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外语教学论文

2022-04-16

【摘要】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外語教学中,课程思政是时代要求,在新文科背景下怎样在外语课堂实施课程思政呢?本文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对外语课程思政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外语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外语教学论文 篇1:

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以高校外语教学为重点进行阐述,以高校外语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现状为主要依据,从建立具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激励评价体系、挖掘充实专业内容、对教材的深刻挖掘、对课程体系的创新几个方面分析高校外语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其目的在于提高外语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推动我国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学;思政教育

1高校外語教学融入思想教育的现状

1.1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重视

现阶段,大学外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由对应教师开展教学,同外语教学并无关联。所以,大部分外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都较为重视外语语言的综合运用,并没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定位和实施教学目标时,就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在教学当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

1.2思想政治教育有待加强

外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教材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更是同社会需要具有密切关联。从我国现阶段外语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不充足,教育素材有待增加,尤其是需要重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现阶段,大部分高校选择的教材都具有较高专业性,其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并不是很充分,从而导致英语课堂很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1]。

2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2.1建立具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

大学生选择外语专业的原因,同自身背景与需求具有密切关联。针对此,高校就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在教学活动当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以,为了能够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就需要先提高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与文化素养。

(1)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而且教师自身代表着学校与国家的政治立场。但从当前高校外语教学开展的情况来看,各个高校由于专门设立了思想政治课程,每一个专业都有专门的辅导员与班主任。所以,部分外语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都会存在思想政治同本专业课程没有任何关联,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并不是外语教师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观念。此种观念的存在,加上部分教师自身政治水平具有一定限制,从而导致外语课堂当中并没有充分反映出思想政治。高校外语课堂渗透德育教育,是我国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与我国未来发展具有密切关联[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教师的教学活动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所有的高校教师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承担起育人职责,都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针对此,外语教师就需转变自身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当中融入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堂当中,教师需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积极了解国内外政治形势,在课堂讲解理论知识时,适当融入政治时事,让学生对政治时事有基本了解,并且明确外语同德育之间的联系,更加积极地探索学习知识,从而充分满足社会发展基本需求[3]。与此同时,注重课程创新,采用不同的方式将德育渗透到外语课堂当中,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

(2)建立激励评价体系。高等院校各个专业当中的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以教师都兼有育人职责。针对此,广大教师就需要端正自身态度,提高自身责任感,言传身教,以自身传统的美德、品质等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本。

根据我国制定的相关政策规定,各个高校需要对这些政策进行充分理解,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激励评价体系,重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外语教师的评价,不仅仅需要重视专业教学质量,还需将思想政治素养作为其中的一个评价内容,从而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如:教师在评定职称、评奖评优等制度当中,可以适当对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量化。如果有老师思想政治存在问题,那么就可以采取一票否决制,不考虑其评优评奖[4]。现阶段,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较为重视课程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评价。针对此,需要同时建立学生思想政治评价体系,将定量与定性进行有效的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量化专项划分,制定个性化评价,将思想政治评价作为考核当中一项内容。

2.2挖掘充实专业内容

在课堂教学当中,教材在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外语专业的教材不仅仅承载着理论知识内容,还包含了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1)深刻挖掘教材内容。在外语专业教材当中,其中包含较多国外课文。而受到相关体制因素的影响,教师不应只关注教材当中的知识点内容,而忽略了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针对此,教师就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深入挖掘教材当中的知识内容,从而促使学生道德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培养出专业素质型人才。在外语课堂当中,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水平,仅仅是完成了教材目标的一部分,教师更是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外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在教材中涉及到节日的内容时,春节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堪比圣诞节对西方的文化意义,但是很多教材将较多的篇幅用在描述春节文化的风俗习惯等,但是对这些风俗习惯的成因以及其随着时代发展有怎样的发展并没有进一步探讨。除此之外,可以补充一些外国人看待中国这一传统节日的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反思和审视自身传统文化。经过一系列口头和书面的训练后,学生不仅仅注重提高自身外语技能水平,更是深刻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积极发扬我国传统文化[5]。在外语课堂当中,还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设计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教学目标当中,让外语教育和思政教育两者相辅相成,更好地融合。

(2)创新课程体系。从我国各个高校的教学情况来看,思想课程主要指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关键途径,而课程思政关键就是转化教学体系。课程思政的应用,能够突破传统德育教育具有的局限性,突破各个学科之间所具有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并且将这教育目的貫穿到专业课程教育当中。而且,在开展专业课教学时,更是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其中,注意拓展专业课内涵,外延专业课知识,构建具有良好整体特点的思政体系[6]。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创新课程体系,进一步提高外语专业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延伸外语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转变传统专业教学方式,深入分析学生知识层次,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3)改革教学方法。为了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就需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进行全面考虑。当学生步入到高校校园之后,代表着学生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步入社会,所以心智并不成熟。针对此,教师就可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其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以各种形式用英语来描述问题、分析问题、表达立场、陈述利用,为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奠定基础[7],同时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政教育。

3结语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高校外语教师是课堂当中的引导者与指挥者,应该全面落实教书育人的责任,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在外语课堂当中融入思想政治,探讨分析教学内容,探索其中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遵循相关基本原则,合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知识,在提高学生外语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就需将教材当中同德育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层挖掘,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内容上将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并重,促进外语教育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中国文化情怀和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刘红梅.高校外语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1):83-84.

[2]石丽娜,余叶盛.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深入展开[J].海外英语,2019(23):112-113+137.

[3]刘静.思政理念观照下的高校外语类课程体系构建与探索[J].英语广场,2019(7):85-86.

[4]杨清玉.大学外语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21(1):103-106.

[5]王静.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8(51):27-28.

[6]张爱文.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途径探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33(18):17-22.

[7]柳逸青,王鑫,刘晓,等.高校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剖析与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18(6):141-143+146.

(责编:杨梅)

作者:许明

思想政治教育外语教学论文 篇2:

新文科背景下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探究

【摘要】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外語教学中,课程思政是时代要求,在新文科背景下怎样在外语课堂实施课程思政呢?本文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对外语课程思政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新文科;外语;课程思政

【作者简介】华立群(1976-),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二语习得。

引言

新文科是指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目的是建立综合性的学习体系,它区别于传统文科的主要特点是国际性 、跨学科性、前沿性和理论性。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是时代要求。新文科背景下,外语课程思政是在了解外国语言文化的同时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一种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资源不断丰富,学生知识渴望和接受能力也日益加强,对知识的获取渠道日益增多,各学科联系紧密且界限逐渐模糊,新文科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和人才培养要求,对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文科”的提出

“新文科”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希拉姆学院( Hiram College) 在2017年提出,指将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实现各学科交叉,实现文科内部以及文科与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融通。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包含新文科在内的多个新学科建设。新文科试图打破专业壁垒,培养能够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需求,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人才。具体到外语学习,学生既要具有外语的语言技能,又要有国际竞争力。本质上,新文科是对现代高等教育知识精细化、专业化和学科化的反拨。新文科的提出是我国大学文科教育发展的新契机,同时使外语教学面临新挑战。

二、外语课程思政必要性

教育部在2017年正式提出“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内容重点和工作安排。课程思政要求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育人职责、发挥育人功能。文秋芳将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解读为:“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

外语课程思政引领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外语课程本身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外语材料,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政治、文化、风俗等内容,这些素材也涵盖了思政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外语课程在发挥其语言技能培养、知识文化传授的功能的同时,更应发挥价值引领功能。英语教师应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国内国际时事新闻、国学经典等思政元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坚定文化自信,从而使其更加尊重其他文明,对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更鲜活、更深入的理解。

笔者对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课程思政进行了研究,在外语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途径和课程组织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将价值观引领融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推动“立德树人”目标在教育课程中的落实与发展。外语课程既要向学生传递外语知识与技能,更需要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时代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促使学生继承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自身努力奋斗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课程思政”指的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在高校所有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政教学,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塑造,并对其进行人格方面的培养。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适时提出,有效地结把“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教学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但是当前外语课程思政实施起来存在很多问题,如不能很好地理出思政元素或者生搬硬套思政材料,就不能把教材和思政有机结合起来。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是新文科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新文科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外语教学相融合的结果,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那么怎样实现这一目标,怎样有效地把外语课程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值得探讨。

1. 结合现实背景和国际国内事务进行思政教育,在了解世界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能接触到海量信息,教师要不断扩大自己的信息量和知识储备,否则将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教师。教师需要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要结合当前国际或国内状况,提取彰显民族力量的时政新闻,把课文内容与之顺理成章地结合起来,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笔者曾注意到由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文忠教授创建的公众号“赋全增能型外语教学”有一篇文章曾就《新进阶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以下简称《综合教程》)Unit 1 “Living Green”进行讲解时,引用习近平主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和浙江安吉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先进事迹(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作为思政材料(公众号:赋权增能型外语教学,2021.5查阅),让学生了解中国在环保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在国际环保事业中所贡献的中国力量。在讲解《综合教程(2)》“Making Movement in China”这个单元时,笔者曾引用华为技术创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华为在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力,了解我国当代的科技力量对世界的影响。笔者记得分享这些内容时,学生们讨论得很热烈,大多数学生都乐意分享自己的见解,而且从这些年轻的学生身上笔者看到了一种民族自强的力量。虽说在讨论这些问题时,学生的口语表达并不顺利,但这丝毫不影响整堂课的思政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激发了学生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增强民族自信心。外语学习中常常会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往往在比较中进行跨文化交际。在学习《综合教程2》中的“Studying Abroad” 这个单元时,作者赵轶璐在写到自己作为耶鲁大学新生被校方要求读西方经典时,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政教育:1.中国古代有哪些知名哲学家他们有哪些学说。2.讲述自己最崇拜的曾留学海外的科学家的故事以及他们深深的中国情谊。3. 怎样才能避免人才外流的现象。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引用了孔子、老子和庄子的经典著作,告诉他们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思想之本,读经典可以了解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根本。鼓励学生多读中国古代经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在分享第二个问题时,大家觉得在面对国内留学的热潮,大家要保有一颗中国心,“师夷长技以制夷”,让自己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从而回国后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好多学生讲到了钱学森、施一公等科学家的事迹,深深为他们的爱国精神感动。同时他们也觉得中国应该从晋升制度、工作环境以及福利待遇等各方面吸引人才回国。年轻的学子们热烈地讨论着,笔者感觉中国的年轻一代正渐渐成长为有力量有担当的一代,这正是思政教育的目的。

3.把正确的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做文化的传播者,不仅教授外语语言知识,还能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新进阶大学英语口语2》第二单元“Friendship”时,有一篇课文讲述了《送别》这首经典歌曲的创作背景,课文揭示的是李叔同和许幻园两人的珍贵友谊。笔者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了思政教育:(1)你最难忘的友谊。(2)你觉得大学期间男女同学之间有没有真正的友谊。(3)怎样看待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友谊。在讨论这些问题时,笔者讲到了Campus Love(校园爱情)这个学生们很感兴趣的话题,希望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正确的价值观和爱情观。近年来中国加大对非洲一些国家的援助,因此与许多非洲国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讨论“friendship”这一话题时,笔者让学生从友谊的价值(values)、品德 (virtues)、患难之交(friends in need)等方面切入, 引导学生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友谊。然后笔者让学生联想到如下话题: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不遗余力地帮助需要帮助的国家,这正是建立真诚友谊所需要的品质(virtues)。中国近年来加大对非洲一些国家的援助,此举获得了非洲人民的强大信任,于是与非洲國家建立了兄弟般的感情,这正是友谊的价值(values)。中国是个有担当的国家,永远都不会称霸,只会帮助需要帮助的国家(friends in need)。笔者认为,课堂上的这些内容不仅让学生了解到友谊的重要性和建立真正友谊所需要的品德,还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越来越幸福。这种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结语

作为外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外语的优势, 用开放的胸怀和眼界,了解、理解、欣赏、学习、吸纳世界文化中的德育精髓和优秀品质, 同时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与时俱进、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人,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地实施思政教育,培养出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2):47-52.

[2]胡开宝.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理念与路径[J].中国外语,2020(3):14-19.

[3]吴斐.新文科视域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理念、原则与构建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2):75-78.

作者:华立群

思想政治教育外语教学论文 篇3:

高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策略研究

[摘           要]  高校外语教学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意在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高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能够很好地契合当前思政教育实际,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拥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关    键   词]  高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策略

课程思政是在高校不同科目中贯穿思政教育理念,能够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不仅能通过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达到传授知识与引领价值的目的,还能使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达到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作用,使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前在高校外语教学课程中,构建思政体系过程还面临诸多问题,表现为外语教学过度重视语言技能培训轻价值考量、轻中国价值观念与文化传承等,这些问题都影响了高校外语专业中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直接弱化了高校外语专业思政教育功能。要擺脱高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问题,应通过改变高校外语教学培养标准、优化外语教学教材以及优化外语专业教师队伍等,摆脱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桎梏。

一、高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外语教学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性

所谓协同,是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使不同要素进行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将系统内部元素形成合力联动,使各要素之间能够优势互补、相互协调,从而产生大于各要素功能相加的整体功能,即用“1+1>2”的效应构建外语教学课程思政体系,以达到更好的育人目标。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高校外语教学中,能使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最佳效果,为构建全方位、全课程、全过程的协同育人机制的外语教学课程思政提供有力支持。学生可通过学习本国时事政治,了解国情,进而坚定理想与信念,为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提供丰富资源,从而构建外语教学全课程育人体系教学。

(二)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今天,外语人才在各国之间联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肩负着中国了解世界文化以及世界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为此,外语人才培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要渠道,也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手段。高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注重对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经济观、文化观、历史观等方面的价值引领,在引导学生学习国外文化的同时,适当引导学生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理念[1],从而推动外语专业人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使其具有国际性特点。外语教学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能够注重学生对外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融入外语学习中,加强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用外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外语专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在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后,容易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进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同时,高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侧重于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正确看待交际双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提升学生处理好文化差异等方面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在交际中输出中国文化,进而提升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同时还培养了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高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问题

(一)教学中过于看重语言技能培养

人们的思维模式容易受到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影响,简单地将外语当作是一种技能与工具,忽视了外语教学中人文知识的传输。在高校外语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与外语实际应用技能的考查,但相对缺乏相应的道德与价值观念考量,这点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内容中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内容设置过多,而道德培养方面内容设置罕有涉及。尽管近年来为改变德育方面存在的现状,教育部门出台了相应文件,并采取大量措施,然而受到根深蒂固的观念以及长期奉行的标准影响,高校外语专业仍然以采用从知识方面衡量人才的标准,存在忽视加强学生道德修养以及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方面的思政教育能力培养的问题。

(二)教材内容设置相对欠缺

现行的高校外语教材其内容方面过分偏重于西方价值观念的推销,而忽视了中国价值观念的选择与方向。虽然教材在内容上突出了一定的人文性,但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不难发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在课文中较少,价值观念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其背后所蕴含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的不同之处。外语教材内容若过多追求教材国际化,而将外国国家经济、人文科技、地理、政治体制等内容过多设置于中国外语教材之中,减少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介绍,会导致西方政治文化意识、理念、价值观念充斥大学生思想,使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长期受到西方价值观念输出,从而出现思想偏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带来较大阻碍,也会影响思政教育扩充的教学成效,使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外语教学中的规划无法顺利实施。

(三)教学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度低

高校外语教学活动承载着教师为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其技能的全过程,是学生获取关于知识与外语信息提高和掌握外语能力、形成思想价值观念的主要渠道。外语教学活动,对外语专业大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外语技能、形成外语专业素养起着重要作用。而当前教学活动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内容较缺乏,这样的教学活动普遍存在于各高校外语专业中,大学生长时间受到西方文化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势必使外语专业大学生在西方文化思想冲击下,出现不同程度的思想外国化,不利于课程思政在外语专业中的开展[2]。

三、高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策略

(一)课程内容方面

首先,例如听力课程中,学生在听取西方国家评论时事政治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及时进行政治观教育,引导学生客观对待中西方因不同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政治立场,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教师可在相关材料选择上侧重于与中国国内相关的时事政治、国内评论报道国际热点问题及其相关内容。其次,在口语课程中,教师可适当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督促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词汇的积累与学习,在课堂上可设置传统节日专题讲解,培养学生能够流利说出中国文化的能力,从而培养能够将中国声音传向世界的外语人才。最后,写作或翻译等课程中,教师可以强化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熏陶,引导学生能够明辨隐藏在西方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通过学生的写作内容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防范西方文化不良思潮对学生思想的侵害[3]。

(二)课程设置方面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外语专业应开设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能够通过例如中国文化导论、中国文化简史等课程,将中国文化意识、中国传统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输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另外,可以开设利用外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例如将中国名著、古诗等经典翻译成多种语言的课程,通过开设这类外语介绍中国文化课程,不仅能够促进外语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使其掌握扎实的表达方式与翻译技巧。

(三)加强外语教学专业师资力量建设

将课程思政应用到高校外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具备课程思政能力。外语专业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外语教学不仅是简单的传授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及语言技巧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应更新自己对外语专业课程的理念认知,正确认识到外语专业深藏的育人价值与意义,牢牢把握教书育人的理念精神,进而提高课程思政体系在外语专业教学的可行性。其次高校應定期对外语教师进行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通过传统文化专题讲座以及制订外语教师进修传统文化的计划、建立民族文化课程培训班等形式,对外语专业教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引导外语教师深刻体验传统文化,促进教师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应用到外语教学中。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使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扮演着国家与国家之间联系的桥梁角色,也承担着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伟大使命。将课程思政应用到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是贯彻落实思政育人理念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高校外语教学应用课程思政建设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最有效措施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崔国鑫.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考与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0):37-42,77.

[2]肖玥瑢.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0(23):42-43.

[3]杜刚跃,孙瑞娟.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有效策略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4):122-126.

编辑 鲁翠红

作者:杨俊

上一篇:矿产资源危机采矿工程论文下一篇:节油技术下的农业机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