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农业思考论文

2022-05-14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发展生态农业思考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生态农业发展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在此基础上,推动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在阐述山区农业发展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其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改善策略,希望对我国山区农业经济发展有参考价值。

第一篇:发展生态农业思考论文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新思考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向城市,城市的人口压力增大。现在很多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不仅要承受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为了缓解自身压力、品尝绿色食品、寻求精神快乐,城市居民开始选择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等。由此,一种以体验农村为概念的农村旅游悄然流行,城市居民可以体验到农村的日常生活,包括农事、农耕等。农村旅游集合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两大内涵,生态农业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生态农业旅游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失去了原有的“生态”与“农业”的本质。所以,必须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一、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农业之“生态”难体现。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空有“生态”之名,其实与“生态”理念的内涵相差甚远,以至于形成了“生态”一词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农产品种植者或经营者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不惜丧失道德,使用过量的化学制品和农药,造成了当前多数的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农产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2.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理念。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通过生态农业旅游来发家致富,在经营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对经营方式、理念、项目等纷纷效仿,出现了经营项目单一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区域重复度提高、深层次开发欠缺等多种情况的发生。以农业生态旅游中的采摘和观光等项目为例,多数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种类高度雷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3.经营项目分散,缺乏专业性能。农业项目和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到充分地结合发展,如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等项目和旅游业当中的种植体验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等相互分离,还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务水平,与农业项目联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说,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项目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能。与此同时,旅游者难以真正享受到生态农业旅游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实质,农村经营者也无法获取更高的实际效益。

4.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规范。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如对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约束与规范,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两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极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各类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监督等,很难保证旅游区域内旅游者的安全。

5.配套设施简陋,缺乏高效服务。我国农村普遍经济实力不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面临严峻的基础生活问题,农村村民还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生态农业旅游是不二选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不高,缺乏高效服务。如在旅游区域内经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破烂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关娱乐、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简陋;农村村民未受到系统地专业性的培训,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生态意识薄弱,缺乏保护理念。

二、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1.突显生态,重点建设。在现在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理经营农业项目与旅游项目,使之尽显生态示范,并且进一步扩大生态示范的建立范围,提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农业生态园的观光业务,打破原有沉闷的项目建设,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征以及“绿色产出”优势;第二,针对“生态”这一理念,建设相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项目,并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培植“精品”,增强特色优质产品的开发能力。如建立旅游区生态和农业用具化石展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还可以让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社会效益。

2.保持特色,勇于创新。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高速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其具有与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点,即拥有自然风情、本土特色以及乡村人情。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必须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首先,在经营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应尽可能努力创新,一改传统农业旅游中观光、体验、采摘等单一的经营项目,进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在各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融入文化和艺术气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在技术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建立生态农业旅游胜地,将效益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了各类技术栽培,引领健康时尚生活,促进旅游区的特色化发展。

3.科学规划,统一布局。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势必要以自然和经济规律为根本要素,以全局规划为重要目标,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关键方式,才能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统一布局。首先,科学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旅游园,充分挖掘现代生态园中的丰富内涵和资源,健全旅游路线设计方案、明确旅游区分工、增加产品结构等;其次,准确进行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划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规划旅游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和布局,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文化内涵。

4.完善管理经营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应当从管理制度和服务培训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规范的行为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区域内所涉及的各项旅游与农业项目运行管理落到实处,并且对经营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其次,在服务培训方面。利用专业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文化与职业素养,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5.农业与旅游并行发展,提高其附加价值。生态农业是生态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基础条件,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农产品的消耗量,由此增加了旅游附加值,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量,这则带来了更多的农业价值。因此,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之间必然有结合发展的支点,两者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独立,具备并行发展的能力和条件。通过“生态”理念的植入,创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品种类和样式,在此过程中,应当力求“生态”一词名副其实,避免以“生态”为旗号的欺骗行为发生,不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本是两个各具特色的独立的发展形势,两者的并行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自身特色资源的充分发挥,从而获取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旅游所存在的多种问题,必须将“生态”充分发挥、保持特色、勇于创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健全供销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并行发展等一如既往,才能使得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作者:张淑红

第二篇:山区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思考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生态农业发展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在此基础上,推动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在阐述山区农业发展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其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改善策略,希望对我国山区农业经济发展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特色;生态农业;山区农业发展

目前,随着新型四化、城乡协调的发展,我国山区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相较之工业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其还比较落后。在新时期,以特色、生态农业为契机,依赖山区独特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农业作用,推动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十分必要。

1 山区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项目载体,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作为目标,在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基础上,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知名品牌,紧紧围绕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事求是,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整合有效资源,建立生产、加工与销售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体系,以及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相关立即联结机制,促进农业由传统转向现代化[1]。

2 山区特色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意识问题

从政府角度来看,某些地区政府没有正确认识当地山区农业资源的优势,也没有认识到特色农业对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重点发展工业项目建设、粮食等大宗农产品项目,不重视特色农业发展。“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现象在某些地区依然存在。从农业工作者角度来看,当前,真正了解农业发展规律的专家型人才还比较紧缺,具备特色农业生产技术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无法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从农民角度来讲,受文化及传统农业思维因素影响,部分农业存在严重的小农意识,不愿、不想、甚至不敢放弃传统小农生产方式而发展特色农业,抱有“只求混个肚儿圆,也不冒险去挣钱”的想法。

2.2 规划设计问题

一些山区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但由于当地政府没有合理制定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好开发设计不足,对于认知度高、发展成熟、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产业比较重视,忽略了目前规模较小、效益低、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业。究其原因在于:一是没有掌握实际情况,没有充分了解哪些特色资源值得开发;二是急功近利思想比较严重。从本质上来讲,农业属于弱质产业,作业生长周期长,收益回报慢[2]。所以,部分地区不愿深入探究,更注重发展投资见效快的产业。“喜欢吃快餐,不愿吃大餐”这种思想,一定程度上对特色农业的整体开发有很大的影响。

2.3 产业发展问题

第一,开发利用不充分,资源优势并未真正转换为产业优势与经济效益。在山区,可开发利用的特色农业资源数量多、种类全,尤其是丰富的森林资源为花、草、药、牧、禽、菌等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目前,林下经济认识不全面,开发不合理,得到开发利用的资源比较少,且以种植业为主。所以,提高资源开发与使用率迫在眉睫。第二,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不丰富。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产品深加工十分重要。目前我国部分山区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深加工能力,使很多农产品未得到任何加工就流入市场,不利于其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三,品牌效应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3]。当前,在特色农业中,只有少数产业能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规模并具有品牌,其他农产品大都没有品牌,导致特色农业发展速度较慢,效益难以提高。

3 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推动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3.1 合理制定发展规划

全面做好市场调查,掌握当地特色农业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以及开发利用等情况,科学论证、准确定位、综合分析产业发展的优势与经济效益。抓住重点,确保开发的井然有序,以当地资源、产业。市场及生态环境等为契机,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资源条件好。市政竞争力强的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导,循序渐进,贯彻落实各项规定,根据总体发展设想,有计划的完成产业发展目标。

3.2 对龙头企业加强培养与引进力度

第一,做大现有企业。鼓励当地企业积极参与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优势,对于发展潜力大、市场广阔、凝聚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同时在资金、土地及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第二,引导其他行业企业投资创办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吸引土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实现弱势产业补短板、优势产业提升的目标。第三,加大招商引资。以国内外指明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目标,以优势显著、潜力大的特色产业为突破口,有目的地开展招商引资。

3.3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群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集群模式主要为:第一,以农业工业化形式为依托建立农业产业化集群,以此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小城镇;第二,依靠高校与农业科研单位力量,共同建设农科示范群;第三,借助上下游关联产业,建立农业集群。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可借鉴第三种模式,依照“一个主导产业、一类专业协会、一批龙头企业、一批生产基地”的发展思路,扩大产业链条,以此促进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再向优势产区集聚。

3.4 转变发展观念

在特色农业发展中,思想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必须要牢固树立特色、品牌及市场意识。同时加快以下几方面转变:由单一粮食种植生产导向转向市场需求消费导向;由单一环境资源利用向循環利用转变、由区域单一家庭经营、企业发展由无序发展转向专业及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由资源消耗、生态破坏转为生态保护修复、功能提升型;由重点发展一、二产业转为二、三产业发展;由常规农产品市场开发转为物质、文化、生态及精神需求市场开发;经营管理由粗放式转为精细、集约化。

3.5 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林业资源

依靠山林資源,但绝不可涸泽而渔。山区生态环境是天然、纯净与无污染的,这是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促进25°以上坡耕地的退耕还林,根据实际情况发展林下中药材、核桃及菌类等产业经济。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大力推广沼气使用,提高农作物秸秆使用效率,以及节水节能型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技术。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更加激烈、自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使人们更加向往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追求天然绿色食品。在山区,其独特基础素材与天然生态环境的优势非常明显,要加快发展特色及生态农业,以此推动山区农业经济发展,这既是实事求是,也是顺应时代潮流、转变山区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城乡和谐发展、提高山区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其发展潜力非常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栗那针尔.坚持特色发展壮大山区经济——峨边彝族自治县推进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6(2):58-59.

[2]刘耀光.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吉林省通化市为例[J].行政与法,2016(11):68-73.

[3]张世民.关于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的思考——以绥芬河市为例[J].黑龙江金融,2017(2):75-77.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马志新

第三篇:张掖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旅游的思考

摘要:本文以发挥张掖资源优势为出发点,侧重于前瞻性可操作性,探讨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的开发模式。

习近平担任党的总书记和国家主席以来,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他从人类共同利益的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来讨论生态文明问题,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同志关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形象地阐明了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内在规律。他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这就告诉我们,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必须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否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2013年4月,他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头顶着蓝天白云,在清洁的河道里畅快游泳,田地盛产安全的瓜果蔬菜……这些是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最朴素的理解和对环境保护最起码的诉求。

中国人讲天人合一,按照老子的说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和自然是一个连续的宇宙状态。

张掖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汉设郡、历史悠久、遗迹众多,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古城”。借“山水林田湖工程项目”强劲东风,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做好“半城塔影”的文章,与“半城芦苇”珠联璧合,相辅相成,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建设生态特色城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样的定位和战略为我们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旅游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是指以农业为依托,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体验田园牧歌情趣的新型的生态农业旅游产业。

总投资52.6亿元的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和总投资29.93億元《张掖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转四退四增强”治理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资金保障。将会使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农牧民向生态管护人员转变,快缓冲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鼓励生态区农牧民积极参与发展生态旅游业,强化生态畜牧业,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为促进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先后向中外旅游者推出“生态旅游年”(1999年),“民间艺术游”(2002年),“乡村旅游年”(2006年),“和谐城乡游”(2007年)。目前,全国已建成的2万多个旅游景区(点)有一半以上在乡村,在几大黄金周期间,全囯有70%的城市居民选择到乡村去旅游,每个黄金周形成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全年约3亿多人次,旅游年收入400亿人民币。但和国外规模化、规范化的乡村旅游相比,差距很大,发展潜力巨大。

张掖有举办“湿地之夏?金张掖旅游文化艺术节”等节会活动的成功经验,今后应积极策划举办更具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和品牌节会活动,充分发挥旅游节会活动的集聚扩张和短程引爆效应,努力形成大节会、大宣传、大旅游的格局。

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贵在稀有,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众不同的独特程度,即特色。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特色是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灵魂。张掖以生态、绿色为主打的如:甘州区的蔬菜产业;山丹小蘑菇;高台红辣椒;民乐大蒜、小土豆;临泽小红枣;肃南的特色畜牧业及其“祁尔康”等名优土特产品声名远播,高科技特色生态农业崭露头角。

特色生态农业游览区内应悬挂通俗易懂的科普图板;配备生动活泼的本土讲解员:安排生态农产品小超市让旅游者有机会选购喜欢的乡村农副产品。

张掖得天独厚,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如清新的山水自然环境、美丽的田园风光、整洁舒适的乡村居住环境,已日益显示出其清纯优美、古朴自然、风韵悠长的独特魅力。可以通过乡村观光游的模式,使来自喧嚣都市的旅游者在山清水秀、土林环绕、花果满山、鱼跃禽鸣、荷塘柳色,土色土香、原汁原味的农耕景观中圆了自已的绿色梦,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勃发的自然生机中找到回归自然的快感。

在利用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开展登山观光、野炊野营、垂钓摄影比赛的同时,还可以拓展挑战性、剌激性、运动性的专项活动吸引青年旅游者,如攀岩探险、龙舟竞技、峡谷飘流、悬崖蹦极、洞穴猎奇等多种形式的参与活动。

我国有一句古话叫“十里不同俗”,张掖人文资源丰富,民间传统文化享誉甘肃。农业文化旅游资源综合了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特长,以生动的形式与充满想象的内容展示了农业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我们可通过展示特有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婚丧嫁娶习俗、衣着飲食喜好、侍人接物礼仪、民间艺术样式、民间工匠绝活、日常生活禁忌,将本地区的人文资源和旅游作最优的结合。使游客感受到唯一性、天然性、历史性、艺术性的震撼,获得纯真美、古朴美、诙谐美的享受。

此类型游览区应安排实景实物展示,乡土工匠实地操作,风俗现场再现,地方文艺表演等项目。适合的思路才是出路,适合的点子才是金子。以上模式要统筹兼顾,科学谋划,互相穿插,团地、因时、因人制宜,找准适合自己的模式便是最优模式。在张掖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旅游的模式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政府搭台,文化唱戏”以招商引资为形式的“打造精品景点”开发模式。政府組织“品牌文化活动”,推销张掖,招商引资。通过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没、优惠政策吸引、经营权转让、兼並重组等多种方式,吸收各种经济成分参与,多个渠道筹集开发建设资金,解决开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打造高标准、示范性生态农业园区和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二是“公司+农户”以项目为中心的“合作社”开发模式。由龙头企业主持,农户以土地入股,自愿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同享、按股分红、以劳取酬”的专业合作社,从事比如:“优质食用菌基地”、“山坡笨鸡场”、“奇异瓜果园”、“无公害大棚菜”、“无性繁殖花卉”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开发。

三是“培植农村大户”以规模化为目标的“庄园”开发模式。鼓励土地向农村能人大户流转,建设比如“花果山”、“杏花村”、“桃花源”、“土林沟”、“红枣庄”、“沙枣林”、“窑洞坊”、“渔人港”、“荷塘月”、“八卦田”、“野菜园”、“水车阵”、“垂钓廊”等各具特色的庄园,提高庄园档次,完善庄园设施,将农村庄园建成生态农业旅游的乐园。

四是“城里人住乡下”以启动农村房地产业为内容的“二套房”开发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汽车+房子=郊区化生活,由此导致的是城市人在城里上班,在小镇或乡间居住或度假过“双休日”的“逆城市化”潮流。太原市的高速发展势必会引起“逆城市化”的到来,从许多房产开发商在张掖市近郊各区争相修建楼盘的情况来看,这种趋势已渐显明朗化。张掖所处离中心城市“一小时交通圈”的地理位置和具备的山水林生态环境决定了其将成为城市人选择周末举家度假的上佳之地。根据中央最新规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为启动农村房地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〇一七年七月

作者:强成江

上一篇:大学生思修课程小论文下一篇:电大社会调查报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