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经济论文

2022-04-30

党的十九届四种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加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它向全社会传递的强烈信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设,关乎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市场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经济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市场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经济论文 篇1:

努力开创杭州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关键时期,是我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团结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同心同德、团结拼搏,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开创杭州科学发展新局面。

充分肯定“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坚定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信心和决心

“十一五”时期是杭州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实施“六大战略”,破解“七难问题”,推进“一化七经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市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新篇章,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05年至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从2943.84亿元增加到5945.82亿元,五年增加3001.98亿元,年均增长12.4%: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从44871元增加到86642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从38303元增加到68398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1.4%和9.7%;三次产业比重从5.0:50.8:44.2调整为3.5:47.9:48.6,第三产业比重年均提高0.88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从520.79亿元增加到1245.4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从250.46亿元增加到671.3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9.1%和21.8%: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601元增加到3003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7655元增加到13186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2.6%和11.5%。2010年,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9%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9%左右,均完成了预期目标。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我们要充分肯定成绩,认真总结经验,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和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的作风,努力开创杭州科学发展新局面。

科学判断“十二五”发展形势,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推动杭州“十二五”科学发展,首先要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把杭州的发展放到全国和全球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充分认清杭州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主动性。

根据中央和省委对形势的判断,杭州市委对“十二五”发展环境的总体判断是: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但形势更趋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但发展条件和环境发生新变化;区域深度合作趋势增强,但区域竞争压力明显增大;我市发展基础良好,但发展难度增大。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创新了发展理念,提升了发展本领,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重要基础,蓄积了强劲势能。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市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内部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我们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明显增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难度增大;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任务艰巨;社会建设亟待加强;改革难题亟需破解。

纵观世情国情省情市情,今后五年我市发展仍将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战略机遇十分宝贵,时不我待,稍纵即逝。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善于在形势发展变化中捕捉新机遇,在合作竞争中增创新优势,妥善应对各种挑战,继续紧紧抓住并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努力开创杭州科学发展新局面。

牢牢把握“十二五”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主题、主线和主旨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为主旨,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奋斗目标迈进。

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真道理。这一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些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资源欠缺、环境容量有限的基本市情仍然是我们考虑问题的重要出发点。我们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还要付出艰苦努力,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我们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按经济、社会、自然等客观规律办事,把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与发展的成效和结果有机统一起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杭州作为经济大市、资源小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更迫切。早转早主动,晚转则被动。我们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率先发展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我市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牢牢把握富民强市、社会和谐这一主旨。富民强市、社会和谐是杭州发展的目标追求,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富民”,不仅要让全

市人民物质生活更富足,还要让全市人民精神生活更充实,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加殷实的生活:“强市”,不仅要提高城市经济硬实力,更要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我们要始终坚持富民为本、强市为基、和谐为要,把富民强市、社会和谐统一于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力争科学发展水平居全国全省前列,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城乡区域更加协调,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政治更加清明,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为此,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重大战略任务的落实:

贯彻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为杭州更好地利用国内市场和资源带来了难得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建立有利于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格局,推动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杭州都市圈,力争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民营经济是浙江特别是杭州的优势和潜力,民间投资是一支重要的投资力量。要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快建设民营经济强市。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杭州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层次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相对滞后,结构不够合理,核心竞争力不强。要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我市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以“优化结构、高端高新、集聚集群、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抓手,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杭州特色“3+1”现代产业体系。

加强社会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实施“民主民生”战略,继续深化“破七难”,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努力打造“幸福杭州”。

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提高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十二五”时期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围绕建设网络化、组团式、现代化大都市目标,按照“优化布局、提升品质、突出重点、统筹发展”的思路,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加快形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努力建设全省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加快建设生态型城市,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当今世界,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生态文明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生态型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扎实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支撑体系,加快建设以绿色、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型城市,彰显山水园林城市特色,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打造“生态杭州”。

加强文化名城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要把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入实施“软实力提升”战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加快建设和谐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化创新力度,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快打造“人文杭州”。

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学习强化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推动“十二五”科学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杭州市委在认真分析研究后认为,立足于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着眼于国际国内竞争的新态势,杭州“十二五”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应主要来自改革、开放、创新、学习。可以说,抓住了改革、开放、创新、学习这四个关键词,就抓住了杭州“十二五”发展动力之本、活力之源。

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十二五”时期是改革的攻坚期,不加快改革,转型就很难;不加快改革,就可能贻误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精力,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力求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扩大开放。开放是强国之路,也是强市之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任何国家、任何城市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将发生深刻变化,对外开放进入由出口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并重、由吸收外资为主向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的新阶段。我们要适应新变化、新要求,发扬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实行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推进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事实一再证明,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创新最强大的动力。新的技术一旦确立它的主导地位,就会对传统技术和产业造成所谓的“创造性破坏”,原有的技术装备和生产能力将无情地被替代、被淘汰。我们要以杭州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契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创新为重点,以文化创新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使创新成为杭州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教育是基础。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加快建设优质均衡的杭州特色现代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人才是支撑。要坚持党管

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高层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促进人才、科技、产业良性互动。

加强学习。我们要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服务体系为支撑,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抓手,加快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在全社会大兴学习之风,使学习成为杭州这座城市的精神追求、文化品牌、内生动力和创新资源,使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一座为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所浸润的生机勃发的城市。

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为“十二五”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谱写“十二五”科学发展新篇章,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形成合力、提高能力、振奋精神、改进作风、团结群众,集中全市人民智慧,凝聚全市人民力量,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形成合力。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强化理论武装,深化创先争优,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推进依法治市、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加强普法教育,建设“法治杭州”。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化双拥共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充分发挥驻杭部队在杭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强化省会意识,加强与省部属单位的沟通和联系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争取他们对杭州工作更多理解和支持。

提高能力。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着力提高战略思维和把握大势的能力。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要学习借鉴一切创新成果,鼓励支持各种创新实践,着力提高干事创业和开拓创新的能力。要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把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一致起来,把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协调起来,把提高效率与体现公平结合起来,着力提高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依法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着力提高协调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提高应急决策和危机处理能力。

振奋精神。要有决战决胜的信心,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有力的工作举措,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有干事创业的激情,始终坚持事业为上、责任为重、工作为先,敢于负责、敢抓敢管,直面矛盾,敢于担当,善于破解难题,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中。要有实干苦干的精神,在实干中谋创业,在实干中求进步,在实干中锻炼队伍,在实干中转型升级。要有创先争优的责任,把创先争优作为我们最大的担当、最大的责任,努力创造无愧于杭州人民的实绩。

改进作风。作风问题,关系事业的成败。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要高度负责、甘于奉献,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责任意识,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要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扑下身子抓工作,把心思放在抓工作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上,把小事做精、大事抓实,多做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努力使每一项工作都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的检验。要一抓到底、善始善终,既要有思路、有部署,又要抓实施、抓落实,建立健全抓工作、抓落实的责任制,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密切跟踪工作进度,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抓住工作目标不放松、落实措施不放松、解决问题不放松,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出成效。

依靠群众。完成“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过细工作。

作者:黄坤明

市场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经济论文 篇2:

大力提高政府科学治理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党的十九届四种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加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它向全社会传递的强烈信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设,关乎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有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现代化的国家治理制度保障。而这一整套的国家治理制度是能够形成内在统一、相互联系、科学而缜密的统一体,将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

《决定》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为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路径。《决定》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好市场形成价格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等的作用。同时,要加强政府监管市场、引导市场预期、反对不公平竞争、维护生产者消费者正当权益等方面制度建设,切实提高政府的制度执行力和科学治理的水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就是要培育、形成健全能够客观、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变化、真实而合理的市场定价机制、活跃而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就是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思想上更加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行动上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市场形成商品和服务价格是市场经济体系和市场机制的核心。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市场价格的形成有赖于企业、个人消费者和政府的相互博弈”。在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决定商品和服务价格,消费者根据市场价格和消费偏好选择商品与服务消费,但前提是市场要公开、透明和比较充分的信息披露和市场竞争。之所以要求政府参与市场形成价格的博弈,是因为市场存在缺陷。一旦出现市场信息不透明、竞争不公平,容易产生市场垄断、不公平竞争,破坏市场运行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政府需要发挥守夜人的作用,及时进行矫正和干预。这就要贯彻落实《决定》关于“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迅速提高政府监管市场、推进公平竞争的执政能力和科学水平。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时发生的诸如食品药品安全、超市摊位垄断租售、生产销售假冒商品、缺乏有效监管的奇高的奢侈品价格等问题,都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政府监管市场、反不正当竞争、保护合理合法竞争等治理能力不够强、市场经济治理水平不够高。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就要在充分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经济法则的基础上,加快健全、完善政府监管市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矫正市场失灵、引导市场预期、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切实提高各级政府的制度执行力。通过制定国家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其落实战略与规划实施的年度发展计划,引导市场投资、经营活动方向,指导市场主体理性、科学、有效配置资源,保障和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市场效率不断提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大力提高政府科学治理经济的制度执行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果有了好的制度而不能得到得有效贯彻执行,制度就成了“花瓶”和“空中楼阁”。如果有了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而在执行中被“割裂”“肢解”、有选择地执行,就会造成制度破损、损害社会运行秩序,带来“破窗效应”,进而损害制度和政府的公信力。这种情况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屡见不鲜。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当然,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制度建设与完善永远在路上,什么时候都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工作,不断地健全、完善、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应该看到,当下除了制度建设还不健全、不完善外,更为突出的是制度执行缺位、错位、越位的问题。制度执行力不足,已成为影响国家治理效能的“短板”。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徒陈空文、敷衍以对,急功近利,打折扣、搞变通的情况仍然大量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执政随意、执法随意,以权代法;以及常态性的制度、法令执行工作要以搞运动的方式加以推进等现象还大量存在。这些都是在下一步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下更大力气加以解决的。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 “要增强制度意识,善于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的要求,坚持“制度一经制定就要严格执行”的制度约束,着力提高国家机关特别是政府的制度执行力,把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三、下大力气提高政府科学治理经济的水平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重要的是要形成科学、综合、有力有效的治理能力和科学、综合、有力有效的治理水平。下大力气提升国家机关特别是各级政府机关的制度与政策执行力,关键是要下大力气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科学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科学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最终将体现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效率上,以及执行制度的客观、公正、公平、合理合法性上,体现在调动和激发各类经济主体发展经济的活力上。

目前,我国很多领域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遵守和执行制度,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在统筹协调治理经济建设、市场管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客观、片面性、主观随意等情况。例如,适应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是推进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意。不是以牺牲发展甚至是破坏生产力发展去保护生态环境,而是要求各地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推动生态坏境保护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机协同、相互促进。能否做到和做好这一点,将是新时代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检验。《决定》在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制度建设要求的同时,还提出了“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制度建设要求。这个要求是全面的、客观、准确的,也是辩证統一的。

多年来,我国在贯彻环境保护上有偏差。早些时候是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破坏者很少承担责任,因而才有祁连山污染、破坏自然生态违规建别墅群的问题。近些年随着执法刚性加大,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的情况有所减少,但又出现了一些不尊重经济发展规律、不能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及简单粗暴执法等一些偏颇现象。例如,在临近水运条件发达、水运交通方便的地方建设发展重化工业,是符合生产力布局和运输发展规律的选择,也是降低生产运营成本的经济选择。但是,为了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很多地方不是通过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合理划定和规范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约束下的建设和生产边界,而是简单地采取“一关了之”或者搬迁转移等做法,造成经济发展损失、产业链条破坏,使经营者和国家利益受到损失。再比如,今年以来市场猪肉价格一涨再涨。其原因除了非洲猪瘟影响,也与一些地方片面强调养猪业污染环境而简单地采取强制关闭养猪场、清除养殖户有关。这些做法缺乏系统性思考,部门之间在制度和执行政策上缺乏有效的协同配合。也可以说是治理方法不科学、执行力水平不高的一种表现。

四、切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提高消费对经济稳定发展的支撑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发展趋势,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势,不断提升党和政府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治理能力和驾驭能力,科学有效地推进更加均衡、更加充分的、更加和谐的、更加科学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决定》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说明收入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也说明分配制度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稳定、和谐进步进程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也进一步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经过近40年高速增长之后,重新进入常规增长时期;随着较长时期的超常规投资增长和入世后爆发式的出口增长出现趋势性变化,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投资需求减弱与外需下滑,使中国经济回到了以消费增长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最终消费比重曾经有24年占到60%以上,最高的是1983年为66.8%。最终消费的比重从2003年开始下降,2010年降到最低为48.5%,其中居民最终消费比重为35.6%。2011年起,最终消费比重开始缓慢回升,2018年回升到54.3%。但这一比重仍明显偏低,说明我国消费需求不足仍然是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短板。消费需求不足,主要是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支付能力不足。最终消费比重过低,一方面说明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曾经出现过偏差,另一方面也说明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制度执行存在问题。2003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79,2012年为0.474,2017年间为0.467。我国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对居民消费倾向形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有学者分析,城镇10%的最低收入家庭,消费支出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高达93.5%,而10%的最高收入家庭消费支出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仅为59.8%。在我国最终消费结构中,居民最终消费的比重一直很低,2018年才回升到39.4%(这是2005年以来最好的),政府的最终消费支出比重接近15%,政府最终消费比重偏高对居民消费形成了一定的挤出。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房地产价格和房地产市场畸形发展对居民消费产生较大挤出。近十多年来,我国城市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而居民收入水平相对于房价水平明显偏低。国际上一般认为5倍以上的房价收入比就是极度不可承受的。2018年我国5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却是居民收入的11.4倍。不断上涨的过高房价,致使城镇居民购房支出大幅增加,并拉动购房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据统计,在银行新增贷款中,房地产贷款的比重2014年为28.1%,2016年上升到44.8%,2017年在国家不断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情况下仍然高达40%。购房贷款大幅度增加直接导致居民负债杠杆率上升。用居民部门债务与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行比较,2017年我国居民负债的杠杆率高达110.9%。高昂的购房负担和债务偿还压力,影响市场的即期消费和预期消费。有学者指出“中国居民部门的债务压力不断加重,已经成为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为此,要“采取措施遏制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势头”。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在投资增长不振、进出口增长大幅下滑的情况下,需要稳健的消费增长来支撑经济增长,但消费增长的势头也在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由3月份的8.7%滑落到10月份的7.2%,环比增长率逐月下降。说明居民收入增长受滞,收入增长预期不看好,居民消费支出边际能力下降。继续下去将会拖累明年的经济增长。明年在经济工作安排上,应该在稳定经济增长中更加重视稳定扩大国内需求,尤其要在稳定扩大居民消费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要更加突出稳定和扩大就业,保证居民收入稳定增加;要结合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较大幅度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发展,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促进房价回调,通过一定的有效政策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刚性住房需求,严控投机性购房和炒房;稳定消费市场预期,增强消费市场发展活力,合理引导长期市场消费增长预期,较大幅度提高居民最终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本文摘自作者在十七届中国改革论坛上的发言,内容有刪节)

作者:韩永文

市场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经济论文 篇3:

开创新形势下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新局面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6位跃居世界第2位,在全球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占3.4%提高到2010年的占9.5%;货物进出口总额从世界第8位跃居第2位,其中,货物出口额2009年和2010年已连续2年成为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的比重达到10%,其他许多经济指标在国际上的排位显著进步。2010年我国人均GDP接近4400美元,首次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国有效应对世所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时期,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到30%,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做出重要贡献,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面向“十二五”和到2020年的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面分析判断把握这一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准确把握国际国内新形势,开创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新局面。

一、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008年9月以来,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规模最大、破坏力最强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在经济和非经济多重因素影响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曲折,各种变数迭生。全球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日益激烈,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以及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愈发突出,由于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国际经济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显著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主要发达国家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国际金融危机凸显的不合理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金融货币体制机制,改革进程步履蹒跚;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有待突破,艰苦培育、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任重道远;总量庞大的国际金融“有毒资产”,在许多发达国家巨额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的掩盖下暗流涌动,不仅尚未得到全面有效清理,而且财政赤字高企和政府债务不断增加,后患不容低估。全球通胀压力显著增大,粮食、能源、矿产和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振荡,已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且金融投机因素不断增强,加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复杂程度。中东、北非乱局继续蔓延和剧烈动荡,大地震、海啸和7级核事故使日本经济加剧衰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深化和发酵,已从希腊、爱尔兰,蔓延至葡萄牙,危及西班牙……这些都进一步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新兴经济体通过扩大公共支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海外并购,带动和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增长,整体实力显著上升,成为一道靓丽的国际风景线,但在大量投机性国际资本流人的冲击下,通货膨胀、资产泡沫、本币升值以及经济转型、贫富差距、出口市场竞争激烈等困难和障碍,也给新兴经济国家下一步发展带来新的考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稳定增长,金融运行平稳,资金供给充裕,财政收入良好,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链配套齐备,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综合实力日益加强,国际竞争力稳步提高,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紧紧抓住并充分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多谋善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全球战略视野坚持施行长期政策举措,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推动我国在世界经济结构、治理机制和未来发展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中,努力占据主动和有利的地位。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我们在取得占世界GDP生产的9.5%、对近5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达到30%的巨大成绩的同时,也消费了全球一半左右的钢铁、水泥、煤炭和10%的石油等。中国在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为全球生产物美价廉产品的同时,大量消耗着宝贵的能源资源,也影响和损耗着自身脆弱的生态环境。一些发达国家为遏制我国的发展,在节能、环保、低碳技术方面实行技术限制和垄断,并要求我国承担超过承受能力的所谓环境和气候变化“责任”。10年前,在面对严峻挑战和诸多困难的条件下,我国政府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和知识产权等领域,做出了广泛而深远的承诺,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成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成绩斐然。随着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积聚,我国30多年来快速发展中曾经有效利用的一些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在创造世界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产生的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居民收入分配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因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做出重大调整,完善对外开放模式和体制政策。要深刻把握当前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国际经济分工格局变化与国际经济治理和全球金融货币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趋势、新特点、新变化,充分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注重统筹和切实协调好加强全球经济合作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要有效突破发达国家垄断和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把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更好结合起来,加快提升我国重大科技研发和创新水平。要坚持处理好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的关系、扩大进口和稳定出口的关系、扩大对外投资和有效利用外资的关系,切实改善消费、投资、出口的关系,着力加强以改

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推动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同时,要加快完善国际经济合作与互利共赢发展新模式,突出加强与新兴经济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全方位互利合作;在国际事务中提升参与度和话语权,在全球经济复苏及其治理改革、国际金融货币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中,发挥整体作用和实力影响,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长期经济安全。这些年来,我们通过学习世贸组织规则、熟悉规则、遵守规则,已成为规则制订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通过清理30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平均关税从15.3%降到9.8%,开放了10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企业面对市场不断开放和关税大幅下调的压力,经历了艰难和痛苦的调整过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成长,竞争力逐步增强。在我国由贸易大国、经济大国向贸易强国、经济强国转变的进程中,企业还要经历更加艰苦的磨砺和淬变,要通过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网络的出口企业和著名品牌,增强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完善和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这是对外开放有力助推我国发展方式转变,迈上新台阶、达到新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须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实现“十二五”以至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根本要靠科学技术,关键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当前,国内与国际相联,发展与转型交织,机遇与挑战同在,如何更高水平地实现对外开放环境下的自主创新,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各方面必须深入践行的大问题。国际上通常将专利技术的拥有量作为区分制造和创造的标尺。有了专利以后,就可能有新的商品出现,有新的商标、品牌诞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我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的专利国际中请量超过1.2万件,排名已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当年授予境内专利权71.9万件,授予境内发明专利7.4万件。到2010年底,全国境内有效专利数为173.2万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23万件,分别是2006年的3.5倍和3.6倍。应当说,“十一五”时期我国在专利领域取得了重大进步。专利数量的持续增长,反映出我国自主创新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差距也十分显著。另有资料显示,当今世界共有名牌商品约8.5万种,其中90%以上的名牌属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世界名牌占全球品牌量不到3%,销售额已占到50%左右。而在世界前100位的著名品牌中,没有我们生产出口商品的,或是产品占世界市场比重较大的那种品牌。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在品牌建设上还有很大差距,也与作为世界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应当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成就显著。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20%,对外贸易带动的就业人数平均在0.8~1亿人,其中的三分之二来自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出口不仅关系经济增长、城乡协调发展,还关系劳动就业和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未来一个时期,继续发挥对外经济在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重在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努力保持进出口稳定平衡增长,使对外经济更好地为实现宏观经济和调控目标服务。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在大力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网络的出口企业和著名品牌,进一步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增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使出口贸易继续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新的历史阶段,必须充分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功能。要有效扩大进口规模,促进国际贸易收支基本平衡。不断优化进口结构,增加进口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能源原材料,加大促进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技术和设备进口,加快健全战略资源进出口调控储备机制。着眼于改善进口结构,坚持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服务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致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全面进步,切实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对华贸易逆差较大的美欧发达国家放宽出口管制,为促进双边贸易平衡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要适度调节不同档次消费品的进口,适应国内多层次消费需求。促进从最不发达国家和主要顺差来源国增加进口,逐步改善贸易不平衡状况。

四、推动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更好更快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有了较大发展。据商务部统计,2003~2009年,我国对外投资存量增加了7.4倍,为2500亿美元。2003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仅28亿美元,2009年,达到480亿美元,占全球的5%,累计设立境外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59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的56%,成为世界第5大资本输出国,已连续数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但对比发达国家,我国仍存在明显的差距。近年的境外投资合作,虽投资结构已有进一步改善,主要集中于资源开发和加工制造业,但在第三产业的投资中,贸易、房地产、旅游、餐饮等传统投资项目仍占较大比重,金融、保险业投资较少。近年的技术密集型项目投资有增长趋势,并购和新建了若干高科技企业,境外开设的研发中心也在增加。但总的来说,我国对外投资并购高科技企业仍然较少,对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带动力不强。当前,跨国收购、兼并已成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而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往往缺乏灵活利用各种投资方式的能力,对投资国的法律法规研究不足,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投资方式式囿于单一,不利于我国对外投资的持续健康发展,“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宏观指导,从“引进来”为主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协调发展,实现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的基本平衡。要科学制定全方位“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和顺应国际经济结构与国际经济分工格局的变化和调整,进一步明确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定位,加强对境外投资合作的统筹规划指导,扬长避短,互补互利,合作共赢,充分利用全球生

产要索,鼓励企业跨国经营,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要用好用活外汇储备,向境外转移成熟技术装备和产能,鼓励有实力、有信誉、有竞争力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开展海外并购。要完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扶持政策措施,加强境外投资和经营能力体系建设,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简化审批手续。要大力培养海外国际经营人才,着力加强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扩大农业国际合作,办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质量,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投资计价结算中的使用,健全投资促进和保护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投资风险。要积极实施经济互利合作,开展有利改善当地民生的合作项目,巩固与发达国家的投资合作关系,多种方式扩大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对外援助和经济技术合作,探索贸易投资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对外援助相结合的发展新模式,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和合作空间。譬如,近10年来经过几次修订的美国《非洲增长和机会法案》(简称AGOA),是美国向所谓符合条件的撒哈拉以南非洲37个受惠国家赋予的2000年至2015年单方面市场准入。该法案超过了美国普惠制(简称GSP)条件下的贸易优惠,GSP允许129个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4600多个税号的商品免关税进入美国市场。而AGOA在免关税进入美国市场的商品清单中,增加了1800多个税号的商品,使得符合条件的商品达到6400多个税号。这为我国企业在这些南部非洲国家拓展市场、发展经贸业务提供了很多机会。国内已有一些电子、纺织等加工制造企业,投资非洲设厂,当地销售,也可出口产品到美国。这既有利于国内成熟产业的转移和升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个球经济失衡带来的困难。当前,南南贸易和投资正在全球范围呈现迅速扩大趋势,据亚行一份研究结果显示,南南贸易的份额,已从1990年占全球贸易的约7%提高到2009年的17%,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在其中占到3/4。以我国为代表的亚洲和拉美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经济发展的出色表现,为全球经济贸易的平衡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南南国家经济贸易投资合作,将越来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发挥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必须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从无到有。从经济领域而言,对外开放从利用外资起步,成效十分显著。截至今年4月,这30多年来我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已超过1.1万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是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华侨回国投资。2010年,当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57.4亿美元,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市场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市场之一,2010年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的《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当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位居全球第二位,已连续18年位居发展中国家之首。未来一个时期,面对全球经济分工合作竞争新趋势,我国利用外资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因势利导,突出重点,重在实效。从指导原则来说,第一,科学引导外资投向,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利用外资要以我为主,择优选资,着眼于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二,加强和汲取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重在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重在推进自主创新,重在对先进跨国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取长补短,学习国际先进的金融、物流、营销、法律等现代服务业管理经验,在与外商的合资合作中,加快中国跨国企业的成长壮大步伐。第三,要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相结合。我国是一个拥有13.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均发展水平落后、资源不足,生态环境欠账多,这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国情,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与此密切相关。把目前一些发展过程中的压力,转变为未来长期发展的基础和潜能,首先要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完善人口发展政策体系,切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其中,譬如怎样把吸收外资与我国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发挥潜在智力优势结合起来,使外商投资中国,与我国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相统一,使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真正成为我国的最大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就是实现我国今后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的一个大课题。因此,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要从这三个方面下工夫,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吸收外商投资更重要的目标。从具体政策导向来说,要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农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稳步开放教育、医疗等领域。积极开展中外企业研发合作,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区域和全球研发、运营、物流总部,支持外资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引导外资为国家的自主创新、产业技术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服务,更加有效地发挥外资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方面的新作用。要依法规范外商投资企业运营,提高外商投资的技术和管理溢出效益。不断完善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是首要的方针必须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陆地边界22000多公里,海岸线18000多公里,周边国家近30个,直接接壤的邻国15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长期占外贸总额的60%以上,占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70%以上。一方面,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发展势头日益加强,中国的持续发展给周边带来互利共赢、合作发展机遇;周边的发展和稳定,也使得我国从中受益。同时,周边又是我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是我们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外部屏障。一个合作发展、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周边正在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地区,是进一步加快沿边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也是“十二五”时期我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区域布局上的新重点。要制定和实行特殊的开放政策,发挥沿边地缘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沿边开放,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促进和推动解决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要加快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和重点

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加强基础设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改善我国与东盟、中亚、西亚等国家和地区陆路连接的瓶颈状况,发展面向周边的特色外向型产业群和产业基地,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建成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把新疆建成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把广西建成与东盟合作的新高地,把云南建成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扩大和深化同周边各方利益的汇合点,改善和优化我国对外经济空间布局,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和口岸经济,加强人民币国际计价结算在周边国家(地区)贸易、投资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的作用,发挥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交流互动的新优势,加快把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末端,转变和提升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不断提升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同时,要坚持陆海统筹、协调发展的方针,进一步促进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加快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七、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改革和加强国际与区域合作机制建设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二十国集团平等协商、共同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二十国集团成员既有发达国家成员,又有发展中国家成员,代表性较为均衡。要继续在二十国集团框架下开展对话与合作,不断完善二十国集团机制,使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国际经济治理机制和金融货币体系改革,应当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的原则,坚持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金融新秩序的方向,努力营造有利于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环境,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针对那些有关中国快速发展的务种言论,包括“人民币汇率”、“顺差国”、“债权国”、“储蓄国”、“能源消费大国”、“二氧化碳排放大国”等所谓“国际责任论”……我们要积极细致做工作,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建设性的方式和对方理解的语言,加强务实沟通,平等协商化解,妥善处理矛盾。要进一步阐明我国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对于促进国际经济复苏和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的积极意义。我国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稳定人民币汇率,是对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和负责任的体现。那些放任本国货币贬值、一味采取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以邻为壑的国家,应该真正反省自己的做法。中美贸易统计中的所谓中方顺差额,是由60多年前“二战”结束后确定的国际贸易标准统计制度带来的。这个旧的统计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反映当前国际经济分工和经济贸易格局的变化,全球化背景下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在现存的国际贸易统计制度中,贸易双方的实际利益已被严重扭曲。这个旧的统计制度反映出的所谓巨额“顺差”、“逆差”,已不能真实体现贸易双方所获得的实际贸易成果和比较利益,现存国际贸易统计制度迫切需要改革。就连WTO总干事法国人拉米,也已认识到所谓中美贸易不平衡的虚假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现行国际贸易统计制度的落伍和不合理。实际上,中美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额已增长150倍,达到3853亿美元。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我国已连续9年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中美经贸关系是互利双赢的,保持健康稳定的中美经贸关系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世界上也处于较低水平,发达国家多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作为追赶型经济大国,苛责中国具有明显的不公正。况且我国已采取强有力的行动应对能源和气候变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国际经济关系,开拓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新局面,不断化解外界对我国发展的忧虑和阻力,阐明我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积极意义,必须进一步增强政策透明度,积极争取更多话语权,有效参与国际经济治理机制改革。要继续通过多边机制、高层互访、政经对话、高峰论坛、学术交流、大众媒体等多种途径和多双边渠道,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有效应对和化解各类摩擦,团结新兴经济国家和更多发展中国家一道,在改革国际经济治理中,共同反映合理诉求和利益,多方阐述正面立场和主张,推动国际经济治理机制朝着民主化、科学化办向演变,体现国际经济新变化、新趋势、新格局的要求,以利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在推动建设二十国集团机制、积极参与多哈回合谈判、完善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合作机制等的同时,要进一步大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充分发挥中国一东盟等已建成的自贸区的作用,重点深化与亚太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加快推进与海合会、澳大利亚、南部非洲关税同盟5国及与一些欧洲国家的自贸区谈判进程,加快推进与印度、韩、日等国的研究和推进力度,力争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

围绕上述几个方面,通过持续不懈地工作,努力为我国“十二五”时期和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作者:张松涛

上一篇:新经济中的知识经济的研究论文下一篇:金融危机企业防范策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