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目前经济改革

2022-06-29

第一篇:古巴目前经济改革

关于古巴的改革开放

关于古巴改革开放的措施和成就。学者们认为,古巴在改革开放中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并在坚持这个原则和方向的同时,不断完善政治体制,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精简党政机构,裁减冗员,提高党政机关运作效率,重视党的廉正建设和党风建设,加强对党员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领导,增强他们防腐拒变的能力。(2)积极稳步地推进经济改革,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合理发展,加强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制度,实行政企分开,适当扩大企业自主权,以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对国家的税收制度、价格体系、市场管理体制和金融体制等进行相应改革,以适应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在农村改革中,一方面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改变过去以蔗糖为主的单一经济,大力发展农牧业,扩大粮食和蔬菜的种植面积,积极解决国内严重的缺粮困难;另一方面,在农业经营机制上,减少国家对土地控制的范围,下放土地的生产经营权。在农业利益分配机制上,实行个人收入和生产效益挂钩的奖励制度,重新开放被关闭的农村市场,允许农民公开出售农产品并以美元定价。(3)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为了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古巴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同时还改革了对外贸易体制,取消了国家对外贸的垄断权。(4)奉行多样化、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其外交重点是加强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同时积极调整同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与中国、越南等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加强同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外交关系和经贸往来,并主动发展同美国企业、新闻媒体、宗教人士和旅美古侨的关系。这些改革措施的实行,使古巴党在危难时刻,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认识,稳定了国内局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并渡过了苏东剧变后最为困难的时期,初步走出了困境。关于古巴改革开放面临的挑战。学者们认为,古巴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有:古巴同美国的关系在近期内不但不会出现重大改善,反而将进一步恶化,美国加强了对古巴的经济、贸易和金融封锁,美国的封锁和敌视仍是古巴推行全面改革开放的。难以逾越的障碍。;改革开放本身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认识上的更新与理论上的突破,需要许多相关的配套措施,古巴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古巴长期物资匮乏,基本食品和日用消费品短缺,人民生活还没有根本改善,国内经济仍然面临困难;国内外反古势力继续破坏古巴的改革开放事业。关于古巴改革开放的特点,学者们认为,古巴的改革开放一直面临来自美国的强大压力,根据改革面临的特殊的内外环境,强调推行。稳步的改革开放。,认为改革开放的步子不宜过急,需要稳步推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注重研究和吸取中国、越南等其他国家的经验,但同时强调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走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关于古巴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主要理论观点。学者们认为,古巴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某些理论、方针政策进行了调整,并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一些理论观点,主要有:认为如何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既不学苏东国家毁灭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做法,也反对照搬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强调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认为没有效益就没有社会主义;在所有制问题上,古巴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在分配机制上,古巴强调按劳取酬,调整了过高的社会福利性分配,要求逐步减少平均分配财富的比例,但同时强调免费教育和医疗等基本福利体系的格局不会变。

第二篇: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冲击

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演变成为"世界性金融危机",并有可能向经济危机发展。我国宏观经济在原"两防"方针指导下的"软着陆"过程,加入了突如其来的外部冲击,再加上其他多种因素影响,已带有在经济周期由高涨向低迷的阶段转换中"硬着陆"的危险,一些加工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的企业遇到了比较明显的困难。我国2008年1~9 月的GDP增长率,迅速回落至

9.9%,并显然将继续回落;外贸政策的主要目标,不到半年,就从"压顺差"变成了"稳出口"。为应对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增长下降,以及失业率上升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已在"抗寒增温"方向上频频出手。本次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反映的是针对外贸对中国经济拉动作用显著下降,以及从经济全局变化的新趋势着眼,以扩大内需为主导意图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和"反周期"操作。

我们已看到,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世界上发达国家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大幅下降,进口需求滑落,这必然会对我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外部金融危机的冲击波,国内各产业的发展已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和困难,涉及房价的下跌、加工企业销售额减少和利润下降,企业员工收入的下降等,以及由此导致的内需下降。这些连锁反应,有的还处于萌芽状态,刚刚有所体现。为了防止我国经济过快下滑,维持较快稳定发展,我们确有必要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适当调整,帮助企业改善预期、树立信心、克服困境,渡过难关,防止出现因企业生产和效益下滑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

关于我国目前财政基本形势的判断

据统计,在2008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的同时,第

一、第

二、第三季度税收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3.8%、27.7%和10.6%,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从2008年7月开始,税收增速大幅回落,9月份为2003年以来月度最低增幅,仅2.5%,如扣除9月份CPI 4.6%的涨幅,9月份实际税收仅为3.1%的财政收入,已呈现负增长,从税收收入所反映的宏观经济整体形势来看,不容乐观。但如果我们全面分析这个回落,可以看出其尚在可承受幅度之内。

2008年7月份以后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明显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房地产市场的下滑,比如上海、厦门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都没有达到20% ;二是一些企业受到国内外多重负面因素"碰头"的合成压力后,生产规模有所收缩,效益水平出现下降;三是一些政策性减收因素产生作用。经过政策调整,上述因素可以得到一定矫正和冲抵。

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财政收入这几年的增加比较显著,2007年的增幅达33%左右,2008年1~9月份累计的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仍在25.8%的水平,目前可认为这是一种总体而言尚属正常的回调。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近年来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并积极平稳地进行了主要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金融运行的防范风险能力上升,经济基本面对于财政收入的支撑力也仍然存在。

在财税部门作出增收节支努力的同时,我国2008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仍有可能在20%左右,扣除物价指数之后,仍应高于GDP的增速。换言之,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今年仍会有一些提高。这一指标在1995年从10.3%的谷底水平一路走高后,2007年首次超过20%,达到20.6%,2008年则可能接近21%。

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财税政策的及时、合理调整

为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府首先有必要高度重视当前的重大变化,应对冲击需要在宏观政策方面出手。考虑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目标方面具有不同的侧重,为了发挥宏观政策的整体效应,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成为政策应急调整中的重要事项。

第一个层面,在货币政策方面,前面一段时间已屡次调低利率,表明货币调控的方向已由原来的从紧,变为现在的适当松动。我们仍要高度关注物价变化,继续努力防控通货膨胀,但是有必要适当地松动总量控制,这方面货币政策应该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财政政策应积极予以配合,适度实施扩张。

第二个层面,从财政政策的侧重点看,当前应在原来稳健框架之下优化结构的着力点上,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力度。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增加有效供给的作用,从综合支撑效应上优化经济运行现状,避免"硬着陆",并有助于增加企业层面的效益水平和增强总体经济的发展后劲。具体看来,从2008 年开始,财政已带动其他资金陆续投入灾后重建,几年内将有万亿元规模的基础设施等投资,并已在近期作出了提高出口退税率的举措以阻止或减轻出口企业的颓势,同

时在涉及基本民生的各项事业中继续积极投入,为社会成员消解"后顾之忧",改善心理预期,增加消费方面的有效需求。比如,在保障和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待遇、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等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水平的同时,国家将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在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住房保障、房地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这些财政政策对于扩大内需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具体考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第一,要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进一步投入财政可用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支持和农业产业化有关的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适当加大农业生产方面的直补力度。第二,财政要把优化结构的支出重点放在贯彻国家区域战略方面,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事项的落实。第三,在民众所关心的一系列基本民生方面,财政要通过支出安排加以提升,进而增强民众的信心和满意度。这包括: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如从2007年开始实行从农村到城市的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在医疗基本保障方面,把可用的资金用于支持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基本住房保障方面,经过这几年的摸索,我们政策的着力点已经有进步,把原来比较模糊的经济适用房概念淡化,而明确地把财政资金重点放在廉租房建设上。此外,还包括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的支持。第四,财政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这也体现为一个战略性的选择,我国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在这方面紧抓不放,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包括支持十多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走创新型国家之路。

第三个层面,应该适当考虑结构性的税收调整。前不久,配合着货币政策的动作,利息税已暂停征收。另外,很有希望的是,随着整个经济热度上升问题不再成为一个压力,我们有机会把增值税转型推到全国,而不再限于东北地区和中部的二十几个工业城市。在优化企业所得税制方面,应该抓紧细化实施细则,有所区别地对节能降耗减排等方面的经济行为和研发活动,给予所得税优惠的支持。还应该看到,我们将有更好的机会推出资源税的较大调整,虽然看起来这是对初级资源产品增加税负而会抬高其产品价格的举措,但是对于发展方式转变和引导各类主体更珍惜地使用资源,更积极地开发节约使用资源的工艺、技术和项目,是一项必须要做的重要税制改革。

当然,减税肯定需要有一个关于财政承受力的测算,要设计周全的方案。在2008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仍然会提高的情况下,适当减税无非会使这个指标上得不那么快而已。但是我们要非常珍惜地运用这个空间,应该把这个空间首先应用在增值税转型这种重大的长远的机制性改革上面。同时,要做好结构性的减税(如增值税转型)与结构性的增税(如资源税作重大调整)间的结合搭配,从而对冲财政减收压力,强化税收调控效果。

此外,其他方面的减税也要考虑社会成员的心理与相关制度建设,比如大家关注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上调,这也需要在考虑财政承受力后,探讨具体方案。关于"起征点"的较大调整,最好通过听证会的程序来优化其决策机制。

提高出口退税率缓解外向型企业困难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已出手上调出口退税率。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明确从2008年11月1日起,上调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约占中国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税则号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涉及内容广泛,共涉及3486项商品,主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二是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调整后,我国的出口退税率将分为5%、9%、11%、13%、14%和17%六档。

这次调整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即中国财政政策已给出了政府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明确态度,要运用退税率等政策工具缓解外向型企业的困难,服务于经济发展全局。

这次调整出口退税率是政府主动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而采取的一项宏观调控措施,它有利于帮助企业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以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有利于引导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

当然,从近期看,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纺织行业以及部分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影响可能仅仅在于缓解压力,尚不足以改变行业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但这种针对性措施的必要性是十分明显的,可把它看作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调控中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协调配合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三篇:目前中国税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及对策

经济管理学院课程考核封面格式

目前中国税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及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税制进行调整

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政策和制度带来多方面的冲击,税收制度也不例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税收政策国际化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税收制度特别是国际税收规范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自由化的步伐应该保持一致。面对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同时,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的电子商务流动在全球范围迅速兴起,这些交易活动具有(参与者)边界性、数字交易的隐秘性和无纸化操作的灵活性等特征,使传统贸易形式和劳务提供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现行税收政策中,有的已无法适应这些新情况。因此,我国税制改革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建立适应国际规范的税制结构。适当降低流转税比重,提高所得税比重,开征社会保障税,逐步建立以增值税、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

2.按国际规范完善所得税制。统一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得税制,扩大征收范围,统一规定纳税人的认定标准,适当取消或降低税前费用扣除项目或标准,规范资产的税务处理,合理选择税率,适当取消或削减所得税减免项目。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税制,拓宽税基,降低税率,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建立规范严密的个人收入监控体系,完善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制度。

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适应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税收政策机制,增强税收政策对国际经济的适应性。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思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可从三个方面展开:—是对国别和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二是对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三是对产业性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

二、我国现行税制改革面临加入WTO的挑战

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管理多边国际贸易体制的国际组织,其有关协议中指出了一些与税收相关的规定,如关税减让、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补贴、透明度等要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我国税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要求进一步降低关税税率。在进口关税方面,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有关农业品和工业品关税减让表规定,关税总水平由2002年的12.7%降低到2003年的 11.5% .其中工业品由11.7%降至的10.6%,农产品由18.5%降至到17.4%包括传真机、电传打字机、手持式无线电话机、耳机等商品将实行“零关税”。同时将调整关税配额外的关税税率,实行关税配额的小麦、玉米、大米、棉花。食糖、豆油、棕榈油等产品的配额外关税税率降低。非关税措施将受到限制,但根据WTO有关规定,出口产品的退税是允许的,因此,可通过完善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提高其国际市场生产力,应充分发挥增值税在这方面的功能,保证及时、足额退还出口环节增值税,鼓励出口,并对所有进口产品确保征收增值税。

2.调整税种设置和结构。一方面税源的变化必然导致税种结构的变化,比如,跨国收入的增加必然要求相应加强直接税在税种结构中心地位,并发挥其对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税源变化及贸易规则的变化需要改立新的税种。例如,出于WTO对环境污染产品

加强约束的考虑,设立污染税等等。同时,要求进一步提高中国税收政策的透明度和执法的规范性,税制设置要与国际通行税制接轨,与世界有代表性国家税制结构趋同,增加税制透明度。使税收执法方式、手段、程序适应知识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为投资者提供更明确的信息和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调整税收政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在税收制度调整方面根据西部大开发的实际,应采取如下措施:

1.赋予西部地区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权。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由于税收立法权、解释权、减免权等高度集中在中央,在地方税收体制内,地方政府缺乏相应税权,这种状况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积极性。因此,根据税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可以考虑借助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不违背国家税收基本法律的前提下,赋予西部地区政府制定本省区某些地方税收法规的权限,并适当下放一些税种的管理权限。

2.对西部实行适度的轻税政策,这是促进西部大开发不可缺少的条件。如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可以考虑实行投资抵免;个人所得税方面,为了吸引人才到西部创业,可以考虑对科技人员的工薪所得适当提高其扣除额;在流转税方面,可以对西部金融机构实行优惠的流转税政策,以吸引外来更多的资金支持西部开发。

3.调整部分税种的收入分成比例,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财政体制。现行的税收分成比例全国一刀切,西部地区的财政比较困难,应根据西部实际情况调整税收分成比例。可以考虑适应提高增值税的地方分成比例。可否设想将增值税分享比例由目前的25%提高到30%或40%,甚至五五分成。增值税返还系数也应适当调整。

4.改革完善地方税制,进一步发挥地方税制的财政、调控和监督职能。1994年税制改革,中央骨干税种已全部到位,但地方税制建设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相对滞后,对地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应加快地方税制改革的步伐,适应西部大开发形势发展的需要。

我对中国税制的认识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大致了解了税收制度,税收按其课税对象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两类,并由此构成一个国家的税收体系。而税制结构模式则是指一个国家的税制以何种税为主,它是根据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和一些其他因素来设计建立的。目前,世界各国的税制结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以直接税为主体;一种以间接税为主体;另一种以直接税和间接税并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双主体”。我国自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以来,一直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以增值税为核心的流转税课税比重超过了税收总额的70%.近年来,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所得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成为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第二大税源。可以预计,个人所得税会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及个人收入的不断增加而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成为一支极具发展潜力的税种。

然而,我们不能仅凭这种情况就得出判断,认为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了。从真正意义上讲,我国不仅现在没有建成“双主体”模式,而且距离该模式的真正实现,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其原因在于:

1.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2.所得税的规模与其本身的缺陷决定它目前无力承担“主体”一职

(1)个人所得税的制度缺陷

第一,分类课征的模式有失公平,极易诱发偷逃税和避税行为。

第二,免征额与费用扣除标准不尽合理,已不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第三,个人所得税由地方征管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2)企业所得税的制度缺陷

第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负不公平。

第二,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很好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

第三,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仍未摆脱行政隶属关系,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税收征管水平滞后

我国现阶段的税收征管水平还比较落后,纳税人的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难以形成对所得税的有效征管,这也进一步制约了我国当前“双主体”模式的真正建立。可见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得税制度设计上的弊端及其现有规模的制约,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模式只能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单主体模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主体”模式。

二、“双主体”模式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带来国民收入的较大增长,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的所得税体系的完善,必然会与间接税一起承担起双主体的职能。从世界税制结构改革的趋势也可以得出结论:“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是我们的发展方向。从国际比较中可以看出,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的水平时,税制结构的转变会相对平稳,是一个我们应把握的经验性时机。如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所得税上升为主体税种时就大致处于这个时期;日本和亚洲的“四小龙”在近30年里实现了经济的较高速增长和税制结构的

转换,其经济基础也大致符合这一标准。因此,我们向“双主体”转换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

第四篇: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为国际金融危机,一些主要经济体经历了严重衰退,我们国家的经济也遭受了很大冲击。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国家金融体系还是比较封闭的,没有受到严重影响,经济也保持了比较高的效率,信贷市场发展也比较快。同时,在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汇民生等宏观政策下,我们国家率先实现了反转,重新回到了正常的发展轨道上。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外部发展环境总体上略好于2010年。今年以来,全球经济运行进入了后危机时期,我国宏观经济启稳回升的基础进一步稳固加强,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良好,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是:

1、在金融危机下成功实现经济V型反转;

2、内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仍然未能取代投资,投资拉动依然起着主要的作用;

3、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4、改善民生政策起到一定成效;

5、在国际中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加大。

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出口恢复快速增长,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同时,物价涨幅出现趋稳迹象,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运行从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向正常增长轨道的转变有了重要进展。

今年,几个主要的经济指标都表现出增速回落的走势。但是,我们应该明确,这并不意味着经济下滑,这种前高后低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基数的影响;二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相应的体现。

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中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各季度GDP增速也将呈前低后高走势。在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发生重要转变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减轻。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

纵观国际经济环境,我国发展面对的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调整转移的宝贵机遇,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改善和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第五篇:浅析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与政策

摘要:2011年,全球经济依然处于复苏过程,而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国要想使我国经济依然保持较快发展,需要分析好我国当今的经济形势,从而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的经济政策。

关键词:经济形势、政策、“十二五”

2010年随着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运行已逐渐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开始进入常规增长轨道,物价涨幅趋稳,实现全年经济增长10%。

2011 年,对于我国的经济形势,当前存在分歧。但我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主要理由是: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世界经济环境低迷和国内政策环境趋于紧缩的双重压力。但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新的投资项目较多,决定了经济增速不会太低。外部发展环境总体上略好于2010 年,国内投资、消费有望实现较快增长,预计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全年达到9%左右,物价涨幅有望控制在4%以内。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的同时,应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中长期经济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分析

2011年,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然艰难,总体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而且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不平衡的特点也更为突出。

当前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达经济体个人消费支出仍然低迷。主要原因在于失业率将持续居高不下,消费者存在更多储蓄意愿和家庭财富缩水。美国当前的经济复苏就属于无就业的复苏。房地产市场价格回落冲击了家庭和消费者信心,据IMF预测,全球房地产市场前景黯淡,低迷状态可能持续八年时间,私人投资活动也仍然比较低迷。

二是部分国家公共债务过高。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政府收购了大量的私人债务特别是银行债权,导致政府公共债务水平急剧上升。过高的公共债务水平不仅将限制刺激政策发挥作用的空间,推升金融市场上的长期利率,还容易引发主权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当前比较突出的是欧元区主权债务问题。

三是金融和房地产部门仍然比较脆弱。金融和房地产是本次危机爆发的中心,目前这两个部门仍然比较脆弱,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目前为止没有改善迹象,主要国家房地产市场价格仍在回落等。

四是刺激政策效应收到限制。由于发达经济体的各部门正在修复资产负债表,比如家庭和企业要提高储蓄水平,银行要降低不良资产率,所以宽松货币政策虽然为银行体系注入大量流动性,但实体经济的信贷供给和需求依然比较低迷。

二、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

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2010 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形成了市场驱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同时,物价涨幅出现趋稳迹象,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运行从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向正常增长轨道的转变有了重要进展。

(一) 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自2003 年以来,我国居民实际收入保持较高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快速扩张,消费预期改善,消费实际增长达到较

高水平。2009 年下半年以来,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速有所回调,消费刺激政策效应减弱,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回落,消费实际增速也开始下降。2010年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仅增长

7.5%,对下半年和明年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将形成硬约束。5 月份以来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长有所加快,但仍明显低于2007 年以来的平均水平。受此影响,预计2011年消费实际增长略低于2010 年。

在应对世界各种经济危机过程中,我国政府实施的诸多刺激消费的政策效果显著。在汽车、家电、家具、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带动下,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剔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之后实际增长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2010 年以来,政策刺激力度和效应有所减弱,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同比降幅较大,消费实际增长有所回落,但居民自主消费动力依然较强使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仍然稳定在较高水平。

(二)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我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

从2009 年三季度到2010 年上半年,美、欧、日等经济体已实现连续四个季度环比正增长,按照传统经济学定义,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已经结束,并进入复苏状态。根据历次重大危机后各国经济复苏的一般特点,结合近期美、欧、日等经济指标的表现和政策取向,综合判断2011 年发达经济体将保持温和复苏状态,出现二次探底或恢复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均较小。今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彼此之间经贸合作加强、对发达经济体依赖程度下降,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预计今年下半年和明年新兴经济体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局面。

在世界经济复苏、外部需求恢复较快增长的拉动下,我国出口增长超出预期,而且我国出口占全球比重不断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占我国出口市场50%以上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受全球各种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经济复苏较快,进口增速高于发达经济体;二是民营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明显,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其他性质企业出口增速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是我国政府采取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增加出口信贷、为出口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多种政策措施,减轻了金融危机对外向型企业生产能力的冲击,多数企业生产恢复迅速,部分订单转移到我国。

(三)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2011 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各地重大规划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较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将形成重要支撑。影响2011 年投资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在于房地产投资。

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投资性需求明显回落,房价过快上涨和资产泡沫化倾向得到有效遏制,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但房地产成交量的持续负增长,意味着开发商从市场销售中获得的资金减少,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打击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行为和严格控制开、竣工时间,又会刺激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开发进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也会部分弥补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收缩对房地产投资增长的负面影响。综合看,2011 年房地产投资增长将有所回落,但不会出现深度滑坡,预计2011 年投资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

(四)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当今社会,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同时存在,物价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看:消费实际增速回调、货币供给回归适度增长区间,需求拉动因素趋于弱化;2010 年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明年再度大幅度上涨的空间不大;未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输入型通胀压力。

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一是前期积累的大量流动性的消化仍需一个过程;二是目前肉、蛋产品价格已呈恢复性上涨,2011 年有可能继续保持上涨态势,成为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国内投机资金已介入部分农副产品炒作,会推动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大幅

度上涨;四是工资上涨将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传导,以及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等,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加大;五是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美元等主要货币汇率存在贬值的可能,将推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再度上涨,输入型通胀因素不可忽视。总体看,2011 年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较多,特别是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物价上涨压力可能加大。

(五)货币政策仍将偏向紧缩,信贷规模控制或有新手段

2011年货币政策应该继续稳中偏紧。在工具的选择上,一方面要逐步推进理论市场化,有选择地逐步放开存贷款利率的上限管理;但另一方面,短期内控制贷款投放仍将是货币政策主基调,而控制手段可能从直接信贷规模控制向具有市场化导向的“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过渡。当然,出于稳定通胀预期的需要,上半年应该再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矫正持续存在的负利率状态。

三、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我国应采取的政策

(一)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有根本性不同,不应随西方起舞;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总体有利,应抓住机会加快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用几年的时间,实现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紧紧抓好粮食和农业生产,确保农业和粮食不出问题,这是改革的关键,是发展的战略基础;不要急于到西方国家去抄底,美国经济金融危机还远没有见底,资产价格还远没有跌到真实的水平。应冷静观察国际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演变,吸取日本当年的教训。应密切关注石油价格下行走势,择机增加对石油的战略储备。

(二)央行应加强调控监管力度,保持我国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外汇市场的稳定 进一步加强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 并妥善把握金融开放的节奏和力度, 继续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增长资本市场信心, 努力保持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同时央行应高度重视对热钱的跟踪和监管工作,并研究如何有效利用国际资金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服务。货币政策和金融改革要深化。不能只看市场表面,要防止货币紧缩表象下的流动性泛滥问题。关键是要注意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衔接,做到信息透明对称。

要通过改革和完善,使市场能够发现资金的真实价格,现在这方面问题很突出。过多地使用准备金率工具问题较多,要发现真实的利率并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

对我国来讲,要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信心比黄金还贵。宏观政策应以紧平衡的财政政策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作为政策组合。要更多关注农民的利益。下大力气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下决心把过高的基尼系数降下来。要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合理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缩小基尼系数既是战略需要,更是现实必须做出的选择。

(三)转变外贸发展战略,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

中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居全球首位,近年来也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压力。中国必须调整过去以出口创汇为核心目标的外贸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贸易发展战略。

对外贸易的经济可持续性,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提高出口的附加价值。延长出口产品的服务价值链。增强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加强国际合作,改善外部经贸环境。

对外贸易的社会可持续性,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提高出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出口部门的工资水平。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完善劳动法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监督与执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优化出口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使欠发达地区更多分享对外贸易发展带来的机遇。

对外贸易的环境可持续性。要改善进出口产品结构,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尤其是增加环保技术与设备的引进,增加能源资源密集产品的进口,禁止环境敏感产品的进口。限制

或禁止“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对于用于出口的环境敏感产品、资源能源密集产品的生产,要通过完善法规、健全税费制度、加强管理和完善价格,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至于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第一, 从政策上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第二, 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 信贷规模单列, 同时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第三,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努力推动民间金融正规化并发展创业板市场等多层次融资体系。

(四)加大对我国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的调整

由于农业具有多种功能,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农业视为单一化的产业部门。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应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大力推动特色农业与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与资源利用率;第二,应通过城乡一体化推进,推动“工农结合型”的产业发展。

对于第二产业结构调整,,一是重点突出,着力推动我国具有比较优势部门的产业升级;二是重点行业由国家统筹规划;三是着力自主打造核心竞争力,使我们的民族产业、民族品牌、核心技术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从我国目前就业情况看,第三产业压力很大。随着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随着自动化、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将趋向减少,大批就业者将转向第三产业;加之,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人口的减少,城市人口的增加,第三产业面临的就业压力将越来越大。从今后我国对第三产业调整的趋向看,的确需要注重两调:一是调高第三产业在GDP 中所占的比重;二是调优第三产业结构,强调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否则的话,我国就难以实现

一、

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五)坚决遏制通胀

由于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抑制总需求。换言之,控制通货膨胀就要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在中国的总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是增长最快的两部分。由于房地产投资对总投资的增长贡献最大,且存在较严重的泡沫,因此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投资增长速度和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方向,我们没有必要对两者增长速度的下降,特别是对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过于担心。目前速度降一点,是正常的,不必紧张。没有增长速度的适度回落,就不能有增长质量的提高,也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升级。

治理通货膨胀离不开货币紧缩。除非通货膨胀形势有了根本的好转,否则,货币紧缩的大方向是不会也不应该改变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减少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治理成本推起型通货膨胀,自然要增加供给,但为增加供给所能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有限的(减税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且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一般情况下,即便通货膨胀是由供给方原因所造成的,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除实行其他政策外,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 林志远.2011国际金融形势和中国对策.【J】.北京观测,2011(01)

【2】 秦成令.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走向.【J】.民营科技,2011(02)

【3】 施发启.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形势.【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03)

【4】 李建伟.2010’我国经济形势与2011’展望.【J】.专家论坛,2011(01)

【5】 吴声功.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新一轮经济的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2010(02)

【6】 王延南.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前瞻.【J】.宏观分析,2011(01)

【7】

上一篇:干部作风整顿计划下一篇:干部选人用人导向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