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松花江艺术处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今年恰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弘扬爱国抗战的主旋律,全国各地都进行着歌颂祖国、传递和平的歌咏活动。笔者将对由瞿希贤老师改编自著名抗战歌曲《松花江上》的合唱作品进行音乐特点的分析,对在排练技术上的方法与艺术处理、指挥法的运用,从个人观点出发作出一定具有逻辑性的阐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歌曲松花江艺术处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歌曲松花江艺术处理论文 篇1:

歌曲《松花江上》的艺术特点及演唱处理

摘 要:古往今来,关于研究声乐演唱和论述的著作文献已有很多,声乐作为一门以人声来创造音响和情感的艺术,无不是每一位热爱歌唱的人梦寐的追求,但是,要真正意义上演唱好一首作品,既要表达作者的意图,又要获得听众的认可是比较困难的。文章通过笔者对声乐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研究,现就自己所学所悟的一些感受和看法,从分析歌曲时代背景、作者创作渊源、歌曲结构、歌曲内涵、歌曲的风格特征和演唱处理等方面出发展开以下论述。以歌曲《松花江上》为例。

關键词: 松花江上;艺术特点;演唱处理

一、作者简介及歌曲《松花江上》创作的时代背景

张寒晖(1902-1946),原名张兰璞、张含晖,1902年5月出生于顺直省定县(今河北省定州市)西建阳村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松花江上》这首歌创作于1936年,1932年他来到西安,在西安二中任教,期间组织了多次演出,引起了很大反响,被人们公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同时亲眼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悲惨流亡的惨景,日军的残暴无恶不做行为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在几个个不眠之夜后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曲《松花江上》便诞生了。当时日军发动了震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同时作为中国亿万同胞之一的他也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所有人的呐喊声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素材,很快这首歌便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了抗战时期最流行的革命歌曲之一。《松花江上》、《流亡曲》和《复仇曲》被誉为“流亡三部曲”。周恩来总理曾代表中共在西安参加东北军军官会议结束时,指挥与会军官合唱了《松花江上》,当时所有人都饱含热泪,举起拳头高喊“一定要打回老家去”。20世纪60年代,经周恩来总理指示,将《松花江上》编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二、艺术特点

1、歌词的叙事性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诉说了家乡的美丽富饶和繁荣,对土生土长的故土的回念。

“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诉说了失去故土的悲惨、痛苦和无奈。正是由于作曲家经历了这样的悲惨遭遇,顾在骨子里发出了慷慨无限的呼唤,饱含了对早日收回故土的无限期待,将所有的感情慢慢推向了高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真切感人。

2、歌词的抒情性

“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哪年,哪月,”这些词质朴,纯真,既简介准确,又情真语深,那发自肺腑的心声,既凝聚着所有流亡的中国人民的痛苦与无奈,又充满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无限憎恶和悲愤之情。“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旋律虽然变化不大,但是高亢有力,刚健嘹亮,激情饱满,抒发了人们对家乡,对亲人,对故土的无限向往和思念之情。

三、演唱处理

(一)气息运用与咬字吐字

在唱法上,我认为演唱者没必要纠结于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根据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既要有“清脆、明亮”,又要有“圆润、松弛、收放自如”。做到高音上的去,低音下的来;音高声不虚,音低声不虚。

1、吸气要深,位置不能四处乱串,每个字都要搭在气息上,用胸腹式呼吸法,且用气要灵活而不生硬。例如“爹”,对于它的气息支撑就很重要,如果气息过于僵硬,气息沉不下来,就容易卡在喉咙里,影响歌曲的流畅性和质量效果,

2、字不正,腔难圆,字不正,意难明,字不正,音难听,咬字主要是指字头部分。一般要求是字头咬准要有劲。在行腔过程中字头首先要“咬准”,是指字头声母部位要准确无误,部位接触咬准确,再根据不同的发音方法发音,才能使字头准确。例如歌曲《松花江上》,在演唱这首歌时,就要根据乐曲强烈,激愤的情绪,以及歌词与音乐在结合中的强弱要求,每个字都“咬”的很紧,并且有不同的力度变化,才能深刻表达被压迫,被流亡,被摧残的人们所爆发出来的满腔深仇大恨。

3、革命歌曲行腔吐字时区别于其他一般歌曲的地方在于吐字咬字要清晰准确,在节拍重音上更应该做到掷地有声,字正腔圆。例如“九一八”的“九”,声韵配合是很关键的,如果归韵不恰当,气息支撑不足,就容易散掉,进而影响歌曲情感的表达,很难做到传统的声情并茂,以气带声,以声带情,如果向平时说话一样,就会显得过于平淡,缺乏味道。

4、歌曲《松花江上》在A段的部分是主要叙事,不必要用太大的力气和太多的气息,做到描述情景的感觉。B段是A段的基础上情绪的递进阶段,是以抒情的语调展开的,落地有声,在此基础上加强气息,推动音乐向前流动,从“脱离了我的家乡……”开始,要让人感觉到一种战后悲凉的情景和无奈,在语气上加强抒情。C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是爆发,最激情的顶峰,此时充分加强气息的支撑作用,准确归韵,正确咬字,做到在声音和情感中呐喊,爆发。

(二)情感分析

歌曲《松花江上》所要表达的是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国内蒋介石反动派双重的侵略压迫下,背井离乡,被迫流亡的的凄惨情境。歌曲的情感来源于歌词最深处的悲痛凄惨之感。情感与内容情景不离,交相辉映。歌词中“我”的悲惨遭遇的代表是全体东北人民大众,然而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遭遇。“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衰老的爹娘。”这一段的主题情感是在倾诉,在叙事中抒情,基本上音调比较平稳,整个感情处在对往事的悲痛回忆中。第二段“九一八,九一八……”情绪转向痛苦嚎叫,悲苦的情绪再也不可阻挡,内心的激荡皆然而生,紧接着连续的“流浪,流浪”低八度重复表现出身体在前面,而脚在后面拖着的饥寒交迫的境遇,演唱时要注意用诉说的方式环环递进,要注意情感在气息中流动,注意音量与音色的对比。然后“哪年,哪月……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声声见血,充满悲愤的控诉,将比战到底的决心推向顶峰。“爹娘啊,爹娘啊……欢聚在一堂”是全曲情感的归结,也是全曲最高音的地方,演唱时要注意情绪的把控,控制好音色和力度,否怎会破坏音乐的流畅性和艺术效果,高潮的部分要结实,掷地有声,情感表达已到顶峰,要感觉到撕心裂肺的力量,将全部积蓄的悲愤展现出来。

总之,通过分析论述歌曲《松花江上》在艺术特点和演唱处理两方面所表达的内容和特点,让我们分别对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作品的歌词语言规律、音乐文化风格特点以及在实际演唱中的完整把控有了充分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准确认识歌曲音乐的起承转合、高潮和收尾发展脉络有一定的帮助。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应,取决于声乐的情感处理和表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正是以情作为声的体现基础的完美集合,以及行腔造型的艺术处理技巧,而缺乏情感的准确分析与生动的表达,同样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所以说“情感是唱歌的灵魂”。但是,在歌唱作品的表达中,只有综合运用音乐作品的内容,情感,意境和演唱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并把它们融为一体,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演唱者来说,既要具有乐感,还要富有情感,关键在于对作品歌词与旋律的深入理解、体验与感受,这样才能产生美的声音,丰富的情感,创造出歌唱艺术的美,感受声乐作品表情达意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10月

[2] 孔杰. 歌曲《松花江上》的曲式结构与情感表达之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6月

[3] 赵重阳. 剖析艺术歌曲《松花江上》[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15年05(下)期

[4] 余晖. 《松花江上》背后的张寒晖. 党史,2012年第12期

[5] 赵英. 浅谈抗战歌曲的演唱特点——以《松花江上》为例.黄河之声.四川文理学院,2011年第14期

[6] 王世飞. 浅析歌曲《松花江上》的艺术处理.艺术教育.牡丹江师范学院

[7] 赵梅伯.《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作者:石旭东

歌曲松花江艺术处理论文 篇2:

瞿希贤改编合唱《松花江上》的作品分析

摘要:今年恰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弘扬爱国抗战的主旋律,全国各地都进行着歌颂祖国、传递和平的歌咏活动。笔者将对由瞿希贤老师改编自著名抗战歌曲《松花江上》的合唱作品进行音乐特点的分析,对在排练技术上的方法与艺术处理、指挥法的运用,从个人观点出发作出一定具有逻辑性的阐述。

关键词:层次处理 风格把握 和声色彩

一、作品背景

《松花江上》于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作曲家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作品表达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瞿希贤老师勤奋多产,题材广泛,作品风格多样,音乐语言清新生动,刚柔兼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独创性。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瞿希贤老师一生创作了无数歌曲,为中国的音乐事业发挥了巨大的能量。本曲在被瞿希贤老师改编为合唱版本后,成为我国合唱的经典之作。

二、音乐分析

本作品的结构为带尾声的多段体结构,主调为D大调,节拍为3/4拍。音乐具有倾诉性、叙述性兼抒情性的特点。歌词内容有很强的说服力,真切感人。作品各个部分之间具有“起承转合”的关系。瞿希贤老师根据其独特的民族色彩与音调改编,并没有运用西方正式的曲式结构框架,其作品乐段之间的衔接便成为处理音乐的难点。而与独唱版本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拍子的律动由四拍子转为三拍子,对于这首大众熟悉的歌曲,在训练中如何把握拍子的律动与乐句的长度是训练难点之一。

第一部分(1-20小节):由两个乐段组成,每一段都由三个乐句构成。第一个乐段的主题旋律以单旋律的两个男声声部齐唱进入,旋律线条的起伏较大,多次出现了八分前附点的节奏型,节奏的抑扬与语言语气的关系非常密切,如同诉说故事般,其乐思的基本素材赋予了音乐叙事与抒情的特点。钢琴伴奏为补充的副旋律,直到准备进入第二段时以分解和弦的形式衔接过渡,同时预示着第二段更为流动的音乐线条。第二乐段叠加入两个女声声部的哼鸣,四个声部均为同一旋律的齐唱,暂时还没出现和声的写法。伴奏型改变为流动的上下行和弦分解,在每一句句头都有一个八度形式的和弦根音作为开头,强调了每一句的第一个音头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21-30小节):由两个重复关系的乐句构成的平行乐段。在调性上,色彩转变,由D大调转为其关系小调b小调;在乐思材料上,采用了引申型的旧材料为动机;在和声上,采用了离调和弦与变和弦的手法来增强音乐的紧张度与矛盾。在伴奏织体上,改变为柱式和弦的形式。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得到了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这部分以呼喊似的音调、悲愤的情绪,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后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东北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第三部分(31-40小节):由一个10小节的乐句构成的乐段。以男低声部与男高声部的旋律声部交替为主,一开始男低音分为两个声部唱上行的平行五度音程,为唱旋律声部的男高音提供和声的支撑。在伴奏织体上,出现了许多后半拍的节奏形态,为音乐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第四部分(41-52小节):由两个重复关系的乐句构成平行乐段。第一乐句只有上方三个声部的演唱,和声语言较为简洁。在伴奏上,为平缓的低声部分解和弦的形式。第二乐句男低音进入,增加音响的厚度;在和声上,句尾的终止式意外进行,采用了极不协和的变和弦,没有解决并且把紧张度一直持续过渡到尾声的起句。伴奏织体也因为和声的色彩变化而改变为柱式和弦的伴奏形式,节奏型逐渐密集。

尾声部分(53-63小节):调性转回主调D大调,速度上要做出稍快的改变,力度推上全曲的高点,唱出了呼天唤地似的旋律,使歌曲达到了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反抗斗争的力量。

三、艺术处理

从细节来说,首先要处理一些演唱技术的问题。1.关于不同的呼吸要求,在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速度较为平缓的乐段中,最好是采用缓吸缓呼的方式,以保证乐句的连贯性与循环吸气技术的运用。而在第二部分与第四部分这种情绪较为高涨紧张的乐段中,采用急吸缓呼的方式,能保证音乐所需要的力度与和声的张力表现。2.关于咬字吐字的要求,在演唱这个作品时需要的是纯美声的唱法,这是不容置疑的,只有夸张的元音和充分运用脸部肌肉群来打开腔体的方式才能保证音色的统一,良好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保证在弱唱时的音准。3.关于演唱法,全曲以legato(即连音演唱)为主,要唱得连贯流畅,不能换气。也可以适当地在一些语气重音的地方做出“声断气不断”的保持音唱法。

从整体来说,处理本曲时要特别注意对全曲的布局问题,乐段之间过渡衔接的流畅性。由于全曲感情幅度的变化与对比较大,排练前指挥需要布局速度、力度、音色之间的层次关系。第一部分没有和声写法,单纯的一个旋律声部,其实属于一种带有引子性质的呈示段,pp的力度也是作曲家给我们的信息,表明这是起铺垫效果的开头。钢琴伴奏在第一部分两个乐段的衔接上起了较大的过渡作用,不容忽视。从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调性的转变,在转调前是由钢琴伴奏中以辅助音的形式强调小调主音,预示着新的调性到来。从第二部分到第三部分的转接,出现了从四个声部减少为两个声部的变化,因此在过渡的时候四个声部要做出渐弱的力度处理。从第三部分到第四部分的转接,也是声部的变化,从两个男声声部到混声四声部进入的过渡,要由钢琴伴奏与男声声部做出一点渐强的推动。第四部分到尾声的过渡正也是全曲最高潮的部分,它们之间的力度推到ff,和声在过渡上起了最大的作用,增强了戏剧性的色彩,推动了情绪的发展。对于这首并不是用西方曲式结构写作的合唱作品只要能解决在过渡上的衔接问题与整体的布局方案,才能更好地表现作曲家所要传递的情感与内涵。

参考文献:

[1]杨鸿年.合唱训练学[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宗宇晖

歌曲松花江艺术处理论文 篇3:

让歌声更动人

【摘要】声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它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如何使歌声更动人呢,本文从以下几个观点进行论述:首先是熟悉歌词、分析歌词,结合歌曲的时代背景,对歌曲的意境进行充分的想象,接着要了解歌曲的音乐风格,然后充分运用歌曲的各种艺术处理,最后是声与情相结合,忘我地歌唱。

【关键词】声乐;作品;技巧

要唱好一首歌,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乐感、科学的发声技巧以外,对演唱作品内涵的理解以及如何表现这种内涵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音乐作品,是由作曲家、作词家完成之后,再由歌唱者不断的再创造完成的。因此,要理解作品内容,分析艺术表现手法,再经过个性化处理有感情的演唱,才能唱出动人的歌声,获得作品所希望的艺术效果。对作品的分析和处理可以通過以下几点入手:

一、熟悉歌词、分析歌词

通过歌词理解作品的内涵。拿到一首新歌,可以先从朗读歌词开始,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使你更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歌曲用词十分地精练,短短的几句中包含着很深的含义。比如演唱歌剧《伤逝》中的《一抹夕阳》要从歌词“冲开封建家庭的牢笼去寻找自由的爱情”中理解到子君与涓生对自由恋爱的渴望。歌词“望着窗前,熟悉的身影”又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对爱情的束缚。所以,熟悉歌词,从歌词入手对歌曲进行分析,这是有感情演唱的第一步。

二、结合歌曲的时代背景,对歌曲的意境进行充分的想像

任何一部声乐作品,都与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系,都必然留下历史的烙印。所以,了解作品的创作年代、政治形势、社会背景等等,对于理解歌曲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是很有帮助的。那么,在了解了作品各个方面后,就要尽量发挥音乐的想像力,把自己想像成为作品中的诗人,作家或者主人公,想像着一幅幅的图画,身临其境般地进入角色。比如歌曲《在松花江上》的历史背景是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东北的老百姓在“9.18”事件后被迫逃亡,离开了“有森林煤矿和满山遍野大豆高梁”的家乡在外流浪的悲惨生活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了解了这首歌的历史背景之后,便能更好地表达出歌曲中对家乡地思念之情和对“日本侵略者的那种痛恨以及离乡背井的生活之苦,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

三、了解歌曲的音乐风格

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有它的风格,这种风格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民族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生活习惯、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音调,不同的时代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音乐。《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首流行于青海一带的传统民歌。1939年作曲家王洛宾在西宁遇到从塞外流落到此的哈萨克族歌手。他记下了二十余首哈萨克族民歌,并以这个民族音调为素材,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所以演唱这首歌的时候,要唱出哈萨克人在辽阔的草原上一边牧羊一边哼唱的那种既奔放又深情典雅的感觉。了解歌曲的音乐风格,对于表现作品的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掌握了歌曲的音乐风格才能把音乐表现得更有感染力。

四、运用歌曲的各种艺术处理

(一)演唱的各种技巧处理,比如乐曲的力度和速度

速度是指乐曲的快慢,音乐的速度与乐曲的内容是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说,表现激动,兴奋,欢快,活泼的情绪与快速度相配合。田园风格的,比较抒情的往往用适中的速度。而颂赞的、挽歌、沉痛的回忆等,则多与慢速度相结合。有的歌曲从头到尾都是一种节奏,而有的则前后形成对比。比如《牧笛》全曲分为A,B两段,A段描述的是傍晚草原的美丽景象,夕阳下,霞光把绿草染成一片灿灿的金黄色,这时牧民开始吹响牧笛并放声歌唱。所以A段的速度稍慢,而且比较自由,给人以开阔舒畅的感觉。歌曲转向B段的时候伴奏速度也转向“稍快”,让人不禁联想到牧民赶着牛羊回来的情景,吹着悠扬的牧笛,和着蓝天白云,听着牧民爽朗的笑声……因此这段的速度转为稍快,给人感觉活泼欢快,乐曲加上颤音和跳音,更好地表达了牧民愉悦的心情。

音乐的力度是指音乐的强弱变化,力度由弱到强可以产生由远到近的空间感,也可以表达情绪由低到高,力度由强到弱则可表现情绪下沉或渐远结束之感。比如歌曲《牧笛》的A段的第一句“啊”字可以由弱到强,这样就可给人辽阔的空间感,仿佛置身于草原之中,而最后一句“啊,晚霞多壮美”用由强到弱的力度又可以给人以渐渐远去的感觉。所以,更好地运用力度的强弱不但可以表现音乐的旋律美,还可以表现歌曲的情感美处理歌曲力度时就要根据人物的思想和音乐的意境来把力度运用得恰如其分。

(二)高低点的对比,突出歌曲的高潮

歌曲歌词的容量和内容都比较少,但是仍存在着情绪的起伏变化,要把这种变化唱好最重要的是找出歌曲的高点和低点。歌曲情绪的最高点便是歌曲的“高潮”。高潮通常在歌曲的中后部,一般要突出高点就要把低点放低作为铺垫,一步一步地推上去。比如歌曲《黄水谣》A段所描绘的一派丰收安乐的生活正是为B段的悲哀与愤怒作铺垫。B段开始描述了鬼子进村,“奸淫烧杀”的行为,造成了家乡“一片凄凉”的老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愤,高点就在“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这个句子上。所以A段与B段在情绪上要形成很大的对比。A段便是歌曲的低点,一步步地为高点作准备。只有唱出高低点的对比,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绪发展。

五、声与情相结合,忘我地歌唱

在分析了歌曲的历史背景,音乐风格以及处理手法之后,还要将声与情结合起来,把自己融入歌曲的角色中,丢掉一切来自思想上和声音技巧的束缚,忘我地歌唱。歌唱是需要全身心投入和参与的一种表演艺术,不只是靠嗓子、靠气息或共鸣,应该把这些因素和人的心灵互相结合在一起。“用你的心灵去唱歌”,唱歌要想感动听众就必须先感动自己,使自己处于兴奋、激动的状態中,使自己进入歌曲的意境中,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唱出歌曲的内涵,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

作者:陈晓燕

上一篇:审计工作之审计风险论文下一篇:人性化生态建筑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