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协推广下农业科技论文

2022-04-20

摘要:随着科研体制的深化改革,农科院所将更多地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农科院所成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研推广成为农业科技研发的自然延续,同时成为农业科技成功应用的保障。我国现阶段要积极发展农科院所充分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发展以高校院所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以发挥科研单位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协推广下农业科技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协推广下农业科技论文 篇1:

以大学为依托的农技推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为了探索适合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完善农业推广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担了国家财政部“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项目。通过8a在不同试验站的推广实践,总结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农技推广的新模式:即以大学教授牵头,以试验站为载体,以农技人员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提出了3种不同子模式:1+2+2校地技术人员示范村模式,10+10能人示范户模式,6+6+6示范村模式;并提出了9种具体形式:示范形式,培训形式,指导形式,讨论式形,交流形式,访问形式,引导形式,参与形式和会议形式;阐述了不同试验示范站模式的共性,分述了3个试验示范站的运行模式及其效果,同时分析了大学推广模式的优势在实践中的体现,也指出了大学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技推广;大学;模式;探索;实践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a New Model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Relying on the

University——Taking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for Example

An Chengli et al.

(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China)

Key words: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University;Mode;Exploration;Practice

依据农业推广学原理,借鉴美国大学推广模式和日本农协推广模式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的理论与经验[1-12],结合中国农业、农村和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国家财政部提供专项资金设立了“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项目,承担项目的专家教授常年在农业推广的第一线践行,经过几年的探索,这一新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已现雏形。自2006年项目启动以来,根据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制定的以服务农业为目标,遵循把试验站建在产区、长期坚持、国内一流的原则,不断创新、完善、补充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村设立试验站,笔者现以3个试验站的探索与实践为例,其模式为:1+2+2校地技术人员示范村模式,10+10能人示范户模式,6+6+6示范村模式,从示范推广模式的共性以及个性进行论述,初步总结出大学推广模式的内容、形式和存在的基本问题。

1 模式共性总述

尽管地域、耕作、社会背景不同,但是大学推广模式有其基本共性。调查研究表明,大学推广模式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推广模式的基本模式

1.1 试验站建设——科技载体培育 试验站是农业科技的载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据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以建设地方主导产业和成长性产业以及经济效益型产业为主体,以苹果、猕猴桃、蔬菜、甜瓜、茶叶、核桃、红枣等陕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及小麦、玉米等国家粮食安全产业为突破口,进行试验站的建设。试验站建在产区的中心地带,以发挥最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科技进步,提升产业升级,加快产业链的形成与完善[14-27]。试验站用地由地方政府划拨,基本设施由大学提供。试验站具有科研、教学、示范、培训、咨询、指导、推广和环境监测等功能的基本设施和必要条件。

1.2 技术人员配备——模式主体培育 技术人员是大学推广模式的主体,大学教授牵头[28]是大学推广模式的核心,大学教授与地方技术人员配合以及农民技术骨干的参与是大学推广模式的基本形式。大学以具有专业特长、长期从事科研推广工作,由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专家群组成,对产业的发展进行调研、论证,提出并制定近期、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技术关键及实施步骤。专家扎根试验站,常年驻站进行科研、教学、技术孵化和推广,在生产第一线指导并解决生产当中存在的重大关键问题。大学给教授配备科研助理,协助工作,同时负责指导、培训地方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骨干,统领产业发展,进行试验、示范与技术推广。形成以大学教授牵头,以试验站为载体,以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大学推广模式。

1.3 示范模式——示范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依据探索大学推广模式的实践,科研成果的展示示范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形式:(1)示范形式:产地示范,大学科技园示范,示范户示范,示范村示范;(2)培训形式:系统培训,基地培训,专题培训,产地培训,田间培训;(3)指导形式:田间指导,个别指导,远程指导;(4)讨论形式:专题讨论,集体讨论,小组讨论,会商讨论,个别讨论;(5)交流形式:对外交流,内部交流,个别交流,专题交流;(6)访问形式:访问农户,访问合作社,访问地方技术人员,访问县乡村干部;(7)引导形式:媒体宣传,技术资料发放,影像光盘播放;(8)参与形式:合作社参与推广形式,行政参与推广形式,专业团队推广形式,农户参与推广形式,企业参与推广形式;(9)会议形式:日常例会,季节农事会,专题会,总结会。

2 模式个性分述

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要求依据学科特点和自然人文社会条件,创新、完善、补充,从而形成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推广新模式。事实上,在探索大学推广模式的实践中,很难用一种或几种模式概括凝练,因此下文对每个试验示范站的个性模式作以分述:

2.1 1+2+2猕猴桃示范村推广模式 试验站设在陕西猕猴桃主产区周至和眉县交界的秦岭北麓的猕猴桃适生区,其推广模式是:大学-试验站-示范村-示范户的1+2+2的模式运行,其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猕猴桃试验示范站推广模式

其模式是1名大学教授加地方县乡科技人员2名,再加村上2名猕猴桃技术骨干形成技术传播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与推广的教授15名,其中常驻10名,和5名科研助理与当地农技推广力量24人联合,重点对7个乡镇的10个村实施技术推广,辐射带动全县产业发展,引领陕西乃至全国猕猴桃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实施“猕猴桃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探索以高校为依托的科技术推广模式。其推广的主要内容如下:

2.1.1 建设猕猴桃示范村,辐射带动提升产业水平

2.1.1.1 人员配备 每个示范村由1名县领导,局的一把手负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县农技干部、乡农技干部和农民技术员各1人,共5人组成工作组,常年蹲点负责实施。

2.1.1.2 工作任务 一是每个示范村建设示范园13.33hm2(50户),辐射带动20hm2(50户),示范园优果率达到85%以上;二是全面提升猕猴桃优质产业水平,优化品种结构,推广规范化整形修剪、配方施肥、人工授粉、无公害栽培等项关键技术,每个示范村每年应用2项以上新技术;三是每个示范村每年开展大型技术培训4次以上,培训1 000人次以上,辐射带动周围村组;四是经过5~8a的努力,在眉县猕猴桃生产农户达到每户有一个懂得全年管理技术的“明白人”,全县培养出50名以上县有较强能力的农民技术人才。

2.1.1.3 工作考评 考核领导小组人员:校、县分管领导,学校职能部门和知名专家教授。考核内容包括:(1)驻点天数120d/人·a;(2)培训,每年举行大型技术培训4次以上,1 000人次以上;(3)示范户50户以上,面积13.33hm2以上;(4)辐射带动50户以上,20hm2以上;(5)园貌整齐规范;(6)科技应用每年应用2项以上新技术;(7)技术指导无明显失误,服务对象满意;(8)档案、记录、工作日志达到齐、全、准。考核时间:每年分2次进行,第一次为7月下旬,第二次为12月下旬。考核形式:(1)果园实地查看;(2)查阅资料、记录、档案等;(3)走访服务对象。

2.1.2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 一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快速传播作用,在县电视台开通《猕猴桃科技示范及科技入户工程》栏目,开设《专家面对面》、《栽培技术直通车》、《技术点拨》、《信息空间》等节目,每天黄金时段轮换播出,覆盖全县及周边地区。二是印制眉县猕猴桃周年管理历3万多份,广泛向全县猕猴桃果农发放。三是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开通技术服务热线,将各个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电话号码广泛告知果农和群众,随时解答果农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四是统一免费为各猕猴桃果农示范户测定果园土壤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提出施服方案。五是帮助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几年来帮助眉县建立猕猴桃专业合作社40个。六是联系引进猕猴桃客商,开展订单农业,仅前3a分别联系引进上海板扎果业等与眉县猕猴桃果农签订订单销售猕猴桃果品近3万t。

2.1.3 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 一是开展果树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在校内举办陕西猕猴桃产区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每期7d,聘请校内果树等各方面专家授课,每年举办2期,每期7d,培训100人;二是开展果农技术骨干培训。在猕猴桃试验站举办果农技术骨干,邀请园艺学院单位的专家授课,每年举办2~3期,每期7d,培训110多名农民技术骨干。经过连续几年的培训,在陕西猕猴桃产区培养出了一大批系统掌握猕猴桃栽培管理果农技术骨干;三是开展果农技术培训。与猕猴桃产区县技术推广部门合作,到产区举办各种形式的猕猴桃栽培技术培训班,8a来举办培训班超过200场次,培训10 000多人次;四是每年春季在试验站召开全省猕猴桃各产区县的产、销代表座谈会,交流猕猴桃生产、销售情况及经验教训;五是开通远程咨询系统,通过学校建立的远程咨询系统开展果农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正在与产区果农协会联系建立网络系统;六是办好猕猴桃科技网站。

示范村推广模式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科技入户给果农带来了实惠。2006年,按照在陕西省农业主导产区建立试验示范站的指导思想,学校与眉县人民政府合作,在眉县青化建立了猕猴桃试验示范站。随后,学校与眉县政府合作实施了“猕猴桃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带动了眉县整个猕猴桃生产的大踏步发展,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真真正正的实惠。下第二坡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以前全县有名的贫困村靠种植猕猴桃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10年该村示范户的户均猕猴桃收入达到4.2万元,人均猕猴桃收入8 400元。

2.2 10+10甜瓜示范户推广模式 试验站建在西北甜瓜生产的主产区西安市、渭南市接壤的中心地带阎良区关山镇。关中产区素有“中国甜瓜第一乡”的美誉。示范站建在产区中心十分有利推广,示范推广模式以10+10模式运行,进行探索性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其体制、功能、内容和形式。其框架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甜瓜示范站推广模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西安市阎良区人民政府合作派出10名科技人员和10名科研助理着重培养10名瓜农骨干和100名重点示范户,组织1 000名示范户,带动辐射10 000个农户,实施“甜瓜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探索以高校为依托的科技术推广模式。其推广的主要内容如下:

2.2.1 技术人员配备——专家团队的形成 专家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是示范站的成败的关键。甜瓜站聘请知名专家王鸣教授为顾问,园艺学院院长邹志荣教授、巩振辉、程智慧、刘建辉、杨建设等不同学科教授为团队成员,聘请地方主管行政领导和技术人员权利军、邢崇军、郭俊、姚建华、夏锋昌、郭智勇、张宝剑、王博、段永成、房新利等10名农技人员与驻站专家协同工作,对项目的计划及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协调,使项目设计科学、严谨,操作性强,实施顺利。

2.2.2 技术集成——标准化技术体系的形成 甜瓜与棉花套种研究,需要一个多学科联合攻关,包括甜瓜育种、高产优质栽培、设施管理技术研究、土壤营养研究、甜瓜病虫防治技术研究、棉花配套技术研究及储藏运输技术的研究等等,涉及育种、设施栽培、土壤、植病、农经等专业。项目依据前一年各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生产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并组装配套,初步总结出陕西关中大棚甜瓜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组装集成了《塑料大棚厚皮甜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优质厚甜瓜栽培技术100问》。主要推广技术是:选择甜瓜优良新品种、采用穴盘育苗新技术,提倡平衡施肥,推广甜瓜专用肥,普及甜瓜四膜栽培新技术,实行双蔓整技术,进行农业综合防病,选用大株型棉花品种,甜瓜定植15d后点播棉花等,将这些技术进行集成,由推广专家进行示范推广。

2.2.3 示范户网络建设——技术通道的形成

2.2.3.1 制定了示范户的入选标准 身体健康,家庭经济较好,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爱好钻研农业科技知识,不保守并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瓜农为示范户。示范户安管理层次由高到低分为核心示范户、重点示范户和示范户3级。

2.2.3.2 制定核心与重点示范户优惠政策 无偿提供技术资料,免费技术培训、田间指导、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优惠提供优良种子、瓜苗、专用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优先帮助销售甜瓜产品,年终组织评选,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对先进示范户进行表彰和物质奖励,对不符合条件的示范户淘汰,对表现好的示范户升级。

2.2.3.3 初步建成了示范户网络 通过对阎良关山、武屯、富平张桥、留古、临潼相桥、蒲城、大荔等100多个甜瓜种植重点自然村进行走访了解,深入农户调查,确定了张小平、赵可和、贾相志、冯朝阳、崔鹏10位农户为核心示范户,落实了100户重点示范户和1 000户示范户(表1)。10位名核心示范户和100名示范户示范面积38.73hm2,辐射带动2 400hm2,示范户平均产量3 340kg/667m2,平均产值达到4 800元/667m2,较产区平均单产2 780kg/667m2,产值3 100元/667m2,分别增560kg/667m2,增加产值1 700元/667m2,辐射带动的2 400hm2,平均单产3 060kg/667m2,产值3 940元/667m2,较产区平均增产280kg/667m2,增加产值840元/667m2。示范推广增加效益3 000万元。

表1 2008年典型示范户产量效益调查

[农户姓名\&示范地点\&面积

(hm2)\&产量

(kg/667m2)\&产值

(元/667m2)\&张小平

冯朝阳

贾向志

余中林

魏天恩

王志明\&阎良关山镇北冯村

阎良关山

临潼相桥

户县余下镇余中村

杨陵区大寨乡关村

扶风县召公镇\&0.43

0.67

2.13

20.0

0.2

0.6\&4863

4809

3612

3300

3354

2800\&12300

8300

4600

3080

9480

3600\&]

2.2.3.4 科技培训 示范站采取技术讲座、相互交流、田间指导、现场咨询、组织参观学习,发放技术资料、电视远程教育等形式宣传普及甜瓜科技知识。仅2007年上半年,举办甜瓜各类技术培训200余期,培训近1万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1.5万份,印发甜瓜科技简报10期4 000余份,结合农时进行多次现场指导与咨询。

2.2.3.5 农资服务网络的技术培训与规范管理 与关山镇政府、阎良农技管理部门组织农资销售户到我站参观学习甜瓜栽培新品种、新技术,并进行了20期技术讲座培训,提高了农资服务人员的甜瓜栽培技术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服务质量。

2.2.3.6 扶持甜瓜销售队伍,建立产销联合协会 为了提高陕西甜瓜的知明度,打造阎良甜瓜高档品牌形象,推广专家教授跑市场,在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发达地区进行调研推销,制造名牌产品。印制了专用包装箱6 000个,精美标签3万个,配备了运输周转箱1 150个,扶植阎良武屯瓜果农民协会、富平张桥甜瓜协会、临潼相桥甜瓜协会3个甜瓜协会建立了产销联合协会,组织人员在上海、杭州高档商场进行甜瓜推介,并组织专家在天津、河北、山东等地进行我国甜瓜产销情况考察,为市场开拓提供信息。帮助建立产销联合协会,仅2008年外销甜瓜46万kg,其中部分空运到上海高端市场试销。

2.3 6+6+6蔬菜试验示范村推广模式 试验示范站建在西安市阎良区,其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十分有利于蔬菜产业的发展,阎良素有全国芹菜之乡的美誉。试验示范站的目标是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推广模式,围绕建立具有示范推广、试验研究、农民培训、学生实习等多功能于一体,高水平、专业化的蔬菜试验示范中心,为阎良区乃至陕西省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示范与服务的目标,分阶段由浅入深地开展工作。其框架模式如图4所示。

图4 蔬菜试验示范站推广模式

试验示范站的功能定位是围绕建站的目标,突出产学研结合特色,重点通过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以农民技术培训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技术人才优势、品种成果优势,并与当地产业及地方技术人员的有机结合,提升当地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开展试验研究8项,试验研究则既要考虑该产业的前沿性,更要结合当地及全省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开展研究。

本着发挥学校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成果优势的有利条件,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的原则,试验示范与当地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多学科结合的专家团队组建,初步建立了以蔬菜为主,设施、植保、土肥各学科参与的15人专家团队。地方政府将试验示范站作为当地蔬菜产业发展中的可靠技术依托,试验站将地方政府作为上级管理部门,随时接受地方管理部门的检查,年初全年计划告知并征求地方政府意见,年终总结与汇报。与地方技术人员紧密结合,在技术培训、示范户建设、专业合作社扶持、新技术示范与推广等项工作中都和区农技站、乡镇农业办一道,共同开展工作。

3 大学推广模式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大学推广模式的优势 中国是农业大国,科学技术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是,中国数以万计的科研成果还不能及时有效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比世界发达国低,其转化速度更慢。随着科技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现有的农业推广体系已远远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创新、改革、补充、完善、提高现有的农业推广体系势在必行。为此,大学推广模式在新的形势下应运而生。在大学推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当中,充分体现了大学推广模式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势。大学推广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3.1.1 充分发挥了农业高等教育的资源优势 在4a的探索与实践中的确发挥了农业大学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研究型大学尤其如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具有独立的研发机构和专家群体,体系健全,学科众多,人才济济。在某一项目实践中,可以在学校范围内,组织不同学科的专家进行合作,多学科联合攻关技术难题,解决生产当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也可利用知名专家和离退休的资深专家作为顾问,对项目的计划、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咨询,也可利用相关专家参与项目的实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优势。例如,甜瓜示范站就成立了相关专业的知名教授、专家作为顾问,长期在示范站工作的专家不仅仅有甜瓜专家,而且还有来自不同专业,如植物营养专家、农业推广专家、植物保护专家、农业设施专家、棉花专家等等。

3.1.2 缩短了科技推广的路径,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推广的速度 大学推广模式和以往我国推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最大区别是科技成果在原发地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直接进入农户,缩短了推广的路径,大大降低了推广成本。无论是新品种的种子,还是其他新技术,一旦品种审定或新技术成熟,农业科技专家就即刻将科技成果进入农村,投入生产,甚至在新品种审定前期就进行小面积示范。在品种审定后,农民已经对品种有较多的了解和认识,农民接受快,十分有利于新品种的迅速推广,大大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大学的科技成转化率也大幅提升。

3.1.3 拉近了产学研的距离,紧密了产业链的联系,有利于农业向纵深发展 农业科技推广试验站是科研成果的最佳载体,它将生产、教学和科研集中在这里展示,使产业、教育和科学研究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拉近了产学研的距离。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实习,不同门类的科研专家进行科研攻关,使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在试验站这个产业的枢纽关节。在农村就近示范与生产,同时可以应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也能长远计划教学的内容、重点、方法,长远制定科研项目和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对产业的远景做出安排,有利于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例如猕猴桃试验站,建设在中国猕猴桃种植最大的秦岭北麓的产区的中心地带,教学实习、科学研究、示范推广的样板都在站内进行,同时在示范村进行大面积示范,不同学科的专家到世界猕猴桃最发达国家新西兰学习、合作研究,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联合攻关,将产业的产前种苗培育供应、产中栽培技术指导培训、产后储藏加工的产业链紧密相连,引领产业协调发展。

3.1.4 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提高了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大学专家在产业的中心地带进行科学研究与示范,直接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有利于及时发现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及时立题予以解决,反过来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类人才,有利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例如,猕猴桃站,2009年猕猴桃溃疡病大面积流行,对处在上升期的猕猴桃产业形成了巨大威胁,由于猕猴桃专家常常工作在猕猴桃生产的第一线,当发现问题时就及时对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及时召开包括大学教授、猕猴桃专家、地方技术人员、果农协会、示范村和示范户以及果农技术骨干参加的猕猴桃溃疡病防治研讨班,形成共识,指导生产,同时进行立项,深入研究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措施,也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课题,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及时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

3.2 大学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学推广模式有很多优势,但是任何新生事物都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机制问题,试验站的运行机制,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市场化进入机制等等[29-34];其次是大学与地方、产学研、多学科攻关的协调问题[29-45];三是商业化、市场化运作的问题,科研成果要进入市场进行商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都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市场商业利益的分配与管理以及产学研利益分配问题等等[29-53],单从技术上难以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35]。因而,大学推广模式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许玉璋.农业推广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6.

[2]于文博.国外知识农业发展与我国的对策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0(4):47-50.

[3]陈良玉,孙振玉.日本的农业推广体系[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4):76-79.

[4]韩立民.国外农业科技体制类型及特点[J].农业科技管理,1988(4):52-46.

[5]刘娅.若干国家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共性特征及启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6(4):102-107.

[6]马亚贤.国外农业科技推广的模式[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1999,增刊:94.

[7]海江波,高翔.农业推广学[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1.

[8]黄季琨.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农业:是挑战还是机遇[J].农业经济问题,1999(9):2-7.

[9] Quizon,J.G.Feder and R.Murgai.A Note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Farmer Field School Approach to Agricultural Extension[J].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2000.

[10]Qsmar,M.K.Agricultural Extension at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Trends and Challenges[J].Rome:FAO.2000.

[11]S. Sivakami a,*,C. Karthikeyan b,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xpert system for performing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ervices in India[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9634–9636.

[12]Swansom B E.Agricultural extension:a reference manual[J].Rome:FAO Agricultural Service Bulletin,1994.

[13]高翔,张俊杰,胡俊鹏.建立大学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2(4):74-76.

[14]谢恩魁,张正新,龙清林.农业高校社会化服务功能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5(2): 373-376.

[15]米晓,张保军,杨改河.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8-31.

[16]苑鹏,国鲁来,齐莉梅,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7.

[17]朱希刚.中国粮食生产与农业技术推广[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18]张东伟,朱润身.试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J].科研管理,2006(3):141-144.

[19]张东伟,程国栋,朱润身.论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J].农村经济,2006(5):98-100.

[20]郑英宁,朱玉春.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科技园的功能、模式及运行机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0-63.

[21]张英.充分发挥农业高校在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02(6):25-26.

[22]龙飞.我国将抓紧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J].致富天地,2005,3:5.

[23]国万忠,袁艳平.高等农业院校:发挥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优势[J].中国人才,2006(7):27-32.

[24]关联芳.西北农业大学校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25]徐乐茵.科技创新结硕果,甜瓜产业富一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阎良甜瓜示范基地考察报告[J].中国瓜菜,2006(3).

[26]聂海.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30-34.

[27]李华.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6(7).

[28]赵永新.杨凌示范区开拓农技推广新路[N].人民日报,2009-10-27.

[29]常永才,张红梅,哈经雄.高校参与科教兴农的机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23-126.

[30]王慧军.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06.

[31]许无惧,任晋阳.农业推广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2.

[32]张应禄,沈贵银.农业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三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导报,2005(6):34-38.

[33]张勉.对科研机构评价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2(2).

[34]孙月琴,吴丽娟,田振坤.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管理对策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4-68.

[35]俞守能.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36]丁振京.路径依赖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J].经济问题,2000,6.

[37]王雅鹏.农业科技成果特点与加速转化的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5):136-139.

[38]王慧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五个基本问题的思考与建议[N].中国科协报,1999-01-31.

[39]陈进寿,郑庆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模式及借鉴[J].发展研究,2005,9.

[40]胡俊鹏.西北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5):17-20.

[41]蒋国华.科研评价与指标[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0.

[42]刘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来自革命老区农民信息需求调查报告[J].图书情报知识,2008(7).

[43]杜青林.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J].学习时报,2003,212.

[44]国鲁来.农业技术创新诱致的组织制度创新[J].中国农村观察,2003,5.

[45]王元,胥和平,刘冬梅.农业新特点与农村科技战略选择[J].求是,2003,17.

[46]简小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框架[J].科学管理研究,2006(3):79-82.

[47]陈鸿昌,张海英.农业院校对推动农业推广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2):328-330.

[48]杨剑,傅新红.农户获取市场信息情况剖析[J].科技资讯,2007(30)

[49]张月恒.论农业科技推广成果的有效利用与转化[J].农业经济问题,1999(9).

[50]何维军,李庆云.我国科技成果低转化率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导报,1999(9).

[51]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政策若干意见[EB/OL].[2004-02-08].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4-02/09/content_1304169.htm

[53]周发明.论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2-25.

(责编:张宏民)

作者:安成立 刘占德 刘漫道 赵俊兴 张 超 王逸珺 郭学雨 马启峰

农协推广下农业科技论文 篇2:

农科院所在新农村科技推广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科研体制的深化改革,农科院所将更多地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农科院所成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研推广成为农业科技研发的自然延续,同时成为农业科技成功应用的保障。我国现阶段要积极发展农科院所充分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发展以高校院所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以发挥科研单位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科院所;科技推广;作用

农业科研单位是农业科技的研发和生产单位,处于上游环节,基层农技部门是农业科技的推广、中介和服务单位,农户是最终用户和受益者。显然,新农村科技推广离不开作为研发机构的农科院所等科研单位。2006年国发30号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要逐步构建起“……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文件明确指出了农业科研机构应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但是农科院所在农技推广过程的具体作用和参与方式究竟如何呢?本文着重探讨农业科研机构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科技应用中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业科研单位参与农技推广的必要性

(1)农业科研单位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把农业科技视为一种产品或服务,根据供应链理论,科技产品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就构成一条供应链。农业科技供应链的三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依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效率,就取决于农业技术应用者—农业技术推广者—农业技术研究者三者构成的互动过程。市场经济使农业生产不仅是对产量单一目标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将产量、质量、效果和效率等指标整合为一个目标体系,这种生产目标的多元性和整体性,需要用市场利益机制将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三者有机地连接成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科技推广是科技研发的自然延续,是可持续的科研行为。科技开发是科研院所的主业,其直接成果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工具和新方法。这些成果往往需要通过范围不断扩大的田间试验试种来得以最终完成,并需在正式推广应用中跟踪试验并检验成果应用的效果,以便使成果得到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因此,可以说科研院所的科技推广工作是其科技研发的自然延续,是整个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也是科研院所走向市场实现其科研价值的必要手段。科研院所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其成果的转化并取得经济效益,使其成果的市场收益在整个院所经费来源中占主要比例,走出光吃财政饭的困境,使自身走向良性发展的循环。

(3)科技推广是农业科技成功应用的保障。目前,科技推广的主力军仍然是专门的农技推广部门及其相关机构。但是,农技成果的生产者——高校和院所将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推广应用。他们在技术上有着更大优势,可以在培训、咨询、现场指导等多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他们不仅仅要对推广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还可直接建立推广基地,向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和应用培训;不仅在科研产业链上促进了自身业务的健康发展,也大大丰富了科技“三下乡”的内容;不仅增加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渠道,也提高了农业科技推广的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

(4)国外的经验。首先是美国。美国的农业科技推广是建立在大学教育体系基础上的,形成以大学为依托,由联邦、州、地方农业部门为指导,教育、科研、推广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推广模式。州农业推广站一般是设立在州立大学农学院下,推广站与大学农学院联合负责农业教育、科研以及推广工作,从而将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其次是日本,日本的农业科学院和农业推广组织与当地农业、农民的关系十分密切,农业科学院和技术推广中心的合作关系和运作机制较为科学、合理。

二、如何发挥农业科研单位在新农村科技推广中的作用

(1)要发展以院校院所为重要主体的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农业院校院所具有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他们参与科技推广服务是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由前述可知,北美国家就是由农学院负责非物化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我国农业院校院所在科技兴农、振兴地方经济服务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也有一些新的路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目前农业院校院所在科技兴农和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中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实际困难,其科技优势还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各级政府应大力扶持以农业院校院所为主体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各级政府财政还应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鼓励农业院校院所结合各项兴农计划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网和科技示范点,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组织科研工作者和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基层锻炼与转让成果、推广技术,将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结合起来;支持科教兴农团队带项目到贫困地区开展农技推广,或者以专业生产大户为扶助对象,派遣科技特派员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构建以农业院校院所为龙头,以农技站和农村职业学校为依托,通过农技人员和职业学校学生面向千家万户提供农技推广服务的推广体系,以技术推广为纽带大规模开展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更新思想观念。这既有利于促进农业院校院所投身农业发展主战场,更好地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又整合力量为农村科技推广增加了一支生力军。

(2)发展以高校和院所为主导的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应主动投身到农业生产的主战场,为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服务。这种推广模式应以非营利性服务为主,实现成果收益为辅。其推广服务方式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①与地方政府或农村合作组织、农协通过合同协议方式,建立比较稳固的关系,进行技术培训成果转化、技术承包、技术开发、科技示范等活动;②直接将农业应用技术研究中的科技成果物化为实物,通过科技市场流通过程,运用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机制,使农业科技成果从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入农户;③与产业主体联合,解决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在经费来源上,有多种方式,包括政府拨款、从国家及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农业部门、教育系统等争取推广项目而得到支持等,单位自筹资金、科技贷款、协作单位出资等。此外,要改革和完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之间的互利合作机制,鼓励成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从管理体制上实现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

作者单位:株洲市农科所

参考文献:

[1]简小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框架[J].科学管理研究,2006,(6):80.

 [2]林伟君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6,(10):101.

[3]赵佳荣.中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创新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20.

[4]周腰华,姚园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探讨[J].农业经济,2008,(1):91.

作者:樊韶平

农协推广下农业科技论文 篇3:

“互联网+新媒体”农技推广模式设计及保障措施

摘要 根据宝鸡现有农技推广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新媒体运用于农技推广的可行性,提出了“互联网+新媒体”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该模式分为互联网平台推广、微信平台推广、视频推广3种方式。从运行保障、基础设施保障、政策保障3个方面提出了“互联网+新媒体”农技推广模式的保障措施,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及新技术扩散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新媒体;农技推广;新模式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0.064

Key words Internet +;New media;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The new pattern

  

1866年,英國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首先使用了“大学推广系统”。美国国会于1914年通过的《史密斯-利弗法》赋予了“农业推广”新的含义,从而形成了“美国增地学院教学、科学实验和农业推广”三结合的体制,“农业推广”一词在美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我国,19世纪后期清末洋务运动时期优良种子的推广,开创了我国农技推广工作的先河。20世纪20年代,诞生了近代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这些推广机构在30年代才渐渐形成规模并体系化。此后,在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国家都曾创办过多种形式的推广机构,但国办的农技推广体系一直占主导地位。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行政部门主管、国家公办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仍然是农技推广的主体[1]。直至现在,虽然出现了一些民办的农协会、合作社等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但国有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依然是农技推广的主体。目前,宝鸡市有116个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其中县级农技推广中心14个,乡级农技推广站102个。国有事业单位也依然是农技推广的主体,现有农技推广模式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命令式推广,还没有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烙印,其与当前农业生产差异性、区域性及生产需求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的命令式推广不可避免的存在供给不对称、精准度下降、技术到位率低等不足[2],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农技推广率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只有30%~40%[1],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此低的成果推广率,制约了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影响了我国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探索农技推广新模式,成为必要,势在必行。

1 现有农技推广模式及弊端

农技推广模式是指在特定的农业生态区域环境内,以推广动机为引导,农技推广主体所采用的有关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和措施等的总和。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农技推广模式有以下几种类别。一是按照推广的途径和方式可分为项目推广制、技术承包制、有偿转让制、综合技术服务制、咨询服务站推广、专业技术协会式等[3];二是按照推广的主要目的和内容可分为常规农业推广模式、培训和访问体系,大学组织的农业推广,综合农业及乡村发展计划,农民或生产者自我组织的服务模式[4];三是按照推广主体可分为政府主体模式、科研院所主体模式、农村协会合作组织主体模式、技术推广服务中介主体模式、农业企业主体模式、供销合作主体模式[5]。从历史沿革来看,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世界各国农技推广模式发展的一般规律应当是从常规农技推广模式,经过培训访问的意识启蒙模式,最后发展到农村综合咨询服务模式[6],并呈现出“内容多样化、主体私人化、体制市场化、机构社会化、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发展趋势[7]。

宝鸡目前的农技推广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项目示范带动。主要通过创办示范园的方式进行推广,由政府财政投入一定的资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区,建立示范园,集中运用各项新技术及配套适用技术,建成典型样板,通过组织观摩、培训等方式进行示范带动,推广新技术、新成果;二是科技人员驻点入户推广。即选择有代表性的村,下派科技人员蹲点驻村长期进行咨询、培训,指导农民开展生产,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这种方式在20世纪50、60年代成为农技推广的主导方式,改革开放以后,特别联产承包制实行以来,农村以一户为生产单位,随着联产连片种植规模的减少,这种模式也随之消失;三是专家大院推广模式。这是宝鸡市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创办的一种综合服务型农技推广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高校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解决了农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并辐射推广了一批先进实用技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近几年来,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专家的积极性有所下降,所谓的专家大院已名存实亡。四是订单生产,亦即“企业+农户”方式。也就是以标准化生产为目标,企业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通过订单生产方式推广标准化生产新技术。

上述推广模式的弊端在于推广方法简单、措施单一、手段落后,缺乏应有的新技术传播工具和信息设备,导致农技推广周期长、速度慢[8],最突出的问题是投入大、成本高,其中大部分推广模式因财政投入不足而搁浅,作用难以发挥,导致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难以快速推广应用。为此,在互联网以及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新媒体技术来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对于解决农技推广周期过长、成本过高、效率低下等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新媒体运用于农技推广的可行性研究

2.1 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优势 何为新媒体,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于1967年率先提出了新媒体(New media)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定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就新媒体的含义,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很多观点。匡文波[9]教授认为,新媒体就是“数字化互动性媒体”,即数字媒体,其在传播中具有高度互动性。还有一些学者将新媒体简单地定义为“在传统媒体之后出现的一切新技术媒体统称为新媒体”,他们认为新媒体就是由新技术支撑,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一切新型媒体[10]。综合以上各种论述,笔者认为,新媒体就是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运用为基础,以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为平台,把计算机(PC)、手机、数字电视作为终端向受众传播信息的新型媒体,“数字化、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以及多媒介融合性”是新媒体最显著的特征。

2.1.1 传播的智能化。新媒体运用计算机技术可实现软件化,即可计算、可编程。因此,新媒体传播信息时可以自动地或者按照人们的指令来进行传播,其传播的智能化程度非常高,这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显著标志。

2.1.2 传播的数字化。

由于新媒体运用了数字技术,其传播的信息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元素组成的,一条信息都能从相同的数据中派生而成。数字化了的媒体可以实现更加便捷多样的传播,这样用户就可以通过“筛选、复制、下载、储存、添加、转发、搜索、链接、整合”等程序指令把媒体元素打散,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组合获取信息[11]。

2.1.3 传播的自主化。这里的自主化主要是指,信息接收者(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理解能力、爱好等自主选择需要的信息,新媒体传播的受众是主动接受信息,而不是被动接收信息。

2.1.4 高保真传播。高保真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经数字化处理,几乎没有损耗,不会被干扰或者破坏。而传统媒体的信息從制作到传播,再从传播到受众的过程中,信息已经过多次损耗,信息传播的完整性大大折扣。故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之一就是其传播信息的完整性和高质量传播。

2.1.5 大容量传播。传统媒体(如报纸、期刊)要扩大其传播的信息量时,只能采用扩版、增刊的方式来实现,而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将传播的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后利用数字化压缩技术进行压缩,大幅度提高信息贮存量,这样传播信息的容量也会大幅度提高,其扩容方式简便快捷。

2.1.6 即时性传播。如前所述,由于新媒体利用了数字化压缩技术,可以将需要传播的大量信息贮存在某一介质中,通过互联网实现即时传播。特别是智能手机出现以后,这种即时性传播、即时性接收信息的优势越来越来明显,信息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2.1.7 低成本传播。新媒体传播的低成本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信息制作、加工、处理成本低,另一方面是传播过程中无损耗,信息再传送无需重复加工,这样就大幅度降低了信息加工、处理和传播成本。

上述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及优势,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技推广周期长、速度慢、成本高等问题,从而缩短推广周期,提高推广效率。由于新媒体传播的自主性和即时性特征,农民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接收自己需要的农业技术信息,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会显著提高。

2.2 新媒体运用于农技推广的可行性

2.2.1 农村互联网发展趋势良好。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 433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7年底的97.5%提升至2018年底的98.6%,手机上网已成为网民最常用的上网渠道之一。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2亿,占整体网民的26.7%,较2017年底增加1 291万,年增长率为6.2%[12]。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上升至34.5%。2018年《关于推进网络扶贫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2018年提前完成“宽带网络覆盖90%以上的贫困村”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12.29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宽带网络覆盖比例超过98%[13]。

2.2.2 终端接收信息条件具备。据《2017—2022年中国4G智能手机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统计,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将位居全球第一,达到13亿。2007年后,智能机时代的来临以及通讯技术的进步,国人拥有了更好的上网平台以及更快的上网速度,这种情况促使了中国手机网民占总网民比大幅攀升,从2007年的24%迅速攀升至2009年的61%,再到目前的90%以上[14]。据抽样调查,宝鸡大多数农村60岁以下的成年农民,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人数已达95%以上。

3 “互联网+新媒体”农技推广模式设计

充分发挥已成立的“宝鸡市农业信息中心”职能作用。由宝鸡市农业信息中心负责组建农业信息员队伍和农业专家服务队伍,开发管理农技推广网络(包括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微信平台、短视频发布平台。农业信息员从农业生产第一线收集、挖掘农业科技成果及农业实用技术需求信息,由农业信息中心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推送给农业专家,由农业专家按专业分类进行专业化处理,形成与农民需求相匹配的农业科技成果及实用技术,再由农业信息中心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新媒体平台推广到农民手中。具体运行模式见图1。

3.1 互联网平台推广 当前,我国已建农业网站有近4万个,全国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15]。但已建的网站普遍存在平台定位不准确、需求导向不突出、功能简单、实用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民在生产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疑惑。宝鸡目前也没有建立一个以需求为导向,功能强大、真正向生产一线推广农业新技术的网络平台。为此,农技推广服务平台的建设要更加突出需求导向,强化平台功能,以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

3.1.1 平台定位。按照“需求导向,资源共享,服务一线,解决问题”的原则,把农业生产一线疑难问题的解决作为服务平台建设的重点。平台应针对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共享功能,采集、发布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及实用技术、农资及农产品供求信息,根据农事季节及农业生产一线需求,及时向农民发布推广,以满足农民对农业新技术及农资、农产品供求信息的需求。

3.1.2 平台核心功能。服务平台应具备信息采集与发布(包括视频发布)、信息检索与分析、农产品交易与第三方支付担保、会员管理与权限(信息员、专家)、在线交流(专家与农民)等核心功能。在注重平台核心功能开发的同时,也要加强平台数据库建设。要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强化本地种植业种质资源数据库、病虫害防治技术数据库、栽培技术数据库建设;强化养殖业种质资源数据库、病害防治技术数据库、饲养技术数据库建设,以供农民及种养专业户、合作社、企业查询运用。

3.2 微信平台推广

3.2.1 可行性。微信是即时性通讯软件,微信可以设立公众号、开发小程序,可以用文字、图片、语音进行“一对多、即时性、互动性”交流,微信传播具有快速、便捷、低成本、大范围等特征,加之其操作简便易行,很容易掌握使用,极其适合农技推广。据相关研究显示,在农村有30.8%的农民关注了微信公众号,有44.64%的农民在微信上与他人交流过农业信息,有84.1%的农民在微信朋友圈浏览过农业信息,有94%的农民加入过微信群聊[16]。从上述研究数据来看,农民使用微信进行交流和学习知识的数量越来越多,使用微信向农民推广农业技术十分可行。

3.2.2 推送方式。①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方式。由宝鸡市农业信息中心开发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微信公众平台,根据农民的农业技术需求,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向农民推送其需要的农业技术信息。②微信群推送方式。按行政区域或者生态区域,由农业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建立和管理微信群,通过“群推送”方式向农民推广农业技术。

3.3 视频推广 视频推广一定要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要进行。对一些操作性强、运用语言和文字无法表述清楚、需要现场操作演示的农业技术,由农业信息中心制作现场操作、演示视频,通过网络电视、抖音及其他短视频平台进行推广,这样农业技术人员就可以不去现场,可节约大量的差旅费,降低农技推广成本。对于制作容量大、播放时间长的视频,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播放推广;对于制作容量小、播放时间短的视频,可以通过抖音、陌陌、QQ短视频平台播放推广。

4 “互联网+新媒体”农技推广模式保障措施

4.1 运行保障

4.1.1 强化“宝鸡市农业信息中心”职能。

对已成立的“宝鸡市农业信息中心”从人员编制、工作职能方面进行理顺,并给予工作经费保障。农业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能是从事农村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及新媒体平台开展农技推广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具体职责:一是负责农业信息员队伍的组建及培训工作。管理和培训农业信息员,对农业信息员收集、采集的农业技术需求信息进行筛選、分类,向农业专家推送。二是负责农业专家服务团队的组建和管理工作。组建农业专家服务团队,并承担管理和服务工作。将农业专家根据农业技术需求信息匹配的技术及成果,以文字、图片、视频方式,通过互联网及新媒体平台向农民推广。三是负责开发互联网及各种新媒体推广平台,并承担平台的管理、运行和维护工作。

4.1.2 建立宝鸡市农业信息员队伍。以农村村干部为主,挑选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担任农业信息员。宝鸡市农业信息中心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农业信息员进行专业化培训,以提高农业信息员掌握信息化基本知识及使用互联网的技能。农业信息员的职责是在农业生产第一线采集、收集农民在生产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及农业技术需求信息,报送给农业信息中心,并要做好农业信息中心与农民之间的联络以及农业技术需求解决效果反馈和沟通工作。

4.1.3 组建建宝鸡市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队。按学科专业类别,组建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队。农业科技专家应具有副高以上技术职称,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农业科技专家按照农业信息中心推送的农业技术需求信息,匹配相应的技术及成果,反馈给农业信息中心,由农业信息中心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新媒体平台向农民推广。农业科技专家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微信、抖音及其他短视频直接向农民推广。

4.1.4 设立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农业信息化建设属于公益事业,建议宝鸡市政府在农业投入中设立相应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从投入上给予保障。农业信息化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农业信息中心运转、农业信息员及农业科技专家工作支出、农技推广平台开发及维护等。

4.2 基础设施保障 宝鸡市政府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在互联网光纤接入、数字电视接入、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方面下大力气推进,特别要加强陇县、千阳、麟游、太白、凤县等山区县的农村移动通信及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市农村移动通信及互联网“村村通”、无死角,以保证此推广模式正常运行。

4.3 政策保障

宝鸡市政府要出台农技推广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对在农技推广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信息员及农业科技专家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工作业绩突出,破解了农业生产实际重大疑难问题的农业科技专家,在职称晋升方面要优先考虑,以保证两支队伍能够长期稳定地参与此推广模式中来,从人力资源方面保障此模式长期正常运转,从而加速农技推广速度,提高农技推广效率,促进宝鸡新农村建设及农村经济发展。

5 结语

该研究提出的“互联网+新媒体”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可以解决宝鸡现有农技推广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但随着“互联网+现代农业”生态模式的发展,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前进,特别是我国即将进入移动互联网5G时代,这就要求农技推广工作要紧跟技术进步步伐。要不断探索运用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比如数字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这样,宝鸡的农技推广工作就能紧跟时代步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农业技术推广速度就会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率也会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及其产业升级的驱动力供给也将源源不断,永不枯竭。

参考文献

[1]高启杰.推广理论与方法[R].1997:2-123.

[2] 汪伟坚,谭英.新旧媒体融合与农技推广应用:以微信和电视为例[J].科技传播,2016(23):89-91.

[3] 丁振京,杨亚梅. 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及存在问题[J].农业科技管理,2000(5):31-34.

[4] 陈良玉,高启杰.优化农业推广模式 发展农业推广事业[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4):76-80.

[5] 张俊飚. 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构建原理与运行机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2):91-94.

[6] 胡根全.世界农业推广发展趋势及其啟示[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38-41,50.

[7] 詹慧龙,胡明文,刘燕.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利益主体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2(1):33-36.

[8] 马卫东,吕金仓,吕红梅,等. 新时期创新农技推广模式的探讨:以陕西省宝鸡市创新农技推广模式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6):24.

[9] 匡文波.关于新媒体核心概念的厘清[J].新闻爱好者,2012(19):32-34.

[10] 熊晶晶,曲波,何林,等.新媒体技术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农业科技,2017(12):68-69.

[11] 张文俊. 数字新媒体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1.

[12] 赵晋杰.CNNIC报告:中国网民总数达8.29亿农村网民规模占比26.7% [EB/OL].(2019-02-28)[2019-04-20].http://www.donews.com/news/detail/1/3037456.html.

[13] 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超2亿人,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上升至34.5%[EB/OL].[2019-04-20].http://www.360kuai.com/pc/999ea401116d531d6?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14] 智能手机用户数量[EB/OL].(2018-03-06)[2019-04-20].http://www.chinabgao.com/k/zhinenshouji/32066.html.

[15] 陈祥坤.我国农业专业网站发展现状[OL].阿拉尔:塔里木大学,2016[2019-04-20].

[16] 新月,李娇. 吉林省农民使用微信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吉林省6个农村的调查[J]. 吉林农业,2017(7):106-107.

作者:赵忠义

上一篇:能力培养下信息技术论文下一篇:综合性试验土木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