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28

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迅猛发展,截至2013年一季度,全国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经超过73万户,出资总额1.21万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带农入市、为农服务、助农增收的生力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管理论文 篇1: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是农业风险的承受对象,也是农业风险管理的直接主体,因此加强风险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意识、信息、资金、制度等方面分析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农业保险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5456112D)

1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研究概况

截至2016年底,河北省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88万家,实有入社成员565万户,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39.8%,覆盖全省94%的行政村,呈现出数量不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模式不断创新的良好态势。但由于农业本身是具有多种不确定性的弱质产业,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合作社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影响,因此合作社需要提升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对农业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社会职能和公共职能兼具的经济组织,特殊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合作社与其他农业主体面临的风险也有所不同,综观当前学者的研究,合作社风险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产生的外在风险和合作社管理组织活动产生的内在风险,主要分为生产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决策风险、政策和法律风险五大类。

近年来,学术界对河北省农业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识别评估和风险防范治理:风险识别评估方面,吴迪通过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河北省为农业旱灾较高风险区域。刘晓敏等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河北省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自然灾害影响;风险防范治理方面,马彦丽等提出正视土地流转中存在的大规模粮食种植风险和经营风险,刘琳等提出河北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与保险创新研究,杨雪美等提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路径探索。

已有的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河北省农业风险管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撑和指导意义。但以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对象的研究较为少,通过搜索期刊文献,韩丽洁对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风险防范问题浅析,乔立娟等对河北省蔬菜专业合作社风险类型进行研究并提出应对策略,杜善平等提出合作社的集体行动困境及解决建议,黄惠英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效益影响因素研究,但以上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研究也仅局限在特定区域、单一类型专业合作社、单一种类风险,未能对合作社所面临风险进行共同性研究和系统性风险甄别管理,且风险管理对策多强调政府、社会方面的解决措施,较少从合作社自身角度提出加强风险管理。

2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风险规避意识和能力不足

合作社的参与者都是农民,文化水平不高,风险意识淡薄,从众心理严重,对发生的风险多为被动承担。尽管农民是出于集体互助应对风险而自愿成立合作社,但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部分由于依赖国家的惠农政策而降低了对风险的预期,部分依靠传统经验技术对天气灾害、病虫害等一般自然风险采取较为有限措施,规避能力不足。合作社发起者和管理者多是种田大户或村干部,他们对农业生产经营较为擅长,但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财务管理、市场信息、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相对缺乏,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2.2合作社信息化不完全

截至2016年,河北省70%的县和乡(镇)设有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网络宽带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农业信息化服务机构与合作社互联互通不足,协同共享服务不到位,合作社掌握信息资源的渠道和能力有限,无法及时获取有利的信息预防或应对风险,信息的不完全使其处于被动的境遇。合作社成员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精通信息技术又善于生产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有限的信息技术未能有效渗透到合作社的生产作业、经营决策、市场服务中。

2.3风险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风险管理需要资金投入较大,合作社资金主要依赖于合作社的盈利能力,但合作社亟需资金进行规模化经营发展,社员也多亟需合作社盈利作为生活收入,多数合作社缺资金、贷款难现象非常普遍,很难有专项资金用于风险管理。来自政策方面的扶持资金也比较有限,2014年河北省获得财政扶持资金的合作社仅占合作社总数的1.06%,信用贷款扶持资金仅1.91亿元,资金投入不足难以支撑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合作社难以开展专业的风险管理。

2.4 管理制度不健全

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组织的性质,成员多是基于血缘、亲缘、地缘等“熟人信任”的社会关系形成,合作社管理者与普通社员间资源禀赋的差异明显,风险偏好的差异和契约的不完全,使得合作社内部信任非常薄弱。多数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流于注册所需的形式,并未发挥实际应有作用,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管理层容易出现“权力寻租”“独断专行”等行为。合作社内部管理缺乏民主和激励机制,普通社员的参与度低,满意度不高,只关心自身短期的收益,较少关注合作社长远发展。

2.5 农业保险认知及利用不足

多数合作社对农业保险认知度低,投保意愿较为淡薄,即使有投保意愿但受投保能力限制,投保率依旧较低。多数合作社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还依靠政府补贴、私人借贷等传统方式分散农业风险,在面临系统性的风险时,这些方式远不能抵御风险。此外,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理赔存在要求苛刻、程序复杂、附加条款较多等现象,导致农业保险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3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

3.1 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风险管理常态化学习,加强社员风险识别教育,不断提升其风险意识、市场意识与风险识别评估能力。加强社员业务技能教育,以合作社为基地,建设多层次、多方面的农业人才梯队,提升合作社防范应对风险的能力。依托京津冀农业科研院校众多的优势,合作社管理者积极创造条件,到农业院校或科研院所接受学习培训,到风险管理水平高、示范效果好的合作社进行“对标学访”,增强合作社管理者的風险管理能力。

3.2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依托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机遇,建立健全合作社信息化体系,共享三地农产品信息推送服务,关注京津冀“菜篮子”产品产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时准确把握政策和市场动态,实现信息的收集、反馈、分析、管理,充分发挥市场信息对产销对接的引导作用。加强与有关气象灾害预报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建立和健全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实行灾害性天气监测发布制度。积极引进信息化人才,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条件加强合作社管理者和信息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合作社信息化人才素质。

3.3 加大风险管理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按一定比例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建立专项风险基金,用于对合作社所面临的可缩减风险进行预控投入,对不可缩减风险用于损失补偿。积极拓宽风险基金来源渠道,向政府争取农业补贴和社会方面的资金捐助,增加风险管理资金的储蓄。聘请有关专家对合作社风险管理资金的使用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论证,杜绝资金投入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3.4 完善规章制度和治理结构

明确合作社的规章制度,使社员知晓并遵守合作社的运行管理机制和盈利分配机制。构建良好的合作社文化建设,建立适宜的产权制度安排,建立信用共同体,宣传信用合作理念,强化成员的合作意识和信用意识,提高合作社成员满意度。建立科学规范的决策措施,提高合作社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完善合作社的监督机制,防止权力寻租的现象,建立严格的惩罚制度。

3.5 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

合作社作为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的纽带桥梁,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签订合同,实施订单农业,为合作社提供生产定位和技术支持,指导帮助合作社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和质量可追溯管理體系,实现合作社专业化、品牌化和规模化发展。积极融入“环首都1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提高合作社产业化、科技化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降低合作社的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合作社与农户实行土地股份合作模式,依托合作社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风险,在土地流转收益、农户就业等多方面实现共赢。

3.6 积极参保农业保险

合作社积极参与省级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工作,增加农业保险的参保宽度和深度,根据自身面临风险类型准确投保,使合作社在产生风险后及时得到经济补偿,转移和分散风险。加强对保险公司理赔的沟通与监督,明确理赔条件和流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合作社成员认真学习了解农业保险知识,强化农业保险的参与意识,增强对风险控制及防范的重视程度,预防和减少道德风险的产生。

4 结语

2016年《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取得显著进展,河北部分地区、部分行业跨入农业现代化行列。依托强大的产业政策支持,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特色产品资源优势,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要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降低生产经营风险,促进合作社良好的发展,保障河北农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雪美,冯文丽.农户的风险意识、保险认知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基于河北试点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3(09):

70-74.

[2]陈诗波,唐文豪.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风险类型及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3(07):1-5.

[3]张新仕,蒲娜娜,等.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06):65-68.

[4]乔立娟,于洁.河北省蔬菜专业合作社风险类型及应对策略[J].北方园艺,2015(02):192-196.

[5]杨玉娟,火虹媛.农业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11):74-75.

[6]贺铁柱.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之河北实践[J].农村经营管理,2017(05):43-44.

[7]杨雪美,李鸿敏.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路径探索[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03):262-265.

[8]周稳海,赵桂玲,等.河北省农业保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3(20):136-137.

[9]蒋辉.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与运营风险防范[J].江西社会科学,2016(06):227-231.

[10]于欣慧.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承担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05).

[11]陈琳,刘文丽,等.烟农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机制构建[J].中国烟草学报,2016(02):132-137.

[12]范晓军,窦雪娇,等.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风险防范机制研究[J].山西农经,2017(14):1-5.

作者简介:李会超,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

通讯作者:张素罗,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公共管理、农业经济管理。

作者:李会超,张素罗

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管理论文 篇2: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研究

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迅猛发展,截至2013年一季度,全国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经超过73万户,出资总额1.21万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带农入市、为农服务、助农增收的生力军。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的同时,还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存在“总量不多、规模不大、覆盖不全、管理不严、联结不紧、效益不高、影响不广、寿命不长”的“八不”状态,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合作社因历经各类风险的冲击处于停业或实质上停业状态,因此,提出完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方案,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稳健运行,对我国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风险类型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农业为产业,农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属性,使其成为典型的风险积聚型行业,这些都会顺势传递给其经营者。除此之外,合作社在市场经济中运行,经济规律和法律与政策的变迁等因素都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诸多风险的袭扰。

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面临以下六类风险。

(一)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因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产生的现象所导致的危害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活动、物质生产或社员生命安全的风险。自然风险主要表现为气象灾害风险、地质灾害风险、环境灾害风险和生物灾害风险等。

(二)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包括过失行为、不当行为和故意行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产和社员生命安全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如盗窃、抢劫、罢工、暴动等。

(三)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有关因素变动或估计错误而导致经营失败的风险。经济风险主要表现为管理风险、决策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等。

(四)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一种新型的风险形式,是近年来才凸显的风险种类,一般是指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的风险。技术风险主要包括技术研发、技术引进和技术流失风险。

(五)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颁布新的法律和对原有法律进行修改等原因而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损失的风险。

(六)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所带来的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信用与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内部会员违规和外部龙头企业违约两方面。内部道德风险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因诚信观念淡薄,受有限理性的支配而做出拖欠会费、违规生产、合同毁约行为等所带来的风险、外部道德风险。该风险是指在“订单农业”中,龙头企业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在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格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事先已经进行了化肥、农药、农业机械设施及种植养殖知识等大量专用性投资为要挟,压低价格或者直接从市场上收购,从而损害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的风险。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成因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风险的多样性,来源于其成因的错综复杂。风险成因中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往往是各种因素综合交织的结果。

(一)农业的弱质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农业为产业。农业受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约束较大,自然界的各种自然灾害都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从而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然风险。

(二)市场调节的滞后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近乎完全竞争型的市场结构中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和农产品市场信息非对称性,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时常陷入价格的波峰浪谷,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丰产不丰收。

(三)法律与政策的不确定性

当前,我国正进行社会转型,新旧体制交织造成政策与法律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使人们的心理和价值观念也发生复杂的变化,引发犯罪滋生,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时常面临社会与法律风险的袭扰。

(四)组织机制不健全

健全的内在机制是组织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和防范风险的重要保障。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组织不健全,运行不规范,从而为经济风险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五)成员素质较低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合作社的领导与经营管理者也主要是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其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由此引发合作社的技术、管理、道德等风险。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对风险的措施

依据风险管理理论,借鉴国外合作社风险管理经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采取以下四种策略应对风险。

(一)回避风险

回避风险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拟选项目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价后,如果发现风险发生的概率高损失大,又无其他有效的对策来降低风险时应果断放弃,从而避免潜在损失的方法。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对风险的策略,首先考虑到的是避免风险,应当借鉴美国新一代合作社经验,建立投资项目评估审查制度,对合作社的设立或合作社欲投资的项目事先邀请专家进行分析评估。在完成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后,如果发现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很高,而且损失可能也很大,又没有其他有效的对策来降低风险时,应采取放弃项目、放弃原有计划或改变目标等方法,使其不发生或不再发展,从而避免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

(二)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风险不能避免或在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势必面临某些风险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控制风险发生,如何减少风险发生,或如何减少风险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控制风险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控制风险因素,减少风险的发生;二是控制风险发生的频率和降低风险损害程度。实施风险控制策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制定防范措施。防范措施得当,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应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理念,围绕合作社的经营决策、利润分配、安全生产、产品销售、财务管理等方面制定详尽和严密的防范措施,进行风险防范和监控。

2.开展多种经营。分散风险是指将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损失的风险单位分离,减少风险的承受面,即“不要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从而达到缩小损失幅度的目的。为分散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在做好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审时度势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3.开展互助保险。实行集中风险的途径是在合作社联盟或联社内部开展互助保险。合作社联盟内部各成员单位缴纳一定数量的保险金,由合作社总部统筹管理使用。我国农业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成立合作社联社,统筹管理使用保险金以补偿局部或个别合作社遭受的风险损失。

4. 加强教育与培训。应对风险,机制重要,但人更为关键。鉴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风险认知水平普遍不高的现实,合作社必须积极主动地采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强全员的培训与教育,增强一线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风险处理能力,努力将风险管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养痈遗患,防止蝴蝶效应。

(三)转移风险

风险转移策略是指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通过一定方式,有意识地转移给他人承担,避免自己受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转移方式有以下几种:

1.财产转移,是指通过将存在风险的财产通过承包或租赁给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经营,这样既利用了他人的特长和技能,又脱离了风险。

2.保险转移,是指通过投保方式转移给保险公司,这是风险转移的主要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可以将其固有的或可能造成的损失用小额的保险费用固定下来,避免风险损失。保险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保险合同亦为格式合同,为实现投保利益的最大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深入研究险种及其条款,选择适合自身的最优保险方案。

3.合同转移,是指通过契约的方式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可能遭受的风险转移给合同的另一方。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契约的方式转移风险主要是发展订单农业。由于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创新科技、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等综合功能,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依托信誉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来转移风险。

4.衍生性工具转移,是指利用期货、期权合约等工具规避资产价值波动所引起的价格风险,用于资产保值。为规避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合理利用期货、期权等衍生性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交易,转移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的风险,以获取稳定的收益。当然,利用衍生性工具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不当也会造成额外的损失,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根据自身情况,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入市模式。经济实力雄厚、经营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根据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在充分做好套期保值方案的基础上,可以直接进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尚处起步阶段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采取与期货交易经验比较丰富的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参与期货市场,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实现由间接参与向直接参与转变。

(四)承担风险

承担风险也称风险自留,是指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又不能完全控制和分散的风险承受下来,自己承担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接受策略的处理方式为:一是将损失计入经营成本,损失发生时用收益以补偿。二是建立专项风险基金,专门用于风险接受的损失补偿。风险基金可以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年额盈余中按比例提取,逐年积累,形成抗风险的有力后盾。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中原经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效能研究”(2012B45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社科系)

作者:梁红卫

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管理论文 篇3:

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户增收和增强市场竞争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营过程中,财务管理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制约了合作社的长远发展。文章以海南省屯昌县为例,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研究。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财务管理 问题

一、引言

作为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合作社不仅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而且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但在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财务管理工作不完善的问题。为了寻求改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策略,本文详细地研究海南省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筹资过程出现的问题

1.注册资本过低。合作社最原始的资本是农户在入社时缴纳的股金和会费。根据屯昌县农业局提供的数据资料,2016年6月,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总额为4.3206亿元。出资总额100万元以下的占合作社总数的88.69%;出资总额100—400万元的占合作社总数的10.86%;出资总额400万元以上的只占合作社总数的0.45%。其中出资额最多的为屯昌永青南吕果菜专业合作社,出资总额达到3 500.3万元。

合作社的大部分注册资本为货币出资,只有个别以土地使用权和固定资产等出资,资金主要投资于生产和销售领域,例如:养猪和养鸡等养殖业、农产品销售及农业生产资料购买等,极少投资于仓储、运输和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

2.财政扶持力度不大。合作社获得资金的方式除了农民出资之外,还可以从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方面获得。屯昌县政府在党中央扶持三农的号召下,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合作社给予资金支持。对于被评为县级以上示范社的合作社,财政有配套的拨款。规模大、管理规范的合作社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能够被评为示范合作社的数量极少,普通合作社根本就没有机会获得财政支持。

虽然政府出台很多惠民措施支持合作社发展,但是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加之规模小的合作社大部分不符合补贴条件,所以导致政府资金投入倾向于规模较大的合作社。项目扶持方面,屯昌县准备向屯昌农民合作社联合会购买服务,解决合作社在法律咨询、财务报表出具等方面的问题。但这些只是解决了合作社极小的资金问题。

3.金融机构资金支持不足。通过对100家合作社的调查发现,能够通过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获得资金的合作社仅42家,占调查总数的42%。

4.成立“空壳社”套取国家扶持资金。据屯昌县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員反映,个别合作社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套取国家补助资金。由于这些合作社只是挂名存在,发起人并没有将合作社的补助金真正用在合作社的发展生产上,没有进行有实质意义的生产销售。而发起人对于合作社成立以后将如何发展、如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则缺乏全面的规划,短期行为比较突出。

(二)财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但是真正根据合作社实际情况来设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多。通过问卷访谈的资料分析,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并且制度上墙的只有33家,占调查合作社总数的33%。大部分合作社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制度,即使建立相应的财务等规章制度,也只是走形式而已。有些合作社没有制定资产管理条例,存货的出库入库登记比较随意,资产管理混乱;有些合作社制定的资产管理条例不规范、不科学,执行难度大;没有专职的仓库管理人员,而是由财务人员或者业务员等其他人员兼任,资产管理不完善最终将会导致合作社的账实不符。

2.会计业务核算不规范。有些合作社没有按照财会制度的要求来填制会计账簿, 很少能结合自身业务的特殊性来设置会计科目和填制会计凭证。例如,制度规定“成员往来”科目核算合作社与成员的交易活动。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合作社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制度中所介绍的“合作社为成员提供购买生产资料,购买服务,合作社为成员销售商品”,还包括合作社为成员提供水稻收割、畜牧防疫等服务。这些业务内容并未在制度中提到。因此,合作社登记的“成员往来”科目所反映的合作社与成员交易情况存在很大误差。

合作社收购社员的农产品,再将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后出售,或者直接对外销售。有些财务人员对这两种情况的销售业务,没有分开单独进行核算与记账,只是简单地以流水账的方式登记交易数量与销售金额。这些账目不能详细反映合作社的销售业务,更不能真实反映合作社的会计业务。

合作社成员账户除了示范合作社和个别规模大点的合作社外,在账务处理上几乎采用的是手工记账。有的合作社只设有总账,每个社员交纳多少股金没有通过设置明细账来登记,从总账中看不出有多少社员加入合作社。部分合作社各项收入支出没有正式发票,白条顶库现象普遍存在,没有正规的各类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有的合作社没有实行支票结算,存在“坐支”现象,财务运行流程不规范。年终为了应付检查,合作社会计人员在理事会的示意下根据实际需要来“记账”,生产经营成本和销售收入难以准确核算,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

3.账务情况很少公开。合作社成立的目的是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社员对农产品的销售情况比较关注,而对于合作社年终利润、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公积金是否量化到社员账户等财务会计信息很少关注。正是由于大部分社员缺乏关心合作社财务的意识,有些合作社公开的账务资料内容含糊不清,不易于理解。账务公开的做法流于形式,信息的真实性缺失,社员的监督权没有得到保障,违反了当初办社的初衷。即使有些社员主动关心了解合作社账务信息,但是这些合作社并没有定期公开账务情况,社员根本就无法根据财务资料提出有价值的财务建议。

4.缺乏内外监督。在对100家合作社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大概50%的合作社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也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制度。即使有制度,也是为了应付政府部门的检查,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时,外部监督的作用也没有很好发挥出来。

合作社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成立以后,农业部门和工商登记管理部门便很少进行后续的检查和指导。由于工作能力不足及人员有限,工作人员极少定期走进合作社调研、了解合作社生产发展情况与业务开拓情况。

(三)财务决策民主缺失的问题

合作社的决策权一直以来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经过调查发现,按照规章要求一年召开一次社员大会的有70家,占70%;从来不召开社员大会的有30家,占30%;公开账务情况的有40家,占40%;不公开账务情况的有55家,占55%。由于财务信息不透明,财务账务不公开或是不完全公开,广大社员根本就不清楚合作社实收资本的使用等诸多情况。召开的成员代表大会很少由全体代表参与投票决策,只是走形式而已。不论大事小事,多是合作社理事长一人来决定,财务决策缺乏民主,财务运行缺乏有效的监督。

(四)收益分配过程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屯昌县100家合作社的调查发现,由于没有制度的约束,有些合作社由负责人决定是否进行利润的分配。提取公积金的只占33%,大部分社员只是得到合作社代购生产资料、代售农产品等方面的销售差价,合作社与社员实行内部优惠交易,合作社很少将收入对社员进行二次分配。

大部分合作社的收益分配方案不经过社员大会批准,有的甚至从来没有召开过社员大会,存在专权和幕后操作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收益分配中的股金分红和股息分配金额的计算,利润分配的比例制定得比较低,打击社员投资的积极性。有些合作社按出资额量化返还,但是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不低于60%的比例进行。

对于合作社非货币出资的社员如何进行收益分配,大部分合作社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合作社社员无法通过有效途径维护自己在合作社中的权益。即使是销售收入比较高的合作社也不一定能够合理向社员分配利润,社员不清楚利润留存合作社是作为内部融資,还是作为别的用途。财政扶持资金形成的资产,很少按规定平均折股量化到每个社员账户。合作社的利润分配比例不合理,很难通过利润分配来促进合作社的长远发展。

(五)财务人员文化水平低的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见表1)发现,40%的合作社没有设置财务岗位。大部分的会计岗位人员没有上岗证,由理事长直接指定人选或者由理事长的直系亲属兼任,违反了会计核算制度中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规定。即使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也只是简单地对合作社的账务进行处理。虽然能够及时出具报表,按时报税,但是财务人员不能分析财务报表数据,不能根据这些财务数据披露合作社隐含的有利和不利于合作社发展的因素,不能根据这些财务数据预测合作社未来的发展趋势,不能为合作社将来的发展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

即使能够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财务人员也不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披露合作社的重要事项等,公开的财务数据让缺乏财务知识的社员一知半解。年度终了,没有财务人员的合作社往往是委托外部机构或者财务人员出具会计报表,目的是为了应付政府相关部门的检查。会计报表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存在很大的缺失。

三、结束语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财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屯昌县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将与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合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相关的财务咨询与服务,给予合作社财务技术支持。

单纯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难以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中立足。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合作社要持续稳定的发展,引领社员共同致富,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例如,从思想上增强合作社领导与社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多元化开拓融资途径;完善财务运行机制,包括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定期公开社务情况;提高财务工作质量;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完善内部管理、完善财政扶持资金的监督机制、通过外部监督完善内部监督;完善盈余分配机制等。优化财务管理工作,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认真思考并着重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彦丽.促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杨正良.规范财务管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J].商业会计,2013,(24).

[3]耿黎.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相关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16,(2).

[4]邓军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会制度规范执行情况考察[J].财会月刊,2011,(4).

作者:黄倩雪 黄景贵 涂艳

上一篇:产品规划的特色农业研究论文下一篇:现代企业经济规范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