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性赔偿的经济法学论文

2022-04-23

摘要: 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我国现行立法已经初步建立了惩罚性赔偿机制。复杂的经济生活逐渐使得现有的惩罚性赔偿机制显示出自身的不足,设立专项的公益基金有利于弥补这些不足。在惩罚性赔偿机制中设立公益基金有利于更加全面地保护消费者权益,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最终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设立公益基金需要从多个环节入手,其立法的过程也将是循序渐进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惩罚性赔偿的经济法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惩罚性赔偿的经济法学论文 篇1:

基于经济法学视野的惩罚性赔偿适用问题研究

摘 要:惩罚性赔偿制度是建立在功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共同危害而形成的法律规范制度,使国家能够在应用的过程中有效校正不良社会侵害行为,以使社会的整体利益得到维护。于司法实践而言,因为惩罚性赔偿制度本身所有带有的惩罚性质使其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且需要进行必要的约束机制,保障整体应用的合理性且能够符合法律公平公正的基本价值要求。

关键词:经济法学;惩罚性赔偿;适用问题

一、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定义

惩罚性赔偿制度属于法律责任的范畴,是被告为自己所构成的侵害行为所承担的后果,赔偿形式表现为被告需要支付已经超出补偿性赔偿金之外的资金赔偿,这体现了惩罚性赔偿制度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以及公共利益的保护。所以,整体而言,惩罚性赔偿支付就是为了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权益,而对行为人所做出的对社会共同权益产生危害的行为进行的法律范围内的惩罚,使其不仅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内的賠偿,还要根据法律的制度规范承担一定法律责任的规范化制度。

二、我国现行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我国的法律明文规定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只能够适用于带缺陷性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并没有对实用性和赔偿金额做出有效的规定。但是,关于其他范畴的,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中虽然没有明确涉及到惩罚性赔偿的制度表述,但却将实际损失之外的赔偿金的计算标准等做出了明确的范围界定,这体现了面对消费者和弱势群体等明显进行保护的立法倾向。此外,《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对于不履行劳动合同义务的企业需要对职工支付两倍工资,这是明显具有惩罚性质的规定,就法律现象而言,使属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行为范畴。

三、基于经济法学视野的惩罚性赔偿适用

(一)经济法理论下的适用界定

于经济学角度而言,惩罚性赔偿机制需要解决的是市场不能有序进行调控之后出现的经济现象,比如“市场失灵”“信息不完全”等外部现象问题,通过开展惩罚性赔偿机制能够最大化的避免社会利益的整体化受损。

从法学角度而言,惩罚性赔偿机制的主要作用是对我国现行的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等法律制度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和弥补,最大化的发挥法律效益。

综上所述,可以将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界定到市场不能有效的发挥行为调控机制,且现有法法律制度不能很好地对社会行为秩序进行控制和影响的前提下所进行。其适用的理论界定依据如下:

(1)惩罚性赔偿机制是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力度,在市场物理进行自我调控的前提下通过国家的正当手段进行调节和维护,使市场能够最大化的进行资源的使用。但是,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的前提是在市场处于失灵的状态,其他情形下无权进行干预。所以,惩罚性赔偿制度只适用于市场失灵的情形。

(2)惩罚性赔偿机制的主要作用是对我国现行的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等法律制度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和弥补,有效解决其他法律规范不能完成的现实性的问题,体现了一种彼此间的协作关系。当然,如果其他法律行为能够有效解决相关问题时,就不要运用惩罚性赔偿机制,以免造成适用范围过于宽泛的现象,导致本身的社会责任加重,难以掌控间侵害到被告的合法权益。

(二)我国没有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但应当适用的领域

1.反垄断法领域

我国的反垄断法的制度规范是为了合理有效的控制社会利益和维持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出现垄断现象时,会造成市场的不完全现象,影响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和发展,一定情况下还会危害到一般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所以,在反垄断法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能够对市场的垄断进行强制化的控制和管理,有效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环境保护法领域

环境问题的出现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进行问题的解决时也应该从社会化的角度去思考和衡量,最完善时将责任主体“个别化”。所以,在进行法律责任的设置时需要多方位的去考量,建立多元化的法律制度规范。实践证明,环境侵权具有极大的外部侵权性,所以出现权益破坏时并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这就显得市场的调控作用没有用武之地,而且环境的污染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对于污染的范围更深难以确认,也无法有效统计受害者,法律规范也难以发挥该有的作用,使得侵害人有极大的可能逃避法律制裁。在这样的整体环境下可以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鼓励受害人通过诉讼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有效保护社会环境。

3.证券法领域

证券交易因为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很容易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而且上市公司优势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向股民提供虚假的信息资料或者出现内幕交易等不良社会现象,但是这些行为带有一定的隐蔽性,使证券市场的监管机制不能有效的发挥,而且现行出台的行政和法律责任规范制度也不能完全有效的对这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现象进行遏制,所以,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在证券行业内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维护股民的合法权益并保障证券信息的真实。

所以,我国的惩罚性赔偿使用制度还需要进行完善,在原有的制度规范进行完善的基础上,新增关于惩罚性制度的一般化规定,加强和指导适用领域的应用和限制。此外,还可以建立惩罚性赔偿基金制度,使其在维护个人有效权益的同时加大社会效应,以更好地保障社会及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也可以使得国家管理更加合理高效。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惩罚性赔偿机制起着维护修复的作用,在市场和法律不能对一些问题进行解决时发挥自身的功用,既可以维护到被侵害人的合法权益,还可以保障社会机制和市场管理的有效运行,起着完善指导的作用。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关于惩罚赔偿的使用问题存在这诸多不足,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进行完善的同时,还可以借鉴相关的经验,进行实用性的完善,使其具有更加良好的社会权益性。

参考文献:

[1]于冠魁. 经济法学视野下惩罚性赔偿适用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

作者:李英杰

惩罚性赔偿的经济法学论文 篇2:

公益基金:惩罚性赔偿机制的新发展及其立法完善

摘 要: 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我国现行立法已经初步建立了惩罚性赔偿机制。复杂的经济生活逐渐使得现有的惩罚性赔偿机制显示出自身的不足,设立专项的公益基金有利于弥补这些不足。在惩罚性赔偿机制中设立公益基金有利于更加全面地保护消费者权益,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最终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设立公益基金需要从多个环节入手,其立法的过程也将是循序渐进的。

关键词: 惩罚性赔偿;公益基金;消费者权益;大规模侵权;社会责任

一、惩罚性赔偿机制的现实依据及其立法缺陷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与传统民事法律中以补偿为主要目标的救济方式不同,惩罚性赔偿是以超过特定消费者受损数额的方式对侵权者进行惩罚,其承担赔偿责任的范围并不以具体消费者受损权利为限。可以说,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总体目标并非是补偿消费者的损失,而是通过较多数额的财产惩罚方式平衡消费者与商家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惩罚性赔偿已经成为经济立法的普遍规定。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在1994年颁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这是国内立法首次规定惩罚性赔偿制度,该条款规定的“双倍赔偿”还引发了著名的“王海打假”事件。此外,2010年的《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刚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虽然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全面的惩罚性赔偿机制,但这一机制已经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引起了较多的关注,来自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很多声音都提倡扩大惩罚性赔偿机制的适用范围,以使其发挥更优的实际效果。从其他国家的经济立法经验来看,惩罚性赔偿机制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具有深厚的现实依据。

具体而言,惩罚性赔偿机制适应了现代社会中对消费者权利进行全面保护的发展趋势。在民事法律中,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处于大致平等的地位,具有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经济生活的深入发展使得现代社会中合同当事人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多数情况下,作为合同的当事人,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在交易地位和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商家很容易通过欺诈等手段侵害消费者的权利,而相对弱势的消费者在维护自身权利时总是困难重重,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如果仍然遵循传统民法中的补偿救济方式,那么,消费者就难以获得全面的救济。正是基于对合同当事人实力变化的综合考量,现代经济立法对消费者一方总是有所偏向。例如,针对现实中商家利用格式条款的模糊性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这样,立法上倾向于保护消费者的规定能够平衡合同双方在现实实力上的巨大差异。

惩罚性赔偿机制也遵循着同样的立法倾向,即通过对侵权者加重惩罚来赔偿消费者受到的损失。虽然,从表面来看,加重处罚因对侵权者过于严厉而略显“不公”,但是,惩罚性赔偿机制有其独特的功能。从社会总体利益平衡的角度来说,这是相对公平的。“惩罚性赔偿可以说实现了私人利益,但这只是一个次要的目标,甚至只是一个手段,更重要的是以儆效尤,从而树立良好的市场规制,维护了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了公平的市场风气,保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些公义目标才是它所应追求的真正的、首要的社会公共利益”。[1]72具体来说,惩罚性赔偿机制的功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威慑与预防功能:大量的企业、甚至是垄断企业出现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相对于消费者,它们具有绝对优势的地位。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各种企业和商家往往能够从对普通消费者的侵害中获得巨额利润,而相对弱势的消费者却难以与之抗衡。经济立法应当扭转这一局面,通过加大惩罚力度来遏制商家的各种侵权行为。毫无疑问,惩罚性赔偿机制就是这一倾向的体现,它能够对商家起到威慑作用,进而遏制其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行为。(2)制裁功能:在侵权行为既已发生的情况下,消费者要诉诸法律,以维护自身的权利。此时,对消费者来说,大量的无形成本已经产生。补偿性惩罚机制的单倍赔偿远远无法涵盖这些潜在的成本,相反,惩罚性赔偿机制则可以通过加重对商家的制裁程度而对这些成本进行赔偿。(3)救济功能:虽然各种赔偿机制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救济消费者权利的功能。但是,惩罚性赔偿机制的救济功能却更加全面和细致。除了前文已经提及的对于无形成本的赔偿之外,惩罚性赔偿机制还能够维护整个社会的利益平衡。在商家对消费者侵权的案件中,有部分受害的消费者出于各种原因没有主张自己的权利,这就给商家留下了保留其通过侵权行为获得不正当利益的空间。长此以往,这也将使得社会的整体利益受损。而惩罚性赔偿机制则可以压缩这种侵权行为形成的利益空间,相当于通过让部分消费者更多地受益来使得整个社会利益恢复平衡。

虽然惩罚性赔偿机制具有深刻的社会依据和现实功能,但要使其进入经济立法阶段也并非易事,尤其是我国现有立法在规定惩罚性赔偿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一方面,从立法理念上来说,我国大致遵守着大陆法系的立法风格和立法方式,而大陆法系秉承的基本传统之一就是公法和私法的区分,前者是政府公权力的范畴,后者则是强调公民权利范围内的自治。惩罚性赔偿机制实质上是公权力给私权利增加了特定的负担(这部分负担主要由商家承担),而且是以公开惩戒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公益性质的赔偿机制并没有严格遵循公法和私法的划分,而是将二者相结合。总体而言,立法上的传统对惩罚性赔偿机制的大规模引入依然心存芥蒂。另一方面,受到这种立法理念的影响,我国现有法律规定对惩罚性赔偿机制的规定也是比较分散和凌乱的。如前所述,目前只有少数法律直接对惩罚性赔偿进行了规定,相比于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出现的、针对消费者的侵权行为,这些规定的约束力是相当有限和不足的。网络侵权、证券业侵权、环境侵权和知识产权侵权等都存在着对惩罚性赔偿机制的迫切需求。而且,作为基础性法律,《侵权责任法》并没有对如何计算惩罚力度和数额做出明确规定,这种模糊的规定方式在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司法案件中缺少可操作性。即使是已经规定的惩罚性赔偿机制,其内容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不足。例如,有学者就批评《食品卫生安全法》的缺点是刚性有余、灵活不足、性质含混等。[2]43-45

除了立法规定的直接缺陷之外,现有的惩罚性赔偿机制还面临着经济生活日益丰富和复杂所带来的冲击,典型的是大规模侵权事件的发生。很多产品具有相当广泛的消费者,一旦其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就将面临着大规模的诉讼及相关的赔偿纠纷。这一点在近几年已经出现的多次产品召回事件以及食品安全事件中得到了印证。这种大规模侵权事件涉及的消费者众多,跨越的时间也比较长,给现有惩罚性赔偿机制的运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涉及破产企业的时候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全体受害消费者的权益。如果仅仅侧重于单个或者小规模消费者的惩罚性赔偿机制往往会显得捉襟见肘。可以预见到的是,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将造就更多规模更大的企业及其品牌,消费者也将越来越认可甚至依赖这些企业和品牌。与之相应,出现大规模侵权事件的概率也将增加。为了应对经济生活日趋复杂所带来的挑战,惩罚性赔偿机制也应当与时俱进地进行改进。其中,设立公益基金就是其发展的新阶段。

二、公益基金的兴起及其内在优势

在现有惩罚性赔偿机制下设立相应的公益基金,这种做法最早由美国的司法实践所认可并加以实施。在加利福尼亚州、密苏里州和俄勒冈州等地区,保护消费者的法律都将部分惩罚性赔偿所得归于州政府,用于设立专门保护消费者的公益基金。这种公益基金又被称为“集体公益罚金”,是指被告因对原告所代表的集体施加了过分的侵犯,而被原告提出诉请(主要通过集体诉讼或团体诉讼等集团公益诉讼),由被告承担的带有惩罚性的赔偿原告所代表的集体遭受全部或者部分损害的责任。[3]187这就意味着,与原来将惩罚性赔偿全部归于原告消费者不同,设立专项公益基金将使得原告消费者、政府和其他非原告消费者都能够因为惩罚性赔偿而获益,这就扩大了惩罚性赔偿的受益范围。在美国开始相关法律实践之后,欧洲一些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法律规定。可以说,从借鉴其他国家经济法律经验的角度来说,设立公益基金已经成为对原有惩罚性赔偿机制进行修正和完善的有效手段,是后者发展的新阶段,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应当成为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就国内情况而言,虽然现有立法并没有直接规定在惩罚性赔偿所得中设立专项公益基金,但是,相关措施在特殊事件中已经出现端倪。比较典型的是,在“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2008年,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就责成三鹿等22家责任企业设立针对患儿的医疗赔偿基金。截止到2012年,受委托管理该赔偿基金的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其官网上公布,自2009年7月31日医疗赔偿基金正式启动至2011年12月31日为止,累计办理支付2 055人次,支付金额1 242万元。在“三鹿奶粉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虽然该赔偿基金并非直接以惩罚性赔偿的形式作出,但是,从其设立的目标和运作方式来看,已经具备了通过惩罚性赔偿所得设立公益基金的某些雏形。

日益复杂的经济生活要求通过更多、更全面的方式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在惩罚性赔偿中设立公益基金就是其中一种较为重要的方式,这一点已经获得了国内外相关实践的验证。其原因就在于公益基金有其重要的功能和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设立公益基金可以使受到侵害的消费者得到更加全面的保护。现有的惩罚性赔偿机制的运行主要以单个消费者提出诉讼的方式进行,这一模式固然能够对相关消费者提供救济,但是,对于其他遭受相同侵害的消费者来说,这种做法就相对困难。毕竟,司法程序的运行需要消耗相当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就给很多消费者主张自己的权利增添了许多阻碍。而且,如果相关消费者没有及时主张自身的权利,那么,还可能因为超过诉讼时效而导致自己无法起诉。特别是某些企业因大规模侵权事件而破产后,由于破产清算等各种复杂问题的介入,如何保障后续消费者的权益始终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设立公益基金则有助于缓解这一情况。受到了同样侵害的消费者只需要提出申请,经过相对便捷的程序之后就可以获得赔偿。同时,专项公益基金的长期存在也可以使得后续提出申请的消费者能够得到救济。这样,在简化程序和时间保证等方面,设立公益基金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

其次,在惩罚性赔偿机制下设立公益基金,能够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关系的日益紧密使得企业不能仅仅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还需要承担特定的社会责任。虽然,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近几年学术研究的热点,但是,如何具体实现这种责任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对于消费者来说,企业不仅应当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更应当在侵害消费者的时候有所担当。原有的惩罚性赔偿机制使得企业仅仅对提出诉讼的部分消费者负责,而对于其他受损的消费者却没有规定,这实质上就是增加了企业的侥幸心理,减轻了企业应当对社会承担的责任。毕竟广大的消费者才是构成社会的主体,也是社会利益的重要体现。而公益基金的设立使得更多的消费者得到了更为全面而持久的保护,这就使得企业无法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换言之,公益基金的设立实质上增强了赔偿的惩罚力度,相应的,也使得惩罚性赔偿机制本身的几种主要功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特别是其中的制裁和威慑功能,有助于促使企业规范自身行为,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第三,公益基金追求各方利益的平衡,能够推动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是一种共生共赢的关系,二者的利益密切关联。只有维持双方利益的平衡,才能够保证各方的利益均能得到实现。在正常的经济生活中,如果没有出现侵权,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基本可以达到利益平衡,双方各取所需。但是,一旦出现了企业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这种利益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法律就是恢复这种平衡状态的重要手段。同时,消费者所代表的社会利益与企业的个体经济利益之间也应当保持平衡。而在惩罚性赔偿机制中设立公益基金,可以使得二者的利益恢复平衡,尽可能使得企业在追求个体经济利益时损害的社会利益得以恢复。除此之外,美国法律在经济方面的实践还增加了政府作为惩罚性赔偿的受益者,甚至规定某些公益基金由政府负责建立和运作。这样,在消费者、企业和政府这三者之间,公益基金的设立有助于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同时,在这种平衡关系中,社会的整体利益能够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最后,在经济活动中设立公益基金已经有其他国内法律的相关实践作为参考和借鉴。典型的是刑事被害人救济基金的建立。犯罪、尤其是严重威胁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就是一种相当严重的侵权行为,侵害的主要权利是健康权、生命权和财产权。在刑事案件中,加害人如果无力承担附带的民事赔偿,则被害人往往苦不堪言。国内很多地区开始尝试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其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社会筹措等方面。这种公益性质的基金能够对困难的刑事被害人给予相当的帮助和慰藉,其本质是一种经济上的代偿,也就是由享有公权力的政府来代替加害人给被害人以赔偿。与之类似,惩罚性赔偿机制也是借助于公权力的强制而对受害人进行的经济赔偿,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二者具有同质性。国内已经逐渐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的试点工作,很多地区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效果。对此,惩罚性赔偿机制完全可以借鉴其他做法,设立公益基金。

简而言之,利用惩罚性赔偿所得设立公益基金,这种新型的运作机制能够使得包括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在内的各方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达到平衡的状态,充分尊重社会的整体利益,符合经济生活发展的方向,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值得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借鉴和引入。

三、现行立法引入公益基金的范围与方式

虽然,国内经济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仅仅是对惩罚性赔偿机制进行了初步规定。但是,鉴于设立公益基金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现行立法还是应当积极吸收该项机制的最新发展成果,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总体而言,现行法律法规在惩罚性赔偿机制中引入公益基金,应当充分借鉴国内外既有的相关立法经验,特别是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都比较成熟的国家。对于公益基金的建立和使用,也应当通过具体制度予以保障,以期发挥其最优效果。具体来说,现行立法对于惩罚性赔偿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入公益基金:

一方面,在静态的法律规定中,以《侵权责任法》为先导,并以此为基础将其他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明确和细化。《侵权责任法》是基础性的法律,对其他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起到了统领性的作用,而目前的《侵权责任法》中对于惩罚性赔偿的规定又过于笼统。因此,要引入公益基金,可以对《侵权责任法》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以明确惩罚性赔偿机制的运行方式,特别是其中数额的计算与分配方式。这一点可以由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加以实现。有了《侵权责任法》的指导,其他具体的法律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在自己所统摄的领域内就公益基金的运作方式进行细化规定,特别是与消费者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更需要在这个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食品卫生安全法》。在近几年中,出现了多起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公共事件,并引起了消费者的强烈关注,进而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也影响了国内食品厂商的利益。如果要遏制这种愈演愈烈的不良趋势,《食品卫生安全法》就应当重拳出击,设立多种制度进行有效管理。在惩罚性赔偿机制中设立公益基金就是如此,对消费者全面而长效的保护将对不法厂商形成有效的威慑。

另一方面,从动态运行的角度来说,法律制度的设计应当注重从每个环节入手来保障公益基金作用的发挥。

1.资金来源:通过惩罚性赔偿机制设立公益基金在国内还没有完全展开。结合目前我国的经济情况,公益基金的来源应当倡导多元化。侵权企业的惩罚性赔偿应当成为基金的主要来源。此外,财政补贴和政策倾斜(例如免税)、社会捐助等等都可以增加公益基金的总体数额。

2.受益者范围:提出权利主张的消费者自然是惩罚性赔偿的受益者。但是,如果在现行立法中引入了公益基金,那么,权利受损的消费者不仅能获得全部的惩罚性赔偿,其他潜在的受害者也应当成为公益基金的受益者,这样才能展现出其公益的性质。设立惩罚性赔偿公益基金是惩罚性赔偿所赖以存在的正当基础、逻辑结果和客观要求,从法经济学的角度观察,惩罚性赔偿的启动前提是存在其他潜在的未得到赔偿的受害人,它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最终目标,以私人求偿为行使方式,以个别案件中所谓的“惩罚”来弥补得不到内化的外部社会成本,达到维持整个社会效率体系的平衡。[4]88此外,政府在整个基金的设立和运行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监管和督促的作用,也可以成为该基金的受益者。

3.基金的使用方式:提出权利请求的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诉讼的方式获得其权利救济。而其他受到同样侵害而没有起诉的消费者,则可以直接向专项公益基金提出申请,通过基金的认定程序之后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赔偿。而政府要使用公益基金的时候,应当提前做出预算,并遵守基金的相应规定。同时,在基金自身预期的运行时间结束之后,余额应当归入其他相类似的消费者公益基金,以保证所有的公益基金能够服务社会的整体利益。

4.基金运作的执行者。公益基金的执行者可以包括很多种类,例如专门的基金委员会、当地政府的专职机构、消协、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等等。具体可以根据侵权范围的大小、时间的长短、严重程度等多种情况进行考量。如果必要的话,还可以依赖独立的民间机构来具体操作。无论具体执行者为何,都要遵守底线的法律规定,其执行行为应当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使得受到侵害的消费者获得最大收益。

5.绩效评估与调整。公益基金的运行是动态的,这就决定了其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需要对具体执行行为进行调整。公益基金也应当接受社会各界、尤其是消费者的监督,并定期进行绩效考察和评估,进而做出适当调整。特别是对于某些大规模侵权事件来说,公益基金存续的长期性更需要这种绩效评估。

结束语

自惩罚性赔偿产生时起,损害填补就被视作其基本功能。随着时代变迁,惩罚性赔偿的损害填补的内容不断发生变化,致使损害填补功能也在各种抽丝剥茧般的争论之中不断进化。所谓的“超额”赔偿实际上是对可见损害背后无形损害的赔偿,只是因为无形损害难以用金钱衡量,而只能以可见损害的合理倍数予以计算。法学家们需要认真研究的是哪一些侵权行为造成的受害人私人的损害,尤其是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需要惩罚性赔偿予以救济。[5]122换言之,以上的各种立法引入仅仅是整体和宏观的,各项公益基金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设定具体的运行规章。但是,无论具体规定如何,公益基金都应以赔偿消费者为终极目标。

总之,惩罚性赔偿机制在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设立公益基金是其发展的新阶段,能够适应复杂经济形势发展的新要求。目前,国内已经初步规定了惩罚性赔偿机制,在将来的立法中也应当在惩罚性赔偿机制中吸收和引入公益基金的设立。这样有助于实现和维持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最大化地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更加全面地保护消费者权益,促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最终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当然,设立公益基金需要从多个环节入手,其立法的过程也将是循序渐进的。

参考文献:

[1]邱本.经济法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响.我国食品安全法“十倍赔偿”规定之批判与完善[J].法商研究,2009(6).

[3]赵红梅.美、德新型惩罚性赔偿对我国《消法》修订的启示[J].法律科学,2011(5).

[4]陈越鹏.论惩罚性赔偿公益基金之构建[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6).

[5]马新彦,邓冰宁.论惩罚性赔偿的损害填补功能——以美国侵权法惩罚性赔偿制度为启示的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3).

作者:孟子艳 李莉

惩罚性赔偿的经济法学论文 篇3:

怎样通过法律手段达到农业环保

摘要: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国民经济当中,农业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形成的生态危机有越演越烈之势,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国家相关部门从农业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农业经济现状出发,制定了农业环境保护战略。

关键词:农业;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可持续发展

加强我国农业环境法治建设不仅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举。由于农业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生产方式带来的,因此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是保护和治理农业环境的关键。

1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在发达国家居多,生态破坏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但这两个问题兼而有之,而且后者比前者更为严重。在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承受者是农业环境。

1.1环境污染涉及面广,危害性大农业环境既受城市工业的污染,又受乡镇工业和农药化肥的污染。近年来,随着乡镇私营企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又出现了由城市的点向农村的面逐步扩散的新特点、新趋势。

1.2生态破环仍在加剧,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农业环境质量的优劣,既影响农业系统内部的生物性再生产,又涉及到其它部门的非生物性再生产,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前景。当前,农村乡镇工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果及早采取防范措施,将会造成比现在城市污染更复杂、危害性更大、更难以治理和恢复的被动局面。况且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的农业也开始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农产品产量虽然大幅度提高,但是农药残留、农产品品质降低、水质恶化等问题相继出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危机。对此,我国政府及时制定了一系列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使得农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国家针对农业环保问题所出台的政策

2.1农业环保政策的发展历程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被认为是中国环保事业的开始。这次会议制定了我国首个环境保护工作规划,设立了环境保护工作机构——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从此环境保护被列入了议事日程。同年5月4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成立。1988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撤销,分别成立了建设部和国家环境保护局。1998年,环保局升格成国家环保总局。从1979年开始,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近50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数百项各类国家和地方性环境标准,立法速度之快世界少见。然而,环保法规体系的建立并没有对环境保护工作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的环境污染仍然不断加剧,生态状况持续恶化,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环保法规没有得到有效执行。2003年9月1日,《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始实施,才逐渐成为环保工作的一把利剑,环保总局逐步告别了弱势影子,试图用更多的技术性手段来解决环保问题。2005年,环保总局首次大规模对外公布触犯《环境影响评价法》的30个违法开工项目。这30个项目都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环保总局对其并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对这些工程进行有效的整改后进行了继续建设。接下来2a,环保总局每年都要刮一场“环保风暴”。然而,势头猛烈的风暴背后却饱含国家环保总局官员的辛酸:“非但企业不执行环保法规,甚至一些地方政府、地方环保局也在袒护企业。” 2007年初,环保总局首次启动了“区域限批”政策来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趋势。这是环保部门成立近30a来首次启用行政惩罚手段。在“环保风暴”之后,环保总局加大寻找新出路的力度,即进行制度建设。然而制度建设比“风暴”更艰辛。2007年下半年,国家环保总局开始探索激励各级政府和企业长期有效配置环境资源的机制,并出台多项政策。在这个环节中,一个突出的技术特征开始出现:环保总局已经开始跳出部委执法单一性的困境,将环保工作更多地与其他部委权限进行交织,逐渐形成了“大环保”的思路。从1973年我国环保事业开始至今的37a,我国的环保建设事业已经初见成效。随着生态农业及减农药、减化肥农业在全国的逐步实施,我国的农业环保事业将会迈进一个新台阶。

2.2农业环保政策的特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自然环境系统纳入农业增长因素来考虑,选择一种新的与环境、社会相协调的发展模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农业环保政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环保政策的法规体系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农业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资源管理法律以及有关的行政法规,但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法规或条例。尽管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包含了农业环境问题,但未能将农业环境与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协调起来,特别是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还缺乏相应的认识和政策措施。今后应加速相关法规的制定,同时应加大执法力度,解决农业环境问题必须通过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立法。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农业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管理法》等,但对农业环境保护还缺乏完善的立法保障。

2.2.2制定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的优惠政策 环境政策的制定应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我国现行的农业环境政策仅注重对环境效果的提高,忽视环境政策对农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应建立通过税收、补贴等经济手段引导农业生产者主动采用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和技术的政策。此外现行的农业环境政策存在补偿标准低、补偿量不足的现象,而采用环境友好技术本身存在一定风险,如果激励程度不足就会导致主体缺乏积极性。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可以较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和食物安全问题,是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最有效的生产方式,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达到生产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政府应对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实施给予政策支持,采取直接补贴的方式鼓励环保型农业的发展。

2.2.3建立综合性的农业环保管理机构为了推动农业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我国设立了综合性的管理机构来全面负责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负责机构,将农业环境保护问题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等同对待。农业环境管理机构应通过制定指导性的技术路线,指导和鼓励农业经营者采用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制定和颁布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设立认证机构,实施农产品认证标记,提高环境友好型农产品的附加值,激励我国可持续性农业的发展。

2.2.4加强环保教育和科学研究 通过对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以及食品安全教育,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引导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支持,为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的推广开拓广阔的消费市场。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教育科研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标准的研发和培训,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水平,为农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农业生产政策的制定和科学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3国家颁布的政策对我国农业环保建设事业的影响

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环保政策促使我国农业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a以来,我国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仍不能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目前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两高两低”的格局,装备结构依然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区域发展表现为“三快三慢”的趋势。在此种情况下,我国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农业环保政策,要求必须做到:①要坚持全面发展,不断拓展农业机械化工作领域。不仅要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还要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②要坚持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农业环保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千秋大计。早在制定“九五”计划时,中央就提出要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经过十几年却还是离目标有一定的距离,由于我国产业布局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布局性的环境隐患和结构性的环境风险,将取代个体的污染,成为我国环境安全的头号威胁。今年的环保风暴的确刮的够猛烈,势将对某些行业造成冲击,希望能够引导各个地方、各个部门抛弃粗放的发展方式,跳出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局限,坚定地履行职责,敢于负责,让发展拥有长久的安全保障,让人民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因此,既要防止忽视环境污染后果,一味强调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做法,同时又要防止过高的环境要求而阻碍农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倾向。我们要采取综合的有效措施,把由于发展农业经济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大限度地控制在环境容量和生态系统调节功能的范围内。基于此,我们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整治的农业环境保护战略的总方针。

参考文献

[1]高利红,余耀军.环境民事侵权适用惩罚性赔偿原则之探究[J].法学,2003(3).

[2]谭世贵.重视科学立法推进依法治国[J].法学论坛,2005(2).

[3]冯韵东.和谐新农村的环境法制建设[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

[4]廖红,朱坦.德国环境政策的实施手段研究[J] .上海环境科学,2002(12).

[5]葛洪义. 法律与“和谐社会”[J].法学,2005(5).

作者:王 文

上一篇:高校美术资源艺术教育论文下一篇:地域文化酒店室内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