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采购研究论文

2022-04-22

摘要:从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现状出发,在波特等人提出的竞争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建筑企业国际化双钻石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我国建筑企业的国际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国际化战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企业国际采购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企业国际采购研究论文 篇1:

国际采购研究评述国际采购研究评述

[摘 要]本文对国际采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将其主要分为四大类:国际采购的内涵与产生的原因、国际采购中存在的风险与相应对策、针对具体商品的国际采购研究及国际采购发展趋势、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国际采购;采购风险;趋势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804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强,原先限制各方交流的地理因素被愈加弱化。各国贸易往来的不断发展使得世界上的资源得以不断流动,为了得到更为优质、廉价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等,企业不再局限于在本国市场进行采购,而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国际采购成了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手段。然而,相比于国内采购,国际采购的环境、过程、面临的问题等更加复杂,这对企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检索发现,虽然学术界对国际采购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比较分散,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类,各个层面的国际采购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此,本文将关于国际采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归类,重点分析了国际采购的内涵与产生的原因、国际采购中存在的风险与相应对策、针对具体商品的国际采购研究以及国际采购发展趋势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并且进一步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分析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够对研究者和管理者起到一些有益的参考作用。

1 国际采购的内涵与产生原因

“国际采购”是采购的一种类型,可认为它是采购活动在地域上的延伸。Baily等认为“国际采购”就是从另一个国家购买组织要求的产品和服务。[1]在很多文献中,“国际采购”常与“全球”采购一词互换使用,很多人认为“国际采购”与“全球采购”是一个意思,但Trent和Monczka(2002)指出全球采购比国际采购更注重对世界各地供应商之间的整合与协调。[2]周英和刘树林(2011)认为可用“海外采购”代替“国际采购”,这样能使跨越国界的内容更加突出,而“国际采购”则可作为范围更广或者综合的表示,并指出未来国际采购会向全球采购升级。[3]

对于国际采购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当时很多西方国家的企业竞争力都在减退,他们相信通过国际采购可帮他们逆转颓势。Rajagopal和Bernard就提出应通过海外采购对抗强势的外国公司。[4]Alguire等认为西方国家主要是想通过国际采购获得最低的价格 [5]Monczka和Giunipero较早地研究了国际采购的利益,指出国际采购的原因包括:价格、前导时间/交货时间、质量、产品性能(技术)和可获得性。[6]文献[7]指出国际采购使企业广泛的接触到更多产品和新科技,享受到更高的服务并且将竞争引入了国内供应市场。

从以上研究中可看出,国际采购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对于国际采购与全球采购,笔者也认为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国际采购注重在国际市场上完成采购这一任务,而全球采购则是强调国际市场上采购资源的整合和供应商之间的协调,全球采购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未来国际采购会朝全球采购方向升级。

2 国际采购中存在的风险与相应对策

国际采购虽然能为企业带来低价格、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其面临的风险比国内采购复杂。文献[8]将企业在国际采购中面临的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如合格卖方或买方的选择风险、质量及交货期管理风险)和外部风险(如国际汇率变动风险、国际物流过程中的风险、政策风险等)。该文献将应对这些风险的策略分为买方策略和卖方策略。文献[9]具体分析了国际采购中的汇率风险,强调若要回避汇率风险的产生,首先应该回避使用外汇支付。文献[10]针对人民币升值风险提出:要合理掌控本土采购与全球采购的比例;培养专业国际采购人员;充分利用电子商务采购模式等。

王燕莉从系统的角度将国际采购的风险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系统风险,如汇率变化、自然灾害等;第二,管理风险,如信息失真、决策不当等;第三,物流风险,包括运输风险、库存风险等。作者还提出了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风险规避方法,包括套期保值、外汇期权以及实物期权方法等。[11]文献[12]将VAR方法(一种风险量化技术)用于采购中,用VAR分析了价格波动对采购的影响,通过将风险量化,可为企业决策提供较好的依据,另外,在国际采购中引入了期货合约,实现期货与现货的对冲,能够大大地降低企业在国际采购中的成本风险,使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

3 针对具体商品的国际采购研究

宏观上谈国际采购只能指导大致方向,而对具体商品的国际采购问题研究对企业的实际操作更具有借鉴价值。张肇刚对二滩水电站机电设备的国际采购做了研究。作者介绍了在进行相关设备的采购时所采用的采购方式,包括国际竞争性招标(特点是采购金额大、投标者较多、采购周期长等)、有限性国际招标(特点是采购金额较小、采购货物特殊、供货厂商较少、无国内优惠条款并且采购周期较长)以及国际询价采购(特点是采购金额较小、技术规格单一或有现货、采购程序简便、无国内优惠条款、采购周期短)。[13]

文献[14]研究了汽车零部件的国际采购决策支持系统,指出系统的建立需攻破以下关键技术:汽车零部件国际采购流程中决策要素的提炼、模型库的设计和建立、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以及交互界面的设计和实现。荣先苗和常立国对石材荒料的国际采购做了相关研究。作者根据实际经验总结了采购前应做的准备工作,比如人员的准备、旅行的准备、供货商的准备以及付款单的准备。[15]文献[16]研究了后配额时代纺织品服装跨国采购模式的三个变化:买方驱动特征愈加明显、零售商和供货商进行直接对接、采购区域与供货商集中化。作者指出了中国供货商应对跨国采购存在的问题,如产品开发模式落后、品牌竞争力缺乏、交货模式陈旧、质量体系与国际对接不完善等。

以上研究都是针对特定采购项目展开的,能反映一定行业特点,对其所属的领域开展国际采购活动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4 国际采购发展趋势

综合文献[17-19]的观点,可将国际采购的趋势归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为库存而采购到为订单而采购。以上文献中有的指出在如今供大于求的市场状态下,为订单而采购就成了一条铁的定律,并且还提出了实施JIT采购的优点。第二,从对采购商品的管理到对供应商外部资源的管理。供需双方建立长期的、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可以及时把生产、质量、服务以及交易期的信息实现共享,能帮助实现准时化采购,实现双赢的局面。第三,由传统采购到电子商务采购。传统的采购过程是典型的非信息对称博弈过程,而现在的电子商务采购系统则主要包括网上市场信息发布与采购系统等,可以实现供需双方信息的共享。第四,采购方式由单元化到多元化。这种趋势首先表现为全球化采购与本土化采购相结合,其次表现为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再次是多供应商与单一供应商相结合,最后是制造商采购与分销商采购相结合。第五,普遍注重采购商品的社会责任环境。

5 研究不足与发展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已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以下几个还需要继续探讨的话题。

其一,国际采购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只进行了定性说明,并未从定量研究上加以证明。比如,国际采购对企业成本的节约大约占了多大比重?国际采购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是否足以抵消企业进行国际采购时所损耗的资源?总的来说,对于国际采购相关问题的定量研究分析不足。

其二,对于国际采购规则的研究不足。对国际采购规则的熟悉是采购成功的必要前提,而现有文献未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采购规则进行研究。而且,国际采购的规则有的是书面上的,有的却是从经验中积累而来的,因为这和不同国家的风俗、文化、人情有很大的关系,对于这方面内容的研究非常少,而这恰恰是企业在国际采购中所欠缺的知识。

其三,关于国际采购的独创性研究不足。不同的行业都有自身独特的地方,在国际采购中的规则、方法等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虽然针对具体商品的国际采购研究很多,但是针对具体不同行业(比如电商行业、家电行业、服装行业等)的国际采购研究还不够。后续研究可多从这一角度着手,以不同行业特性为出发点,使国际采购研究的实用性更强。

参考文献:

[1]彼得·贝利(Baily),大卫·法摩尔,巴里·克洛克,等采购原理与管理[M].王增东,李梦瑶,等,译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Trent,Robert Jand Robert M,MonczkaPursu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Integrated Global Sourcing[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2

[3]周英,刘树林企业国际采购的战略选择研究[J].商业时代,2011(11).

[4]Rajagopal,Sand Bernard,KNGlobal procurement:motivations and strategy[J].Marketing Intelligence &Planning,1991

[5]Alguire Mary S,Carl RFrear,Lynn EMetcalfAn Examin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of Global Sourcing Strategy[J].The Journal of Business&Industrial Marketing,1994

[6]Monczka,Robert M and Larry CGiuniperoInternational Purchasing:Characteristics and Implementation[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84

[7]Trent,RJand Monczka,RM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trends and changes throughout the 1990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98

[8]韩英,韩渝国际采购实务风险控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9]刘海云,褚晓飞国际采购中的汇率风险防范策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4).

[10]董妍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应加大国际采购的力度[J].中国市场,2011(10).

[11]王燕莉供应链环境下国际采购的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12]陈艳国际采购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

[13]张肇刚二滩水电站机电设备国际采购[J].水力发电,2000(5).

[14]王运龙汽车零部件国际采购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企业研究,2007(7).

[15]荣先苗,常立国如何做好石材荒料的国际采购[J].石材,2004(9).

[16]孙瑞哲对接—迎接跨国采购新时代[J].纺织导报,2005(3).

[17]许亮国际物流环境下采购问题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18]陈戈国际采购如何“因势而动”[J].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08(4).

[19]丁俊发国际采购五大趋势[J].中国市场,2005(9).

作者:皇甫倩倩

企业国际采购研究论文 篇2:

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战略:基于国际化双钻石模型的分析

摘要:从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现状出发,在波特等人提出的竞争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建筑企业国际化双钻石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我国建筑企业的国际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国际化战略。结论认为,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战略和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从提高国际市场应变速度、改进人力资源管理、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来调整建筑企业的竞争策略;从建立统一的行业组织、进行不断的制度创新、鼓励承包企业组建战略联盟等方面推进建筑业的体制改革。

关键词:建筑企业; 国际化; 竞争模型; 双钻石模型

近年来,我国建筑市场的国际化色彩不断深厚,不仅国际建筑企业不断进入到国内市场,中国建筑企业也渐渐进入到国际市场中寻找发展的机会。在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对国际化的认识以及相关战略的制定直接决定着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进程。为此,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现状,构建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的分析模型,不仅有利于分析我国现有国际化战略,还可以根据国际建筑市场的变化趋势,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文章的基本结构是:首先简要介绍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现状;然后,在分析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的分析模型;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分析。

一、 中国建筑公司国际化现状

本节将主要根据商务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gineering News Record, ENR)、建设部、国家统计局等有关的数据分析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建筑市场上竞争的现状。

1. 国外营业额逐年增加但仍占较小份额

在国家“走出去”战略引导下,我国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迅速增长。2005年完成海外营业额217.6亿美元,比2001年89亿美元增长了144%。同期,进入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的中国企业也增加到46家,中建总公司连续跻身前20强。46家中国公司的海外营业额达到了100.67亿美元,比上年的83.33亿美元增加了20%。在225强的前100强中,中国公司有12家。中国公司有3家突破了100亿美元大关。2006年,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首次跻身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从2001年到2005年的五年间,我国海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翻了一番还多。但总的来说,我国建筑企业海外承包的份额仍然较小。表1是近几年ENR统计的中国建筑企业占225强国际市场营业额的比例。可以看出,虽然近几年这一状况得到逐步改善,但总的来说我国建筑企业海外承包的份额仍然较小。

2.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上升但相比于欧美国家大企业仍属落后

国内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已具备承揽EPC、BOT项目的能力,中国海外承包工程项目日趋大型化,上亿美元的大项目越来越多,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2005年新签合同超过一亿美元的项目有49个,是2001年的3倍多。但与发达国家同类工程承包公司相比,无论是工程数量和规模还是工程项目的技术含量,都存在不小的差距。以ENR数据为例,说明2005年和2004年排名前20的国际承包商的基本情况。中国公司较Hochtief AG,Skanska AB以及VINCI等欧美国家大企业竞争力仍属落后。

3. 市场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但市场多元化程度不高市场分布不均衡

尽管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工程项目已遍布六大洲、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在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业务仅为设办事机构或提供少量劳务,对外工程承包仍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据有关资料表明,在2000年进入225家国际大承包商中的34家中国公司的国际承包营业额中,84%集中在亚洲,10%在非洲,只有3%在欧洲和北美洲。同时,我国在亚洲承接工程项目,也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香港等华人集中的国家和地区。香港是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最大市场,长期以来我国在香港地区的承包工程营业额一直占全部对外工程承包额的20%左右。新加坡是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第二大市场,占全部对外工程承包额的5~10%。这反映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具有很大的区域局限性,特别是在欧美国家缺乏市场竞争力。

4. 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但和西方发达国家大企业还有很大差距

劳动生产率长期落后是中国建筑业的基本现状。虽然我国建筑业劳动力成本低廉,但低下的劳动生产率使我国的国际建筑贸易结构具有相当大的强制性,可选择的余地很小。

2005年中国建筑业从业人员达2699.9万人,同年美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有600万,其中全职人员400万。而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却只相当于美国正常年份建筑业总产值的1/5;和日本相比,90年代中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总体上只相当于日本建筑业的1.25%。

具体到企业层次看,表2是各国在建筑业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国际承包企业,应该代表了各国的建筑业劳动生产水平,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日本的七分之一和美国的二十分之一。

5. 生产成本较低但优势逐渐减弱

在成本方面,劳动力成本价值低廉一直是我国建筑业的主要竞争优势之一。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业劳动力成本要比西方发达国家低得多。我国制造业雇员工资只相当于英美国家的1/30,同亚洲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相比,也要低得多,这使得我国建筑业在劳动密集的行业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在人工成本方面,中国企业派驻海外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每人每月几十美元增长到目前的1000美元左右,加上国际派遣费用、人头税费及津贴等,已达到1500美元以上,且还在呈上升趋势。在其他直接成本方面,中国建筑企业则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二、 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双钻石模型的构建及相关分析

1. 国家的竞争优势和钻石模型

波特在《国家的竞争优势》中分析了某一国家的某一产业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的影响因素。他认为答案主要在四方面的因素:要素条件、需求状况、相关或者支持的产业和企业的战略和对手所处的环境。另外,波特也提出了两个外部因素,分别是“政府”和“机遇”。这六个因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模型就是著名的钻石模型。该钻石模型的主要贡献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分析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工具。波特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系统,分析这些因素的范围、品质和交互方式,将它们同其他国家的决定因素系统相比较,就能发现一国的竞争优势在哪些领域,有多大,能持续多长时间。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比较利益、注重的是各国现有的要素禀赋不同的是,钻石模型还强调动态的竞争优势。此外,钻石模型还强调国内需求的重要性,强调国家在决定企业竞争力方面的关键作用。波特的钻石模型提供的是一个系统的分析工具,对系统地理解国家或某一产业的竞争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钻石模型提出后,众多学者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国家或者特定的环境中。这些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扩展。Cartwright(1993)在研究新西兰竞争力过程中,发现钻石模型无法解释小国经济,出口依赖工业和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国具有国际竞争力方面的问题。于是,他将模型扩展为多因素钻石模型。该模型不仅适用于研究小国经济、出口依赖工业国和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国的国际竞争优势,同时还保留了原始钻石模型中所拥有的要素。Dunning(1993)在建议应该将跨国公司的活动看作第三个外生变量添加到波特的钻石模型中;在此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国际化钻石模型。Rugman和Cruz(1998)对波特的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改,在研究中他们发现为了能够和美国的领先产业竞争,加拿大本土经营者必须将加拿大钻石模型和美国钻石模型结合起来,并最终提出了双钻石模型。这类似的双钻石模型先后又被其他学者用于不同的国家,如Hodgetts(1993)将其用于墨西哥,Cartwright(1993)将其用于新西兰。在此基础上,Cho和Moon(1995)提出了通用的双钻石模型,如图1所示。他们认为该通用双钻石模型可以用于任何国家用以指导跨国界的商业活动。

2. 建筑企业国际化双钻石模型的构建

尽管波特的钻石模型对分析一个国家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很多学者批评波特的钻石模型没有考虑文化因素。然而在建筑领域,文化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建筑产品必须在东道国生产,东道国的文化和习俗会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如能正确理解和利用当地文化,如中东国家的斋月,非洲业主自身特定的文化等等,将对建筑企业的国际经营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国际化经营往往吸收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和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和人员打交道需要很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包容(Langford,2000)。如德国人严谨,瑞典建筑企业常常能按时交付工程等等。

鉴于此,区别于波特的钻石模型,本建筑企业国际化竞争运作模型增加了东道国文化因素。双钻石模型,和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理论一脉相承,更继承了不同学者为了适应企业国际化竞争,对波特的钻石模型所进行的拓展。建筑企业国际化需建立在母国市场的基础上,但又必须很好地了解东道国的状况。每一钻石模型内的因素不仅相互作用,而且会作用于相对的钻石模型中的因素。如东道国的文化因素会影响本国企业的战略,结构及竞争模式等等。

该双钻石模型由国内钻石和国际钻石组成。国内钻石用以分析建筑企业母国的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母国建筑业的结构以及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母国政府以及所面临的机会。国际钻石用以理解分析东道国的建筑市场及其竞争,包括东道国的要素条件,东道国需求条件,该国建筑业的结构以及相关和支持产业,该国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该国政府,所面临的机会。另外国际钻石增加了文化因素。就建筑业竞争环境和建筑企业国际化而言,要素条件主要包括材料的供应、成本、精细程度,通信和信息设备,资本市场的状况,国家的地理特征,还有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建筑行业的特点注定了建筑产品只能在本地生产,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常常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比如北欧国家,气候寒冷,对一个瑞典的建筑企业可以很容易在芬兰或者挪威开展工作,但在平均气温很高的中东,瑞典建筑企业并不存在优势。

3. 对本国和东道国建筑市场进行SWOT分析

上述本国和东道国建筑市场的双钻石模型包含了众多的因素如要素条件,需求状况等。其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框架,通过这个框架,战略制定者可以分析各个因素,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市场的特点,结合企业的自身状况,制定出正确的国际化竞争战略和措施。这些因素包含企业的优势,也可能蕴含了企业的弱点。这些因素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机遇,同时也可以给企业的发展造成威胁。为此,可以对其进行SWOT分析。在建筑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背景下,进行SWOT分析不仅要像传统中分析一国市场条件下某建筑企业的SWOT状况,更要分析包括东道国市场在内的国际建筑市场中发生的变化。

4. 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国际化竞争战略

在进行了全面的SWOT分析之后,需构思出建筑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项。制定战略的原则就是最大化地利用企业的优势及外部机遇,避免内部的劣势或者外部威胁。一个战略选项常常是综合了某些机会、优势等等。这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有时需要人的直觉。但管理学和实践也总结出了一些方法,如头脑风暴法,让人们思想不受束缚而产生足够多的选项。又或采用集体决策的办法,集思广益,结合上述SWOT分析的基础上,产生更多更好的战略选项以供选择。本模型也进一步指出制定建筑企业国际化竞争战略的过程要考虑市场选择,进入模式。在国际市场中竞争的经验也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 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战略分析

在构建建筑企业国际化双钻石模型后,我们可以利用该模型对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现状战略措施分析,以达到知道我国建筑企业加快国际化的目的。

1. 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的SWOT分析

中国建筑企业会面临着各种不同的SWOT因素,但本节只讨论其在国际化经营的背景下所具备的优势、弱点,面临的机遇和威胁。

(1)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经营具备的优势(Strengths)

S1成本优势。我国劳动力成本要比西方发达国家低的多。在美、英等国建筑业技术工种每小时工资达到10美元,普通工种为6~7美元;而我国只有其1/20~1/30。管理成本和劳务支出相对较低,存在价格竞争优势。

S2劳动力优势。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并有庞大的劳动力供给潜力。我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建筑业的从业人数占全世界建筑业从业人数的25%。而且每年新增人口愈千万人,加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为建筑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从业者。

S3母国市场的迅猛发展。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动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建筑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市场中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母国市场的迅猛发展,为中国建筑业走上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弱点(Weaknesses)

W1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我国大部分国际性建筑企业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导致经营模式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特别由于建筑企业的管理幅度宽,管理跨度大,一次性经营的项目管理等特点,提高了管理的难度。在国际建筑市场上,面对欧美大企业的竞争,管理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但中国建筑企业在这一点相对落后。

W2缺乏综合素质高的国际性管理人才。人才缺乏一直是影响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企业与国际大承包商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企业十分缺乏的人才有:富有经验的国际工程项目经理,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的核心管理人员,通晓国际工程法律的人员,项目风险评估人员,国际工程合同管理人员,国际工程财务人员,国际工程融资(从金融机构贷款)人员,国际工程造价估算和报价人员等。此外,语言障碍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我国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良好的技术管理素质难以在国外工程承包中得以发挥,甚至还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开展。

W3缺乏应对国际建筑市场竞争新趋势的能力。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呈现新的趋势,开始经历巨大变革,承包方式改革,又引起新的交付系统变革;EPC、PMC(项目管理总承包)等一揽子式交钥匙工程、BOT(建设一经营—转让)、PPP(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等带资承包方式,成为国际大型工程项目广为采用的模式。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建筑市场上开始承担一些总承包工程,但总的来说我国建筑企业对国际市场竞争出现的新趋势还不具备丰富的应对经验。

(3)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经营可能的机遇(Opportunities)

O1国际建筑市场蓬勃发展。世界经济总体复苏,带动国际建筑市场蓬勃发展。据有关报道,2004年全球工程承包业投资规模已达4.2万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6%。据权威机构预测,未来4年工程承包业年投资增速将超过5%。这些发展客观上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大竞争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O2国际建筑市场开放度提高。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使资本、技术、货物和包括劳动力在内的服务等各种生产要素出现跨国流动趋势,工程承包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行业,得到促进和发展,尤其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议》的生效,各缔约方政府项目的工程承包市场将更加开放。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开放度,由于经济全球化而得到提高,为中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市场机遇。

O3中国在海外直接投资逐步增多。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5年底,对外直接投资额超过500亿美元,境外中资企业超过1万家。海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必将采购更多建筑产品,而采购建筑产品也必然先选择心理距离较近的我国建筑企业。因此中国在海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将促进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竞争。

(4)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威胁(Threats)

T1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国际工程承包中,大型跨国建筑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能够以比传统管理手段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实现全球资源的配置,从而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行业层面看,则促进了全球建筑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这也导致了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T2技术和其他非关系壁垒逐渐增高。虽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WTO的影响,国际建筑市场进一步开放,关税壁垒已经大大降低。但各国仍通过采用技术或者其他非关税壁垒,加强对国内建筑市场的保护。而且这一趋势日益明显,为我国建筑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障碍。

T3科技和管理日益复杂化。建筑工程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管理密集型和投资密集型产业转变。这种转变本身不是一项威胁,是国际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对中国建筑企业而言,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与外国大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科技和管理的日益复杂化是一项威胁。

2. 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和措施

在上文我们分析了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所面临的SWOT因素,发现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化既有自身的优势,但也面临着外部的威胁,同时自身也有很大的不足。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际化战略和措施来提高我国承包商的国际竞争力。但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结合国际先进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努力:

(1)调整建筑企业的竞争策略

①关注国际市场、提高应变速度。中国建筑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归根到底是要依靠其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具体的措施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积极组织研究有关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谈判的内容,特别是有关建筑业的内容,搜集情报和信息,从而制订企业的应对措施;加大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投入,争取获得更多的技术专利,提高承包工程的技术能力,增强公司的设计能力,从而带动更多的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利用先进技术,如信息技术,以提高企业的应变速度;利用外部资源,提高采购能力。如运用电子商务系统,扩大公司国际采购网络等。

②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加强培训。人才是企业的生命,国际工程发包方式的变化、多媒体、电子商务的普遍应用以及科技进步对工程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培养懂技术、会外语、精通国际商务的人才成为建筑企业的急务。企业应肯于投资,一方面在学校和社会上招聘;另一方面对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行在职培训,比如送到国内外院校和国外工程公司及项目中培训。某些企业可能认为企业培养的人才一旦成材就会出现流失现象,得不偿失,但企业应从长计议,不能因噎废食,放弃对人才的培养。另外,也可以聘请发达国家承包商的人员到我国公司任职,让我国雇员学习其管理方法,同时,请他们对我国员工进行全面培训。

③调整产业结构。加入国际化竞争,我国建筑企业必须要进行产业结构方面的改革。如果条件允许,应该鼓励企业从事投资、咨询、设计、施工、管理一条龙,拓宽不同的利润来源,让投资、咨询、设计、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相互支持,互相促进。比如中建总公司,最近几年在地产业务发展比较快,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2)推进建筑业的体制改革

近20年的国内外实践证明,我国建筑业遇到的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落后的经济体制和行业体制。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进一步的体制改革。国内建筑业应该成为我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推动力。当前,应当从国内建筑市场开始,按照国际惯例进一步改造我国建筑业体制,打破计划经济时期那种勘察、设计和施工分别由不同单位提供的旧体制,改进现行的资质管理办法,实行建筑业供应链的纵向联合,将咨询、勘察、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等根据市场的需要统一起来,提高为国内业主提供多方面服务的能力,并且有选择地进入国际市场。

①建立统一的行业组织。我国的建筑业在计划经济时期被划分为几块,由中央政府的几个部管辖。目前国内与建筑业有关的一些行业协会也承袭了这种部门分割的局面。这些协会仍然带有很强烈的政府作风,仅在支持我国的海外承包工程和开展其他业务方面,它们也不能很好地合作。这种局面若继续下去,我国海外承包公司就难以得到国内的强有力支持,难以在与外国承包商竞争时协调行动。由于不能协调行动,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经常在参加海外工程投标时互相倾轧,造成了严重的财务和声誉损失。另外,应当推动建立我国真正的行业协会制度。新的行业协会应当积极准备对世界贸易组织施加影响,准备在将来的亚洲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区)制订区域建筑市场规则时发挥主导作用。现在已经有人提出制订类似于FIDIC标准合同文件的亚洲标准合同文件。如果我国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在全球建筑市场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②进行不断的制度创新。我国建筑企业要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对手一样,能够为国内外客户提供设计、建造总承包这样的服务,就需要对我国的建筑业进行进一步的重大结构调整。所谓结构调整,就是咨询、勘察、设计、施工和其他有关的行业和企业重新认识和调整自己在全球建筑市场和我国建设事业中的角色、职责和地位,重新认识和调整彼此之间的关系,重新学习、扩大和提高自己为全球建筑市场提供多种优质服务的能力。市场机制应当在调整和确定咨询、勘察、设计、施工和其他有关的企业在建筑市场上的地位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中充分发挥作用,不能采取赶浪潮的突击方式。近些年来,在我国提倡并实行工程总承包是又一个重大制度创新,要求参与者多动脑筋,多做具体扎实的工作,避免为企业和全社会增加改革成本。

③鼓励承包企业组建战略联盟。鼓励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组建战略联盟。我国大型工程承包企业近两年来进行的联合、重组,达到了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的效果。如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和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两家企业重组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重组后的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在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的排名大幅度上升,从2002年的第70位跃至2003年的第48位,在中国公司中名列第4位。政府要鼓励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以各种方式组建战略联盟。联盟的形成,既可以使企业间资质互补、优势互补,增强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能力;也有利于减少我国承包工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互相压价、自相残杀的恶性竞争局面,提高中标率,降低经营风险和交易成本。

四、 结束语

文章首先在波特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建筑企业国际化双钻石模型,然后运用该模型对我国建筑企业的国际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从调整建筑企业的竞争策略、推进建筑业的体制改革等方面讨论了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战略和制度。文章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在于如何加强建筑企业国际化双钻石模型结构的完整性和模型评价因素的全面性。这些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Penrose,E,T,,The Theory of Growth of the Firm,New York: Wiley,1959.

[2]Peteraf,M,A,The cornerston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source-based view,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14,pp179-191,2003.

[3]Porter,M,E,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Free Press,New York/Collier Macmillan,London,2006.

[4]Porter,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Free Press,New York/Collier Macmillan,London,2001.

[5]Prahalad,C,K,and Hamel,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l,68,No,3,pp79-91,2003.

[6]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Global Competition:The New Reality,pp,6-7,2001.

[7]张青林.面对WTO的中国建筑业[J].建筑经济,2005,(1).

[8]何小洲,刘姝.中国建筑企业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SWOT分析及战略探讨[J].建筑经济,vol 7,2006.

[9]卢有杰.新建筑经济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

[10]许丹松.国外承包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及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01,(5).

[11]李世蓉.我国建筑管理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前景分析[J].建筑机械技术与管理,2002,(1).

责任编辑 梅瑞祥

作者:李 云

企业国际采购研究论文 篇3:

企业国际化经营财务风险特征与管理策略分析

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深入,企业的财务国际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企业国际化经营在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使企业面临着日益增大的财务风险。由于各国的法律制度、政治环境、经济制度、文化背景等不同,致使企业财务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比国内多,财务风险更大。因此,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应正确识别和评估财务风险,并加以防范和控制。本文仅从业务对象角度,结合案例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财务风险的主要类别、特征和管理策略进行分析。

一、企业国际化经营财务风险类别

企业财务风险指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使企业的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本文从企业国际化经营业务对象角度把企业财务风险划分为如下类别:

(一)筹资风险 筹资在企业国际化经营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在筹集项目所需资金方面有两种决择,面临两类风险。如果选择股权筹资,筹资成本较高,且当项目实际运行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时,会使股东利益受损,从而为敌意收购提供机会;如果选择债权筹资,虽然可能产生财务杠杆效应,降低筹资成本,但如果债务比例过高,而该项目实际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时,将可能产生还本付息风险。

(二)现金流风险 现金流是企业维持正常运营的必备条件。企业如果现金流过于充裕,那么就意味着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存在资金闲置的问题,而如果现金流始终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那么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企业又会面临现金流中断的风险。企业海外大型项目的实施必须警惕现金流风险。例如,在2004年海外并购前,TCL公司手中通过整体上市和以往积累的现金超过30亿元,但由于在海外并购方面的失误导致的连续两年巨亏让公司在2005、2006年的现金流开始遭遇困难,一度银行方面到期的短期债务让公司总裁李东生甚至要通过抵押自己的股份来度过难关,而TCL盈利情况不错的电工和低压电器也被迫出售。

(三)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企业在资本的筹集和运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引起利率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企业投资贬值或收益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的借款和贷款活动中利率的变化、不同国家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以及不同国际金融市场不同货币利率的变化所产生的风险。我国绝大多数跨国并购都涉及巨额资金的支付,应注意防范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四)货币风险 货币风险包括汇率风险和汇兑风险。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通常会收付大量外汇,或有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和债务,由于汇率变动导致企业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汇率风险。2007 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美元汇率急剧下跌,使以美元计值的跨国企业资产和负债遭遇很大风险。例如,2007年3月中铝并购奥鲁昆项目总投资约29.2亿美元,澳元兑美元汇率当时维持在0.68左右,而2008年7月却一度攀升至0.9848,升值约40%。由于中铝外汇存款以美元为主,澳元升值使得该项目投资额高达40亿美元。汇兑风险可以分为禁兑险和转移险两种。前者指投资者不能将投资原本、收益或其他合法收入的货币财产从当地货币转换成母国货币或其他种类货币的风险;后者指投资者不能将投资原本、收益或其他合法收入的货币财产转移出东道国的风险。在东盟国家中,马来西亚对外资的利润汇回不设限制,但对外籍居民、法人的汇出款超过一定数额者需经批准;印度尼西亚对外汇交易原则上允许自由进行,但须办理申报;缅甸对用当地货币兑换美元汇出国外者,每月只允许1 次,而且不得超过1 万美元。另外,非洲国家严格的外汇管制条例对外来投资的束缚也开始显现。中建材集团进出口公司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立的水泥厂就因东道国政府对外汇出境的管制,投资收益无法汇回国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非洲新兴市场成为我国企业的投资重点,我国企业对这些地区国家的商贸与投资明显增加,尤其要防范汇兑风险。

(五)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指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无法取得期望投资报酬的可能性。投资风险是所有财务风险的主导,主要有投资结构风险、投资组合风险、项目估价风险。由于同本国投资环境相比,海外投资环境更加复杂,更难以适应和控制,投资结果的不可预见和不确定性更大。在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投机石油巨亏事件就充分反映了投资决策失误的影响。时任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的陈久霖违反国家规定,擅自从事高风险的石油指数期权交易,擅自决定对亏空期权交易挪盘和挪用备用信用证,致使该公司累计亏损额高达5154亿美元,大大超过其净资产1145亿美元。由于该公司严重资不抵债,被迫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项目估价风险指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对项目价值评估不准确的可能性。无论企业在国际上从事何种项目的经营,都存在对经营项目标的物的估价问题。就业务对象而言,国际承包工程和国际并购的估价风险都比较大。在国际承包工程中主要采用固定总价合同,这种合同使我国承包商承担了全部的价格风险,估价中不可预见风险的费用较高。在国际并购过程中,买卖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卖方往往更了解所出售资产的实际状况。这种状况使得买方在对有关资产评估方面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容易付出过高的溢价。另外,在大型项目并购方面,我国企业“出海”充满内讧,往往一个项目多家企业相互恶性竞价,增大了估价风险。与估价风险直接相联系的另一种风险是项目营运建设开支预算不准确的风险。

(六)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客户因资不抵债而出现破产、所负债务难以偿还而使企业遭受损失的风险。常见的信用风险包括:贷款未能回收、应收账款未能回收、债券跌价、买卖金融市场产品而未能兑现、企业因合资、合作、联盟、外包等经济活动而产生或暴露的信用风险等。2004年年末,四川长虹在美国的经销商APEX公司拖欠账款高达4.675亿美元,而可能收回的资金仅有1.5亿美元,导致企业巨额亏损。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和资源类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如果经济不景气而导致资源市场上供过于求,很多资源类企业的客户由于经营效益差或出于恶意会拒绝履约或停止付款,很多客户甚至以转移购买为要挟,要求企业提供产品却拖延付款,这都给资源型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七)收益分配决策风险 收益分配决策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决策不当可能给企业的后续经营和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收益分配决策不当主要表现在过度保留留存收益或过度发放盈余。企业过度保留留存收益,会引起股东及员工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冲突,可能会导致股东及员工联合罢免管理层等举措,影响企业未来发展。当企业保留盈余时,其假设前提是能够获得更多的未来收益,由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股东和员工一定程度上更重视短期利益,不分配或少分配更容易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企业收益的过度留存,还可能会导致投资者低估公司价值、抛售公司股票,加大企业的筹资风险;企业过度发放盈余将加大不能到期偿还债务的风险,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对于我国许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来说,其股东及员工也将是国际化的,因此,收益分配决策风险也不能忽视。

二、企业国际化经营财务风险特征与管理策略运用

分析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财务风险的特征,对于制定合适的风险管理策略非常重要。本文归纳的企业国际化经营财务风险的特征见表1。企业风险管理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承担、风险分散和分摊等。我国企业应尽可能运用这些策略,防范和控制国际化经营中的财务风险。

(一)风险规避策略 风险规避是指企业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高以及风险的影响性较大的情况下,采取的中止、放弃某种决策方案或调整、改变某种决策方案的风险处理方式。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风险规避有主动规避与被动规避之分。所谓主动规避,是指企业通过采取措施降低因对东道国不了解而导致的风险。主动规避的措施包括:(1)加强对东道国政治、文化、经济和法律的了解,避免因对东道国环境不了解而出现不当行为最终引致风险;(2)跨国并购时尽量避免并购那些非友好型国家的企业;(3)聘请当地咨询公司为企业在东道国的发展战略提供帮助。所谓被动规避,则是指企业因无法忍受东道国的风险而被动放弃对该国的投资。例如,我国金城集团在开拓南美市场时,最初打算在人口最多的巴西建厂,后经过深入的考察论证,认为巴方合作伙伴实力不足,再加上日本厂商已基本控制了当地市场,金城集团短时间内在技术、营销等方面难以与之抗衡,因此放弃了投资计划。另外,我国武钢采取“渐进式”投资方式进行海外收购也是风险规避策略的运用。武钢对刚投资的海外矿山,先投资一部分钱,如果开发情况好,就继续投资,否则就终止投资。

(二)风险转移策略 对于企业而言,转移风险是指将其自身可能遭遇的风险或损失,有意识地通过正当、合法的手段,转移给其他经济单位的风险处理方式。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财务风险转移的对象可以是交易对手、保险公司、银行等。风险转移最主要的方法是购买保险。目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向国内企业提供有关对外投资的汇兑限制和违约保险业务、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为成员国企业的跨国投资提供的货币汇兑风险和违约风险担保业务都可以用来转移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货币风险和信用风险。对于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我国企业可采用欧元支付或者是仍采用美元支付但在合同中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固定下来,从而把美元贬值的风险转到业主身上;在分包合同和采购合同中选择和业主合同相同的支付币种,可以将分包和采购部分的汇率风险转移给分包商和供货商;通过分包的方式,要求分包商或供应商接受业主合同的各项条件,让分包商或供应商分担部分筹资风险;估价风险也有可能通过合同条款转移给业主,如在固定总价合同中规定,如果劳务和材料价格上涨、汇率变化等因素造成承包商成本增加达到一定幅度,承包商有权利要求业主给予补偿。对于我国企业国际金融类投资,企业还可以通过远期或掉期交易以及通过购买期权的方式转移财务风险。企业还要尽可能运用“保护伞”转移风险。最通常的保护伞是东道国与母国之间的双边协议,目前我国已与一百多个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当企业在与我国签订有投资保护协议(生效)的国家投资而面临风险时,企业就可以通过政府间的磋商来解决。

(三)风险承担策略 风险承担策略是指企业接受现今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管理与控制的策略。使用这种策略时,企业需要自行承担风险发生后的损失,并要求其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来置换受损的财产,满足责任要求的赔偿,维持企业的经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可以通过将自身塑造成“被投资国企业公民”,使风险得到消化吸收。

(四)风险分散与分摊策略 风险分散主要指将企业面临的风险,划分为若干个较小而价值低的独立单位,分散在不同的空间,以减少企业将遭受的风险损失的程度,其目的是减少任何一次损失发生造成的最大可能损失的幅度。我国企业在开展跨国融资时, 可以在金融工具、筹资渠道、筹资方式等方面实行适度分散策略,以降低筹资风险;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对可选择的项目、产品进行恰当的组合,可降低机会成本,分散企业财务风险。

风险分摊是指由于单个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有限,则选择与多个风险承受企业承担属于某个市场的一定风险,从而降低本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对于具有一定风险的大型国际并购项目来说,风险分摊最常见的形式是联合投资。联合投资是一种基于风险分摊的要求,通过联合投资协议,投资企业根据各自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资金进入时期、进入金额等条件,在保证投资项目顺利实施的情况下,投资各方在共享收益的同时,分散各自承担的风险。经历了竞购优尼科、注资力拓的失利之后,我国企业在海外进行大型项目的并购业务方面,开始对联合投资模式进行尝试。2009年7月,中石油联合英国石油公司(BP)中标伊拉克最大油田鲁迈拉油田的技术服务合同。除了减少市场上同行业的竞争度、降低中标难度外,与其他公司分摊风险也是我国企业寻求联合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柳、吴泗宗、佟爱琴:《我国制造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实证研究》,《财会通讯(综合)》2009年第10期。

(编辑 向玉章)

作者:王健朴

上一篇:我国农村法制建设论文下一篇:新升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