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大学生就业论文

2022-04-20

[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针对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上表现出的问题,要从职业生涯发展视角上分析,并构建大学生就业实践体系、大学生就业课程辅导体系、大学生就业支持保障体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业生涯大学生就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职业生涯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

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与就业指导刍议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近些年,人们不断探索就业指导工作的模式与方法,取得了一些实效,但就业指导工作并未能从根本上、长远上解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新的视角来审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模式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已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蓬勃开展起来的。打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企业及单位用工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使劳动者难以选择职业,难以转化职业,因此,就业方面的指导只能被单纯的思想教育所取代。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某些高校成为主要择业原则。1988年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出台了《大学生求职择业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初露端倪。当时的就业指导大多满足在讲解就业政策、就业程序、就业技巧等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的是如何适应这一就业体制的变化,如何理解社会所提供的工作,即只是处于“How to be given a job”阶段。

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特别是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下岗人员的出现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凸显出来,原有的就业指导内涵被扩展为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与职业,如何定向学习和选择职业,如何主动推销自己得到职业,即“How to get a job”的过程。

随着改革形势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进展,职业生涯辅导的理论与实践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职业生涯规划做到了真正把自己作为主宰命运的主体,把寻找职业、发展职业作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一生的设计中,从人生发展这一历史长河中探究职业发展,即是“How to plan your career”。

就业指导、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辅导互相联系并相互渗透,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就业指导更多侧重在某一时段中就业的表征内容,侧重在就业的具体服务与指导,有较强的就业目的性,从业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具有更多的被动性;职业指导则更多侧重于对职业有关知识的认识与把握,使人与职业的关系更加明晰,把人纳入社会与职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职业生涯辅导侧重如何通过择业体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如何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它更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我认识的觉醒,突出人生发展的过程性。因此,职业生涯辅导成为就业指导的主流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二、 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符合时代需求

职业生涯辅导的价值体现是与我国正在进行的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的,它反映了时代特点,符合时代需求。

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辅导的核心内容,它帮助每一个大学生个体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结合自身特点规划未来,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这正体现了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崭新理念。

职业生涯辅导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强调职业生涯规划一定是个性化的。职业选择理论则更加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职业意向,强调职业选择是岗位和个人双方相互的选择,岗位对人的要求和人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是否协调一致,保证个人作出最优的职业选择。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符合大学生发展特点

大学生处于成年初期,经历着由自我发现到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设计的过程,在这个时期,大学生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许多学生往往需要就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作出关键性的决策。

但在大学阶段,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下列成长的困惑:他们渴望今后有一个好的职业,但不知从何入手;他们渴望自己今后有大的作为,却信心不足,目标模糊;他们渴望别人理解自己,却不知道自己是谁;他们往往有大的抱负,但总成为空中楼阁,无法实现。

面对这些困惑,职业生涯辅导工作者可以针对学生特点,提供这样的方案:大学一年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了解自己,明晰自己的技能和优势,争取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定位;大学二年级,对所学专业了解加深,使自己的所学与职业社会相挂钩,以此了解工作偏好;大学三年级,有计划地学习一些职业技能技巧,对就业或是继续深造作出打算,并沿着自己选择的方向深入;大学四年级是实施行动的阶段,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掌握专业知识以外的人际沟通等方面的技巧,探索所有可能的机会,参加面试。这样,通过大学四年的规划和准备,由学院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就能心随所愿,抓住各种成功机会。

四、结论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辅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然选择。高校学生工作者要与职业指导工作者、心理咨询工作者一起,协助每位大学生都尽快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科学地管理自己的人生,规范人生探索的路径,为今后职业生涯成功打下良好基础。◆(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责任编辑:曾维平

作者:李光辉

职业生涯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2:

职业生涯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针对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上表现出的问题,要从职业生涯发展视角上分析,并构建大学生就业实践体系、大学生就业课程辅导体系、大学生就业支持保障体系。

[关键词]职业生涯 大学生 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丁贤(1980- ),女,江苏武进人,南京工业大学学生事务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008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各大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唯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何从职业生涯发展视角下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是我国政府和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各因素分析

为了能够更好地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以及就业率进行分析,本文以南京工业大学2015届毕业生及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开展了调查。在此次调查中,共随机抽取了10个毕业班307名毕业生和213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总共发放了520份问卷,回收500份,有效回收率96.15%。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学生的自我认知不全面。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自我认知比较清晰,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都有所了解,但仍有15.96%的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缺乏认识,4.35%的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缺乏认识,17.39%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认识。关于学生自我相关能力的调查显示,一半学生认为自己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但也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相关能力方面还有欠缺。

二是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不高。调查显示,在高考填报专业时,学生对自身选择的专业并不是很了解的约占45%,对专业很了解的仅占30%。正是因为对自己所选专业不了解,许多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后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兴趣并不高。其中,约35%的学生明确表示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约30%的学生表明想调换专业。

三是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了解。调查显示,近82%的学生需要通过他人对自身的评价、分析来决定自己应从事哪一行业,但他人的评价和分析是很模糊的,同时也缺乏科学性;近13%的学生会利用职业倾向测试取得一些信息,再参考相应的测试结果来确定自己将来从事何种职业。种种现象都表明,大学生并未规划好自身将来的发展,没有科学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影响了职业取向。在对其职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调查中,22%的学生认为是机遇,25%的学生认为是人际关系,65%的学生认为是个人能力。这表明,大多数学生比较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但还有部分学生并未意识到机会与准备之间的关系,对这类学生还应加强引导。

四是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就业能力不足。当前许多企业在招聘时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调查显示,62%的学生意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8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为学生所提供的实践机会有限,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二、职业生涯视角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一)职业生涯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实践体系的构建

1. 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价值导向、目标导向和行为导向等方面。经济新常态给当今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就业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就业观;积极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就业、创业形势,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机遇;通过“就业导师”的一对一“把脉”,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增强就业自信和就业竞争力,以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就业中的挫折和失败。

2.展开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一方面,高校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暑期下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同时让学生在学校期间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了解社会,丰富社会经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通过服务地方以及开放办学等,推进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真正促进学生社会实践的持久化、系统化、科学化,保证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学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知识,并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3.加强专业实践。学生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直接决定他们毕业之后能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高校应着重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加大教学实践改革力度,加强实习基地尤其是大学生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第一,整合校内的有效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增加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按照专业大类要求和学科要求优化这些实验,并在实践中督促学生按照实际要求进行操作,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二,建立第二课堂,开展科技创新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三,建立健全实训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学习、实践等行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创新教育教学机制,建立“订单式”的就业培训基地,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这样学生毕业之后就可以直接上岗,也能使学生提前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

(二)职业生涯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课程辅导体系的构建

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前就业市场发展,依照当前人才市场以及用人企业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及课程,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目前,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市场发展需求脱节,其所教的专业知识已经属于被淘汰的内容,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在进入岗位后根本用不上。因此,高校应该与时俱进地更新课程内容,保证课程内容紧跟市场发展的步伐。

系统构建就业课程辅导体系,高校需要转变观念,实行以生涯发展为导向的发展性就业指导。以尊重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将生涯发展理念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全过程。首先,改革教学内容,将个性化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全过程。要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和任务,结合社会与市场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设计。内容上要注重全面、实用、新颖,力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其次,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情境教学、体验教学等模式。通过讲座、社会实践、人物访谈、经验交流等不同形式,让学生更全面地获得与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实现自我锻炼、自我体验和自我发展的目标。最后,增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比重。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引导大学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审视个人职业选择与人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评估自身发展价值,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并终身受益。应增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比重,帮助大学生寻求匹配度相对较高的职业,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

(三)职业生涯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支持保障体系的构建

1.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要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教学服务的方方面面,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协同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和信息中心等部门,成立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中心,建立健全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情况,建立个人职业生涯档案,为检验职业规划的实效性提供参考,并为职业规划的可行性提供比照。

2.建立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存在数量少、专业化程度低的情况,高校辅导员反而成为就业指导队伍的主力军。指导队伍的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成效,因此高校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迫在眉睫。在专业结构上,应体现跨部门和跨专业的特点,在学科背景上,更加注重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作用,将本校教师培训与外校人才引进相结合,优化人员配备结构,以具有职业生涯和就业辅导经验的教师为主体,以具有就业工作操作经验和成功就业、择业、创业的人员为补充,以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或人力资源理论的专家学者作为顾问。

[参考文献]

[1]丁旭,王磬,宫志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科建设刍议[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5).

[2]张菡.全程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4).

作者:丁贤

职业生涯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3:

无边界职业生涯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摘 要: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使各行业对大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剖析的基础上,分别从个人(学生)、高校、用人单位三个层面对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进行探讨。

关键词:无边界职业生涯 就业能力培养 路径选择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普通高校的扩招以及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凸显。就业难纵然有量上的原因,但质上的问题更多。从一些调查数据统计来看,就业难的根源不在于大学的不断扩招,而在于供求双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距”: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正是出现这种“差距”的最主要原因。

就业能力,简言之,就是能够很好地获得工作、胜任工作,并能在工作中晋升的能力。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表现在供给上,那就需要高校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培养大学生,使之适合不同岗位的需求。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变化无常的职业生涯和非线性的职业路径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科层职业生涯,终身就职于一家公司并获得不断提升已经成为过去式的就业模式。为了维护组织的灵活性和弹性,更多的雇员必须在组织内部的不同岗位和角色之间转换,以及在不同的组织之间流动,即出现了无边界职业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现象。可以说,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高校毕业要想成功就业,就要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校和大学生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2 大学生就业能力剖析

国外学者对就业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早,最初多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界定这一概念。早期对就业能力的研究大致包含两方面内容:(1)获取就业的知识和能力;(2)个人的品质素质。之后,LeeHarvey(2003)认为就业能力不不仅仅是获得一份工作,更应该是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的过程。Fugate(2004)指出,就业能力是识别就业机会以及获得就业的能力,包括职业生涯识别、个体适应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中社会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可以拓展个人身份、实现职业生涯机会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概念的引入,为后来的研究拓宽了新的视野。

国内首先明确提出就业能力概念的学者是郑晓明(2002),在他看来,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其中实践能力是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适应能力是在各种环境中掌控自我心理、生理的调节能力,是大学生完成角色转换的关键。社会对于庞大的就业大军的检查,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尺度。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已不再是单一的、线性的专业知识结构,而是多元的、动态的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市场需要的素质集合,包括了知识、技能、心态、个性、心理承受力等综合素质能力。而且这种能力素质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而构建获得的,是一种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高校可以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和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能力素质开发培养;大学生作为潜在的人力资源也要尽早适应这种变化,自觉培养自身的就业能力,形成职业核心竞争力,为自己的职业准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从个人(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企业)三者出发,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3.1 个人层面

3.1.1 做好职业规划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情况,我们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2010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问卷936份,其中有效问卷876份。在问及学生对本专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仅有3.5%的学生“非常了解”,43.8%的学生“了解”,还有50.4%的学生“不是很了解”;“对自己最喜欢的职业”及“对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发展计划”、“不是很了解”的分别占了“41%”、“45.3%”;根据“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学生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重要的,但对于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非常了解”的学生只占了“2.7%”,还有“43.2%”的学生“不是很了解”。由此可知,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可度较高,但实施效果和技能还有待提高。

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大学生应该从大一开始,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不断探索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价值观等因素,综合考虑外部环境,逐渐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然后制订实施方案,一步一步实现职业目标,在行动中培养和提升就业能力。

3.1.2 注重多元能力开发

综合素质好的毕业生往往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为了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我们对121家前来我校招聘的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本次面向用人单位的开放式问卷共发放121份,回收有效问卷109份,在回答:“贵单位在招聘人员时,最看重应聘人员的方面是?”的问题时,有26.6%用人单位看重应聘人员的发展潜力;25.4%的用人单位看重应聘人员的专业知识;看重应聘人员技能和实践经验的用人单位分别占了14.8%和13.5%;在回答:“贵单位在招聘人员时,比较注重求职者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具体排序是:敬业精神、沟通能力、道德修养、上进心、抗挫能力、团队精神、适应能力、表达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等。在学好课本知识之外,大学生应该更多地参与到课外实践活动中,注重多种能力开发,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1.3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个合格的具有雇佣性的大学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应该是良好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了忠诚、团队精神、抗压性、忍耐性、良好的职业道德等。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仅仅在学习、沟通等方面能力突出,而缺乏健康的心理素质甚至心理扭曲,那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优秀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学生们要学会欣赏自己,悦纳他人,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尝试以宽容之心去面对周围的一切;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亲和力等,强调快乐工作,在工作中收获快乐;重视挑战性与成长的机会,满怀信心去应对困难。

3.2 学校层面

3.2.1 完善课程设置

大学的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就业能力培养目标,将就业能力培养目标细化到每一学期的课程大纲中。如,广东金融学院现在实施CPE三段式课程体系:(1)第一至第三学期为基础核心课程培养阶段,主要按综合教育和学科基础必修课程设置基础核心课程模块,即Core Coures(“C”);(2)第四至六学期为专业课程培养阶段,按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与拓展课程设置专业课程模块,即Profession Coures(“P”);(3)第七、八学期为创业就业课程培养阶段,根据学生创业就业发展需要,设置就业导向课程模块,即Employment Coures(“E”),它又可分为职业群集课程模块、拓展提高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课程模块。这样递进式的课程设置可以使课程培养目标更清晰、培养内容更全面、培养过程更系统。

3.2.2 激活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就业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注意完善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在遵循课程大纲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善于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重视实践和实效,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养成。

3.2.3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

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就业指导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素质教育类核心课程,是集理论、实务、经验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如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模拟面试、职场人物访谈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使学生在生动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与提升能力。

同时,高校主动加强与往届毕业生的联系,可以赴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开展实地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最近几年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质量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动向,为高校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提供科学指导。

3.3 用人单位层面

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直接评判者,只有满足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做到人企匹配、人职匹配,就业才能算得上成功,否则双方“拉郎配”也未能长久。这就需要校企联合、协同创新,有针对性地拓展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途径和模式。

3.3.1 联合用人单位制订课程计划

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的制订,了解把握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毕业生的意见和需求,可以使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也是当前校企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模式内容主要有:(1)联合设置课程,实施“课程+实习+就业”的联合培养模式;(2)共同安排实习,联合培养班学员在大四时,既接受课程学习,也参加企业的顶岗实习;(3)双向选择就业,合作企业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和业务素质,对教学班的学生予以优先录用。

3.3.2 聘请职场达人担任就业指导讲师

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掌握了不少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但对市场需求、职业信息了解的较少。用人单位作为就业市场的实践者、管理者,职场达人们的实战经验丰富,由他们来担任职业指导讲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行业或职业信息,为学生科学合理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打下良好基础。例如可以邀请用人单位、职场达人开展“行业岗位探索分享会”、“职业大讲堂”等系列讲座,给同学们展示不同行业的市场定位、发展前景、经营管理战略思想以及从事该行业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等,使学生尽早认识该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前景,尽早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和定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本文是2011年度广东金融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编号:JY2011B015)“无边界职业生涯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实践研究”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蕴丽,潘弘韬.试论构建高校学生“四位一体”的就业能力开发体系[J].教育学术月刊,2011(8).

[2] 陈均士.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

[3] 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2009(4).

[4] 曹砚辉,龙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与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1(7).

[5] 林辉.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思考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作者:何小姬 曲俊华

上一篇:自动化技术水利水电论文下一篇:柔性管理中经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