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行政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水资源需求管理由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经济机制、技术体系等要素构成。其总体目标是提出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机制、全社会共同参与三位一体的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关键词:建设节水型社会0引言水资源需求管理由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经济机制、技术体系等要素构成。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水资源行政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水资源行政管理论文 篇1:

关于对新形势下改革水资源行政管理的探讨

摘 要:水资源问题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可以分为工程体系问题和行政管理体系问题。水资源的工程体系问题包括水源、水调度、水土保持、水污染治理、防洪排涝等工程的规模是否适度、布局是否合理、利用效率是否高效等;水资源的行政管理体系问题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职能的确定是否符合科学合理和适应性的要求、管理手段是否先进有效、管理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笔者就如何改革水资源行政管理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仅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 行政管理 改革构想与思路

1.问题的分析

1.1管理观念问题首先对管理落后的认识不足。

1.2行政体制问题由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纵向涉及中央和地方的权益,横向涉及水利、农业、建设和环保等部门的权益,尤其在流域管理和城市水务管理问题上矛盾更为突出。

1.3管理职能问题管理上仍然存在严重的“越位”和“缺位”现象。

2.改革的分析

2.1改革目标的分析水资源行政管理改革必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建立水市场为中心,把行政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革作为重点,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包括:①加快水法、节水法等水法规体系的建设;②在明确水权的基础上,建立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机构;结合城市供水及水处理市场的对外开放形势,积极推行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③以水价政策改革为契机,建立和完善水市场规制体系;④启动水利资产管理运行机制,提高水利建设融资和水利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能力。

2.2改革动力与阻力的分析

2.2.1改革的动力。改革的动力一方面是利益的驱动,另一方面是现实的需要。

① 客观形式的需要。② 履行职责的需要。

2.2.2改革的阻力。水资源行政管理改革的阻力,一方面来自既得利益者,另一方面来自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习惯势力的制约。

只注重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忽视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由于人们对水资源危机的认识不足,同时又由于改革的道路是艰难而曲折的,需要社会以及个人付出一定代价,因此,旧观念的束缚对改革是一种无形障碍。同时,习惯势力的影响也对改革形成阻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通常认为水利是福利事业,理应由国家投资和无偿用水和排污。在这样一种思维定式下,要想确立新的水资源观念、水市场观念,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3.改革的构想

3.1行政体制改革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和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为突破口,构建现代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以保证政府职能系统效益最佳,保证中央、地方以及社会组织对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的发挥。

3.1.1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设立流域管理委员会,其成员由中央政府代表、地方政府代表、用水户代表、专家代表;委员会主席由选举产生;流域委员会依法拥有对流域水资源的分配权,依法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现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1.2城市水务实行一体化管理。对供水企业、水处理企业实行出租或转让;对经营性水务工程实行资产管理;将用水许可与排污许可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城市节水。

3.2建立水市场

3.2.1水权管理改革。水权管理的核心是产权的明晰和确定。将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开,是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是建立水市场的基础。

建议通过法律的形式,首先确定以占有优先权原则为主、河岸优先权及惯例水权原则为辅的优先权原则,再结合水资源现状,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第二,设定总量控制、保障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旱情调度预案、水污染防治的事权划分等限制条件。第三,实行以水资源规划为先导,有计划、分类分批地进行水资源使用权登记并公告社会。第四,建立水资源使用权招投标、使用权拍卖等管理机制。通过以上努力,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水权制度。

3.2.2水价政策改革。改革现行的水价制定方法,按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即由政府代表、用水户代表、供水企业以及有资质的独立审计事务所共同协商确定水价;水价应计入资源水价、工程成本、利润;资源水价应在政府统一评估基础上允许在合理的范围内浮动;利润不再以工程成本及运行成本加成的方式计算,而是以國家发布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和资本金来计算;水价的确定要兼顾公众承受能力和政府的财政能力。

3.3改革管理模式

3.3.1资产管理。要尽快调整政府及水利部门在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中的定位。水务企业完成企业自我发展的公司制经营实体,经营性、科研性、开发性的事业单位要逐步转制为企业。依据不同的情况和条件,对原有的水利工程要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

3.3.2节约用水。在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下,水价是调节供需方矛盾最敏感的经济杠杆。国外研究表明,水价提高10%,将使家庭用水减少3%~7%,同时如果水费没有占到市民收入的1%以上,人们就不会注意节水问题。

因此,政府应在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调整产业结构、制定相关用水标准及定额、推进节水技术发展的同时,以改革水价政策、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为重点,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管理手段,在建立节水型社会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4.结论

水资源行政管理主要存在着管理观念落后以及行政体制、职能体系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等问题;重点是行政体制的改革。要积极推进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难点是水权管理。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权管理模式,以全面推进水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提高水资源行政管理效率;在改革水价政策、水务投资体制的同时,必须对现有资产管理和节约用水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作者:黄吉峰 李春兰 马新国

水资源行政管理论文 篇2:

建设节水型社会首先要转变价值观念

摘要:水资源需求管理由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经济机制、技术体系等要素构成。其总体目标是提出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机制、全社会共同参与三位一体的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

关键词:建设 节水型 社会

0 引言

水资源需求管理由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经济机制、技术体系等要素构成。其总体目标是提出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机制、全社会共同参与三位一体的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依据这一模式,在生产力布局层次限制大耗水产业发展,在区域层次进行节水型产业结构调整,在产业部门层次促进用水效率提高,从水资源需求端调整探索区域的内涵型发展模式。对进行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宏观政策环境、运行机制建设、实施操作步骤、技术支撑体系、社会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并进行试点。考虑到已有研究成果,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围绕以下三个目标进行。

1 建立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在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已列入国家重要议事日程。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对现有《水法》的修改列入立法计划;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水利产业政策》,对水利投入和价格机制改革以及水利产业化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划。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明确水利部是主管水行政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并规定将过去由其他政府部门分别承担的地下水管理职能划归水利部,由水利部统一管理水资源(含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并同时加强了对江河湖库水质和排污总量的监督性保护职责。宏观环境对水法制、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对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认识的提高,均为实施水资源需求管理战略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我国水行政管理体制向“一龙治水”方向的不断改革,使得政府对农村与城市、地表与地下、水量与水质、流域与区域的水资源宏观调控能力加强,为实施水资源需求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为探索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基本运行机制指明了方向。水资源需求管理中政府、企业和公众这三大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是基础,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是市场失效的补充,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是保持良性运行机制的关键。通过行政法规和地方性立法,将需水管理的经济机制、运行机制和信息管理纳入法制性轨道,是需水管理成败的关键。目前中国正处于推进水资源需求管理的起步阶段,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亟待加强。要进一步理顺流域水资源管理与行政区水资源管理的关系,水行政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关系。在推进需求管理的有关立法中,要进一步理顺水资源权属统一管理与开发利用产业管理的关系,流域管理与行政区管理的关系。要建立以水资源所有权管理为中心的分级管理、监督到位、关系协调、运行有效的管理体制,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全过程进行动态调控和统一管理。

2 建立有效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体系

有效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体系,是政府进行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基本手段和科学基础。这一体系的技术支持应该包括以下7个方面;

2.1 规划环节 《水法》及国务院《水利产业政策》已经明确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必须要有防洪、供水和水资源保护的专项规划和论证。试点省要提出本省不同发展阶段的水资源综合承载能力,建立规划执行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协调制度,制定相应技术规程。在这一有约束力的可操作制度下,进行生产力布局调整和限制大耗水行业过度发展。

2.2 评价制度 通过水资源公报、水资源管理年报、水环境公报、泥沙公报、取水许可年审等手段,对管理分区进行水资源一开发利用一生态环境三位一体的综合动态评价。评价的重点是区域水资源一水环境承载能力和分行业用水一排污状况。以评价结果作为总量控制方案的滚动编制基础。

2.3 水资源使用权区域分配方法与制度 水资源使用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客水、外调水的一次资源量,以及与取用水相联系的水资源容量。需要研究水资源使用权分配和水环境容量分配的原则与方法,并建立以水资源使用权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基础的径流调蓄和水量分配制度。

2.4 建立地下水可开采总量控制制度 确定采大于补的地区,提出压缩开采总量的有效监测方式,落实以地表水补源回灌的地点与监测手段。对城市自备井总结以往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加强监控和惩罚手段,同时建立地下水与地表水、农村与城市的联合调度机制。

2.5 主要控制性河段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监督制度 通过功能区划分确定有关河段的安全纳污总量,并据此对有关区域的治污或排污情况进行监督。根据总量控制指标,确定每一排污口的排污定额,对排污进行定额管理。加强对城市和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的监督。

2.6 干旱期动态配水管理(即危机管理)制度 包括紧急状态的预警,紧急状态下的用水优先次序和调度方案。

2.7 信息系统 水资源需求管理涉及社会、经济、环境、水量、水质、效率、水价等方面的大量信息。利用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采集、汇总、分析、评价,并作为水资源使用权分配、水价制定和取水许可实施的基础工具。

3 利用市场机制提高用水效率

经济机制强调发挥价格对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力求通过价格调整减少水价过低造成的水浪费和水污染,减少对水资源及水环境容量的无偿或低价占有,同时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产业化程度。对防洪排涝等公益性服务,建立以受益者为对象的水行政事业性收费制度,改变防洪等公益服务单纯依靠国家财政负担的状况,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化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建立与取水许可制度相配套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制定国家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建立法制化的水权体系,积极探索水极(包括水量占用权和水体纳污容量占用权等)的有偿占用和有偿转让。水资源需求管理中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价体系。其有四方面的效用:一是通过水价调整增加对需水过度增长的抑制作用,二是较高水价有利于鼓励和推动节水工作的开展,三是水价提高有利于加强水管理并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四是可有效减少目前供水企业普遍存在的严重亏损。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价体系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与政府行使对水资源资源权属的统一管理相配合,根据取水许可向取用水单位与个人征收水资源费;第二部分与按市场规律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相呼应,由水资源开发利用产业中的各核算单位按其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平均资金利润率进行供水水价核算,并向最终用户收取水费。水资源费的定价基础有三个:一是政府的资源所有权向使用权转让的资源权益,二是水资源稀缺性所导致的竞争性水价(部分或全部按不可再生资源计算出的资源价值),三是政府在进行水资源监测、规划、保护与管理过程中的必要费用。水价的构成也分为三部分:一是微观核算单位的直接成本,包括向政府上缴的水资源费;二是用水的间接成本,主要是对由于取用水造成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向全社会进行的补偿费用;三是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单位财务上的良性循环,按全社会平均投资利润率确定的企业利润。对于供水、水电、污水处理等可经营性的公用事业工程,主要通过非财政性资金渠道解决。利用水价机制控制不同节水措施和不同开源手段的边际成本与边际利润,促进节水,抑制过度用水。对于防洪排涝、农田灌排骨干工程、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工程,以各级政府的财政性资金为主。探索多元化、社会化投资的渠道,以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的长足发展。

作者:张承华

水资源行政管理论文 篇3:

科研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管理创新

摘要:随着新时期环境的变化,管理创新对于科研单位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从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现状出发,详细阐述了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为科研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管理创新探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研单位;行政管理;管理创新

一、引言

科研单位在运作过程中,行政管理部门是重要的控制中心,不仅管理范围广,涉及的事项也比较庞大复杂,关联的部门事务量较大,在科研人员和不同部门之间起到交流和沟通的作用,在实际的行政管理过程中,由于行政管理工作的复杂性等特点,需要一支专业的行政管理队伍,同时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工作划分,从而优化行政管理工作,因此,要依照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管理创新,从而保障科研任务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

二、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工作概况

(一)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管理职能分析

科研和行政从主观角度来看互不相干,但科研单位中的科研和行政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科研单位本职工作是科学研究,作为整个单位的重心,科研单位要想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及综合水平主要取决以下几点:科研团队、科研领军人物、行业认可度以及科研水平的高低等。但是行政管理水平对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行政和科研是一个有效的结合体。当前的行政工作都依照科学管理为基础,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工作者要有效帮助上级进行行政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促进科研单位行政事务朝着程序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科研单位的行政管理人员要进一步的提供智力型服务,转换成一名专业的参谋助手,提升行政能力,同时要对科研部门的工作进展进行了解熟悉,详细收集本单位的行业发展状况以及整个行业的上、下游动态,为科研单位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新时期下行政管理工作正朝着现代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因此,科研单位行政管理人员要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和科学理论水平,熟悉当下管理、经济、服务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现代化办公设备,从而提升科研单位的整体水平。

(二)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服务职能分析

行政的根本是服务,而科研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是保障科研功能能够顺利发挥,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在做好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协调好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有效落实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好日常文件查办和落实工作,服务好科研工作,帮助科研人员抽出更多时间来进行科学研究。在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要有效转变服务观念,应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提升行政管理在科研单位中的作用,植入人性化的服务观念,提升行政管理效果,促进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工作担负起资源整合、信息传播以及协调服务功能,实现行政管理的创新,服务好科研单位的科学研究工作。

(三)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协调职能分析

协调是行政管理工作在科研单位中的重要职能之一,科研单位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在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时,要主动进行科研单位工作的协调和沟通,促进科研工作效率的提升,帮助科研单位解决相关的协调问题。科研工作往往由几个团队组成,科研探究中的合作时间通常不固定,因此,容易产生一些矛盾和意见分歧,长期下来容易导致科研人员以及部门之间的隔阂,对此,行政管理人员能够发挥自身的协调职能,首先可以精确下达上级指令,其次为科研工作担当润滑剂,促进部门之间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增加单位的凝聚力,提升科研单位的整体水平。

三、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

行政后勤管理不仅体现着行政管理部门以人为本的精神,同时表现出人文关怀和人文价值,要以科研单位的中心任务和阶段工作为中心,提升行政后勤管理部门职能,以大局的观念来发挥自身积极性,为科研工作提供高效的后勤保障服务,科研单位的后勤服务同时是一种市场资源的配置,依照实力来面向市场,同时可以根据需求向市场购买服务,构建属于自己的行政后勤保障中心,例如将科研单位实验基地、科研实验区、休闲区进行一体化管理,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后勤保障,同时,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行政后勤管理职能可以划分为二,将服务和后勤管理分开,对后勤中难以保障以及效益不高的工作交给社会,从而优化科研单位行政管理结构体系,促进科研单位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行政管理工作中节能环保观念的注入

依照国家相关的发展理念,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一个开放性的科研机构,首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扬优良的传统美德,积极树立绿色环保意识,例如在办公用房的建设方面进行全方位调查,依照节约是美德的精神来进行房产资源配置,同时要及时进行科研楼房的修缮,保障科研人员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在用水电方面要以身作则,积极采用节水设备,杜绝水资源浪费现象发生,科学研究中的无污染水要进行有效的储存以及二次利用,从而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行政部门要建立相关的节能环保机制,例如制定随手关灯、电子屏开关时间控制等,作为科研单位,要积极响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观念,作为行政部门要积极举办环保主题活动,从而促进科研单位工作人员树立节约环保意识,实现行政管理的效益增收。

(三)行政管理办公室管理工作的创新

在科研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管理是整个工作的重心,主要目的是协调好科研工作,服务科研工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要做好信息收集工作,积极地向上级汇报近期情况,为领导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从而保障整个科研工作的实施。行政管理办公室要依照单位实际情况辅助上级完善相关制度,程序化、规范化地进行科研单位行政事务工作,在科研工作实施过程中,要有效降低科研人员的工作强度,做好整体事务的统筹规划和调控工作,从整体的角度来对科研工作以外的事物进行保障,同时要发挥好内部之间、内外之间的枢纽作用,全面协调科研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从而优化整个行政管理办公室工作模式,提升行政管理职能的效果,为科研工作保驾护航。

(四)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的创新分析

在新时期的环境下,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制度得到有效的创新,综合反映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国家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效率提升和调动管理体制积极性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单位各方面的活力和运行效率,在科研单位的体制和管理制度创新过程中,坚持政事、政企、党政分开的基本原则,促进管理职能的转换,发挥宏观指导的作用,提升科研单位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改变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状况,构建一个决策、咨询、监督以及执行都健全的行政管理体制,要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持续坚持从严治政,精简科研单位管理事项,处理良好的行政管理形象,从而促进科研单位行政管理体制朝着科學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科研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在强调原则性的同时要走出去,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开拓自身的思维活力,转变粗放式管理模式,对管理方式进行精细化处理,在观念上进行创新,从被动式服务机制逐渐转化为主动式服务,从而保障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研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从表面看比较简单,实际其中涉及的事务以及其他事项非常庞大,其包含着事务处理、关系协调、后勤保障等职能,从而组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管理部门。科研单位的重心是实施科学研究,对此,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甚至关系到整个科研任务能否顺利实施,因此,在新时期环境下,科研单位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参与到科研任务保障工作当中,发挥自身的优势特点,适应新的形势和环境,从而促进科研机构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为科研事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迎春.实现行政组织内的双向沟通,不断提高行政工作效率[J].兵团党校学报,2004,(2):57-59.

[2]江建军,陈欢欢.对科研事业单位办公室工作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4,(11):102-103.

[3]樊云.刍议科研单位办公室服务及管理工作[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4):64-65.

[4]杨谢秋.对科研单位办公室工作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9,(7):150-151.

作者:王鲲鹏

上一篇:口腔微生态环境论文下一篇:新经济环境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