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产权论文

2022-04-24

摘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耕地的严格保护,导致集体建设用地隐性市场普遍存在,全国各地都在进行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探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产权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产权论文 篇1:

浅析成都推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的基本做法

【摘要】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1]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2]我国一步一步从政策方面给财产性收入开辟绿色通道,鼓励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作为全国农村改革示范地的成都,更是紧跟中央政策局势、大力拓展多种渠道进行创新改革,始终把农民的权利、创收放在首位,在农民财产性收入方面取得了不容小觑的成绩,在全国的农村改革中走在了前列。成都农民财产性收入总体上呈稳步提升的态势,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对成都推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的基本做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

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土地、住房和金融三部分。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增加顾名思义来源于土地,有土地不一定带来财产性收入,只有确定农民对土地的相关权利,使之成为财产,农民才会从财产中取得收入。成都至今基本实现全部农村土地的确权颁证,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权利,使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同权同价”,推进农村各项产权制度的改革,扩展了农民的财产权利,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农民住房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民所住房屋和农户宅基地,要取得住房财产性收入首先就是要对这两者进行确权颁证。成都农村地区的房屋和宅基地基本实现了全部的确权颁证,住房财产权可以用来抵押贷款,解决专门问题的农村产权交易所也初具规模。宅基地的改革,使得城乡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得以不断发展以待完善。农民金融财产性收入的获得主要来源渠道是非农产业,储蓄是农民金融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保险等其他的投资理财手段带来的收入在成都农民的金融财产性收入中占比有限。为此,成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做法有效增加了农民这三方面的财产性收入。

一、统一城乡土地市场,公开转让土地使用权

成都在其各个区(市)县的农村地区贯彻推行土地确权颁证,土地确权颁证在全市范围内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有序地推进着,为保证土地流转的健康运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2008年成都市第一次公开挂牌出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民的土地),位于锦江区的皇经楼村和棬子树村,这两宗土地交易共计23.2214亩,出让价格为每亩80万元,使用年限为40年,供位于此地的两家公司使用。虽然与城市土地每亩上百万元的价格相比,还有差距,但对土地的这一市场化定价、经济产业发展布局等已经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跨出了与城镇建设用地的土地同权同价的历史性第一步。成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试点地区,其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价”的第一步迈出的相当有担当,这一政策的实施为成都市其他区(市)县及全国其他地区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板。不仅有利于保障本地区农民的土地权益,增加农民的收入,特别是增加占比较小的财产性收入,更是可以载入我国城乡土地市场统一化的史册之中,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里程碑式的纪念意义不可避免。在这一首创性的土地交易案例中,其给农民带来的物质利益与本身具有的历史意义同样重要。

二、加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扩展农民权利

从2008年开始,成都的农村产权改革走上了“破冰之路”,遵循着“还权赋能”的原则,将农民脚底下的土地变成活的资源主体,使之从亘古不变的生产粮食的承担者变成生产资本的载体,能产生源源不断的活力,使土地真正成为值得新时代农民依赖的客体,从而使农民的收入特别是从土地里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得以增加。首先是对农村土地各种产权的确权颁证。其次,始终高擎产权确定的纲领。始终紧跟中央步伐,在实践中践行十六字的农村现代产权制度,即“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这一纲领可以具体理解为其基础是为了土地确权的进行,其核心是为土地流转保驾护航,其保障是各种原则、制度的配套实施。再次,对于产权确定之后的流转环节也备加重视。加强承包土地经营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自由、依法、有偿流转,扩大土地的用途,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但严格限制土地流转之后的“非农化”倾向。最后,严格对于耕地的保护制度。成都市从2008年开始便对所辖区(市)县所有耕地实行发放耕地补贴,每亩农田基本补助到农民手里是每年三百七十元左右,截止到2016年上半年补贴远远超过上百亿元,这离不开财政的大力支持。成都对所辖区(市)县的农村地区土地产权的一系列改革的经验可以向外推广,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借鉴。

三、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盘活闲置资源

明确农民对于所住房屋拥有权利,首先是进行确权颁证,农民手里可以拿到如城市居民一般的“房产证”,证明这一房屋归自己所有。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大量人口进程务工,很多房屋便空下来,闲置着,没有得到应有的使用,大量资源被浪费。现在农民对于手里的房子有了财产权,可以将之作为贷款的抵押物,就发挥了房子的一部分价值,使大量闲置的资源得以被使用,而且可以解农民在农忙时需要资金、生产资料的燃眉之急。发展生產,于全体农民来说都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成都市所辖区(市)县的所有农民的房屋使用权已经确权完毕,总共颁发的房屋所有权证达130余万本。房屋所有权的确定成为房屋能够被用来抵押实现其用益物权的法律基础和前提。为确保房屋所有权能够顺利流转,成都市成立了“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为方便各区(市)县就近工作,为农民提供便利,同时在区(市)县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分所和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为进一步贯彻实施这一政策、使农民尽快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政府更是把机构设置到基层,在各乡镇都建立了农村产权流转服务站。这一系列完善、配套的机构设置使农村房屋的所有权流转起来,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起来不仅可以有迹可循,更可以有的放矢。

四、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完善城乡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

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的第一步,就是首先对农户宅基地的使用权进行确权登记颁证,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的基础上进行。截止到2013年上半年,成都市已经颁发了《集体土地使用证》(宅基地)170多万本,全市所辖区(市)县范围内的农村地区基本上实现了“应确尽确”。农户宅基地确权颁证工作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广大农民群众享有的土地权益,有利于减少由于宅基地权利不明确所带来的一些邻里纠纷甚至是社会矛盾,给农村土地产权交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而对整个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农户对于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颁证的进一步完善,确定了宅基地是农民的一项财产权,其作为不动产,将给农民带来可能的收益和财产性收入,不像之前只是给农户提供居住权的保障。随着宅基地制度的不断完善,不动产这一资产在农民手里的确定,农民在集体建设用地上的财产性收入有待增长。成都市一直以来都主张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对于进城务工人员或者不再需要农村宅基地的农民来说,采取有偿、自愿的原则可以退出宅基地机制,完善与城市相统一的农村不动产的登记制度。加快农村不动产登记平台的建设,有序开展不动产的登记,对于农户来说是有万利而无一害的益于民生的大事。

五、金融机构先行,降低产权流转风险

产权制度改革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实现产权流转,产权流转有一定的风险性。为了充分保障农民的利益、将风险降到最低,第一家专门化解农村产权交易风险的信用担保机构-农村产权流转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5月在成都市正式成立。这家公司在各个区县都设有分公司,它的股东是由市政府投资的多家公司组成。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虽然在农村产权交易过程中是第三方的身份,但是它以市政府的信誉做担保,降低了交易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风险,同时对政府也有重大考验,有时会经受一定程度的道德风险。担保公司成立至今为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实现资本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最大的贡献则是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的举动,为受灾农户提供重建住房的专项贷款,农户只需把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或者新建房屋的所有权其中一权抵押给公司做担保即可。

六、资产股权量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民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主要部分是存款储蓄所得利息收益,还包括一些类似于储蓄的保险收益、和其他的红利(这一范围包括少许的股票收益和其他收益)等等。这些虽在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方面占比有限,却是相当有增长潜力的一部分,所以成都市为了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就大力挖掘了农民金融财产性收入的来源。使农民有足够多的钱除了满足日常消费外,可以存入银行产生利息,可以购买保险等其他金融产品,以获得更多收入,或者更有可能购买股票,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更多非农收入。

成都市关于农业的综合开发成立了成都市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在2015年7月14日,其印发了《2015年成都市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财政补助形成资产转化为农民财产性收入试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这一试点项目旨在通过财政补助,实现农业综合开发,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采取的措施、办法主要有两个:一是股权量化。所有试点项目申报实施的主体是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成功后采取将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股权量化的方式,目的在于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二是量化基本原则。所有的试点项目对于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分类量化,其中70%及以上的按每个成员(以入社面积为准)平均量化,剩余的30%及以下按自筹(以股权为准)比例量化。分类实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可能因素的存在,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及应对方法,是农业综合开发试点成功的有效保障。将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引入农村的发展中,能有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现农村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农民足不出户,在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实现股份收入,是增加财产性收入的绝佳手段。

在成都崇州市,农民以参股的方式,把土地交由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合作社出面聘请农业方面的职业经理人管理田间大小事。这种“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新型经营体系,真正做到了“即使什么都不做,农民每年也能从家里的几亩土地上收回固定收入,得到实实在在的福利。”在成都彭州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建设农业“大基地、大科技、大市场”为目标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成都蒲江县,形成了具有蒲江特色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之路,即“三业并举”、“三品提升”、“三产联动”和产业新村“融合发展”等等。成都的各区(市)县都在努力找寻符合自己的农业特色、适合自己的农业发展道路。到现在为止,成都已经初步形成了“农工贸旅一体化、产加销服一条龙”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推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这一举措在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同时,也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国林,何丽.土地确权与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J].改革,2021(03).

[2]李彦琴.“新四权”确权颁证率达99.5%[N].成都商报,2016-09-19.

[3]習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作者简介:

陈雅茹,1989.01,女,汉族,陕西省咸阳市,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王芳,1991.05,女,汉族,陕西省神木市,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陈雅茹 王芳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产权论文 篇2:

城乡统筹语境下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论纲

摘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耕地的严格保护,导致集体建设用地隐性市场普遍存在,全国各地都在进行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探索。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要在政策和法律上寻求突破,则须从根本上打破土地制度的二元性,尽快修改现行法律,完善集体建设用地的相关立法及其配套规定,实行集体建设用地的合理、有序流转;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确保农民获得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土地级差收益。

关键词:城乡统筹;集体建设用弛;流转制度

在城乡分治的总体框架下,我国的建设用地存在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之别。现行法律规定,集体农用地可以通过征收或者履行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变成国有建设用地,而对农用地变为集体建设用地则有严格的限制。在这种法律规制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大量需求,就必然导致城乡之间建设用地市场价格之间的严重反差,征收后的国有建设用地的价格往往是集体建设用地价格的几十甚至上百倍。地方政府通过获取土地征收和出让价格之间的巨大价差支撑了城市的高度繁荣,而农村则由于集体建设用地不能直接进入市场,成为贫困、落后的承受者。为此,本文将从现行法律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规定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人手,结合部分地区的积极尝试,探析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合理路径。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弱流转性与现实需求的冲突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二元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的城乡有别的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国家立法对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向来持谨慎态度。

在改革开放之前,集体建设用地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局限于所有权人之间而且完全依靠行政权力进行划拨和平调,在计划经济的严格管制下,不具备土地市场的生存空间,更无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可言。直到20世纪80年代,建设用地管理呈现出相对宽松的局面,由此出现了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我国法律原则上并未完全禁止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例如《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农业法》第四条进一步规定:“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这些规定对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发展在立法上提供了一定空间。但是,现行法律对集体建设用地的各种流转方式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第六十三条也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此外《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所有的土地,经依法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该幅土地的使用权方可有偿出让。从以上相关法律的规定可以看出,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均不能直接转让或出租,该类土地,必须先征收转化为国有土地后方可在市场上流通。

但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集体建设用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比较利益的诱惑下,大量集体建设用地隐性入市,集体建设用地的白发流转已自成规模,小产权房在全国遍地开花便是其最好的例证。

自20世纪90年代起,小产权房在中国开始兴起,近两年来,呈风起云涌之势。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城镇人口已达到5.8亿,城镇化水平也达到了40%多,通过带房入城、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城镇居民的依法建造、村集体直接开发、合作开发等多种途径,小产权房已有大约50多亿平方米,约占现存中国农村270亿平方米村镇住房的20%以上。伴随着多样化的城市试点,小产权房的规模还在不断增加,目前总体上接近我国120亿平方米城镇住房的40%,小产权房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房产权利类型之一。

小产权房的兴起集中体现了我国现行法律关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限制性规定与现阶段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不仅是一种客观事实,而且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集体建设用地受到与国有建设用地一样的平等对待,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亟需法律的确认与保护。

二、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实践及其评价

(一)安徽芜湖:为国土资源部改革提供政策和法律参考

1999年11月24日,国土资源部将安徽芜湖确立为全国第一个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作为全国首个由国土资源部批准并由其直接领导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芜湖市的方案最能代表国土资源部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上的意图,国土资源部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左右集体建设用地的政策走向。

芜湖市试点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直接流转。农民集体建设用地经批准可以采用转让、租赁、作价入股、联营联建、抵押等多种形式进行流转,在这种方式下,土地所有权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流转期限届满后,土地仍可由农民再行处置。2.允许分属不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用地和建设用地进行置换,在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同时实现增量集体建设用地在流转中的增值。各试点镇通过土地置换方式,促进建设用地向小城镇集中和土地整理。3.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收益要在土地所有权人与市、县、镇人民政府之间分配,并向农民倾斜。试点初期,芜湖市、县(区)、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四级对土地流转收益和土地增值收益的分成比例为1:2:5:2,而到2002年,这一数字变为0:1:4:5,市一级不参加分成。

芜湖市通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促进了试点镇、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围绕“三个集中”(让农民加快向小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者集中、工业向小区集中)进行的试点推进了该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出租、出让、抵押等方式进行流转,农民集体可以分享土地流转的收益,这是对现行《土地管理法》的根本性突破;制定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程序和规则,对集体建设用地的首次和再次流转以及收益分配也进行了规定,体现了政府在形成集体建设用地统一市场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但芜湖市的试点作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初次探索,在建立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机制和管理方式上尚未成体系,流转的方式较为单一,多是由政府出面进行土地的出让与拍卖,未能按市场规则进行运作,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得并不多,在土地出让期满之前农民土地收益的实现与国家征用差别不大,仍是采用一次性支付补偿款的方式,唯一不同的是农民最后仍保留有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如何更好地分享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升值收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广东: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首次省级地方政府立

在借鉴其他城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经验的基础上,广东省政府于2005年6月23日发布了《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该政府规章有学者认为是“在尊重历史和承认现实的基础上的制度创新”。它首次以政府规章之立法形式正式允许省内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交易,并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原则、条件、流转收益分配及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制。

广东省的主要经验在于:1.明确提出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国家土地所有权“同地、同价、同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出让、转让、出租和抵押,年限与城镇国有土地相同,以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土地市场。2.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原则和条件、审批程序、管理等作了具体的规定。能够进入市场流转的必须是经批准使用或取得的建设用地,且符合土地利用总的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办理了土地登记并无权属纠纷。3.对流转收益分配进行了规制。规定集体土地所有者出让、出租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所取得的土地收益应当纳入农村集体财产统一管理,其中50%以上应当存入银行(农村信用社)专户,专款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社会保障安排,不得挪作他用。4.对法律责任形式进行了创新,制定了诸如“责令改正”、“停办(登记或审批)手续”等非行政处罚方式或手段,重在阻却违禁状态的存续及不利后果的发生。

作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面的首次省级地方政府立法,广东省试点办法的出台对于土地市场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所规定的“同地、同价、同权”原则打破了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有利于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形成。广东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主体、流转方式等方面的规定都是比照国有土地使用权而制定的,促进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国有土地使用权接轨。其次,确立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流转价格和流转收益的分配办法,将对农民利益的保护落实到具体制度当中,有利于土地市场价格的稳定和农民权益的保护。再次,降低了工业化的门槛,有利于加速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企业通过向农民租地的方式,使创办的费用大大降低,同时允许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上设定抵押权,突破了《担保法》关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不能抵押的限制,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这对于正在发展工业化且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西部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但是,广东省的流转办法只是一部地方性规章,其效力层级较低,很多地方还不能突破现行法律的制约,因此在一些规定上还留有现行法律的缺陷。要真正形成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还有待于国家土地法律法规和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

(三)成都、重庆: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下的“土地新政”

2007年6月7日,成渝两地正式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乡要统筹发展,首先需要破解的就是如何处理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中土地的关系问题。在城乡统筹建设用地规划、开放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方面,成渝两地都进行了一些制度创新。

2007年7月27日,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出台了《成都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成都12390平方公里土地从此“解禁”。按《办法》规定,土地使用者可以通过与储备机构协商或按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有偿取得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储备指标有偿使用费专款用于土地综合整理和小城镇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同时,《办法》给予了集体建设用地以城镇建设用地几乎相等的地位,明确指出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工业、商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经营性用途以及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进入土地有形市场采取招标、拍卖或者挂牌等方式公开交易,并且土地使用者可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宅基地也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房屋联建、出租等方式流转。

与成都市流转办法的出台略有不同,重庆有关“农民土地承包权出资入股”的设想是由市工商局在《关于全面贯彻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服务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来的。该文件第十六条规定:“支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在农村土地承包期限内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和独资、合伙等企业的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土地集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城乡统筹的总体思路下,重庆市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方式和途径也别出心裁,在部分地区将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联系起来,推行“农民转市民”工程,鼓励农民“以住房换宅基地,以社会保障换承包地”,农民退出的宅基地纳入集体建设用地储备库,由各村土地流转服务站统一管理和经营。

作为国家设立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两地的“土地新政”是围绕城乡统筹这个重心进行的。成都、重庆同时尝试了集体土地资本化的改革,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不仅盘活了土地,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的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实现了农民增收。成渝两地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上的探索对我国的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作为西部试验区,成渝两地的城乡统筹改革才刚刚起步,在土地的流转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尚且不说并未形成较完备的具体制度,就是在集体建设用地能否抵押方面以及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时间变量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这两个试验城市的改革经验能否在西部地区以至全国推广还有待实践的证明。

三、构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瓶颈的法理分析

对于构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各地试点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国家在对待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上的价值选择不同。现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模式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状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了国家立法的价值倾向性,也凸显了不同价值选择之间的冲突。

一是自由与秩序价值选择的冲突。自由和秩序同为人类之于社会的两大最基本的需求,传统的观点认为二者是相互对立的,自由是主体之于社会需求的任意满足,而秩序则是以一定规范为根据,创造、确认和保障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的有条理状态;自由强调的是主体个性的自由发挥,而秩序强调的是有序状态的建立与维持;自由难免有打破既有平衡——秩序的趋势,而秩序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自由、维持平衡的规定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现行二元体制下的农村土地制度不允许集体建设用地自由流转,对于维护现有的农村自治秩序是有利的。实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势制度必会引起土地二元结构的改变,集体土地的转让或出让导致的土地使用权频繁易主必然打破既有的秩序与平衡,原有的由农民自主经营集体土地、土地使用权的小范围流转也仅局限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单纯局面将不复存在,这对于农村的自治秩序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但是,这种秩序的维持是以牺牲农民的自由权利为代价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所辖范围内的土地享有所有权但却不能够自由行使,土地的收益权受到严格的限制。法律规定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建设,必须要通过国家征地转为国有土地之后才能用于非农建设,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民对其土地使用权自由支配的权利。而事实上,在现代法治社会,自由与秩序并非根本对立的,真正的自由是在秩序中获得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而自由的最大实现才是秩序的最终目标,自由与秩序是统一的。因此,维护农村自治秩序并不等于对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限制,相反,只有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自由流转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自治,在一定制度的规制下实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能够更好地实现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

二是公平与效率价值的冲突。公平与效率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最重要的两种价值选择,也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二者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一方面,公平作为平等权利的外化,其不仅是收入分配上的平等,更是参与机会上的均等;效率则要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一味的平均主义必将导致效率的低下,而过多地强调效率则会引起分配上的不公。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平和效率是相互冲突的。但另一方面,在和谐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内,公平和效率是可以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最公平的制度也就是最有效率的制度,反之亦然。我们不能以牺牲公平来换取效率的提高,否则只会导致长远效率的丧失。

我国现行的土地二元制结构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长期以来的城乡分治制度把农民排斥在现代经济体系之外,造成了城市和农村发展机会、权利的不平等和农村社会的落后。不可否认,在现有土地制度下,不允许集体土地的流转,农民的住房得到了保障;限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用于非农建设,在一定意义上也节约了土地。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已经变得既不公平也无效率。集体建设用地不得与国有土地一样进入市场自由流转,首先在发展机会上就是不公平的。再有土地只能通过征地方式转为国有之后才得以流转,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巨大的增值收益大部分都归国有,农民只能得到很少的经济补偿,在土地级差收益分配上也很不公平。不允许农村土地流转,不利于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集体建设用地若是要用于非农建设还必须要通过征收等一系列繁杂的程序,这对于土地价值的实现也并非是一件有效率的事。

因此,我国现有的农村集体用地流转制度必须要进行改革。当然,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也不是无限制的,在实现其自由流转的同时也要维持一定的秩序平衡,集体土地的流转必须符合相应的总体规划和数量、主体限制,通过对土地的用途管制来维持集体土地市场的有序发展。

四、城乡统筹背景下构建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适度流转制度的基本思路

(一)实行城乡统筹发展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构建的意义 城乡统筹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社会经济的重大方针,其根本目标在于推动我国由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现代经济社会形态转变,实现城乡一体化。在我国土地制度改革暗流涌动之际,实行城乡统筹发展对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

1.实行城乡统筹促进了建设用地二元市场的改变

城乡统筹发展必然要求二元结构制度向一元结构转换,土地制度的变革也是其应有之义。城乡统筹要求将农村集体土地与城市土地统筹规划,平等对待,城乡分治的壁垒必然阻碍一体化的进展。因此,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要打破对集体土地的限制,赋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对等的权利,建立建设用地的统一市场。

2.实行城乡统筹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公平与秩序

在我国长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城乡差别的背景下,必然会凸现由不公平的起点所带来的城乡失衡问题,贫富差距的拉大容易导致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实行城乡统筹,公平与效率并重,通过体制和政策的改革来冲破城乡壁垒,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可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分配收益的权利,从而更有利于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公平,同时稳定了农村秩序。

3.城乡统筹更有利于保障农民建设用地的权利

实现城乡统筹,将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纳入到城镇总体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直接进入土地市场进行流转,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巨大的增值收益可以归农村集体和农民自己享有,更好地保障了农民集体土地的收益权。

(二)构建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适度流转制度的思路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现行土地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集体建设用地的隐性市场普遍存在,各地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方案并不能突破国家根本大法,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规范运行还需寻求政策和法律上的突破。

1.打破土地制度的二元结构,实行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同地、同价、同权”

根据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不同,我国法律将土地制度分为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制度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均为公有制,只是层次上有所区别。正是因为土地制度这种二元性的存在,有学者误认为两种所有权在等级上和本质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实践中对国家所有权的特别保护,而对集体所有权给予了差别待遇,国家可以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任意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

正是由于土地制度的这种二元性和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农民集体土地的财产权实际上受到了严重的歧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得直接进入市场流转,而是先要转变为国有土地,在土地被征收后,农民对土地的权利被剥夺,相应地失去了利用土地发展经济的机会。因此,在政策上,我国应当尽快结束因所有制不同而被赋予不同权利的二元结构,让农民能够以土地权利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法律上,应当以明确条款规定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家土地所有权实行平等保护,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实行“同地、同价、同权”,农民集体建设用地享有同国有建设用地相同的抵押、出租、转让的权利。

2.修改现行法律规定,出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相关法律

综观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现状以及各地的流转试点情况,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乃是不争之事实,但由于法律的严格限制,集体建设用地大多以私下的、非正常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流转。这种隐性流转虽然有地方政府默许,但其隐忧是明显的:第一,与现行法律冲突,既不利于保护农民利益,也影响企业发展的长远预期;第二,形成竞相压价、利益流失和土地市场不规范;第三,由于集体土地的地权初始形态模糊,在级差收益的分配上造成集体部分过大,农民分红缺乏制度保障。所有这些都呼唤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全国性法律的出台。

而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

使用权在两种情况下才可以流转: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的,二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这种禁止集体建设用地出租、转让的条款已完全滞后于社会现实,不仅不利于保护集体建设用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利,妨碍了土地的正常交易,也是城乡差距拉大的根本性原因,对这一条款的修改已成必需。因此,必须修改现行《土地管理法》,并在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相关法律,引导集体建设用地统一市场的形成。

3.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相关配套规定,实行集体建设用地的适度、有序流转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能够直接进入市场流转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但集体建设用地也不能毫无限制地流转,除了符合一定的条件和程序外,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有序运行还需要相关配套制度的规范。

首先应当完善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制度。土地利用规划是市场有序化、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保证。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国家可以实现对建设用地流转的比例和总量控制,引导土地流转市场向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尤其应当规划调控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数量,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按规划用地,防止大量农用地在利益驱使下转化为建设用地。因此,应当完善现行法律中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提高其法律地位,使其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则是用途管制制度的配套改革。现行用途管制是通过农地转用审批和征地审批两方面进行的,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后,大部分农地无需通过国家征收就可以直接入市流转,对建设用地将只能通过转用审批进行控制,对用途管制的控制力可能弱化,甚至出现以土地置换为名行农地转用之实的现象,不利于对耕地的保护。所以应当研究用途管制的配套改革问题,设计新的农地转用审批的制度,,以及配套的建设用地审批、审查管理制度,保障建设用地流转市场的有序运行。

4.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农民获得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土地级差收益的权利

土地不同于一般的生产资料,它还担负着保障农民就业和保障农民社会福利的功能。由于中国的二元化社会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集体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日益增强。在市场经济时代,农民有权利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获得受法律保护的土地财产权。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无疑要以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为重点。

在现行制度之下,农村土地进入市场须先转为国有土地,农民仅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而并非土地的价值,征收过程中的大部分土地级差收益归政府所有。国家在自利动机的诱惑下,就会倾向滥用其行政权力和垄断地位以不正当分享甚至完全剥夺集体土地所有权来聚敛财富。农民直接流转集体建设用地的目的就是为了分享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流转的级差收益,因此,在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进行立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保障农民获得对集体土地的收益权。

责任编辑 韩成军

作者:戴德军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产权论文 篇3:

吉林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为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落实农民对集体资产的财产权利,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办发〔2015〕49号)、《农业部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农经发 〔2007〕22号)和《农业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农经发〔2014〕1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改革试点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深化农村改革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问题导向,以保护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为核心,以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重点,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以下简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路数。

(二)基本原则。

1.依法依规,于法有据。严格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要求,把握相关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法治思维运用到改革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严守法律红线,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2.公开透明,阳光操作。把公开、公正、公平贯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全过程,重大事项一事一公示,一策一表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3.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现阶段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严格限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切实防止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少数人侵占、支配集体资产,防止外部资本侵吞、控制集体资产。要充分结合区位状况、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内部人员结构等因素,采取一村一策,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分类推进。

4.稳步推进,确保稳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既要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又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既要按部就班平稳运行,又要突出重点克难攻坚;既要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又要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工作目标。到2017年末,试点村基本实现“政经分开”、账目分设,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到位,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发证到户,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股行权、按股分红,初步建立 “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二、试点范围

每个市(州)确定2~3个村作为试点。试点村应在城中村、园中村、城郊村和其他经济发展好的村中选定。试点村应具备以下条件:集体资产数额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班子有凝聚力、干部威信高、干部群众改革意愿强烈。也可以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村纳入试点范围。试点村选定后,由乡镇政府报县 (市、区)政府或开发区管委会审核,报市(州)政府汇总把关,于2016年1月31日前报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本地实际,自行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但应逐级向县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县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应予备案,并给予指导。

三、主要内容

根据国家要求和我省实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既要认真执行政策,又要探索研究新的办法,保证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一)农村集体资产改革范围。农村集体资产包括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草地、山岭、荒地等资源性资产,用于经营的房屋、建筑物、机械设备等经营性资产,以及用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的非经营性资产。上述三类集体资产,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实行分类指导。对资源性资产,重点是抓紧抓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充分尊重承包农户意愿的前提下,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在稳定林地承包关系、保持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开展集体林地股份合作制经营。对经营性资产,重点是明晰集体产权归属,将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健全集体资产运营的监督管理和收益分配机制。对非经营性资产,暂不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其运营管理保持现状,继续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及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服务。对集体管理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不纳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范围,按照中办发〔2015〕49号文件要求,专门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二)农村集体资产价值确认。流动资产按实地清点、盘存结果计价;农业资产以实地清查为基础,结合账面价值按会计制度规定计价;长期资产以市值为基础计价;固定资产以账面净值和实地核查结果计价;资源性资产在确权基础上登记数量,变现时以实际变现金额计价。确有需要的,可以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评估确认集体资产价值,按评估确认的价值计价。

(三)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设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应设置个人股,也可设置集体股。个人股是按集体资产净额的总值或一定比例折股量化,无偿或部分有偿地由符合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按份享有,个人股中可以分设人口股、农龄股、土地股、房屋股等股权。集体股是按照集体资产净额的一定比例折股量化,由全体成员共同所有的资产,集体股占总股本的比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讨论决定,但最高不得超过20%,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设立集体股。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要将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盘关闭时的折股股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讨论确定量化标准,优先落实给持股人。

(四)享有股权人员资格认定。人员资格认定应在县乡政府全程指导下有序进行。除法律、法规和现行政策有明确规定外,按照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充分结合本村实际,重点考虑与集体经济组织不可分离的权利义务关系,综合户籍、居住事实等因素,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讨论确定,张榜公布,解惑答疑,直至最终确认锁定。坚决防止多数人侵害少数人合法权益问题。

(五)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实行相对静态管理。个人股以户或人为单位向其出具股权证书(股权证书发放管理另行规定),作为占有集体资产股份、参与管理决策、享有收益分配的有效凭证。个人股可以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有偿转让,但受让方占有的股权比重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个人股的继承,要在尊重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意愿的基础上,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制定具体办法,并符合《继承法》的相关规定;由本集体经济组织赎回的,一般应由成员自愿提出退出股份申请,本集体经济组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价格收购,所收购的股份可以追加到集体股中或转让给其他成员,也可以用于核减相应的总股份数,追加和核减股份应于当年末调账。

(六)规范收益分配。试点村要制定经成员认可并符合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收益分配制度,明确收益分配范围,规范收益分配顺序,确定收益分配比例,对收益分配中集体公积金、公益金的提取比例、性质、用途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集体经济组织章程作出具体规定。

(七)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申请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具体登记办法另行制定)。

(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税收优惠。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新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九)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资料归档管理。建立农村集体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采集、录入相关数据, 集中管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会议记录、政府批准文件、宣传培训材料、评估确认材料、基础表格、公开公示手续、音视频材料、章程等资料,应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归档成册,集中保存,设专人管理,按期移交档案管理部门。

四、方法步骤

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分六个步骤进行,力争两年完成。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确定工作时限,保质保量,稳步推进。

第一步,成立工作组织。试点村要在乡镇党委政府指导下,建立在村党组织及村委会领导下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共同组成的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明确工作职责,经乡镇政府批准后,积极组织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第二步,广泛宣传培训。各地要紧紧围绕改革的目的意义、集体经济组织的地位作用、农民群众民主权益和财产权利等主要方面,加大宣传培训工作力度,坚持正确的工作方法,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和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做好不同对象的思想工作,讲清政策,明确权利和责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第三步,制定试点方案。试点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要在县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根据本村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和各类具体实施方案。所有方案经张榜公布、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讨论通过,乡镇政府把关,报县级政府备案。

第四步,摸清集体家底。县乡农村经济管理机构与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联合成立清产核资工作组,全面清理核实集体资产,按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分别登记造册并整理归档。召开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审核确认集体资产清理核实结果,及时张榜公布。聘请有资质中介机构进行清理核实,也要履行分类、登记、公开、确认、归档等程序。集体资产清理核实结果,要及时报县乡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备案。

第五步,折股量化到人。资源性资产股份合作的股权要落实到权利人;经营性资产要折股量化到人、落实到户,编制名册。资源性资产股份合作的股权和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讨论决定。建立集体资产股权台账管理和登记备案制度,规范股权取得、持有和处置。股份合作股权和折股量化的登记、变更、交易以及成员名册等要统一整理归档。

第六步,开展检查验收。试点村完成试点任务后,在乡镇政府指导下,全面开展自查工作。各市(州)、县(市、区、开发区)全面总结试点经验和取得的主要成效,报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工作组,深入试点单位,全面总结梳理试点工作成效、做法、经验和不足,为全省下步试点工作奠定基础。

五、组织领导

(一)成立组织机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由省、市、县、乡党委政府牵头,成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使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领导小组名称和公章,办公室设在省农委,主任由省农委主任兼任。

省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安排部署、制定政策、督查指导等工作;市 (州)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贯彻落实、审核把关、督查指导、调度情况、总结经验等工作;县乡两级领导小组主要承担组织实施职责,是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关键主体,负责制定细则、审批备案、落实经费、业务指导、树立典型、上报情况、维护稳定等工作。

(二)强化部门责任。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农业部门负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综合协调、政策指导、督导检查;林业部门负责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监管林地用途、提供森林资源档案和林相图;财政部门负责资金扶持政策落实;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土地所有权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权属确认、土地用途管制;农业、工商部门负责研究制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办法;税务部门负责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档案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指导改革过程中各类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信访、民政、公安、司法等其他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根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需要,积极主动履职尽责,共同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三)落实工作经费。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中,不得向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收取费用。为保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试点工作经费以地方为主,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四)加强督查指导。各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要针对不同阶段的重点任务,组织力量,及时进行督查指导,掌握进度,通报情况,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难点和问题。对于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难点和问题,要逐级请示上报,共同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

(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涉及集体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关注度高,操作难度大,国家尚无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需要各省先行先试。我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要尊重农民意愿,兼顾集体和农民的利益,通过现场办公、公开电话、设立微博或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拓宽农民表达意见渠道,做好政策解答、信访接待工作,搞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稳扎稳打,稳步推进,及时发现和消除不稳定因素,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省农村经济管理总站 供稿)

上一篇:农业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论文下一篇:张之洞与近代农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