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犯罪预防对策论文

2022-04-16

2000年8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成立职务犯罪预防厅。这是检察机关贯彻中央关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败方针的一项重大举措。职务犯罪预防厅成立10年,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部门在新形势下将如何进一步发展完善预防工作?就此话题,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厅负责人宋寒松同志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经济犯罪预防对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犯罪预防对策论文 篇1:

能动司法视域下农村犯罪预防工作的路径分析

作者简介:许家华(1987- ),男,广西靖西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人民法院法官,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犯罪学。

摘 要:目前我国农村犯罪的现状已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些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陇县经验”,植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立足于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司法审判的公信力不高,涉诉涉访案件居高不下的现状,适应广大群众解决纠纷的需要,是构筑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推进司法改革的有益探索,是人民司法的宝贵财富。在能动司法视域下,农村犯罪预防工作必须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国家预防——民间预防知识理论体系,在预防措施上必须有利于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能动司法;农村犯罪预防;陇县经验;路径分析

2009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王胜俊院长明确提出了能动司法的主张要求。由此,能动司法这一概念正式进入我国司法主流话语,并被认知为我国司法的基本理念与基本方式。然而早在2007年,地处陕西西部边陲的陇县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了“能动司法”,演绎出了基层法院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生动实践。

一、“陇县经验”的基本内容

“陇县经验”的“能动司法模式”以稳妥有力地化解社会矛盾、恢复社会和谐为目的,将“坐堂问案”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依据法律原则和要求,充分运用法律智慧,采取灵活多样、因案制宜的审判方式,达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促进了社会和谐,保障了科学发展。据陇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兼县法院院长冯华的介绍,“陇县能动司法模式”的主要内容:一是目标四为民,强调司法关注民生、促进民主、服务民建、保障民享的作用,着力解决为谁执法、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二是理念四转变,强调由真理至上向公平至上、由认知理念向实践理念、由辨法析理向案结事了、由法律智慧向司法智慧转变。三是方式四联动,强调上下联动,实现基层化解纠纷与法院审判衔接互动;左右联动,实现其他解决纠纷机制与法院审判衔接互动;内外联动,实现法官主导审判与当事人主导审判衔接互动;心物联动,实现法官自由心证(主观判断)与法律严密论证的逻辑演绎衔接互动。四是审理四结合,强调法院审判与群众路线、司法政策与法律规则、庭外理案与开庭问案、法律认知与社会认可相结合。五是机制四能动,强调审监、审执、审立、审管能动。六是保障四强化,强化法官调查取证、法官主导庭审、法官修复社会关系、法官促进稳定和谐的作用。七是监督四到位,强调质量考评、法纪监督、道德自律、责任查究到位。八是效果的四统一,强调法律效果与维护执政地位的要求相统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统一,与天理国法人情的要求相统一,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相统一。[1]

“一村一法官”的工作机制是落实“能动司法模式”的核心。陕西陇县法院对2005—2007年来的所有案件进行统计后,按照“驻村法官+参审员+调解员”的模式,在年平均发生纠纷20件以上的村,每村设立一个法务庭,确定一名法官负责联系指导参审员、调解员化解矛盾纠纷;在年平均发生纠纷20件以下的村,4至7个村设立一个法务庭,确定一名法官负责联系指导;每村均设立一个法务中心,受法务庭指导。目前陇县法院在全县158个行政村,2个社区建起了38个标准化法务庭,聘请了160名参审员和358名调解员。法务庭的设立使法院职能前移,为参与指导化解基层纠纷建立了新阵地。在各村设立的法务中心,由参审员任主任,驻村法官和民警担任指导员,真正把工作任务和维稳责任落实到村组。驻村法官在具体工作中担任八大角色:了解社情民意的信息员、联系基层组织的联络员、落实司法惠民的协调员、指导基层调解的督导员、理顺情绪的“消防员”、提供法律服务的咨询员、负责法律宣传的宣传员、做好息诉罢访的防控员。“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的建立,创造了一个完善的基层人民法院、人民法庭、法务庭和法务中心的工作体系,而这种全新的工作体系对于增强预防农村犯罪的工作能力提供了一种可能。

二、“陇县经验”的犯罪学启示

目前我国的农村犯罪已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是一个有6.7亿多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50%,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犯罪涉及的地域广、人口多,治理农村犯罪的任务艰巨。因此,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犯罪预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农村犯罪环境、犯罪主体、犯罪原因具有特殊性,按照一般的犯罪预防措施加强农村犯罪预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加上有些部门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因而工作实效不大。近些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陇县经验”,植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立足于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司法审判的公信力不高、涉诉涉访案件居高不下的现状,适应了广大群众解决纠纷的需要,是构筑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推进司法改革的有益探索,是人民司法的宝贵财富。能动司法是缓解我国社会基础性社会矛盾、应对我国社会纠纷的必要措施。[2]而“陇县经验”式的能动司法,恰恰给变革预防农村犯罪方式方法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启示。

1.建立能动的预防农村犯罪的模式

预防农村犯罪工作的“能动”体现在预防农村犯罪理念上的主动,指导思想上的推动,具体操作上的互动和社会配合上的联动。“陇县经验”给我们的经验就是要进一步坚持预防农村犯罪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预防犯罪职能作用,积极推动对农村犯罪行为与违法行为的双重矫治的相衔接,消除各种犯罪隐患和萌芽,为进一步完善农村犯罪预防工作机制闯出新路子。因此,预防农村犯罪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法院预防农村犯罪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坚持司法化与大众化相结合。

在笔者看来,“能动司法”就是要创造性地建立能动的农村犯罪预防工作机制。在制度设计中,要着眼于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挽救,会同政法各部门,主动派出法官、警察与调解员、村干部共同联手,形成农村犯罪预防工作的联动机制,将各种犯罪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化解在最基层,从源头上消除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具体说来,我们可以参考“陇县经验”,借鉴其“驻村法官+参审员+犯罪预防员”的预防农村犯罪的模式,建立农村犯罪预防庭聘请村干部作为参审员,聘请德高望重的村民作为犯罪预防员,使法院的预防犯罪职能前移,扩大预防农村犯罪层面;在各村设立的法务中心,由参审员任主任,驻村法官担任指导员,真正把预防农村犯罪工作的任务和维稳责任落实到村组。

“陇县经验”模式下农村犯罪预防工作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法官到村里直接参与纠纷矛盾的解决,将“坐堂问案”与庭外理案相结合,就地办案、公开办案,架起一道司法通向群众、通向基层的桥梁。由于村干部、德高望重村民的参与,增强了司法的公正性和公信力,村民乐于接受调解,就极大地促进了纠纷矛盾的就地解决,从而减少了农村犯罪问题的发生。

2.从动员干部到动员人民群众

预防农村犯罪工作是摆在人民法院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年来,法院应对农村犯罪问题的基本对策是动员干部参与预防,但在人员编制有限、工作数量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这种对策根本无法适应。全面审慎地反思这些年来的农村犯罪预防工作,出路就在于将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使他们团结在国家权力的周围,做好预防农村犯罪工作。“陇县经验”的“一村一法官”制度给农村犯罪预防工作的启示,就在于走出一条让人民群众参与农村犯罪预防工作的路子。

陇县的“一村一法官”制度的精神实质是将法官与村民自治组织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国家权力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有机结合。人民法院有国家的强制力和法律专业知识,但不定熟悉地方民情;而村民自治组织对纠纷矛盾具有较强的地方性认识,但缺乏法律专业知识和国家的权威性。因此,两者的结合能有机地将国家权力、专业知识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地方性认同结合起来。面对高发态势的农村犯罪,人民法院必须主动建构以人民法院为核心的农村犯罪预防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干部和德高望重的村民的作用,使他们成为农村犯罪预防工作的有生力量,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纠纷化解于民间。建立农村犯罪预防工作的“一村一法官”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村犯罪预防的能动性。人民法官进驻各村,能够及时了解农村刑事案件的发生情况,便于总结犯罪规律,也有利于为审理农村刑事案件提供可以预防犯罪的判决参考。而总结犯罪规律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中矛盾纠纷的解决,将刑事案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农村犯罪预防的社区性。“一村一法官”制度,其实就是社区型的罪犯预防模式。在这种制度下,由代表国家权力的人民法院结合农村的地方性特点,充分利用民间的规则、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让群众自治性组织发挥其功用,吸引和号召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农村犯罪的预防工作中来。在农村“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要比城市亲近得多,因而民众的参与将会显著地促进犯罪预防的实效性。三是农村犯罪预防多元性。相比于一般意义上的司法预防,“一村一法官”制度更能体现农村生活与人际关系的温和性和多元性。对于一般性的违法犯罪行为,我们可以用人民群众可以理解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预防;对于相对严重的犯罪行为,可以联合多部门和村民联合开展调查分析,为预防农村犯罪提供可行的对策。

3.制度的整合与完善

“陇县经验”的启示就是要对农村犯罪预防工作进行制度的整合与完善。“陇县经验”表明,社会力量,特别是民间力量不仅可以借助,其潜在的能力也是不可低估的。在“一村一法官”的农村犯罪预防工作机制中,法官进村,也就是国家权力介入的目的不是取代民间社会力量在调整社会规范、管理民间社会和预防犯罪中的作用,而在于积极培养、扶持和努力提高基层干部与村民的法治意识和参与犯罪预防工作能力,在基层建构起预防犯罪和早期介入社会纠纷的第一道控防线,实现民间预防犯罪机制与国家司法预防犯罪的衔接。这是一种制度上的整合。与此同时,法官深入农村,有利于在心理上超越对规则至上、国家权力中心的迷信,形成对民间社会规范、地方习惯、人情、常理等的认识与尊重,这会使他们在裁决案件时考量犯罪人所具有的地方性属性,从而作出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裁决。而法官对这种地方性知识的尊重,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村民对国家司法的信任,从而为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预防农村犯罪工作提供支持。

当然,我们在学习“陇县经验”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司法能动是在尊重司法规律的前提下提出的。在新的形势下,预防农村犯罪机制必须积极回应社会的需求,追求社会的预防效果,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但是,能动并不意味着司法万能,也不意味着可以罔顾司法规律。二是司法能动需要形成民间社会和司法之间的合理分工和协作。“陇县经验”的要求就是更好地动员预防农村犯罪的社会力量,使之与司法预防形成联动。三是“陇县经验”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学习“陇县经验”必须因地制宜。能动司法当前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司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话题和现实课题。[3]在能动司法视域下,学习和借鉴“陇县经验”,就是要研究各地农村的社情、民情,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国家预防——民间预防知识理论体系,在预防措施上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探索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陇县法院“能动司法模式”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N].中国法院网,2011-07-27.

[2]顾培东.能动司法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10(4).

[3]江必新.能动司法:依据、空间和限度[N].光明日报,2010-02-04.

责任编辑:钱国华

作者:许家华

经济犯罪预防对策论文 篇2:

贪腐预防:完善体制机制是当务之急

2000年8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成立职务犯罪预防厅。这是检察机关贯彻中央关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败方针的一项重大举措。职务犯罪预防厅成立10年,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部门在新形势下将如何进一步发展完善预防工作?就此话题,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厅负责人宋寒松同志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检察风云》:反腐倡廉是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强调的一项重点工作,职务犯罪预防应该说是这项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在反腐倡廉逐步深入的过程中,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功能作用?

宋寒松:近年来,职务犯罪持续高发多发,严重威胁党的事业健康发展。2009年,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32439件41531人,县处级以上2670人,厅局级204人,省部级8人。应该说,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反腐败斗争却还很难说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种现实迫使我们思考,如何在严厉查办各类职务犯罪的同时,注重从源头上、体制机制上、制度上解决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减少腐败造成的消极性后果。

2005年,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指出反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年,中央又颁布《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从中央整体部署和反腐败现实情况看,职务犯罪预防,已成为现阶段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反腐败斗争中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当前反腐败形势下,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主要作用可从三个方面归纳:其一,积极开展职务犯罪预防,是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重要工作。当前我国正处于矛盾多发期、凸显期,职务犯罪在很多情况下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检察机关立足职能,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能够有效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管理机制体制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其二,积极开展职务犯罪预防,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要求,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给予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越来越大的热情和关注,真切希望和强烈要求检察机关坚决惩治腐败,同时要做好治本性的预防工作。职务犯罪预防,能够回应社会各界的期待,有利于检察机关融入社会、牵动社会、造福社会,是检察机关履行社会责任、扩大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工作。其三,积极开展职务犯罪预防,是全面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职务犯罪预防,防患于未然,契合监督的本义,是法律监督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检察机关创新法律监督形式,完善法律监督内容,就必然高度重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检察风云》:您强调了职务犯罪预防中体制机制的重要性,能不能具体阐述一下这个问题?

宋寒松:职务犯罪预防不能简单就事论事,要从建立健全惩防腐败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高度开展工作。站位要高,眼光要远。要把个案预防、类案预防、行业预防、制度预防结合起来。个案预防就是要结合检察机关侦查部门查办的典型重大案件,分析犯罪轨迹,查找诱发犯罪的主客观原因;类案预防要针对反复出现的问题,综合分析若干具有相同特征、相同类型的案件,查找共同的发案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行业预防要以特定行业为基础,分析特定行业内职务犯罪发生的规律、原因,提出防范对策建议;制度预防则是要在前三种预防的基础上,针对普遍出现的问题,从制度上提出解决方略。新的形势下,这些还不够,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更高层面思考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调整思路。要分析研究职务犯罪的发案特点、规律、原因和趋势,反复出现的现象要从规律上找原因,普遍出现的问题要从机制上找原因,深入研究职务犯罪多发易发的体制性原因和机制上漏洞,寻求解决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提出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制度、法律等方面具有全局意义的防治对策。要投放更大的精力在职务犯罪高危人群的预警教育方面、多发易发犯罪的排查整治方面,还要在此基础上研究公权力行使的监督与制约,推进反腐败教育、监督、惩治、预防制度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检察风云》:您说要推进全党全社会共同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那么检察机关应具体采取哪些行动呢?

宋寒松:要明确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职能定位,立足检察职能,紧密结合执法办案,通过开展专门工作,在全党全社会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大格局中发挥独特作用。职务犯罪预防既是检察机关的专门工作,又要在推动整个社会预防中发挥作用,这就决定检察机关预防工作必然是通过专门工作推动全党全社会反腐败整体预防网络的构建。

在这样的工作思路下,首先要做好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专门工作。各级职务犯罪预防部门必须立足检察职能,紧密结合执法办案,开展深入调查、综合分析、跟踪监督等预防调查活动,分析职务犯罪的发生规律及其原因,预测职务犯罪的发展变化趋势,找出体制机制以及法律制度方面的缺陷和漏洞,提出预防对策和措施,主动做好预防咨询、预防宣传和警示教育等工作,积极提出检察建议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综合报告,特别要重视在机制体制改革和政策、制度、法律层面的对策研究,把职务犯罪预防成果转化为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其次,要主动向党委、人大、政府提出职务犯罪预防的对策建议,提请党委人大政府加强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领导、监督和支持,推动整体社会预防大格局、大气候、大动作的形成。目前,很多省、市、县都建立了以党委主要领导同志为领导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领导小组或工作委员会,还有不少省、市提请人大专门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立法,出台了地方性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条例。今后各级检察机关预防部门每年都要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形成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综合报告,提交给党委、人大和政府作为决策参考,在党委领导下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推动整体社会预防腐败工作。

再次,要加强与相关行政机关、职能部门的联系,督促、帮助各机关、各单位、各部门健全预防职务犯罪的内控机制,把预防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机关、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岗位,形成以积极防范为核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的防控机制。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特点,深入分析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把预防职务犯罪措施要求融入到相关单位的权力运行、经济运营、工作制度、流程管理之中,落实到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各个环节。要加强职务犯罪风险源点监视、评估、防控机制和预测预警机制建设,探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职务犯罪发案规律和趋势的分析、研判和预防工作。当前特别要抓住职务犯罪多发易发的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国有资产管理、金融、司法等领域,重点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内控机制建设工作。

最后,要把职务犯罪预防宣传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要通过职务犯罪预防宣传动员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监督,促进权力的规范运行,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要大力宣传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政策,大力宣传检察机关的工作情况、工作思路、措施要求,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加强监督、踊跃举报。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特别要注意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引导社会舆论,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积极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我们准备从今年开始,每年年底都要由检察院发布职务犯罪预防“白皮书”,通报查办职务犯罪的重要情况及发展变化趋势,分析犯罪特点、规律及发案原因,提出预防犯罪的思路、措施、对策建议,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中来。

《检察风云》:据我们了解,近年全国各地都在强化侦防一体化工作,今年年初,高检院开始积极制定相关文件,将这项工作进一步制度化,您能否介绍一下这项工作的具体进展情况。

宋寒松:侦防一体化机制是检察机关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要求,立足检察职能,适应建立健全惩防腐败体系需要,建立侦查部门和预防部门紧密配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内部工作机制。侦防一体化机制旨在解决侦查工作和预防工作脱节,整体合力不强,效能不高等问题,加强侦查部门与预防部门的协作、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增强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整体效能,提高工作合力和水平,实现侦查和预防工作协同发展。

建立侦防一体化机制,就是要实现检察机关内部侦查和预防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和有效衔接。提出建立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原因,一方面是我们检察机关整合内部资源,推进检察工作机制改革,实现自我完善,创新工作机制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实践的需要,近年来各地检察机关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预防和侦查工作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许多地方检察院制定了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实施意见。我们在归纳总结提炼基础上,完善规范各地做法,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指导性意见。

今年,高检院预防厅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推进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一体化”工作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中,通过确立领导协调机制、分工协作机制、承办督办机制、积极交流机制、介入侦查机制、线索处置、预测预警机制等七项机制,规范侦查机关注重个案预防,收集预防资料信息,提供原因分析,带动预防工作的开展。我们相信,侦防一体化机制建立后,预防工作将更有底气,更有生气,更有发言权。预防部门将在掌握大量案件线索,犯罪剖析等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犯罪趋势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加准确的预测。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和预防部门也会通过资源共享,发挥各自优势,取得办理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方,警戒一面的良好效果。

《检察风云》: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检察队伍,当前全国检察机关预防队伍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提高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人员素质?

宋寒松:做好预防工作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预防队伍。这支队伍的要求绝不简单。不仅要求具有坚定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理念和正确的法治理念,而且要具有对社会发展形势的洞察力,对职务犯罪变化趋势的分析能力,对预防对策措施的研究能力和对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动员能力。打造队伍的公信力是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影响力的基础,而公信力的基础就在于队伍有素养、有能力,公正廉洁执法。但是从当前队伍建设现状看,我们必须努力,特别要抓好三件事:一是建设学习型队伍,依靠培养、培训、岗位练兵,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二是加强组织工作,强化机构建设,增加编制,补充力量,彻底解决一些地方人少质弱,无力承担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现状;三是要强化公正廉洁执法。

一定要着眼形势任务发展,深刻认识当前加强预防机构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推动下级院预防机构的建立健全。一是争取党政领导支持,上级院也要尽可能给予帮助。二是充分认识“有为才有位”的道理,把工夫用在做好自身工作上,争创工作实绩,以业务有效开展带动机构健全。三是积极推动地方党委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建设,许多地方的成功做法是把这个小组的办公室设在检察院,工作开展见成效了,在基层检察院内增设预防机构的必要性就能得到当地党政领导的充分认识和理解支持。

要深刻认识,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对预防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从自身条件来说,预防部门干部对于职务犯罪以及各种不廉行为的危害具有深刻认识,对如何预防这类问题发生更有深切体会。但是也要看到,预防工作环境与侦查部门不同。一是侦查部门一般是团体作战,程序严密;而预防工作往往单独作战,有时还请别人作联络员等,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二是预防工作联系社会各界的渠道宽广,客观上具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三是近期我们就要开展大规模的工程领域预防工作,涉及许多重大项目,如果出现预防干部以权谋私,人家就认为你不是真心实意预防,就会抵制你的工作,进而整体上使检察机关预防工作失去公信力。预防队伍并不具有天然的免疫力,并不像有些同志说的“没有权力,没有油水”,也存在许多廉政风险,这几年也发生过案件。

要加强预防工作专业化建设,预防工作是政策性、实践性、综合性都很强的业务工作,工作涉及面广,预防干部的综合知识、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必须是专业性、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一定要重视预防业务特有能力的养成,在推动工作宏观方面,要不断提高立足全局、精心谋划预防工作的能力;优势互补、组织协调重大预防行动的能力;攻坚克难、有效突破重点行业领域预防障碍的能力。在有效履行岗位技能方面,要不断提高调查分析,准确掌握犯罪特点、规律,提出对策建议的能力;提高开展预防宣传,警示教育,发动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预防的能力;提高洞察世情变化,把握社会热点,科学预警犯罪风险、预测犯罪趋势能力;提高综合运用预防手段,引进现代管理和科技手段,完善制度设计,防患未然的能力。■

作者:卢劲杉

经济犯罪预防对策论文 篇3:

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目前,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并未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部分原因是相关职能部门并未将该系统的查询结果与各行业的信用评价系统、市场评价机制和行政准入制度有效衔接,根本原因在于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定位不明和职务犯罪的预防措施乏力。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只有确立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充分实现其设计初衷。立法不足是阻却职务犯罪预防取得突破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立法;职务犯罪预防

一、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的启用现状

最高人民检察院设立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通过将“行贿人”纳入该系统,旨在限制“行贿人”权利,清洁市场经济秩序,并从源头上屏蔽可能产生贿赂的“风险点”,助力构建诚信社会,其意义实逾言赞。而从目前情况来看,该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和其设立初衷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警示作用不足

全国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记载的查询次数较高,而真正因为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有记录而受到市场限制制裁的单位和个人较少,这从根本上削弱了该系统的震慑和警示作用。有资料表明:自2012年该系统实现联网至2014年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行贿犯罪案件查询434万次,涉及单位579万家,个人791万人次,有关部门和业主单位对经查询有行贿犯罪记录的单位2090家和个人2426人进行了处置1,处置率占查询率的比重分别是0.036%(单位)和0.031%(个人)。

(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从广义上看,属社会诚信系统的组成部分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完备,民间的诚信度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还不够高。市场主体综合评价的构建从发展进路来看,非一朝一夕而就,有赖于金融信用、税务信用等各行业领域信用的栉鳞共立和由此带来的协同效应。在社会诚信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孤立的规定对经济行为的规制和社会整体信用的推动有限。

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的再定位

(一)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的现状

笔者认为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效果不够显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该制度的定位较模糊。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明确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要制度设计,属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阶段,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多给人“服务型窗口”的表象。“服务型窗口”本身无咎,问题在于行贿乃刑法的明令禁止,而检察机关作为司法机关,履职应由法律赋权,行为一定要体现法律的强制力和公信力。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是科学、严谨的法律制度设计,孤立的“服务型窗口”的社会现地位与该系统的功能和严肃性不相协调,由此导致该系统不被社会一般部门认可、权威性不够、社会辐射力匮乏亦不足为奇。

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发挥价值的最佳平台,但是这个平台仍有不完善之处。

(二)预防职务犯罪的不足

英国著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说过,“预防犯罪远胜于惩罚犯罪”,按照我国“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工作部署,职务犯罪的惩治和预防工作应等量齐观。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预防形成了包括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指导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联系点制度等一整套机制在内的工作方法。

综上所述,职务犯罪的预防已经形成了系统性的工作机制,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充分发挥潜力的最佳平台。但是,应当看到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不足,在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中,我国较多采用政策供给的办法,具体的法律供给则明显不足,2由此导致犯罪预防工作缺法可依,工作开展力度不够。以联席制度为例,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同司法部、发改委等多部委,通过联合发文的形式,达成共同预防职务犯罪的合作意向。囿于立法不足,检察机关只能立足于本身检察职能开展预防工作,无权对其他联系部门发号施令,对其他部门作出的决定也很难形成有效干涉。地方保护、部门保护、行业保护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该制度落实到各级地方,联席会议制度实际收效甚微。

按照现有法律的规定,检察机关有检察建议权等法律监督权,但是检察监督权的职能广泛,笼统的法律规定不能成为检察机关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有限依据,并最终导致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未能发挥其作用。《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的规定》中无产生对外效力的条文,原因就在于立法上并未对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具体职权进行确认。立足于职务犯罪预防体系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的职能发挥,尚需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立法确认、升格。

三、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立法

(一)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贝卡利亚曾指出:“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3职务犯罪预防立法不能跟进,各地职务犯罪预防的工作重心不等,运行程序和衡量标准也不同,有害于法律权威,相异于依法治国。

总结域外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很多国家对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对职务犯罪的惩治力度,而且均已体现在立法层面。美国、芬兰、德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廉政程度较高的国家,一般都采取了预防为主的职务犯罪立法模式。4从国际层面来看,职务犯罪立法也是大势所趋。《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第二章,对职务犯罪的“预防措施”作出了专门性规定,此为职务犯罪预防立法的国际法基础。

从司法实践来看,职务犯罪的预防亦有迹可循: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级检察机关已经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进行总结,很多地方形成了高质量、可操作性强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5这成为职务犯罪预防立法的现实基础。

(二)具体举措

笔者认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务犯罪预防法》。在《预防法》中明确职务犯罪预防的立法目的、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明确职务犯罪预防的执法机关和职能分配;明确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配合执法机关的义务;明确预防措施的名称、种类、程序及救济途径;明确违反职务犯罪预防法需承担的法律责任等。立法旨在明确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定位,加快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标准化、细致化和法治化进程;确认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的法律地位,课以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执行的法定义务,进而推动部门规章及行业规定等配套规章制度的完善,最终形成全国性、多领域、力度强的职务犯罪预防体系。在《刑事诉讼法》中,增设“职务犯罪预防”一章,对职务犯罪预防的程序和措施作出规定。

调整和完善现行刑法的规定和结构,建议将《刑法》第八章贪污贿赂罪改名为职务犯罪,以保持与《预防法》的协调;以职务犯罪的标准厘清现有刑法条文,《刑法》第四章规定的刑讯逼供罪、虐待被监管人罪,第五章规定的挪用特定款物罪等均属职务犯罪的范畴,转至《刑法》第八章统一规定;参照国外立法经验,结合我国职务犯罪的特点和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谨慎增设如非法经商罪、放弃职权罪等值得研究的罪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职务犯罪罪名体系。

四、职务犯罪预防的执行机关

在我国,纪委、行政监察部门、检察机关等部门均系职务犯罪预防之责,但客观来说多个部门共同承担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收效未必明显。由单一的专门的组织机构从事预防工作,比由多个部门共同分工负责这项工作,更有优势。6

笔者认为,随着法治进程的发展和司法改革的逐渐深入,“以检察机关为主体,多部门联合”的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模式应属必然。从经济上来看,单一的职务犯罪预防部门可以有效整合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经济视角如此必要,以至于波斯纳认为,“法律程序也像市场一样是竞争性的”。7历史地看,司法实践不仅是理论性的,更是经验性的,检察机关现有的检察建议、预防调查、技术预防8等手段,不仅是饱含价值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经验总结,还蕴含观察法、统计法、犯罪调查法等犯罪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很高的科学依据。而立法规制更意味着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愈加偏重专业性和程序性,对于程序的理解和掌控上,检察机关尤其擅长。

2015年,经中央批准,最高人民检察院调整职务犯罪侦查预防机构,整合组建新的“反贪污贿赂总局”,高规格、专业性反腐机构的成立,为检察机关承担更多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供了可能。

注释

1最高人民检察院.行贿犯罪档案查询数量持续攀升[EB/OL].中国新闻网,2014年12月24日。

2杜洵,王海涛.预防职务犯罪立法问题[J].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17期,第86页。

3[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版,第59页。

4在美国,预防职务犯罪的专门性法律有五部;新加坡有四部;香港有三部。

5周洲,滕志强.职务犯罪预防[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第63页。

6如法国的预防贪污腐败中心、美国的联邦政府道德署、香港的廉政公署以及马来西亚的国家反贪污局等都是预防职务犯罪的专门机构。

7Richard·A·Posner,Economic Analysis of Law,5 Edition,New York 1998,P·311。

8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编写:《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培训学程》,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9月,第193页。

[作者简介]张力增(1987-),天津市南开区检察院干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硕士学历,研究方向:诉讼法。

作者:张力增

上一篇:企业现场管理分析论文下一篇:气象行政权力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