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论文

2022-05-01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与人际关系、认知风格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①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系统化能力因子(t=-2.828)、人际关系的异性交往行为困扰(t=2.973)因子在性别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论文 篇1: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摘 要: 本文采用《大学生自我概念量表(SCT)》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南京市某民办高校152名专科大学生进行了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状况的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自我概念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年级差异显著;人际关系敏感的大学生其自我概念、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人际关系敏感性因子与自我概念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不同年级,不同家庭经济情况,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好坏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高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自我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大学生 人际关系 自我概念

1.引言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个人对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且可以与他人分别开来(黄希庭,1996)。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发现个体的总体自我概念及各个特定方面的自我概念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相关,而人际关系和谐状况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在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大学生涉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咨询较多,而引起人际关系不良的较多原因在于错误的自我认知。本文,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自我概念关系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2.方法与过程

2.1研究对象

分层随机抽取某民办高校1—3年级大学生(专科)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52份,其中男生69人,女生83人。

2.2研究工具

采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王征宇(1984)修订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作为人际关系状况的分类依据。

采用王建中编制的WJZ心理测试与统计软件系统中由北京师范大学李德伟博士编制的《自我概念量表(SCT)》。

2.3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数据录入与分析均采用SPSS11.1进行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概念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概念进行年级差异比较。结果显示,理想自我、心理健康因子差异显著。其中,理想自我的F=7.535,Sig.=0.001,心理健康的F=6.178,Sig.=0.003。进行LSD事后比较发现(见表1),理想自我和心理健康主要是在一三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是否学生干部方面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概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能力自我方面差异显著,t=2.043,Sig.=0.043,小于0.05,差异显著。在家庭经济方面,不同的家庭经济情况对大学生的社交自我有显著影响,t=-2.082,Sig.=0.039,可见,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自我概念也有影响。另外,在性别和专业上,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未见显著差异。

3.2不同人际关系敏感的大学生之间自我概念的比较

将SCL-90量表中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2的作为人际关系敏感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2的作为人际关系良好组,对这两组学生的自我概念进行比较。

由表2可见,比较不同人际关系的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发现,除了能力自我和理想自我因子以外,其余各因子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自我概念分数相对较高,人际关系敏感的学生,自我概念相对较低,在自我概念的總分比较上,t=2.983,Sig=0.003,小于0.01,差异显著。人际关系良好组的自我概念显著高于人际关系敏感组,两者差异非常显著。可见,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概念有着重要影响。

3.3人际关系敏感性和自我概念的相关比较

将人际敏感性9个项目的总分与自我概念各因子进行相关比较,结果显示,除了理想自我维度以外,其余各个维度均有差异显著(见表3),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140—-0.428之间,表明人际关系敏感症状分数越高,自我概念分数则越低。

4. 讨论

4.1民办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特点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学时期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他们的自我概念在经历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低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理想自我分数较高,而高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三年的大学生活以后思考问题趋于成熟和现实,理想化程度相对低一点。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越来越健康,可见,大学生经历着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在此期间,不断进行着自我调节。在大学里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其能力自我好于一般学生,由于学生干部经常组织和策划活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使他们对自己比较自信。而家庭经济好的学生或许可以使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出手比较阔绰,因此在社交自我上显得分数较高。

4.2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相关讨论

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人际关系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概念,即人际关系较好的学生可能其自我概念较好,人际关系敏感的学生,其自我概念可能相对较差。而人际关系敏感性与自我概念呈显著负相关,可见,人际敏感症状越高,即人际关系越不好,自我概念也越差。同时,说明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形成较高的自我概念的影响因素之一。

4.3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能够促进学业的进步,不仅意味着校园内部有较好的人际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大学生在校园内的成长,同时也为大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角色转换,进一步社会化作必要的心理、行动上的准备;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心情压抑、郁闷、严重者出现自杀倾向。由结果可以发现,不同的人际关系状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同。人际关系良好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人际关系敏感的大学生,而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说明人际敏感症状分数越高,则心理健康水平越差。大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4.4启示

大学阶段是人生美好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不断发展,人格不断完善,对人的一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开展心理活动等方法达到此目的。同时,由于人际关系对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高校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训练、团体辅导、专题讲座等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姚信.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状况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42-44.

[2]席波,李军.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进展.中国校医,2006,(2):215-217.

[3]李蓉蓉,韩向明.大学生人际关系取向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2,(3):371-372.

[4]陈红梅.大学生人际价值观、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关系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本文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江宁基地)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6JNJD07)

作者:沈 琼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论文 篇2: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认知风格、人际关系的关系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与人际关系、认知风格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①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系统化能力因子(t=-2.828)、人际关系的异性交往行为困扰(t=2.973)因子在性别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交谈行为困扰(t=2.14)、待人接物行为困扰(t=3.066)与异性交往行为困扰(t=2.722)因子在是否独生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系统化能力(F=3.133)、认知风格的直觉-分析(F=2.916)、言语-表象(F=3.008)因子、认知风格(F=3.260)在专业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大学生村干部的认知风格与批判性思维(r=0.456)、人际关系(r=0.171)呈显著正相关。⑤大学生认知风格对批判性思维具有预测作用(F=1.947)。由此可见:①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人际关系及认知风格受性别、是否独生及专业情况等因素有影响;大学生认知风格得分越高,批判性思维就越强。

关键词: 大学生 批判性思维 认知风格 人际关系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不断深化。”[1]这要求在教育上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2]。批判性思维是学习、掌握知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思维的基本技能之一[3],大学生作为现代知识的传播者,需要具有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4],然而相关研究指出,国内针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尚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5],对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较少涉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对于早期思维与认知风格和人际交往方面的研究较局限,多涉及思维特点与独立性方面,较少涉及与现代社会提倡的批判性倾向上[6],因此本研究立足认知风格的具体因子与社会需要,在回顾以往历史研究、顺应社会发展新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认知风格、人际关系的相关性,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某高校320名大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12份,有效回收率为97.5%。其中男生89人,女生223人;独生子女125人,非独生子女187人;政治面貌为党员96人,非党员216人;学生干部114人,非学生干部198人;年级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共五个程度,分别为54人、42人、90人、70人、56人;专业分为文科、理科、工科、医科、其他共五个程度,分别为120人、99人、34人、17人、42人;学习成绩分为优秀、合格、较差、不合格四个程度,分别为115人、178人、18人、1人。

1.2测量工具。

1.2.1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问卷

采用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问卷中文版[7],共75个条目,分为寻找真相、解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7个维度,采用6分制,总分在280分或以上表明有正性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问卷α值为0.9,内部一致性程度较高。

1.2.2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采用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行为困扰诊断量表[8],共28道题。分为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异性交往等4个维度,每道题作“是”、“否”回答,被试的得分越高,表明其人际关系困扰程度越严重。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3认知风格问卷

采用上海师范大学自编大学生认知方式量表[9],共包含16个评分项目,分为思维内倾-外倾、言语-表象、直觉-分析三个维度,每道题有1-5选项,其中14、15题为反向计分,该量表具有可靠的信效度。

2.结果

2.1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认知风格、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比较。

男性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系统化能力(t=-2.828;P=0.004)得分高于女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与异性交往行为困扰(t=2.973;P=0.008)方面得分低于女大学生,如表1。

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认知风格、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比较

2.2是否独生大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认知风格、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比较。

独生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交谈行为困扰(t=2.828;P=0.004)、交际行为困扰(t=3.066;P=0.004)、与异性交往行为困扰(t=2.722;P=0.007)因子能力得分均低于非独生的大学生,如表2。

表2 是否独生大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认知风格、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比较

2.3不同专业大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认知风格、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比较。

理科专业的大学生在批判性思维的系统化能力(F=3.133;P=0.015)、认知风格的直觉-分析(F=2.916;P=0.022)、言语-表象(F=3.008;P=0.019)因子、认知风格,F=3.260;P=0.012)得分均高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见表3。

表3 不同專业大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认知风格、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比较

2.4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与人际关系、认知风格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村干部的认知风格与批判性思维(r=0.456)、人际关系(r=0.171)呈显著正相关,见表4。

表4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认知风格、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

注:*P<0.05,**P<0.01,***P<0.001。

2.5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人际关系及认知风格的回归分析。

大学生认知风格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有预测作用,见表5.

表5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人际关系及认知风格的回归分析

3.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男大学生在批判性思维上的系统化能力等因子得分均高于女大学生,可能是因为男性逻辑性思维更丰富,更倾向于发现、解决困难或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而女性更倾向于解决容易问题或询问解决问题的方法[10],可能是由于学习方式不同,女性倾向于保守型学习策略,而男性倾向于冒险性学习策略[11],不同的学习策略下男性习得更全面的知识并进行系统化整理。女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与异性交往能力行为困扰得分高于男大学生,可能是由于女性遇到问题时更倾向于表达[12],不愿意忍受孤独,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更愿意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表现为遇到更多的困难,而男性在与异性交往时碍于面子等原因忽略问题,从而困扰较少[13]。

研究结果显示,理科专业的大学生在批判性思维的系统化能力、认知风格的直觉-分析、言语-表象因子、认知风格得分均高于其他专业大学生,可能是由于理科大学生专业性质影响下更容易形成谨慎仔细的学习态度[14],重视事物间逻辑性,更多思考问题本质联系,而较少机械复述和记忆,经过长期锻炼与经验积累,更倾向于多方面多角度看待事物[15],批判性思维得到更多训练与发展。同时,理科专业的大学生完成计算、测量任务较多,需要与他人学习取经的机会更多,在选择合适方法的过程中分析比较,形成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而影响其形成独特的认知风格。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认知风格对于批判性思维具有预测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逐渐形成阶段,情绪情感仍不稳定,既体验着生理逐渐成熟带来的成就感,又由于心理、社会能力较差体验着挫折[16],由此产生不同的社会认知与习惯,在不同的心理需要下,大学生生活、学习动机不尽相同,在如此变化的认知条件下,主观愿望、社会条件不断变化[17],批判性思维便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在传统任务中融入现代社会要求的创新课程,更要重视教育模式的改变,锻炼学生仔细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18],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卢忠耀,陈建文.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与学习投入:成就目标定向、学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07):69-77.

[2]蒋吉勇.上海地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现状调查及其与人格关系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3]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闭幕[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11):93.

[4]王伟.大学生认知风格与人际交往状况的相关研究[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5]李正栓,李迎新.中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教育实施的策略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03):49-56,95-96.

[6]Christy Raymond, Joanne Profetto-McGrath,Florence Myrick,William B. Strean. Nurse educators’ critical thinking: A mixed methods exploration[J]. Nurse Education Today,2018(66).

[7]苗敬泽.国内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现状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D].长沙:中南大学,2015.

[8]刘天月.大学生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0.

[9]李佳.大学课堂中认知风格与批判性思维的融合教育——以沉思型和冲动型认知风格为例[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C].2015:4.

[10]彭贤,马素红,李秀明.大学生认知风格的性别差异[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299-301.

[11]施翠芬,巫向前.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学习风格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11):2843-2845.

[12]赵松立,杨雪花.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幸福感的影响:性别的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04):566-569.

[13]Mike Vuolo,Jeylan T. Mortimer,Jeremy Staff. Adolescent Precursors of Pathways From School to Work[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14,24(1).

[14]高瑛,许莹.我国外语专业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外语学刊,2015(02):127-132.

[15]石军辉.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翻转课堂问题导向式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09):102-104.

[16]张悦,张云秋.基于认知风格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行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40(07):103-107.

[17]Chay Yue Wah,Thomas Menkhoff. 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Knowledge-Based Organizations: An Empirical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IJKM),2007,3(1).

[18]陳韵桥.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05):133-136,152.

基金项目:2017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X2017311)。

通讯作者:李丽娜

作者:岳云帆 张珊珊 曹金凤 崔向军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论文 篇3: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 大学生自我表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随着新闻通讯、短视频文化的盛行,大学生自我表露与社会支持方式变得更加多元,本文旨在通过统计分析探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自我表露和社会支持的关系,并给出提高大学生自我表露的对策,以及如何提高网络思政、心理育人的对策。

【关键词】    互联网    自我表露    社会支持     網络思政    心理育人

引言:

“互联网+”时代下,自我表露是现实自我表露向网络空间的延伸,社会支持是能促进、帮助、支持事物发展的行为或过程, 随着互联网伴随大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接触信息、学习知识、自我表达、社会支持等更加多元化,影响大学生自我表露与社会支持的方面更加不同,大学生因快节奏的生活与网络带来的视觉冲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日趋明显。如何提高大学生自我表露,高校老师如何结合时代发展,利用网络思政育人、心理育人,就变得格外重要。

一、实验设计

(一)“互联网+”背景下社会支持和自我表露的关系调查

在河北高校选取高校大学生,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1986)与Miller (1983)编制的自我表露指数量表进行评定,使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运用相关分析来探讨。显著相关。具体来看:

1.“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自我表露情况

从表1可以得出,大学生自我表露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

2.“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自我表露与社会支持的相关

自我表露总分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显著性不相关,与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显著相关。

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自我表露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由大学生自我表露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可知,支持利用度对自我表露总分有正向影响关系,客观支持与主观支持不会对自我表露总分有影响。

二、“互联网+”背景下团体辅导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干预研究

(一)实验被试

筛选出相应积极心理品质与低心理品质,并平均分配到两个组中。然后对实验组实施以社会支持为主题的团体辅导干预活动。

(二)测量工具

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1986),与Miller (1983)编制的自我表露指数量表

(三)实验分组

表3中01、03、分别代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结果,02、O4分别是后测结果,每次测验结果都包括社会支持和自我表露的测量。 X1代表对实验组进行的针对社会支持团体辅导干预,X2代表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1.干预结果分析

同伴自我表露前测同质性检验为了验证两组被试的同伴自我表露是否同质,对两组被试的同伴自我表露前测分数进行差异检验。两组被试的自我表露处于同质水平。社会支持前测值同质性检验为了验证两组被试的社会支持水平是否同质,对两组被试的社会支持前测分数进行了差异检验。

两组被试的社会支持处于同质水平。不同实验干预影响自我表露变化值的方差分析,为研究不同实验干预自我表露变化值的影响,以自我表露水平和实验组别为自变量,以自我表露变化值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

由表4可知,自我表露主效应不显著,实验组别主效应显著,自我表露与实验组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2.“互联网+”背景下不同实验干预影响社会支持变化值的方差分析

为研究不同实验干预对同伴社会支持变化值的影响,以自我表露分组和实验组别为自变量,以社会支持变化值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自我表露水平的主效应不显著,实验组别的主效应显著,社会支持与实验组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研究结果:大学生自我表露与社会支持显著相关(0.013***);以自我表露为因变量,以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各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支持利用度对自我表露有很强的预测作用。

以实验干预前后自我表露变化值为因变量,以自我表露水平高低与实验组别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实验组别主效应显著(F=54.591***);以实验干预前后社会支持变化的绝对值为因变量,以自我表露水平高低与实验组别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实验组别主效应显著(F=21.351***)针对性的团体辅导等方式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表露水平;同时对大学生自我表露的干预能够同时有效调节大学生社会支持水平。

三、分析讨论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自我表露不是一成不变,通过对其实施影响,大学生在人际关系、自我情绪、自我认识等方面会提高,可以帮助大学生以积极的应对态度来应对和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自我否定、内向自闭、消极悲观、迷茫恐惧等心理问题,同时帮助同学们人格的修复,以更好的姿态面对周边同学,能够拥有更高的社会支持水平,马克思曾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才能推动学生健康发展;同时,我们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心理元素是互联互通的,一种心理品质得以修复,相应的其他心理品质也可以得到修复。

四、“互联网+”背景下影响大学生自我表露的原因

(一)亲子关系。亲子关系良好的学生在面对人际交往、学业生活、恋爱关系、考学就业等由于会有更高的安全感,会将所面对的困难及挫折及时和父母沟通反应,寻求解决方法,增加交流互助;相反,亲子关系较差的家庭,学生当面对困难或挫折时不愿相信父母能仔细聆听自己的问题与想法,甚至担心因此会产生父母责怪自身的想法,自身问题得不到解决,进而选择通过游戏等方式逃避责任麻痹自己,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会愈发减少自我表露。所以亲子关系在大学生自我表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同伴依恋。学生在外求学,除了家人、老师作为重要的社会关系支持者,与此同时,由于空间距离,大学生与舍友、相同专业的同学会接触更多,而这也是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当有着良好的同伴依恋,学生会积极向具有良好同伴关系的人进行诉说、安全适宜的同伴关系增强着大学生的自我表露,相反,如果同伴关系较差,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学生会变得更加孤立无援,得不到积极反馈,长此以往,缺少积极同伴依恋的人,会有较低的自我表露。

(三)师生关系。老师,是大学生经常会面对的社会群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大学生勇于表现自己、表达自己,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增强自信,反之,不良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不断陷入自我怀疑,失去表达的自信,甚至在老师面前羞涩、胆怯,触碰学校的规章制度,形成不良的恶习循环,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的自我表露。

(四)社会支持。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越大,其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等就越高,其个人自我表露程度越高;相反,处处碰壁的可能性机会越高。

五、应对策略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飞速发展,大学生不断充斥的挑战,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加强校企联合形成教育整合,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高与个人发展,同时网络思政育人矩阵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能将互联网资源共享,学习其他高校知识,不断开拓眼见,能够足不出户,却又能闻天下事,尤其在疫情常态化期间,网络办公、线上课程、高校易班“日报告、零报告”打卡、通过专业特点,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形式多样、效果显著、针对性强的学习活动,更有助于大学生在人际关系、自我情绪、自我认识提高;同时新时代,快节奏的生活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變得尤为重要,新时代下,网络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能够帮助大学生以积极的应对态度来应对和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自我否定、内向自闭、消极悲观、迷茫恐惧等心理问题,同时帮助同学们人格的修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不断增加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增加自我表露。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能够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人际交往等方式,认识到个人及文化的不同,不同成长背景下,对事物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增强自身对社会多元的理解,多一份理解与尊重,进而在和谐、相互理解接纳的氛围下,在团体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打开自我、改变自我、提高自我,不断增加自我表露[2]。

(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亲密关系

良好的亲密关系,可以增强彼此交流安全感,可以在遇到挫折时,有安全可靠的诉说对象,能寻求帮助和慰藉,了解多方信息,进而有助于个体自我表露。诸如良好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基础。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学生会因年龄等会对教师心存敬畏,并且学生的阅历不足,教师在和学生接触的时候要懂得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和学生及时沟通,以朋友的方式和学生相处,在一些问题上会更容易解决,教师要学会倾听、理解接纳,同时,同时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成为大学生的避风港,有助有提升学生自我幸福感的水准,从而增加自我表露的欲望,除此之外,良好的同伴关系,恋人关系等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提升大学生的积极的心理水平,从而增加大学生自我表露的途径与方法。

(四)“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适应

学生从孩童到现在的成长,都是在逐一适应新环境、新的空间环境、人际环境、学业环境等无不需要适应,当有着良好的社会适应,学生可以很快让自己融入新的环境中,可以增加学生对陌生环境的适应程度更有利于敞开心扉,进而增加个体自我表露。反之,如果学生不能进行良性的社会适应,这将不利于学生现在及未来的发展,会减少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其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等就越越低,越不利于自身自我表露。

(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自我概念清晰性

自我概念清晰性是指对自身认知的客观程度,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个体没有稳定评判自己的价值体系,不利于其心理调适,反之,高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个体,能对自身情绪有良好掌握,能够在与人交流中让他人了解最真实的自己,倾向于认为周围环境是安全可靠的,因而增加自我表露。作为大学生,要学会对自我的优势与劣势进行评定,要学会对自我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要有自我统一性,否则人云亦云很容易迷失自我,在一次次受挫折中封闭自我,当大学生能够正确接纳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够对自己心存底气,能够不因他人的话语而影响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多了一份自己给自己的安全感,其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会对个人产生影响, 自我效能高的人面对生活、学习、工作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更具有自信心和能力,自我效能低的人在生活、学习、工作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往往缺乏自信同时容易采取消极态度,产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所以当一个人自我概念清晰性越高,其自我表露程度越高。

六、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带来更多的挑战,高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加强线上与线下多元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明白网络是把双刃剑,高校教师要学会增加网络思政育人与心理育人合力,加强家校合力,让学生能够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依然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合理利用网络带来的发展机遇,规避网络陷阱,不断增加自我认识,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自我表露能力,大学生对很多问题并认在认识问题方面会出现偏颇。学校需要引导大学生认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认识世界的多元化,不断完善人格修复,将自我的发展同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结,最终不断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同时要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积极开展职业培训,优化领导管理,打造完善的教育体系,落实发展教育观,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落实全面教育观念以及差异化教育观念,兼顾学生的差异性。在相关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辅导员要做思想价值的引领者。要引导大学生增加思想活跃,对社会感知敏锐,尤其对各类现实问题格外关注,要掌握校园舆论阵地,注重大学生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立场,增强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引导大学生从自我做起,展现民族力量,传递新时代青年人的声音。

参  考  文  献

[1] Jourard S M. The transparent self (2nd ed.). Litt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Inc, 1971

[2]刘增雅,李林英.SSCI中自我表露研究的计量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76-481.

[3]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5,(06):62-69.

[4]谢笑春, 孙晓军. (2013). 网络自我表露的类型、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科学进展,

作者单位:张月琦    河北农业大学

张月琦(1995.02-),女,汉族,河北保定,河北农业大学,学生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格建康心理。

作者:张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