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生态农业论文

2022-04-18

摘要:自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家庭農场的概念,第一次将家庭农场作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后,家庭农场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成为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阐明家庭农场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国内外家庭农场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并将其梳理为3个方面:家庭农场影响因素、绩效评价、发展对策,以期为家庭农场未来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庭农场生态农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庭农场生态农业论文 篇1:

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政策比较研究

摘 要:明确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政策对科学合理制度相关支持性政策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对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构建家庭农场政策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家庭农场发展政策进行了总结和比较。通过研究表明: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地域差异显著,体现了东强西弱的格局,目前我国将从资源、土地流转、经济、市场、认定条件方面发展政策。

关键词:家庭农场 政策比较 作用机制 经营状况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农村大量劳动力扎根城市,农村出现了大量闲置土地以及留守老人和儿童,所以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亟需改革。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引导农村土地规范化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尽管现在部分地区家庭农场经营发展比较好,具有很大特色,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比如:我国对家庭农场认识不足,各地对家庭农场认定条件存在较大争议;土地经营和流转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对家庭农场的相关金融、社会化服务体系、税收政策制度不完善等。目前我国农业对家庭农场具有较大期望,对家庭农场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一、发展现状分析

家庭农场自2008年提出以来,农村土地流转比例逐渐增高,国家及各地区也在逐步颁布有利于家庭农场有效规范经营的政策。农业部最新公布的全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结果表明:截至2012年底,全国30个省、市、区(不含西藏)符合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的家庭农场共有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6.01人,其中家庭成员4.33人,长期雇工1.68人。农业部的数据还显示,2012年全国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为1620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为18.47万元。

(一)家庭农场的特点

从经营组织形态来看,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针对家庭农场的发展,本文主要收集了上海市松江区关于家庭农场的有关资料,对部分典型镇进行了分析,综合了相关数据。通过对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家庭农场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家庭农场数量急剧增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趋于稳定,这使得农村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流转成为可能,极大地带动家庭农场大规模集约化发展。据资料显示,上海市松江区在2008年底家庭农场总户数为708户,生产面积占粮食总面积70%,到2010年底,增加了252户家庭农场,占粮食总面积达73%,而到2012年底,家庭农场总户数高达1206户,占粮食总面积80%。可以看出,上海松江区在短短几年内家庭农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占粮食总面积比例也在逐渐增大。

2.家庭农场规模适度并集中经营。据资料显示,上海松江区2008年底家庭农场经营面积为11.5万亩,总收益达到5.29万元,到2010年底经营面积达到11.89万亩,总收益达到一亿多,而到2012年底,上海市松江区家庭农场已发展至1206户,经营面积高达13.66万亩,总收益高达1.2亿元。可以看出家庭农场在增长时经营面积呈稳步增长,规模适度,经营绩效显著。

3.经营模式多元综合发展。从经营模式看,有“种粮+养猪”相结合的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并配以现代化的生产设施,生产技术,获得种粮收益16.8万元,养猪收入达8.5万元,两项合计年收入为25.3万元。有“机农一体”家庭农场,该农场既有农机、又承包土地,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措施进行经营,全年种植净收入达到12.4万元,农机服务净收入为3.1万元,家庭年总净收入为15.5万元。也有集“花卉苗木种植、家禽养殖、生态农业、休闲垂钓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农业庄园,承包的土地规模大,规模效益高,也促进了当地闲置劳动力就业。可以得出,上海市松江区的家庭农场生产模式多样,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设备多元化综合发展,极大地发挥了家庭农场生产的自主选择性,同时提高了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二)发展家庭农场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断对农业提出新要求。国外先进的农业经济表明,尽管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国情,但家庭农场的经营方式仍是各国主要的农业经济形式之一,对于促进国家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进一步发展家庭农场已逐渐成为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迫切需要。

1.农业生产自主性强。农业生产过程与工业生产过程不一致,而且农业生产大多受环境条件,天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生产过程不易控制,也不便于监督。我国长期以来的小农经营模式缺乏动力,缺乏质量管理,提供的农产品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家庭农场自主性强,每个家庭农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设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此外,国家,各地区分别出台相关激励保障政策,给农场主提供了许多便利,有助于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2.土地资源不断集中。随着我国经济,以及城镇化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量农场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土地资源不断集中。土地资源的集中使得家庭作为生产主体可以承包更多的土地,促进了家庭农场的产生和发展,并促进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生产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大力促进了家庭农场的发展。此外,随着现今人口的急剧增加,而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为了满足国民日益增加的物质生活需要,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因此也迫切需要发展农业。而家庭农场作为现今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国家和各地区政府也陆续出台新政策保护和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积极推动我国家庭农场更好更快地规模化发展。

二、我国家庭农场经营政策比较分析

通过对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分析表明,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显著的特点。随着家庭农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家庭农场在最近几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任何产业是通过一定系统机制发挥作用,明确家庭农场政策作用机制对于促进我国家庭农场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截至目前,我国的家庭农场的政策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仍缺乏对家庭农场政策的系统分析。因此,需要首先对家庭农场的政策作用系统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各地的家庭农场发展政策进行分析比较。

(一)家庭农场政策作用机制

目前家庭农场政策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对家庭农场政策而言,可根据区域可获得性资源、家庭农场基础、家庭农场结构调整目标等因素,明确家庭农场结构政策家庭农场组织政策家庭农场技术政策等。本文采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构建家庭农场政策作用系统机制,如图1所示。

家庭农场政策作用系统机制阐述为:

1.家庭农场政策作用基本原理。家庭农场政策通过以下机理发生作用:(1)影响家庭农场资源、内部组织要素等,进而影响家庭农场系统整体功能。比如为家庭农场提供较为宽松的借贷政策和土地政策,有利于以较低成本获得家庭农场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以及改善基础设施,调动家庭农场发展的积极性。(2)家庭农场政策影响政府、关联产业(如农产品加工和手工业)等各个环境因素,并与之相互作用影响家庭农场系统的环境状况,以及家庭农场的输入。比如国家鼓励农产品加工业、制造业与家庭农场联动发展的政策,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家庭农场的社会需求水平。(3)家庭农场政策对系统的影响是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农场系统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之间存在或强或弱的联系,共同作用于整个家庭农场系统。

2.家庭农场政策与资源配置。家庭农场政策的最直接依据就是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资源配置,与家庭农场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资源包括家庭农场的基础设施、资本、技术(如种植和养殖技术)、劳动力资源等。提高家庭农场资源配置能力、质量和空间,是促进家庭农场加一倍发展的关键所在。家庭农场政策对家庭农场发展作用是长期的,这不仅由于政策本身的额稳定性和长期性,更由于家庭农场本身具有延续性、持久性,导致家庭农场政策影响的长期性。

3.家庭农场政策与市场需求,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影响市场对于家庭农场产品的需求。比如优惠的融资政策与财税政策能调动家庭农场的相关产业的规模的扩大,提高与其他产业合作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扩大家庭农场的市场需求量。

4.家庭农场政策与家庭农场关联企业发展。家庭农场的受益者面向国民经济的不同部门和不同行业。相关行业对家庭农场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特别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家庭农场政策对相关产业的激励进而会影响市场需求和家庭农场发展。

5.家庭农场政策是家庭农场发展的机遇。根据经济学原理,机遇也是一种资源,丧失发展机遇等于浪费重要资源,特别是我国的家庭农场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机遇显得尤为重要。家庭农场的发展机遇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可能来自政府的某项制度创新,或某项政策措施。家庭农场政策为家庭农场自身经济发展带来机遇时,也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机遇。

(二)我国家庭农场发展政策分析与比较

1.我国家庭农场发展政策总体分析。我国的家庭农场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阶段,市场对于家庭农场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促进家庭农场自身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不仅是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扩大消费和吸收就业的需要,而且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纷纷出台了振兴我国和地方现代化家庭农场发展的计划和政策,其政策体制主要体现在:

(1)在资源方面:一是加强家庭农场中心和公路、铁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经济规模、土地规模、家庭农场发展水平,产业构成、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位特点和经济关联度等因素,重点建设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区。对于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挖掘现有基础设施的潜能,提高其基础设施的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快干线铁路、公路、内河航道、机场,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同时,还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粮食增产创造条件,要继续增加对土地整理、水利灌溉、田间道路、地力提升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实施田、水、路、林的综合改造,重点解决好家庭农场机耕道、晾晒场、仓储设施等基本条件不足的问题,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加强科技兴农。把家庭农场发展成为新品种培育、新技术开发的试验基地。农业部门应整合政策、科技、资金和人才资源,加大对家庭农场承担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的支持,鼓励家庭农场与当地农业院校、科研与技术推广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家庭农场规模化生产需要熟悉农业生产环境、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具备创新思维的职业农民,主要是建立农业方面的人才培训基地,通过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学校培养和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造就一批拥有专业素养的人才。四是加强家庭农场信息平台建设。加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网络平台,引导家庭农场依靠技术创新壮大规模,提高效益。努力建立属于家庭农场的专属网络平台,加强信息的交流,新政策的推广,建立起各地家庭农场主、家庭农场与各地市场的交流与合作。五是着力培育服务主体。要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以合作服务组织为基础,以专业服务主干为基础,以社会服务力量为补充,发展壮大各类服务主体。着力拓展服务内容,重点抓好土地流转、生资供应、技术推广、农业生产、质量安全、产品销售、农业信息、金融保险等八个方面。六是着眼于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积极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整合资源建设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发展多种形式、便捷有效的服务模式,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七是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大力开展农技推广、农机作业、抗旱排涝、统防统治、产品营销、农资配送、信息提供、沼气维护等各项生产性服务,满足不同经营主体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2)在土地流转方面:一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土地互换、土地出租、土地入股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制度,降低流转交易成本,从而使土地集中连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使农民既是参与者,也是利益的所有者,而这也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新突破。同时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建立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把农民承包的土地从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让一部分农民获得股权后安心从事二、三产业;另一部分农民可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实现市郊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二是加强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全方位的流转服务体系,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使从事农业的人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家庭农场,得到更加全面详细的家庭农场信息,及时了解掌握国家以及地方的政策,促进家庭农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三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委托流转、股份合作流转、季节性流转等方式,推进整村整组连片流转。对家庭农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种养基地、农机示范推广用地和设施农业用地,在不修建永久性建筑物的前提下,可视作农业生产用地。对家庭农场兴办加工企业所需的非农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应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四是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分配方式,保护流转双方合法权益。五是建立土地优先向家庭农场流转的机制,建立分层分级的补助标准,鼓励土地转出户与家庭农场签订中长期租赁合同,发展稳定而适度的规模经营。六是逐步实现由过去以农户间、业主与农户间的自发流转为主向当前的政府和市场引导与自发并重的自主流转转变,由过去无偿代耕向按市场规律的有偿流转转变,由过去依靠口头协议的不规范流转向签订书面协议的规范流转转变。七是土地流转需要开启一种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径,一方面要通过适当的集中与合理的土地置换,可以避免农村居民点过于分散的住房方式所造成的土地浪费,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化解耕地红线失守的尴尬;另一方面“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有利于提高农民非农转移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弱化城乡二元体制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此外,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是农村金融服务严重滞后,而宅基地及其建筑物的流转和抵押,无疑会有力推进农村金融及农村土地的资本化与市场化。

(3)在经济方面:一是加强财政、金融和保险支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降低生产经营风险。我国政府支农惠农政策还不完善,政府财政支持农业的强度有限,再加上农村金融发展明显滞后,这导致农村地区的金融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因此,在中央财政对家庭农场实行专项补贴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家庭农场的发展需要和自身财力状况,加大资金投入,增加激励并减少不确定性,专项扶持资金应重点用于家庭农场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素质与技能、流转土地费用、保险服务、购买和使用农机具、施用有机肥等方面投入支出的补贴和奖励。新增补贴向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财政资金打捆支持家庭农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家庭农场贷款实行贴息。二是鼓励金融机构针对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扩大有效的抵押担保物范围,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应在审慎稳妥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三是加强农业保险对家庭农场的支持。建立家庭农场的风险分散机制非常重要,尤其重要的是建立政府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补偿基金,并根据当地作物特点扩大保险范围。与现有普惠制的种粮补贴不同,对家庭农场补贴应该是特惠制的补贴。四是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着力提升面向家庭农场的金融服务水平,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信贷资金,按照“宜场则场、宜户则户、宜企则企、宜社则社”的原则,简化审贷流程,不断扩大贷款规模,确保其合理信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从而缓解家庭农场季节性、临时性资金需求。对于实力强、资信好的家庭农场还应给予一定的信贷授信额度,允许家庭农场以联保等形式办理贷款手续。五是对家庭农场从事种养业的,其种植、养殖生产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标准。家庭农场鲜活农产品的运输,应享受“绿色通道”政策。六是加大对列入规划的重点家庭农场项目的财政投入,同时促进多渠道的投资融资体系的建立。通过引导商业银行积极为家庭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家庭农场发展提供贷款支持。鼓励担保机构为家庭农场提供信贷担保。

(4)在市场方面:一是主要是全国各省市根据自己的经济以及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确定好市场的定位。加强各家庭农场之间、家庭农场与相关联产业之间的合作,确定家庭农场的市场定位。我国的家庭农场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和结构升级,以不断迎合市场需求,带动相关联企业发展为中心,不断提升家庭农场的自我创造力和市场的适应力,促进家庭农场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使家庭农场在价值链的高端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延伸。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的增加,市场对于家庭农场进一步发展的需求越来越急切,我国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家庭农场与市场的互动,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家庭农场与相关联企业的大力合作,从而刺激市场,推进家庭农场的进一步发展。三是鼓励不同地区家庭农场的品牌包装,培育一些具有鲜明特色和高质量的大型集中化家庭农场,从而更好地迎合市场的需求,做到供需的平衡。同时,加强家庭农场相关联产品的包装和出口,将中国家庭农场的品牌打向国际市场。四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大力发展现代化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目前以户为基础,将来也可能发展成联户、合作、合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农场等多种形式。

(5)在认定制度方面:鼓励各地出台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政策,每个家庭农场由当地相关部门进行认证并注册登记,从而确立家庭农场主的法人地位。而这有利于家庭农场的进一步规范化发展。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和必要条件,应主要包括:经营者资格、劳动力结构、收入构成、经营规模限度、流转土地租期、规范化管理水平等。包括家庭农场经营者应具有农村户籍,经营规模打到一定标准并相对稳定,家庭农场经营者具有比较完整的收支记录。

2.我国家庭农场发展政策横向比较分析。根据全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分析,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家庭农场的政策和发展分析比较,有助于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较为有益的提示,并为国家以后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通过分析比较,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家庭农场发展政策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1)在资源方面,西部地区还应:一是继续加强家庭农场中心和公路/铁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家庭农场的运作以及产品的销售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的支撑。二是进一步加强家庭农场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与中东部等发展较好的地区的信息交流,提高家庭农场发展的先进性,时刻保持与外部信息的整合、发布和共享。三是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建立农业方面的人才培训基地,为家庭农场更好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从而防止自我盲目发展的情况。四是加强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积极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不断迎合市场的需求,通过先进的技术方法提高家庭农场的产量和功效。

(2)在土地流转方面,西部地区家庭农场发展应:一是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降低流转交易成本,从而使土地集中连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使农民在成为参与者的同时,也成为利益的获得者,从而调动农民从事家庭农场的积极性。二是继续加强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全方位的流转服务体系,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为家庭农场主提供更多的法律帮助,使其更好地保护自身的利益。三是尽力避免农村居民点过于分散的住房方式所造成的土地浪费,提高农民非农转移的稳定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3)在经济方面,针对西部地区家庭农场发展:一是加强财政、金融和保险支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家庭农场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奖励制度。二是加强对家庭农场补贴的力度,尤其是特惠制的补贴,减轻家庭农场主的负担,同时,提高自身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补偿基金,并根据当地作物特点扩大保险范围,降低生产经营风险。三是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家庭农场的信贷水平,给予家庭农场更多的信贷机会,并在每年安排较高额度的农业信贷资金,简化信贷流程,确保其合理信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从而缓解家庭农场季节性、临时性资金需求。对于实力强、资信好的家庭农场还应给予一定的信贷授信额度,允许家庭农场以联保等形式办理贷款手续。

(4)在市场方面,西部家庭农场发展应:一是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包括家庭农场在区域、国内以及国际的定位,并根据自身的定位进行更好的发展。二是加强家庭农场的品牌包装,培育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大型集中化家庭农场,以便更好地迎合市场的需求。三是努力拓展海外市场,扩大家庭农场的规模并提高其在国内甚至国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国外相关企业的合作交流,学习国外家庭农场的先进经验和运作模式。四是建立多层次的合作体系,包括不同领域,不同能力层次,不同业务之间的合作层次关系。

三、结论

本文对不同地区的家庭农场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了家庭农场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家庭农场发展政策进行总结与分析比较,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总的来说,我国的家庭农场发展区域差异较为显著,主要体现在东部中部地区发展较为迅速,西部地区相对较为落后,但也有部分西部地区出现了较快的增长。

其次,目前我过的家庭农场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以考虑从资源、土地流转、市场、经济、认定条件、关联产业、环境与机遇等方面,来构建和分析家庭农场的政策作用系统机制。

第三,我国各地区家庭农场发展政策主要集中在:一是资源方面主要是加强家庭农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家庭农场信息平台建设,着力培育服务主体。二是土地流转方面主要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土地互换、土地出租、土地出租、土地入股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制度,降低流转交易成本。三是经济方面主要是加强财政、金融和保险支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降低生产经营风险,建立较为开放的信贷制度。四是市场方面主要是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建立多层次的合作体系,努力拓展海外市场等。

在此基础上,国家在将来的政策研究上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进一步明确家庭农场的政策作用机制。本文对于家庭农场政策的作用系统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但作为一个复杂的政策作用系统,家庭农场政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系统外部环境也会对系统内部产生作用和影响。深入分析家庭农场政策作用机制,对于制定和把握家庭农场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明确家庭农场政策对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作用。家庭农场政策会从不同方面对家庭农场发挥着作用,但不同的政策对于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尚不明确,不同环境下,相同的家庭农场政策所发挥的作用也存在差异。未来还应加强不同政策对于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的定量分析,以便提高政策制定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明确家庭农场的概念[N].南方都市报,2013.6.13

[2] 魏昭颖.家庭农场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9)

[3] 颜志武.浅析家庭农场的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3(1)

[4] 蒲国利.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政策比较研究[J].现代物流,2011(10)

[5] 王建平.区域软件产业政策分析方法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3)

[6]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 岳正阳,杨建利.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现状和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4)

[8] 汤文华,段艳丰.促进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研究[J].求实,2013(11)

[9] 印垄华,邓伟.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发展模式的思考[J].财经研究,2001(2)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0)

(责编:贾伟)

作者:曾珍 陈兵兵 范琴

家庭农场生态农业论文 篇2:

国内外家庭农场研究综述

摘要:自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家庭農场的概念,第一次将家庭农场作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后,家庭农场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成为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阐明家庭农场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国内外家庭农场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并将其梳理为3个方面:家庭农场影响因素、绩效评价、发展对策,以期为家庭农场未来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家庭农场;研究进展

2013年,“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被提出来。自此,家庭农场在中国实现了迅速发展,受到学术界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广泛关注。农业作为人类社会生存之本,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发展家庭农场及其他形式的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产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家庭农场作为目前发展势头最强劲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之一,在其发展和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且不同区域的家庭农场现状也呈现较大区别。国内外学者专家们从各种角度出发对家庭农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已获取得一定成果。本文对国内外家庭农场的概念与特征、影响因素、绩效与水平评价、发展对策等方面研究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为家庭农场发展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一、家庭农场的概念及特征

(一)家庭农场的概念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于家庭农场的定义做了深入的解释,黎东升、姚麒麟等认为“家庭农场以农户为生产单位,规模适度,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具有企业性质”。高强等指出家庭农场具有科技、信息、机械、金融等现代生产经营要素,实施专业生产、社会化协作及规模经营。孔祥智和毛飞认为家庭农场必须具有一定规模,且在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注册。李学兰等指出:“所谓家庭农场是个体农场,是企业”。Jackodle指出,在国外发达国家家庭农场面向市场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是从事适度规模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工作的农业经营实体。通过上述对家庭农场定义的界定,可以发现,上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本明确了家庭农场的组织方式、经营方法和目标。参考上述的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从事规模适度的农业生产,面向市场的企业化经营实体。

(二)家庭农场特征

梳理相关文献,本研究认为家庭农场具有以下3个特征。

1. 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农场经营者与土地间相互依存,近年来各省陆续出台申办家庭农场的条件,强调申办家庭农场有别于公司农场,经营者须是农村户籍,农场主要劳动力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而充分发挥家庭农业生产经营的优势。

2. 农场具有一定经营规模,且专业化程度高。郭熙保认为,家庭农场经营的农地长期稳定且具备一定规模。当前中国各个省区对家庭农场规模尚无统一标准,但都强调家庭农场须能获得规模效益。这是因为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经营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节约资源与人力成本,同时推动增加现代技术设备投入,提高农产品数量及质量。

3. 农场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当前中国农民收入来源具有多样性,包括工资收入、政策收入、财产收入等,相较于传统的农户经营,家庭农场强调家庭收入应该以农业收入为主。

二、家庭农场影响因素

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来自许多方面。农地政策及土地流转制度、资本投入、耕地资源、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完善度、农业技术水平以及机械化程度、家庭农场经营者素质高低、产业化发展等都是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其中,农地政策及土地流转制度被普遍认为是影响家庭经营规模农场经营的主要因素。但针对这一问题,国外有些学者持有不同意见,认为信贷条件、信息条件才是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不同地区展开研究,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南美家庭农场的研究表明:信贷条件是主要影响因素。而对非洲地区家庭农场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信息条件对农场发展有重要影响,且政府提供的各种咨询服务对家庭农场经营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对欧美、日本养殖家庭农场的调查研究表明农场规模对农场经营绩效及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现有研究多数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家庭农场影响因素,特别重视制度、金融、产业组织三个方向。其中,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土地流转制度与市场制度、家庭农场的融资条件、家庭农场的组织特点及优缺点是研究的热点。国外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则出现向社会因素转型的趋势,对家庭农场的内部关系、继承等社会问题的研究增多,更加关注管理能力等非物质影响因素。美欧学者特别注重对生态因素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空气、水土等因素。如有些学者选择土地资源利用率、温室CO2排放强度、水土保持与污染、土壤中碳储量构建家庭农场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大多数学者主要是将生态因素纳入评价家庭农场的指标体系,深入研究生态因素对家庭农场发展的影响机理的文章很少。

三、家庭农场绩效及水平评价

目前对家庭农场经营绩效及水平评价方法很多,但尚未统一,科学建立适用不同地区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率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外学者对家庭农场绩效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采用较多的是主成分分析法、模糊数学法、DEA法、字典序数法这几种方法,这些评价方法均有各自特点和适用性。国外一些专家采取了较为多样的方法对家庭农场效率进行研究,例如Tiago T.S.Siqueira等采取土地资源利用率、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等指标对奶牛农场生态绩效进行评价。Manevska-Tasevsa等利用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法和Tobit回归模型,测度非洲家庭农场的经营绩效。何劲等研究发现欧美国家家庭农场经营绩效评价指标少而精确。欧美国家在家庭农场的效率评价上十分看重生态保护、环境质量、食品安全等因素,而中国较多的研究忽视生态环境因素,但目前对农业生态效率的研究正在成为研究热点,农业的发展存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潜在隐患,不考虑生态因子的家庭农场效率评价会导致效率值过高,进一步阻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中国类型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大小不同、农产品不同的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应因地制宜、科学地选用适宜不同家庭农场的评价方法。

四、家庭农场发展对策

为进一步实现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外学者已从多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家庭农场的发展对策,本研究将其梳理以下6个方面。

(一)保证土地流转关系的稳定性

中国家庭农场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保持农地流转关系的稳定性对培育家庭农场具有重要意义。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土地流转难度加大、融资约束等困难,未来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切实做好土地确权工作。更进一步,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依托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有序流转、适度集中。 如陈明鹤等指出在对农户承包土地确权登记的前提下,需要政府经管部门加强服务和监管力度,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可以看出,目前家庭农场与土地问题的研究仍处于制度探讨阶段,对于土地产权交易平台、土地产权融资运作、农垦改革等现实问题的研究非常少。

(二)破解融资难题

与传统的民户经营相比较,家庭农场的经营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但目前中国的家庭农场缺少必要的抵押担保,绝大多数面临着融资困难。

发达国家通常对农业进行有条件的补贴,这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中国可以适度地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政府干预和市场主导的原则下采取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同时,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依据家庭农场资金需求特点,开发不同的信贷产品,完善金融市场,是改善家庭农场融资难现状的重要途径。

(三)切实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经营素质

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有赖于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经营素质。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家庭农场高质量经营者严重短缺。而发展家庭农场的真正目的正是培养一批职业、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收益。因此,中国家庭农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新型农民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为了与家庭农场的发展同步,政府要重视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技术培训与培养,增加在农业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其次,政府要大力鼓励农业专业人才和返乡务工人员大力兴办家庭农场,切实提高农场经营者的经营水平。

(四)建设利于家庭农场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家庭农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集体力量的帮助和扶持,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表明,法、美等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组织发达,农机服务水平、农场信息化程度高,融资体系完善。与此相对,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善,服务水平低下,很难满足家庭农场日益增长的实际需要,使家庭农场经营缺乏支撑力量。具体来看,中国农业社会服务组织职能定位不够清晰,发育不够完善,社会化服务制度建设滞后,因而无法不能满足家庭农场的个性化需要。因此中国应该积极汲取国外经验,健全农村中介组织、合作社等,组建完善的区域农业经营服务组织和农业网络发展平台, 推动农业服务的全过程覆盖,实现生产数据和消费数据的联网互通,提升农民组织化水平, 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五)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只有在完善的法律制度及政策保障下,中国家庭农场才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目前中国已经出台多部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还应该扎根中国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土地流转”、“土地物权”等法律法规,以弥补法律政策漏洞,更好地适应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使农地流转各方行为更为合理,为农场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为有效提高政府政策扶持的指向性、准确性,相关部门应深入调查当地家庭农场实际情况,健全和完善家庭农场管理与服务制度,同时增大农业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对家庭农场的农业补贴种类,提高家庭农场补贴。

(六)农业保险及品牌建设

相关农业保险机构要实施针对家庭农场的农业保险项目,同时政府应对投保农场提供适当补贴。政府要鼓励家庭农场参加名牌农产品、省级著名商标等评选,鼓励家庭农场走“綠色生态农业”路线,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者品牌建设意识,对先进农场典型给予适当奖励,来促进家庭农场的品牌建设。

五、总结

本研究基于对家庭农场的概念及特征、国内外研究进展梳理得到,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从事规模适度的农业生产,面向市场的企业化经营实体,主要特征有三个:劳动力以家庭成员为主;实现了经营规模化、专业化;家庭农场收入为家庭的主要收入。

从家庭农场的影响因素来看:首先,中国研究者们大多把农地政策及土地流转制度视为影响家庭经营规模农场经营的主要因素,而国外大部分研究者则更注重信息环境、信贷条件对家庭农场规模经营的影响;其次,在研究角度方面,目前国内研究者们大多从经济学角度对家庭农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特别重视制度、金融、产业组织3个方向,而国外的学者在家庭农场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更注重社会因素、生态因素、家庭农场经营者管理与经营能力等非物质因素的分析;最后,从家庭农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手段来看,国外学者多采用定量方法,而在中国,定性及定量的方法都有涉及,但以定性方法为主。

从家庭农场绩效及水平评价来看,国外研究者们更加重视生态保护、环境质量、食品安全等因素,而国内较多的研究则忽视了生态环境因素。

从发展对策来看,中国家庭农场未来发展须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这是家庭农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而解决融资困难问题,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经营素质则是推动农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此外还要完善中国家庭农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相关法律政策建设,推动家庭农场投保及品牌建设。

当前中国家庭农场研究热点集中于家庭农场的涵义、影响因素、发展机制及国外已有经验的总结。其中,影响因素与效率评价是家庭农场研究的主要方面,这两方面的研究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定量方法少、定性评价多,二是只考虑经济因子而严重忽视环境生态因子。因此,我国对家庭农场的研究,应更多采用定量方法,关注生态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的重要作用,注重家庭农场的数据收集和实证研究。家庭农场的生态效益和研究的定量化应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黎东升,曾令香,查金祥.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

[2]姚麒麟,黄慧珍,董晖,陆铭昌.以家庭农场为依托推进农业现代化[J].农技服务,2009(06).

[3]高强,刘同山,孔祥智.家庭农场的制度解析:特征,发生机制与效应[J].经济学家,2013(06).

[4]孔祥智,毛飞.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主体及推进策略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3(02).

[5]李学兰,汪上.农业组织化的实现形式:家庭农场.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04).

[6]Jack Odle.What is a family farm?[J].Progressive farmer ,2001,116(13).

[7]郭熙保.“三化”同步与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规模化经营[J].社会科学研究,2013(03).

[8]许月明.土地规模经营制约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09).

[9]陈永富,曾铮,王玲娜.家庭农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13个县、区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调查[J].农业经济,2014(01).

[10]麻小燕,李小红,孔令孜,覃泽林.我国家庭农场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学报,2014(10).

[11]阮荣平,周佩,郑风田.“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化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基于全国139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查数据[J].管理世界,2017(07).

[12]朱立志,陈金宝.郎溪县家庭农场12年的探索与思考[J].中國农业信息,2013(14).

[13]衡霞.简111论家庭农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1).

[14]Bravo Ureta, Even son. Family farm sustainability in southern Brazil: An application of agri-environmental indicator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6).

[15]Oszmianska M. Role of market information in functioning of family farms[J].Zeszyty Naukowe Aka-demii Rolniczej we Wroclawiu. Rolnictwo,1997(137).

[16]G Faure. Systemic Evaluation of Advisory Services to Family Farms in West Africa[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Extension,2011,17(04).

[17]Todoroviê Sasa Z. Bratiê Sinisa V. Filipovi Nikola S.The Change of Sowing Structure as A Strategy Form Proving Competitiveness of Family Farms Directed at the Final Production of Fattened Beef Cattle[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0,55(02).

[18]Ukawa H. Evolution and evaluation of family farms in Hokkaido dairy farming[J].Japanese Journal of Farm Management,2000(03).

[19]Kislev Y,Peterson W. Prices,technology and farm siz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2,90(03).

[20]王春来.发展家庭农场的三个关键问题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4(01).

[21]郭熙保,冯玲玲.家庭农场规模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论与实证[J].中国农村经济,2015(05).

[22]苏昕,王可山.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及其规模探讨——基于资源禀赋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4(05).

[23]王妍,高强.家庭农场培育路径初探[J].重庆社会科学,2015(08).

[24]叶翔凤.财政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建议——基于湖北、重庆、贵州的调查[J].理论月刊,2015(09).

[25]王洪清,祁春节.家庭经营体制的历史变迁、规模效率及其下一步[J].改革,2013(04).

[26]兰勇,周孟亮.我国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5(06).

[27]HAILESLASSIE A. CRAUFURD P. THIAGARAJAH R,etal.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sustainability of divergent farms in the dry land farming systems of India[J].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6,60.

[28]VALéRIE Bélanger. ANNE Vanasse. DIANE Parent, etal.Development of agri-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to assess dairy farm sustainability in Quebec. Eastern Canada[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2,23 (11).

[29]张琛,黄博,孔祥智.家庭农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以全国种植类家庭农场为例[J].江淮论坛,2017(03).

[30]TIAGO T S Siqueira, MICHEL Duru, I Economics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ssues of a typical Amazonian beef farm:a case stud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12(04).

[31]Manevska-Tasevsa Gordana. Efficiency Analysis of Commercial Grape Producing Family  Farms in the Republic of Macedonia[D].Uppsala:Dept.of Economics, 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1.

[32]何勁,祁春节.中外家庭农场经营绩效评价比较与借鉴——基于湖北省武汉市家庭农场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世界农业,2017(11).

[33]吕惠明,朱宇轩.基于量表问卷分析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5(04).

[34]张茜,徐勇,郭恒,李文娇.家庭农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基于SWOT模型的实证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35]陈明鹤.土地流转与家庭农场的关系探讨——以辽宁为例[J].党政干部学刊,2013(08).

[36]汪发元.中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比较及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4(10).

[37]赵伟峰,王海涛,刘菊.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困境及解决对策[J].经济纵横,2015(04).

[38]王洪生.乡村振兴战略下家庭农场云融资模式与运作机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

[39]刘雪梅.我国家庭农场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探索[J].农业经济问题,2013(10).

[40]张文明,刘飞翔.家庭农场变化视角下农业推广服务适应性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41]王志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家庭农场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12).

[42]赵佳,姜长云.家庭农场的资源配置运行绩效分析与政策建议.农村经济,2015(03).

[43]岳正华.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现状和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7).

[44]刘向华.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困境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10).

[45]乔博.推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路径探析[J].学习论坛,2018(04).

[46]朱启臻,胡鹏辉,许汉泽.论家庭农场:优势、条件与规模[J].农业经济问题,2014(07).

[47]刘凯,任建兰,李雅楠.基于供需视角的黄河三角洲人地关系演变[J].经济地理,2018(05).

作者:郑蕾 刘晓艺 陶雅萌 侯家璇

家庭农场生态农业论文 篇3:

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考

〔摘要〕家庭农场发展对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着法律地位主体不明、资金扶持力度不强、经营者和生产者素质较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推进家庭农场发展,应在明确其法律主体地位、进一步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强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支持力度、加强职业农民培育、健全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合作和联系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家庭农场;主体地位;保障机制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发展对于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自从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家庭农场”这个概念以来,家庭农场就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在政府的重点培育扶持下,家庭农场在实践中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一、家庭农场发展的必要性

(一)家庭农场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原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202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表示,要统筹考虑农产品产量、绿色发展、農业效益和农民收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以绿色发展引领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2019年,中办和国办出台《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大举措,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而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的问题〔1〕。《意见》明确提到,要通过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采取优先承租流转土地、提供贴息贷款、加强技术服务等方式,鼓励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小农户稳步扩大规模,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农户家庭农场。这肯定了家庭农场在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衔接过程中的作用。家庭农场丰富了农业生产经营形式,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生产,并利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通过加强与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实现了产销一体化,有利于增加农户收益。

(二)家庭农场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途径

2016至2021年连续六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包括农业结构调整,还包括土地制度改革、结构调整、粮食价格体制和补贴制度改革,依托市场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加重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的统一,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真正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需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消化大量的农产品库存,加快粮食加工转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同时,也需要在有利于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高端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以改进农业增量资源配置结构,进一步化解农业生产发展中的结构失衡矛盾〔3〕。家庭农场是具有一定经济规模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尤其是企业型家庭农场采取企业管理模式,在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和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其具有的商品意识、市场竞争意识以及现代经营管理理念,能够更好地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从而达到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的。

(三)家庭农场是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生产的必由之路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大众的生态意识日益增强,生态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有效改变以往农业生产过程中粗放型经营的方式,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益以及生产品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提是实现绿色生产,绿色生产不仅能够减少农业污染,满足我国绿色兴农的需要,还能在化肥、农药“两减”的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近年来,家庭农场是政府重点培育的生产经营主体,在实践中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由于家庭农场拥有更广的信息、资金和技术优势,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执行绿色生产技术标准。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联合带来的发展优势,能推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机械化和智能化发展,为实现农业绿色生产夯实基础。

二、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

虽然,家庭农场发展如火如荼,然而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制约了家庭农场发展。

(一)家庭农场的法律主体地位不明确

目前,家庭农场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规制,其法律主体地位不明确,导致各地对家庭农场的认识不同,存在着认定标准不一、工商登记混乱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家庭农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家庭农场主体地位不明影响家庭农场经营的规范化。一方面,一些经营者无法判断其是否属于家庭农场,其经营行为要按照什么规范进行;另一方面,对如何认定家庭农场的身份无所适从,不仅不确定自己是否需要登记或者备案,也不知道该去哪个部门登记或者备案。第二,家庭农场主体地位不明影响扶持政策措施的实效。近年来,国家针对家庭农场出台了一系列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但由于其法律主体地位不明确,出现了扶持政策落实不力的问题。实践中发现,有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了套取财政补贴和享受优惠政策,就注册为家庭农场,其实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家庭农场;有些则挂有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个牌子,看国家对哪个经营主体政策优惠力度大,就选择哪个牌子〔4〕。而有些农户则由于对家庭农场注册和认定标准不了解,没有进行工商登记,虽然实际建立了家庭农场并按要求进行运作,但无法享受到本应享受的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5〕。

(二)家庭农场的资金扶持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多数家庭农场的启动资金来源为政府的财政资金补贴、家庭农场主的投资和亲友之间的借款,生产过程的资金来源则为涉农金融机构信贷或者民间借贷。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政府的财政补贴即使能按时发放,也只是惠及部分家庭农场;民间借贷由于借贷利息高,使得融资成本增加。而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则因农户缺少抵押担保、风险大,往往放贷很少,至于其他的商业金融机构则支持力度就更小。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农业金融立法表现为原则性规范,缺乏强制性规范①。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是农业信贷立法的主要内容,表现为《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三个银监会发布的规章。由于法律在明确金融机构农业信贷义务方面的缺失,中国人民银行等机构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亦无法对金融机构附加法律责任,而只能以激励性措施和倡导性意见为主。比如,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和2015年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做好2015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都为指导性意见,缺乏强制力,操作性也不高。除此之外,在农业保险方面,《农业保险条例》为框架性规定,缺乏细化性规定,比如,农业保险补贴、监管和法律责任等规定的不明确和不完善。由于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严重欠缺,影响了农业保险作用的发挥,弱化了农民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增加了金融機构的信贷风险〔6〕。资金短缺是目前家庭农场发展的一大障碍,急需完善家庭农场的资金扶持制度。

(三)家庭农场的经营者素质较低

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尤其家庭农场的经营体现着集约化、规模化的特征,对农业技术人才非常渴求,对经营者的素质要求更高。然而,绝大多数的家庭农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家庭农场都存在着经营者素质较低的问题。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科技素质是我国务农人员存在的问题〔7〕。家庭农场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受制于经营者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和学习能力,以及缺乏农业专业知识、法律和经济知识;家庭农场集约化的发展则受制于经营者较低的科技素质和缺乏应用互联网的接受能力。而造成该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对农民教育培训不够。目前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一般来源为基层财政拨款,尤其在一些中西部地区由于财力有限,用于教育培训的支出很少,而且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与农业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不够,无法满足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经营知识多样化需求。

(四)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的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政府部门的农业服务意识不到位,农民合作社发挥作用不够,经营主体产业链合作紧密度不强〔8〕,加之农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流转不规范、不顺畅。市场信息的公开、透明是影响家庭农场商品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缺乏健全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平台制约了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

二、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家庭农场法律主体地位,规范家庭农场参与市场经济行为

主体地位问题是家庭农场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要求明确其民事主体地位;家庭农场的经营性,则要求明确其商事主体地位〔9〕。家庭农场的民事地位和商事主体地位的确立,直接影响其参与市场经济的行为。

1.家庭农场的民事主体地位应当为非法人组织。民事主体主要包括三类: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从家庭农场的组成来看,一般是由数个家庭成员共同组成一个家庭农场进行生产经营,显然家庭农场不应属于自然人的范畴,而应属于组织。至于是法人组织还是非法人组织,可以从家庭农场的财产独立性方面探讨。法人与非法人组织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法人的财产具有独立性。那么,家庭农场的财产是否独立于家庭农场成员的财产?由于农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和家庭农场成员组成的多样性,家庭农场的财产很难与家庭农场成员的财产相独立,故家庭农场不具有财产的独立性,不属于法人组织。非法人组织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活动的组织体”〔10〕。因此,家庭农场应当属于民法中的非法人组织。

2.家庭农场的商事主体地位应当为独立的商组织。根据商组织的财产组织形式和责任形式进行划分,现有的商组织包括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和合作社四大类。实践中,由于对家庭农场的主体地位没有明确的统一的法律规定,全国各地对家庭农场的登记不尽相同,主要是个人独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还有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从财产责任形式看,首先,独资企业的财产归投资人独自享有,以其独有的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如若将家庭农场归入独资企业,那么家庭农场财产将对其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也就是说家庭农场成员将对家庭农场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这将大大增加家庭农场成员的负担,一旦家庭农场面临巨额债务,将使整个家庭面临破产的风险。由于家庭农场一般是数个家庭成员出资和经营,因此,家庭农场不宜归入独资企业。其次,合伙企业的财产性质虽然是共同共有,但是具有明显的潜在应有部分〔11〕。合伙企业在成立之初,合伙人的份额就是确定的,而家庭农场的财产则完全为家庭农场成员共同共有,没有份额问题。如若发生债务问题,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在清偿债务后可根据合伙协议向其他合伙人进行追偿,而家庭农场成员则没有此项权利,故家庭农场不宜归入合伙企业。鉴于家庭农场不宜归入现有的商事主体中,故应当明确家庭农场是一个独立的商组织。

为推进家庭农场发展,就应抓紧对家庭农场立法,其好处在于,一是专门立法能够解决家庭农场主体地位和基本权利、内外部关系,设立变更及终止等基本法律问题。二是专门立法有利于将家庭农场立法与农地流转制度、农业扶持制度等有效融合,保护和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

(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家庭农场规模经营

1.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政府既不能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应明确角度和定位〔12〕。推进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发展,政府应为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应当优化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公开流转平台,并做好相关政策咨询、信息发布、价格指导等工作。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权公开流转平台,家庭农场可以获取规范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文本,了解流转期限、流转价格等信息,进而签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另一方面,应当完善农村土地经营纠纷调解与仲裁机制,有效化解土地经营权流转遇到的实际问题。

2.确立科学的土地经营权估价体系,提高农户土地流转的积极性。目前,我国在土地经营权流转方面并没有制定统一的价格和标准,但是土地流转当中的价格又恰恰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这是流转双方都十分重视的。解决流转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需要建立一个农地估价的体系,通过这个体系解决土地流转中因农民认知的局限对土地价格的不理性评估造成的损失。在具体实践中,要结合流转土地的实际情况,按照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以价格评估体系的方式实现土地价格的透明化,并予以公示〔12〕。由此,农民即可依靠该体系规避转让风险,保护自身权益,同时也提高了家庭农场经营者发展规模经营的积极性。

(三)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满足家庭农场扩大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

1.加强对家庭农场的财税支持力度。首先,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补贴力度,用于支持家庭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设施建设、质量标准认证、市场营销、技术创新与推广、人员培训等事项。要优化补贴结构和明晰补贴标准,加强资金用途监管,从而实现对家庭农场的精准有效补贴。其次,税务部门要发挥税收优惠在引导、鼓励农业生产现代化、产业化、生态化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农产品深加工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税收负担,激发经营主体的活力〔13〕。另一方面,通过农业技术税收优惠,鼓励家庭农场经营者创新农业技术、引进农业技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加强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的资金支持力度。第一,健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其“共有、共享”的特征在服务家庭农场方面较商业性金融机构更有动力和优势,且弥补了政策性金融的不足〔14〕。合作金融机构专门为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这在一些发达国家中早有先例,比如美国的《联邦信用社法》和德国的《合作银行法》。而目前我国的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应当积极探索适合农业发展的金融產品和服务方式,比如,与农业保险相结合创新金融产品,这样不仅更加贴合家庭农场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有利于降低商业贷款的市场风险。第二,保险机构要加强对家庭农场的综合保险服务。建立健全包括农作物生产和农产品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等全流程风险保障体系,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鼓励保险机构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发展天气指数、价格指数、农产品产量保险、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等新型险种〔13〕。

3.大力发展农业期货在家庭农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自2019年1月大连商品交易所在东北三省一区开展“新型粮食银行”试点以来,初步形成了以“新型粮食银行”为核心的“交割库+粮食银行+合作社”的玉米产、储、销“一条龙”服务模式,实现了粮食仓储贸易企业与合作社的双赢,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合作模式对于家庭农场的发展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可进行“交割库+粮食银行+家庭农场”的合作试点。

(四)加强经营者和职业农民培训,提升生产经营能力

1.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者素质。只有拥有高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带动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以农户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分级培训中要对经营者本身的素质进行分级,根据他们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引导他们强化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此外,在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同时,还要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更多农民转变农业发展理念,接受科学、高效的农业发展方式〔15〕,推动家庭农场发展。

2.建立家庭农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机制。家庭农场发展离不开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持,通过建立经济技术合作机制,倡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同家庭农场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农业科研、农技推广机构要积极组织农技推广人员,通过定向帮扶、技术培训等方式,为家庭农场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家庭农场+”的一对一帮扶机制,对帮扶组织给予政策优惠,推进经济和技术的交流和进步。

(五)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助推家庭农场集约化发展

1.积极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包括针对家庭农场的机械化生产、肥料统配统施、灌溉排水、贮藏保鲜以及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组织。同时要制定行业准入标准与监管体制机制,从源头上规范服务市场行为,全方位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环境,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序发展奠定基础〔16〕。要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大力推动生产性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要在试点基础上总结推广社会化全程服务经验,培育扶持农机、排灌、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服务经营性组织,充分发挥农机、邮政和供销等涉农服务综合平台的作用,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和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

2.结合家庭农场实际需求,创新服务方式。针对农业生产的不同区域、不同环节以及不同服务需求主体,把握社会化服务需求特征,创新服务模式。一方面,要根据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不同、经营农作物种类的不同、生产技术要求的不同进行区分,对家庭农场进行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便捷性,降低服务成本,同时要围绕多种形式的服务方式与管理模式,推动大数据与物联网在农机服务、综合农事管理、产销对接等方面的有效应用,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水平,助推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经营与效率的提升,为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效服务。

(六)完善合作与联系机制,提升家庭农场商品化水平

1.密切与相关市场经营主体的合作,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一方面,家庭农场应加强与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关系,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同时要鼓励电子商务平台通过降低入駐门槛和促销费用等方式,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另一方面,家庭农场应加强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合作,通过形成产业化联合体,在品种选择、技术应用、生产资料采购、产品分级、品牌建设、产品营销、仓储、运输等环节合作提升生产经营效率。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初加工产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密切与农业物联网的联系,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农业物联网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前景广阔。一方面,家庭农场通过密切与农业物联网的联系,能够不断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动能,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升级改造。另一方面,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也为农业物联网的推广提供了实施载体〔17〕。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实施农业物联网项目时向家庭农场倾斜,不仅有利于提升家庭农场的商品化水平,也对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注释〕

①《农业法》第45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农村信用制度建设,加强农村金融监管……国家通过贴息等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贷款。”

〔参考文献〕

〔1〕刘卫柏,徐吟川.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理论探索,2019(02):86-91.

〔2〕杨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农业供给结构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20(10):2588-2596.

〔3〕李彩霞,李艳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产权融资瓶颈及其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20(11):103-105.

〔4〕王爽爽,许爱萍.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初期的主要问题诊断及渐成路径〔J〕.农业经济,2016(01):16-18.

〔5〕郭家栋.中国家庭农场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

〔6〕王冬梅.家庭农场促进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6.

〔7〕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EB/OL〕.http://www.gov.cn/gzdt/2008-02/22/content_ 897216.htm.

〔8〕邢运,马瑛.推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0):233-235.

〔9〕肖鹏.家庭农场的民事主体地位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95-101.

〔10〕魏振瀛.民法(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1〕杨立新.民法总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12〕武焱.论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完善〔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6.

〔13〕杨唯希.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8.

〔14〕郝宁玮.家庭农场金融支持法律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6.

〔15〕王兴国,曲海燕.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建议〔J〕.学习与探索,2020(11):120-127.

〔16〕王亚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J〕.农业经济,2020(11):6-8.

〔17〕沈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的PEST分析〔J〕.征信,2020(10):84-88.

责任编辑晓晨

作者:武焱 马跃进

上一篇:住宅排水方式探讨论文下一篇:工程预算建筑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