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信息责任论文

2022-04-19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较简单,缺乏自愿披露的动力,这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机制问题。应建立由管理当局强制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机制,以加强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促使上市公司注重内部控制管理,进而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上出现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证券市场信息责任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证券市场信息责任论文 篇1:

证券市场违反信息披露民事法律责任的认定

摘 要 虽然近几年我国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不断走上正轨,但是证券欺诈现象还是时有发生。为了更好的整顿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更好的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的认定是非常必要的。而其中对于因果关系的认定重中之重。由于虚假陈述的种类具有多样性,所以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就可以分证券上市的虚假陈述、诱多的虚假陈述、有空的虚假陈述。

关键词 信息披露 因果关系 上市 诱多 诱空

中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上市公司已经逐步走上规范的信息披露的轨道,这是建立健康良好的资本市场的基本要求。然而,在这正常的轨道上,总有不和谐的现象发生———上市公司通过操纵会计行为,利用虚假的信息陈述,侵犯中小投资者的行为屡屡发生,屡禁不止:从1997年的琼民源案件,到后来的红光实业、郑百文、猴王股份、亿安科技、银广厦、蓝田股份、麦科特等,都是上市公司虚假信息陈述的典型案例。目前,中国现行法律体系对上市公司虚假信息陈述的关注大部分集中在行政处罚与刑事责任,而最为有效的对于中小投资者保护的民事责任制度则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有鉴于于此,本文将就上市公司虚假信息陈述的民事赔偿责任的认定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与思考:

一、可求偿主体的认定方法

众所周知,证券市场上违反信息披露的行为不仅仅是针对一个投资者,而是通过证券市场这个特殊的中介传递着加害和侵害行为,从而在加害者和受害者之间就形成了侵害(实施侵害)和被侵害(遭受侵害)的关系。实施侵害、遭受侵害、认定侵害这三个概念是法律概念,实施侵害指的是证券市场中的虚假陈述人所实施的虚假陈述的行为,包括作为的和不作为的。遭受侵害是指受到虚假陈述影响的投资主体在虚假陈述被揭露日或者公布之前因基于信赖而进行了投资,客观上使得虚假陈述的对象由不特定而指向特定。在虚假陈述赔偿案件中对于这三个法律概念的认定有助于对“侵权行为实施日”、“侵权损害构成日”、“侵权行为确定日”的认定。

“可求偿投资者”是指侵权损害事实持续阶段因虚假陈述而遭受损失,有权对因此遭受的损失提出赔偿请求的投资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第十八条的规定,可求偿主体应当符合两个条件才可能胜诉,投资者在虚假陈述实施日及以后,至揭露日或者给你更正日之前买入该证券;同时,投资者在虚假陈述揭露日或者更正日以后,因卖出该证券发生亏损,或者因持续持有该证券而产生亏损。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认定不能够体现我们证券市场的公平原则,即不能够体现证券市场中不同的阶段对于投资者造成的损失以及每个阶段投资者的主观心理状态对于其所受损失的公平救济。

所以我认为“可求偿投资者”应当分为三个不同情况来考虑:

(一)证券发行及上市中的虚假陈述

这是一种很特殊的虚假陈述,由于从刚开始的上市环节就开始虚假陈述,上市本身就不符合法律的规定,其发行价格和实际价值是严重不符,所以这种情况的“可求偿投资者”的范围应当是从发行之日起购买此证券,不论投资者是在虚假陈述揭露之前或者之后卖出该证券都可以求偿。所以可求偿主体应当通过二级市场购入证券并受到损失的投资者。

(二)证券发行后在持续信息披露中的虚假陈述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一种形式。持续信息披露中又分为“诱多”和“诱空”两种情况:

1、在“诱多”的虚假陈述中

这种情况是指在虚假陈述日之后虚假陈述揭露日之前购买并受到损失者。那么可求偿投资者是该段时间之内购买并且受到损失的投资者。

2、在“诱空”的虚假陈述中

指在侵权损失构成日已经持有或者是在虚假陈述日之前购入证券并受到损失的。

3、证券已发行未上市阶段的虚假陈述。

该种情况下,由于证券并未上市,故可求偿投资者是一级市场的参与认购者,可求偿投资者的范围应该是虚假陈述揭露日之前认购证券并且受到损失者。

二、因果关系的证明

在侵权损害赔偿中因果关系是认定侵权的必要条件,投资者的损失与虚假陈述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获得损害赔偿的重要条件。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处于弱势群体并且不具备专业知识和市场信息,如果让投资者来证明自己的损失和虚假陈述之间的因果关系十分非常困难的,所以法律应该设定一个的框架和标准。当投资者发生损害时就可以参照这个标准,考虑自己是否属于“可求偿主体”,这样不仅体现了真正的公平保护的原则,更重要的是节约了社会成本。

由于虚假陈述的表现形式是多样性,而且因果关系的证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此,不分青红皂白的制定统一的使用标准难免以偏概全,失之粗放。在立法上有必要针对具体的虚假陈述样态,确立有所区别的因果关系。

(一)证券上市的虚假陈述之因果关系认定

证券上市的虚假陈述目的在于使本来不符合上市条件的证券以高于其实际价值的价格发行上市。笔者认为,证券上市的虚假陈述需要符合以下的条件,才能认定其损失是受到了虚假陈述的影响,从而可以进行求偿:

1、投资者所投资的是该虚假陈述直接关联的证券。

2、投资者在虚假陈述日至虚假陈述揭露日之前,买入了该证券。

该条件主要是强调投资者基于信赖而进行投资,由此可以证明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虚假陈述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反之,一旦虚假陈述的信息揭露了之后,投资者就是基于真实的信息进行投资。在真实的信息条件下,如果投资遭受了损失,这是市场风险的结果,而投资的损失和虚假陈述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了。投资者的这种行为是自甘风险的行为。

3、投资者因投资该证券而受到了损失

如果没有发起人、发行人以及共同侵权人的虚假陈述,就不会有该证券上市,也就不会有投资者因此而受到损失。因此虚假陈述揭露日之前购买或者交易该证券所受的损失都是源于发行人的虚假陈述。

《规定》的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排除了欺诈上市在虚假陈述揭露日之前已经去全部或者部分抛售证券的善意投资者,笔者认为这样是不尽合理的。除了被告能够举证证明投资者为恶意投资者,那么笔者认为任何一个在虚假陈述揭露日之前部分或者全部抛售证券的投资者也应该属于获得赔偿的范围。大部分的投资者是缺乏专业知识,那些在披露日之前抛售的投资者大部分属于“稀里糊涂买,稀里糊涂卖”的,如果因为这个原因而将其排除受偿的范围,这是明显的唯心主义。

(二)在持续信息披露中“诱多”的虚假陈述因果关系的认定

诱多指主力、庄家有意制造币价上涨的假象,诱使投资者买入,结果币价不涨反跌,让跟进做多的投资者套牢的一种市场行为。这种手法是证券市场中欺诈的最常见的手段。“诱多”的虚假陈述目的在于虚抬价格,使证券的市场价高于其实际价值。按照《规定》,“诱多”的虚假陈述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投资者的投资是与该虚假陈述直接关联的证券

2、投资者应当在虚假陈述揭露日之前购进的证券。

3、投资者在虚假陈述揭露日之后卖出或者持有该证券而因此受到损失。

《规定》又一次的排除了那些在虚假陈述揭露之日前卖出证券而受到损失的投资者的求偿权。那些在虚假陈述日之后买入证券,但其损失是发生在揭露日之前,其中的一些投资者有可能确实听信了一些虚假陈述,但有的却很难说。不论是哪一种想要证明自己受到的损失是由虚假陈述所造成的,都是非常难的。但是,不能因此而排除了所有的投资者得到法律救济的权利。

诱多的虚假陈述的特征就是通过虚假陈述诱使投资者购入其证券,抬高证券价格。如果股价走高,那么在揭露日之前抛售的投资者就不存在损失问题,相反因为购入了该证券而盈利。对于这一部分的投资者不在受偿的范围之内是合理的。但是,如果股价没有走高,反而下跌,则投资者应当积极的抛售,以避免损失的不断扩大。投资者在揭露日之后的抛售时正常行为,应为投资者的风险已被揭露,投资者理应避免风险;而投资者在揭露日之前抛售证券也是合理的、明智的、积极地避免风险的方法,这种避险的措施应当优于经过他人提示风险之后做出的避险措施。很遗憾,司法解释恰好相反,不仅没有对这种积极、主动、合理的避险方法予以保护,反而对那种经过他人提示之后的“被动”的避险行为进行保护。这样的规定就会引导投资者在面对风险是不是积极地避险,而是等待揭露日的到来。因为只有等到揭露日的抛售证券才可能在未来的诉讼中得到赔偿,而在揭露日之前抛售使得不到任何的赔偿的。

(三)持续信息披露中“诱空”的虚假陈述的认定

诱空指主力、庄家有意制造币价下跌的假象,诱使投资者卖出,结果股价不跌反涨,让卖出的投资者踏空的一种市场行为。投资者由于受到虚假信息的欺诈,将本应该持有并且获得收益的证券卖出,从而没有获得收益。该损失和虚假陈述之间存在于因果关系。具体来说,对于诱空的虚假陈述,应当符合以下的条件可以认定为存在因果关系:

1、投资者所投资的是与该证券直接相关的证券

2、投资者在虚假陈述日之前买入或者持有该证券

只有在虚假陈述日之前善意的购买该证券或者持有该证券,经虚假信息宣传后抛售证券而受到的损失,这样才能认定损害结果的发生和虚假陈述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诱空的虚假陈述的目的在于打压证券的价格,迫使投资者抛售证券。虚假信息揭露之后,此证券的风险已经昭然若揭了,一般的投资者自然不会购买此之前,只有那些恶意的投资者才会购入证券以期得到赔偿,那么该投资者的损失就和虚假陈述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3、投资者须在虚假陈述揭露之日前抛售证券并且受到损失

投资者在虚假陈述在虚假陈述之日前购买证券,是基于信赖虚假信息而做出的理性行为,表明证券抛售行为于虚假信息是有因果关系的。又因为“诱空”的虚假陈述通常导致证券价格下跌,投资者为了避免进一步的损失,其止损的行为应予以保护,故其抛售证券的损失与虚假陈述有相当的因果关系。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证券虚假陈述侵权责任因果关系的认定问题上,对投资者于虚假陈述揭露日前卖出证券而遭受损失的,应认定虚假陈述与投资损失间存在因果关系。只要投资者因虚假陈述买入该证券后因卖出该证券遭受损失的,就应当认定虚假陈述与损害结果间具有因果关系,除非被告能举出反证,证明投资者遭受的损失不是由不实的信息披露造成的。

(作者系北京市尚公律师事务所律师)

作者:王誉洁

证券市场信息责任论文 篇2: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较简单,缺乏自愿披露的动力,这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机制问题。应建立由管理当局强制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机制,以加强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促使上市公司注重内部控制管理,进而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上出现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违法事件的屡屡发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严重缺位或失灵。内部控制是影响公司经营状况和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要因素,愈演愈烈的造假丑闻使我国监管机构已经意识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

为了解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状况,笔者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不涉及招股说明书中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情况。鉴于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年度报告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高于一般性上市公司,笔者就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年度报告中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状况进行分析,同时随机抽取了沪市、深市上市公司(非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各100家作为研究对象。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总体情况

调查的207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92家公司(92.75%)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15家公司(7.25%)未披露相关信息。200家一般性上市公司中,有185家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但都是简单的一句话,类似“本公司建立了较完善的内部控制”的语句。7家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都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含量比一般性上市公司较多。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

在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的192家公司中,有173家(90.11%)公司是通过监事会来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只有2家公司通过董事会来披露,另外有3家公司既通过董事会、监事会来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又通过会计师事务所来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由于证监会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因此由会计师事务所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5家公司均是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207家公司中由董事会披露信息的有19家,其中7家是证券公司和银行,一般性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自愿披露的只有12家,这和证监会没有对一般性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有强制性披露要求有关。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尚缺乏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

(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

前面已经分析了一般性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状况较差,仅仅由公司监事会披露简单的内部控制信息,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因有特殊披露要求,披露的内容较为详细。

证监会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的具体披露内容没有做出相关规定,这就造成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董事会虽然都对本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了披露,但是他们在披露的内容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差异。

1.内部控制制度描述的侧重点不同

被分析的公司中,有57%的公司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只是泛泛而谈,其余43%的公司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但是披露的侧重点不同。

2.内部控制存在的固有缺陷未披露

多家公司都没有承认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缺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能会随着环境、情况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如果在董事会报告中仅仅声明内部控制有效,可能会使信息使用者产生某种误解,认为内部控制可以绝对防止舞弊,并持续有效。

3.内部控制的不足及改进措施较少披露

只有少数公司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了发现的内部控制问题及其对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而其他公司的董事会均认为本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现出了较好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且,多家公司都没有提出进一步改进内部控制的措施,只有简单一句表达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决心。

4.会计师事务所结论性意见的表达方式不同

由于证监会没有规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评价报告需对外披露,因此笔者翻阅的年度报告全文中只披露了会计师事务所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结论性意见。在分析的几家公司中,只有少数公司披露了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结论性意见。这几家会计师事务所都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发表了肯定的意见,但具体到表达方式上却又各不相同。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情况调查,笔者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形式化严重。一般性上市公司缺乏自愿披露的动机,披露往往只有简单的一句话,而上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披露的内容之间不具有可比性。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外部原因

1.缺乏各界认可的内部控制规范

近几年,为严格监督公司建立和加强内部控制,我国各主管部门发布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规范,但是,这些规范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并不统一,相互之间并不衔接甚至存在冲突。比如:财政部2001年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试行)》将内部控制定位于内部会计控制,上市公司如果根据此规范来建立内部控制,主要从各业务循环活动的情况(如: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对外投资、筹资等业务循环)来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而证券公司如果按照证监会2003年发布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来建立内部控制,则主要从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与措施、信息沟通与反馈、监督与评价几个方面来评价内部控制,并披露相关的内容。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4年发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9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价重大错报风险(征求意见稿)》只是从审计的角度发布了内部控制规范,无法作为指导上市公司建立和评价内部控制的直接依据。由于缺乏各界认可的内部控制规范来指导上市公司建立和评价内部控制,导致上市公司在建立和评价内部控制时缺乏统一的标准,披露的内容不具有可比性。

2.缺乏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

我国监管机构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主要是出于改善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完善信息披露、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以及保证证券市场有效运行的考虑。但是由于这些规定没有明示披露的范围、内容、方式以及时间等问题,使得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存在较大的选择性和随意性,造成各个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形式化严重,降低了投资决策的有用性。现行规定对所有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规定都缺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格式和具体内容的详细规定与统一要求。除此之外,尽管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证券公司的年度报告内容和格式规定中,对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较为严格,要求也高于一般性上市公司,但是并没有具体指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当不披露或披露不实的内部控制信息需要上市公司承担相应责任时,公司内部容易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对于其他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现行规定要求上市公司的监事会仅就“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表独立意见,并没有要求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发表意见,信息披露的规定过于简单,并且,现行规定依赖于监事会作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笔者认为,监事会并非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建立并维持有效的内部控制是管理当局的责任,监事会发表意见仅仅是对管理当局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的一种监督。这些规定容易造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形式化,一定程度上为减少公司相关信息的披露和管理当局逃避责任提供了机会。另外规定也没有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发表意见,因此难以保证公司披露信息的可靠性。证监会对招股说明书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仍然缺乏格式和内容的详细规定,不利于信息使用者获取信息。

3.缺乏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

现有规范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有具体的执业标准来指导其进行内部控制的评价。《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9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征求意见稿)》是中注协对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测试的规定。内部控制测试与内部控制评价根本不是一回事,前者是通过对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的了解、测试来评估控制风险,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进而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而后者是注册会计师直接对内部控制是否完整、合理、有效进行评价。因此,这些规范都不能作为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此外,虽然中注协于2002年发布了《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但是该指导意见只是说明了内部控制审核的依据,规定了内部控制审核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但是并没有涉及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因此不能回答注册会计师应该对上市公司的哪些控制内容和要点进行测试,以及根据什么确定测试结果对应的评价意见类型。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在评价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时往往无所适从。

4.缺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督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所出现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本身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还缺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督。管理当局应披露而不披露或者披露了不符合实际的内部控制评价意见时,管理当局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如果提供了不符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际情况的评价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我国在这些方面的规定尚处于空白阶段。不遵循规定却没有相应的法律监督规范进行惩处,会造成公司继续不披露、少披露或披露不实的内部控制信息,对投资者的决策不起任何作用。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内部原因

1.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作用认识不足

我国证券市场还很不完善,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公司治理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体制的弊端造成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聘用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加之现有的高级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观念的更新速度较慢,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作用还认识不足。不少上市公司只是形式上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而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较差,因此,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积极性当然不高,大多数情况下的披露都是以满足证监会和交易所方面的要求为己任。

2.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本的考虑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往往会有成本因素的考虑。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必然会涉及成本的支出。一般提供内部控制信息会增加两类成本,一是上市公司直接承担为提供内部控制信息而发生的一切支出,比如评价、报告的成本等,这与评价、报告的范围、频率有关;二是同行业竞争公司的模仿给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所带来的成本,比如丧失竞争优势等。因此,出于成本的考虑,上市公司即使在强制披露的情况下,也往往选择以最少的成本进行披露。当以较少的成本进行披露时,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往往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而在自愿披露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宁愿选择不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以节约披露成本。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提出由管理当局出具内部控制报告的构想。

通过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没有得到切实有效地执行,一方面是由于相关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本身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还在于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不足。内控警钟的频频敲响显示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薄弱。我国目前的状况是监管机构如果不对内部控制信息做出强制性披露的要求,多数上市公司没有自愿披露的积极性。鉴于内部控制信息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笔者建议监管机构应强制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使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加强信息向公众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这样一方面促使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使投资者获取更多与决策有关的信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目前,内部控制的信息可以由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评价后负责披露,也可以由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后负责披露。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分析,笔者赞同由上市公司管理当局通过自测、自评来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这主要是因为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并不能过分依赖于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更多的责任仍在于公司管理当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有效执行。监管机构强制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可以增强管理当局内部控制的意识和责任,使其意识到建立并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是管理当局责无旁贷的义务。管理当局对公司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运作情况进行评价,可以了解公司是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如果在评价的过程中发现内部控制系统存在薄弱环节,管理当局可以从公司自身的情况出发,提出适当的改进建议并予以实施,防止舞弊的产生。那么管理当局应以何种方式来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呢?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方式,可以包含在董事会报告或监事会报告中,也可以单独提供,即所谓的内部控制报告。为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可比性,便于投资者识别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情况,我国监管机构可以强制上市公司以报告的形式来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同时监管机构还应当制定内部控制报告的遵循标准,比如内部控制报告的范围、责任主体、时间和内容等等,以规范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各个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执行及监督各有特色,如果不对内部控制报告的相关内容和格式进行规定,那么上市公司披露的内容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同时也不排除有些公司在不能说假话的情况下采取对内部控制的某些问题不予披露的政策。因此,为提高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便于投资者识别公司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监管部门应当制定内部控制报告的遵循标准。

内部控制报告的建立和健全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内部控制报告的提出会增加上市公司的成本,包括时间、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但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好的遵从管理意味着经营得更好,内部控制报告所带来的改善经营效率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远远超越它本身。内部控制报告作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一种方式,不仅仅是概念上的改变,更是一种从公司内部控制的角度来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新理念。

作者:陈淑蓉

证券市场信息责任论文 篇3: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摘 要】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我国上市公司每年需要定期对外披露会计信息。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信息不仅有利于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加强企业与股东及社会公众之间的联系,直接影响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及信誉度。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及时对外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的重要性。然而,经济体制内的多种限制和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一些行为甚至违反我国证券市场信息的公开性及透明性原则。文章梳理了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期提高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信息披露;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及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虽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要求逐渐明确,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1]。这些问题对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造成阻碍,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的规范运行,导致我国资本市场不能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上市公司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及时抓住机遇,就必须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外披露会计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健康长久发展[2]。

1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促使我国上市公司顺利运转,进而不断完善资本市场。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未及时披露信息、信息披露不完整及披露数据虚假、不规范等问题[3]。

1.1 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

根据证券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上市公司需要定期、及时地公布会计信息,不得延时披露。在证券市场中,会计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企业相关会计信息是造成证券市场中股票价格波动的因素之一。当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弊端时,掌握信息较多的人提前了解公司内幕和起因信息,就能较好地预测公司股票的走势,帮助其操作股票交易,而不懂内幕信息的投资者就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因此,有些企業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于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信息就会及时在交易所完整地公布,向社会传递企业发展状况良好的信号,以此吸引更多的投资者[4];反之,对于不利于公司发展的信息则百般掩饰或者延时公布,目的是降低公司损失。

1.2 信息披露不完整

根据证券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上市公司需要对外完整地披露信息,不得隐瞒或者虚构会计信息。只有对外界公布详细完整的公司信息,才能使投资者全面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帮助其做出是否投资的决定。然而在目前的证券市场中,存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完整的现象,有些上市公司不遵循法律法规,选择性地对外披露公司信息。这些上市公司为了维持企业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使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往往会选择披露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信息,而对于公司违规被查或者盈利能力弱等信息则会选择延时披露或者不披露。例如,上市公司与关联企业进行违法交易或者过高负债、大股东挪用资金等信息均不会体现在财务报表中,如果一旦对外披露,公司股价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1.3 信息披露不真实

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市的目的就是加速企业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企业建设,因此企业的发展目标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在如今的证券市场中,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比比皆是。这些公司近期发展状况并不理想,但是为了在投资者心中营造良好的形象,往往会选择披露虚假的财务信息,使用虚假的财务数据粉饰财务报表,向投资者传递发展良好的信号,误导广大的投资者,使企业自身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这种做法不仅会使投资者遭受较大损失,同时对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也会造成阻碍。

1.4 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过于简单

根据证券交易所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要求具有可靠性及全面性。会计信息在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上市公司对于现阶段真实存在的信息会选择全面披露,但是对于企业未来无法确定的信息一般很少主动披露。这种现象导致投资者无法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

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原因分析

2.1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不善

我国很多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转变而来的,因此股权比较集中,公司的大部分股权由大股东持有,具有绝对的决策权,其他的股东持有的股权较少,在决策中占据的力量比较薄弱。因此,企业的治理制度对于大股东没有很强的约束力,反而对小股东的限制较多。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大股东掌握的信息往往比小股东多,大股东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会选择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的信息对外进行披露。

2.2 外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上市公司制定好财务报表后会交由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只有通过审计之后才能对外进行公告,从而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而会计事务所的独立性是保障审计质量好坏的关键。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会计事务所性质多种多样,在如今的市场中能保持绝对独立的事务所比较少。一部分会计事务所受到利益驱使或者注册会计师道德的缺失,就会出现违背我国相关证券法律进行违规审计、提供虚假的审计报告的情况,严重误导了广大投资者,损害了会计事务所的社会形象,成为上市公司对外公布虚假报表的帮凶。

2.3 自身利益的驱使

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主要目的就是圈钱,而企业利润最大化是上市公司的最终目标,所以有些上市公司在利益面前会丧失理智,使用不正当的手段损害其他人的经济利益,比如粉饰财务报表、虚假宣传、故意隐瞒公司不利信息等,误导广大投资者,通过触犯法律违规实现融资。这种行为极大地影响了证券市场的稳定运行,阻碍其健康发展。

2.4 会计人员素质水平较低

会计工作需要专业的会计人员,专业的会计人员对于是否披露真实的信息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作为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严格遵守会计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外,还要具备职业道德。有些会计人员受到公司高管人员的威胁,若不按照其指示操作可能会被辞退等,迫于无奈选择同流合污,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此外,若会计人员不具备职业道德,在高额利益的驱使下也可能会铤而走险违规进行操作。这些行为都会导致披露的信息失真、不完整,不能向投资者传递公司真实的经济活动信息,从而使会计披露丧失其价值。

3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

首先,上市公司要充分发挥股东会及监事会的作用,逐渐减少国有股的持股比例,避免出现一股独大的现象,丰富股权结构,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从而形成股东与管理层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建立完善的代理人激励机制,避免出现大股东决定披露何种财务信息,而其他股东无发言权的状况。公司结构中除了设立股东会、监事会等,还要引入独立董事进行监督与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披露的独立性。

3.2 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

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监管部门要及时对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信息进行动态监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发挥重要作用,加大检查力度,减少上市公司违法的机会。监管部门一旦发现有弄虚作假或者违法操作的公司,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严厉处罚,使其不敢再犯,从而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维护我国证券法律的权威。

3.3 提高会计人员道德素质

上市公司要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要求其及时掌握最新的会计法规,还要注重对会计人员道德与素质的培养,让其在工作中严格遵循会计法规的相关要求,切实做到披露的信息是真實有效的。

3.4 提高公众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意识

为了确保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除了需要证监会及政府的监管之外,还应该加强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监督。

综上所述,虽然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得到完善,但是在会计信息披露中仍然存在披露不及时、不全面、不真实等问题,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审计不独立、监管不足、人员素质低等。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伴随着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能够改善目前存在的问题,优化企业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曹中红.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4.

[2]单超.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北金融与投资,2015(1).

[3]蔡昌,李志芬.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研究[J].山东商业会计,2016(1).

[4]李静,李杰.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管理学刊,2015(2).

[责任编辑:邓进利]

作者:段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