素材可供挑选,才能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所以,教师平时要重视引导学生积累语汇、素材,培养语感。引导学生积累的方法很多。

1、巧用“字词积累”,积累字词句。

教科书每篇课文后面都有“字词积累”,可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勾画出这些词语和使用这些词语的句子,借助工具书弄清词语的意思。结合课文学习,弄清词语使用的妙处,品味作家遣词造句的魅力。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感悟(内容、方法、修辞、情感等),最后让学生抄一抄,写一写,读一读。

2、搜集学习内容,积累课文涉及的相关知识。

结合学习内容,搜集相关知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作文素材。教学高士奇的《笑》时,可让同学课前搜集有关“笑”的成语、歇后语、谚语、俗语、格言、警句、古诗词等,课上,让同学上台表演不同的笑,并畅谈自己的“笑”所表达的心情,让同学交流有关“笑”的成语、歇后语、谚语、俗语、格言、警句、古诗词,交流“笑”的好处、弊端及有关“笑”的故事,在交流中积累“笑”的知识。教学《渡荆门送别》一诗时,可让学生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课上进行“对诗”活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从而积累有关月的知识。

3、结合“综合课”、“口语交际”进行积累。

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是积累作文素材的一条好途径。如结合“ 综合性学习:桥 ”,让学生广泛搜集关于桥的知识、图片、故事传说、文学作品、生活现象等资料,在班上交流后,由小组整理内容,装订成册,在班上传阅。交流后小组整理内容如下: 桥的诗句

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漫》

2、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

4、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5、枯藤老数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6、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见咸阳桥。—— 杜甫《兵车行》 桥的谚语

1、双桥好走,独木难行。

2、船到桥头自然直。

3、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4、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多。

桥的成语 过河拆桥 鹊桥相会 过桥抽板 舌桥不下 遇水架桥 桥的歇后语

1、半夜过独木桥——步步小心

7、独木桥上睡觉——翻不了身

2、背媳妇过独木桥——又惊又喜

8、扶着醉汉过破桥——上晃下摇

3、笨驴子过桥——步步难

9、近视眼过独木桥——放不开步子

4、踩着高跷过独木桥——艺高人胆大

10、天上架桥——想到办不到

5、船到桥头——不顺也得顺

11、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6、独木桥上踩车——别拐弯 桥的联想(1)沟通的桥

学会倾听,善于与人倾诉,懂得欣赏他人,与人保持联系。出门在外,想和家人、朋友联系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打电话。电话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最便捷的途径。电话仿佛是在地球上的千家万户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2)成长的桥

我们需要学习,需要知识,需要长大,因而我们非常需要得到父母、老师、朋友的帮助。在家庭,父母用他们的爱连成桥;在学校,老师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教会我们如何去学习知识。老师搭建了通向知识的桥。(3)友谊的桥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亲情,也需要友情,当然需要得到别人的友谊 同学相处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难得的友谊,我们彼此关心,彼此信任,度过的是一段岁月如金的日子。在人生道路上,同学之间的友谊是永恒的,也是最真挚而难以忘怀的。(4)希望的桥

在人生道路上,学会友爱,学会帮助别人,那是一种幸福。在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会得到更多的快乐和收获。有些小朋友因为没有钱,或是没有条件,不能上学,也得不到知识。他们和学校之间像是有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把他们和学校分割开了。如果我们支援他们一些钱,一些衣物,一些学习用具,再给他们建一些学校的话,就像是在这条大河上架起了一座希望的桥。

4、每日一题。

每日一题是教师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种方式,以弥补学生平时积累的不足。教师可以有计划的设计一些练习题,每天让学生做一题,通过做题进行积累。题型可以多样。

字词题,如: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请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避开xuān()嚣,抛开烦恼,独自享受温馨()的书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书犹如浩瀚无边的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澎湃()。我仿佛是大海里的一叶扁舟,欣赏着变huàn()..奇异的风景,感受着人生的乐趣。

仿写题,如:(1)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①如果我是清风,我将 ②如果我是春雨,我将。

(2)、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情境题:如:请你以“假如我是„„”开头,写一段话或几行诗,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

5、日记交流。

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字数不限,要求写身边的事,每星期安排一次日记交流,对学生日记中的好语好句进行欣赏,对文中写出的对生活独特的感受进行鼓励性评价,在鼓励中提高作文兴趣。

6、做读书读报摘记。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谈到积累写作素材时说:“于有心处积累,于无心处广蓄”。平时,有计划的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并要求学生作选择性的摘抄、粘贴、勾划、批注和点评。

二、重视点拨,降低难度。

从目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看,不是学生不具备写好作文的基本条件,而是缺乏写好作文的信心,部分学生对作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个“怕”字。要提高作文水平,必须先消除心理障碍,最佳的方法就是教师在学生动笔之前通过集思广益、进行启发和点拨。一方面,教师要鼓励他们写实事,抒真情。告诉学生,写好作文并不难,并非高不可攀的事,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写出令人满意的作文来,鼓励他们去掉“怕”的心理,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可采用 “说文”训练的你方式,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有情可抒。

所谓“说文”训练,就是组织学生针对作文要求进行“即席发言”。“说文”的内容包括说文章的题目、说文章的主题、说文章的体裁、说文章的构思、说文章的布局谋篇等。说文的形式可以个人说,可以小组选出代表说,教师也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其中说。在学生说文的基础上,教师作出简短点拨与小结,同时,提醒学生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独到的构思和见解。“说文”训练由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从而缓解了学生“怕”的心理,提高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三、多元评价,提升兴趣。

1、评改

作文批改重在激励。作文批语首先要寻找学生习作中的优点,把学生作文中用得恰当、精妙的词句划出来,共性的问题在讲评时一并指出,个性的问题可以个别交流。作文批语的语言要活泼,倾注情感,富于文采。

2、评讲

学生在完成初作之后,不仅急于知道自己写得怎样,而且迫切希望知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因此一般都爱听评讲。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评讲。根据每次作文的要求,可以先挑选出几篇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其中成功的习作占多数,也有一两篇在写作上出现典型问题的习作。之后,将它们制成幻灯片,成功的习作打上作者的名字。借助多媒体进行评讲,由于作品与学生面对面,可感性强,避免了老师“独奏”。具体操作时,老师先声情并茂的朗读成功的作品,将学生带入到作品中去,然后让学生对着讨论、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有问题的作品,可让学生先找出其闪光点(哪怕只有一处),再组织学生进行“金点子”活动,共同讨论如何加工润色就能使之变成一篇成功的佳作。这样,作文讲评课上,学生成了真正的参与者,避免了只带耳朵不动脑筋的被动局面。在讨论中学生很容易弄清楚如何写好要写的作文,其间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写作的技巧。其好处还在于:成功的作品被打入电脑,投影到屏幕上,而且还有自己的大名,小作者的成功感就更加强烈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其他学生写好作文的欲望,调动了写作兴趣。作文讲评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大家分析评论,指出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哪些地方写得不好,为什么不好,应该如何写,使学生在评讲中得到启发,然后对照自己的作文,或让学生读范文,引导他们将范文与自己的作文对照分析,领会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或由教师评讲前把初作本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对同学和老师批改的地方仔细琢磨,写出心得体会,然后选几个体会得深的学生做重点发言,并引导其余学生作补充。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总结。这种方式能促使学生重视批改,扩大批改的效果,提高作文兴趣。

3、作文展示

作文是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教师应充分借用这一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如:让学生在班级里朗读自己的作文;把学生的作文张贴在班级或学校的墙报里;汇编班级学生的优秀作文选,让学生阅读、评析、收藏;向外推荐优秀的作文等,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就能启发和带动更多学生作文的热情和希望,从而让学生从心理上喜欢、热爱作文。

篇12: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建湖县冈西小学

陈真广

小学生们习作普遍遇到两大难题:一是没话写,二是有话写不出来。如何化“难”为“易”,使习作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并能通过习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呢?叶圣陶先生说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生活,就有习作的源泉,习作教学,应该立足语言的学习,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学会作文。

一、体验生活

积累习作素材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小学生学习作文也不例外,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性,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去观察、体验,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见多而识广,也就有话可说。

1.记录丰富的家庭生活

“家”,是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学生习作不竭的源泉。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家,将家庭生活分为几个板块,便于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并记录:①人的个性(即家庭成员不同的性格、特点);②人的故事(成员之间因交往引发的趣事、烦恼事、开心事等);③人的活动(包括家务劳动、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等)。有一位学生在人的故事这一板块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放学后,我走进家门,就觉得不对劲儿。原来,是爸爸、妈妈吵架了。唉,怎么办呢?我拉着他们作游戏,在游戏中他们和好了。”这是平常的家庭生活记录。虽然细节部分不够具体,但事情的结构条理清楚,能为习作提供原汁原味的素材。

2.观察奇妙的自然景象

自然是奇妙的,又与我们紧密联系,只要注意观察,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田野河流景色优美,它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感受,陶冶着他们的情操。围绕自然生活情境去选择美的场景,感受美的的生活,为习作积累生活素材。比如,去年冬天,下了一场雪。下课后,同学们全都拥到走廊上,欣赏空中飘飞的雪花。„„几个男同学按捺不住,去雪地里奔跑。上课了,我像拉家常似的说:“下雪好玩吗?能说说你的感受吗?”由于有真实的感受,学生的发言很积极,有学生说:“看着这雪景,就像走进童话故事里,多么神奇呀!”有的说:“雪花像许多白蝴蝶在空中舞蹈„”“愿意用你手中的笔留下这美好的雪景吗?”我趁机说。同学们纷纷拿笔写起来,把观察、感受到的美景,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3.关注校园生活的多彩

学生最熟悉的是老师和同学以及学校生活,对校园环境也了如指掌。但是,因为习以为常,很少将这些带入习作,我要求学生课间去校园走一走、看一看、闻一闻。为了让学生更细致、有序地体验学校生活,我引导学生将学校见闻分类积累:(1)学校美景(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校园的一角》)的作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好笔和本子,再把学生带到校园里选定场地去真实记录,展开联想,许多作文都能言之有物。(2)人物描写(老师和同学的特点、个性)如在教《我的同学》的作文时,先让学生先选定对象,仔细观察同学的外貌特征,回忆同学故事,总结同学特点,作文充满真情实感;(3)校园故事 记录与同学、老师交往过程。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学生的素材库增添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4.感受不同的社会生活

学生与社会也紧密相连,大街、商店、菜场、游乐场内,每天都发生着许多事,值得学生去思索、去记录。许多学生记录下自己去商场购物的经历见闻,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体验生活。这样,学生们的素材、视野开阔了,思维也活跃了,再也不会为“无米之炊”而咬笔头,苦思冥想了。

二、勤于练笔,表达真情实感。俗话说“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小学生的作文也应当勤于练笔,表达真情实感。当学生获取生动、丰富的感受,触动情感,唤起情感体验时,教师要鼓励他们用习作来记录、表达。

1.创设轻松氛围,体验习作乐趣

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来写,虽然提供的内容很宽泛,但学生有可能有更想写的内容,这是允许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应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敞开心扉谈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互相启发,进一步激励表达欲望,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给学生一个思维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

2.记录点滴生活,激发习作兴趣

生活是个大舞台,时时上演好节目,是个动态资源的生成场,抓住这些及时的信息,有效利用,往往给作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要为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所束缚,要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发现鲜活的生活素材,及时习作,让学生明白习作不是作业,而是表达的途径,激发习作兴趣。

3.表达内心感受,感悟习作意义

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内心想法,都有表达的需要,与别人交谈是常见方法,习作也是表达的重要形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他们在同伴交往中,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在家庭中,总会产生各种心理变化。也需要表达,教师要抓住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并体悟这种变化的种种感受,让学生从说到写,表达真情实感。于是,我给学生出了个题目:老师,我很

(伤心、烦恼、幸福、委屈、苦恼、快乐„„)让学生自主作文,并鼓励大家:“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实话实说,想写啥就写啥。”“同学们一个个畅所欲言,一篇篇感人肺腑的作文一下子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同学们也在这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开始对作文产生了兴趣,领悟了作文的真正意义。

4.精心讲评指导,提高写作信心。

作文讲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对已完成的作文是一个小结,对下次至以后是一个指导,我是这样来讲评的。

(一)对作文的交流和品味,(二)对作文得失的分析。

(三)对文字的推敲。同时注意抓住重点,要重在鼓励,先让学生自己改,然后组织讨论,肯定成绩,发扬优点,找出不足。总之,作文教学应跳出文体框格,让学生不拘泥于某一文体,“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

5.提供实践机会,施展习作才华

小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的刺激,最初是对学习的过程更感兴趣,以后逐步过渡到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在学生习作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中,教师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征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还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写好文章,除了要有生活基础之外,还要多读点书,多吸收营养,写起文章来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作 文 教 学 之 我 见】相关文章:

上一篇:观察物体单元备课下一篇:吃水不忘挖井人说课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