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处罚权论文

2022-04-18

这次廉政工作会议,是新一届国务院组成后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二中全会、中央纪委十七届二次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总结过去五年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工作,部署2008年的工作。一、过去五年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政府采购处罚权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政府采购处罚权论文 篇1:

财政部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

《财政部门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指导规范》已由财政部发布并于2013年2月1日起施行。《规范》明确了财政部门行使处罚裁量权应当遵守的原则和相关要求,对进一步规范财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推动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规范》要求,财政部门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应当遵循合法、合理、综合裁量的原则;并遵守陈述、申辩制度,听证制度,裁量说理制度和回避制度。对属于法定听证情形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举行听证。

该《规范》明确,财政部门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集体讨论决定:对重大财政违法行为拟给予较重行政处罚的案件,包括拟作出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责令停产停业、撤销会计师事务所、撤销资产评估机构、取消政府采购业务代理资格、较大数额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等处罚决定案件;案情复杂、争议较大的案件,包括在违法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管辖权的确定等方面存在争议的案件;以及其他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

如何确定财政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规范》提出,应当按照下列步骤进行:结合财政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以及主客观因素等,界定违法行为的违法程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参照本规范,考虑财政违法行为是否具有从重,从轻、减轻,或者不予行政处罚的情形;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决定是否对财政违法行为予以处罚,予以何种处罚,以及何种幅度的处罚。

同时,《规范》指出,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行政处罚:伪造、变造、隐匿、故意销毁财政违法行为证据的;拒绝、阻挠、妨碍财政执法,拒绝、拖延提供有关资料,拒绝陈述有关情况或者作虚假陈述的;财政违法行为涉案数额或者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财政违法行为屡查屡犯的;授意、指使、强令、胁迫、诱骗、教唆他人实施财政违法行为的;对检举人、举报人、证人或者执法人员打击报复的;截留、挪用、侵占军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等资金和物资的;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实施财政违法行为的;因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力,导致财政违法行为处于持续状态的;财政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但免于刑事处罚的,等等。

《规范》强调,财政部门应当将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的程序、裁量标准予以公开,并指定法制机构、相关职能机构或者专门人员对案件承办机构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的合法性、合理性和适当性进行复核。同时,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部门、下级财政部门行政处罚裁量权行使情况的监督,对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行为,应当及时纠正。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情况检查、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和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备案制度,加强对行政处罚裁量权行使情况的监督考核。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违法或者明显不当的,应当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相应责任。

(编辑部根据《中国财经报》整理)

政府采购处罚权论文 篇2: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大力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这次廉政工作会议,是新一届国务院组成后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二中全会、中央纪委十七届二次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总结过去五年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工作,部署2008年的工作。

一、过去五年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上届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召开了五次廉政工作会议,重点围绕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建设、规范行政权力等方面,进行工作部署,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迈出新的步伐。

(一)深入开展纠风专项治理,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几年来,我们抓住教育收费、医药价格、涉农负担、农民工工资拖欠等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加大治理力度,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问题。整顿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秩序,推行医疗服务价格公示等制度,规范诊疗、用药和收费行为。开展涉农收费专项治理,涉及农民负担的重大案件明显下降。解决公路“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问题取得重要进展。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清理和规范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在全国开展了企业违法排污、食品药品安全等专项治理行动。通过这些工作,有效维护了群众的利益。

(二)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国务院把推进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基本准则,公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加强政府立法工作,五年来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法律议案39部,制定或修订行政法规137件,其中包括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一批规范行政行为的重要法律法规。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积极推行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和综合执法试点。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1076个市县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1013个市县开展了综合执法工作。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稳步推进。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断增强,运用法律手段处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不断提高,法治政府建设明显加快。

(三)着力推进改革和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五年来国务院各部门分两批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692项,进一步改变行政审批事项过多过滥的状况。投资和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开展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多数省级政府实行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中央政府部门全部实行部门预算,国务院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基本上纳入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公共资源交易制度进一步完善,其中,全面建立了公共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度。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全面实行“招拍挂”制度,工业用地使用权出让也开始实行“招拍挂”。国有产权有序交易格局和有效监管制度初步形成。政务公开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市地级以下政府政务公开普遍实施,省级政府和中央国家机关政务公开加快推进。此外,还改革了公务员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规范了政府机关公务接待。这些措施,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的参与度,强化了对行政权力的制约。

(四)坚决查办违法违纪案件,认真治理商业贿赂。我们严肃查处了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惩治了一批腐败分子。五年中,受到行政处分的有24.3万人,其中开除公职2.6万人,有7655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坚定决心。治理商业贿赂是近两年来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以治理工程建设、土地出让、医药购销等领域的商业贿赂为重点,在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自查自纠的同时,着重查办政府机关公务员利用审批权、执法权、监管权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商业贿赂案件。2005年8月至2007年底,全国共查结商业贿赂案件近4万件,涉案金额88.4亿元。商业贿赂滋生蔓延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五)坚持从严治政,强化责任追究。一是加大对贯彻执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了一批违反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违规批土地上项目,违规建设高档楼堂馆所等突出问题,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干部的责任。各地共查结土地违法违规案件1.3万件,4788个违规建设的楼堂馆所项目正在进行整改。二是加大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责任事故查处力度,查处了一批重大案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三是加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度。审计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17.7万人,涉及违规资金4000多亿元。这些措施,强化了责任追究,增强了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纪政纪意识。

在这几年的实践中,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反腐倡廉的重要内容;必须推进依法行政、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把监督制约权力作为反腐倡廉的根本保证;必须扩大民主,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参与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始终把查办案件作为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严肃查办大案要案,依法严惩腐败分子。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政府廉政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违法违纪案件在一些领域和部门仍然呈易发多发态势;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少数高级干部腐败案件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食品药品、教育收费、医疗服务、居民住房、土地征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然突出;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企不分、职责不清、办事拖拉等问题还未根本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奢侈浪费之风屡禁不止。这表明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反腐倡廉的任务仍然艰巨。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坚定不移地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二、以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廉政和反腐败制度建设

2008年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本届政府履行职责的第一年,各项工作都要有良好开局,反腐败和廉政建设也要有新进展。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做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查办违法违纪案件、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等各项工作,努力取得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成效。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权力过于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监督,是各种腐败现象产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必须依靠制度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确保权力规范运行。这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保证。要把监督制约权力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摆在突出位置,融入各项工作中去,进一步增强制度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发挥制度在防治腐败中的重要作用。2008年,在制度建设方面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政府机关及其领导人员掌握大量的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要防止决策过程中发生腐败现象,防止决策失误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失,必须实行科学民主决策。要针对决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不断健全决策机制。一要完善决策基本制度。要在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制度,确保科学民主决策有章可循。二要完善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在做出重大决策前,要通过多种形式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必要时应举行听证会,增强群众参与度,接受群众监督;涉及重大财政支出的决策,必须进行充分评估论证。重大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反复酝酿讨论,集体研究决定。三要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价、反馈纠偏和决策责任追究等制度。对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的决策行为,要坚决制止和纠正。这些方面已经建立了不少制度,问题是没有得到很好落实,2008年要在健全决策制度和狠抓落实上下功夫。

(二)规范重要领域权力运行制度。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易发多发,重要原因在于制度不完善、体制机制有漏洞。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最大限度地减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体制机制漏洞。一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2008年要结合机构改革和部门职能调整,对现有审批项目进行评估,力争再取消和调整一批。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认真清理涉及项目审批的部门规章、文件,该取消的坚决取消。对保留审批项目的名称、设定依据等要向社会公布,对取消和调整的项目要加强后续监管。要建立健全新设行政审批项目审查论证机制,新设立审批项目要于法有据,并通过多种形式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加快推广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对审批的全程监控,约束行政审批行为。二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完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尽快将政府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现在有少数收费项目还没有实行“收支两条线”,有的名义上实行了,但暗中还挂着钩。2008年要对“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继续对“小金库”问题进行专项治理;要进一步规范行政和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的管理,重点清理规范各类培训中心,切断收费和本单位收入挂钩的利益机制。加强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和扶贫救灾等专项资金的监管,加强审计和财政监督,维护资金安全。要进一步规范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三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改革。继续完善土地、矿产资源开发使用、政府采购、国有产权交易等制度,公共资源都要通过公开透明和竞争方式交易,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2008年要对国有土地和矿产资源使用权出让情况开展专项清理和检查,推动工业用地全面纳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范围、土地出让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落实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把矿产资源管理纳入规范化轨道。四要深化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2008年要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依法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完善资本运营、采购销售、收入分配等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通过改革和制度建设,把能够由市场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割断行政权力和微观经济活动的利益联系,形成防治腐败的长效机制。

(三)完善行政执法管理制度。行政执法是政府机关经常性的活动,特别是基层行政执法活动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直接相关。当前,行政执法不规范的问题仍然突出,有的滥设执法事项,有的利用执法权设租寻租,有的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有的粗暴执法,甚至执法犯法,人民群众对此反应强烈。必须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权力。要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行政执法部门和执法事项进行梳理,明确执法依据、执法权力、执法程序和相应责任。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事项,要坚决取消,应该保留的要规范行为。继续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的问题。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民主评议制度,严格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管理,实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合法性审查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2008年要把加强涉及群众利益执法活动的管理作为重点,对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开展专项治理,认真解决环境污染、制售假劣食品药品、违反安全生产规定、违法违规征地拆迁等问题,坚决纠正利用行政执法权谋取私利、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四)健全政务公开制度。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政务公开,就是要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创造条件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国务院制定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以此为契机,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抓紧制订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具体办法,健全信息公开工作制度。要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进一步拓展政务公开的领域和内容。凡涉及群众利益和公共政策的事项,都要及时向群众公开。2008年要把行政收费、公务消费、政府重大投资工程预决算等政府收入和支出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增强财政管理领域的透明度;要以教育、医疗、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行业和领域作为重点,推动涉及群众利益的公共企业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要完善和增加政务公开的载体,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网上审批、服务办理、信息发布、沟通交流等功能。

(五)推行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制度。行政问责制度是强化行政监督的有效形式。2008年要选择部分省市和国务院部门开展试点,加快实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制度。要合理分清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在此基础上落实工作责任和考核要求。要把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等行为作为问责重点。对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地方的试点经验,抓紧制订对行政首长进行问责、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和绩效评估等相关制度。

惩治腐败要一手抓制度建设,防患于未然;一手抓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决不手软。少数政府工作人员贪污腐败、失职渎职,严重影响政府形象,群众深恶痛绝。要进一步加大查办案件的力度,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严惩不贷,始终保持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要以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案件为重点,严肃查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不论涉及什么人,不论职务多高,都必须依纪依法严肃查处。要继续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对政府公务员、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金融机构领导人员利用职权索贿受贿的案件,要依法严肃查办,决不姑息。治理商业贿赂既要惩处受贿行为,又要惩处行贿行为。对国(境)外经济组织在我国内地的商业贿赂活动也要采取有效的打击措施。要坚决查处失职渎职方面的案件,对土地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监管等方面失职渎职问题,要坚决追究责任,并查处背后隐藏的腐败问题。要依法加大对腐败分子的经济处罚、赃款赃物追缴和缉捕追逃力度,决不让腐败分子在经济上占到便宜,决不让他们逍遥法外。

三、加强对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领导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责任在领导,关键在落实。各级政府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不懈地抓好廉政建设,努力建设廉洁政府。

第一,高度重视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把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反腐倡廉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要把狠抓各项反腐败制度的落实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带头坚持制度,自觉遵守制度,认真落实制度,为贯彻制度创造良好的环境,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认真落实反腐倡廉建设责任制。政府及部门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对职责范围内的反腐倡廉工作负总责,敢抓敢管,分管领导对分管领域也要切实负起责任。要完善制度执行评估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对发生重大违反制度问题的部门和单位,要按规定追究领导责任,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第二,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做廉政的表率。对各级政府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廉政建设要有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新一届国务院组成人员已经开始履行职责,一定要在廉政方面作出表率。从国务院领导、各部门负责同志到处长都要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要求下级机关和工作人员做到的,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做到;要求下级机关和工作人员不能做的,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首先不做。领导干部要认真执行《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不得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第三,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和管理。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廉洁从政教育、优良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完善政府机关工作规则,健全公务员行为规范。对公务员执行廉洁从政规定的情况要经常监督检查,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全体公务员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恪尽职守,勤勉尽责,秉公用权,廉洁自律,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办事,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第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动各项工作。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弘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优良传统,反对奢侈浪费,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建设节约型机关。要严肃财经纪律,使用财政资金要严格把关,精打细算。规范公务接待,不得用公款相互送礼和宴请,不得接受下级送礼和宴请。这方面,中央已有明确规定,要严格执行。2008年要对公款出国出境旅游等问题进行专项治理。继续清理违规建设高档楼堂馆所等铺张浪费行为。

第五,健全监督机制。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接受司法机关实施的监督,接受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要支持、保证监察、审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实施专项监督。监察部门要紧贴政府工作,加强廉政监察、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保证政令畅通,改善行政管理,促进政府廉洁高效。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财政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政府投资和国有资产的监管。要建立预防腐败工作的协调机制。2007年,我们成立了国家预防腐败局,一个重要目的是强化预防腐败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国家预防腐败局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审计署等有关方面通力合作,以改革创新精神切实做好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完善制度,加强监管。

第六,确保政令畅通。近年来,中央密切关注和把握国内外发展动态,适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把这些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好,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有少数地方和部门单纯从局部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忽视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影响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损害了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考虑问题,与中央保持一致,落实好中央在节能减排、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节约集约用地、房地产调控、市场物价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和部署,切实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有关部门对此要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政令畅通。

做好新形势下的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意义重大。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不断推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进展,努力建设一个人民满意的政府!

(新华社北京讯,5月1日《人民日报》)

注:这是3月25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新一届政府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温家宝

政府采购处罚权论文 篇3:

论完善我国政府采购治理商业贿赂管理制度

摘要:本文以政府采购中的商业贿赂行为概述作为开端进行论述,详细地剖析了政府采购中商业贿赂行为的概念、表现形式、出现的原因、所造成的危害,进而总结出这种行为的构成要件,然后阐述了我国政府采购领域治理商业贿赂这一行为存在的法律漏洞、域外政府采购法制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在此之后提出了关于完善我国政府采购领域治理商业贿赂的法律对策。

关键词:政府采购;商业贿赂;法律治理;管理制度

一、前言

治理好政府采购中的商业贿赂行为有利于维护正常的政府采购市场交易秩序、保护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优化政府采购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提高我国政府采购支出的使用效率以及实现廉洁执政的阳光政府等都能发挥了促进作用,还能有利于推动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从而能够推动我国经济协调、平稳地前进。治理政府采购商业贿赂应采取以下对策。

二、完善政府采购程序

每一项政府采购活动都有一套完整的必经过程,政府采购程序总的步骤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在具体的规定上还存在着差异,它主要取决于政府采购选用的方式,随着政府采购的方式不同而有所变化,不管什么样的政府采购程序都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如对政府采购信息都应及时、全面地予以公布、对参选供应商的资格、评标、确标等环节要实行严格的审查。为了建立一个合法、有序的政府采购市场,就必须要对政府采购工作程序进行严密防控,以使在实践中能够有个更好、更规范的采购程序,本文认为要想增加政府采购工作的透明度,具体可有五种措施:一是规范参选供应商的资格审查机制,以期真正得到供应商或承包商“货真价实”的信息;二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机构或网站来发布政府采购信息,对政府采购方方面面的信息都予以公布;三是规定确定中标项目的具体办法,详细公布中标供应商中标的原因及优势等,对于未中标的供应商向其说明未中标的原因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四是关于政府采购合同地授予方面要予以详细地规定,增加有关合同履行和合同担保的具体内容;五是强化司法机关的功能,对“权钱交易”、“暗箱操作”等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一)完善评审专家管理制度

政府采购的评标环节直接决定着参选供应商谁能够中标,《政府采购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都给予了评标委员会以评审权和自由裁量权,由此可看出,评标委员会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占据了特别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修养和水平与评审结果有很大的直接关系。

1.严格规定评审专家的准入门槛。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向社会广泛征集不同类别的专家评委,然后对其资格入选条件进行严格把关,对符合资格入选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严格的资格审核,以选出真正的专家评委,然后对符合资格审核条件者颁发证书,并同时将其归入专家库管理,使得他们在以后的政府采购进程中能够给予充足的智力支撑。

2.对评审专家实行规范化培训。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强化他们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明确评审的责任与义务,提高评审技术和评审手段,使他们能够更敏锐地洞察违法违规行径,有助于更好地制止政府采购中的商业贿赂现象。

3.严格规范评审专家的自由裁量权,保证政府采购工作合法有序地进行,完善评审专家的回避制度,确保评标结果的客观、公正。

4.建立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评审专家的惩处机制,如责任承担机制、问责质询机制等,净化评审专家队伍,打击商业贿赂行为。

(二)完善政府采购信息公开管理制度

能否对政府采购信息进行全面公布,不但影响着政府采购行为的公平性,还能够大大影响到阳光政府的建设,政府采购中出现的商业贿赂行为在很大层次上是由于政府采购信息不公布或公布不彻底,而导致供应商、社会公众不能完全掌握政府采购信息,使权力不能得到有效监督,从而出现权力腐败,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适当可行的方法来建立健全这一政府采购信息公布管理制度。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规范政府采购信息公布的方法,不仅要规定主动公布信息的方法,还要规定被动公布信息的方法。

2.统一政府采购信息公开的渠道,可以设置一个统一公开政府采购信息的专门机构或网站,以推动政府采购信息公开的电子化水平,使得参选供应商和潜在的供应商、社会公众都便于查询自己想要知悉的信息。

3.扩大政府采购信息公布的内容,使得政府采购信息公布的内容能够真正做到全面彻底性;四要增大对于违反政府采购信息公布管理规定的处罚机制,避免政府采购信息公布的任意性和权力地滥用;五是认定相关法律法规中的“商业秘密”,可在供应商允许公开的情况下适当地公开,以防止政府部门以此为“理由”而拒绝公开。

(三)完善供应商市场准入制度

作为政府采购活动主要参加者的供应商,依照国籍的差别可具体分为国内供应商和国外供应商。选择适合的供应商对于政府采购合同的有效施行、保障采购对象的质量、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等方面非常重要,鉴于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在这方面规定的缺陷,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供应商准入制度:一是构建专门的供应商资格预审制度,规定统一的供应商准入资格标准和统一的管理机构来审查供应商的资质,对满足所设条件的供应商可向其发放政府采购市场准入许可证;二是创设供应商廉洁承诺制度,可规定参选供应商在参加政府采购活动进程之前,必须向采购相关人员做出不会行使商业贿赂的廉政方面的承诺,并有纪律监察部门向其发放廉政准入通知书;三是加大对违法供应商的处罚,包括在民事、行政和刑事方面的惩罚,如对政府采购中的违法违规供应商在其准入许可证上予以记录,并对这些违法供应商以后参加政府采购活动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限制;四是对外国供应商可依据国际条约或协议,设置“对等准入”制度,以保护国内企业的发展。

三、强化政府采购监督制约机制

为了保证政府采购工作能够合法、有序地进行,需要采取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政府采购中商业贿赂行为的措施,这离不开发达的政府采购监督制约机制。在实践中要想对政府采购活动更好地实现有效监督可以形成监管合力,大力治理商业贿赂行为。笔者认为,主要的具体措施有下面几点。

(一)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我国《政府采购法》第13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负责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的部门,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与政府采购活动有关的监督管理职责”。但是,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规章中对财政部门实施监督并没有一个详细的实体性规定或程序性规定,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了各级财政部门在实施监督时出现职责混乱的现象。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政府采购的内部监督效能。

1.加强财政监督。加强财政监督对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政府采购成本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笔者建议可通过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来加强财政监督。预算编制是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政府采购的范围和制定条件提供了财政上的依据,在编制财政预算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要明确政府采购的内容和种类,将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列为购买某种货物、工程或服务的专项资金,并且按照一定的办法在总预算中单独编制;其二,采购机构和财政部门共同进入市场调研,建立不同种类的产品的丰富信息量的数据库;其三,保证各预算单位要在有关监督管理部门的督促指导下,完成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其四,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应保持稳定性,不能随意做出调整或改变,并且预算编制程序要简单易行、便于实施;其五,采用多种监管方式进行财政监督,对出现商业贿赂的易发环节要进行重点监督,加强对财政部门工作人员的过错惩处,强化其责任心。

2.加强预算监督。“政府采购预算是采购机关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行政任务编制,并经过规定程序的年度政府采购计划,它一般包括采购项目、采购资金来源、数量、型号、单价、项目实施时间等,是政府采购工作的基础。”政府采购预算细化到每一个项目,这样可有助于提高政府采购工作的透明度、健全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我国除了国家作出特别说明之外,只要是隶属于政府采购的项目都应该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可见政府采购预算在政府采购中的重要性。本文以为,可从下面三点来对其进行强化:第一,加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等对政府采购预算地监督。采购单位不得自行采购属于集中采购目录范围内的货物、服务或工程,也不能自行采购未经上报或虽经上报却未被批准的商品或服务项目,一旦有此行为,财政部门应拒绝对其拨款,审计、监察机构还要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予以追究。第二,加快预算改革,明确预算周期,把整个预算周期细分为多个阶段并详细规定每个阶段的任务,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这样做的话,不仅能够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下一年度的预算还能使其得到及时执行。第三,完善预算拨付的方式。预算拨付的方式主要有层层拨付和直接拨款,在关于财政资金拨付的法律法规中应明确规定直接拨付的方式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3.完善供应商监督保障制度。如前所述,可知作为政府采购活动主要主体之一的供应,法律法规对其的规定还有缺陷,如享有的权利较少、权利救济机制不完善等,因此要采取措施来完善供应商的监督保障制度,以建立一个正常、有序的政府采购市场环境,并激发市场参加者的活力,可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丰富供应商的监督方式,如向采购部门质疑投诉、向法院起诉等;二是要明确规定供应商自我救济的方式、程序、时间等,真正捍卫非行贿供应商的合法权益,更好地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二)完善政府采购外部监督机制

学术理论界认为,在和内部监督相比之下,外部监督有其自身的优点,如经过媒体的传播,在客观上有助于实现社会舆论监督并有助于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外部监督的优点能够弥补内部监督的不足,达到健全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效能,并且外部监督迎合了政府采购的公共性特征,根本法赋予人民大众的批评建议权也为其行使外部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政府采购的外部监督主要有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等的监督,外部监督主体的多元化,对打击政府采购中商业贿赂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外部监督。

1.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在实践中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的是法律层次的监督,通过其对实际的政府采购行为进行监督,找出法律存在的漏洞和空白,从而在立法上不断完善,使我国的规制政府采购中的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体系不断健全,有助于为我国规制政府采购中的商业贿赂行为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从而能够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加大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纪检监察部门要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经常性的监督,这样能使《政府采购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规章的规定得以贯彻落实,规范政府采购中商业贿赂行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招标投标过程进行重点监督,并且还要保证其本身监督行为和方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对于发现的违法违纪人员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严肃处理,严惩不贷,不能姑息。

3.加强审计部门的监督。审计部门可借鉴域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建立常规审计和专项审计制度,对一般性项目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常规性的监督,而对大型或核心采购项目的财政资金利用状况要实行专项监督,保证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实现政府采购的政策性目的,防止商业贿赂。

4.加强社会公众监督。社会公众要想实现对政府采购行为的有效监督离不开丰富完整的政府采购信息,因此相关部门向社会公众公布的政府采购信息要全面和完整,进而有利于社会大众对政府采购的每个环节都能实行彻底的监督,确保政府采购工作的公正和透明性,构建廉洁执政的阳光政府,降低商业贿赂这一现象的出现;同时要完善社会大众监督的方式,实现监督方式的多样性,扩大监督的渠道;另外,还要建立鼓励社会大众监督的激励性机制,以发挥社会大众监督的实效性,如举报奖励制度,不仅对举报人进行保护还要对举报人实施奖励,这样能提高社会公众监督政府采购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调动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

四、结语

总之,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要求每个参与主体都能够公平公正地开展竞争,商业贿赂的存在直接毁坏了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侵害了大众消费者和其他守法经营者的正当权益,导致市场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同时也会降低我国政府采购支出的使用效率,破坏行业风气,因此能够合法、合理、有效地治理好政府采购中的商业贿赂行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何才能更好地规制政府采购中的商业贿赂行为则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努力。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为增强采购领域的监管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为政府采购中治理商业贿赂的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吴荣高.治理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的法治对策研究[J].今日财富,2010,(7):194-195.

[2]张竹梅,周鑫.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对策探析[J].理论界,2006,(5):201-202.

[3]刘细良,樊娟,郑烨.强化程序控权与防治政府采购腐败[J].长江论坛,2010,(6):125-128.

[4]李静,张成博.我国政府采购的外部监督机制研究[J].中国政府采购,2011,(1):36-38.

[5]黄明哲.论商业贿赂的综合治理[J].中国政府采购,2006,(8):14-18.

[6]牛志奇.政府采购领域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对策研究[J].中国招标,2007,(10):5-6.

作者:林福辰

上一篇:年鉴信息与传播论文下一篇:新媒体电视新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