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的畜牧业论文

2022-04-19

摘要:2013年以来,贵港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家庭农场发展势头迅猛,但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土地流转困难、投入资金不足、经营者素质低和社会服务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庭农场的畜牧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庭农场的畜牧业论文 篇1: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其前景探析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发展迅速,规范化程度也有所提高。家庭农场的经营耕地以土地流转为主,种植业占主流,且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呈现出多元化特点,经营模式多样,经济效益较高。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家庭农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现实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如贷款难、人才短缺、社会化服务缺失等。政府应从资金到技术,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扶持,努力实现家庭农场引导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农业作为支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一直以来备受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从战略决策的规划部署到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一直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8134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8.52%,同比增长1.17%。农村劳动力的流失直接带来了农业精英模式的变革,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网经营方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之后,党的十八大及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要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所提出的“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更是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推动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对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分析,对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

(一)家庭农场的发展势头旺盛,日趋规范

2013年和2014年的“中央1号文件”先后提出要发展规模化家庭农场,由此揭开了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的序幕。2014年2月底,农业部出台《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国各地的家庭农场纷纷涌现,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根据农业部对家庭农场的专项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经农业部审核认定的家庭农场数量达34.3万个,同比增长146%。其中,示范性家庭农场数量为3.9万个,同比增长143%[1]。据农业部于2016年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全部家庭农场有效样本中,各级示范家庭农场所占的比例较高,占比为48.33%。其中,省级示范农场占比为19.53%,市级示范农场占比为30.43%,区县级示范农场占比为50.03%[2]。

(二)家庭农场的经营耕地以土地流转为主,种植业占主流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拥有175亩左右的经营耕地。以粮食生产为例,有64.6%的家庭农场拥有50-200亩耕地;有26.7%的家庭农场拥有200-500亩的耕地;有6.5%的家庭农场拥有500-1000亩的耕地;有2.2%的家庭农场拥有1000亩以上的耕地[3]。家庭农场经营耕地的规模越来越大,规模化经营程度也随之提高。家庭农场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而当前家庭农场的经营耕地主要来自于土地流转。截至2017年底,我国适用于土地流转的耕地面积共计4867.4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70.4%,采取其他承包方式经营的耕地面积为541.8万亩,占比为7.8%[2]。从行业性质来看,种植业是家庭农场从事的主要行业,有33.7万个家庭农场从事种植业,占全部家庭农场总数的61.5%。其中,有22.5万个家庭农场专门从事粮食生产,占种植类家庭农场总数的66.6%,占全部家庭农场总数的40.9%;有10.1万个家庭农场从事畜牧业,占全部家庭农场总数的18.3%。此外,种养结合、渔业、其他类型的家庭农场数量分别为5.9万个、3万个、2.2万个,分别占全部家庭农场总数的10.8%、5.5%、4.0%。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三类家庭农场中,从事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发展最为迅速,数量同比增长33.8%。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正在逐步向深度迈进,产业融合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3]。

(三)家庭农场的经营者结构多元,经营水平较高

农场主的构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虽然大部分农场主是农民出身,但都有较为丰富的从业经历。根据农业部于2016年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有过个体投资经历的农场主占比27.72%,有过合作社主要负责人经历的农场主占比26.72%,有过农机手经历的农场主占比15.64%,有过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经历的农场主占比13.71%,有过进城务工经历的农场主占比9.67%,有过企业管理层经历的农场主占比5.20%[2]。总体而言,这些农场主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做事经验比较丰富,具有勤奋务实的精神,在农村社会中的人脉资源较广,经营水平也比较高。此外,接受过培训的农场主占也比较高。具体来讲,在各类家庭农场中,接受过培训的农场主占比均在83%以上。全部家庭农场中,接受过培训的农场主占比达84.86%。其中,机农结合类家庭农场中,接受过培训的农场主占比高达95%。与社会企业相比,家庭农场虽然缺乏规范化、规模化,但是其经营发展同样离不开一定的技术设备与管理成本的投入,而且农场主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专业的农业知识也为家庭农场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多样化,效益较好

我国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在不断探索中进行着创新,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以及与龙头企业合作的经营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益也在不断提高。据统计,2017年全年,我国家庭农场共实现1765.5亿元的销售收入,平均每个家庭农场营收32.2万元[3]。可以说,农民合作社在促进家庭农场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主体,一方面,农村合作社能够为家庭农场提供资金支持、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为家庭农场的经营运作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农村合作社还为家庭农场提供农产品供销、农产品加工等服务,免除农场主的后顾之忧,而且也大大增强了家庭农场抵御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的能力[4]。在农业部于2016年监测的全国2998个有效样本中,36.97%的家庭农场加人了农民合作社。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能够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与家庭农场的密切合作关系,引导农户进人市场,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以家庭农场主导、龙头企业协作的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经营发展模式。在2998个有效监测样本中,24.39%的家庭农场已经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2]。此外,“互联网+”的新型合作模式也在全国逐步展开,该模式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有效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生产和销售的针对性,并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和库存运输损耗,为实现利润最大化提供了可靠保障[5]。

二、我国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我国家庭农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根据农业部2016年的抽样调查结果,将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按照选择频率排序,依次是贷款难(占比50.80%)、生产性基础设施落后(占比45.53%)、难以获得市场信息(占比44.30%)、缺乏劳动力(占比41.09%)、土地流转难(占比38.09%)、农业保险不健全(37.93%)、获取技术难(占比24.52%)、难以获得生产性服务(占比16.44%)、缺乏继承人(占比5.44%)[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贷款难是制约我国家庭农场经营发展的最大因素。究其原因,目前我国的家庭农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农场在成立之初需要大量资金,但银行在贷款审批方面较为严格,多数家庭农场都无法提供固定资产凭证,所以家庭农场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很低,极大地打击了农场主的信心,也限制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在资金紧缺的同时,政府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也比较小,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条件下,许多刚起步的家庭农场举步维艰。

此外,除了经济因素的制约,人才匮乏和社会化服务的缺失也严重制约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家庭农场作为经营单位,对专业人才有一定的需求,但拥有高学历、高知识结构以及丰富管理经验的人才往往不愿意接受家庭农场的辛苦工作。而在社会化服务方面,农村地区的社会化服务相对短缺,农业技术推广网络覆盖不全面,许多家庭农场由于缺乏专业指导难以维系。比如養殖类农场,具有疫病风险较大、疫病防控专业性强等特点,很多农场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应的社会化服务,导致牲畜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使得不少农场主濒临破产[6]。

(二)推动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建议

针对我国家庭农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需要政府及社会各方力量为其提供从资金到技术、从产供销到社会化服务的全方位扶持。

一是要切实加强财政、金融扶持力度。政府可以设立家庭农场专项补助,金融部门可以开展家庭农场专项贷款,为经营状况较好且能提供担保机构的家庭农场提供贷款。同时,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增加保险险种,做好农业保险服务,降低农业生产风险[7]。

二是要大力开展家庭农场人才的培训工作。针对全国各地不同类型的农场,组织各级地方农业管理及服务机构,对家庭农场进行农业生产及经营管理的知识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应尽量通俗易懂,使家庭农场的经营者能够切实融入到实际经营中去。在就业引导方面,要为有意向在家庭农场就业的大学生或者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就业扶持或奖励,提升家庭农场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

三是要完善家庭农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配套支持。纵观国内外发展成功的家庭农场,无论哪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比如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等,都对农产品的购销一体化以及信息化、网络化的构建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8]。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为家庭农场提供全面、综合的配套服务,从而提高家庭农场的运营效率,使家庭农场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是要强调土地规模适度。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则是解决土地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但规模化运营并非意味着土地规模越大越好,而是应该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程度以及土地流转的实际状况为依据,以此来确定现阶段发展家庭农场所需的土地规模,以公平与效率为原则,辅之以政策手段加强引导,防止出现土地过度集中、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

五是要树典型,发挥示范性家庭农场的引领作用。把典型规范化农场作为家庭农场发展的助推力和领头羊,每年遴选出一批规模适度、运营规范、技术先进、效益较高的示范家庭农场,通过参观、新媒体等方式进行宣传。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推广示范性农场的先进经验,还有助于帮助农场经营者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提高他们经营家庭农场的积极和热情,全面推进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前景

以农户为基础的家庭农场已经逐渐成长为助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其拥有其他农业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并且呈现出新的发展前景。

(一)家庭农场的核心主体是农民,有利于推动农民脱贫致富

家庭农场具有一定的规模化,与小农经营相比,家庭农场的收益明显要高出许多。在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下,农民可以根据季节变化及市场供求信息,对种养殖的类型和比例进行合理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经营的效率和收益。例如,在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合理规划家庭农场的发展轨迹,有助于实现贫困户的脱贫增收;通过创办家庭农场,农民能够享受国家的扶持政策,获得转移性收入;家庭农场在经营运作的过程中,通过产权变革,使农民变成股东,获得财产性收入。此外,政府针对家庭农场经营人员进行的职业技术培训也能提升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帮助他们能够摆脱小农经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9]。

(二)家庭农场的形式多元,有利于促进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正如前文所说,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以及与龙头企业合作的经营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益也在不断提高。无论是合作社,还是龙头企业,未来将会吸纳更多的家庭农场,而以家庭农场为基本单元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不仅发展模式更具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效率也能得到提升,而且也将使参与其中的各方获得收益。同时,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主体,能够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支持、供销支持等全方位的社会服务,大大提高家庭农场对经营风险的防范能力,促进家庭农场朝着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三)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得不面对和解决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纵观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历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农业土地的不合理使用是诱发土地资源浪费、土地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一大因素,不仅限制了土地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且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模式[10]。循环家庭农场和“互联网+”家庭农场的创新模式能够很好地缓解生态压力,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比如,在家庭农场中,可以将相关的生物技术和科学工程技术融入到日常经营管理当中,提高家庭农场的信息化、技术化水平;鼓励和引导家庭农场积极开展水、热、光、土地等自然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使用生物技术及设备,将耕种产生的废弃物变废为宝。这样一来,家庭农场的发展才能真正有助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等,从而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三效合一[11]。(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社会与人口学院))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八大以来新政策环境下的江苏农村微观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7DDB001)

;南京邮电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农村社会治理研究”(项目编号:NYY217006);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江苏智慧养老研究院”校外研究基地(2017ZSJD006)。

作者:周晶晶

家庭农场的畜牧业论文 篇2:

广西贵港市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摘 要:2013年以来,贵港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家庭农场发展势头迅猛,但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土地流转困难、投入资金不足、经营者素质低和社会服务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建议加快深化农地制度改革,促进农地有序向家庭农场流转;创新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破除家庭农场建设的资金瓶颈;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整体素质;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促进家庭农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广西贵港市;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职业农民;农业产业化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同时“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重要组织形式和主要推动力量,代表了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1],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成效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而影响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速度。当前,全国各地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已取得初步成效,如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农场经营者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扶持政策缺乏、土地流转困难、科技含量低等问题[2]。作为广西农业产业化排头兵的贵港市,其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现状如何?面临哪些困境?出路在何方?这些是当地政府决策者和研究者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为此,本课题组对贵港市部分家庭农场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并以此为基础对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面临的困境与对策进行了分析。

一、贵港市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及特点

2013年以来,贵港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种植业家庭农场管理的通知》(贵农业发〔2013〕24号)《关于加强水产畜牧业家庭农场管理工作的通知》(贵渔牧发〔2013〕23号)《市本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贵财农〔2014〕8号)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并以此为基础全力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且取得了较大成效。据工商部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市累计发展家庭农场690个,占同期广西全区累计数1015个的67.98%;家庭农场注册资本3.09亿元,占同期广西全区的66.45%(广西家庭农场注册资本4.65亿元);家庭农场从业总人数2611人,占同期广西全区的62.02%(广西家庭农场从业人数4210人)。此外,截至2014年8月15日贵港市新发展家庭农场共计113个,新增注册资本0.71亿元,新增从业人员477人。可见,目前贵港市的家庭农场建设成效显著,处于广西前列。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家庭农场认定标准清晰,注册登记放宽

1. 明晰了种植业、水产畜牧业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根据贵农业发〔2013〕24号文,种植业家庭农场认定的硬性标准是经营规模,主要包括土地流转期限(≥5年)、种植面积(水稻、甘蔗等常规作物≥50亩;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休闲观光农业≥30亩;设施种植≥15亩)、年销售收入(≥10万元),而柔性标准主要为家庭农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且管理制度完善、综合效益高等。畜牧水产类认定的硬性标准除经营规模外(见表1),畜牧类还有距离要求,如距离铁路、公路、城镇和居民区、学校和医院等公共场所及其他畜禽养殖场所1000米以上,水产类要求持有《水域滩涂养殖证》等,而柔性标准主要是有为其服务的水产和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可以进行综合利用和有无害化处理设施等。

2. 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实行“五个放宽”。2013年4月7日贵港市工商局印发了《关于大力扶持发展家庭农场的通知》,要求各级工商部门加强与农业、水产畜牧、金融、财政等部门合作,并提出了“五个放宽”的扶持举措:一是放宽名称登记条件,如允许在名称中使用“家庭农场”专有名词作为其组织形式。二是放宽出资条件,注册资金不受出资最低限额、出资方式和期限的限制。三是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因场所在农村无房管部门颁发的产权证明的,可凭所在地村委会出具证明申办营业执照。四是放宽经营范围,实行非禁即入。五是放宽生产经营方式,可开展单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也可围绕相关产业开展综合生产、加工和销售等。

(二)家庭农场经营范围广泛,市场竞争力强

2013年以来,贵港市家庭农场经营范围覆盖面日益广泛。以平南县为例,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底,平南县共发展家庭农场171个,从经营范围看,种植业32个,占18.71%;养殖业91个,占53.22%;种养结合41个,占23.98%;其他经营7个,占4.09%①。市场竞争力方面,调研中有代表性的6个家庭农场2013年经营纯收入共约255.30万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年经营纯收入约为42.55万元,远远超过普通农户家庭的收入水平(见表2)。调研中还发现,部分家庭农场经营者是种养大户、购销大户或农产品经纪人等,购销数量较大、渠道较畅通,容易形成产销一体化,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强。

(三)家庭农场经营规模适度,区域分布集中

2013年以来,从经营规模看,贵港市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尤其是推进水田“以小并大”土地流转试点,促进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化经营。以平南县为例,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底,该县经营面积经营面积<100亩的家庭农场共有143个,占农场总数的83.63%;100亩≤经营面积<500亩的19个,占11.11%;500亩≤经营面积<1000亩的6个,占3.51%;经营面积≥1000亩的3个,占1.75%。可见,经营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不到20%,即该县家庭农场以中小型为主,经营面积一般为几亩到几十亩,逐步朝着适度规模化经营发展②。

从区域分布看,各县(市、区)家庭农场发展不平衡,但呈现集中态势。据工商部门统计,截至2014年8月15日,全市共有家庭农场803个,其中桂平市320个,占全市的39.85%;平南县212个,占26.40%;港北区149个,占18.56%;港南区、覃塘区分别为80、42个,分别占9.96%、5.23%。可见,全市65%以上的家庭农场是集中在桂平、平南两个县(市),仅约15%的家庭农场分布在港南、覃塘两个区。

二、贵港市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面临的主要困境

课题组在赴贵港市及下辖县(市、区)农业、水产畜牧、工商及财政等部门调研,及赴桂平市、平南县部分家庭农场实地考察后,进一步明确了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土地流转困难,导致农场发展规模受限

土地流转是家庭农场建设的重要决定因素,倘若没有土地流转,家庭农场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更难以实现强农、富农目标[3]。2014年以来,贵港市全力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工作(10个试点乡镇),并重点开展水田“以小并大”土地流转试点工作(10万亩)。截至2014年6月底,全市有7个试点乡镇完成航拍,新增水田“以小并大”土地流转面积1.62万亩[4],仅完成总面积10万亩的16.2%。可见,土地流转进展并不理想,影响了农场适度规模化经营。究其原因主要有:

1. 农民土地流转意愿较低。部分农民恋土情结严重,认为土地是“命根子”,宁可粗放经营,甚至弃耕丢荒,也不愿流转,部分则是对流转政策心存疑虑,担心将承包地流转出去之后政策有变,失去土地承包权,无安全感。这归根结底还是农民对土地权属认识不清、土地流转退出机制欠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缓慢等所致。

2. 土地流转依然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土地流转期限短,流转行为不规范,口头契约和自发流转多,合同协议流转少,势必影响家庭农场经营的积极性和持续性。目前,贵港市土地流转期限一般在3年以内(少数在3或10年以上),有些甚至1年(1年一签),并且已流转的土地面积中90%以上是通过自发流转方式实现的,不足10%是委托乡村中介组织流转[5]。调研还发现,有些家庭农场的部分土地是通过拓荒、代耕免费获得。这不同程度导致了土地流转价格与市场不同步,容易引发矛盾和纠纷。

3. 土地流转预期收益过高。在土地集中连片流转中,农民往往在谈判时提出高价或其他附加条件,以获取更多收益,最终导致谈判难以达成一致,进而也会影响土地流转进程。

(二)投入资金不足,导致农场发展速度受限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贵港市家庭农场的经营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是靠原始积累(农场经营、以前外出经商或务工等)和民间借贷(利息高)等方式筹集。几乎所有家庭农场都表示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短缺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农场的发展速度。主要原因有:

1. 获得财政奖补可能性较小。以平南县为例,据财政部门反映,该县每年能获得财政奖补的家庭农场约2个至5个,占全县已注册登记家庭农场总数的0.96%-2.42%(截至2014年6月底,全县已注册登记家庭农场207个)。另外大部分惠农补贴都是通过“一卡通”直接发给农户,几乎与家庭农场无关。

2. 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可能性较小。由于农地流转、宅基地及房屋抵押担保受限,大部分规模小的家庭农场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贷款,仅少数规模大的家庭农场通过农机等固定资产抵押可获得一定额度的贷款。此外,农村信用社可提供额度10万元左右的信用贷款,但同农场规模化、机械化经营所需资金比,仍是杯水车薪。

3. 家庭农场经营成本日益增加。由于物价、高收益农业项目等的刺激,土地流转价格日益上涨,普遍维持在500元/亩以上,城郊则在1000元/亩以上。同时种子、化肥、农药以及地膜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季节性用工费用不断上涨,这导致家庭农场经营成本进一步增加,农场建设资金短缺状况也进一步加剧,束缚了家庭农场进一步做大做强。

(三)经营者素质低,导致农场人才支撑薄弱

家庭农场是一个“特殊企业”,对经营者统筹规划农场整个生产过程、农业技能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素质要求较高。但调研发现,目前贵港市家庭农场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普遍不高,缺乏人才支撑,导致家庭农场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影响了职业农民的培养进程。

1. 大部分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据统计,2012年贵港市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为-21.47%(产业就业比重与产业比重之差)③,即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现较大负偏离,表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有劳动力输入需求。这也意味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过度,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从事农业的都是年龄偏大的农民,虽能吃苦耐劳、独挡一面,但文化水平较低,接受科技知识、推广和普及农业科技等方面的能力也较弱,难以承担家庭农场建设重任。2013年以来,虽有部分大学生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经营家庭农场,但经营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这一状况并没有改观。

2. 针对家庭农场的教育和培训明显不足。调研中发现,目前贵港市较多养殖业(养猪)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扬翔股份公司密切合作,其经营者及员工由龙翔公司负责培训。此外,贵港市近年来还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尤其是扶贫培训,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完成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300多人次(短期技能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89期,9000多人次[6]。但针对家庭农场方面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比较少,再加上大部分农民因接受能力差而缺乏培训积极性,全市持有专业技能证书的农民比重低,这些都进一步影响了农民职业化推进速度。

(四)社会服务滞后,导致农场服务支撑薄弱

据调查,目前贵港市家庭农场社会服务是由各类组织提供,主要包括政府部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但社会服务能力有限,且比较滞后,尤其是在技术、信息和销售方面的服务更加滞后,导致家庭农场建设中缺乏配套服务,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

1. 政策、技术和信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一是政府及相关部门以制定政策为主,2013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如贵发〔2014〕5号和6号、贵渔牧发〔2013〕23号、贵农业发〔2013〕24号文等。但开展咨询和指导服务则相对较少,同时对政策的实施缺乏有效跟踪和评估。二是技术和信息服务方面,政府农技部门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的能力有限。作为公益性事业机构,由于受人员、经费等因素限制,较难服务好全市800多个家庭农场,扬翔股份公司等龙头企业及部分专业合作社为利益相关的家庭农场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和信息服务,但仍是杯水车薪。

2. 农产品销售服务网络有待完善。调研发现,部分有农业专业合作社背景或纳入“菜篮子”工程的家庭农场早已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网上销售平台及举办的各类展销会等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其产品一般是销售到粤港澳等发达地区,销售价格较高。家庭农场的产品都是面向本地市场,价格相对偏低,经营利润增长受限。这表明仅凭家庭农场自身的市场营销网络开展产品营销行不通。

三、贵港市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

(一)加快深化农地制度改革,促进农地有序向农场流转

贵港市要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农地制度改革,规范流转程序,提高流转意愿,促进农地有序向家庭农场流转,进而推动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化发展。

1. 加快推行农地确权和流转试点。农地使用权流转有利于扩大农场规模[7]。目前,要重点开展10个乡镇的农地确权、10万亩水田“以小并大”的农地流转工作,并注意建立规范、可操作的农地流转程序。防止农地流转中暗箱、违规操作,警惕一些村官、投资企业、土地“倒爷”等借机谋取私利,严惩农地投机尤其是农地“变性”,保障农民土地流转收益最大化,以提高农民流转意愿。

2.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地流转机制。一是市本级要安排专项财政资金,完善农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构体系建设,县、乡、村三级农地流转服务平台搭建。同时设立农地规模流转的专项扶持资金,根据流转期限和规模,对参与农地集中流转的农民给予一定奖励,引导零散的农地向家庭农场聚集。二是依托“贵港土地资源网”“搜土地网(贵港)”及智慧城市创建等,完善家庭农场(含农地流转)扶持政策、市场供求、交易价格等服务信息平台,方便供需双方互联,提高效率。三是在实行农地分类定价(据农地区位优劣、流转期限不同等定价)的基础上,健全农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并建立农地价格定期调整机制,每隔几年调整一次农地流转价格,确保农民土地流转收益不降低。四是注重完善农民的社保体系。各县(市、区)要加快完善本地区农村社会救济和福利、低保及医疗救助等方面的社保体系,进一步弱化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解决好农民“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问题,让农民放心流转农地。

3. 稳妥推进城镇化以加速农地流转。由于人多地少一直是贵港的农业现状,土地问题也自然成为家庭农场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建议在大力发展船舶等先进制造业及现代物流业、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同时,以打造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城市为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方面,贵港市城镇化稳妥推进能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保证更多的农地流转上市,集中向家庭农场流转。另一方面,贵港市家庭农场的“提质增量”则有效地解决了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遗留的“空心村”难题,实现农民就地工人化,这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通过农村繁荣促进城镇建设,实现互动发展。

(二)创新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破除农场建设的资金瓶颈

资金是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而政府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有力扶持是目前破除资金瓶颈问题较为有效的途径[8]。建议贵港市要进一步创新财税金融扶持政策,多方筹集发展资金,为家庭农场提速发展奠定基础。

1. 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向家庭农场倾斜。一是按市直、三区财政7:3比例逐年提高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额度(贵财农〔2014〕8号),并适当调整资金的补贴方向,重点对流转面积100亩以上、期限10年以上(含10年)的家庭农场给予一次性奖补,如20元/亩。对新获农业规范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认证、获省级以上奖项、列入示范,首次年经营收入超过一定额度的农场也都给予一次性奖补(浙江宁波为10万元/个)。二是争取自治区财政预算内资金对家庭农场建设的支持,以形成自治区财政对贵港家庭农场建设的长效机制。三是建立家庭农场专项发展资金,对效益高、规模大、示范引领作用显著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奖补。

2. 支农项目优先安排给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一是建立贵港市家庭农场项目贮备库,重点储备畜禽养殖类农场的基础设施项目,推动生态类农场建设。争取将其列入申报自治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农业相关专项规划,优先列入申报中央、自治区预算内(国债)投资项目年度计划,并在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方面给予支持。二是市本级的科技支农项目要向优质家庭农场倾斜,其经营范围主要包括莲藕、甘蔗、食用菌、桑蚕、铁皮石斛和特种水产品等,进一步促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三是完善贵港市家庭农场与支农项目的对接机制。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参与农业综合开发、“菜篮子工程”“东桑西移”“南菜北运基地”以及水利基础设施和城乡现代流通网络工程(供销社项目)等一系列支农项目的申报,且在立项上给予倾斜。

3. 创新金融税收扶持政策,拓宽资金供给渠道。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信社、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要深入基层调研,研发出一批满足贵港市优质家庭农场需要和实用的信贷产品。根据国办发〔2014〕17号文件精神,积极推广以农业机械设备、运输工具、水域滩涂养殖权、承包土地收益权等的新型抵押担保方式,并探索拓宽涉农保险单质押范围和农村宅基地及房屋抵押方式[9],打破家庭农场贷款担保困局。二是政府可选择成立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独资),或以参股或税收减免等方式支持本地担保公司,如诚信担保公司(港北区)、金诚信担保公司(覃塘区)等,鼓励和引导其提高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担保额度及比例,探索两者双赢发展模式。三是在现有的政策性保险基础上,政府还要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商业性保险进入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域,支持保险公司探索新农业险种,以满足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增强其风险抵御能力。四是市县两级政府要在减免农业税的基础上,适度减免中小型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活动中各个环节的税收,进一步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场经营者整体素质

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我国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最佳选择,而家庭农场则为新型职业农民“如何种地”“如何种好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0],即家庭农场是新型职业农民最理想的载体。因此,贵港市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整体素质,强化人才支撑,加快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

1. 加快统筹规划农村职业教育。一是市县两级政府要及时将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各自“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职业、成人教育等专项规划,从政策上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二是市政府要统一规划农民尤其是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根据本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对政府农林牧、水利、供销和科技等部门所承担的农民培训职能进行统一规划和实施,确保全市农民培训科学有序推进。三是各县(市、区)要积极开展申报“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9个县(市、区)入围首批示范县创建名单,广西暂没有县(市、区)入围。

2. 培养家庭农场发展所需职业农民。一是整合资源,健全职业农民培训体系。重点整合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贵港校区)、贵港市职教中心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等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市县两级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二是将家庭农场人才培养纳入职业农民培训范围。借鉴美国“三位一体”的农民培训经验,通过现场培训、集中办班、田间咨询和入户指导等方式,重点培养家庭农场主、种养能手等,帮助他们率先成为家庭农场发展急需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拓展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坚持实用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和信息技术等并重,注意培育职业农民(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者)的创新、创业精神、商品意识及市场意识。四是加快探索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资格认定的办法。

3. 引导优秀人才进入农场领域。一是参照浙江宁波经验,通过报酬补贴,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经营管理、技术以及财务类人才(主要是大学生)。二是参照大学生村官政策,依托创业奖金及其贷款担保支持,引导一批大学生尤其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成功的农民工到贵港市农村、回乡(返乡)创业,兴办家庭农场,直接提高经营者素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建立家庭农场人才储备机制,加大管理创新和实践等方面人才的储备。

(四)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促进农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家庭农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完善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息息相关[11]。建议贵港市要积极优化家庭农场发展的宏观社会环境,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家庭农场“提质增量”工程的实施。

1. 优化家庭农场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一是不断强化政府特色专业性服务,主要包括农业信息传递、标准化生产、品牌建立、绿色食品与无公害(有机)农产品认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踪与反馈、休闲农业(如观光采摘、农家乐、生态餐厅和垂钓鲜食等)方面的专门服务。二是借鉴法国经验,引导和鼓励各类农业社会服务组织参与完善农业服务体系。重点开展农资供应、市场营销等服务,开展面向家庭农场的代耕代种代收、集中育苗育秧、肥料统配统施、灌溉排水和贮藏保鲜等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三是加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点简化市辖三区设施农业用地的行政审批流程等,将该审批权限下放到当地政府(桂平、平南已下放),为家庭农场发展摒除阻力。

2. 加快成立贵港市家庭农场协会。借鉴安徽郎溪经验,成立家庭农场协会,为全市家庭农场建设提供指导服务。协会会员主要从各县(市、区)产业代表性强、规模较大、示范带动明显且在业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家庭农场中选出。协会职能主要是为会员经营活动提供信息、科技、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服务,促进家庭农场抱团发展。

3. 支持探索家庭农场发展新模式。政府要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指导家庭农场使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和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大力发展种植业、水产业、种养结合和循环农业等类型家庭农场。与此同时,引导和鼓励探索家庭农场发展新模式,如“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化服务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资企业+农技专家+家庭农场”等。

4. 积极健全家庭农场培育机制。一是健全考核机制,将家庭农场培育列入各级政府及农业、水产畜牧等相关职能部门“三农”目标管理考核。二是积极开展示范家庭农场评定,对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农场予以奖励补助。同时树立家庭农场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农场建设经验,加强宣传报道,营造良好氛围,有效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

注释:

①资料来源:平南县农业局,《平南县家庭农场发展情况》,2014年7月。

②资料来源:平南县农业局,《平南县家庭农场发展情况》,2014年7月;平南县工商局,《发展家庭农场工作情况汇报》2014年7月。

③数据来源:《广西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8月。

参考文献:

[1]王 聪,苏振锋.推进家庭农场发展问题探讨——以陕西为例[J].理论导刊,2014(3):82-84.

[2]杨建利,周茂同.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障碍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4(2):49-53.

[3]陈明鹤.土地流转与家庭农场的关系探讨——以辽宁为例[J].党政干部学刊,2013(8):45-50.

[4]张智荣,张帅.我市农业平稳较快发展[N].贵港日报,2014-08-26.

[5]贵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课题调研组.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贵港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报告[J].广西经济,2009(9):36-38.

[6]黄楚程.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N].贵港日报,2014-01-27.

[7]杨大蓉.基于国外经验的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策略研究[J].世界农业,2014(1):180-184.

[8]杨为民,等.美国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12):134-137.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agri.cn/V20/SC/jjps/201404/t20140422_3880647.htm.

[10]王志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家庭农场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12):1702-1703.

[11]孙君秀.部分地区发展家庭农场的做法及对我省的启示[J].理论学刊,2014(2):21-23.

责任编辑 莫仲宁

作者:陈斌 李胜

家庭农场的畜牧业论文 篇3:

欠发达丘陵地区家庭农场发展之路

摘 要:南充市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南充相关部门认定的30个家庭农场地域分布不均、经营规模较小、范围较窄。但与传统家庭承包经营农户相比,家庭农场从业人员素质较高、科技利用意识和能力较强、经营效益较好。就整体发展水平而言,南充市家庭农场尚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许多问题。南充要发展家庭农场,必须基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的约束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从家庭农场的基本要素入手,探索出欠发达丘陵地区发展家庭农场的模式。

关键词: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引言

家庭农场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是农业家庭经营的高级形式,具有广泛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从发达国家的历史实践来看,家庭农场的数量不断减少,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家庭农场数量与产值比重大于公司化农场。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这一论题,成了“三农”问题的焦点,但家庭农场的发展与培育还存在一些策略、政策与制度空白,家庭农场的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各界对家庭农场的探讨方兴未艾。据中国知网中文期刊统计,从1980年到2013年,以家庭农场为篇名主题的相关中文文献达到1955 篇,2013年的文献就有1026篇。这些论文依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发展基础,从各个不同侧面对家庭农场的概念、基本要素、重要意义、典型案例、发展困境、培育策略等内容作了详实的探讨。

农业部在2013年3月下发的《关于开展家庭农场调查工作的通知》中,对家庭农场概念作了明确的界定。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经营主体。穆向丽、 巩前文从组织主体、组织方式、经营领域、经营规模和市场参与五个概念要素对家庭农场的内涵作了分析。高帆(2013年)从土地、劳动、资本和收入方式等要素组合的角度出发,对家庭农场内涵及外延作了拓展。

关于家庭农场的重要意义,郑风田(2013年)认为,家庭农场是现行家庭经营的一种补充而不是替代形式,主要是解决目前我国土地承包中经营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农业经营主体老龄化等问题,着力吸引一批职业农民留在农村,以解决“无人种地”的难题。刘守英(2012年)认为,整个中国未来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是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从一般意义上讲,家庭农场把农民每家每户的小块农田集中起来,解决了土地分散经营、效益低下、风险高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家庭农场经营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合作、监督、激励以及农产品追溯等问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我国,家庭农场还能有效地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而导致的土地闲置抛荒问题。从长远看,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手段。

四川省南充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在气候条件、水土资源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南充又具有典型的丘陵地貌,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科技不发达,分散的农业家庭经营仍然占有较大比重,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面临诸多困难。2010年8月,南充市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顺庆、嘉陵、高坪、西充三区一县的20个乡镇被纳入其中。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南充市的现代农业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南充市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的要求与农业科技利用受自然条件局限之间的矛盾、部分返乡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与相关农业扶持政策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南充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凸显矛盾。发展家庭农场对于解决这两类矛盾、推进南充农业现代化无疑是一个重要契机。

二、南充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南充市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的家庭农场的认证标准。考察南充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主要依据是2013年3月18日农业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家庭农场调查工作的通知(农办经[2013]6号)》中调查家庭农场的基本条件。

(一)已经认定的家庭农场基本情况

南充市从事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复合经营的各类家庭农场总数有30个,其中农业部门认定的29个,工商部门注册的1个。 这30个家庭农场主要分布在南充市9个县(市、区)中的阆中、南部、西充、仪陇、蓬安五地。家庭农场数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仪陇、阆中和西充,这与这三个县(市)较好的农业发展基础条件和政府政策取向有很大的关系。

表1 家庭农场数量、经营范围及地域分布

指标名称 数量 蓬安 阆中 南部 西充 高坪 仪陇

家庭农场总数 30 3 8 3 6 1 9

从事种植业 14 1 4 1 2 6

从事养殖业 11 1 3 1 3 3

从事种养结合 5 1 1 1 1 1 0

其他 0 0 0 0

数据来源:南充市农牧业局统计资料。

从经营范围来看,南充市30个家庭农场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其中从事种植业的14个,占46.7%;养殖业的11个,占36.7%;种养结合的5个,占16.7%。就全市整体而言,家庭农场经营范围大部分是果蔬、中药材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涉及面较窄,大都属于初级农产品生产。就单个家庭农场而言,既有品种单一的专业种养农场,也有多种经营并存的农场,前者较为普遍。

从经营规模来看,全市家庭农场经营土地共15320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0.4%。单个家庭农场的规模主要集中在50-500亩之间,50亩以下的有2 个,50-500亩之间的有20个,500-1000亩之间的有3个,1000亩以上的有5个。种植类的农场面积大都在100亩以上,养殖类的大都在20亩以上。这样的经营规模居于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和大中型农业企业之间,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

表2 土地经营规模

经营面积 50亩以下 50-100亩 100-500亩 500-1000亩 1000亩以上

农场数量 2 10 10 3 5

数据来源:南充市农牧业局统计资料。

从土地流转情况来看同,南充市家庭农场土地流转形式多样且期限不一。流转形式主要有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反租倒包等几种形式,其中出租的比例最高,占80%以上。从流转的规范程度看,既有签订合同的规范流转,也有不规范的简单协议流转,还有口头约定的松散流转。合同约定的时间,最长的期限为30年,最短的期限是1年。租金支付的形式,既有一次性支付,也有每年支付。

从业主情况来看,家庭农场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相对较高,但是农场业主之间的素质又各有差异。与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户相比,家庭农场从业人员年龄结构优化,学历较高,分工协作能力强,经营管理理念较新。一些农场主素质较高,经营方式灵活,有一定的资金基础和从事种养业的技术、经验,擅长管理。他们专心发展农业生产,家庭农场在土地、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使用上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更高,在采取先进技术、使用优质资源、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方面都具备明显优势。但也有一些家庭农场主的素质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他们文化程度不高,管理比较粗放,对未来发展缺少规划和后劲。农场主自身的素质已经成为影响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3 30个家庭农场从业人员的基本特征

变量 类别 数量 百分比(%)

性别 男 101 55.2

女 82 44.8

年龄 25岁以下 9 4.9

26-35岁 25 13.7

36-45岁 56 30.6

46-60岁 60 32.8

60岁以上 33 18.0

婚姻 有配偶 163 89.1

无配偶 20 10.9

学历 文盲 5 2.7

小学 33 18.0

初中 56 30.6

高中 76 41.5

大专及以上 13 7.1

从经营效益来看,南充市家庭农场的收益较好。2012年,30个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达3361万元,亩均收入为2.2万元,人均收入为12.7万元。其中,年总收入10万元以下的家庭农场有10个,10-50万的11个,50万元以上的9个。全市从事养殖业的家庭农场,亩均收入一般为2-4万元,人均纯收入在20万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相比而言,粮油生产型的家庭农场,由于比较效益较低,加上农资价格上涨较快,亩均纯收入只有300-500元左右,经济效益就差了许多。同时,由于各家庭农场主社会背景不一,对政策空间的理解和挖掘深度不一,他们获得各方支持也不一。一些农场主善于寻求政策空间,寻求多方援助,以显性的或隐性的资质主动向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求助,他们获得的扶持较多。而大多数农场主缺乏政策意识,也缺乏寻求扶持的能力和路径。

(二)未认定的“家庭农场”发展概况

南充市以家庭为单位、有一定规模的种养殖户分布广、数量多、经营范围广,他们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定,但大都具备家庭农场的雏形。南充市共有5876个村,各个村大都有1个以上的种养殖户,保守估计,他们总数可达6000个以上。他们有的有发展家庭种养的传统,有的是返乡农民工,也有少数是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或是因为乡土情结、或是因为家庭原因、或是因为创业理想而从事农业经营。与认定的家庭农场相比,他们的规模更小、收入更低,其土地流转面积大都在10-20亩之间,人均收入在1-3万元之间。他们受到的关注很少,没有得到任何扶持。与传统家庭承包经营户相比,他们理念更新、规模更大、农业收入更高、从事农业经营的决心与成功期待更强烈。他们如同星星之火,遍布了南充市所有的乡村,为南充市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作了前期的铺垫。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政策模糊

由于国家的认定标准、登记程序、扶持政策还未出台,相关的宣传口径各不相同,南充市家庭农场还处在摸索期。同时,由于南充市农村确权颁证工作还未全面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还处在初期,影响了家庭农场生产要素配置。从南充市工商局登记的情况来看,在工商局注册以家庭农场命名的市场主体仅有阆中市1家,其登记时间是2011年。一些家庭农场主想登记注册,但对于政策缺乏基本的了解。

(二)融资困难

家庭农场在经营过程中,需要租赁土地、平整土地、建设基础设施、购买农业机械、种养产品、更新设备、改进生产技术等等,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量较大。但因实力有限,大多数家庭农场难以承担巨额投资。而大多数金融机构对农场主发展前景顾虑重重,只在各县(市、区)少部分种养中心或个别大中型龙头企业推行小规模贷款,因而大多数农场主难以通过房屋、林权、承包地或种养产品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例如,2012年,顺庆区大林乡四村村民庞统夫妇两人开始养殖奶牛。他们租赁土地、修建圈舍、购买机械、引进6头带孕奶牛和相关设施设备共投入28万元,用尽了他们在外打工多年的积蓄。按照目前的这种规模,他们收回成本就需要三年时间。他们希望得到贷款,扩大规模,以尽快收回成本,但贷款的种种限制条件让他们望而却步。

(三)土地流转受限

南充市家庭农场大都有扩大规模、增加收益的愿望,但土地成为最大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获取困难。一些农户惜地意识强,担心土地一旦流转出去,国家政策有变,享受不到相关补贴,不愿让出土地。一些农户小农意识强,看到别人富起来,心理不平衡,要么对租金漫天要价,要么宁可让土地摞荒也不出租。还有一些农民因为粮补增加、粮价上涨,毁约收回己经流转的承包地。二是土地租金上涨。在中远郊乡镇,土地每亩年租金一般以800斤小麦或600斤稻谷的市场价为准。但是,在近郊乡镇和各种养中心,土地租金大都在1000元以上,这对家庭农场扩大经营规模造成很大的压力。三是流转程序不规范。大多数家庭农场土地流转年限较短,抑制了生产创造性和养护土地、持续发展的积极性。从合同签订来看,有的家庭农场在与农户进行土地流转中只有一个简单协议,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未予明确规定,有的根本不签合同或协议,只有一个“口头约定”。这种极不稳定的流转关系,对家庭农场发展形成较大制约,也为农村土地矛盾纠纷埋下了隐患。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从公益性组织来看,南充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组织体系尚未健全,产前、产中、销售服务能力较差。除了南充农业部门制定的宏观政策之外,全市缺乏针对各个家庭农场生产定位、销售路径和策略的具体指导。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处于停止状态,农技人员偏少且专业水平普遍较低。从盈利性的社会服务组织来看,南充市经营性服务组织主要是一些个体户联盟,其发育程度低、现代化程度不高,服务能力有限。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例,全市各乡镇大都有私有性质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农机合作社更愿意去各种农业现场服务,因劳务价格高,又可以免费宣传自己。而对小型家庭农场的需求,他们大都不愿意出工,嫌规模小、价格低,成本支出高。

四、欠发达丘陵地区家庭农场培育策略

近年来,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浙江宁波、安徽郎溪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形成了家庭农场的基本模式。郑风田(2013年)认为,必须根据当地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机会与农民退出意愿而渐进发展,不能出现“垒大户”式的强制人造家庭农场。南充市要发展家庭农场,必须基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阶段性特征、农业的约束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从家庭农场的基本要素入手,探索出欠发达丘陵地区发展家庭农场的模式。

(一)结合丘陵地区实际,明确家庭农场定位

南充市是传统农业大市,具有发展家庭农场的基础条件,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从全国范围来看,南充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高。从人口因素来看,南充农业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多,务农人员中懂农业科技和农业管理的人才少。从地貌来看,南充属于丘陵地貌,日照条件比平原地区差,对农作物生长和病虫害防治有一定的影响。从土地条件来看,土地碎片化,土质呈粘性,农业机械利用倍受局限。从现有农业生产主体来看,各类经营主体尚处在不成熟、未定型阶段。因此在培育家庭农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南充市家庭农场的定位应该和传统家庭承包经营户、专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主体一样,逐步成为基本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南充市家庭农场的认定,一方面要借鉴国内外家庭农场的认定办法,明确家庭农场的含义,出台家庭农场标准,建立家庭农场登记注册制度,让家庭农场逐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要结合南充的实际,适当降低农业部进行调查的家庭农场标准。鉴于上文提到未经认定的家庭农场已有相当的规模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应当重点将这类主体培养成具有法人资格的家庭农场。

(二)明晰家庭农场的认定

认定家庭农场主要从经营规模、登记主体、土地流转时限和账务记录几个方面进行,这也必须结合南充的实际。

陈炜伟、王晓明(2013年)认为,要将家庭农场培育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经营规模以一个家庭所能顾及的范围为限,建议以50—200亩规模为宜。南充市家庭农场在经营规模上,对种植、养殖和种养结合的要区别对待,对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混合种植的也要区别对待。以种粮为例,要产生规模效益,从理论上讲,种植面积应该在50亩以上。2012年南充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为18036元,按规模经营每亩粮食生产纯收益500元计算,要保证家庭农场收入与城镇居民基本一致,南充3口之家的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3×18036/500/2(每年两季)=54.1亩。但考虑南充特有的丘陵地貌和粘性土质的制约,种植面积可以更小一些。

家庭农场登记可采取一些折衷办法。在登记主体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笔者在南充市工商局了解到,南充市家庭农场可以以个体、个人独资、合伙、非公司法人和公司等几种主体进行登记。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家符合农业部调查家庭农场标准的市场主体,这主要涉及到经营规模和土地流转时间的问题。由于南充市推行规模化经营的时间不长,大部分土地流转时间不足5年。因此,在培育家庭农场过程中,必须将这些基本的情况和程序向农民介绍,适当缩小经营规模和缩短土地流转时限。在收支记录上,一些新兴的家庭农场做得不够规范,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并对未来正规记录作技术上的指导。

(三)加强农场主的选拔与培养

在农场业主的选择上,主要培育三类对象:从传统家庭承包户发展起来的“家庭农场”从业人员、创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并以第三类为重点。南充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兴起了“打工潮”,经过30年左右的东移,出现了部分回流现象。一些中青年农民在异地“淘金”之后,有了回乡创业的打算。借助南充市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片”的平台,一些返乡的农民希望以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作为自己创业的突破点。他们经历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洗礼,已经摒弃了传统的种养理念,对集约化生产和规模经济有一定的了解。他们有一定的资金和较强的农业生产能力,有从业的背景和较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将他们培养成家庭农场业主无疑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对这三类对象的培育,要以政策扶持为基础,以技术培训为重点,以从业意识提升为纽带。在培育过程中,可以组建农场主协会,这既有利于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生产经营情况和销售路径与方法,尝试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也可以培育他们的行业意识、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坚定从业信心。

(四)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南充市各相关部门在专门出台对各类家庭农场扶持政策的同时,要结合发展中小微企业、粮食直补、农业项目建设等政策,制定专门针对发展家庭农场的财政、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相关政策。

在土地政策上,要考虑南充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是根据南充丘陵地区地形、地貌的实际,因地制宜推进土地整治,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平整地块、规整地形的同时,注重道路、林网、电力、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综合配套,为家庭农场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生态化经营创造条件。二是要加强土地流转补贴管理。要根据南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资源禀赋状况,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补偿政策,确定适宜的流转期限、合理的流转价格。三是强化用地服务监管工作,建立土地流转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

在财政、金融政策上,既要加大投入又要兼顾公平。一是设立专项资金,主要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效益较高、规模较大、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家庭农场予以支持。二是推动农产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业融资平台。允许家庭农场以大型农用设施、流转土地经营权、主要种养产品等抵押贷款,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三是对家庭农场的扶持既要分别对待,又要兼顾公平。对有发展前景、良好信誉,但实力较弱的家庭农场也要有适度的扶持。

(五)培育示范家庭农场

围绕南充市粮油、果蔬、畜禽三大主导产业和小杂粮、中药材、食用菌三大特色产业,鼓励种养能手、大中专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组建家庭农场,在土地流转基础好的地方、种养殖业发达的地区、成熟的规模种养殖户中开展试点工作。争取在短时间内建成一批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逐步形成产业特色明显、运作管理规范、示范带动作用大、社会影响力强的家庭农场群体。一方面要扶持已认定的家庭农场,鼓励其注册登记、适度扩大规模或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道路,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的家庭农场。要加大对各县(市、区)种养殖中心的小型家庭农场的扶持,让其发展起来带动周边家庭农场的发展。

(六)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着重加快公益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家庭农场的服务。一是要加强对农技推广和培训工作。要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为家庭农场提供更多、更有用的服务,指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种养新模式,开展标准化生产。同时,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农技人员培训等项目,开展家庭农场主专项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农场主的综合素质,提高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二是要加强对家庭农场产品的品牌培育和销售服务。在品牌建设上,要利用多种媒体,加大对家庭农场品牌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在销售服务上,要多方面获取并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提供销售意见和建设,并尽可能地搭建销售平台。同时,要支持盈利性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鉴于南充市已有部分龙头企业和其他民营组织具备为家庭农场提供服务的能力,建议制定建立产业化联盟的优惠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相关组织为家庭农场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与产后系列服务。

参考文献:

[1]高帆,张文景.中国语境中的“家庭农场”[J].探索与争鸣,

2013(6).

[2]穆向丽,巩前文.家庭农场:概念界定、认定标准和发展对

策[J].农村经营管理,2013(8).

[3]石海娥.发展家庭农场不能“一刀切”[J].光彩,2013(5).

[4]刘守英.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将成为我国农业经营主要形式

[J].中国合作经济,2012(12).

[5]刘新卫.家庭农场,呼唤土地政策创新[J].中国土地,2013(7).

(责任编辑:肖训生)

作者:曾宪堂 邓学平

上一篇:施工控制轨道交通论文下一篇:网络协议课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