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经济形势特点探究论文

2022-04-30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对国际化商务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中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来华留学生多样化、高层次的需求,对国际化商务人才的培养也应与时俱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目前世界经济形势特点探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特点探究论文 篇1:

当前经济形势下航运企业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摘 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航运企业也发展迅速。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航运成为了新兴产业。空中交通的大力建设为航运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仅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的航运企业面临着一些困境,只有摆脱困境,帮助我国的航运企业找到新的出路,才能增强我国航运事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关键词】经济形势;航运企业;困境;出路

一、引言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航运业的不断完善,使整个航运运输行业不断扩大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生产体系与流通业的结合,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的建设也越来越多,然而要求却更高。目前我国航空运输企业与世界航运企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完善我们的航运运输管理体系,加强航运企业内部建设和控制力,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航运业是经济的“晴雨表”

2008年底,由美国次贷债务引发的金融危机,再到全球经济危机,达到了一个相对的高潮。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深受此次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导致消费需求下降,对中国商品需求急剧下降。把外部需求的增长作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将制约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2008下半年以来,大批面向出口的中小企业纷纷停产停产,从而影响上游产品包括电力、矿产、钢铁等产能过剩,纷纷停产、减产。航运经济如实反映着当前经济的实际情况,被当做是经济“晴雨表”。在这场经济危机中,航运业首当其冲。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的航运业也在劫难逃。只有尽快的找到解决的办法,才能稳定我国航运业的发展。针对航运经济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必须准确把握宏观形势,坚持科学发展,制定前瞻性,有针对性的对策,引导中国船公司尽快走出困境。

三、我国航运企业物流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需求量不断增加,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出口贸易需求量达到了空前的高峰。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航运、港口的建设不断扩大,我国的航运产业正式步入新的时代。截止到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半都是运输行业创造的,大大超过了之前的增长率。目前航运企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购物模式也带来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物流園,物流公司,使得物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颠覆传统购物模式,上门收获,送货上门,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

由于航运业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当前航运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例如航运业能否改善自身的管理体系来适应多元化的经济发展,社会主流的环保、创新,航运业能否紧随主流,将环保理念,创新理念融入其中。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基础建设和房地产事业,导致很多传统的物流园会被迁出市内,这样不利于物流业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就是房地产事业带来的经济增长已经取代了航运业的地位,面对种种这些问题,我国航运企业面临巨大的难题,需要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改善中求发展,大力推动航运业的发展。

四、我国航运企业管理体系中面临的难题

1.航运企业运输管理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大部分航运企业为了追求企业自身的发展,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的运输管理工作,很多基层管理岗位仅仅只有管理理论,并不能很好的完成运输管理工作。在加上目前很多航运企业为了方便省事,将自己内部的很多岗位通过分包的形式转移出去,这种将任务分配到个人管理的模式,简化了整个管理体系,存在着很多不稳定因素。一旦在航空运输管理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没有办法根据正常的体系去明确各方的责任。遇到需要协调的事情也很难去协调沟通,没有完善的管理系统。

2.航空运输企业监管体系不健全

目前,很多航运企业在进行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建设时,对于监督管理部门的岗位职责不能很明确的划分,这样就会造成企业监管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出现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为了更好地完善航运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要利用企业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互相监督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五、加强航空企业物流管理的具体措施

1.航运企业要重视培养领导者的管理能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日新月异,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航运企业运营模式。针对目前我国大部分航运企业内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企业在进行高级管理岗位的人员招聘时就应该提高门槛,引进管理水平和航运专业水平都兼备的人来管理企业,这一批高层管理者在领导中层管理人员时,对其灌输自己科学的思想和理念,这样逐渐带动整个管理团队,航运管理人员在对安全、质量、速度的的把控中,要谨记安全第一,这样才能做好企业的管理工作。

2.提高物流人员的技术水平

在对物流人员进行业务考核时,不仅要考察其技术水平,还要考察他的责任心和组织管理能力,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只有立足岗位,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来做,这样才能发挥其专业水平。部分企业员工专业技术水平过硬,但是做事责任心不强,在工作中遇到问题需要处理时,避之不及,这样的员工无法适应目前经济模式下的企业发展速度。所以,企业对于人才的考核非常重要,一定要综合考虑,这样才能最大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信息传输速度

21世纪是信息网络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工作和信息传输通过信息网络来实现,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人们足不出户可以浏览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可以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列表中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同时,信息平台也会实时显示物流信息,这样方便透明的信息网络是人们的购物体验越来越愉快。在建设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时,要注意保持平台的不断更新迭代,使得所有信息可以第一时间传输到需要者的手中,这样有利于整个物流业的运转。

六、中国航运企业市场化面临的问题

国际运输方面,全球国际海运货运量每年已经超过75亿吨,我国外贸远洋货物的运输量已经接近6亿吨,然而我国航运企业的船舶总运力仅占世界海运总运力的2%,不仅在国际航运市竞争力不强,本国的海运需求也难以满足。作为世界航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1年全球集装箱班轮公司排名中,中远集团比2010年上升3位排名第4,中海集团也位列第8,但与世界前3位的航运企业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马士基2011年度集装箱运力达到了2458345TEU,而同期的中远集团只有652400TEU,可见在国际航运市场中,中国航运企业面临着很多问题。

1.中国航运企业发展迅速但问题颇多

近10多年来,我国航运企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船舶数量和运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中远和中海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但仍在全球十大航运企业之列。不过在航运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存在以下的问题:(1)船舶结构不合理,表现在远洋运输中干散货船比例相对较高,油轮和集装箱运输比例相对不高;(2)远洋船队运输能力还是偏小,虽然金融危机后我国航运企业为节约成本建造了很多大型船舶,但目前我国航运企业的船队中大吨位的船舶还是较少,小吨位的船舶较多,油船队和集装箱船队尚未形成,未形成大中小合理配置的吨位结构;(3)我国航运服务方面同一些航运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例如2008年英国虽然经受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但其航运服务对英国经济贡献了21亿英镑的海外收入。

2.航运企业未形成良性市场

从整个宏观的航运企业来说,目前整个产业并未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更有甚者,个别企业为了自身立足,目光短浅,为了眼前的市场,低价揽货,日本航线市场运价每20尺标准箱竟然低至280美元。价格竞争的结果不仅导致两败俱伤,而且造成市场秩序紊乱。这样会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降低,带动整个行业走下坡路。航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形成统一战线,互相竞争,学习各自的企业模式和优点,在意识到企业的薄弱之处后,从根本上改善企业自身的缺点,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整个行业只有在这样的良性竞争作用下,才能将航运企业特有的运营模式发掘出来,这样可以使得整个行业立足于经济市场中,不会被当前的经济形势带偏。

3.高素质船务人员缺乏

航运作为传统行业,要想发挥出新的活力必须依赖于更多的专业性船务人才。我国沿海船舶公司以及内河船舶公司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岸上安全管理人员比例分别仅占47.4%和30.1%;而具有船长或轮机长资历的岸上安全管理人员比例分别仅占22.8%和24.4%。航海人才的缺乏是我国海运业面临的整体问题,以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为例,人力资源缺口超过15万人,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0.9%。高素质航运人才的匮乏制约了企业的运营能力。

七、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航运企业的出路

1.取得政策支持

航运竞争力是一个产业组织问题。形成有效的竞争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是培育和提升航运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决定性条件。中小航运企业作为一个较弱的竞争对手,需要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因此,政府应把航运业置于战略地位,努力为中国航运竞争力的提升创造一个最适宜的外部环境,强化政府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责是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法制建设,确保市场公平竞争。包括: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探索技术创新和方法,促进产业和企业发展;推进法制建设,建立统一、公平、有序的航运市场;建立政策性金融体系;建立制度环境,提升航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和加强行业协会的职能使用。

2.大力发展各航运企业的合作关系

对于各航运企业来说,进行业务经营时都是竞争的关系,但同时他们也可以结合企业特点选择合作关系,大企业之间强强联手或者小企业合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后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每个企业内部的优势可以发扬沿用下去,这样会使得航运企业在经济领域这一块也可以有一席之地。通常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战略合作。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企业之间为了形成统一的战略合作方,为了达成彼此的目的而使用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不会类似其他合作模式,企业主体之间互相介入,改变各自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体系,只是为了特定的目的在某一方面的合作。例如说当下京东物流与新浪的合作,双方一致同意在数据,出入口,产品、商务之间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以数据为中心,成立战略营销小组。二是强强联手。大型航运企业为了突破企业发展瓶颈,和自己实力相当,经营模式类似的企业联营,这种联手模式,可以给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强强联手并非联手垄断,只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为了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而目前经济形势下,自身能力无法达到,所以选择这种合作模式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航运业的每一次大型企业的合作,都会给这个产业带来全新的改观。

3.走适度的多元化经营道路

目前,我国的经济特色是百花齐放,各种新产品、新理念、新模式层出不穷,航运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大的经济环境,必须做出改变。企業的发展历程是漫长的,从最初的做好主营业务发展,到主营业务的衰败都是必经的过程。航运企业要在业务发展达到瓶颈的同时,选择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产业来拓宽经营,例如航运船的维修,售卖,代理运输等。因为企业多元化发展是慢慢进行的,由一个领域涉足到另一个领域会遇到许多未知的困难,只有基于自己熟悉的产业慢慢发展,过度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副业,这样既不会导致企业拘泥于主业走向衰败,也不会由于企业盲目拓宽业务导致企业的失败。因此要结合航运企业自身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多元化道路。

八、结语

总的来说,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航运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企业从自身做起,健全管理监督体系,提升管理人员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使得本企业立足于经济市场,不受波动。从宏观上来说,为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各航运企业要紧随党和政府的脚步,保持良好的市场秩序,在国家的推动下,企业才能生存、发展。航运产业要抓住经济动脉,紧跟市场形势,做好企业管理,规避金融风险,这样才能使得航运企业克服重重困难,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许铁英.浅谈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发展[J].新课程,2008(3).

[2]廉士珍.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1(22).

[3]胡坤.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J].福建电脑, 2010(1).

[4]陈红.自治网络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0。

作者:梁彧卿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特点探究论文 篇2:

新时代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对国际化商务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中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来华留学生多样化、高层次的需求,对国际化商务人才的培养也应与时俱进。目前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还存在需要不断改进的空间,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响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号召,需要坚定“四个自信”,从统一考核标准、丰富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开展社会实践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促进中外学生文化交流,将中国元素和特色融入教學实践,以培养适应新时代国际化的优秀商务人才。

关键词:国际化;商务人才;来华留学生;教学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间的经济互动、文化交流也在不断深入。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中国也迎来了腾飞发展的机遇。在日益密切且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各国对国际化商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培养新时代国际化商务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1]。因此,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需要针对新时代的新需求,对国际化商务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模式等做出积极的改革与探索。

一、国际化商务人才需求的高标准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站在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起跑线上。在国际经济发展的赛道上,中国努力追赶发达国家的身影,对国际化商务人才的需求始于提升流利的英语水平上,全民学英语的风潮席卷中国大地。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一度是炙手可热的专业选择。过去10年间,中国在世界经济赛道上,不断超越,综合国力不断提升,2009年中国跻身世界第一大出口国,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在世界经贸舞台上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0533家,实际使用外资8856亿元人民币。截至2018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4.3万家,分布在全球 188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位列全球第二位。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中国一直名列世界前茅。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经济也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加速前进,许多跨国企业进军中国时都会遇上水土不服的问题,原本在国外风生水起的运营模式,在中国却难以打动消费者。国际电商巨头亚马逊和eBay可以将它们的美国成功模式复制到世界各地,但在中国却折戟而归,相反,国内各大电商平台蓬勃发展,甚至延伸出许多亚马逊和eBay没有的玩法。同样,中国企业想要进入外国市场,也会遭遇各类文化、制度差异的阵痛。仅有流利的外语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变化的中国经济环境,高水平的国际化商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国际沟通能力,更需要融合中外文化背景,能够理解中国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并从中总结出可以运用的经验,并提炼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施行,对高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二、国际化商务人才来源的多样化

在更为频繁、高效的国际交流中,“引进来”和“走出去”也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的发展特点。在“走出去”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源国,根据教育部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8年40年间,我国到海外学习人数累计达585.71万,其中超过8成留学生选择学成归国。在中国留学生专业选择中,经济管理类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学科。这些学成归来的商务人才,融合中外商务知识,了解中外双方的文化背景,能更好地在新时代国际化背景下发挥所长。因此“海归”身份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成为其求职在华企业的敲门砖。

在中国人才“走出去”的同时,也需要将更多海外人才“引进来”。如何让外国人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受中国快速变化的社会?来华留学生便是很好的交流桥梁。他们来到中国学习、生活,有机会亲自融入、感受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将他们所学、所感运用于新时代的国际商务环境,助力企业更好地弥补中外文化的隔阂。因此,对“引进来”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来学习学科知识,学习中国文化,更要通过在中国课堂学到的知识与中国社会实际融会贯通,理解中国社会高速变化的内在动力,这就对中国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相比2005年,增长249%;从1978年到2018年40年间,中国一共吸引了513.4万名留学生来华学习,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地。留学生来华的原因,也不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想学习中文这么简单,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留学生虽然仍占多数,但选择学习工科、经济管理类学科、医学的学生数量增长明显,来华留学生的专业选择更加多样性,专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已经超过50%,越来越多来华留学生选择长期学习,而不是短期体验。

对发展中国家的来华留学生来说,中国高校的教学质量、发展前景、生活条件各方面都优于本国,来到中国留学对他们来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更重要的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的独特发展道路是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的。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来到中国,不仅希望能够学习中文,掌握一门目前国际主流的沟通工具,更希望通过在中国的学习和亲身体验,汲取优秀的发展经验,运用于各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虽然来华学习的外国学生仍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广阔前景同样吸引着来自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发达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美国、日本、法国、韩国等发达国家一直是来华留学的主要生源地。同时,由于发达国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频繁,发达国家的企业将中国作为其发展版图的重要一块,为具有复合背景的人才提供了许多优质的就业机会。因此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来到中国,想要近距离体验中国的快速发展,探究背后的缘由,感受这个他们眼中神秘的东方国度。通过在中国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助力本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拥有更好的表现。

由此,面对更加多样化的留学生来源和更高的求学目标,各大接收留学生来华的高校,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三、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改革

全国各大高校作为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尤其是来华留学生培养的主阵地,应当顺应新时代需求做出积极改革,肩负起为中国商务发展甚至世界各国经贸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2015年中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作为改革任务之一。反观目前对于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诸多需要不断改进完善之处。高校教师作为培养国际化商务人才的主要力量,需要秉持“四个自信”,在教学中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将中国特色融入教学之中,与国际化接轨,带领各国学生感受中国发展魅力,学习和理解中国发展背后的要义。因此本文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社会实践四个方面,从课前、课内、课外、课后全面探索,创新高校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图1)。

图1 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改革

1.培养模式统一化,促进文化交流

出于方便管理和服务的考量,高校普遍将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分隔开来,独立培养,导致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很少有机会在同一个课堂共同学习。刻意的隔离切断了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减少了中国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机会,双方都失去了通过与同龄人沟通与交流、提高自身国际理解与感知能力的宝贵交流机会。因此,想要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商务人才,需要在教学模式上打破过去的隔阂,在课堂上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对于经济管理学科的同学来说,他们需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了解不同国家的经济情况和社会特点,从而理解不同国家的商业行为。而与国际同学的交流是深入了解国际最新商务动态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留学生独立教学,往往对留学生的学业要求比较低,考核方式普遍比国内学生简单。但是随着国际化的深入,各国、各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而且现阶段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是简单地体验中国,更多的是想在中国学习专业知识,高校授课老师也应该相应提高对留学生的考核要求。因此,在时代要求、学生需求都进一步提高的背景下,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战略的导向下,高校对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培养模式需要统一化,主要体现在课程选择和考核标准的统一化。

在课程选择上,可以通过语言和专业知识测试将留学生按能力分类,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留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式。中文和专业知识俱佳的留学生,鼓励其选择与中国留学生一同修读中文课程;对中文水平较差的同学进行英文授课,英文授课课程同样开放给中国学生选择;如果是专业知识较为薄弱的留学生,可以选择较低年级的课程先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让每个留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同时尽量保证每个课堂都由中外学生共同组成,增加中外学生交流的机会。在课堂上,授课老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促进中外学生的交流,例如在讲授《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时,将来自发达国家来华留学生、发展中国家来华留学生以及中国本土学生混合分组讨论及完成大作业,以促进不同背景的同学之间的交流;结合课程需要,可以邀请不同国家的同学介绍本国特色的经济情况、商业模式;从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分享对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不同商业模式的观点和看法。授课老师应当鼓励和引导中外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思想、学术上的交流和碰撞,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加深彼此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还能锻炼中外学生的国际沟通能力,而这些都是国际化商务人才必不可少的宝贵技能。

在课程考核上,也应该做到公平统一。英文授课课程对中外学生应有相同的考核方法和标准。对于中文授课的课程,在语言上可以照顾留学生,例如课堂展示允许留学生使用英文演讲,期末考试允许其用英文作答,但是考核评分的标准需要和中国学生保持一致。

2.课程设置多样化,满足不同需求

课程是教学的基础,想要培养优秀的国际化商务人才,需要有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但是留学生教育存在普遍的问题是设置的课程远不如中国本土学生丰富,留学生选择面较窄。针对新时代国际商务人才培养,高校课程需要更加多样化,在与国际接轨的基础上增加中国特色;因材施教,提高课程针对性;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课程的实用性。

国际化首先体现在授课语言方面,由于中国不是英语国家,授课语言成为留学生选课的一大障碍[3]。在中国高校全英文授课的课程数量较少,难以满足广大留学生的需求。虽然越来越多留学生的中文已经非常流利,但是考虑到教学理解上的难度,高校应该开设更多英文授课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尤其是涉及跨文化、国际化内容的课程,授课老师应该尽量用英文授课。英文授课便于留学生理解中国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情况,也能锻炼中国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增强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其次需要将国际上最新的商业发展、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带进课堂,让学生们坐在课堂上就能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发展动态,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与同学们分享国际顶级期刊近期的优秀文章,以论文为载体,向同学们介绍目前国际最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方向。

外国留学生选择来到中国学习的主要原因是被中国的快速发展所吸引,想要来学习、感受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但是国内高校目前的课程设置与国外高校教学体系差异不大,没有很好地体现中国特色。尤其是经管学院,课程内容多以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为主,关注中国发展特色的课程很少,难以满足来华留学生想要学习中国、了解中国的目的。面对留学生来华学习的新需求,高校应该开设更多具有中国特色课程,剖析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现状,介绍中国独特的管理思想,解读中国新兴的商业模式、营销方式等,将中国商业发展的独特性融入课程之中,让留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实践。

同时,留学生来源的多样化也要求高校的课程设置不仅需要结合中国实际,还需要针对不同留学生的特点,例如对于发展中国家来华留学生,中國改革开放、扶贫攻坚、工业发展等方面的历史成功经验对他们更为有益,因此可以开设介绍中国发展经验的相关课程;而针对发达国家来华留学的学生,他们可能更想要了解本国与中国商贸往来的形式和前景,例如中美贸易的合作与争端,英国脱欧对中英贸易的影响,外国企业如何针对中国消费者进行营销等。授课老师也可以根据留学生的不同背景因材施教,讲授与之较为贴切的内容。

教学内容上除了要融合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同学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新时代国际化商务人才,除了需要充实理论知识,还要掌握许多实操性技能。例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营销理论、分析方法,还需要掌握实验设计、问卷设计以及SPSS软件。在大数据时代,国际商业活动中常常需要处理海量数据,高校应该开设python、R语言等数据处理课程,帮助同学们学习处理大数据的工具。无论是来华留学生还是中国学生,新时代优秀的商务人才,必须要同时具备出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面对高要求的国际商务环境和多样化的来华留学需求,高校应该开设更加丰富多彩的课程,增加中国特色、实用性内容,供留学生针对自身需求做出选择,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学习中国经验,提升自身的知识、技术水平。同时,这些课程也应该开放给中国学生自由选择,为中国学生创造与留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促进本国学生的国际商务能力提升。

3.教学方法创新化,融入中国元素

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留学生的授课方式仍然沿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没有针对留学生的特性展开针对性的教学。中国式老师授课、学生听讲的方式对接受西方自主学习方式的留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导致一部分留学生不想学、不会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适合来华留学生,同样不适用于新时代的国内学生。

首先,老师授课时需要理论结合实践。中国多变的经济环境为老师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素材,虽然许多经管类课程的教材仍然以西方教材为主,但是老师授课时可以结合中国特色的消费情境,融合中国最新发展案例,通过中外对比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环境衍生出许多新的营销手段、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是外国留学生在本国没有接触过的,但西方教材的理论同样适用于解释这些营销新现象。例如在讲授“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时,剖析中国“双十一”创新的许多营销手法,定金膨胀、点赞盖楼、直播卖货等,都是国外没有的新兴手法,通过对比中国“双十一”购物节和国外“黑色星期五”购物节,从国外留学生熟悉的“黑五”引入中国“双十一”,比较中国和西方的大促营销方式,分析这些营销方式异同背后的原因和理论支撑,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解释背后所蕴含的机理,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受到留学生广泛欢迎。除此之外,不同国家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跨文化交流可以加深外国留学生对中国商业实践的理解,也增加了中国学生对外国商业环境的了解,锻炼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利用于未来学生们工作的国际商务实践之中,为将来工作中跨文化沟通场景做好准备。

其次,老师需要从实践出发探究背后的理论。许多在中国涌现的新兴商业模式,还缺乏相应的理论解释,例如仅用西方教科书上的理论无法全面解释抖音、快手掀起的短视频热潮等中国特色商业模式。在讲授“消费者行为学”课程中,以李佳琦、李子柒等网红为例,剖析他们走红背后的逻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好评。这些中国独有的现象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结合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出能够解释这些现象的理论依据,并用理论依据指引未来的实践。这就要求授课老师拥有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强大的理论分析能力,以及吸引学生的授课方式。此外,许多中国经济现象在理论解释上存在空白需要补足,也为老师们提供了学术研究的新机遇,也许在授课过程中,在与中外学生的交流碰撞之中,会迸发出许多有趣的观点。很多时候学生们的独特视角和发散思维会为老师带来有价值的学术灵感。

此外,授课老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最常用的方式之一是小组案例讨论。授课老师可以围绕课程章节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基于案例进行分析,并完成小组展示。案例教学从同学们熟悉的真实案例出发,锻炼了学生的理论分析、团队合作、口头表达等多方面综合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也可以利用一些软件辅助教学,例如在“营销模型”“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上,授课老师可以利用商业模拟软件,请同学们参与商品定价、战略选择,通过软件模拟出市场走势,让同学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不同商业模式发展、竞争的差异,从而理解所学知识,丰富同学们参与课堂的形式。

4.社会实践丰富化,感受中国发展

国内高校的教学场景多局限于课堂,虽然现在教学有了多媒体系统和互联网的支持,但仅从视频、图片资料中难以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中国商业的高速发展。因此,新时代商务人才的培养,需要整合优质的校外资源。老师们可以带领同学们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中近距离感受和了解中国发展。

一方面是企业资源,目前中国有许多出色的本土企业和跨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众多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同学们学习。高校可以组织来华留学生到具有代表性的先进企业参观调研,与企业管理人员交流座谈。通过企业参观,同学们可以了解目前行业内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创新,与各个行业中的一线管理、经营人员进行交流,能够听取他们在企业国际化中获得的经验以及他们对国际化发展前景的预见。如果有机会,留学生可以到本国跨国公司的中国分公司参观,通过熟悉的企业,了解其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有助于留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国与其祖国的文化、商业环境的差异,并获得宝贵的经验建议。

另一方面是政府资源,留学生可以通过走访政府部门,了解本国与中国目前的贸易政策和情况,加深留学生们对中外贸易形势的理解。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以带领留学生拜访相关政府部门,从政策层面理解国际化,学习地方政府如何招商引资吸引外资企业,如何利用政策扶持、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去,如何借助政府层面的力量促进当地国际化贸易的发展。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相关部门学习精准扶贫方面的成功经验,如何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带领本地企业走出国门。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同学们参观各大自贸区、参加在中国举办的国际商务展览及会议等,在实践中感悟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

通过对中国最新商业实践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捕捉最前沿的中国经济现象,并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同时,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本国企业、政府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发展情况,能够加深留学生们对中国国际商业发展的理解和感悟。这些在中国大地萌芽的特色案例中所蕴含着的中国思想、中华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正能量,都是国际商务人才理解中国需要具备的宝贵知识。授课老师可以从中国商业实践出发,引导各国同学将中国现象与本国现象进行综合比较,从中总结出其间的差别与共性,并分析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探索中外企业应该如何相互借鉴、运用彼此的发展经验。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各个国家、企业对国际化商务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尤其在中国拥有特殊文化底蕴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更需要能融合中外文化、理解不断变化的中国环境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因此需要高校对国际化商务人才的培养做出相应改革调整。同时,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吸引了越来越多留学生来华学习,多样化的留学生来源也对高校留学生教育提出了新需求。虽然各方对商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国内高校针对留学生的教育仍然存在众多改进的空间,授课老师需要针对目前的新情况做出进一步调整,从考核方式看,应该统一标准,提高要求,增加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机会;从课程设置看,需要突出中国特色,开设更多样化的课程;从教学方式看,不仅要理论联系实践,还要从中国最新的商业实践出发提炼适合中国场景的新理论,运用先进的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从教学场景看,可以引入企业参观、政府走访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全方位的改革调整,培养更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水平的国际化商务人才。

參考文献:

[1] 杨益.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培养国际化商务人

才[J]. 国际贸易,2006(9):17-19.

[2] 崔金贵. “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转向[J]. 高校教育管理,2019(5):8-17.

[3] 张爽. 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

究[J]. 中国轻工教育,2017(2):32-34.

[责任编辑:周 杨]

作者:王良燕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特点探究论文 篇3:

浅议新经济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就业与经济增长具有很高的关联度,当前的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就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在整个就业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研究和分析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从根本上促进和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和满意度,进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 新经济形势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分析

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上半年,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攀升带来全球石油危机,全球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加大,下半年,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加剧恶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受到拖累,出口大幅下降。进入2009年以来,实体经济受到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显现和加深,工业产出和贸易萎缩的速度加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曾再度下调经济增长预期,成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我国在中央快速而强有力的政府投资拉动和宽松货币政策等主要措施下,刺激和扩大了内需,推动和增加了就业,以保证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收到明显的成效,但外部经济对我们的影响还在持续,中小企业实体经济经营困难还在延续,社会投资增长乏力,经济内生的增长动力非常脆弱,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困难相当大。这样的经济形势给就业带来很严重的打击,不谈大批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退城返乡,也不说多少企业因实体经济衰退而倒闭,就拿大学生这一就业高端的群体来说,2009年有610万人需就业,这是历史的新高,其就业的难度和就业预期收入的下降都达到了最不景气的状态。我们从政府出手加强政策、资金支持努力挽救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强大举措也能感受到大学生就业形势可以说进入了寒冬。

就业是与经济有着紧密联系的重要指标,经济发展历史证明,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就业的增加,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早在1962年就根据美国的经济发展经验数据提出著名的“奥肯定律”:劳动力需求的水平在动态意义上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就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慢,就带来相反的结果。并且给出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量的关系: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就我国而言,有专家预测,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大约可带动100万人就业,这也是政府将充分就业纳为经济目标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是新就业人群中的最高层次,按理说每年国家有1000多万就业岗位,简单来看,就业是不成问题的,但尽管国家政府、企业和学校甚至学生可以说都做了最大努力,国家公布的一次就业率仍只有70%,应该说如果没有政府的宏观调控指标会更低。大学生就业矛盾主要由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大学生的素质能力与企业要求的匹配度问题两个方面造成的。如果大学生肯放下架子和面子,向下寻求些岗位,至少眼前的就业问题也就解决。如果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多注意一些自身就业能力的强化和提升,基本达到企业对新人的要求,这样既满足了自身的价值预期,也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渴求。我们也注意到,毕业生中有一批学生能进入比较好的企业就业的,就拿薪水来说,本科毕业能达每月三四千元甚至五千元的水平,而就业困难的学生只一千元左右,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就业效果好的学生一般具有这么四个特点:良好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与职业匹配的职业形象、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这些特点与企业的要求具有很高的吻合度。

二、重视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和根本

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国外早于国内,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英国,到目前在就业能力内涵和结构方面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然而国内外研究基于的认识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水平,减少失业率。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一种观点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适应能力,是对工作任务和环境变化的预料和反应,如国际劳工组织(ILO)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另一种观点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在一个既定的劳动力市场上成功从事某种工作的潜力(Jssen ,1998)。它强调的是个体能成功完成未来工作的潜能,是雇主们所期望的在将来的岗位中有效工作的行为特征。国内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培养所获取的核心素质群,而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核心素质群代表的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种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能够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素质群。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很多方法,可以是增加就业岗位,给予奖励和补贴等等,这些也是政府今年上半年所做的,但我们认为这些都不是根本性办法,最关键和根本的是要在主体的培养上花功夫。目前,在学生培养上还是有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从客观上讲,很多企业都非常需要人才,因为时代的发展赋予人才更大的价值,它是一个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每年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却并不能真正满足企业发展之所需。我们认为造成这一就业矛盾的根本因素是我们的人才培养上出现了脱节,高校人才培养似乎赶不上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有很多学生到了将近毕业时对自己就业的岗位和自己所能从事的工作一无所知,有很多企业所需的技能都没去学,因为我们的教学计划没有安排,甚至很多学生都没到企业实习过。

大学生的培养是社会问题,也是系统工程,不是仅靠高校就能胜任和做好的。现在大学已不是象牙塔,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因素多元化和无所不在,这是社会的作用;从纵向看,人的教育从小就开始,家庭以及中小学对大学生在做人方面的影响是非常重要和无可替代的,在片面强调升学率,追求高考率的时候,我们已将一些重要的方面丢失,而这些方面完全由高校来承担似乎有些困难,也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当然,大学也有做得更好的地方,如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教学计划中多一些实践分量、少一些理论课时,教学方式上多一些探究式、少一些灌输式等等。

当前的经济形势给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国家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经济实力有了非常大的增强,年均经济增长接近10%,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经济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城乡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三大产业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的动力发展不平衡、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平衡、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不平衡、发展总量与质量效益不平衡、当前发展与持续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平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这些是企业在持续发展中要努力改善的方面,也是我们人才培养所要积极关注的。

三、新经济形势下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首先,社会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努力抓好环境和意识形态领域对大学生的影响。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手段,建立健全反映健康正面内容的网站和信息,将网络这一大学生乐于接受且不可或缺的手段转化为我们政治思想工作的有力武器。加强学校周边的环境整治,重视环境对大学生的潜移默化影响,使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安全健康文明。要强化社会功德意识,教育引导社会成员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使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使好的风气对大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

其次,作为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承担着主要角色。全校上下要更新观念,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要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作为全体教职员工的使命牢记在心,从而才能在行动中主动积极地通过每件事每次机会教育引导和感染学生。要制定符合企业社会需要的适时更新的培养方案和计划,加强应用型削减理论性,开辟和挖掘资源为学生提供实验实习的条件,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对教师提出要求,促使教师加强与社会与企业的联系,传授给学生更多最新的知识,给学生提供接触了解企业的机会。要尊重和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和自主意识,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重视和认真对待,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权。邀请企业和社会人士来学校作报告,让学生更多了解企业和社会,引导他们尽早思考自己的发展规划,对照企业的要求进行针对性准备,第三,作为企业也要主动承担起其未来员工的培养责任。企业希望招有经验和技能的员工,然而,其代价必然比招大学生高,而刚入职的大学生的培养也是一项必然性工作,如果企业能将入职后的培养提前到大学阶段将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考虑,它不需要专门的经费,可能会影响一些企业的效益,但它不但能使你选到合适的人选,而且通过实习锻炼,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手,可能还节省了开支。而企业的培养功能是高校所无法完成和替代的。即使可能有一些学生毕业后另有选择,就把它作为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其社会价值也是非常巨大的。

第四,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的表现在其就业能力提升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以上的都只是外因,没有内在的转化是不起作用的。当然,要使大学生有积极良好的表现也还要靠教育,这些都不是其所固有的。我们认为,大学生要完成就业能力提升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主要有:主体意识,积极进取的思想,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意志力,乐观开朗的性格。在学校的专门教育引导和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下,首先逐步形成这样一种基础素质,这是关键和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企业、学校给学生提供和创造的条件,就能够使之转变为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从而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后,建议国家改革初等教育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最适宜培养的时间段使学生的品德和素质得以优化和提高,为大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其就业能力的自觉培养。

总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都来关心和配合行动,尽管很复杂,但它是一项不得不做的工作。只有这样,若干年后,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和缓解在经济困难时政府出面调控就业市场的状况,也才能使高等学校培养出质量更优的高层次人才。

(朱新伟,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朱新伟

上一篇:思想政治网络教学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从政治角度分析人民币升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