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论文

2022-04-17

摘要:分析了生态循环农业的特点、发展模式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论文 篇1:

基于国际比较视角的黑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策略探讨

摘 要:生态循环农业通过对资源的协调、高效利用,将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实现废弃物零排放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良性生态循环。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省的生态循环农业在取得一定发展成果的同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现状、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对以色列、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发展经验的比较研究,针对黑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黑龙江省;产业链延伸

一、循环农业的内涵与特点

生态循环农业是指从系统论和经济学原理出发,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组织农业生产,通过对农业生产环境、可利用资源和经济的有机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的一种农业经济发展形态。

生态循环农业强调循环的重要性,与传统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废弃物”这一粗放、单一甚至存在环境破坏性的经济模式相比,生态循环农业强调农业发展应当注重生态效应,通过变废为宝的方式建立“生产资料-农产品-废弃物-废物再利用”这一高效循环机制,形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形式。与传统小农经济相比,循环农业是技术主导型农业发展模式。

二、黑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黑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是我国农业资源大省,耕地、森林、草地、水利资源丰富,在全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近年来黑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大力推进以及政策保障体系的日趋完善,黑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脚步正在逐步加快。

从模式上看,黑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的模式主要包括(1)以农业秸秆综合利用为代表的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模式;(2)以“养猪-沼气存储-厕所-日光室”为代表的农牧结合发展模式;(3)初级农产品种养与工业加工相结合的模式。

黑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从发展理念和发展重点上看,黑龙江省根据国务院相关指导精神,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建设,目前的发展重点是以生物肥作为生态循环农业的载体,在确保战略农产品供应的基础上减少农药和工业化肥的使用,打造适合黑龙江省情的循环农业生态圈。同时,黑龙江省开展了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在能源节约、废弃物再利用、经济产值和生态保护等四个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黑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与此同时,黑龙江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目前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仍为政府主导推动,由于宣传不到位、传统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加之缺乏应有的激励措施,导致农民生态农业意识淡薄。其次,受制于技术的研发推广力度不足以及工业农业之间原本的行业隔阂,黑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大量水资源浪费、滥用农药、工业化肥和废弃物回收率低的情况。再次,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投入仍待加强,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资金缺乏、投入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技术研发、产业完善等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状况。最后,相关政策法律与服务体系尚未健全。目前,黑龙江省仍然處于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探索期,未能制定科学有效的实施细则和与之配套的监督激励制度。

三、国外循环农业发展经验借鉴与启示

1.以色列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地处地中海西岸的以色列土地资源贫乏且常年干旱缺水。恶劣的自然环境催生了以色列以科技创新为推动的生态循环农业,主要包括在55%的土地上实施了高科技节水灌溉技术、无土栽培的技术研发和推广。

纵观以色列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背后的技术创新功不可没。多年来,以色列探索出了一套从政府支持到高校科研再到实践推广完备的生态循环技术研发与推广体系,直接转变了以色列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优质高效、精耕细作的新型集约化的现代农业。

2.美国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美国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建设思路是采用科学轮种保持土壤肥沃,从而减少农药化肥的滥用,同时通过农牧业的深度结合产生共生,建立大农业内部的循环链条,获取资源的最大利用价值,在保障生态效益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3.日本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日本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围绕着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日本构建了从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法、大类管理的综合法以及具体农产品相关的细则这三个层次、从宏观到具体、囊括了各行各业废物回收细则等生态循环内容的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日本以有机绿色农业为切入点大力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并为此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有机农业评价体系,将农作物的从种养到最终作为产生品出售的整个环节纳入评价考核体系之中,保障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质量。

通过对以色列、美国和日本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建设经验的探讨,对比黑龙江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总结出以下几点借鉴之处。(1)技术创新是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黑龙江省应当借鉴国外积累的先进经验,通过加大技术研发的推广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2)搭建科学合理的农业产业链是循环农业的关键,黑龙江省应当在遵循农业规律的前提下构建更为科学、与生态更为融合的农业产业链条。(3)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的支持,黑龙江省应拓宽资金渠道,提高资金投入。(4)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黑龙江应着手构建与循环农业发展相关的法规和细则以及相关评价标准和激励措施。

四、黑龙江省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在分析黑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经验的启示,本文提出了以下发展建议。

首先是树立生态环境理念,一是通过讲座、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化肥化学农药双减、秸秆、生活垃圾再利用制造生物肥料的宣传。二是政府可采取转移支付和投资优惠政策等方式对开展复合肥生态农业建设的农村和农民进行补贴,解决生态农业初期投入大、收益周期长的问题。

其次,从技术和产业链两个角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黑龙江省应当科学整合农户资源、科研机构以及高校等资源,推动生物复合肥、沼气生产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另一方面,围绕战略作物和优势作物进行产业链延伸,搭建一个“作物种植-秸秆腐熟-生物肥-再种植”的循环农业生态闭环。

再次,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资金投入的保障可以从政府出资、社会资本投资和资金运用三个方面开展。政府层面可以利用转移支付、税收优惠、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科研和农民初始资金投入。同时可以将农村沼气能源、秸秆腐熟生产复合肥等技术较为成熟的项目对社会开放以吸引资本。此外,最终还要依靠生态循环农业本身经济效益的提高分担其成本。

最后,可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针对生态循环农业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一方面,既要从生态农业整体出发出台一系列综合性较强的法规,又要针对诸如生态肥料项目等具体问题制定指导性、评价性较强的细则。另一方面,在出台多层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制定具有实践意义的评价体系和与之配套设施的奖惩体系,共同保障生态循环农业沿着正确的方向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齐禹,张永春.生态农业良性循环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05):284-285.

[2]楚云菲,李娜.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探析[J].创新科技,2015,(03):20-22.

[3]宋喜斌.以色列节水农业对中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05):56-58.

作者简介:杨榆(1982-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MBA、MPA教育中心2015级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项目战略管理

作者:杨榆 徐辉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论文 篇2: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摘要:分析了生态循环农业的特点、发展模式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现状;建议

生态循环农业是在生态学理论指导下,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为宗旨,兼顾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保持、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的综合性新型农业生产体系。其内涵是在促进物质的良性循环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高效低耗,达到经济与生态同步发展。其目的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以及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高效利用,综合考虑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统一,减少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保护环境,避免环境恶化,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

1 生态循环农业的特点

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资源消耗最低化、劳动就业最优化的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

1.1 生产流程循环设计

循环农业把生产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进入循环农业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在经过一个生产环节之后进入另一个生产环节,实现循环再利用,做到在整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不产生或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1.2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循环农业着重从投入角度来考虑经济目标的实现,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农业生产的经济目标。循环农业将维护生态环境与实现农业生产和产生的社会效益很好地协调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

1.3 低污染低排放

循环农业重点考虑延长进入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使进入农业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在经过多个生产环节循环利用之后大部分转化为产品。因而减少了向环境排放的数量,实现了生产末端的低污染甚至零排放。

2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模式

2.1 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能源化模式

以沼气为纽带把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沼气发酵来处理大量的废弃物(畜禽粪尿、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不仅有效防治了环境污染,而且有机物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提供能源;同时,沼气发酵的残余物沼液和沼渣,可以种稻、种菜、种果、养鱼等,起到改良土壤、提高生物产量和质量、生产无公害产品的作用,从而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2.2 立体复合型模式

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物种的特点,使处于不同生态层次的生物类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互惠互利,充分利用太阳能、土地资源、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为生物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和生物产品的产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主要有:①立体种植型,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等;②立体养殖型,包括陆地立体圈养模式、水体立体养殖型,如鸡粪喂猪、猪粪喂鱼;③立体种养型,如在稻田或藕田养鱼、养虾。

2.3 观光农业模式

观光农业模式是以生态学、环境美学为指导,因地制宜设计融农业生产、观光休闲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区,采用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理论,合理构建不同功能区之间、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再生循环与利用模式,建立起具有持续再生能力的综合生产结构,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一种循环农业模式。它以大农业为依托,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与环境保护为一体、通过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结合,协调农业生产和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资源的良性循环,该模式主要发展以绿色农业为基础,构建集农业种植、养殖、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发展针对城市居民消费新需求的生态型、科技型观光农业。

3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循环观念缺乏

目前,人们对生态循环农业认识不足,大部分生产经营者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循环农业观念的缺失已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重要原因。

3.2 农业经营规模过小,成本过高

运用循环农业技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但循环农业对农业经营的规模要求较高。目前农业生产中家庭型的小农经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土地分布较为零散,大型农业机械使用较少,手工劳动仍是主要的生产方式,一家一户进行循环利用的成本过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适应以规模与产业为重要特征的循环经济的发展。

3.3 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资金有限,难以满足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需求;发展生态循环业投入大,见效慢,经营者参与积极性不高。

3.4 市场需求不足

目前,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一般集中于大型超市销售,而大部分消费者一般选择的农贸市场购物,是因为农产品标准及检测制度不健全,大部分消费者在选购时很少会从产品内在品质角度去考虑,往往以产品的外表及价格为选择依据,化肥、农药种植的农产品以其好的外表及较低的价位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因此,目前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严重不足,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缺乏市场动力。

4 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对策

4.1 提高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认识

积极利用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循环农业宣传,提高农民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认识,营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并定期举办生态循环农业培训,使广大经营户掌握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必要的技能,顺利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4.2 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投入,安排生态循环农业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循环农业的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等活动;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引导民间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及银行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对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给予重点扶持,集中优势力量探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运行模式,示范带动生态循环农业的整体发展。

4.3 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积极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村清洁生产、科学用药等技术,促进生态循环农业良性发展。加大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力度,加快将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

4.4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提高利用效率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对规模要求较高,但目前小规模生产并出现资源紧缺已是不争的事实,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就必须规模化生产并重视有限资源,保护并合理开发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拓宽发展空间。

作者:武华玉 周黎 黄京书 乔木 刘贵生 彭先文 梅书棋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论文 篇3:

以农村沼气为抓手探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摘 要:该文以贵州省毕节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市农村能源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建立以沼气为主延长农业产业链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依托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农业高效示范园区,结合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际情况,为进一步合理调整全市农业产业结构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沼气;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农业生产要素的高投入、高消耗,农产品的低产出、低效益以及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农业生产要素污染严重、传统生态农业体系被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脏乱差、农副产品等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1]。在现阶段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农业生产中缺乏执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方面的监管,农用化肥施用不合理,氮、磷、钾总量和比例不均衡、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药的大量使用、农用地膜缺乏有效的回收机制等,进一步加大土壤环境承载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结合毕节市实际区域情况,探索构建全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坚持“发展”与“生态”2条底线,对加快推进全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认证、实现山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循环农业经济产业链明显加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加强具有重要意义。

1 生态循环农业内涵及意义

1.1 生态循环农业内涵 有相关专家已定义,生态循环农业,又名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原则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3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1.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意义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化肥、高毒高残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农用膜等农用物资和农药包装物的不科学使用和处置,存在一定的农业环境风险。特别是施肥的不合理,氮、磷、钾比例失调,氮素施用过多,造成土壤中硝酸盐含量过高,影响作物的品质;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河流、湖泊,由于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作用会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带来明显的危害,直接或间接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影响农产品品质。有的河流不仅不能饮用,甚至不能满足养殖、灌溉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子是有机污染超标率较高。加之废水处理设施在农村大型养殖场普遍缺乏,大量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没有合理的消纳场所,造成畜禽场周边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超标和环境污染,使近年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因此,大力提倡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合理使用各类农业生产要素为重点,以先进技术和设施装备为手段,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统筹农业发展规划,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长循环农业经济产业链,围绕资源保护与集约节约、投入减量与清洁生产、污染治理与废物利用,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格局迫在眉睫。

2 毕节市农村沼气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

2.1 农村沼气发展现状 自2001年实施农村沼气工程以来,毕节市沼气建设得到中央、省、市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农村沼气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目前已建设户用沼气池34.4万户,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有大型养殖场83个,建设大型沼气工程12处,占现有大型养殖场比例仅为14.46%;现有中小型养殖场1 608个,已建小型沼气工程181处,占现有中小型养殖场比例仅为11.26%。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正常使用率为60.93%,小型沼气工程正常使用率仅占42.62%,正常运行沼气后续服务网点仅占34.83%,间歇运行占26.93%,停用占38.24%。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的客观要求,目前农村沼气需求和发展的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2015年,国家农业部取消对户用沼气池和小型常温沼气池的建设投资项目,就全市而言,农村污水处理、集中供气项目共获省级补助资金466万元。足额资金的投入,加快了农村能源工作转型升级的步伐。

2.2 发展方向 今后毕节市以大型沼气工程为重点,积极推广以“猪—沼—粮(菜—果—茶—渔)”等为主要内容的循环农业生态模式,实现村庄、庭院废弃物再利用的良性循环。通过大力实施规模化沼气提升工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及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等项目,将以沼气建设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主动融入到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中,以沼气为抓手转到围绕发展生态农业上来,实现由传统单一的户用沼气到集中供气、“三沼”综合利用等多能互补、由能源效益到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由重建轻管到建管并重的转变,努力提升农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3 探讨以沼气为抓手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

3.1 推进以“畜—沼—种植”为特色的农村生态经济模式 以沼气为抓手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特点是一种“资源—农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随着全市沼气技术的不断提高,由于特定的地域条件,探索以沼气为纽带,以“畜—沼—种植”为特色的农村生态经济模式:规范养殖场及沼气池建造、管理技术,果树(蔬菜、鱼池等)种植和管理,综合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达到对各种农业资源要素的科学高效利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该模式在全市呈现一些亮点,如:部分县(区)通过建设“猪-沼-菜”标准化蔬菜示范面积20hm2,开展沼渣、沼液用作基肥、追肥、叶面肥以及对土壤改良;在大型规模化养殖场通过新建600m3中温发酵沼气池投入使用后,沼气发电解决了养殖场的加工、照明,同时利用沼液喷施茶叶8hm2,喷樱桃、桃子6.67hm2,沼肥种植桂花、牧草10hm2。蔬菜、果园等种植养殖面积、养殖规模与沼气池容积的组合必须合理,这是推广此模式的重中之中。该模式完成了在系统内部,以沼气发酵为载体,实现由能量效益向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转变,达到物质的良性循环,使农、林、牧等各行业实现有机结合,按“整体、协调、循环、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该模式的推广在农业生产应用中可获得显著效益,主要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县(区)积极探索,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扶持循环经济企业和组织、奖励发展循环经济的群众,发展一批拥有较长产业链的加工企业,发展“畜—沼—菜”、“畜—沼—果”、“畜—沼—粮”等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经济,推广林下种养殖业,促进了生态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改善了卫生环境、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农产品、减少了农村的污染、保护了森林植被。

3.2 推进规模化养殖场生产模式 提升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立足于辖区内县域统筹,合理布局安排今后沼气建设项目、沼液收集贮存利用配套设施设备及管网等节点工程,集成推广畜禽标准化养殖、厌氧发酵产沼、好氧堆肥还田等模式,加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建设规模化养殖场沼液或粪便等污染物就地消纳区域及建立养殖废弃物加工配送的有效运行机制,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或通过农艺或工艺措施,将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畜禽排泄物加以综合利用,发酵产生沼气,发酵后的沼渣和剩余的畜禽粪便生产商品有机肥、制作畜牧饲料或直接还田作肥料等,实现农业资源的再生增值和循环利用,既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又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在规模化养殖场新建50~300m3小型常温沼气工程54处、500m3中温中型沼气工程6处、800m3中温大型沼气工程1处、1 000m3中温大型沼气工程2处,有效处理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该模式不足之处是缺乏相应规模的饲料粮(草)生产基地和畜禽粪便消纳土地场所的大型养殖场,必需通过一系列生产技术措施和环境工程技术对养殖产生的有机废弃物进行环境治理,才能最终实现无害化养殖和生产优质畜禽产品。同时还要根据饲养动物的种类和有机废弃物的养分状况对养殖场进行分类,规模化养牛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猪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鸡生产模式及规模化养羊生产模式,达到分类管理的目的。

3.3 推广“种—养—加—销”一体化模式 扎实推广“种—养—加—销”模式,延长循环产业链。在规模化养殖场周边配套农田、山地、果林或茶园基地建设,养殖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处理后,利用肥水混合液浇灌农田,通过对养殖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养殖场粪便污水“零”排放。按照“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的要求,综合分析全市资源禀赋、环境承载、消费需求等因素,充分利用坡耕地、荒山草坡推广应用种养结合的新型种养模式,形成“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共赢”的发展格局,实现种养均衡发展。同时依托全市现有70个省、市、县三级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和“六大板块经济”,按照“三品一标”要求,积极改进现阶段农业生产及产业结构调整局限在种殖、养殖、粗加工等环节的格局,探索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采用“种—养—加—销”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创建有机蔬菜基地、无公害粮食基地及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基地提供饲料发展养殖业,农作物秸秆、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作沼气发酵原料,经无害化处理后返回到种植园,利用沼气作能源,实现“三沼”综合利用。利用种养业提供的产品为原料,发展加工业,加工中产生的废弃物等可作为饲料,又返回养殖业,经过深加工的食品进入销售渠道,其收入返回到种、养殖,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资金支持。

4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沼气发酵以后的沼液既可以喂猪、养鱼和浸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种植和养殖成本;沼气发酵残留物作为优质的有机肥,将大大减少农业生产化肥使用量,同时还对发展安全生态环保的农产品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沼气可用作燃料和生活照明,将减少农民的生活成本[2]。建一户10m3“一池三改”传统混泥土A、B型沼气池,年产沼气可达400m3左右,基本可供3~4口之家一日三餐炊事之用,年提供沼肥38万t左右,经有关部门研究分析,沼肥中的全氮含量比堆沤肥提高40%~60%,全磷比堆沤肥高40%~50%,全钾比堆沤肥高80%~90%,作物利用率比堆沤肥提高10%~20%。同时还可节约木材1.5t或蜂窝煤3t,节电约100kWh。沼气池用户每年/户能减少12kg二氧化硫和2t二氧化碳的排放[3]。

4.2 社会效益 以沼气为抓手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通过以上几种模式的分析,一方面改善了农村环境条件。随着户用沼气池、集中供气和大中型沼气池的使用,规模化养殖场大量的养殖废弃物入池发酵,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也在池内得到杀灭,减少疾病传染,提高卫生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解放农村农户生产力,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对农户进行沼气及其综合利用的技术培训、学习和实践,增强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营造一种生态环保循环的良好氛围。

4.3 环境效益 以沼气为抓手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一方面通过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减少,降低农田地表和地下径流污染和空气污染风险,依法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做好辖区内耕地地力质量评价,加大地方动植物品种资源保护力度,严防外来生物入侵,保护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通过能量交换、废弃物转换、循环利用等方式,加快种植业、畜牧业及加工业之间的生态农业产业链构建,大大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同时有利于绿色农业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5 结论与建议

有学者已总结农业发展的4次类型转变,主要概括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4]。在由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探索全市发展以沼气为抓手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是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而且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下一步将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用于规模化养殖场和中小型养殖场沼气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高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中小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覆盖率;同时向上级部门争取解决一定额度的后续服务维修管护资金用于维护与管理,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沼气的使用效益。力争到2020年,全市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建设覆盖率达20%以上;“三沼”综合利用率达90%左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可循环。

参考文献

[1]周震峰,王军,周燕,等.关于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5:348-351.

[2]黄玉明,李月红.基于沼气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1,(1):37-39.

[3]李瑞,黄勇,查岭,等.浅析毕节市农村沼气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农民致富之友,2013,(14):232-233.

[4]李周.农业发展类型变化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1(2).

作者:李瑞 唐义 梁燕菲

上一篇:中职专业教学农学论文下一篇:儒家诚信文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