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与旧油画艺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油画艺术是外来艺术,而且在其艺术构成以及审美内涵方面,与我国的国画、传统文化相比起来,有着很大的差距。然而油画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发展却极为丰富,其丰富的内涵与魅力也自是征服了一大批艺术爱好者。而油画在我国的发展,不仅仅需要考虑到国人的审美,更要注重文化的靠拢与融合,所以油画在我国的发展可以说是极为复杂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与旧油画艺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与旧油画艺术论文 篇1:

迎接挑战,拓展新空间

展览名称: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艺术研究展

展览时间:2007年1月18日至1月29日

无眠岁月(布面油画) 崔小冬143cm×143cm2003年

筹备了一年多的“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艺术研究展”,有鲜明的学术观点和策展思想。顾名思义,参展的作品应该是运用写实方法而不是其他方法进行创作,而又具有人文精神和相应的艺术品格。当然,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对其他风格和技法的油画存有偏见和持写实为上的态度。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和艺术价值观是多元的,艺坛上的各种风格流派如园圃中的百花竞相开放,异彩纷呈,写实艺术是其中颇受人们欣赏和喜爱的一个品种。油画艺术,自它被引进中国之后,写实风格一直占主流地位。写实油画和20世纪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虽然那时在西方,写实艺术遭遇现代主义的严重挑战而处于式微状态。写实油画之所以在中国赢得了广大观众,并非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人为推动和意识形态压制其他艺术派别所造成的结果,而主要是当时社会及其知识精英们的主动选择。写实油画作为人民抗争旧制度、旧势力的武器和手段,在战争和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和平时期,它继续以其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欣赏的艺术形式而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写实油画在中国也是在克服了许多困难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在上个世纪前70年,从事写实油画创作的艺术家们不断排除各种政治运动和狭隘意识形态的干扰,使其按照艺术规律健康地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尤其近几年来,写实油画因艺术市场的迅猛扩展而受到很大的推动,在涌现出不少写实高手和涌现许多优秀作品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思想内容贫乏和格调低下的作品。有人为迎合市场需求而心态浮躁,作品缺乏应有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格调。这些情况已引起社会舆论和画界的关注,不少有识之士呼吁要关注当前写实油画的状况,研究出现的新问题,以重振中国写实油画的雄风。这是筹备和举办这次“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艺术研究展”的初衷。

不论从学理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要严格确定“写实”的含义和范围都有很大的难度。在写实艺术与其他风格流派的艺术之间,有相当大的模糊地带。人们一般只能采用大致的、约定俗成的概念和标准,称谓那些从生活中加以艺术提炼、概括,又采用具象写实的表现手法来加以描绘的作品。同样,衡量艺术作品中的精神与品格也没有明显可以把握的标尺,通常人们在作品的整体面貌中,在题材内容和形式语言中,感觉其精神指向、文化内涵的深度和艺术趣味、格调的高低。正是因为对这些问题常常有见仁见智的认识,我们才需要不断通过学术讨论和艺术实践来交换意见、加以研究,以提高认识。举办这样的展览和召开相应的学术研讨会,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因此把这个展览定名为“研究展”,也是十分恰当的。使我们感到欣慰和鼓舞的是,全国油画界的朋友们得知要举办这次展览的意向后反应强烈,纷纷表示赞同与支持,认为这是适时之举。为办好这次展览,中国油画学会等筹办机构在北京举行了两天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油画家与理论家围绕“写实”和“精神与品格”这一主题热烈地展开了讨论,并为展览献计献策。画展评选工作正式启动之后,送选的2800余幅应征作品经二十位油画界专家与学者组成的大展艺术委员会几轮筛选,最终评选出210件参展作品,连同评委作品共228件参加展出。

高台小巷——喀什(布面油画) 闫振铎80cm×60cm2006年

从这次送展和参展的作品看,当代中国确实拥有相当大的写实油画家的阵容,这是20世纪油画界先驱们奠定的良好基础,也是中国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培育的结果。尽管中国的艺术教育和中国的文化氛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是坚持艺术与现实生活、与人民大众的密切联系,却是中国油画可以引以自豪的一大特色。中国艺术家并不认为写实是惟一或最好的手法,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传统的文人画崇尚的是含有写实因素的写意方法。但是,20世纪中国艺术家乐于接受西方写实艺术的挑战。在中国画领域,坚持“借古开今”的传统型艺术家从中西艺术的对比中,更坚定了自己的方向,在探讨水墨艺术的革新中做出了成绩;而另外主张用西画写实观念、技法来补充和丰富中国画表现语言的“引西润中”的一派,则把写实、写生法融进了传统水墨语言中,创建了“新体”中国画。对西画写实与写生法引进中国画所产生的作用,至今画界仍有不同意见,这种学术争论和不同路线的艺术实践无疑有助于中国画朝着多元、多样的方向前进。

写实油画被引进到中国,它自身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中国油画家,远涉重洋学习的也好,在域内做研究的也好,因传统文化背景不同,要深入领会和掌握产生在欧洲文化土壤中的写实油画,则有相当的难度。不同的空间意识,不同的造型观念,常常使一些中国艺术家在深入写实堂奥前却步。但经过几代人不屈不挠的努力,中国油画在这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像一切被引进来的艺术品种一样,写实油画被传到中国之后,不可能不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浸润。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和中国画的笔墨技巧,逐渐融进写实油画中,赋予油画以民族特色。近几年来,被称之为“意象油画”的思潮兴起,这派艺术家试图用写意的方法创作油画,作为一种艺术探索是值得欢迎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它不可能替代写实油画,这是毋庸置疑的。此外,即使从事意象性油画创作的艺术家,也不能没有写实油画的基础。欧洲油画自古典到现代,虽不断发生“叛逆”和“蜕变”,但仍有一脉相承的空间观念、结构意识,一些造型手法也有传承关系,从事意象油画创作的艺术家对此需有明确的认识,而不应该在追求“意象”效果时消解油画艺术语言的基本特性。

雕塑工作室系列之——再创造(布面油画) 徐芒耀129cm×97cm2006年

本次展览的写实油画以反映现实题材为主,主要是描写当代人的形象,也有相当一部分风景画。在人物画中不少是肖像画或带有肖像特征的人物形象,他们主要是生活和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工人、农民、城市平民、解放军战士和知识分子。艺术家多以平视的角度去描写人物,不刻意“歌颂”和“美化”,似乎要显示他们作为劳动者的“本色”。有些作品取材弱势群体,这是当前我们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大力关注的人群。他们劳动和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生存的环境和状态往往被繁荣的景象所遮掩。正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揭示社会上不平等的现象,是写实艺术或现实主义艺术应有之义,我国当代油画家们理应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家们不以怜悯的态度描绘弱势人群,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加以表现。平视和客观描写并非是作者没有“倾向性”,而是作者有意掩盖自己的倾向性,而让画中人物自己说话,与观众直接交流。这种表现方法符合写实艺术与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

有些作品选取反思“文革”的题材,采用了一些暗示手法,内容发人深省。

写实的女性人物形象是人们常常议论的一个话题。当前,我国有些写实油画家在描绘女性人物形象时过分强调她们外表的妩媚和柔美,人物姿态、动势造作,格调媚俗。美,有表象的,也有内在的,中外一切有价值的艺术作品都是以表现内在美而显示其艺术品格的。表现女性尤其是裸体女性的形体,要从审美的角度,要有分寸,要掌握一定的“度”。在这方面往往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高兴地看到,这次参展的描绘女性人物的作品的内容和格调都是健康的。

展览中一批优秀的风景画以独特的立意和构思,以丰富的色调层次,以较深的意境,而引人注意。与以前风景画多描写名地胜景不同,艺术家们笔下多是普通的自然景色。他们重视对自然的体验和表现,重视在单纯、精炼的艺术语言中追求表现的深度。与人物画一样,不少风景画在吸收国画写意手法的同时,在空间、结构和色彩的表现上,注意保持和发挥写实油画的特点与优势。还有一些以风景为题材的作品,揭露城乡建设中忽视环境保护、破坏生态平衡等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对当今社会有不可忽视的警示作用。

晚安·乌斐齐(布面油画) 俞晓夫180cm×180cm2006年

这次展览真实地反映出当代中国油画的现状,艺术家们的视野比较开阔,绘画技巧普遍有所提高,不少作品有相当的艺术水平。但在精神与品格的层面上,在写实功力与技巧的表现上,出类拔萃的作品较少。整体说来,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不够,艺术语言提炼不充分。可以看出,市场化的大潮在推动油画走向繁荣的同时,也给它的健康发展投下阴影。浮躁的心态妨碍艺术家们进行深入的探索。此外,在参展的作者中年轻的油画家较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油画艺术教育令人堪忧的状况。相信这些当代中国油画前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会引起大家的关注。

“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艺术研究展”是在国内艺术气氛十分活跃、国外观念艺术衰落的情况下举办的。传统的造型艺术,不仅是写实油画,都曾受到观念艺术和新的视觉图像的冲击。有人曾经议论,绘画尤其是写实绘画即将完成自己的使命。但是,国外传来的最新信息表明,观念艺术已经走到了尽头,高科技手段的视觉图像的强大冲击波也并未使绘画丧失其生存的空间。包括用写实手法创作的绘画形式如今在西方又有复苏的迹象。运用人的手、脑、心密切合作进行的艺术创造,最能反映人的真实思想感情和人性本质的方面,也最能触动大众的心灵,绝不会因为包括视觉图像在内的高科技手段的出现而丧失其自身的价值。它会沉着地迎接包括视觉图像在内的一切新媒介的挑战,机智地从科技手段中吸收一些观念和技巧,以丰富自身的表现手段。

在中国,写实油画将会披荆斩棘,拓展未来的新空间。

作者:邵大箴

新与旧油画艺术论文 篇2:

中国当代油画发展方向

摘 要:油画艺术是外来艺术,而且在其艺术构成以及审美内涵方面,与我国的国画、传统文化相比起来,有着很大的差距。然而油画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发展却极为丰富,其丰富的内涵与魅力也自是征服了一大批艺术爱好者。而油画在我国的发展,不仅仅需要考虑到国人的审美,更要注重文化的靠拢与融合,所以油画在我国的发展可以说是极为复杂的。以中国当代油画发展为由进行切题,并且重点关注我国当代油画的发展方向,从不同角度为我们论述我国当代油画的发展方向,提出我国油画未来发展的些许建议。

关键词:中国油画;艺术发展;发展方向

一、我国当代油画的发展

相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来说,油画艺术是一种绝对的舶来品,从明代时期开始传入,历经历史的演绎与发展,我国油画以经典浪漫的色彩表现、丰富精彩的艺术手法以及逼真、写实的视觉效果,备受人们的喜爱,加上传统文化的渲染与影响,我国油画又称为世界油画艺术类别里独一无二的存在。然而从油画传入我国几百年以来,封建时代我国油画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极为早期的初级阶段,真正促使我国油画实现发展的要数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时代的变迁发展,人们在生活习惯、思维表达、价值标准以及审美取向方面都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变化发展也促使艺术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土壤,从而促使我国油画朝着更加多彩的道路前进,使得我国油画呈现出写实、抽象、观念等多种艺术类别同时发展。而在我国当代油画发展领域,当前最为主流的发展类别以写实和表现两大类为主,而抽象与观念类型也在逐步地随时代发展而前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当代油画似乎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东西油画文化的交流也是层出不穷,为我国当代油画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会。而在下一个阶段,我国当代油画的发展方向如何,又该朝着怎样的发展道路前进,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表现,这些都成为了当代油画艺术从业者以及研究领域所重点关注的内容。

二、浅析我国当代油画的发展方向

纵观我国油画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真理从未变色,我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的不断变化,油画艺术无论在取材还是主题方面,都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样,我们就可以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从各个角度去探索油画的发展方向。

(一)客观记录国家与人民变化

这是我国当代油画发展的特色,也将会是长时期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且不仅仅局限于写实油画艺术。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油画艺术家似乎都闻到了这股时代的春风潮流,纷纷踏入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去取材,去寻求灵感的启发,从而以一种平视的眼光和客观的方式,对我国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变化进行表现。在他们的笔下,农村、农民工、城市等都是艺术家要为我们展示的内容,而且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的艺术表现,都在笔下将这个时期的每个小人物以最为真实的影像和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对小人物的刻画,对于新时代、新生活的刻画也在不断地增多,而相对的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的刻画则越来越少,人性的关怀在艺术里得到了新的升华。例如忻东旺对于边缘人物的塑造,还有刘小东作品里的各种小人物等,都是经典的代表。

上面这幅油画作品是1982年高小华的《赶火车》。这幅艺术作品为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高小华的写实主义艺术手法,更重要的是细致刻画了人民大众在赶火车的生活场景,由于作品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篇幅巨制而被称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看到,作品里面每一个人的表情都是不同的,有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天的,也有乘务员帮忙给老人指引道路,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鲜活地呈现在眼前,就好像我们亲眼看到的一样。

图2为我们展示的作品是忻东旺最为经典的代表作之一——《早点》。这幅作品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对城市底层人民生活状态的细致刻画,将人物的感情潜藏在艺术作品里面。我们看到在画面里几张不是很干净的桌子上,有十来个挤着吃早点的人,他们是一群苦力劳动者,然而在吃早餐的时候我们看到他们的眼中并没有对新的一天有任何的期待,而更多的是茫然与无奈。这幅作品里面忻东旺很真实地刻画出了城市边缘人的生活状态,并且反映出了新时代的主题与思考。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日新月异,我国当代油画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通过各种艺术表现手段,体现出社会时代的大主题。

(二)写实里面升华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其实就是对于人性的思考与关注。写实主义一直都是各种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法之一,在我国当代油画艺术里面也是如此,然而单纯的写实艺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生活、对于艺术的追求了,而是通过对现实的描述,从更高层次进行升华,追求与提倡每个人的思考和对自由、美好的向往;特别是对生活在最底层人民的真实刻画,在艺术家的笔下展现出来,在我们眼前呈现的却是一种活生生的对比,这种震撼不仅仅是来自于视觉上的,更在于艺术家为我们展现的作品内涵和人性关怀。我国当代的油画艺术家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歡去放开视角,关注社会和民情,关注人文关怀,并与社会大众一起进行人性的思考。

上面这幅作品是忻东旺的经典作品《绚日》。根据艺术家自己的话语描述,这幅作品在创作的时候是艺术家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进行的。当时在城边有一群黑压压的等着活儿的农民,艺术家说哪怕他画过很多他们的肖像,却依旧驱散不了这些人给他的气势与不安,正是这样的冲动让艺术家创作了这幅作品。我们看到在画作里每个人的表情不同,有无奈,有期待,有哭有笑还有哭笑不得,不得不说艺术家的写实功底极为优秀。然而更为优秀的艺术家对于人性的探讨以及思考——明面上我们看到的是农民工焦急等待工作的心情各异,而真正看到的是城市化进程下的农民生活状态,虽然有阳光,但是我们却依然可以看到每个人脸上所展现出来的不安情绪和无奈心情,这种绚丽并非与阳光一样,那么祥和,而是透出绵长的忧愁和哀怨。这正是新时期之下农民工的生活状态,也是我们当前时代背景之下所要进行思考的时代主题。而这种人文关怀,正逐步被艺术家们所理解,并慢慢地融入作品的灵魂里面。

(三)小说形式的风格表现

艺术的创作离不开对自我和本我的描述,而油画的画面只有一张,无法像小说一般娓娓陈述,然而却并不能阻止我国当代油画艺术家以小说的形式进行艺术的表现,从而对“我”进行摆脱和升华,进而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风格与特征。这是我国油画艺术领域的升华,也是我国油画艺术创作者们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对人性思考后的不断进化与发展,而这种趋势我们从很多的作品里面都能看得出来。

例如罗中立的经典代表作之一《父亲》。这幅作品可以说是我国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也为我们展现了我国当代油画作品的小说手法创作。在作品里面,创作家将老农民脸上的皱纹刻画细致,并以传神的表现手段,在老农民的脸上谱写了一部老农民的艰苦劳动作品,将农民的艰辛、不屈等传统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话用在此处,极为合理。罗中立用他极为娴熟、细致的艺术创作风格,为我们将时间定格,却在时间的背后为我们阐述了一个艰苦奋斗的老农民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画面背后的老农民朴实、憨厚以及不屈坚强的一生。这种没有语言的语言创作,相比于对自我的创作,更加优秀,也更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魅力,同时也得到了更多油画艺术家的喜爱。

(四)各流派艺术百花齐放

套用一句很经典的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我国,在当代油画发展的道路上,由于各方面的思潮涌动,使得我国油画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我国的油画艺术创作者们,在不断进行各种流派的精华吸收的同时,探索出了具有个人风格特征的绘画作品。画家以个性化形式表现自己的某种感情经历,这种经历对别人也许是无足轻重的,但对于自己却是挥之不去的情感记忆。所以,这一时期中国油画的发展局势是开放性、多元性的,是一个丰富而无标准的时期,绘画风格的样式也由单一转向多样。油画家们提出以“真诚心态、关注现实、民族精神、多样探索”为中国油画的努力方向。

三、结语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与审美标准,我国已然如是。而如果促进我国当代油画艺术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峰期,除了鼓励思潮的多样化发展之时,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吸收和传承,并且也要对多元化、多样性的全球化文化思想进行吸纳,从而以更加融合的多元化文化为背景和基础,促进我国油画艺术的创作与升华。

参考文献:

[1]童福磊.浅谈当代油画发展现状研究[J].科技视界.2015,(21):116-117.

[2]高晶.淺谈中国当代风景油画的发展现状[J].大众文艺.2015,(13):100-101.

[3]张江东.浅谈当代中国油画的现状及发展[J].大众文艺.2014,(22):106.

[4]徐小虎.从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看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现状[D].安徽财经大学.2015.

[5]尹勇.浅析中国具象油画的当代新走向[D].首都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叶杨州

新与旧油画艺术论文 篇3:

西方艺术市场推崇中国当代艺术的动机析论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以来,当代油画艺术频频在国际知名拍卖场拍得上千万元的天价,国外藏家,主要是西方艺术市场的藏家的热情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推动力。本文从西方艺术市场推崇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入手分析,指出建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价值的话语权、文化身份的诉求、视觉艺术收藏中的政治因素、艺术作品的文化性及藏家投资回报的心理是西方艺术市场推崇中国当代艺术的动机。所有动机都与“中国特色”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由此,需要我们对西方市场推崇的“中国特色”进行深刻的反省,西方市场推崇的中国当代艺术折射出的文化意识需要中国人反省的是制度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建构问题,反省文化身份和跨文化交流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是中国文化大发展、文化策略制订所必须经由的环节。

关键词:西方艺术市场;推崇;中国当代艺术;动机

一、奇特现象

中国当代艺术,尽管是一个形态丰富同时又令人生疑的实践范畴,但国际艺术市场,主要是西方艺术市场,为我们考察中国当代艺术划定了多个相对明晰的视角——中国当代油画、装置、影像等。本文主要指改革开放后崛起的艺术家们所创作的油画艺术作品。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的中心是美国纽约;而90年代以来,世界文化出现了新的变化。今天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艺术已是多元化,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士、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是西方文化艺术的重心,西方艺术市场也主要是指这些国家的艺术市场。

翻过21世纪第一个十年,根据Artprice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艺术品拍卖收益,前三位分别是纽约(27亿美元)、北京(23亿美元)、伦敦(18亿美元),其后依次为香港、巴黎、上海和杭州。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总金额约为47.9亿美元,占全球份额最高,达到41.43%;美国以27.2亿美元的总额位居第二,份额为23.57%;英国名列第三,总额为22.4亿美元。①从具体结算看,这些数字有水分。即便如此,很显然的是,一个新的国际艺术市场格局正在形成。

在这个群雄逐鹿,不断演化的国际艺术市场中,中国当代艺术可谓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当代油画艺术频频在国际知名拍卖场以天价拍出。2012胡润艺术榜根据2011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为中国在世艺术家排名,100名中国画家中,上榜的油画家有40人,分别是赵无极、曾梵志、张晓刚、周春芽、朱德群、刘炜、艾轩、王沂东、刘野、罗中立、岳敏君、刘小东、王广义、杨飞云、冷军、何多苓、余友涵、郭润文、陈衍宁、尚扬、陈丹青、王怀庆、毛焰、杨少斌、尹朝阳、毛旭辉、苏新平、李贵君、耿建翌、石冲、靳尚谊、张培力、姜国芳、陈曦、叶永青、夏小万、朝戈、黄钢、忻东旺、李山。丁乙特标注是当代艺术。②

一位美国艺术批评家芭芭拉·波拉克指出:“几乎纽约的每家主要画廊现在都有一位合作的中国艺术家,如果他们不培养中国艺术家,他们将无法生存。”③张晓刚签约美国佩斯画廊,这样的大画廊能够吸引世界上最富的 ④,曾梵志的签约合作画廊,包括纽约的老牌家族画廊阿奎维拉画廊(Acquavella Galleries),在签约曾梵志之前只独家代理过包括“卢西安?弗洛伊德”在内的3位在世的一级艺术家。⑤2010年,刘小东和纽约的Mary Boone画廊签约。一些国外的艺术基金会也与中国艺术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比如说方力钧、刘鼎、赵半狄、严磊、陆春生及美院的一些教授艺术家等与伦敦红楼基金会等的关系。这些现象不禁令人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会使得西方艺术市场如此青睐、推崇中国当代艺术,西方市场推崇中国当代艺术的动机是什么?

二、藏家分析

国际艺术市场中国当代艺术藏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普通消费者,第二类是艺术品收藏家或投资人,第三类是博物馆、基金会等艺术机构。

国际艺术市场对中国当代作品收藏的第一类消费群体是普通消费者,他们通过本土的艺术自由市场对旅居西方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收藏。自由市场主要是以当地画廊为艺术家作品的代理机构,也可以是艺术博览会、画家工作室等,消费群体主要是中产阶级,他们购买艺术品多是用于居室布置。尽管欧美中产阶级已经形成一种收藏艺术品的文化习俗,但这种大众消费的特点是我喜欢我消费,这种消费不足以使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价格奇高。

国际艺术市场对中国当代作品收藏的第二类群体是艺术品收藏家或投资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的《艺术新闻》(Art New,创刊于1902年)杂志就通过对20多个不同国家的美术博物馆负责人、私人收藏家、艺术经纪人、艺术经纪机构、艺术专业顾问的采访,每年推出了“艺术收藏家TOP10”、“艺术收藏家TOP200”的榜单。2011年的“TOP200”,从名单上的国籍来看,北美及欧洲超过9成的比例,美国藏家占一半以上。在榜上名单中,收藏中国当代艺术者有二位:一位是比利时籍的Myriam and Guy Ullens(尤伦斯夫妇);另一位是瑞士籍的Uli Sigg(乌里·希克)。⑥比利时尤伦斯在没人认可其价值的时候就开始买入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坚持做了二十多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乌里·希克自1985年始收藏了大批油画、装置、影像和雕塑,王广义、艾未未、张晓刚、周铁海、张洹、谢南星、杨冕等艺术家的作品均在其中。1998年,希克设立了中国当代艺术奖(Contemporary Chinese ArtAward),并成立了一个“国际评委会”,当年的成员有哈洛德?塞曼、侯翰如、栗宪庭、艾未未以及希克本人。

美国的罗根夫妇也是中国当代艺术比较有名的私人收藏家,肯特·罗根是一名投资银行家,他做过高盛集团、普惠公司、巴克莱银行及蒙哥马利证券的执行官和美国证券银行股权分置部门任总监。罗根的妻子维基曾是丹弗美术馆的宣传部工作人员。藏家多米尼克﹑希尔万·乐维夫妇以前开过一家服装公司,1987年把它卖了,从那以后一直在做房地产,自2005年起开始了对中国当代艺术品的热情收藏。2009年,悉尼的“白兔当代中国艺术收藏机构”(White Rabbit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Collection)成立,“白兔”的创始人是收藏家朱迪(Judith Neilson)女士。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收藏的较有名的藏家还有路德维希夫妇(Peter & Irene Ludwig,德)、甘兹夫妇(Victou & Sally Ganz,美)等等。

日本村上隆在谈到2006年被拍卖到1亿日元的其作品时指出:要理解一件作品一亿日元的价格,需了解欧美人对艺术的态度。“在欧美制作艺术品有一个不成文的定律,那就是通过艺术作品,创造出世界艺术史上的脉络。”“在西方的美术世界里,艺术是无法与这种社交界特有的炫耀或竞争的气氛切割的。”

(三)投资增值的回报

在美国,作为经济探讨主题的艺术和文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才有的现象,而艺术品交易频繁发生的范围不断增加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艺术市场大致可分为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两类,初级市场上,画家的作品首次出售,一般价格都不会太高。而在二级市场上,即对现有艺术品的交易市场上,则主要是通过拍卖行拍卖抬高价格的。价格的抬高原因有多方面。当今,艺术市场的买家动机越来越多元化,如企业为了其形象购置艺术品,也可能是贿赂政治家和工作人员、逃避价格管制等。不排除有比富炫耀心理、冲动心理,更主要的是投资回报心理。通货膨胀使人们促使投资者寻求安全耐用品,而艺术品成了投资者的投资目标。黄河清指出:当代艺术市场”是把艺术品当成投资和投机的商品,“充满了投机性,并在一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少数有能力以巨额资金炒作的‘大腕’多获得暴利”。ArtTactic的《2011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报告》指出,眼下充满金钱气息的拍卖和收藏,使得艺术品作为一项投资选择吸引了众多买家,越来越多对证券、基金、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感到失望的投资者进军艺术市场,2011年,尽管全球经济持续下滑,但苏富比当代艺术品的销售额增长了34%,而佳士得则增长了22%。以至于朱青生做客搜狐财经时指出“只要收藏的过程不被炒作,不变成经济环节中的隐患,我认为它是具有正面意义的。”纽约的莱奥·卡斯特利画廊、加戈西安画廊、戴伊奇画廊、瑞士苏黎世的豪瑟/威斯画廊等都是国际性的主导画廊;索斯比、佳士得、菲利普斯等拍卖行是国际垄断性的拍卖行,这些主导性画廊和拍卖行是艺术品天价的合谋者。Art price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品买卖平台,其创始人在信息资本化的理念指导下志在促使艺术市场越来越具有流动性且活化,突出打击不对等信息,使艺术市场信息透明化,而该平台也信息资本化的过程中获得了巨额回报。

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投资回报的利益点在于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观念的前卫性(有相当一部分作品质询历史和意识形态问题)、作品内涵的时代精神或画家驾驭视觉形式语言的功力等因素。很大一部分作品是与中国的文化意识有关。这一点从瑞士前驻华大使乌里·希克倾力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初衷自述里可知。韩国策展人尹在甲在《印度当代艺术市场会比中国发展得更好吗》一文中指出:“当富有远见的策展人、画商和藏家意识到印度艺术的这种传统文化属性时,印度当代艺术就如当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一样成为国际富豪与新贵们的猎物。”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巨大价值在于收藏品背后的传统文化属性。在香港苏富比2011年4月3日春拍会“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破晓——当代中国艺术的追本溯源”专场拍卖会拍卖当晚,全部拍品成功售出,总成交价为4.27亿港元。这也可以看出尤伦斯收藏的投资动机,而尤伦斯手中的买家的经济砝码就是中国的文化性、文化的社会性。

(四)视觉收藏的政治

为什么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备受西方青睐?有这样一个饶有趣味的案例:1993年,方力钧作品《打哈欠》被美国《时代周刊》选用为封面,并注释为“这不是打哈欠,而是呐喊”。事实上,在国际艺术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与传播的过程之中,这样一种西方对于东方的误读与想象比比皆是,这种误读与想象借助金钱与话语的双重力量,又在中国催生了一股主动迎合的艺术风潮。2009年,一位已经第五次参加“艺术北京”博览会的画廊负责人David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的记者:中国当代艺术一直被看作是西方艺术在中国的嫁接,它从一开始就遵循西方的标准和框架,出现很多为了迎合西方藏家口味的主题和风格。有一类收购是西方艺术机构有组织有目的地在海外收购旅居海外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或者到中国只高价收购某一类型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消费群体主要是艺术基金会、财团、政府机构、博物馆。他们的收购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收藏中国艺术品很大程度是西方文化输出战略的一种方式,展示了收藏中国艺术品过程中战略输出的成功感。

2007年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进行了调研,指出一些西方艺术机构或个人携巨资进入市场,人为抬高艺术品价格,左右当代艺术的创作方向。2011年4月,笔者对几位旅居美国、加拿大等国十几年的画家就艺术收藏话题进行访谈,画家们指出:中国前卫艺术家被国外大博物馆收藏,这并不说明中国文化在西方站稳脚跟,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人的自信让西方注目,而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中是西方当代艺术的山寨版作品的数量不菲。美国和加拿大因他们的文化多元性,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西方”,美加文化代表西方现代主流文化,欧洲也受美国影响,美国的视觉文化占据欧洲,而欧美国家的当代艺术又影响中国。在李冰对丁绍光的访谈中,丁绍光指出了由于艺术在各类美国式基金会、政治、政策、策展人的动作下,已经走向了远离群众的地步。并提到了在一本名为《艺术的阴谋》的书中谈到了马歇尔计划,美国对欧洲先后拨款131.5亿美元,其中5%用于文化艺术领域,目的是培植亲美势力。在艺术创作方面极力倡导个体独立,宣传个性服务,推介个人主义,动员了美国100多个艺术基金会,包括最大的洛克菲勒基金会,争夺对欧洲的艺术主导权。美国争夺欧洲的艺术主导权主要是通过市场控制、收买评论家、出版刊物、盖博物馆和媒体的强势宣传等进行的。王岳川、丁方指出,西方美术思潮全球化中的东方艺术后殖民倾向,当代艺术的国际炒作中的中国文化身份厘定,先锋艺术家文化弑父和寻求精神继父的文化语境,以及中国新世纪艺术创新和文化立场确立等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欧美国家的文艺政策和各大博物馆、基金会的收藏策略其背后的隐秘的政治动机是不言而喻的。冷战时期美国对抽象艺术及艺术家的支持非常大,因为抽象艺术提倡自由性、创造性、生命力以及运动性,与当时苏联政府推崇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希特勒的艺术宣传是对立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文化外交,是以整体的“西方”概念对应整体的“东方”,西方艺术市场所关注的中国当代艺术、东方艺术,实则是西方的思想、关注点和风尚,追寻的是他国特色和西方人自身的文化属性。

四、反思与结语

艺术家的艺术生产是一种“形成着的社会”的文化生产,文化和社会结构是共生体,某种社会结构下的文化制品被看作是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独特观点的表达,是独特的文化范例,本质是想维护特定类型的社会关系和行动。大卫·布莱恩认为,从艺术到技术的所有文化制品都包含着社会关系、制度实践、行动策略,以及变革的可能性。

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受到热捧,固然让人鼓舞。西方艺术市场力推了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中张晓刚、方力钧、刘晓东、陈丹青、王沂东等一批艺术家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直面中国当代现实,成为中国特定时代的特色标签,有的作品被收藏不乏西方收藏家的猎奇心态,所猎即“中国特色”。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所以艺术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审美性质总是直接和突出的,而意识形态性质则是间接和隐喻的。艺术正是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呈现间接的意识形态性质。方力钧曾在谈论对艺术的看法时如是说:“我认为艺术和人类疾病是一样的……只要有人的存在,就会有疾病的存在,就会有不同疾病需要解决。艺术对应的角色正好是这样。这跟医生和疾病关系一样。艺术家永远处于摸索状态……”

张晓刚在1990年致毛旭辉的信中写到:“……围绕着一个悲剧性的主题——‘家长’——充分地展示了人在一种荒诞的存在环境中的命运,以及矛盾、扭曲的心态……对我而言,深深感到目前我所要致力达到的艺术感觉,是一种来自于偶然(私人生活体验)又具有宏观共性的东西(社会大背景及当代文化的问题)。岳敏君在艺术财经的一次采访中谈到只要中国社会中某种保守的文化意识还存在,其大笑作品仍然生效。陈丹青在2011年一次媒体人采访时曾指出:中国还是一个单元文化的国家,需要几个媒体明星,这时候大家来看这些人的时候就很划一。但是如果你想有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台,有十个以上不一样的文化圈,大家互相说的都是不一样的话,不一样的政治立场,不一样的文化立场,那情况就会不一样。我本意是想说些真话,但是最后成为一个被消费的媒体明星。我们今天的文化现实就这样……透过艺术家们的自述我们看到,他们作品中所反映的是“疾病”、“矛盾”、“一些保守的文化意识”,而这些却被一些藏家看成是时代烙印和收藏增值的缘由。当前,学术界不得不反思中国经济变化迅速与文化意识相对保守的不协调性问题。这种不协调性也表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的群众购买基础极不稳固,中国艺术家也不乏有许多有投机心理,重复自己的符号,复制西方市场推崇的符号。

我们不禁要问,当更多的西方收藏家如尤伦斯夫妇一般高价释出中国当代艺术品时,下一个接力棒是谁?中国13亿人口,有着一群庞大的消费群体,这些消费群体有着相当的经济实力,只是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热情需要慢慢培养,西方的藏家知道一旦中国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收藏兴趣被培养,消费热情被点燃,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最大买家及可能的最后买家就是中国收藏家。

从对西方艺术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推崇的动机研究引出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保守的文化意识不协调的矛盾问题,而这一点成了西方艺术市场中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一个卖点,成了西方艺术市场推崇中国当代艺术的焦点,西方艺术市场推崇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评判、西方藏家文化身份的追求中所关注的、收藏中的政治缘由、投资回报都和这一点有关,在昔日相对封闭的中国语境和今日东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语境之间,在艺术市场热捧“中国特色”的时候,中国当代艺术折射出的文化意识需要中国人反省的是制度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建构问题、反省文化身份和跨文化交流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是中国文化大发展、文化策略制订所必须经由的环节。

①陈红、杨铮《全球艺术品市场去年中国最火爆,占全球四成有余》,东方网http://collection.eastday.com/c/20120209/u1a6354480.html ,2012年2月9日。

②http://www.bwenw.cn/hurun/201204/hr6333.html。

③《天价艺术品层出不穷投资大鳄高位离场》,《中国证券报》,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05-26/3067918.shtml 。

④阿甘《众说张晓刚》,博宝艺术网http://news.artxun.com,2011年2月14日。

⑤《曾梵志市场分析报告》,《99艺术网》,http://news.99ys.com/20120218/article--120218--81510_1.s。

⑥《全球TOP200收藏家》,《博宝艺术网》,http://gallery.artron.net/show_news.php?newid=178275,2011年7月19日。

⑦王隽《当代艺术收藏家们处理藏品的选择》,《经济参考报》,http://news.mycollect.net,2012年7月3日。

⑧Milton Estrtow《藏家的回归,写在《Art news》全球前200大藏家名单之前》,Art news,2010年夏季刊。

⑨莫妮卡·德玛特著,黄一译《近十五年来西方评论和收藏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艺术当代》,2006年第2期。

⑩乌里·希克《美好城市离不开每个人的贡献》, http://www.expo2010.cn/a/20100317/000017.htm,2010年3月17日 。

亚洲美术家网络电视台《盖伊·尤伦斯访谈:热爱北京的艺术,独特的798》, http://www.wstv-1.com/galleryinfo.php?id=131&sort=5,2009年7月22日。

R. T. Naylor, The underworld of art.Crime Law Soc Change ,2008,50:263–291。

[日]村上隆著,江明玉译《艺术创业论》,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76页。

同,第13页。

James Heilbrun, Charles M.Gray著,《艺术文化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河清《艺术的阴谋——透视一种“当代艺术国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页。

《装置艺术在西方艺术市场雄风不再》,《广州日报》,http://www.sina.com.cn,2012年3月11日。

王璐、朱青生《艺术收藏可能会成为经济隐患》,http://business.sohu.com/20111104/n324460135.shtml,2011年11月。

《尤伦斯离场,中国当代艺术不跌反涨》,《文汇报》,2011年4月7日。

作者:丁月华 龙红

上一篇:电负载系统设计论文下一篇:中专德育课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