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公共艺术论文

2022-04-19

摘要:南昌地铁一号线四个站点公共艺术的文化墙建设以其造型语言多元性、构成元素相融性特征,体现着南昌历史人文资源特色,丰富了南昌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内容,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影响力。虽然它们具有一定的现代美学意义,但从受众对视觉语义符号理解的角度来看,也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在与南昌特有的红色历史文化“八一精神”的联系上存在视觉亮点阙如,连续宣传力度不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文化公共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文化公共艺术论文 篇1:

服务设计视域下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规划要素

摘 要 历史文化街区既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及风貌特色的空间载体,又是体现城市空间品质及活力特色的重要场所。历史文化街区常面临着保护与更新同步规划的问题,公共艺术的专项规划可为传统历史街区提高街区空间品质,激发街区文化活力。立足服务设计的视域,以马来西亚槟城乔治市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为例,对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规划中人、行动、目的、场景、媒介等要素进行分析与整合,为公共艺术系统设计提供新颖视角,使公共艺术为社会公众和旅游者提供更愉悅的游憩体验。

关键词 公共艺术;规划要素;服务设计;历史文化街区;乔治市

引用本文格式 焦云宏.服务设计视域下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规划要素——以马来西亚槟城乔治市为例[J].创意设计源,2021(2):20-24.

Public Art Planning Element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in the View of Service Design—Based on the case of George Town, Malaysia

JIAO YUNhong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项目“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旅游规划教学资源库子项目”(项目编号:2019-17H04);2020年度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校级课题“高职院校《旅游规划》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项目编号:2020YLZY03)阶段性成果。

公共艺术(Public Art)即“置于公共空间领域中并为公众共享的、表达公共审美文化意识的艺术”[1]127。包括建筑艺术、街头雕塑、墙体壁画、城市视觉导视系统等[2]。历史文化街区既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及风貌特色的空间载体,又是体现城市空间品质及活力特色的重要场所[3]。由于历史文化街区一般都具备丰富的文物、悠久的建筑和独特的风貌,是浓缩城市记忆的样本和展现城市特色的名片。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或者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街区,更成为原住民和游客共同游憩体验的公共空间。

历史文化街区常面临着保护与更新同步规划的问题,公共艺术的专项规划将为传统历史街区提高街区空间品质,激发街区文化活力。公共艺术规划通过将作品装置于适当的空间节点或关键场所,较好地统一其功能和审美,使复杂、多样的空间环境通过个别化、标识化、节点性的文化进行连接,展示城市文化的精神和人文特色,体现历史文化的积淀以及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4]。

公共艺术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通常分为宏观尺度的城市公共艺术总体规划、中观尺度的城市重点区域公共艺术控制性规划和微观尺度上的城市节点公共艺术详细规划设计等三个层级。

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内容,国内公共艺术规划最早以“城市雕塑总体规划”的形式于 1999 年在深圳市获批。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规划文本则发端于 2004 年启动的《攀枝花市公共艺术总体规划》,其在空间形态、艺术形式等规划内容方面进行了拓展。公共艺术总体规划通常都表现或隐含主流意识形态内涵,具有明确的功利性,缺少对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关注。

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规划属于中观尺度的区域控制性规划,设计重点在于详细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背景和社区功能、地形路网和建筑风格等空间结构,确定空间功能分区、作品主题与表现形式,以及公共艺术作品与社区生活的互动关系等内容。对于历史文化街区而言,公共艺术的规划较之新兴城市或者创意街区更为复杂,规划要素和限制条件更多。特别是在社会发展进入体验经济的时代,公共艺术不仅是社区意识形态的官方表达和人们的审美对象,也应当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本文从服务设计视域分析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规划要素,提出促进公共艺术更好地为包括原住民和游客等利益相关者服务的规划策略。

一、乔治市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形态

乔治市(George Town)是马来西亚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亦是槟城州府所在地。2008年,乔治市与马六甲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马六甲海峡历史城市,马六甲和乔治城(Melaka and George Town, Historic Cities of the Straits of Malacca)。两座城市在马六甲海峡的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发展了500 多年,亚洲和欧洲的影响赋予了这些城镇独特的有形和无形的多元文化遗产,并共同构成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独一无二的建筑和文化城镇景观。其中,乔治镇以住宅和商业建筑为特色,代表了 18 世纪末的英国时代①。

乔治市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面积 109.38 公顷(1.093 8 km2),区内历史建筑超过 1 700 座;缓冲区面积 150.04 公顷(1.500 4 km2)。自200年前建城以来,这座城市拥有足以反映多元族群丰富文化遗产的各种宏伟壮观的古老建筑物,包括华人、印度人、阿拉伯人、马来人、亚齐人、泰国人、缅甸人和欧洲人。乔治市是亚洲多元文化遗产和传统的生动见证,各种宗教和文化在此交汇。其还反映了文化元素的融合,创造了东亚和东南亚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独特建筑和文化城镇景观。

乔治市的公共艺术也称街头艺术(Street Art),主要体现在壁画(Wall Murals)、铁塑(Wire Sculptures)、跨城艺术交流展(Urban Exchange)和北海艺术走廊(Butterworth Art Walk)等几个项目。

2012 年,为配合乔治市节庆(George Town Festival 2012),立陶宛艺术家恩纳斯·扎哈列维克(Ernest Zacharevic)在乔治市创作了“乔治市魔镜”(Mirrors George Town)6 幅系列壁画,其后,槟城卷起一股壁画风。2013年起,更多主题壁画出现在乔治市的街头巷尾。

为能彰显底蕴丰厚的民间文化,槟城州政府于 2009年推动了“标识乔治市——槟城国际创意概念竞赛”(Marking George Town)。由本地艺术家 Tang Mun Kian 创意指导的 Sculpture at Work 团队以“人民之声”(Voices of the People)主题赢得此项殊荣。作品秉承机智幽默风格,生动刻画出民间人物形象,透过艺术创作让人们重新领略曾经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与岁月。槟州政府将获奖作品化成“标识乔治市”公共艺术工程,于 2013 年完成 52 座设计独特的铁塑艺术品,安置于乔治市的大街小巷。铁塑漫画树诠释了民间的历史文化与趣闻轶事,为这片土地添加了历史韵味。

2014 年开始举办的“跨城艺术交流展”旨在加深人们对公共艺术的认识。该项目通过创建一个跨大陆、跨学科和跨年代的艺术家群体之间的合作和讨论平台,使乔治市的公共艺术形态向槟榔屿以外的马来半岛获得拓展。北海艺术画廊是槟城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晶品,他们透过引人注目的壁画和装置艺术品,向公众介绍槟州威斯利丰富的历史②。

二、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规划要素

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建构中具有城市精神诠释与传播、城市历史记忆保存与传承和城市生活审美与体验的作用与价值[5]。公共艺术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创造更合理的生活方式、更多元的文化体验和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满足人们的自我认知与精神需求,达到个人的诗意生活、社区的和谐共处、社会的共同进步。如果将公共艺术的创作目的真正落实至为社区和民众服务的立场,服务设计理念恰好可以吻合公共艺术规划的行为逻辑。

服务设计(Service Design)是针对提供商与对顾客本身、顾客的财物或信息进行作用的业务过程进行设计,旨在使顾客的利益作为提供商的工作目的得以实现[6]。与传统设计相比,服务设计不仅针对具象的物品进行设计,更是对物品的使用方式和使用者的态度、行为和愿望进行设计。服务设计通过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创造出理性、积极、审美、适度的生活形态,而所有这些也将有助于文化的继承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7]。长期以来,出于强调阐述意识形态的主要甚至是唯一动机,公共艺术规划较为关注公共艺术作品本身作为物的设计和作品与环境空间的关系,而忽略了作品的使用者和使用方式。但服务设计强调借由场景和媒介引发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使使用者在这些活动当中得到愉悦并值得回味的体验。如果在公共艺术与公众的交流过程中,能够将大众的艺术经验和公共艺术作品进行充分融合,突出参与性和互动性,使公共艺术的审美世界与大众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公众对公共艺术品的使用不止步于观赏和留影,增加交往、模仿甚至消费的方式,可以使公众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更多文化审美体验和自我提升的机会。这也就意味着公共艺术达到塑造公共文化空间、建构公共文化精神的规划目标。

服务设计是整合人、行动、目的、场景、媒介等要素的系统设计[8]。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规划进行服务设计五要素的系统设计,有助于全面、客观地厘清规划目标、内容和方向。

(一)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规划中的“人”要素

服务设计中的“人”(WHO)是指服务参与者,包括服务的接受者、提供者和服務系统中的其他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根据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规划对“人”的影响程度可以把“人”按其重要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1.公共艺术接受者

由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影响力较大,接受者除包括原住民外,也包括数量众多的外来游客。原住民通过与公共艺术的对话获得存在感,游客与公共艺术的交流获得获得感。

2.公共艺术提供者

不同于个人艺术的创作表达,公共艺术更强调作品的公共性,故在提供者排序上依重要程度依次为社区政府或政府派出机构、物业业主、艺术家。社区政府在宏观上把握公共艺术的意识形态,物业业主关注公共艺术带来的利害权衡,艺术家在意追求的自由表达。

为了监督街头艺术的创作内容、地点和表达形式,确保艺术作品符合世遗杰出的普世价值,乔治市世界遗产机构成立了公共艺术评估委员会。在乔治市世遗核心保护区进行的艺术创作必须得到屋主、世遗机构和市政厅的允许,在世遗缓冲区的创作活动则只要屋主愿意配合即可③。

3.公共艺术其他利益相关者

公共艺术规划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街区商户、手工艺人、非政府组织、文娱团体与个人、文创机构与个人、新闻媒介、旅游机构等。

通过公共艺术链接的接受者、提供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可以建立一种和谐共生、价值共创的服务关系。参与式的共同创造(Co-Creation)不仅体现在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公共艺术的规划与设计,也体现在对公共艺术的使用过程和衍生产品与活动中。

(二)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规划中的“行动”要素

服务设计中的“行动”(WHAT)是指服务的行为活动及过程。服务设计应充分关照使用者的行动习惯,在满足使用者的主观需求的同时引导使用者延展其服务旅程(Service Journey),为使用者提供多样、丰富和精彩的行为活动。

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艺术规划缺少对艺术作品完成展示之后的活动设计,观赏和拍照仿佛就是作品的宿命。服务设计中的行动设计可干预使用者的活动过程,延长活动时间,增加活动内容,将观赏、交往、模仿和消费等体验活动有機组织起来,达到服务交互(Service Interaction)的目标。

服务交互既包括公共艺术与使用者的直接交互,使用者、社区民居、街区商户彼此之间的人际交互,也包括使用者与媒介、环境之间的非人际交互。服务行动按照一定的行为逻辑有效设计与实施,需要被精心规划与设计。

在历史文化街区,不乏以各种形式展示的传统文化。乔治市的公共艺术作品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表达和呈现。无论是当地民众还是外来游客,均可享受街区沿途的景物与活动所带来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飨宴,是认识和体验本土文化的最佳方式。乔治市世界遗产机构梳理了包括糊纸、编藤、篆刻等乔治市 30 种传统行业。这些深藏在风格独特的老建筑里的老字号,已然成为乔治市的一张张文化名片。老行业所承载的传统技艺与生活方式,也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元素。马来西亚拥有 5 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马来戏剧马克—扬戏(Mak Yong Theatre,2008)、马来艺术咚当撒央(Dondang Sayang,2018)、马来武术席拉(Silat,2019)、马来诗歌班顿(Pantun,2020)和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Ong Chun/Wangchuan/Wangkang Ceremony, Rituals and Related Practices for Maintaining the Sustainable Connection between Mean and the Ocean,2020)④。将活态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街区当地的传统手艺与公共艺术创作进行有机结合,既能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也拓展了公共艺术的创作空间和使用者的消费领域。

各种政府官方活动和社区文娱活动的组织亦可以与公共艺术作品进行融合,既提升了活动的体验感,也放大了公共艺术的知名度。为了纪念乔治市世界遗产日,乔治市每年 7 月都会举办乔治市节庆和遗产庆典。2019年,持续 1 个月的节庆包括街头快闪、文艺演出、城市艺术、品牌设计论坛、非遗工作坊等活动。其中,5 公里遗产步行活动(George Town Heritage Walk 2019)让参与者有机会沉浸在迷人的街景中,欣赏乔治市世界遗产地的著名历史地标和街头艺术,观赏沿途设计的精彩快闪表演⑤。

在公共艺术规划过程中,除了作品本身,规划者如果更多考察使用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活动过程和体验需求,将有效提高公共艺术构建的共同体验(Co-Experience)。

(三)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规划中的“目的”要素

服务设计中的“目的”(WHY)是指设计想要达成的目标。清晰明确的目的可以明确服务的任务指向和价值主张,使各利益相关者收益最大化。

作为公共服务的公共艺术规划,应强调民计民生、社会福祉、文化价值等设计立场,同时也应当考虑将社会公益事业性质的公共艺术适度商业化,使社区民居通过公共艺术获得一定经济利益。

在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公共艺术规划时,规划者首先应当以发掘、整理、表达和传承区域传统文化为己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同一时间内,有三大类文化,即残留的(Residual)、主流的(Dominant)、新兴的(Emergent)文化共存于人类社会中[9]。除了对传统(残留的)文化进行创作和主张,也应在公共艺术的规划设计中呈现现代(主流的)的生活方式和前卫(新兴的)的时尚元素。2020 年,乔治市设立世界遗产机构奖,以表扬及肯定为乔治市世界遗产区杰出普世价值做出贡献的个人、团体与商号。有关奖项包括古迹建筑维护与活化奖、文化遗产活动奖、乔治市瑰宝奖和承先启后奖 4 个组别,激励世界遗产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⑥。

公共艺术有其不可抹去的历史性,其会被呈现给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文化语境甚至不同意识形态取向的人,并被世世代代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观看、体悟、接受和阐释[1]127。在公共艺术承载建构城市文化和城市美学空间的同时,规划者也应重视公共艺术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让使用者和社区居民除了获取更多文化信息,也能通过传统手艺的经营、文创产品的开发服务社区经济。本土化的文创设计产业链可以概括为“六个步骤”的闭环:即文化挖掘、创意转码、产品开发、品牌打造、多渠营销和增值服务[10]。如果规划者能将公共艺术规划与传统手艺和文创产品开发结合起来,可以在彰显文化符号的同时为社区创造福祉。

(四)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规划中的“场景”要素

服务中的场景(WHERE&WHEN)主要涉及服务空间和时间的营造。由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艺术装置主要陈列于户外,规划重点应着眼于周边空间布局与功能、标识解说系统和虚拟环境辅助。

乔治市的壁画和铁塑艺术作品的设置充分考虑了世界遗产核心保护区的整体范围,在空间上呈分散式布局,既避免了使用者的聚集,也增加了使用时间,拓宽了消费范围。使用者可以根据喜好、时间、体力等因素的差异组合选择不同的体验方式。同时,铁塑作品使用了 LED 照明装置,延长了公共艺术使用时间。部分作品与周边商户形成的互动既让使用者容易理解作品内容也成为商户的招牌和广告,促进了消费。

由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艺术作品多呈现当地传统文化,使用者由于时间或空间的差异性,存在着解读和阐释的困难,需要适当的解说体系进行协助。乔治市壁画的设计内容相对直观,使用者在理解上难度较小,而本土艺术家创作的铁塑作品由于对传统文化有较为深刻的挖掘,对作品的诠释显得更为重要。出于对作品展示效果和空间呈现的完整性考虑,历史街区公共艺术的解说系统可以从实体的物理环境延伸到虚拟的网络环境进行设计。服务场景的虚拟化将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服务创新打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公共艺术作品的展示空间也应和社区文化与商业空间进行有机融合,使使用者的体验场景更加丰富和有趣。精心打造的服务场景能让使用者获得更加优越的体验,进而影响他们的游憩和消费行为,也提升了社区的整体形象和商业价值。

(五)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规划中的“媒介”要素

服务媒介(HOW)是服务真实存在的重要线索或证据(Service Evidence)。传统观念下,公共艺术的服务媒介即作品本身和小环境营造。而在服务设计的视角下,规划者可以将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的服务媒介拓展为有形的街巷、居民、商户和无形的网络世界。

虽然喬治市世界遗产和公共艺术的相关机构已经大力拓展宣传渠道,除了在各机构的官方网站外,还在诸如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微信、微博、优酷、抖音等主流社交媒体上开设主页,但其使用过程中的即时互动和交互体验尚有大量拓展机会。作品解说与文化链接、活动定制与分享、资讯链接与消费均还存在巨大的拓展空间。

服务设计中媒介要素在共享(Co-Share)环境中对表征和吸引顾客、扩大宣传、刺激消费和创造价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语

城市艺术尤其是城市的公共艺术,以其特有的方式积淀城市的文明,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创造新的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建构城市的文化精神,并且最终塑造人类的生活世界或人类世界的生活[11]。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规划中人、行动、目的、场景、媒介等要素进行分析与整合,将为公共艺术系统设计提供新颖的视角,使公共艺术为社会公众和旅游者提供更愉悦的游憩体验。在分析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规划要素的基础上,需要对规划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进一步研究,通过对使用者的观察和研究构建完整的服务蓝图(Service Blueprint),设计和改善服务接触点(Touchpoint),为公共艺术发展提出规划路径。

注释

①WHC.Melaka and George Town, Historic Cities of the Straits of Malacca[EB/OL](2021-02-22)http://whc.unesco.org/en/list/1223。

②PGT.STREET ART[EB/OL](2021-02-22) https://mypenang.gov.my/culture-heritage/street-art/?lg=ch&lg=en。

③ GTWHI.About George Town World Heritage Incorporated[EB/OL](2021-02-22)https://gtwhi.com.my/about-us/about-gtwhi/。

④ICH.Malaysia and the 2003 Convention[EB/OL](2021-02-22)https://ich.unesco.org/en/state/malaysia-MY。

⑤GTF.George Town Heritage Walk 2019[EB/OL](2021-02-22)https://georgetownfestival.com/2019/pre-festival/heritage-walk/。

⑥GTWHI.George Town World Heritage Incorporated Heritage Recognition and Awards 2020[EB/OL](2021-02-22)https://gtwhi.com.my/wp-content/uploads/2020/04/20200415-Press-Release-Deadline-Extended-for-GTWHI-Heritage-Recognition-and-Awards-2020-Chi.pdf。

参考文献

[1]李建盛.公共领域、公共性与公共艺术本体论[J].北京社会科学,2020(11).

[2]吴萍.城市文化中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J].包装工程,2015,36(6):17-20,24.

[3]陆明,蔡籽焓.原住民空间融合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力提升策略[J].规划师,2017,33(11):17-23.

[4]蒲江.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文化价值的实现[J].包装工程,2011(8):144-146.

[5]张健.基于城市文化建构的公共艺术规划内容与方法初探[J].美术学报,2018(5):103-108.

[6]代福平,辛向阳.基于现象学方法的服务设计定义探究[J].装饰.2016(10):66-68.

[7]高颖,许晓峰.服务设计:当代设计的新理念[J].文艺研究,2014(6):140-147.

[8]曹建中,辛向阳.服务设计五要素——基于戏剧“五位一体”理论的研究[J].创意与设计,2018.55(2):59-64

[9]Cf.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M].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122.

[10]李志榕,李鸿佳.基于文化转译的产品创新设计研究[J].创意设计源,2020(6):49-53.

[11]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的文化空间建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50-156,192.

焦云宏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

作者:焦云宏

历史文化公共艺术论文 篇2:

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与红色历史文化相关性研究

摘 要:南昌地铁一号线四个站点公共艺术的文化墙建设以其造型语言多元性、构成元素相融性特征,体现着南昌历史人文资源特色,丰富了南昌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内容,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影响力。虽然它们具有一定的现代美学意义,但从受众对视觉语义符号理解的角度来看,也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在与南昌特有的红色历史文化“八一精神”的联系上存在视觉亮点阙如,连续宣传力度不够。因此,本文从提炼视觉形态、借鉴装饰构图、使用材料工艺等方面研究相应的公共艺术设计方案,充分发挥红色历史文化在南昌城市地铁公共艺术建设中的精神教育价值、历史见证价值、情感寄托价值,加强受众对南昌地铁公共艺术的理解,弘扬南昌红色历史文化,促进南昌城市个性化形象塑造。

关键词: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红色历史文化;相关性

所谓公共艺术,就是那些被置于公共分享空间中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甚至能吸引人们积极参与的艺术视觉形式。这些艺术视觉形式蕴含了丰富的城市文化与社会信息,涵盖推广性、纪念性、标志性又或是娱乐性的内容。公共艺术不仅与周围空间发生关系,而且和空间中活动的人发生互动关系,使之能够被人理解接受,产生共鸣。城市地铁兴起代表着人们对城市地下空间的拓展和利用,以标识性地铁入口、地下空间装潢、公共空间工艺装饰和公共设施与之相匹配。地铁空间除了能够有效的缓解交通压力,满足人们的交通需要之外,也逐渐形成为社会公众沟通分享艺术和文化的交流场所。地铁公共艺术是城市中不容忽略的重要组成内容,可以反映城市的历史风貌、人文个性、文化特征,可以普罗大众的精神需要,亦是公共文化传播越来越重要的载体。客观上说,中国地铁公共艺术起步很晚,数量不少,但有深远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的作品较少,实际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伴随着中国城市现代化急剧扩张,全球一體化导致城市发展理念和整体设计思想趋于雷同,越来越多的人们置身于城市空间却找不到城市归属感,却开始怀念那些城市缺失的独特景象。这些都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建构基于城市独特地域历史文化特质的公共艺术,并促进城市塑造的差异,发挥公共艺术设计在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带动城市文化发展、促进城市文化积淀中的最大价值。

一、城市地铁环境中的公共艺术

(一)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特征

1.传播公共性

“公共性”针对地铁空间中流动的受众而言的,包含场地开放和信息共享参与两方面含义。场地开放指的是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是对大众开放的,要与大众生活、大众趣味和大众需求联系起来,并不能只是由政府和精英艺术家出谋划策,其效果要使受众达到某种社会认同和归属;信息共享参与指的是地铁艺术的物化视觉形态要通过城市的集体记忆、大众的公共意志来体现,并能够引导和促进公众对于社会文化参与、城市精神的弘扬。

2.地域历史文化性

地域历史文化性指的是强调地域文化意识和历史形态的公共艺术营造形式,可以把我们引向历史,领入未来。每个城市都有久远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或无法忘却值得被纪念的历史事件,地域历史文化性对城市形象建构显得尤为重要,其价值在于能够帮助艺术家去回忆理解、去想象诠释、去思考创作某种可以向人们讲述的,有生命的艺术形式,可以传递民族、国家、城市的历史文化信息,区别于一个纯粹物理性的,没有生命力,单纯审美的公共艺术形式。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本源》一书中指出,艺术本质上就是一种创建历史的历史[1],所以因为包含诗意性和历史性的公共艺术能够为城市文化形象和城市文化精神做出了美学贡献,每个国家、城市、地区都可以借此形成鲜明的文化表现和价值传导,这是给予行走在地铁空间里的人们最好的馈赠。纵观城市地铁发展史,那些能够被人们记住和称颂的伦敦、巴黎或是俄罗斯地铁公共艺术空间,已经成为乘客与城市文化、城市历史、意识形态互动的精神场所,甚至是“城市地下文明的公共会所”。历经了社会时代风雨变迁之后,它们依旧担当着它昔日的角色,不断聚集和翻新城市生活的激情和活力,无处不凸显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性,反映城市的人文精神。

3.艺术表现形式多元性

艺术表现形式是公共艺术适当的语言修辞表达,结合技术与艺术、科学与美学,使得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给人不期而遇的惊喜。一方面,地铁公共艺术表现形式风格受城市整体风貌的影响。芒福德曾说:“城市孕育了艺术,也成就了艺术;城市创造了剧场,也成为剧场。”[2]所以因为城市中的人物、事件到整个城市整体,都是当下和历史、物质和精神、现实和想象、客观和主观、文化和审美的综合结构体,导致了城市公共艺术形式与风格可以非常丰富;另一方面,地铁公共艺术表现形式受客观现实条件因素的制约。比如地势空间环境的差异、艺术家的造诣、社会公众的文化程度和艺术鉴赏水平、情感需求等等方面。从雕塑、绘画、装置、多媒体的艺术手法中,地铁公共艺术可以分为静态、动态、交互表现形式;根据地铁公共工程规模的形态它可分为平面形态表现、三维形态表现、虚拟形态表现。

(二)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构成要素

1.地形空间

地铁公共艺术首先是依托空间地形的一种艺术形式,不同的地形空间影响了地铁公共艺术的形成。设计师在尊重和理解地形空间的前提下,因势利导,表达自己的意图和不同的文化含义,还能借助有特色的地形空间造就有特色的人文特色景观。援用瑞典号称从自然岩石中被凿开的“地下艺术长廊”斯德哥尔摩地铁的成功案例,该项目保留了原来的自然岩石地质构造特征,99个车站一半以上都用心营造成岩石洞穴,并在顶棚、墙面装饰着不同的艺术岩画,造型独特,气势恢宏。

2.材料工艺

材料工艺是地铁公共艺術中最为必要构成媒介要素,材料以其特殊的形态、色泽、质感,影响和改变着人的视线和视觉感受,工艺则能够组织出具有特殊质感的视觉效果。比如莫斯科地铁胜利公园车站里那些记录两次卫国战争胜利的精美写实壁画都是由丙烯蛋彩完成,既能满足人物写实记录风格,又能在色泽上保证让其发挥出赏心悦目的光泽。材料的选择和工艺技法都与公共艺术传达出的精神和感情效果息息相关,设计师也通常用它们来创作表现和解决问题。

3.艺术尺度

艺术尺度指的是公共艺术设计的衡量标准,要围绕人的视觉适度而展开。公共艺术的尺度应由其功能性和环境的制约性决定,不能盲目下结论,比如壁画,受环境的主次以及人流量影响,如果只是点缀的作用,那就对尺度适量控制。但如果是为了有意的制造视觉上的张力,强化人们对作品所刻画主题的感觉和认识,尺度就要放大。

4.色彩灯光

首先,色彩灯光是地铁公共艺术最大量、变化最丰富也最持久的要素。装饰色彩本身适合各种工艺材料的使用,但地铁空间一方面要求色彩在制造明暗层次、冷暖颜色的时候要具有扩展性;另一方面又要求色彩为保持地铁空间区域要有限定性,即在色彩的明度和色相方面要与整体空间统一和谐。另外,基于地铁空间必须有人照光照明的特殊性,其公共艺术的色彩要求受光之后也能保持原有的色彩关系。其次,色彩如何传达情感,如何表达意义也是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核心。地下空间给人感觉比较急促和压抑,容易产生紧张情绪,色彩可以制造特定的氛围,调节人们的心理状态。

(三)南昌地铁公共艺术现状与存在的不足

1.南昌城市地铁公共艺术已有特征

南昌市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红色文化、古色文化、绿色文化资源丰富,南昌地铁一号线对包含南昌城市特色公共艺术建设十分重视,在四个站点打造出的文化墙是历史文化和现代美学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南昌城市建设风貌,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影响力。其艺术表现特征主要有以下两点:

(1)造型语言多元化特征。南昌现有地铁公共艺术分别采用了写实、抽象、写意性的丰富造型语言来表达艺术形态,使城市文化内容呈现多元化特征。以铁路建设文化为主题的地铁大厦站墙画,所采用的写实性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地铁施工的复杂叙事情节和建设者们强劲有力的外在形象,易懂亲切,让人仿佛置身在特定的故事氛围中;以赣鄱历史、人文、经济为主题展示的八一广场站墙画为了凸显现代城市与传统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采用了抽象性视觉语言的表叙方式,将滕王阁、八一大桥、绳金塔等建筑形態结构藏匿在汉字笔画符号中,并将鱼、山、树、山水,花也进行抽象,形体空透凹凸,疏密得当,伴随着涟漪一样的韵律排列,如同音乐的美,构成内敛含蓄的文化风情;秋水广场站墙画所采用的写意性造型语言重在表现南昌候鸟的印象,带有与湿地环境结合的朦胧性和模糊性意象,烘托出城市的诗意情感。

(2)构成元素相融性特征。南昌地铁文化墙的造型语言、主题、肌理工艺与材料选择、灯光色彩上均有相融性,并且每一种构成要素局部的价值都附于整体价值之后,融于主题里。例如八一馆站的井冈山自然风景墙画,在抽象造型形式和石材颜色选择上采用一体化线性处理,重叠切割工艺,并与暖红色灯光交相呼应,形、色、光环绕下的环境气氛被加强,使红土地主题更富于表现力,不亚于实景效果。

2.南昌地铁公共艺术存在的不足

(1)南昌“红色”历史文化亮点阙如。南昌地铁公共艺术现有墙画大多是以综合的手法、自然的形式高度集中展现赣鄱地域文化,使之有“地方感”、“亲和力”、“历史感”。但是从匆匆走过的普通受众角度来说,如果没有经过艺术和审美能力训练,没有相关部门的宣传,这些高度集中的墙画的内容信息对他们来说就在短时间内就不够具有辨识度,后续发力不足。甚至,那些其中被剥离了具象形式的古色文化、绿色山水文化、红色文化视觉意象的传播效果会在理解上发生偏差,并没有可被亲切感受的形式或确定性的形象。《江西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注重旧城改造中的历史遗迹保护与文化传承,注重新城区建设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延续历史文脉,建设具有独特气质和内涵的赣鄱城镇。那么,我们在江西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就绝不能抛开红色文化,不能抛开南昌与红色文化的联系。但是,目前能体现南昌起义以及伴随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八一精神的地铁公共艺术作品并没有凸显。仅有的能够体现南昌红色文化中独有的八一精神在八一广场站墙画中的呈现已经被高度抽象为其中的一部分视觉语义符号,以点带块几何序列分布成视觉风景,引不起受众对其中红色主题内涵的理解,也不能打动公众的情感。

(2)整体连续宣传力度不足,艺术形式单一。南昌地铁在一号线有24个站点,这些站点中目前仅有4个地标性的站有大型墙画,且艺术表现形式单一,主题内容类型甚少,远远不及上海、南京、北京等一线城市,以南京为例,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几乎按照“一线一色一站一景”的理念,按照各个站点的特色统筹安排,美化包装,且表现内容都跟周围街区精神文明、人文特色、城市历史、地域文化联系起来,指向明确、造型清晰、艺术形式传播力度强。比如,中华门站的墙画《明朝遗韵》、珠江路站的墙画《民国叙事》、鼓楼站墙画《六朝古都》反映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历史特色;南京站的壁画《金陵揽胜》、三山街站壁画《灯彩秦淮》、元通站的壁画《璀璨新城》反映的是传统追溯与现代发展的南京地域特色。公共艺术的整体连续性对城市形象的宣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南昌地铁在这方面下的力度还不够,比如八一馆站与八一广场站归属于南昌的红色地标站点,地铁大厦站与秋水广场站同属城市经济商业中心站点,在公共艺术设计上的表现渠道却不尽如人意。

二、红色历史文化对南昌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意义及其关系

(一)红色历史文化是南昌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根基和特色

红色历史文化是物质精神兼具型的资源,其特点是精神文化于物质上的外在表现,精神资源思想深邃,物质资源得天独厚;其重要构成要素分别是语言文字和相关的历史文物古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这是在南昌地铁公共艺术中极有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内容;其作用有丰富南昌地铁艺术内涵、沟通世界与地区文化交流,促进南昌城市经济建设;其价值主要体现在:(1)精神教育价值。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方志敏精神、长征精神等都是红色文化特有的精神,也是对人们进行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比如八一精神,包含的是一种勇于拼搏、不怕牺牲,一种敢为人先、开拓创新,一种追求真理、坚定信念的精神,对这种精神的反思能帮助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创造积极的人生价值,具有人格教育功能;(2)历史见证价值。“八一起义一声枪响”、“军旗升起的地方”都有力地印證了江西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是南昌乃至江西社会的重要的软实力,可以影响南昌乃至江西人民的心态,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3)情感寄托价值。从安源运动到八一南昌起义,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斗争,无数革命先烈在江西书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美人生,革命先辈在江西留下了不朽的“红色”传奇。母亲孩子的泪水、英雄的鲜血、敌人的残暴,在这些环境中间,人们才能呼唤起自己内心的爱国情怀,才能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当代的,还是属于历史的。

(二)南昌城市地铁公共艺术是对红色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红色历史文化在给南昌地铁带来鲜明个性特征的同时,事实上也是在给自身续写生命的活力。随着时间的逝去的红色事迹和历史人物逐渐的在人们的记忆中被遗忘,遗址故居也在高楼林立,五彩斑斓的现代建筑群中被人渐渐地隐去。地铁公共艺术是一种新时代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本身是一种文化形态,而且还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文化传播平台。通过这个传播平台我们能够将红色历史事件和红色人物的精神“再现”与“再生”于我们这个时代,从而瞻仰前辈、激励后人,从而将红色文化盘活,继续焕发活力。

三、寓红色历史文化于南昌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策略与方案

(一)提炼“八一精神”物化视觉形态的公共艺术方案:《八一精神》

有学者在谈到如何创造城市个性时认为“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特色,关键是突出一点力压异端”,还指出“一个城市要形成特色,必须要有自己的基调。”无疑,设计出鲜明的红色文化特色的地铁公共艺术作品,必须要挖掘南昌红色资源,突出重点。那么,大量提炼和采用八一精神物化视觉形态要素成为最重要的环节,才能使之从众多的历史文化特征中凸显出来。“英雄城”是江西南昌的矿世美誉,“八一精神”是南昌城市形象的一张红色的名片,也是南昌红色文化资源独一无二的特色,我们可以从南昌以“八一”命名的建筑中提炼大量代表八一精神的视觉符号,比如“八一广场”、“八一起义纪念碑”、“八一大道”、“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礼堂”、“八一公园”、“八一大桥”。基于此,在八一广场站内的公共艺术墙方案可以采取将八一精神融入到形象传播中的策略。

《八一精神》作品方案中尝试在若干不同形状规则的石刻去表现地理上有连续性的、最负盛名的以八一命名的城市地标视觉建筑符号,蕴含着八一精神在高速现代化的今天仍能保持它特有的浓厚的鲜明印记,并展现新的活力;还有用传统单线刻画的八一精神的书法文字,文字内涵对年轻一代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石刻镶挂在金黄色的毛面花岗岩上,恰到好处地体现八一精神坚韧的特质。

(二)借鉴传统装饰构图手法的公共艺术方案:《八一起义在南昌》

《八一起义在南昌》主题方案以铜版丝网印刷手法着力刻画一批参加过南昌起义,以朱德、聂荣臻、贺龙、刘伯承为代表的共和国帅将,再现南昌起义决策的提议、部队集中南昌、南昌起义的经过、人民军队诞生的生动场景,以人物带动故事情节,加工成连续的历史片段组合。为了体现“八一起义”的庞大气势,借鉴了传统装饰中广阔视角的构图方式。正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广阔的视角是画面宏观的考虑,画中人物在云水环绕中巍然屹立,恢宏壮观,错落有致,场景盡收眼帘,广阔的视角意图给观者巨大的视觉震撼,让故事情节发生的饱满,富有历史见证性。

结语

除了“八一”精神外,南昌还有不少红色文化视觉要素,比如“朱德旧居”、“贺龙指挥部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小平小道”等红色历史旧址以及方志敏、李世璋、赵醒侬等红色革命先烈人物也可以丰富地铁公共艺术的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我们要不辜负这些可以让南昌城市地铁散发个性魅力的珍贵红色文化资源,多用、用好。沙里宁曾经说过:“看你的城市,我便能说出你的人民在精神上追求什么”[3]。运用特殊的红色历史文化语言在南昌地铁公共艺术进行视觉张力表现,其最终的目的是见证历史,表现社会所倡导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这也是一座城市形象构建的立足点,城市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1.

[2][德]海因茨·佩茨沃德.符號、文化、城市:文化批评哲学五题[M].邓文华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72.

[3][美]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 衰败与未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2.

(责任编辑:尹俐)

作者:邓瑛

历史文化公共艺术论文 篇3:

全球化语境下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

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全球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公共艺术受到全球化的冲击不可避免。现今,中国公共艺术的功能转变性与文化内涵延展性相对滞后,当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文化归属感欠缺。公共艺术应力求创造出能够突显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作品。 城市的出现必然产生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缩影,浓缩了一个时代的文明。在全球文化日益趋同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公共艺术也不例外。城市公共艺术力求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文化作为创作的源泉。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创建突显文化内涵的公共艺术作品,打造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凸显地域特色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公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公共艺术的起源 公共艺术包含了城市雕塑、壁画以及艺术化的公共设施等诸多方面。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最集中的体现。虽然,中国的雕塑历史十分悠久,但是,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是由二十世纪初期由西方传入我们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广场与街道上,出现了由欧洲侵略者竖起的雕塑,它们与我们中华文明毫无关联,它们是中国城市雕塑的开端,也是殖民标志。 2.公共艺术的发展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批到西方留学、满怀救国理想的爱国志士,创作了一批反帝、反封建的纪念性雕塑。至此,具有民族精神的现代城市雕塑在中华大地上出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城市雕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一批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歌颂人民、歌颂劳动的作品相继出现。如图1,由梁思成、刘开渠、曾竹韶、王丙召、傅天仇、滑田友、王临乙、萧传玖、张松鹤创作的,坐落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到了 20世纪 70年代末,首都机场壁画群的创作为我们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拉开了序幕,之后公共艺术大规模的开展与推广。 图2,是由吴为山先生于 2005年始接受 江苏省委、省政府之邀请创作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组雕——逃难》,雕塑于 2007年12月13日落成。整个纪念雕塑分别以《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胜利之墙》四组雕塑形成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表现了劫难中的中国人民的形象。作品旨在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祈求世界和平。 总体来说,目前中国公共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公共艺术的功能转变性与文化内涵延展性相对滞后,当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文化归属感欠缺,能够真正反映城市精神与气质的公共艺术作品并不多见。 二、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是全球化的基础 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 20世纪 90年代后,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全球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全球化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不断扩张,已经逐渐引起各国文化、艺术、教育等学科领域的重视。 全球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是必须以牺牲艺术的本土化发展来作为代价。相反,只有坚持艺术本土化的充分发展 ,全球化的历史过程 ,才是一种文明的进步,是合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地域文化是全球化的基础,是全球化的具体体现。近些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领域的人们对于生存环境、生态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作为城市文脉的价值链,公共艺术受到全球化的冲击不可避免,公共艺术应力求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文化作为创作的源泉,在全球城市公共艺术已取得的丰富经验基础之上,创造出能够突显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作品。 2.地域文化对城市公共艺术的意义 现今,城市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当下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已经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不过,与西方成熟的公共艺术理念和完善的生产机制相比,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地域文化内涵的缺失,城市特色不鲜明,使得我们的生存环境充斥着“拿来主义 ”,比如,北京望京的“山寨”中国馆,新疆乌鲁木齐的“飞天”女神,河南洛阳建造的“大背头”弥勒佛等,城市中出现了一些“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文化杂糅体。作为公共艺术的创作者,我们应努力创作真正体现城市个性与气质的公共艺术作品。 图3,是铜壁雕塑《多彩齐大》(部分) ,这是为庆祝齐齐哈尔大学校庆 60周年创作的。作品长 20米,高2.2米,采用全景式构图,以“养正毓德、精存自生”的校训精神为主题,表现齐齐哈尔大学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优美的教学环境,以及通过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取得的成绩。 结语 公共艺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具有广泛的公共性、公众参与性、艺术性。在 提倡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城市公共艺术要融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文化特色、地域特色,以及公众的心理与审美取向。公共艺术应坚持在环保、生态、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注重本土文化的表现,努力打造地域特色文化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构建真正适宜人类居住的和谐生存空间。 潘 宇: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讲师、硕士马振庆: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教授、院长

作者:潘宇 马振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