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2022-04-23

[摘要]江西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又依赖于区域创新文化。鉴于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江西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现状,重塑区域创新文化以推动江西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是江西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篇1:

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点的若干问题

摘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涉及硬件创新和软件创新两个方面,而我国工业企业在技术创新还存在着较多不足,在硬件创新上模仿较为严重,软件创新上自主研发能力不足,这些问题影响了工业的在整个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度,本文基于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现状,对工业技术创新点的若干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工业企业;工业技术;创新

引言:创新是推动工业技术发展的动力,同时创新还是一个民族一个企业进步发展的灵魂,工业产业是我国生产发展的主导产业关系到国民兴衰,笔者认为工业作为实体经济。企业在创新途径上选择突破口时,需要对项目新意程度进行预判,并且在作决策时还需要考虑到该项目能够多大的经济回报,因此,笔者认为,一个工业技术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应该优先着手从项目选择、范式、项目启动时机等各个方面进行全盘考虑。并在技术改进时还需要牢牢把握住,该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合理关系,这样方可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萌芽环境。

一、我国工业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在经济贸易全球的时代背景趋势下,从我国工业技术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中小型的工业技术企业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而发达国家在工业技术发展上却进一步提出了“再工业化”的发展命题,进一步推进工业技术的强化升华,而在全球工业技术前进的步伐中,也有一些国家推行“逆全球化”的进程,想维护自己的大国工业地位,笔者认为,在新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国家在工业技术上都面临着技术封锁的巨大挑战,还有不少学着对我国工业技术发展现状,认为全球中工业发达国家,他们制造业的GDP的占比趋势是从低到高逐渐演变而来的。由此可见,他们的工业发展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而但我国的中小型工业企业不少还存在着倒退现象。

从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分布来看,他们并不是专注于工业技术发达与此同时他们服务业也很发达,关键在于能够依靠工业业从而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却存在相反的现象,服务业发展程度优于工业的发展程度。从我国工业产业占国民经济收入占比来看存在着一定的下降趋势。而服务业的经济占比收入却存在着上升趋势,由此可见我国产业发展出现了重虚拟经济轻实体经济的现象。但也并不意味着我国工业发展出现了倒退,相比而言,我国在工业发展中的创新驱动做的较好。工业技术水平也在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其整个工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但从我国工业结构的劳动力分布来看,我国一些劳动力较为密集的工业已经逐渐转移到国外。在工业技术变革上进入了变革转变的新时期。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的升值,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劳动力的优势也正在减弱。但是从工业发展的整体进度来分析,我国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在直线上升的。笔者认为,从现有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式来看,中国在工业发展想要抓住第二大经济体的主导地位,则需要以创新为动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将原始研发作为工业技术创新的重点。

二、解决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的问措施

(一)整体考虑工业技术创新设计

企业想要生存想要发展就必须牢牢抓住技术创新关键点,笔者认为技术创新也是一个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若企业负责人在针对某项目进行创新决策时选择不当,往往会决定一个企业未来发展的命运。极有可能使一个企业由强转弱,若在正确决策时能够抓住创新机遇也能使一个企业由弱转强,在现实工业企业发展中这样的案例非常多。

但从工业产品创新设计的生命周期来看,往往首创的工业产品能够牢牢抓住市场先机。占领市场发展的主要地位首创产品能够为企业带来极高的利润率,使企业成为吃螃蟹的第一个人。但收入与风险往往是成正比的,利润越高风险则越大。 首创产品在前期的研发、生产等环节的成本极高,若研发市场在投入市场上的经济效益较差时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想要在首创产品市场分第一杯羹,则对企业的要求极为苛刻。

随着首创产品在市场站稳脚跟,他的利润率到一个周期时也会逐渐下降, 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笔者认为,一个工业企业想要在技术创新上掌握领跑权那么在整个产品设计初期则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因为,有不少的企业在产品设计创新上,由于缺乏市场创新以及企业的管理的制度创新,而不得已退出市场。因此针对整个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工业技术的创新需要因时因地制宜。若不具备首创企业的基本,那么企业在战略技术的选择上需要与首创企业选择适当的距离,在创新可以从某一点进行着手对工业产品进行优化创新。

若企业经济物资较为有限,那么在创新设计上则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物资的消耗。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整个市场经营的环境变化,抓住产品进入市场的恰当时机。并且在节省物质上,企业还可以对某一有价值的技术进行改创和仿创进行创新,并在市场销售上独辟蹊径,这也是工业技术提升自身技术优势的关键措施。

(二)企业文化环境创新

要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技术创新也需要创新萌芽的环境。这是为什么某些企业能够技术产品创新接踵而至的发展起来,因为这些企业在发展创新时既考虑到了技术上的现实因素同時也考虑到了环境方面的主观因素。企业想将自身的创新得到市场和社会的理解和认同。那么便需要考虑企业当下的文化创新环境的现状。要实现文化环境创新的营造,则需要考虑以下几点因素:一是,企业全体成员对创新的认知程度,需要企业全体成员都要萌发创新思维意识,意识到员工的创新思维是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二是必须敬佩技术首创者创新精神,正确认识首创者的不易,首创者面临的风险以及首创者该有经济效益,并且还需要理解首创者的失败,对失败应该给予一定的包容。企业的决策层也应该为技术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人际环境,提供适当的物质保障方可提升首创的成功几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认识我国工业技术创新的问题所在,也意识到创新对工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总之,笔者认为,技术创新能够有效改善企业日常生产运营之间关系,为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但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需要考虑创新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在技术首创时需要全盘考虑,并在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将创新的成功纪律提升到作做大。

参考文献

[1]柳献初.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若干问题探讨[J].上海汽车,2018(08):21-23.

[2]柳献初.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问题[J].汽车工业研究,2019(05):24-25+33.

作者:刘靖姣

小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篇2:

江西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文化协同发展探究

[摘要]江西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又依赖于区域创新文化。鉴于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江西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现状,重塑区域创新文化以推动江西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是江西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区域创新文化;协同发展

1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

1.1中小企业的概念

目前对中小企业较权威的界定标准是根据2003年原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研究制订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其中工业企业中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1.2科技企业的界定

科技企业的界定由于区域发展状况不同,目前也未有统一的概念,本文借用2012年颁布的上海市科技企业界定参考标准(试行),参考标准指的科技企业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同时符合以下五项条件中任何三项条件的,可以界定为科技企业:①企业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检测,或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研发、生产、经营等科技与创新活动;②企业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③企业技术性收入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销售收入之和占企业销售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0%;④企业年度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3%;⑤企业拥有专利权、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植物新品种权等知识产权,或掌握专有技术。

2区域创新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载体,包括语言、信仰、风俗、习惯、礼仪、法规和制度等非物质文化和以工具、技术、艺术品和其他器物组成的物质文化。区域创新文化(Regional Innovative Culture)是指符合区域创新体系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则、制度体系、精神氛围的总和,是“创新、创业、创富”精神在区域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文化[1]。区域创新文化是区域经济文化的核心内涵。区域创新文化是由企业、政府、媒介三位主体联动创新构建而成。企业是负责培育企业家精神层面的文化构建,它是创新文化的核心主体;政府是负责建设服务型政府层面的文化构建,是区域创新文化的保证主体;媒介负责建设专业化服务机构层面的文化构建,是区域创新文化的基础主体。

3区域创新文化与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3.1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推动区域创新文化的构建和形成(1)中小型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拥有灵活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活跃技术创新思路,在于拥有开放性专业协作意识,全球化竞争意识,因而要求区域创新主体必须具备革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2)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因而需要政府优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主导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进行从制度到意识的由内而外的变革,从功能上满足创新文化的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的需要。

(3)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对原有的技术进行模仿、吸收、转换和创造,这都离不开人才资源的保证,因此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同时也是管理制度层面的突破,只能是对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管理,才能实现创新主体的成功。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不仅为区域文化创新提供了人才储备同时也在管理制度方面给予了有效的尝试,是区域文化创新的主力军和先行者。

3.2区域创新文化建设推动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

(1)区域创新文化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种外部环境将逐步渗透到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影响企业的管理理念和企业员工的思想行为。中小型科技企业为了积极主动迎合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适应转变的市场趋势,需要在其内部组织结构、产品功能和生产工艺上进行创新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保持竞争力。

(2)影响中小型科技企业人力资本的质量。区域创新文化能使区域内组织、个体形成共同的价值信仰,有利于知识的交流、沟通、协作,从而对创新的发生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小型企业通过提升创新文化的引领和净化作用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积极营造一种创新文化的发展氛围,引导人们追求更加高尚的生活方式,使人在道德上、知识上和审美情趣上获得全面发展。也即创新文化是“以人为本”式的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

(3)区域创新文化影响地方政府的优化。这是因为政府是区域创新文化主体之一,是区域文化的参与者和维护者,区域创新文化的发展是需要政府通过优化区域内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为依托。政府的行为方式不仅要受到既有体制机制的制约,也要受到区域创新文化的影响。区域创新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完善政府制度的缺陷,这就有利于区域内的政治主体在文化观念上增强对相关制度的认同。

4江西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困难

4.1较高的投入导致创新资金的不足

创新需要技术和人才的支撑,一项技术产品通常是技术创新人员不断研发,反复试验,并获得相关认证才得以实现,技术和人才的投入是长期的。江西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创新资金主要来源是自筹资金,只有一小部分是中央或地方给予的创新基金支持和银行贷款。国际上一般认为: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左右的可以维持,占5%以上的方有竞争力。江西有很多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将其销售收入的3%~4%用于技术创新,这个比例比大企业要高,但由于其本身规模小,产品少,销售收入低,尤其是处于创业期或发展初期的企业,银行对于其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认为其资信差、抵押难等因素,出于降低信贷风险、节约贷款成本的考虑,不愿向其提供贷款,这就使得江西省中小型科技企业更多的依靠自身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外部供给资金严重不足。

4.2创新效率高,但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

江西省中小型科技企业管理简便,经营灵活,决策迅速,避免了长时间决策所导致的时滞性,这样有助于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提高创新效率。但是由于中小型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较弱,技术产品要获得市场认可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减缓了产品的市场化进程。对此,企业应完善营销网络,与地方知名经销商、代理商合作,加快市场化进程。

4.3科技含量高,但技术创新人员供给不足

在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上,这类产品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引导着该领域的创新前沿,技术含量高,具有高附加值。科技人员作为创新的主力军,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素质和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并具有率领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开拓进取的胆识和魄力,他们是企业迅速崛起的重要保障。对于处于创业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由于其不确定因素太多,风险太大,资金不足导致其人才引进机制不够完善,结果许多科技人才不愿加入到这些中小型科技企业中去。即使处于成熟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往往因市场规模、市场开拓能力、社会福利保障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比,科技人员也不愿致身于创新活动中去。

4.4持续的技术研发,但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合作

由于技术具有一定外溢性,因此技术产品上市后,市场竞争者会加以研究,了解所采用的技术及其先进程度,以加大研发力度,从而提高自身产品技术含量。因此,技术产品是需要不断地研发以保持先进性,否则会被市场所淘汰。中小型科技企业最初由于资金不足,实力有限,往往不能完全自主创新,一般通过引进技术模仿创新,在具有一定的技术和人才积累后才逐步开始实现自主创新,因此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模式不断升级,最终实现自主创新。

5江西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文化协同发展对策5.1加大创新制度建设

江西省政府应积极推动支持区域创新文化的制度建设,使区域创新行为由自发转向自觉。首先,完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机制,强化合作创新的文化。重点建设一套以公共技术咨询服务平台、科技政策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推广服务平台为基础,面向全社会的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其次,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完善江西省创新网络。积极构造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实施主体,以科研院所、大学为创新的重要源头,政府进行支持与调控,中介机构提供社会服务支撑的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网络体系。第三,构建企业的集群机制,完善企业创新的横向创新合作。要鼓励和引导科技企业集群,形成不同规模的企业间、基于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间、基于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间、基于国际市场竞争的国内外企业间的横向合作机制。

5.2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

江西省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时期,突出的体制机制问题就是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职责边界不清晰。江西省政府要全面进行政府职能转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对企业发展环境和行业不正之风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省直有关单位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要纳入省网上审批系统办理;对省直各有关单位存在审批超时、增设环节、事后补录、体外循环及未开展电子监察等情况进行检查;对省政府规章和省政府及部门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加大精简力度,实行规范管理,优化流程、缩短时限、降低收费、提高效率。

5.3健全金融投资功能

积极完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投融资功能,鼓励科技企业及其管理人员持股。政府搭建投资网络,鼓励中小型科技企业与创业投资机构合作,实现中小型科技企业体系内资金和项目的共享。加大与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积极创新面向科技创业企业的金融产品,缓解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

5.4加强创新队伍建设

江西省政府制定和完善创业导师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强对创业导师的认定和规范工作,建立完善的“联络员+辅导员+创业导师”的孵化体系。中小型科技企业建立完善的创新培训体系,开展对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创业者三个层次的培训,不断提高行业从业人员水平和能力,提升创新绩效。建设科技企业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和资质认定;加强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创新源头的合作,对接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其他科技服务机构,形成与技术转移、创业服务、市场拓展和投融资等服务机构合作的互利共赢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志文.区域创新文化促进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4).

[2]孙晓峰,张鹏顺.区域创新文化与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创新[J].宿州学院学报,2012(10).

[3]王燕,张宗益.论区域自主创新文化的特性、作用机制及建设路径[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4]邓银银,黄彬彬.区域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文化协同发展探究[J].经营与管理,2014(3).

作者:郑丽华

小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篇3:

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研及改进分析

摘 要:技术创新关系到当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去的竞争优势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机电行业中,技术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发展情况,研究机电类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上海市作为我国经济的核心,有着纵多的中小型机电类企业,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参差不齐,这就有必要针对这些企业进行调研,分析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情况,并相应的提出改进措施。本文的研究首先進行调研了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情况,并结合具体的情况分析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最终结合企业发展提出了指导措施,从而指导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上海市;中小型企业;机电类;技术创新能力;调研

1.引言

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小型机电类企业起到了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上海市是我国经济中心,各种机电类企业聚集在此。在上海市经济不断发展的道路中,中小型机电类企业始终表现出最活跃的一面[1]。中小型机电类企业不仅奠定了上海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保证了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的发展上仍然存在着技术创新的不足,特别是技术创新方式亟待改善[2]。

胡锦涛同志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十二五”规划更是突出了经济发展对企业的创新要求。要想推动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有效提高创新成果,必须从企业的技术现状入手,通过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的现状调查,了解当前的经营情况,深入剖析企业在技术创新意识、投入与开展相关活动等方面上有哪些缺陷与不足,从而分析企业创新成果的制约因素[3]。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得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制约因素。对此进一步研究后,在制约因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推动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的技术创新并有效提高创新成果。

2.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研

2.1 调研分析

此次调研以调查问卷为主,通过不断地实地走访企业,与企业管理者进行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企业技术创新情况。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1、企业创新意识调查结果

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最主要的就是分析企业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在调研中主要是分析企业管理者对于技术创新作用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非常重要共有有203家,认为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一定意义共199家,认为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基本没用共有93家认为,认为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只拖累企业发展有10家,如图1示。

2、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情况调查结果

针对所有调查对象,根据其在研发投入的费用来展示其重视程度,具体投入额划分为:“10万以下”、“10—20万”、“20-50万”以及“50万以上”四个选项。其中在技术创新上投入在10万以下有193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投入在10万-20万之间共124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投入在20万-50万之间共134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投入超过50万共50家企业。相对于之前的调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投入有了略微的提高,具体如图2示。

3、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情况调查结果

创新活动能够表明企业所开展的技术创新情况,是实际行为的表现,有良好的反应。主要分析了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情况,有206家企业选择了“没有”,占全部的41%,有141家企业选择了“很少有”,占全部的29%,有92家选择了“偶尔有”,占全部的19%,有66家选择了“经常有”,占全部的13%。从这些可以看出中小型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频率很低,一些企业没有要与科研机构合作的意识,具体如图3示。

4、企业技术创新外部制约因素调查结果

外部制约因素是技术创新支持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反映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通过研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接受政府支持时间,来分析外部制约因素。具体调研如下:在创业阶段接受政府支持共189家,在初创后期接受政府支持共142家企业,在成长期接受政府支持共109家企业,在扩张期接受政府支持共65家企业。通过对比调查结果,企业在各阶段对于政府创新资金资助都有需求,但在前期更容易遇到资金难题,具体如图4示。

5、企业技术创新内部制约因素调查结果

内部制约因素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主要内部因素包括:“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有效的技术战略计划”、 “健全的组织机构”、“团队创新意识”、 “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以及“丰富的资金支持”。通过调研可知,有189家企业选择了“团队创新意识”,257家选择了“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134家选择了健全的组织机构”,78家选择了“丰富的资金支持”,68家选择了“有效的技术战略计划”,77家选择了“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技术人才素质影响最大,其次是团队创新意识与健全的组织机构,相比之下其他因素较为次要。

2.2调查分析比较

1、缺乏技术创新来源,不能满足需求

由于经济实力以及企业规模的制约,使得中小型机电类企业只能通过自主研发进行技术创新,很少能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更遑论参与国际科研技术交流。但是自主研发无法满足企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企业只能通过经济等手段引进科技技术或科研成果。此外,科技技术信息实时更新,企业对技术创新最新信息却相对滞后,往往不能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并进行处理来获取新技术、新产品[4]。

2、企业经济实力导致资金投入不足

尽管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明白企业现状,迫切想要技术创新,但往往由于经济实力不足,无法在技术创新上有效投入。中小型机电类企业较小的规模决定了其在科研经费上投入有限,更无法保有持续稳定的研发队伍,企业始终面临着缺乏稳定的创新型人才的难题。何况技术创新始终是个漫长的过程,研究开发后还需经过中试与生产销售这两个阶段,不仅需要时间的投入,更需要足够的经济支撑。所以,中小型企业想要完成技术创新项目,首先必须解决资金不足这一根本的问题。

3、尚不健全的政策扶持。

在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与改造等项目上,我国政府始终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针对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的税收优惠与资金资助的相关技术创新政策始终不足,在政府采购等方面也是如此,结果造成中小型机电类企业融资受限,导致资金短缺。此外,由于缺少在自主创新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常常使得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缺乏积极性。而我国倾向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政府采购,更打击了民营企业的制造积极性。所以说,中小型机电类企业始终缺乏政策的扶持[5]。

3.对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3.1 宏观研究

1、中小企业缺乏资金

由于规模小,中小企业往往经济实力薄弱且融资方式较少,导致资金缺乏。而经济实力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与关键。中小型企业通常通过内源融资的方式,很难采用社会融资渠道。此外,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其生产经营往往产业化不足,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效应。滞后的企业管理方式更扩大了企业经营风险,加之还贷诚信问题进一步加剧贷款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很多中小型企业将变为短期经营。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缺乏相关政策服务,无法对中小企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2、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缺乏科学规划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发展,民营中小型企业生产产品常常追逐短期利润,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很少重视新产品的研发,无法做出科学规划。于是,只为抢占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往往陷入模仿怪圈而不自知自救,在强大的竞争者面前不堪一击,无法二次创业的民营企业甚至因此凋亡。

3.2微观研究

1、缺失创新型人才

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只有创新型人才才能使企业保有足夠的竞争力,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由于历史社会环境及我国中小企业自身与资金等方面问题使得企业技术人才严重流失。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的中小企业,由于家族意识的局限、管理方式的落后,导致家庭成员垄断了最高权力,使得高素质的人才在企业中的发展受到限制,从而缺失人才。

2、技术创新缺乏战略管理

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题:“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企业是否制定技术创新战略”,82%的中小企业填选答案“是”。尽管很多中小企业制定了创新战略,却很少有企业具备创新型能力。其实很多中小企业并未明确企业创新管理的定义,因此所制定出的企业创新战略未能成功实施。

3、缺乏创新实践

由于经营规模较小,中小企业始终缺乏资金,一旦发生经营困难乃至亏损将使得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融资不足从而恶性循环。但企业的创新项目需要新设备与科技人才,而这些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撑。

4.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改进分析

4.1解决制约机电类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因素

1、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资金不足”是现代机电类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因此,根据企业情况制定相应融资机制,拓展资金来源,为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政府部门应成立专门的企业支持资金,有目的地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资助。同时,企业应与银行和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企业需要投资技术能力发展中给予支持。企业应成立专门的融资小组,探索其他形式的融资渠道,例如风投公司和个人投资等形式,积极的拓宽融资渠道和资金来源。

2、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机构

企业应建立围绕技术创新的中心体制,实现配套服务,达到提升技术创新开发能力的效果。企业应根据体系建立子结构部门,按照研发、推广、技术引进和技术营销等部门,实现企业在企业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在企业发展中,由管理者按照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发展规划,由各个子结构部门直接执行,延伸技术创新服务影响力,在企业实现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实现企业的升级。同时,要采用信息化的方式完善技术服务网,能够在市场中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形象,及时发布技术政策、科技成果、新产品介绍和技术人才供求信息,并培育发展技术市场,办好各种形式的技术成果交易、洽谈等活动。

4.2解决制约机电类中小企业发展的微观因素

1、完善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企业的人才是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能够不断地提升企业人才质量,从而形成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人才培养中,应避免单纯的技术培养,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在技术研发中能够站在较高的层次,从而能够开发出更具创新的产品。此外,人才培养要建立相应的队伍,形成强大的创新团队,有组织和目标的进行工作。在人才培养中还应积极地学习国外经验,派专门的技术人才到国外合作企业进行学习,多参加技术战略活动,达到见多识广的效果。

2、技术创新需要产学研结合

技术创新需要积极的引入先进技术,该方式能够达到快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效果。企业应与高校、科研所及技术服务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能够实现新技术的流通,保持对同行业内新技术和新趋势的敏感性。同时,中小型企业应该与大型企业合作创新,在技术方面取长补短,不断地丰富企业内部技术经验,学习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实施过程,并改善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5.总结

针对中小型机电类企业,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机构,促进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机制上,启动人才储备战略,完善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政府方面,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落实高新技术产业的鼓励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本文分析了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了影响这些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能够为国内类似的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建康. 全球化中的中国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培育路径——基于产业内贸易视角的实证分析[J]. 国际经贸探索. 2006(05)

[2] 李君甫. 机电产业国际化人才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机电企业为例[J]. 商场现代化. 2006(25)

[3] 庞智强,张廖. 甘肃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分析[J]. 科技与经济. 2009(04)

[4] 韩东旭,李广周. 产学研合作——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 天津科技. 2010(05)

[5]周桂瑾,俞林. 江苏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计量分析——基于江苏与全国的比较[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6)

作者:袁海涛等

上一篇: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建设论文下一篇:病害检测公路隧道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