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系统健康

2022-07-15

第一篇:森林生态系统健康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国家林业局

《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

《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编制任务来源于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为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协作单位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

工作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成立了标准编制组、根据《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草案拟定了编制工作方案和编制技术方案;二是资料收集阶段:根据编制内容,广泛收集资料;三是调研阶段:根据编制内容中的重点问题,分组赴东北、中南、西南、华北等省份进行了调研;三是标准起草阶段:根据草案、资料和调研报告,首先编制完成了《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初稿),编制组集中开会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后形成了《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征求意见稿),将征求意见稿发送给有关专家征求意见,针对每位专家反馈的意见,编制组逐一进行细致的讨论、分析和商榷,修改后形成了《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送审稿)。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是唐小平、王恩苓、马国青、玉生、蒋三乃。 唐小平负责总协调、组织和标准编制组内标准的最后技术把关;马国青、王恩苓、蒋三乃负责标准总框架的起草;玉生和马国青负责具体内容的编制;马国青负责调研工作及专家意见汇总。

二、标准的编制原则和标准的主要内容(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标准时的新旧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对比情况

(一)编制原则

1、科学性原则。树种组分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同一树种组力求木材硬度和栽培特点具有同质性。

2、系统性原则。为系统探索和总结我国珍贵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特点,本着同特点相归类的原则系统将我国的珍贵树种分成不同树种组。

3、全面性原则。尽可能包括全国所有珍贵树种,反应全国所有具有栽培技术和具有栽培潜力的树种。

4、实践性原则。总结和收集全国所有珍贵用材树种,具有丰富栽培经验的地区与栽培技术成熟的树种优先进行分类,力求所选择的树种栽培技术具有实践性。

(二)主要内容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按照木材硬度及常绿、落叶、针叶等特征作为指标,将我国珍贵树种分为7个类群,并对每个类群的划分条件、生物学特性、分布范围和栽培范围进行了描述。具体如下:

1、常绿红木树种组。一般指常绿的紫檀属树种,包括紫檀和檀香紫檀2个树种。

2、落叶红木树种组。一般是指落叶的黄檀属树种,包括黑黄檀、黄檀、降香黄檀和印度黄檀4个树种。

3、常绿阔叶软木树种组。木材硬度(端面)小于700kgf/厘米,材质具有密度高、硬度较大、材色深、纹理美观等特性的常绿阔叶树种。包括土沉香、黄樟、猴樟、樟树、非洲楝、红润楠、香木莲、桂南木莲、金叶含笑、乐东拟单性木兰、闽楠、大叶桃花心木、桃花心木等52个树种。

4、落叶阔叶软木树种组。木材硬度(端面)小于700kgf/厘米,材质具有密度高、硬度较大、材色深、纹理美观等特性的落叶阔叶树种。包括旱冬瓜、枫桦、西桦、楸树、梓树、黄金楸、连香树、南酸枣、光皮树、珙桐、香果树等32个树种。

5、常绿阔叶硬木树种组。木材硬度(端面)大于700kgf/厘米,材质具有密度高、硬度大、材色深、纹理美观等特性的常绿阔叶树种。包括红豆树、油丹、雅安琼楠、黄杨、小红栲、福建青冈、滇青冈、格木和金丝李等52个树种。

6、落叶阔叶硬木树种组。木材硬度(端面)大于700kgf/厘米,材质具有密度高、硬度大、材色深、纹理美观等特性的落叶阔叶树种。包括色木槭、野菠萝、苏木、湖南山核桃、铁刀木、锥栗、粉叶柿和水青冈等44个树种。

7、针叶木树种组。木材硬度(端面)大于700kgf/厘米,材质具有密度高、硬度较大、材色深、纹理美观等特性的针叶树种。包括三尖杉、柏木、巨柏、青杄、红松等23个树种。

三、主要试验或者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结论,预期的经济效益

珍贵树种是指资源贫乏,或虽然现有资源较多,但因利用强度大,具有

3 潜在濒危性,同时具有很高经济利用价值的树种。栽培珍贵树种是指栽培技术成熟,具备改培条件,木材利用广泛,木材应具有密度高、硬度大、材色深、纹理美观等特性的珍贵树种。

由于珍贵树种具有木材材质好、商业利用价值高、特用方向多等特点,珍贵树种的木材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体现在:珍贵树种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储备,对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基础作用;珍贵树种对于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具有保障作用;珍贵树种对于改变我国国际形象,提高国际地位方面具有特殊作用。珍贵树种因其稀有性的特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同时,珍贵树种因其生长周期长,在调整我国木材结构性矛盾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

但是,因为我国珍贵树种种类繁多,而人工栽培起步较晚,各树种的栽培技术成熟程度参差不起,亟需筛选出一批具有较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具有广泛利用前途的珍贵树种,作为我国的人工栽培珍贵树种。为了规范栽培珍贵树种,特制订本标准。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或者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

未采用国际标准。目前,国际上尚无相关标准。

五、与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涉及到《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本标准与上述法律法规无冲突。本标准涉及到的标准有《造林技术规程》、《造林作业

4 设计规程》、《森林抚育规程》、、《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等,本标准与上述标准相互协调。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目前未出现重大分歧意见。

七、作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发布的建议

建议作为推荐性标准发布。

八、贯彻标准的要求、措施和建议

该标准一旦发布,建议有关主管部门督促各省林业部门,在实践中应用该标准。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该标准为首次发布。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1、本标准中的珍贵树种选择与树种栽培技术的成熟度有关,随着我国林木育苗和培育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提高,建议适时扩大名录。

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准最终被修订,建议根据实际,及时修订完善。

第二篇: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文明建设

孟伟,范俊韬,张远

摘要:健康的流域水生态系统是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解决我国严峻的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开展确立了流域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流域生态以流域为基本单元的生态文明建设.针对我国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现状,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任务.以保障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流域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人居环境的生态性构建流域水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①构建以水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的流域分区管理模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②健全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基准和标准体系,科学确定生态系统保护阈值;③建立以流域生态承载力为约束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④以保障流域环境流量为前提,实现水资源生态利用;⑤加强人居环境生态建设,实现流域城市生态化发展;⑥加强生态制度建设,构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实现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流域管理;水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文明;水生态功能区

流域是以水为纽带,由水、土地、生物等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等人文要素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生态系统进行物质和能量循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单元[1].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是指流域水生态系统组成(物理组成、化学组成、生物组成)的完整性和生态学进程(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①生态系统健康,即在常规条件下维持最优化运作的能力;②抵抗力及恢复力健康,即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抵抗人类胁迫和维持最优化运作的能力;③组织能力健康,即具备继续进化和发展的能力[2].健康的水生态系统不仅可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稳定性,而且具有抵抗干扰、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并能够为流域提供合乎自然和人类需求的生态服务[3].然而,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流域综合开发与保护方面的约束与调控机制,导致流域内的各经济体片面地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造成我国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问题突出,这些结果同时反作用于流域经济发展,严重地影响了流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1].2007年,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理念,

其核心是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

[4],其内涵和本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为流域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目前,生态文明理念已被广泛应用到生态旅游[5]、生态补偿[6]、生态规划[7-9]等众多研究领域之中,但主要集中在省、市、县、工业园区等层面,仅有少数研究[10]立足于流域层面,提出通过“污染源系统控制-清水产流机制修复-水体生境修复-流域系统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开展流域治理工作.因此,亟需进一步加强流域层面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把流域内包括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在内的诸要素看成一个整体来研究[11-13],以期为解决流域水生态健康问题、推动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1我国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数量迅速增长,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工业化速度加快,由此引起了资源消耗总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加大;此外,城市扩张占用了大量生态用水和耕地.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主要流域水污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流域污染负荷持续增加,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呈现出复合性、多元性、结构性的特点[14].2011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十大水系监测的469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所占比例分别为61.0%、25.3%和13.7%.监测的26个国控重点湖泊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所占比例分别为42.3%、50.0%和7.7%.另外,侵占湿地、围垦、网箱养殖以及不合理工程建设等开发活动,致使我国许多河流湖泊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城市化进程将继续加快,资源、能源消耗将持续增长,流域水生态系统将面临更大压力.而我国目前的流域管理采取的是一种分散化、以行政辖区为基础的管理模式,不同的资源类型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因此造成了管理的职能脱节,并割裂了流域水文、生态系统原有的完整性特征[15-16].经验表明,统筹流域资源管理、保护和利用,可以有效治理水污染,保障水生态系统健康,是实现流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7].辽宁省设立了辽河保护区,在全国率先实现流域统筹管理,按国家21项水质指标考核,2012年底辽河流域彻底摘掉背负了16年的重度污染的帽子,辽河保护区生态环境已进入初级正向演替阶段,水生态系统健康得到逐步恢复.

2流域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

流域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从流域水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全局出发,以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以水生态承载力为约束,统筹安排,综合管理,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在流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自然、经济、社会、人类的关系,有效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同流域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由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流域生态系统管理模式转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明.

流域生态文明是对人类社会与流域生态环境关系的总结和升华,是流域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平衡的高度统一,它表达了人类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揭示了流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调整的方向,符合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从发展趋势上看,流域生态文明将逐渐成为流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形态. 流域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3个方面:一是以水为纽带的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二是流域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三是人居环境的生态性.流域生态文明的内涵要求必须从系统和整体出发,协调流域上下游之间、经济社会系统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关系.

3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与主要任务

3.1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

构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必须将流域作为一个水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18],在时间和空间上以人类活动需求为动力、以实现流域生态文明内涵为目标,通过投入产出链渠道,应用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流域有序而复杂的结构,完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资金增值等功能[19].保持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是支撑实现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另外两大内涵的基础.具体途径是根据流域内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态系统和生物区系等自然特征划分水生态功能区,针对不同的水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目标和要求,实行差异化管理,如保护目标的差异造成环境质量基准、环境容量的不同,从而采取相对应的环境质量标准、总量控制标准等措施来控制污染物排放、调节人类活动压力,从而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使其能够持续提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服务功能,从而保障支撑流域生态文明三大内涵的实现(见图1).

3.2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3.2.1构建以水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的流域分区管理模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

目前我国流域的水环境管理主要是以行政区为单元的水质目标管理模式,人为地割裂了污染物从源到汇的传输过程,增加了上下游行政区的环境管理难度,未能从流域层面对河流进行统筹管理;此外,水质管理的目标仍是单一的水体污染物,尚未重视对水生态系统的保护[20].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基于水生态系统安全的环境管理日益成为国际水环境管理的主流,强调从生态系统健康角度进行管理[21].在该理念下,国际的水环境管理已经从污染控制向生态管理的方向发展,追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系统完整性是反映生态系统在外来干扰下维持自然状态、稳定性和自组织能力的程度[22-24],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保护首先应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进行评价,并根据水生态系统的差异性进行分区管理[25].因此,需要开展以水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的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以此为基础制订水生态保护目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从而科学控制流域国土空间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与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3.2.2健全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基准和标准体系,科学确定生态系统保护阈值

我国现行的水环境质量标准是参照发达国家的水环境质量基准和标准限值建立的,在过去几十年的环境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水环境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弊端逐渐显现出来[26].首先,一些水质指标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同时因为生物种群、生活方式的不同,其毒理效应也表现不同,因此只有制订本国的水环境质量基准才能够为水环境质量标准制订奠定基础.其次,我国的水环境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化学和物理指标,缺乏水生生物、营养物、生态学等类型的指标,不能对水环境质量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反映各类水生态功能对不同水质指标的具体要求,难以满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再次,我国没有分区执行水环境质量标准,不同类型的生态功能区对应不同的生态保护目标[27],必须通过生态功能类型确定生态保护目标,从而明确维持某种生态功能所要达到的环境质量标准.因此,亟需在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完整的水环境质量基准和标准方法体系,为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2.3建立以流域生态承载力为约束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生态承载力强调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承载,强调人类和生态健康的条件,强调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能力[28].流域生态承载力是协调流域尺度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关系的主要手段,它从生态承载力的角度对经济发展提出基础性要求.以生态承载力为约束,以现有产业布局为基础,实施流域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为基础的流域环境管理策略[29-31],逐步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统筹考虑整个流域内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风险的关系,提高流域产业生态适宜性,建立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方法,提出流域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综合考虑流域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基础等多种因素,研究基于流域生态承载力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系列措施,提出流域生态产业培育战略,提升整个流域产业结构的生态化和稳定性.同时,在流域生态承载力的约束下,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通过对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从企业层面、管理层面、消费层面全方位提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建立流域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向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型转变.

3.2.4以保障流域环境流量为前提,实现水资源生态利用 流域是以水为纽带的复合生态系统,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转首先要保证水资源的生态利用.水资源的生态利用必须满足生态用水的需求.生态用水是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保持生态环境质量的最小水资源需求量,即环境流量.在一般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地区,未来水资源开发的原则应是维持现状,生态用水应以现状生态系统状况的用水为依据;在生态环境已经遭到破坏,需要得到恢复的流域,应该按照要达到某一生态系统目标状况时的目标生态用水进行计算;在生态环境很好且目前开发程度较低的地区,未来的水资源利用可以动用一部分生态用水,即未来的生态用水量小于现状生态用水量,可以按照这一目标生态用水进行计算.在保障流域环境流量的基础上,对流域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包括流域内部上下游与干支流配置,流域之间跨流域调水、水库调度,水质配置和生态用水配置.建立流域的水权制度,从法制、体制、机制等方面对流域水权进行规范和保障,具体包括水资源所有权制度、水资源使用权制度和水资源流转制度.

3.2.5加强人居环境生态建设,实现流域城市生态化发展 人居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系统,由各种形式的聚落所组成,包括简单的遮蔽物、村庄、城市到跨越陆地和水域的相互联系[32].人居环境也是人类与物理环境、代谢环境(物质流、能量流)、生物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生态关系[33].由于能源供应、水源保护、污水排放与处理系统、自然保护区、动物迁徙通道、生态敏感区等的保护与建设,以及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布局等流域性的统筹规划,都与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流域中的大、中、小城镇应组成有机的体系结构,从大城市到小城镇,不同等级的城镇承担不同的职能,提供不同等级的社会服务,因此,人居环境生态建设需要进行流域的(整体的)设计.以水系和道路网为骨架,以各类自然要素为基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格局、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抑制城乡无序蔓延,将生态人居建设的思想深入渗透到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各个层次的规划中.加强城市绿地、雨洪调蓄池[34]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35].合理规划城乡规模,构筑城乡体系相协调的人居环境空间,实行城乡之间的自然融合和动态平衡.

3.2.6加强生态制度建设,构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流域生态制度建设是实现流域生态文明的保障,其根本宗旨是让人们了解并遵守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制度、法规和条例,从而更加自觉地遵守自然法则.流域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是流域生态文明生态制度构建的基础,通过建立流域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负债表,确定自然资源产权、建立统计核算体系、建立综合考核办法[36].其次,要重点完善流域环境污染赔偿机制和流域经济补偿制度,二者必须作为相辅相成的2个方面同时建立,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让流域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对流域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例如,如果上游排污给下游造成污染和损害,上游的政府和企业必须做出相应赔偿;与此相适应,如果上游水质好转,带来下游入水口水质相应提升,下游必须从用水企业和个人的排污费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对上游关停污染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的补偿.

4结论与展望

a)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流域以水为纽带的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以流域水生态功能区为基本单元,针对不同水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目标和要求,采取有差异的管理措施,调控经济社会活动压力,将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在流域水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基础上.

b)“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正在着力构建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以水生态功能分区为基础,构建区域水生态功能保护目标,制订相应的水环境质量基准,实行有差别的水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水环境风险预警和最佳可行技术等措施,形成以环境质量倒逼污染物控制的新机制;已在我国辽河、太湖等重点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示范应用,有效改善了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带动了流域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型.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流域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压力的响应机制,进一步坚持保护优先和以系统工程思路推进流域综合管理的理念,通过保护和提升水生态系统健康“倒逼”形成可持续的流域生态经济模式、人居环境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从而实现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第三篇:森林生态学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森林生态学

值得拥有的资料 是来自平时学习积累总结的 有问题的地方肯定有的 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森林生态学大纲

本课程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养分循环的基本规律;非生物因子

如光、水、温、土等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森林种群及森林群落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变化规律;森林生态系统的分类;森林的地理分布等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和综合实习两个环节

本课程是林学、森林保护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在农林院校课程中自成体系

需要具备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环境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 课程涉及面广、理论性综合性强 在教学中应重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突出学生综合理论分析和实际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第一章 生态系统的概念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本章要点: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一节: 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动态和储存

本章要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储存规律;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产率

第三章

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第一节: 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类型 第二节: 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化学循环 第三节: 主要化学元素的循环

第四节: 森林经营对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本章要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森林经营对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森林生态系统地力维持的生态学基础和必要的人为干预措施

第四章 太阳辐射 第一节: 光照的时空变化规律

第二节: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及其植物的生态适应 第三节:树种的耐荫性

第四节:光能利用率及其提高的理论基础和途径

本章要点:树种的耐荫性及其影响因素;森林光能利用率及其提高的理论基础和途径;光因子在林业中的重要性

第五章 温度因子

第一节: 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第二节: 温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 第三节: 温度的空间变化与树种分布 第四节: 温度的节律性变化对树木的影响 第五节: 温度的非节律性变化对树木的影响

本章要点:温度的空间变化与树种分布;气候相似性原则在树木引种中的应用;温度因子在林业中的重要性

第六章 水分因子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第一节: 水分的生态意义

第二节: 水分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对森林植物的影响 第三节: 森林对水分的影响

本章要点:树木对水分的需要和适应;森林对降水及其分配的影响 森林在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中作用

第七章 土壤因子

第一节: 土壤的理化性质对森林植物的影响 第二节:森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本章要点:森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森林土壤的肥力及其维持; 不同特征的地形地貌下影响森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土壤主导因子

第八章 大气因子

第一节: 风与森林植物的关系

第二节: 全球大气问题与森林的关系(温室效应、酸雨、大气污染等)

本章要点:大气及其存在问题与森林的关系

第九章 火因子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第一节: 林火的类型

第二节: 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三节: 森林防火的生物措施

本章要点: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森林防火的生物措施 第十章 森林种群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及其调节 第三节: 种群的生态对策

第四节: 种群生态在森林经营中的作用

本章要点:种群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种群的增长及其林分种群调节;种群的生态对策

第十一章 森林群落

第一节: 森林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第二节: 森林与非森林群落的交错区 第三节: 森林群落中的种群关系 第四节: 竞争排斥原理 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本章要点:森林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森林群落中的种群关系;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十二章 生态演替

第一节: 森林群落的发生和发育过程 第二节: 森林群落演替的原因和类型 第三节: 森林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第四节: 群落演替的的顶极学说

本章要点:森林群落的发生和发育;森林群落的演替原因和类型;长江中下游常绿阔叶林演替;演替原理在森林经营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 森林生态系统分类 第一节: 森林群落分类目的 第二节: 群落分类的途径和原则 第三节: 生态学的林型学 第四节: 中国森林立地分类 第五节: 中国植被分类系统

本章要点:生态学的林型学分类体系;植被分类的途径,中国植被分类的系统;中国森林立地分类

第十四章 全球森林地理分布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学时:4学时

第一节: 森林分布的三相地带性规律 第二节: 世界主要森林类型的地理分布

第三节: 中国主要地带性森林类型的基本特征及其分布

本章要点:森林分布的三相地带性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中国主要地带性森林类型的基本特征及其分布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李景文主编.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森林生态学》.1994 (第二版)

2、主要参考书

(1)李景文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森林生态学》.1981(第一版)

(2) 叶镜中主编.《森林生态学》.南京: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 1984(第一版)

(4)贺庆棠主编.《森林环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第一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森林生态学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为该专业的必修课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用系统的观点和思维认识森林的形成、发展、演变、分布、林木的生长发育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规律 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 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地位与作用机制

学习森林生态学需要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气象学等课程为基础

同时森林生态学又是专业课程(如森林经理学、营林学、森林保护学等课程)的基础 因此

是一门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环境;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森林生态系统的分类和分布 从总体看

其重点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养分循环的基本规律)、自然环境和生物环境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关系(非生物因子

如光、水、温、土等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森林种群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演替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的原因、类型和森林的恢复机制)

本课程的难点主要是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的机制和途径、森林种群的增长规律、森林生态系统的分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四篇:森林生态建设探讨

1森林生态的重要性

1.1四个地位 2009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对林业作出了“四个地位”的精辟概括,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 随后, 温家宝的演讲以《高度重视林业的改革和发展》发表在《求是》杂志上。

1.2四大使命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林业的“四大使命”,明确要求,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

1.3我的森林生态观一棵树长在适宜它生长的地方,长到10几米,20几米高,它的下 面有它的下一代,有其它的乔木、小乔木,还有灌木,再是各种草。与它截留的雨水组成一个具有万千生机的小气候,小环境。这才是森——林。

这张图片来自党校对门的山沟。这里有阴凉、有时是阴森的感觉。皮肤感觉空气湿润。 如果坡度太大,有30度、45度以上,险坡、悬崖了,长的灌木,灌木化生长的乔木树种,也是不错的森林了。

森林的作用至少有12种,每一种都对人类至关重要:制造氧气,减少二氧化碳,过滤尘埃,杀菌,固定碳,生产木材,生产水果及其它产品,涵养水源,过滤水流,减缓径流,保持地形,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噪音,为野生动物提供庇护场所等。

人类的产生和生存离不开森林。几百年前,我们的先辈不喜欢山下,喜欢山顶。因为山顶的小气候才能让他们生长得更健康。在没有现代医院之前,这一点是多么重要。

2森林生态建设的实际需要

2012年冬,娄底市市委书记龚武生来冷水江,他站在耸山上说:冷水江尽是茅草。使我想到,冷水江在资江北岸的四道山,中间是公路,四道山分别在十八弯、周头湖畔、木杉坳相交,四道山都是丘陵地形,坡度平缓。二十年以来,通过经济建设中不良因素,气候异常导致的开发利用、恣意破坏、森林火灾,真是满目苍凉。

2.1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生物能源开发利用与森林防火结合,解决杂草引发森林大火的问题。

2.2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二。积极干预生态演替。在森林资源消耗量大,森林林象普遍较差的条件下,解决森林生态屡遭破坏问题,大量培育幼林。

2.3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三。意识,市民意识需要政府意识来引导,政府意识,首先是政府官员的意识。通过用政府各级院外风景林建设这样的活动,来使一般公职人员认识到什么是森林生态,森林生态的积极意义。用森林生态理念充实公职人员大脑,然后把森林生态意识扩充到每个市民。认识到财富与生态同等重要,钱是暂时的需要,生态是最后、最大的的财富。森林对国家防御也重要。

3森林生态建设,实际操作几件实事:

3.1森林与战争。越南战争中,美军曾使用橙剂。为什么?可见国土绿化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不严肃的小事。森林生态建设,首先是让冷水江人民团结一致,关心集体,认识到森林生态建设关乎你、我、他。不只是经济利益上的空气好,新鲜,有枞树菇检,有时关乎生命。

3.2.1战胜森林火灾,要战胜森林火灾,就要了解火的脾气。这个火与我们家里蜂窝煤烧的火、火电厂发电烧的火是一样的:有氧(有空气)它才能燃烧,温度越高,燃烧的越快、越彻底;还有个燃点,起火的温度。

林火的特点是要有可燃物、空气是随时随地有的、再一个是温度(大晴天)加一个火源了。 冷水江的林火有什么特点呢?

先说一个实例,第一个面积上千亩的森林火灾是这样发生的:08年春节前夕的雨雪、冰冻压倒了许多树梢,到了三月,多好的柴火„„

失火的人是一个在山边有一小块菜地的、退休老头。他在这块菜地中央拢起一小堆杂物,想清理地面的同时,获得一簸箕草木灰。坑沿上边一棵冬茅,从高处先是斜、再这么垂下来,离老头的火堆这么(手势:上下50厘米)点距离。火自然就烧到了山上。烧毁的虽是有林地,哪有什么直树。

为什么我们的树梢断梢这么严重?为什么我们的林间杂草这么丛生?为什么我们的山间见不到直树?不是“山间有直树,世上无直人”吗?原来山间的直树有人自觉的弄回了家,送进了煤窑洞。树林里开了个天窗,草就长起来了,生长的树木,枝条往阳光充足的方向伸展,树冠偏重于一侧,遇到积雪、冻雨就容易断梢;砍直树自觉,清理林内断梢,没听说过。 09年、10年有好几起火是切夜难眠的。这几起火在大火前,都是发生了滥伐林木案的地方。成片的伐木,成堆的干柴,未全腐烂的树兜,可以整夜燃烧。木材老板想发财。有人犯罪啊、作孽。发生火灾之后再滥伐是更为恼火的,之中有故意烧山作为砍伐理由的。

火烧圆明园的是八国联军,放火烧山的是我们的自已人。

为什么让星星火烧进山林,照亮夜色中的荒野,让烟尘飞扬上高空,加温本已燥热的大气层?用火也是有问题的。

冷水江的人文差,工矿周边,人群杂,电网纵横多草场,有人生活在蛮荒。这就是冷水江林火的特点。

根据冷水江林火的这些特点,要战胜森林火灾,只能是速决战或者说阵地战。

速决战,就是理念的迅速改变:一个是生态理念。林业不是仅管理造林和砍树,而是侧重于森林生态的重建和保护。产业不是理念,产业就是千方百计,专注发财,搞钱;理念是一种认识,一种追求。我们林业人的共同的理念是建设完美森林生态。有了这种理念,你才不会跟着别人说:草烧起来了,更好些,变成了草木灰,肥。殊不知,草木灰在一场大雨后会消失无踪,土壤因为没有有机质的积累而贫瘠。

另一个是经营理念的迅速确立。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轮伐期的。二十年长成的树栽20亩,每年砍一亩,栽一亩。还有20亩。可计划实施没有情况变化快,时过境迁,砍了没人栽,栽了树,林难成。实际上是一棵一棵地栽,一片一片地毁。创建美好森林景观要靠检查法,这是另一种经营方式:一片林子,有大小各种径级的树木,通过测量,定期从中砍伐一个期限内生长(增加)的林木,并且,大小各种径级的林木仍保持认为合理的比例。检查法就是一棵一棵地砍,一片一片地造。

阵地战就是逐步建成对火有免疫力的森林,建几个可以欣赏的大地园林。60年前,周总理就倡导“大地园林化”。地上有乔、灌、草共生共长;有森林生态氛围;有防火设施。才象片林。

我不愿意讲的是扑火。因为,一但火灾形成,很难最大化发挥人的能动性作用,无论你是用力扑打,还是临时做隔离带。真是辛苦,往往作用不大。如果没有统一的现场指挥,更是性价比不高。

要森林生态就要战胜森林火灾,就要建对火有一定抵抗力的森林。

3.2.2森林火灾现场善后

森林火灾是生态灾难,过火后如果积极补救,不能不说也是好事,因为过火的地面利于播种、直播造林。造了林也就是造了声势,告示百姓不再将火引到这片山上来。如果适度抚育,在冷水江,1000多2000豪米的降水量,几年后,成林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3.3园林工程与山地林木营造在资金上兼顾

3.4五次造林法我有一个一年多次造林法,是这样的:十

一、十二月份采种或购种用用播种施肥器直播(1次);春季育苗前对种子催芽后撒播;春季育苗时苗育在林缘。生长过程中稍作移苗、间苗,苗留圃地长高成林;采用现代穴盘、容器育苗在

五、六月抚育时补植小苗;

九、十月时作防火措施,同时补植容器苗;次年春季再造林。一年内

五、六次造林,使树苗数量达到密度特别大,容易郁闭。因为没有苗木的交易和运输,本钱并不高;容易成活;用播种施肥器,可以给种子创造良好的发芽机会;却能省去挖地、穴垦的工程费用;减少水土流失;一年中

五、六次造林,过程中没有缺少人员管理;可以召集农村富余老农,爱种树劳动的人力,工价相对低;这些劳动力不用他,还容易在生产活动中失火。

政府组织下,倡导进行一年多次造林,多种造林方法植树、责任人集约管护。定能在不久的

三、五年内绿化冷水江。

这样做:用最小的价钱,尽快尽量多地营造森林防火林,同时营造尽量好的森林生态环境。让冷水江更加秀美。完成城市生态化建设的艰巨任务。

3.5.1污泥利用草有顽强的生命力,草是能源,草是财富,草是森林火灾的罪魁。如果把稻草及田土边的杂草还田,用发酵粉(剂)迅速腐烂杂草。杂草就成了有机肥。这将是农业的一次重大革新。搞有机农业,能给我市农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冷水江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其产生的污泥不能立即腐烂,需要加篷松材料,才能转化成有机肥。满山坡的杂草就是于良好的篷松材料。

3.5.2煤矸石、油土利用小煤窑将山坡破坏了,留下一堆黑土。不雅观。可以向悠县学习。及早清除。由于黑土含有一些有机质,加之疏松透气,可以用来育苗,绿化附近的山坡。防止不法趋利者用来当煤炭销售、进一步破坏山林,破坏空气(不良商人将煤矸石粉碎混入煤中,销给火电厂,粉煤厂周边排放大量粉尘,电厂的煤灰含石量大,灰坝很快就填平了,有几次还锅炉熄火)。

3.6.1林与水森林蓄水,减缓径流,让河水不那么容易泛滥成灾。是多么好的水利工程;如果水塘没有干涸,山塘仍然象70、80年代能蓄水,那么,空气没这么干燥,植被会滋润、饱含水份,不容易燃烧。万一燃烧,附近有水源,可以取水灭火。有水,栽树就容易成林。

3.6.2林与电建旧、新火电厂,冷水江林业是作出了牺牲的。厂址、电变站、新线路都要砍树。这些地方长有冷水江最好的次生林,就是有人为干预痕迹的天然林,里面长有珍贵树种香樟、大株的杜英、槠树等。高压线路下不能长高大的乔木,每年要修整,冷水江线路多,所以一线的草场,到冬天成为森林火灾隐患。这一点上,建议林业、电力部门加强协作。以利更好地利用这些林地。做到输电、生态两不误。

3.7解决有关法律问题如5厘米以下径级林木的立案标准如何适用?对于柳条的处罚应该适用。一捆柳条50根,每一根来自一棵小树。村民住在山边,时不时上山砍一砍。什么时候,小树长成大树。建议规划薪炭林,村民只能在自已的薪炭林内砍柳条。没有森林生态效益的地方取消生态效益补助金。

采种自播,与种子法有无冲突?如实施,当灵活应用。

3.8.1倡导节约,资源节约型办公,办公楼节电。有了节约心,才会爱护森林。因为电来自于煤、或水利,煤是千万年前的林形成的,水要有林才能长流。否则小河满,大河涨;没下雨是旱灾,下雨闹水灾。建议办公场所设旋转门,没条件的每个楼梯口设低门,可以自动合闭。冷空气下沉,办公室门一开,变凉的空气流走了,电机就工作,耗电。不只是节电,想想:给大地开空调,多傻。

3.8.2倡导最大化优先原则,现有条件下最大化增加森林面积,从而真正建设秀美山川。

3. 8. 3开发利用新品种。如猕猴桃,南五味子。

4.我愿一意孤行,专注于森林生态建设;更愿意群策群力,参加建设美丽冷水江的活动。

第五篇: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

———————青城山景区

川农林园院水保05.1赵万君XX1648

1.自然环境特征

青城山景区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著名的“华西雨屏带”的中北段,约30°54′n和103°35′e。全山有36座山峰,诸峰环绕状如城廓,山上树木茂盛,终年青翠,故名青城。全境周围120km,保护面积1522hm2.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温湿型气候,年平均温度15.2℃,最热月极端温度34.2℃,最冷月极端温度一7.1℃;平均相对湿度81%;年降水量1225.1mm;无霜期271d(数据由成都市气象局提供)青城山地质地貌上以“丹岩沟谷,赤壁陡崖”为特征,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黄壤,母岩为侏罗纪紫色砂岩、泥岩和砾岩的坡积物。

2.植被概况

青城山风景区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

根据青城山样地调查资料、野外路线踏勘记录的植物种类及《中国都江堰市植物名录》中所记载的青城山植物,初步估计植物346种,其中蕨类植物51种,隶属于26属l6科,种子植物295种,隶属于192属90科。其中裸子植物7种6计青城山约有维管属5科;双子叶植物252种169属77科;单子叶植物36种22属8科。植物区系有明显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

青城山森林植被可以分为2个植被型5个群系.常绿阔叶林类型基本处于稳定阶段,尽管个别样地受人为影响,一些阳生性的落叶成分侵入林内,使群落具有明显的次生性质。但是,目前常绿树种发育良好,落叶成分缺乏更新幼苗。预计经过一段时间群落会演替为顶极群落;暖性针叶林中针叶树种杉木生长发育情况不良。而常绿阔叶树种在群落中发育良好。据此可以断定,群落中杉木的地位将会被常绿阔叶树种替代,暖性针叶林将演替为常绿阔叶林。

3.青城山森林植被种间联结的特点

青城山森林植被乔木层和灌木层常见种群的联结关系大多数未达到显著程度,种对问的独立性较强,种间联结存在明显的松散性。可以预测,随着植被的发展,群落内物种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复杂,对生境有相同或相似反应的物种之间,可以利用群落中的共同资源而形成极显著的正联结,或者一个种依赖另一个种而生存,也呈现出正联结性;与此相反,两个对生境有不同反应的物种,便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形成显著的负联结。另外,如果一个种对另一个种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的影响,也会形成种间显著的负联结。

4.结论

青城山森林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各种测度指标基本表现相同的趋势。各森林地的物种多样性大小依次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不同植被类型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大小为常绿阔叶林大于暖性针叶林。植被类型相同的群落,其物种多样性指数接近,植被类型不同的群落,其物种多样性指数不同。因此,物种多样性能反映出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等的差异。除环境因子影响青城山森林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外,人为因素的干扰也对物种多样性的大。因此,加强森林保护,减少人为干扰能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青城山风景区森林植被种子植物种类丰富,珍稀濒危植物和特有植物众多,种子植物属区系起源古老,植物区系成分十分复杂。温带成分和热带成分在这里相互交触,充分显示了其植物区系的过渡特征。

上一篇:三毛流浪记读后感下一篇:说木叶教师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