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时代背景教育变革论文

2022-04-29

摘要: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基于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智慧教育追求的核心目标。智慧教育为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提供了动力,智慧教育驱动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创新与变革,智慧教育最终支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中国教育梦的实现。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网络化时代背景教育变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网络化时代背景教育变革论文 篇1:

“互联网+”背景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教师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所带来便利,提出在教学方式的教育变革问题,介绍了软件人才培养中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学赛融合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课程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结果表明利用“互联网+”可以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该模式对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

1 引言(Introduction)

“互联网+教育”是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当前高职教育中,有些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传统模式,课堂教学大都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目前互联网已经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因此在教育领域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5 年7 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1]。利用“互联网+”思维,我们如何重构新的教育模式,为高职教育注入新鲜的创新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教育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教育””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教育的各领域之中,如何正确认识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格局和发展规律,进而积极探索和实践“互联网+”环境下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是抓住“互联网+”机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有效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2]。

本文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探讨了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学习中,将互联网资源注入到软件人才培养的领域中,通过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挖掘大数据资源,打造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依托互联网载体,通过建设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将企业所需要的新技能、新知识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

2 “互联网+”环境下,学赛融合,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Programming ability cultivation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and contest under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以“1個模块、3个项目、10个任务”的形式来组织《Android手机应用开发》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项目化。针对每一个模块,采用分组团队合作竞赛方式,利用互联网,设置一个团队合作的随堂练习,提供实时排名功能。学生在规定时间段内,只要在有联网的情况下都可以参与竞赛,以此激发学生之间团队协作,相互竞争的意识和学习自主性。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筛选出感兴趣的学生进入兴趣小组,吸引一批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先参加系部的选拔赛,以竞赛工作室集中训练一小片,通过筛选参加“校赛”、使得愿意深度参与冒尖学生入围省赛集训队,实现学生辅导差异化。通过层层选拔筛选,打造“班赛、系赛、校赛、省赛、国赛”五级竞赛平台,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2]。2015年至2018年,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国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省赛一等奖6项,参加全国“中慧杯”“奥派杯”等电子商务竞赛技术类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通过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与团队合作,我系师生共同参与开发,申请了10余件如“智能交通APP”等具备软件著作权的作品。

3 “互联网+”环境下,建设微课程体系,丰富教学资源(Constructing micro-course system and enriching teaching resources under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在移动互联与大数据迅速发展的今天,借助互联网的资源获取信息与知识是当今的大趋势,而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为教学模式形式已经大量涌现出来[3]。以我校《Android手机应用开发》课程为例,我们将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分为若干个5分钟左右的微课教学任务,形成知识网络树或知识框架。微课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建构来获取知识,学生还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回顾知识体系。目前,我校《Android手机应用开发》课程,在线质量课程 “安卓应用开发及质量控制”已有包括微课、动画、视频、文本、试题库在内的资源100多条,与企业合作共建微课资源,完成了三个创新创业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此外,利用互联网载体,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移动互联项目实战实训指导书与案例库。这些资源用来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形成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

4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化管理,打造社会化学习平台(Implement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ng the social learning platform under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以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开源课程管理系统(CMS),搭建起一个在“互联网+”环境下具有高职特色的社会化学习平台,如图1所示。积极构建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氛围,引进合作企业比如“掌上公交”“支付宝”等真实项目,学生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才愿意去学并且学得轻松、主动。通过此平台,并将该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职业岗位能力分解到该门课程中,在Moodle平台上和企业共建CDIO课程体系三级项目,分别是核心课程项目的教学内容、实训项目、引导项目、毕业设计[4]。一级项目是综合项目成果历程化,侧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实际岗位能力;二级项目是实训项目成果、评价结果历程化,侧重培养综合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并避免了课程之间的重复;三级项目是每门课程学习成果、评价结果历程化,侧重培养专业项目技能和项目实施能力。所有课程结束,在Moodle平台上呈现初一个完整的手机APP作品。

5 “互联网+”环境下,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certificated teaching staff and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under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5.1 加强专业教师在职培养

以在线网络课程或脱产培训、进修等方式,选派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认证培训机构参加短期培训,使大部分教师达到J2EE与.Net应用程序讲师,手机开发设计师的水平;选派骨干教师利用暑假到企事业生产第一线实践,引导专业课教师实践训练,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5.2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模式,培养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共用”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我们要充分发挥校企、校校合作优势,聘请企业导师来校授课,或者企业工程师利用互联网资源给学生在线指导,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验实训室建设等,加强交流,形成高职院校与对口企业、科研机构人才“互兼互聘、多向流动”的柔性引进机制[5]。图2是近两年来,我校专职教师与兼职师资比例。

6 “互联网+”环境下,云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The application of cloud platform in teaching under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围绕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时,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本文以我校《Android手机应用开发》课程为例,让学生能够开展自主性学习。教师需要在网络教学平台当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具有选择性[6]。

6.1 教学形式多样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线课堂使用答疑讨论、头脑风暴、投票问卷、限时竞赛、软件模拟、远程监控、反馈、提交作业、签到等功能,使课堂在互联网环境下满足各类教学项目需求,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以合作的方式探索知识的难点、要点,理解和运用知识,共同开发项目,整个过程开展 “用户、资源、活动、时间、成绩、教学评价”等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7]。

6.2 设计任务作业

由于存在学生差异,所以教师在针对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布置作业任務的过程中需要有层次性。比如教师在任务的安排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接受程度合理分配,把任务分成基础作业、拓展作业两种层次。其中,基础作业涵盖移动互联相关竞赛涵盖的知识点与技能点,[8]该类型作业主要是让班级当中80%—90%的学生对手机开发的基本项目流程有基础性的认识;拓展作业主要是复杂项目的创意设计和优化,这是教师根据学有余力的同学所布置开放性作业。

6.3 线上互动加强交流

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针对当前Android手机开发的前沿技术,发起讨论和交流,实现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在此教学平台上,企业导师还可以在线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教师、学生和企业导师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比如讲解UI界面设计知识点“动画”“绘图”等概念,教师事先制作设计美观的界面,借助酷炫的设计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知识点的场景设计都让学生有了更加直观地感受,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9]。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这一优势,教师的课程更加有效率,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

6.4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成果检测

网络以其资源的丰富,为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做成某个模块内容,当所有课程模块学完后,一个完整的APP就实现了,学生作品就可以转化为公开的作品。通过互联网环境,使封闭式课堂成为一个全开放式的课堂,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法,都是开放式的。

通过实时动态监控,我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得到学生技术能力曲线,如图3所示,以“Android工程师”技术能力为基准,展示学生掌握的技术与职业岗位标准存在的差距。在此平台上,教师可根据学生技术能力曲线来实时监控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以此为依据,灵活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而学生能够通过能力曲线的标杆,发现自己在那些模块存在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以提高相关能力。

6.5 成果展示评价

在课程教学过程當中,网络教学平台还有一个作用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统计。首先教师通过对学生上交的作业情况进行量化打分,其次学生可以进行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还可以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进行作品的展示,并要求学生对作品开展互评,这种多元评价模式肯定学生在该课程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的能力[10]。因此,教师可以充分使用这一功能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同时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有效的培养。

7 结论(Conclusion)

本文探讨了将基于“互联网+”环境构建的学赛融合,丰富教学资源,基于Moodle平台网络教学新模式,从软件开发行业人才需求出发,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实现高职院校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主动地认识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格局和发展规律,将互联网思维真正渗透到软件人才培养工作中,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抓住“互联网+”的机遇,推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途径与实践应用的对接,深化高职教育综合改革,有效促进高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1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7-4/2018-4-1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2] 王伟斌,陈晓龙.“互联网+”环境下“三位一体”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90-94

[3] 吕世彦,郭德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2015(4):87-90.

[4] 张玲玲,岳宗辉.技能竞赛引领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7(9):65-68.

[5] 叶鉴铭.校企共赢 我们在路上——校企共同体实践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7.

[6] 高润青.探索“全程实践”模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5(12):47-49.

[7] 熊祖涛,卢晨怡.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途径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6(16):45.

[8] 李红艳.网络教学平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2):58-62.

[9] 郑志娴,曾凌静.基于技能竞赛的《手机应用开发》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J].软件工程,2018(8):78-82.

[10] 蒲海燕.广西高职院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J].广西教育(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5(7):88-92.

[11] 黄荣怀,刘德建.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基本格局[J].中国电化教育,2017(1):7-16.

作者简介:

曾凌静(1983-),女,硕士,讲师.研究领域:Android应用开发,计算机教学.

郑志娴(1979-),女,硕士,副教授,软件设计师.研究领域:移动互联开发技术,网站前端技术.

作者:曾凌静 郑志娴

网络化时代背景教育变革论文 篇2:

智慧教育引领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摘要: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基于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智慧教育追求的核心目标。智慧教育为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提供了动力,智慧教育驱动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创新与变革,智慧教育最终支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中国教育梦的实现。

关键词:智慧教育;技术;融合;创新;变革

引言

目前,世界范围内正掀起新一轮基于信息化的教育创新和改革的浪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也提出“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密切关注教育改革,提出“运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改革与发展难题”的总体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探索教育发展难题的破解之道并实现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智慧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一 智慧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1 智慧教育的内涵

关于智慧教育,国际上比较流行使用Smart Education。韩国的Jong Won认为“SmartEducation”并不是单纯的基于智能设备的教育,其实质是对自我指导的(Self-directed)、激发动机的( Motivated)、灵活定制的(Adaptive)、资源丰富的(Rich Resources)和技术沉浸的(TechnologyEmbedded)的教和学,SMART代表了智慧教育的理念和特点,韩国教育部在推进智慧教育策略时,将智慧教育定位为“针对‘数字土著’(Digital Natives)一代教育范式的转型”。

关于智慧教育的中文概念,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祝智庭认为智慧教育是当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新诉求,是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深化与提升,是培养面向21世纪创新型人才、智慧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的内在需求。陈晓娟认为,智慧教育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等为依托,以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心,以各项配套保障措施为基础,以深入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为主导,全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杨现民[5]认为智慧教育是整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增强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增强型数字教育,是对数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以上三个定义可以看出,祝智庭是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角度来定义智慧教育的,陈晓娟是从智慧教育的技术支持和功能视角来定义智慧教育的,而杨现民则是从教育形态和发展阶段来定义智慧教育的。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感知化、泛在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它是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未来教育的主要形态。

2 智慧教育的特征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智慧教育不仅具有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属性,还具有未来教育的核心特征。从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属性来看,数字化、开放性和交互性是智慧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数字化为各种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性能和统一的标准;开放性拓展了学习场所,打破了传统的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交互性使教育信息在人机和人人之间双向流通,促进师生、生生以及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智慧教育具有未来教育的泛在化、情境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特征。泛在化是指基于泛在网络无缝链接实现的能随时随地进行教和学;情境化是指基于情境感知技术实时获取和感知学习者所在学习环境、情境和状态等数据,并进行自动分析从而能够自适应调控环境和方案以便为学习者提供服务;个性化和智能化是在情境化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者的现有基础、认知风格、学习偏好和个性需求推送学习资源、信息和服务。在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为基础的教育背景下,学习系统可以智能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这意味着教育可走进每个学生的真实世界,以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二 智慧教育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智慧教育领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取向:

一是关于国家层面的计划和政策的研究。智慧教育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都将智慧教育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比如,韩国在2011年9月发布了包括“改革教育系统、增强教师能力和提升基础设施”三项措施的“智慧教育战略”,同时提出要用“电子教材、云课堂、在线评估和构建教育内容生态系统”来改革传统的教育。新加坡在其“iN2015 Planning”中将“建立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建设国家范围的教育基础设施”和“使新加坡成为全球教育领域使用信息技术的创新中心”作为方案重点。美国联邦教育部针对K-12系统提出了以智慧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策略;俄亥俄州提出了“建立在线数据系统、共享教学资源库和构建教师社交网络”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澳大利亚于2012年提出了“转型澳大利亚教育”的智慧教育方案,用互动课程吸引更多学生对在线学习的兴趣、用技术提高教师和管理者的能力、培养具有高尚价值观和全球技能的劳动力。印度政府也在2010年提出了SESI (Smart Education,Smarter India)的“智慧教育、智慧印度”的总体规划。此外,我国的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宁波市等地区也出台了发展智慧教育的计划。如海淀区提出“智慧海淀、智慧教育”的规划,提出了建设三类智慧环境、提升为四类人群的智慧服务、建立五个保障体系,实施六大板块工程的目标,确保海淀区智慧教育规划的落实。

二是在理论研究层面上,主要研究智慧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目标特征、体系架构、关键技术和模型设计等方面。比如韩国提出了由五大特征组成的SMART Education的理念和架构。祝智庭提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的命题,提出了“智慧计算一智慧学习一智慧教育”的三角形“智慧教育图式”。黄荣怀则从智慧学习环境和智慧教室的研究入手,把智慧教育的理念形态化、具象化,提出了TRACE智慧学习环境、SMART智慧教室和Smart Campus智慧校园。杨现民认为智慧教育的目的是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化教育转型和升级的高级阶段,同时介绍了智慧教育模式和关键技术。赵秋锦等提出了智慧教育环境的系统模式和设计思路。这些研究对智慧教育理论层面做出了一些阐述。

三是实践研究层面,主要是一些科技公司设计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构建智慧教育教学模式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运用。如IBM的智慧教育五大解决方案已经在北卡罗纳那州立大学得以实施;韩国三星开发了三星智慧教育云平台并在韩国的中小学中进行了部署。国内的一些商业公司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如华为以“网筑数字校园,云播智慧教育”为核心理念,推出了“智慧教育云”、“智慧校园”、“智慧云课堂”和“移动书包”四层次智慧教育ICT解决方案。

三 智慧教育引领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从当前教育发展趋势看,以碎片化、交互性、嵌入式为特征的“云教育”、“移动学习”、“泛在学习”、“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新型教和学的方式逐渐兴起,智慧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制高点与突破口,并引领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包括教育理念、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创新与变革。

1 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态势的一种预期。智慧教育使教育活动跨越了传统模式中的制度、形式、机构和时空的边界,形成了未来时代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在这种教育形态下,教育和技术得以智能化“融合”,这有助于解决一直以来教育和技术之间的“两张皮”现象,对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无缝连接、促生未来新型学习形态与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智慧教育体现了“大教育观”的理念,不仅在时间上打通了存在于小学、中学和大学之间的壁垒,还在空间上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通过智慧校园、智慧博物馆、智慧美术馆等学习场所的建立,连接学习社区和个人空间,使得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构建了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智慧教育还体现了“新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基于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助力实现“因材施教”的愿望。

课堂是教育变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这场变革的生力军。为了适应智慧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和创新;所有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教育范式的转型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大教育观”,并增强应对变革、主动将信息技术融合于教学实践之中的意识。

2 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或策略的稳定组合与运用。智慧教育追求“技术与教育的双向深度融合”,要实现学习者“个性化的知识建构”,倡导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变“重结果轻过程”、“重资源设计轻活动设计”的教学模式,探索新型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新模式与新方法,如平板电脑、数字星球、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工具和平台在促进认知、情境教学等方面的优势,探索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规律和特点,并结合各学科自身特点,构建符合学科、年级和内容特点的系列化、开放式、智能化教学模式。鼓励教师进行精心的教学活动和交互设计,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深度融合,要朝着体现“技术协同、技术沉浸、信息无缝流转”甚至“技术消弭”的移动性、泛在性、开放性、智能化的教学模式发展。

随着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近几年来融合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翻转课堂、移动学习、MOOC、微课、“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模式逐渐深入人心并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2014年NMC地平线报告认为翻转课堂、MOOC和移动学习是未来1~2年内得到广泛应用的新技术教育形态。以“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为例,笔者曾经作为Intel未来教育的指导人员参与邯郸市、成都市等地区的教学活动,观摩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移动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些模式中不同学科的教师利用智能信息技术为学生推送阅读资源、收集学生的学习经历、进行学习分析,及时获得反馈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进度,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改变了传统信息化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内容呈现和简单交互的形态。

3 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所关注的是学生的未来生活,其出发点和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智慧学习,让学生具有智慧。未来学习是基于智慧生态的学习,这种学习是泛在化的、情境化的和联通化的。泛在化学习能让学生以各种连接方式(WIFI、3G/4G等)和各种终端设备按需获取学习资源,颠覆了数字教育时代“固定地点、固定设备”的学习方式;情境化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真实世界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的交互环境中进行学习;联通化学习突破了个体认知的局限性,以分布式认知和联通主义的知识协商和社会建构来学习。因此,未来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协作学习、变机械学习为探究发现学习、变基于网络的学习为基于云的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未来各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将不断涌现,比如基于增强现实的探索性学习,基于物联网的设计性学习,基于MOOC的在线交互学习,基于3D打印的发现学习,基于创客项目的创造性学习等。如台湾南港小学为学生提供了基于校园为背景的探索式学习,学生利用手机、PDA等安装移动APP,在安装有感应装置(QR Code或GPS)的校园里以个人或小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步道或藏宝游戏一类的学习活动。这种方式能够适时给予学生学习回馈,提供学习的框架,大大提高了其学习成效及兴趣。

4 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追求教育系统的整体创新和变革,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就成为促进这场变革的重要支撑。智慧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级系统和工作流程中的充分应用来分担大量繁琐的、机械重复的教学和管理任务,为管理体制、工作流程和办学体制的创新提供了保障,也为招生考试制度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智慧教育将助推“E卡通”和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一生一号”的实施与管理,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学生档案和学籍信息的自动升级,对学生信息、学习数据的跟踪和记录,有助于解决“高考移民”、控辍保学、转学不规范、择校、留守儿童管理困难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的相对均衡,促进教育公平。智慧教育就是保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的制度基础。

智慧教育以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个性。智慧教育创新和变革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育实践中倡导既注重知识能力又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分层教育和个性教育,既培养通才也培养专才和拔高人才;采用动态开放的模式,探索多方协商、学校和社会其他机构合作的培养机制。智慧教育倡导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成长途径,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5 教学管理的创新和变革

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仍处在“机控人管”的模式,其智能化程度不高,无法应对智慧教育的需求。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移动技术等应用的发展,教育管理将走向“智慧管控”。智慧教学管理将借助于相应的数据挖掘技术将众多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和学习场景中获取的海量信息,凭借大数据分析的优势,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关联规律,并把这些规律运用到教育管理中,为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从而提高教育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由于经验判断引起的决策失误。智慧管理还可以实现教育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过程督导和可视化管理。比如,通过教育云平台提供的成绩分析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对所有学生各科、各时期的成绩进行横向、纵向或者历史性的对比分析,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分析系统提供的数据视图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各学校、各班级甚至个体学习者的成绩水平,对教育管理部门把握各种层次的教学水平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

6 教学评价的创新和变革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教育中的教学评价,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了教学评价的效率和质量,但在实践层面仍然属于“经验主义”的评价模式。智慧教育的教学评价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记录、采集、存储、识别以及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数据,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实现总体和个体数据的智能性跟踪评价,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靠数据说话”是智慧教育评价的主要思想,这种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学习分析技术来支持学习分析选择学习者特点、网上交互活动频率等变量,分析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活动教学质量,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和干预学生学习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学习分析为智慧教育智慧而科学的评价提供了技术手段,祝智庭认为学习分析将成为智慧教育的重要支柱。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在教学评价方面已经开始探索使用智慧评价模型,如在数学学科的教学评价中,就实现了将班级成绩、个人成绩、知识点、试题、认知层次和学习力等类别进行智能化分析,并自动生成班级和个人学习的诊断报告。

四 结语

创新和变革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教育的创新与变革不仅不能落后,还要引领时代的创新与变革。“技术革新教育”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教育的“智慧”转型也迫在眉睫。然而技术自身并不能完全驱动教育系统的整体改变,教育理念、学习理念、教育制度、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亟需变革。虽然智慧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会面临一些挑战,像如何阐释智慧学习的过程机理、如何克服浪费时间的鸿沟、如何保护学习者隐私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学习分析等,但毋庸置疑的是,智慧教育为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提供了动力。未来教育是一个基于智慧教育的“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的教育图景,智慧教育将最终支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中国教育梦的实现。

作者:王济军

网络化时代背景教育变革论文 篇3:

智能时代学校教育变革的路径选择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如何变革?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教育的人文性:教育的价值转型

人文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儿童的学习离不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脑科学家认为,只有最基本的人际沟通才能营造最自然的学习状态。该结论得到了各个发展科学领域的实证支持。智能光靠冷冰冰的、没有生命的机器是培养不出来的,只有在温暖和充满关爱的土壤中,孩子的智力才会萌芽。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价值。科幻作家、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认为,在未来,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李开复先生讲过,人的精神个性才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真正价值。我认为,在智能时代,教育的人文性更加凸显,知识中心的教育将让位于人的情感、创新和价值观。

2.教育的全域性:教育边界正在消减与重构

人类正在迎来一个全域教育时代,学生将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网络教育四个轨道上奔跑。但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第一,教育的四个轨道如何并轨,全域教育时代如何重构,线上线下教育如何融合?第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如何协同?第三,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如何衔接?第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如何共治?我们不能让孩子在四个轨道上不知所措,学校教育进行重新整合的时代到来了。

3.教育的集智性:从封闭的教师个体教学走向开放的集智化教学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蒂芬·温格曾说:在知识网络化之后,房间里面最聪明的绝对不是站在讲台前给你上课的老师,而是所有人加起来的智慧。

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未来教育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手段,重构人类教育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实现从传统的教师个体教学向集智化教学转型。我认为,学校教学团队应实行首席学科教师制,在这个团队里,首席教师应负责课程的设计、开发,团队的每位老师都是课程设计和开发的参与者,但首席是主导,他主导学校的课程改革、课程建设、课程设置包括教学方案。每一个团队在进行集体化教学当中,要有集智化教学的思想。同时,学校人力资源的配置要更加开放,可以大胆引进校外高水平的专业课程资源。在人工智能时代,这将成为学校人力资源配置的新常态。

4.教育的自组织性:从班级授课制走向学习共同体

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

在人工智能时代,自组织性将成为未来学校教育的重要特征。学校要加强自组织建设,推进学校教学组织细胞的转型,从教学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转变。过去,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为了有效传递知识,人类创造了班级授课制。在人工智能时代,组织形式需要进行重构,即把服务于教师讲授知识的教学型组织,转变为自组织的学习型组织。具体来讲,就是要加大三大共同体建设:一是学校共同体新班级建设,二是学习共同体建设,三是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

5.教育的个别化:课程供给的定制化

同质化的教育是通过六个机制来实现的:统一课程、教材、备课、作业、考试、评价。但是,人与人是不同的,教育必须回到每一个个体。所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价值,已经无法靠传统的同质化教育来实现了。

未来课程供给方式的变革方向是“去同质化”。未来课程的供给从学生围绕着学校转,转变为学校围绕着学生的需求来配置资源。课程供给的方式也从统一批发式转变为个人定制。但我们讲转型不是否定过去,而是调整结构。

教师职业将发生重大的变革,教师在未来的定制化课程时代,首先要分析学生学习的独特性、发展的独特性,才能够供给学生所需要的课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师和课程资源的供给者。

6.教育的综合化:课程组织从分科走向综合

日本学者佐藤学先生在他的《教育方法学》中提到,课程内容基于两个逻辑:一个是以学科为单位编制,另一个是特定主题(课题)为中心综合地组织多学科内容来编制。我们现在学科逻辑过于强大,活动逻辑、主题逻辑过于微小,或者说微不足道。

在人工智能时代,课程供给的组织形态要变化。“去学科化”改革是要增加主题化、跨学科、生活化的课程。未来的学科课程结构应是双轨的,叫做“学科课程+学科实践课程”。

7.教育的建构化:课程实施应从身心的分离到身心的合一

传统的学校教育特征是:知识中心、讲解接受、大量训练。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呈现出“去训练化”的趋势。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钱颖一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就是通过机器进行深度学习来工作,而这种学习过程就是大量地识别和记忆已有的知识积累。这样的话,它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所以,一个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未来的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重新思考学习的本质。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发现与建构知识。心理学的新发现显示,知识储存于人类的身心体验之中。清华大学彭凯平说,伟大的知识永远是和身心体验联系在一起的。让学生的学习回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在身心统一的活动中进行建构性学习,这是未来学校学生学习的必然方式。

8.教育的智能化:走进人机协同时代

在互联网时代,教学技术变革真正的意义是促进人类教育教学活动的智能化,从这个意义来讲,未来学校会呈现“去人工化”趋势。这里的“去人工化”是指学校教育将实现人与机器的分工和协作。该交给机器的交给机器,该让机器辅助的就让机器辅助,实现人机协同。人机协同的原理是重建人机关系。“人+机器”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这种融合式教育需要重构人和机器的关系。我认为,人机融合教育应遵循四个观念:技术简便、省时省力、人机友好、优质高效。

此外,教育智能化应遵循五条教育伦理原则:促进教育公平、维护教育正义、不伤害儿童发展、不奴役儿童发展、解放教师和学生。

9.教育的合作治理: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化治理

由于智能化时代教育的全域性日益凸显,参与教育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传统教育的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管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大多具有一种天然的“对抗性”。

未来的教育治理要遵循教育的和谐共生原理,追求教育的多元合作治理,即社区、家长、教师、学生有效地参与学校教育的共治、共享、共建。“去行政化”“去科層化”“去单一化”将成为未来学校教育治理形态变革的必由之路。一是重构现代教育治理机制,从传统的科层制管理走向扁平化管理;二是重构现代教育治理主体,从传统的单一行政人员管理走向多元合作治理。三是重构现代教育治理工具,从传统的单一的行政治理走向多元专业治理。

作者:张志勇

上一篇:Hadoop平台数据挖掘论文下一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