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核心能力论文

2022-04-20

【摘要】高职院校是我国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高职学生一般不需要掌握高深的理论知识,而需要具备熟练的应用技能,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快速适应,为社会创造财富。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际贸易核心能力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际贸易核心能力论文 篇1:

国际贸易专业的工作过程及核心能力研究

【摘 要】国际贸易专业是实践性、综合性、专业性和前沿性很强的专业领域,其工作过程主要围绕业务环节、业务流程和业务单证展开,相应地需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获得能力、执行能力、避险能力。在职业岗位对接上,要求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的转型和提升、能力的细化与复合、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 工作过程  核心能力

国际贸易,包括国际货物贸易与国际服务贸易,泛指一切跨境交易和往来等相关经济活动的总称,是在不同的法律体系、不同货币的对换、不同的文化差异及不同的政治经济政策下的所有跨境经济往来,主要包括跨境投资和国际贸易,涵盖国际经济合作、国际金融、国际营销等领域,以及与两者相关的各种跨境服务,如国际运输、境外消费、跨境结算、国际汇兑、国际融资及其他金融服务等项目管理和服务外包,涵盖教育、卫生、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跨境商业批发与零售等众多项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跨境交易,而非跨国买卖,否则,就无法解释和统计国际上一些地区间的经济贸易情况,例如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之间的各种经济往来。

国际贸易的业务种类,按照业务方向,分为入境和出境业务。按照业务形态分为国际货物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按照税收状况分为一般贸易与保税业务。所谓保税业务,就是货物在税费暂免的条件下的跨境流动,如各种保税区业务、保税仓业务、加工区业务、出口加工贸易、“三来一补”、免税店,以及各种暂准出境、暂准入境和临时过境业务等。其他业务形式,如边境贸易、易货贸易、过境贸易、国际租赁、国际保理,以及包销、代理、寄售、拍卖、招标与投标、期货交易、对销贸易,等等。

一、国际贸易的工作过程

国际贸易工作过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即业务环节、业务流程和业务单证。

(一)业务环节。国际贸易的业务环节分为企业外部、企业内部两个层面。企业外部环节一方面是法律法规层面的业务规定,另一方面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的要求;企业内部环节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我国目前的国际贸易业务环节为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职能部门所设定的和国际惯例所要求的三方面。具体涉及的业务及服务环节如下:

1.企业外部。(1)职能部门:商务部,各地商务厅局;海关总署及各地海关;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税务局;法院;仲裁机构。(2)业务机构:会展公司(如广交会);涉外银行;保险公司;口岸(海、陆、空)、船舶及其代理;货运及其代理;通关(报关报检)代理;生产厂家;出口企业;快递公司;广告公司;网络公司;保理公司等。(3)境外:涉及贸易国家或地区的商务管理部门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海关。业务部门主要是银行、行会、商会等。

2.企业外部。一般情况下,外经贸企业从业务特征上大致分为两种,生产型出口企业和经营性外贸公司。

(二)业务流程。以国际货物贸易为例,业务操作流程可以概括为交易前的准备、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以及善后五个阶段,各阶段又分别包括了若干个业务环节,每个环节又有相应的操作流程。所以,每单外贸业务都是大流程、小流程的环环相套、有序相连。

1.业务流程,具体大致包括十大步骤:(1)询盘报价;(2)签订合同;(3)启动合同;(4)商务文件;(5)报检;(6)通关;(7)装/卸船;(8)投保;(9)结/付汇;(10)文件存档。

2.内部的业务流程。现代外经贸企业管理手段正向电子化、多样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总体业务流程一般是围绕以下四个步骤展开:(1)业务拓展。企业获得订单、商机和发展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和尝试。(2)商机评估。企业进行项目识别,系统分析货物进出口业务和具体外贸经营活动中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相关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和应急预案。(3)经营控制。企业根据风險评估级别,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将外经贸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程度和可控制的范围之内。(4)核算分析。业务盈利能力的总结。

(三)业务单证。常见的外贸单证按照其签发的出处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许可单证,一个类是商务单证,另一类是特殊单证。

1.许可单证。包括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出具各类行政许可证明文件,例如生产许可证、注册证、备案证、进出口许可证、检验检疫单证、海关放行单、产地证,等等。

2.商务单证。(1)资金单证:汇票、本票和支票、信用证。(2)交易单证:商业发票、海关发票、装箱单、受益人证明。(3)货运单证:海运提单、租船提单、多式运输提单、航空铁路公路等运单。(4)保险单证:货运保险、财产保险、加成保险等。(5)质量单证:厂检单、重量单、数量单、容量单、产品清单等。(6)其他单证:其他单证(寄单证明、寄样证明、装运通知、船龄证明等)。

3.特殊单证。例如,美国海关要求的电子舱单自动申报(AMS)系统、海关发票、非再加工证明等;使用第三国语言提交的单据所使用的语言要求符合合同、信用证或有关规定;某些官方语言为法语的国家可能会要求某些单据的品名或单据上以法语形式显示;来自日本的信用证也可能提出以日语标明某些内容;要求在CCPIT(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出具的证明书上有中、法两种文字并存版本;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客户要求在某些单据上列明商品的中文名称;中英文对照的保险单和许可证等,国际铁路运单以俄、中两种文字显示也较为常见。

二、国际贸易的核心能力

国际贸易的核心能力是外经贸企业或个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能力。以职业岗位的角度讲述国际贸易人才的素质与能力的同时,尝试更多地从国际贸易业务本身和其工作过程的角度,结合企业拓业和学生创业,专业解读国际贸易业务各环节需要具备的能力模式,总结如下四种能力:

(一)发现能力。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优秀的外经贸企业或个人必须具备国际市场商机的观察力、需求的洞察力和利益的发现力。同时,还应该具备以下的辅助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各种社会挑战的中外文运用能力,创新、独立工作的能力等,既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又有专业的知识和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另外,其中还应包括发现手段与沟通方式的选择,例如国内国际专业展会、广告宣传、熟人介绍、口碑相传、专业网站、网络论坛、行业协会,等等。

(二)获得能力。获得交易机会与获得利润的能力。首先,是对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熟悉程度,“专心、专注与专业”是业务的基础;其次,准确的成本核算是盈利的根本保证;再次,如何吸引和说服对方,获得订单是业务的开端;最后,如何保持合作关系则是事业的关键。

(三)执行能力。在这个竞争激烈世界上,优秀的企业或个人在于其更有实现构想的能力,而不是更有思想,这就是执行能力。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比别人做得好,落实更到位,执行更有效果。

国际贸易的执行能力包括企业的管理能力、个人的专业能力和借力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把订单成功转化成盈利的能力,这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或个人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无论对于企业或是个人,所有的外经贸业务都是一个过程,都需要涵盖敬业精神与工作业绩的考核管理体系,打造形成企业或个人的系统执行力。鉴于此,国际贸易业务的执行能力具体应该包括:谈判能力、成本控制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盈利弹性设置(包括服务外包)、应急处理能力这五个方面。

(四)避险能力。国际贸易风险是指在国际投资与贸易有关的某些因素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化,导致国际投资和贸易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涉及政治、地缘、人身、货物、劳务、服务、资金、利益以及竞争态势等,分为国家性风险、市场性风险和欺诈性风险三种。

1.业务风险始终伴随着整个国际贸易交易过程。随着我国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同步快速增长,国际贸易风险、事故和纠纷也日益增多,已经成为困扰众多外经贸企业的一大难题。一方面,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经济全面与国际市场接轨,外经贸行业现已变成了一个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完全竞争行业,其必须同时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国内外经济状况和政策波动,加之企业本身的内在缺陷、人员经验等原因,外经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或个人在经营中的不确定性陡增,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国际交易风险。有人曾经做过统计,仅仅是在国际货物贸易的出口业务中,就存在超过50个风险点。因此,提高国际贸易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有效地防范国际投资及贸易风险。

2.国际贸易风险的认识、评估和规避,是国际贸易业务实践和教学中核心的问题。国际贸易的跨境、跨国、跨地区、跨文化、跨社会制度的特殊性,其风险如果认识不足,评估不当和规避不及,对于国际贸易业务本身,甚至是对于整个公司和个人经营来说都是致命的。“打铁先须自身硬”,国际贸易的交易过程中不留给对方漏洞,方为上策,而能够巧妙规避风险,乃是境界。

作為外经贸公司和个人,要经常关注和研究国际投资与贸易的国家性风险、合同风险、汇率风险、价格风险、信用风险、装运风险、欺诈风险、单证风险、金融风险、结算风险、产品风险以及反倾销风险等,包括战略层面、财务层面、运营层面等的风险,用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对各种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管理。必须能够对面临的主要风险及产生的原因有充分的认识,加强自己的风险管理的知识体系、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熟悉预测和评估的方法、防范的措施以及应急预案。只有这样,在国际贸易中才能对风险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避免和降低损失,提高业务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

3.国际贸易常用避险点。(1)利用法律法规、国际惯例,规则避险。(2)利用各种价格术语,交易避险。(3)利用合理的价格,让利避险。(4)利用银行各种衍生产品,金融避险。(5)利用财产及运输保险条款,转移避险。(6)利用设置必要的进出口担保,支付避险。(7)利用各种期货产品套期,保值避险。(8)利用多种货币交易,汇率避险。(9)利用商品季节,行情避险。(10)利用个人友谊,交情避险。(11)利用代理机构,间接避险。(12)利用应急机制,紧急避险。(13)利用国际仲裁,法律避险。

图1  国际贸易人员业务综合能力图

三、职业岗位对接

(一)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的转型和提升。基于人才培养的前沿性、岗位性、专业性、方向性,以及数量和结构的社会需求,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满足现阶段区域社会经济、生产力水平和行业市场的需求。

通过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调查,具有一项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并在其他领域具有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市场上最缺乏的。随着跨国经营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外向型企业对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需求量将逐步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除了语言、电脑和驾驶等基本工具外,应具备经营学、管理学、金融学、法学等跨学科知识结构,掌握国际贸易、跨境投资、企业管理、国际金融、国际商法、财务会计、海外营销、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等知识与技能,满足经济全球化化背景下多层次商务人才的需要。因此,国际贸易人才须要具备“三核四能”,要具有核心的专业知识,并且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境投资等具体操作方面具备较高的经验和能力。

(二)能力的细化与复合。国际贸易的相关四种能力也需要细化,具体包括:熟练运用外语的基本语言能力;敏锐的市场嗅觉;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知识;结合不同的境外情况的商务策划能力;特定环境下国际贸易环境调研与分析的能力;国际结算和业务核算能力;国际贸易战略管理、国际经营风险防范能力、应急能力,等等。

一方面,国际经济与贸易快发展,其主要特征就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能力综合,对培养造就国际贸易综合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国际经济一体化促使国际间经济合作更加频繁、紧密和多样化,使得国际贸易活动在内容、手段、过程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要求国际贸易人才具有全球思维、战略眼光、知识创新、综合能力。

另一方面,国际间企业竞争的白热化,不断加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迫使企业不断提升和转变各种跨境业务的同时,也不断地调整和细化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跨国企业的竞争,实质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之争。高水准综合型国际贸易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境投资、参与国际竞争的瓶颈之一。国际政治经济犬牙交错、复杂多变,面临诸如国家风险、政治风险、经营风险、法律风险、汇率风险和文化冲突风险等,是一种国际企业跨境经营条件下的多系统风险,涉及诸多风险因素。

目前,虽然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我国高水准国际贸易人才还是比较短缺,能力仍然较弱,对境外投资的法律环境、经营环境、文化背景不太熟悉,缺乏对所面临风险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评估,制约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和跨境投资的进程。因此,抓住国际贸易的工作过程与工作能力的核心,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范围,培养适应国际需要的综合业务素质,才是国际贸易专业开展高水准综合型人才培养内涵所在。

(四)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以下三方面。

1.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在系统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需强化学生掌握工作过程与工作能力的核心的教学理念,借助于专业特色优势和区域社会经济需求,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形势,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也将“走出去”,打造“外向型”核心专业能力,探索构建“前沿性”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2.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探索“过程式”教学管理,按认知规律将实践教学分为四个层次:入学教育(认知实践)—专业实训(课程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岗位实操(企业顶岗),逐步建立起“课堂—实训中心—实习基地—企业岗位”梯形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教学平台,特别是通过打造外接企业岗位,内接专业课程,集硬件、软件、赛事、文化和校企合作“五位一体”的综合实训中心,利用企业适时案例与业务资料,参与到国际贸易的咨询、谈判、可行性分析、市场营销、风险控制、通关通检等相关方面实际业务中,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也可培养和提高其在职业发展规划中对工作岗位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3.积极造就“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将核心的工作过程与工作能力融入教学当中,提高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琳.谈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专业职业能力开发[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

[2]课题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0(2)

[3]吴建功.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评述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2008(7)

[4]吴浩波.国际贸易术语和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的关系[J].企业导报,2010(1)

[5]查贵勇.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5)

[6]張典,柯晟,杨超.试论国际贸易风险防范能力的培养[J].中国经贸导刊,2010(6)

[7]高建明.国际贸易中风险的预见及规避方法研究[J].中国市场,2010(28)

【作者简介】杨 磊,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系专业教师,高级经济师,国际贸易师,副教授。

(责编 卢 雯)

作者:杨磊

国际贸易核心能力论文 篇2: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高职院校是我国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高职学生一般不需要掌握高深的理论知识,而需要具备熟练的应用技能,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快速适应,为社会创造财富。不难看出,高职学生与高等院校学生相比,距离职业岗位更近,适应周期更短,这也就凸显出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针对高职学生展开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不仅是促使其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我国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展开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职高专 职业核心能力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职业核心能力概述

提高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在职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本身就存在许多弊端,职业人才缺乏专业理论体系,这些问题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逐渐凸显出来,要避免这种问题,就必须让高职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具有“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具体来说,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学习能力

自我学习能力是构成职业核心能力的关键部分,也是确保高职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不被淘汰的保障。这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能够掌握的学习方法较少,很难从原理、结构等抽象方面分析问题;因此,进入工作岗位以后,根据工作中、生活中的需求,制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进度,根据自身的特点展开学习,可以有效地实现自身素质能力的提升;同时,自我学习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

2.数字应用能力

高职院校人才在技能方面往往会突出程序化,即通过一定时间的技能培训和知识掌握,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展开生产。数字应用能力指的是对各类数据调查、整理、收集和分析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认真操作的意识,并根据工作任务的内容需求,作出合理的评价和结论,提高了分析总结能力;进一步而言,通过计算得到的数据结果,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预测能力。

3.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处理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理解和信息使用等步骤,当前社会处于一个信息包围的时代,特别是在社会层面,信息处理能力是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关键,也是职业核心能力必备成分;具体来说,包括互联网应用、计算机应用和各类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提高高职学生的相关信息处理能力,可以更好地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4.交流合作能力

在社会化大生产前提下,产业内部的分工逐渐明确,工作中需要人们之间相互配合。尤其在科学技术不断注入的背景下,产业的细分情况越来越明显,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有与他人积极沟通,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并了解自身工作的重心。一般来说,交流包括两种形式,其中一种是个人间谈话、辩论、阅读或书面形式,另一种是团队性质的交流,主要是为了满足合作。通过协同关系的建立,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资源成本。

5.创新应用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是实现产业价值的关键,没有任何一种工作是永远一成不变的,在实际参与中,要不断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想法、新的理论和新的发明,使自身具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能力,并创造更多的价值。

6.外语应用能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推进,中外交流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文化交流、商业合作等,外语应用能力水平直接影响人才价值;结合现实情况来说,“外语”能力主要指世界主流的语言种类,其中英语作为国际交流最广泛的语言,是实现与外国人交流沟通的重要形式。最重要的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在工作岗位上接触外国设备的几率较高,需要具有阅读外语书面材料(说明书、外贸函电等)的能力。

我国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1.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存在认识误区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低端就业岗位较多,甚至不需要任何门槛,如基础建设工人、物流工人等。相对应地,高新技术产业如软件开发、材料研制、生命科学等,又需要很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才能胜任。如此一来,造成很多高职院校教学的困扰,同时也造成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迷失。大多数高职院校原本就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不够重视,长此以往,发展就更加滞后。而事实上,职业核心能力并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和知识,更多的是“周边能力”的应用,同时,职业核心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单纯地以来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

2.师资队伍缺乏职业核心能力素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师资队伍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对象。而纵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制度(如双师制度),师资力量整体上还很薄弱;同时,由于教学任务较重,大多数教师对开设职业核心能力教育并不热心,只是单纯地按照绩效考核体制展开教学;大部分教师的水平有限,一些刚毕业的学生直接走上讲台,但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技能属于一种实践性学习,必须具有亲身参与的经历以及丰富的经验,在当前的情况下,普遍缺乏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的素质。

3.高职学生自身存在能力培养劣势

从社会生产角度来说,无论是高职学生或高等院校(本科)学生,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分别。由于人才培养理念不同,高职院校倾向于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大众性需求人才,一方面参考一定时期内社会人才需求种类,另一方面,培训主要以实践技能形式开展;而高等院校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研究性、理论性为主,位于产业链的关键位置,往往一小部分的工作,就可以改善整个产业走向。

我国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水平提高的策略

1.提高职业核心能力思想认识

包括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在内的社会主体,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提高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一方面,提高职业核心能力,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的关键,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大有裨益;另一方面,提高职业核心能力,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也是基础实力。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基础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师资力量引入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体制方面、知识结构方面、考核方面等,一些高职院校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学历,而忽视了真实能力,导致很多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人才进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夯实职业能力培养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引进机制,可以采取“扩大渠道”和“缩小渠道”双管齐下的方式。

3.改良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改良教育方法是一项重要实现途径,可以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行为中去,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改善。例如,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教学、项目化教学、实训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转移到实践环境,增强现场感。

此外,在改良教育方法的同时,还需要形成与之配套的评价方法。传统的高职教育中延续了考试考核的形式,通过分数来判断学生的能力,这显然与职业教育不相符。创新教学考核方法,将考核内容集中在能力、素质和知识三个方面,实现相互统一和融合。

4.加强校企合作

高职学生与工作岗位联系较为密切,也较为直接,因此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一方面,以高职院校为基础,引入企业岗位,聘请企业主管、高级工人等参与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将课堂转移到企业内部,让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观察、模仿、参与现实中的工作。因此,“校企联合”是一种最有效的途径,校方根据自身开设的专业,以及人才教育方向,与当地企业取得合作意向,然后通过引进企业的岗位、职业,在课堂上展开针对性的训练,模拟真实的职场环境,让学生提前感受到职业氛围,并从中学习到课堂上所不具备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杨霖:《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年第9期,第159-161页。

[2]温九祥:《地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调查分析及培养对策》,《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第33-36页。

[3]蒋新萍:《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11期,第54-58页。

[4]王莉:《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15年第14期,第102-104页。

[5]靖德云:《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2。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杨凌

作者:吴薇

国际贸易核心能力论文 篇3:

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摘 要: 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社会进步和高职办学定位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认为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并提出高职应用英语人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职业核心能力 应用英语专业 培养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更,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工作已被提上了日程。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职业核心能力是人才市场的需求所在,是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尤为重要。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又被称为职业通用能力、关键能力、基础能力,是职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点。1998年9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人的职业能力分成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而职业核心能力共有8项,分别是: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前三项归为职业方法能力,后五项则属于职业社会能力。

二、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传统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就业需要。表面上看,就业市场人才供大于求,实际上,很多新兴产业和服务行业却处于“人才难求”的状况,说明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需求不完全匹配。这就需要尽快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最关键的是学校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只有这样,毕业生在就业时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并很快适应各个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普通本科学生薄弱一些,所学的理论知识较简单,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都有待增强。而且,如今企事业单位注重求职者的学历,这也不利于高职学生寻求理想的工作岗位。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强调,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职业核心能力恰恰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因此这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三、培养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策略

1.储备强大的师资力量

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的高低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关键性作用。我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显示,高职院校66.6%的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他们欠缺商务背景,接触实践的机会很少,因此较难胜任教学工作。

要改革高职教育,首先应培养一支“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才能。学校应创造条件使教师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定期安排专业教师走进企业参与实践,还可以利用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的机会,对企业进行调研,为课堂教学收集第一手资料,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邀请一些企业人士为高职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或召开座谈会增进教师对企业的了解。另外,拓宽高职教师来源渠道,聘用企事业单位中职称、学历较高且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到教学一线,改善高职教师结构,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

2.科学安排课程设置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保障课程设置的正确方向。通过对市场、企事业单位、往届毕业生的调查,充分了解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对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及职业能力。

一方面,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优化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传统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是以学科理论知识为本位,注重语言教学。而科学的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应该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根据职业能力开设课程。例如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所开设的《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口译》,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处理文化冲突、具备良好的商务礼仪而开设的《商务文化与礼仪》等等。另一方面,由于职业能力体系中的各种能力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所以单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能体现多种能力的培养。例如,《商务交际》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商务环境中接待、电话、会议、演讲、谈判、投诉等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及文化背景知识和交际技巧。该课程所培养的职业能力既涉及专业能力中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意识、商务礼仪、商务业务能力等,又涉及社会能力中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人際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还包括方法能力中的资源收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教师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法,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以协调和帮助者的身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现实要求。行动导向的教学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教学内容及课堂情况灵活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会他们如何在完成一系列任务中提高交际能力,从而促进习得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职业核心能力的相关内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4.进行校内外联合实训

加强校内实训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校内实训体系。校内实训基地、校内专业模拟实训室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技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的职业实际操作能力。创建校内模拟实训室,安装各种多媒体设备及国际贸易实务软件,模拟真实职场环境,让学生在仿真的实训环境中完成商务活动模拟训练;合理安排校内实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明确英语语言知识是基础和手段,商务活动能力是体现和目的,保障职业能力培养的力度;丰富校内实训模式,开展多种技能竞赛、模拟招聘、模拟国际贸易交易会等商务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敏锐的市场竞争意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分析处理问题等综合职业能力。

建立顶岗实习制度,打造校外实训基地。学生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可把学校所学专业与企业对岗位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企业内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给学生一些专业方面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到企业的运作方式、管理模式、人际关系等,为他们以后更好、更快地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将会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5.引进科学的评估方式

教学评估方法是考核学生的主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传统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评估方式一般采用“终结性评价”,即将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这种评价方式以学科为本位,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缺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的评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職业核心能力,其结果是,学生往往在能力和技术上与实际工作脱节,就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为了保障职业能力培养措施的有效实施,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把只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出勤、平时能力考查纳入期末考试总成绩,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平时考核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当堂测验、提问、作业、同学互评等,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合理和科学的判断。

四、结语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市场的内在需求,更是个人实现自我提升的必要途径。我们应从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内外实训、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改革,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田晓芳.外语教学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8):56-58.

[2]吴芳.试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3-15.

[3]杨霖.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9):159-161.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成果论文。课题题目:《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240021;课题主持人:邢台学院外语系教师王静。

作者:王静

上一篇:乡镇创新群众文化论文下一篇:民事诉讼理论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