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理论学校管理论文

2022-04-19

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下,绝大多数中小学校的领导均是由于“教而优则仕”而走上学校管理岗位的,他们兼具教育教学管理者和教育教学实践者的双重角色。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双重理论学校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双重理论学校管理论文 篇1:

我国学校管理伦理研究述评

近年来,管理伦理在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中已渐渐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有人将管理伦理学视为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凸显伦理精神和道德价值也日益成为学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当前学校管理伦理的研究进行述评。

一、从学校文化的视角引申出学校管理伦理的追求

文化是影响组织行为和组织成员行为的一大重要力量,文化渗透在管理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用文化进行管理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方式的观点。在我国学校管理中,通过塑造校园文化,实施伦理管理也渐渐被一些管理者所重视。有不少学者从学校文化的视角引申出学校管理伦理的问题。认为文化是学校管理伦理的深层制约因素,同时伦理与道德如果能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群体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将直接影响学校管理伦理精神的体现,包括学校管理制度、管理行为、管理者的伦理关怀。以伦理规范和价值观去代替直接的管理,既体现了一种学校的文化,又表现为一种管理的伦理。

对于学校文化,我国大多数学者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来理解,对于将学校文化应用于学校管理,也多从以上三个层面予以分析。如。有学者认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是塑造优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考虑到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提出应当精心布置校园环境,使学校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近年来,中小学改变校园环境、塑造校园文化的例子也很多,如,为了让学校文化走进儿童心里,创设童话式主题校园、花园式主题校园等等,这些措施在某些方面固然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但是仅仅通过漂亮的校园环境和现代化设施的建设来重塑学校的文化,往往可能流于形式,过于关注校园文化的物质建设层面,在实践中也往往会走入将文化滥用和误用的误区。

在科层制管理体制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的学校管理强调的是制度管理,全校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有学者认为学校管理制度过分注重严格管理而忽视人文关怀是当前我国学校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一大伦理问题,提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人文关怀是制度文化建设的一个核心部分。日制度伦理是分析学校管理制度的一个全新视角,不少学者认为制度伦理是建设学校管理伦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充满人文关怀并富含公正伦理的学校管理制度,不但是一所学校文化的历史积淀,也是管理伦理的很好体现。学校文化的重建需要特别加强制度建设,尤其是制度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建设。这一方面表现为制度本身的公正性,另一方面更体现在人们自觉维护、自动履行制度的态度上。

就学校文化而言,如果能将对人的关怀和对善的追求作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也就是当伦理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时,那么这种伦理管理的思想将会渗透到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具体的管理行为当中并对学校教育的实践状况和效益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二、从校长个体的道德人格延伸到校长伦理角色的呼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恢复和重建学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校长负责制,突出了校长作为学校行政首长的作用,传统的科层领导模式移植到了学校组织中,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产生了一系列弊端,有学者认为在科层领导模式的运行中,领导与组织成员的互动方式基本上是一种“交易”,这种“交易式领导”所强调的规则是为奖励而做,即顺之则赏,逆之则罚。显然,实行“交易式领导”的校长是不受教师和学生欢迎的,在学校这种特殊的组织情境中也是站不住脚的。然而这样的校长和领导模式在我们现行的学校管理实践中并不鲜见,因此不少学者越来越关注校长的领导角色,呼吁校长的伦理品格。

有学者将教育管理者的伦理品格概括为三“真”:真实、真情、真诚,认为真实是决策的基础,真情是沟通的桥梁,真诚是修养的要义,并引用了布赖恩·马丁在《有特色的大学》中对校长角色的精辟定义:“校长无需成为一名律师,也无需成为一名实业家,校长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是集体才智的代表”;并认为校长和教师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同事而不看重个人的头衔”,校长及其学校的伦理管理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行为,是至善至美的影响,是流淌感情的关爱,是人文精神的熏陶与真诚无私的传承。有学者希望学校领导能正确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重视以道德准则加强自律,做到以德聚人、以德感人、以德影响人,校长要善于发挥非权力因素来管理学校,校长应该是道德人格的典范等等。

从校长个体的道德人格维度对校长角色进行伦理分析,也是比较受关注的问题。有学者将一些道德品质突出、勤恳奉献的校长实施的管理称为“人格领导模式”,认为虽然“人格领导模式”在某些方面可以弥补科层领导模式的不足,但跳不出科层领导模式固有的缺陷,并由此提出美国学者萨乔万尼的观点,认为校长的伦理管理应该是“实现学校共同利益意识及对每个人的良好愿望、承诺与职责”,领导的道德权威主要来源于教师在广泛享有共同价值、观念和理想时所产生的义务和责任。校长应当树立一种伦理管理的理念,这比仅仅关注校长自身的道德修养更为重要。还有许多学者对道德领导进行了解读,认为所谓的道德领导并不是要求校长成为一个道德方面的圣人,它更要求一种对价值伦理的关注,一种对善的追求,一种管理中的伦理导向。

关于校长的道德品质和伦理角色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和统一的标准,但无疑,成为一个伦理型的校长已成为学校管理实践的呼唤和多数人的共识。

三、从科学化的学校管理提升为学校管理精神价值的弘扬

自20世纪50年代教育管理科学论在美国诞生以来,教育管理学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门与自然科学毫无分别的学科,这种教育管理科学应该是价值无涉和客观的,其旨趣只在研究正确的决定和作正确决定的过程。这种科学主义的管理思想不可避免地渗入到学校管理的具体行为之中,学校在处理师生关系、管理教师和学生等方面刻板遵循有关的制度规范,表面上看是客观公正,其本质却是对教师、学生等管理客体的人性的漠视,缺乏基本的管理伦理精神和价值内核。有学者认为我国教育管理学界过分热衷乃至神话了“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性质与功用,认为那种试图凭借统治术与管理术、强调效率理性的科学管理将在学校管理中失去其原有的生存空间,相反,那种以对话文化理论为原则,以“理”为中心的管理将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和欢迎,关注学校管理中隐含的价值伦理问题,将是未来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并且提出今后教育管理学将从以“管”为中心走向以“理”为中心,不管什么样的理论,都将不约而同地把对道理与情理的阐释作为构

建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基点,既讲道理又充满人情味是未来学校管理的一个“道德底线”。将学校管理中的价值伦理问题作为我国未来教育管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不仅仅是受到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国外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而且也是我国学校管理实践中的诸多道德难题给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带来的重要启示。

同时,教育管理科学论主张的将事实和价值分离的理论在实践中遭到越来越多学者的批判,教育管理主观论、教育管理价值论、教育管理批判论的出现,使得我国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教育管理领域和学校管理中的价值问题。学校管理中大量的伦理问题长期处于人们的视线之外,学校管理一直处于“目中无人”的尴尬境地。有学者提到我国学校管理中忽视“人”的问题,认为在“应然”层面上我们都相信教育管理有更充分的理由需要伦理道德,但在“实然”状态中,现行的学校管理往往经不起伦理审视,以被人诟病的升学率问题为例,为了提高学校的分数,学校采取严格的甚至是非人的手段来抓教学质量,丝毫没有考虑到学校管理的伦理意蕴。也有学者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对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的伦理价值进行了反思,认为教育的育人属性这一本质决定了教育管理“不可能没有基本的价值立场和道德取向,教育管理不应当蜕变为纯粹的专业技术化和职能化的活动,教育管理的道德价值向度和公共伦理精神不仅应该成为教育管理者的实践追求,更应该成为教育管理研究的—个重要领域”。

的确,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学校管理者的一举一动,学校管理行为的实施对学生的影响都是重大深远的。学校管理比起企业管理更加需要伦理道德的关照,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学校管理忽视了“人”这个最重要的因素而引发的校园悲剧频繁发生,不能不引发我们对于学校管理精神价值内核的深入思考。学校是特殊的组织,其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学校管理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管理完全不同,精神价值追求在学校管理中无疑应该占有更大的分量,但是应然和实然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在现实中,教师和学生只是被管理的对象,学校管理者“照章办事”,学校管理制度森严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从科学化的学校管理提升到对于学校管理深层价值内核的反思和重建。无疑是弘扬和落实学校管理伦理精神的重要转变。

四、从教育管理伦理理论的倡导转化为学校管理实践道德的渗透

学校管理本身就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与浓厚的伦理色彩,学校管理本身就是一项充满道德性的事业。教育管理与人的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教育管理的教育性决定它不可能没有基本的价值立场和道德取向,决定了它不应当蜕变为纯粹的专业技术化和职能化的活动。由此,学校管理活动本身的道德价值向度和公共伦理精神,决定了精神价值和伦理标准不仅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观点,更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的实践追求。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者所秉持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的差异,有可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教育管理的实践效果。学校管理的道德目标是教育管理实践有序、有效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全球化和本土化激烈撞击的背景下。学校管理面临着各种极其复杂的挑战因素,在现实的学校管理过程中,违背教育规律、忽视个体的尊严和价值,甚至戕害生命、扭曲身心的现象比比皆是。本应该具有深厚的道德意蕴、旨在培养道德的学校本身却屡屡被指责为“道德失范”“底线失守”。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学校管理道德观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功利与权利的冲突”“效率与公平的冲突”“人治’与‘法治’的冲突”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冲突不仅导致学校管理道德失范,也不同程度上侵犯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带来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偏差与混乱,影响着学校的形象和质量。学校管理本身伦理导向的偏差是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学校管理的道德或伦理导向无可辩驳地起着根基与引领作用。学校管理道德观作为人们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直接影响着学校管理者及管理对象的行为方式。因此,改变学校管理者的观念,树立合乎伦理道德标准的学校管理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开展并加强学校管理伦理与道德相关问题的研究是改变学校管理者道德观念的基础和根本。

另一方面,学校管理的伦理价值直接影响着学校管理的效率。任何管理必然有其效率要求,教育管理也同样如此。即使由于技术理性的膨胀,教育管理的效果或效率常常被等同于成绩、奖项、升学率等各种量化的数据或指标,但教育管理的道德目标被认为在一定的意义上直接影响、决定着管理的效率与实践效益。确立学校管理的道德目标,从某种意义上看,直接降低了管理的成本。在一所缺乏基本的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缺乏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的学校,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复杂。因为,如果学校缺乏道德目标,那么人人对道德和伦理漠不关心,组织中充斥着功利的、自我中心的、利益导向的价值标准,即便是最常规、最普通的活动和任务,也会变得阻力重重,管理的成本也就随之上升。更有甚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什么事情是经过了道德检验的。管理者和领导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验证从不同渠道所获取的信息,以确证其中的真实可信部分,排除夸大与偏见成分。于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信息传递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与价值。由于信息的失真,管理者不得不通过其他途径不断地判断、佐证真伪,不断地发现、澄清信息背后的真实含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管理的外围或消耗在无谓的活动中。这样的管理活动无疑是高消耗、低效率的。“学校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人,学校管理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人作为社会的成员,只有既接受社会法律约束,又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才能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从而保证社会有序协调地运行。学校管理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管理者必须要研究和掌握学校管理中的伦理关系及其特征,引导人们在管理原则与伦理道德的双重调节之下进行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们的内在潜能,以提高学校工作的效率。”

综上所述,学校管理伦理的研究目前在我国还远远没有成熟,多数研究尚停留在观念的转变和管理技术操作的层面,针对学校管理出现的具体问题,从伦理的视角给予呼吁和倡导的较多。深层次的伦理考量和价值追问还显得薄弱,亟待更多的学者针对这一领域开展多角度、深层次的审思和探究。

作者:吴慧蕾 郅庭瑾

双重理论学校管理论文 篇2:

是领导,但首先是教师

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下,绝大多数中小学校的领导均是由于“教而优则仕”而走上学校管理岗位的,他们兼具教育教学管理者和教育教学实践者的双重角色。就理论上而言,教育教学管理与教育教学实践并不相悖,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效的创造性管理必定建立在对教育教学深刻思考的基础上的,管理本身就具有教育的功能;教育教学实践中所获得的信息又是改进教育教学管理策略、调整管理方法的重要依据。但在现实中,“熊掌与鱼翅难以兼得”,双重角色的学校领导绝没有一个纯粹的党政管理者那样的专一化——学校管理者的产生机制、教师职业的专业技术化特征及教育规律决定了学校领导的角色定位:一个称职的学校领导,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教师。这是因为:

学校管理者的本质社会角色——教师沿袭历史上的做法,结合学校工作的特点,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校尤其是基层学校都没有隶属行政系列的专门管理人员,在进行学校教职工编制核定时,也没有考虑学校管理人员岗位职数和编制。学校管理人员都是从优秀的教学人员中选拔出来的。在学校里,他们兼具两种角色,但他们的本质社会角色是教师,而不是校长、主任等。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他们的历史使命,教育教学是第一要务。如果学校管理者淡化教育教学,甚至脱离教育教学第一线而专门于学校管理,是与教师的社会角色要求相左的,也是与目前相对较紧的学校教职工编制现状相矛盾的。时下,随着入学儿童数量的逐年减少,中小学校超编的现象越发严重,教师竞争上岗势在必行。说句最实际的话,这种形势下,要成为学校管理者,更应当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否则连岗位都受到挑战,哪里还能谈及什么管理呢?

学校管理者的绩效考评角度——教师除少数地区的学校校长实行职级考核工资制,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的管理者仍旧套用教师职务工资制。在职务评定时,学校管理者仍然同其他教师一样采用着统一的考评标准:依照学历进修、教育教学实绩(如公开课、班级管理、学科测试成绩、辅导学生获奖等)、教育科研水平(教育教学论文、科研课题等)、个人综合表彰等几个板块打分,其中教育教学实绩和教育科研水平是主要考评指标。在学校管理中取得的业绩,则很少能在职评评分中得到体现。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学校领导因管理工作量大、学科教学课时不足而不能参加高一级职务评定的现象。正如一位从事了20多年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总务主任在职评受挫后的感叹:“我20年忘我的管理后勤,荣誉一大堆,抵不上一堂公开课,抵不上一篇花钱买到版面的文章。”除优秀校长、名校长(也只有校长)评选外,至于省市级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性称号的评定标准中,教育教学实绩和教育科研水平两项的评分系数则更高。试想,一个“管理第一、教学第二”的学校领导者,面对这样的考评标准,能提交什么来证明自己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呢?

学校管理者的基本管理视角——教师 学校管理,其实质就是人的管理。学校管理者的直接管理对象、基本管理视角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学校管理者要把准学校管理的方向,必须熟悉教育,熟悉教学,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这样才能给全体教师以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意识导向,才能引导全体教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学校管理者要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就必须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才能获得最真实的动态的教育管理信息,方能适时调整管理方法,给教师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艺术指导,达到教育的目标;学校管理者要能科学的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必须做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只有“言之有理,言之在行,言之可信”,方能使教师心悦诚服,才能获得教师的敬仰和信赖,教师才会“信其言而效其行”——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成就于深入课堂的教学实践,成就于亲临学生的教育实践。

(作者单位:通州市石港小学)

责任编辑:朱从卫

作者:葛建华

双重理论学校管理论文 篇3:

关于学校管理的哲学思考

【摘 要】学校管理中体现哲学的精神和思辨的意识是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合理化的基础,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是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是管理工作发展到新境界的一种标志。本为从本源、教育的双重性、发展因素和个体与整体关系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对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学校管理 哲学 教育本源 教育的双重性 发展因素 个体与整体

前言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各种知识的总结和概括,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校管理哲学是社会对教育的整体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追求教育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式,以促进学校管理观念、方法上的科学性和社会性。

一、教育的本原

在学校管理的哲学中必须回答教育是什么、从何而来、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教育的本原认知会影响到学校管理观念的形成和学校管理实践的效果。考察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教育的本原有两方面含义:其一,对个体而言,教育是要发展人的个性、能力和智慧,是促进个体加速发展的活动。其二,对社会而言,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社会全面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现在可以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教育就是通过促进个体的发展,并通过个人的发展推动着和整体的进步,这就是教育真正的本原。当认清教育的本原后,我们不难发现学校管理哲学的目的,那就是,通过加强学校的管理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促进社会进步以及传承、创新人类精神和物质财富的目的。

二、教育的双重性

在学校管理哲学看来,教育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目标具有双重性,也就是在学校管理中要把握好学生发展目标和社会要求目标的统和工作。在社会的立场上看,社会需要学校为发展和建设提供道德高尚、综合素质强和心理健康的人才,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学生需要学校为其自身发展提供各种环境。由于主体的不同,教育的双重性有时会表现得十分明显,甚至出现矛盾和冲突。学校管理哲学就是要统一教育的双重性,既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又要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将学校管理的重点放在整合教育目标上,力求探索出全方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的新型学校管理模式。

三、学生发展的因素

学生是通过两方面因素才得到发展的,即:内因与外因。学生通过内在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个体的发展,我们称之为内因。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环境,通过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称之为外因。学生发展的内因是学生内部矛盾的结果,学生发展的外因是学校外部矛盾的结果,学生的发展就是在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环境中得以实现的。学校管理哲学就是要通过对学生发展需要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发展水平入手,为学生创建学习、成长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内化的发展愿望促进学生自主和全面的发展。

四、个性和全面的发展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的教育方针,目前学校管理哲学遇到了如何处理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关系问题,目前社会上存在着“注重发展全面就会影响到个性发展。注重个性发展就不言影响全面发展”的错误认识,学校管理哲学应该纠正将全面发展和培养个性对立起来思考的错误,应该正确区分真正的对立,树立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互统一的观念。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保障,如同人的双腿交替前行才能走出困境。学校管理哲学应该针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统一,为学生创造有助于其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育教学中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在各种环境和状态下发展良好的兴趣和爱好,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整合为学校管理的活动,促进教育管理机制和体系的转变,形成良好、健康的学校氛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全面发展置于整个教育工作中。

五、学校管理的主体

学校管理哲学应该确定学校管理的主体,人是学校管理最主要、最根本的要素,确定学校管理的主体有助于学校管理哲学指导实践工作。学校管理主体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三者之间的矛盾和结构关系决定了学校管理的进程和质量。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也是学校服务的主体,学生的素质和所达到的水平反映了学校办学的质量和教育水平,学生在学习矛盾发展中发生变化,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都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主体,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学校管理中应该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矛盾、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管理过程中的矛盾。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与领导者,校长处于学校管理的主动地位,是学校管理的主体。校长在学校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反映在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发展速度上。教师是学校管理中的重点,提高全体教师素质与教育能力、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动员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是学校管理的关键。学校管理应该有两个角色,一是教育者,二是管理者,教育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重点在教师;管理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重点也在教师。如果学校管理工作出现空白,学校就会失去稳定发展的状态,影响学生的发展,制约学校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颢. 老子哲学对学校管理创新的启示[J]. 教学与管理,2001(06) .

[2]程振响. 学校管理创新:一个永恒的主题[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02).

[3]陶西平. 关于学校管理创新的思考[J]. 吉林教育(现代校长),2007(21).

作者:屈新珂

上一篇:内部审计财务风险论文下一篇:区域会展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