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违法处罚程序论文

2022-04-19

在工商部门日常办案中,案子办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符合要求,才能经得起复议、诉讼的“考验”,成为广大办案人员普遍的困惑。其实,这涉及行政处罚案件证明标准问题。证明标准不仅是重要的实践问题,更是复杂的理论问题。其对提高工商执法办案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一、关于证明标准(一)行政处罚证明标准的概念。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价格违法处罚程序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价格违法处罚程序论文 篇1:

价格串谋联合利华收200万元罚单

日化巨头联合利华被罚了。5月6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信息称,联合利华公司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的违法行为,情节较重,社会影响较大,依法应予从重处罚,但考虑到该公司在约谈后即公开宣布暂停调价并向消费者致歉,主动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上海市物价局决定对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做出20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200万元,这是政府价格主管部门针对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开出的首张高额罚单。新修订的《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明确规定,该类违法行为最高可罚款300万元。

然而,这张罚单没能赢得想象中一面倒的喝彩声。围绕这张罚单,谁有权决定产品价格;处罚是否依法办事;罚款金额是否过低;国家发改委选择日化行业动手是否避重就轻等问题浮出水面。

隐蔽的串谋

联合利华被处罚的消息传开后,立刻在行业内引起连锁反应。记者试图联系多家日化企业,请他们谈谈对该事件的看法,得到的回复不是无可奉告,就是不方便说。唯一一位愿意开口的业内人士还要求记者隐去其个人信息。据他介绍,日化企业有了“前车之鉴”,“如果喊几句要涨价就要被罚200万元,谁还开口?”

联合利华似乎也学会了自保。记者5月8日致电联合利华中国对外沟通部主管郑天慧,她称自己正在国外休假,公司新闻发言人也在休假中,处罚事件以公司发布的公开声明为准。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说法,“联合利华公司有关负责人接受多家媒体采访并发表日化产品涨价言论,增强了消费者涨价预期,引发部分城市发生日化产品抢购,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那么,联合利华真是因为负责人“喊了几句要涨价”就收到200万元罚单吗?

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国家发改委此次处罚,主要是针对企业问的价格串谋行为。涨价是正常的企业行为,但价格串谋会构成价格垄断与价格欺诈。

那么,国家发改委又是如何认定联合利华存在价格串谋?国家发改委称,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经营者由于担心失去市场份额,对于涨价非常谨慎。所以,往往会“采取提前高调发布涨价信息等手段,通过媒体集中报道以试探市场反应,并希望竞争对手跟进涨价,给了行业竞争者之间一段相互协调价格策略的时间,进而达成价格协同行为,在保持市场份额不变的基础上实现行业集体涨价。

事实是,在联合利华确定4月1日涨价,并通知经销商后,从3月21日至24日,联合利华中国公司新闻发言人曾锡文确实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谈起过日化行业涨价问题,随后,包括立白、纳爱斯在内的多家日化企业都做出4月1日或4月6日起涨价的决定。这一过程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串谋程序”十分吻合。这恐怕也是发改委处罚联合利华的证据。

模糊的涨价

尽管国家发改委宣称给联合利华开罚单是依法行事,且建立在“证据确凿”基础上,但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证据似乎还不够让所有人信服。上海律师协会公司法委员会副主任、汇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冬接受记者采访时就称,该项处罚证据不足。

国家发改委此次开罚,依据的主要是《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的第六条。该条款主要针对3种行为进行限制,分别是: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价格秩序;除生产自用外,超出正常的存储数量或者存储周期,大量囤积市场供应紧张、价格发生异常波动的商品,经价格主管部门告诫仍继续囤积;利用其他手段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快、过高上涨。

在吴冬看来,上述法条主要针对的是发布虚假涨价信息,实际没有涨价需求的行为,而联合利华已经给经销商发了涨价通知,确定在4月1日涨价,这是真实的涨价行为。

针对联合利华相关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发出涨价信息,吴冬认为,联合利华作为行业内大型企业,通过企业自身状况判断行业价格趋势,本无可厚非。此外,在联合利华是否与行业内其他企业进行价格串谋问题上,发改委目前发布的证据不足。

实际上,在日化企业是否真有涨价需求的问题上,行业内也存在分歧。面对日化行业原材料成本上涨,快消品行业分析师、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闫强指出,日化行业集体喊涨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涨了。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日化企业可以通过延伸产品线、投放新产品、换新包装等方式提高销量,转移部分成本压力,选择涨价,不排除是有意为之。

那么,国家发改委究竟要不要管,该如何管?宋颂兴提醒,国家发改委在处理价格问题时,首先要维护市场合理竞争和市场定价机制,要严格区分企业自主定价和价格串谋行为。

积极的信号

联合利华此前发布的2011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第一季度来自于西欧市场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下滑2.7%,原因是该公司将产品价格上调了0.1%。公司首席财务官胡埃特称,调高产品价格的时间早于竞争对手,导致销售量有所下滑。

上述财报其实提供了两重信息。第一重信息是,联合利华确实希望上调产品价格,而且已经在欧洲市场付诸实践。另一重信息则是,在欧洲市场,联合利华没能通过与行业其他企业串谋,避免涨价造成的损失。

为何联合利华没在欧洲使用在中国玩过的“价格手段”?

实际上,在价格问题上,日化企业在欧洲市场上是“惯犯”。今年3月,宝洁、欧莱雅、汉高等8家化妆品制造商就曾因结盟操纵价格达20年,被西班牙政府处罚5000万欧元。4月13日,联合利华和宝洁又因操纵洗衣粉价格,受到欧盟反垄断机构处罚。不过,相对于中国500万元以下的罚款额度,欧盟国家的罚款要高得多。据悉,欧盟给日化企业开出的最高的价格操纵罚单达3亿欧元。日化企业在中国“犯错”的成本实在太低。

所以,面对发改委做出的“重罚”联合利华的决定,宋颂兴还是明确表示,发改委此次处罚联合利华,是“积极的信号”,至少让部分企业认识到中国政府不会对价格操纵行为坐视不理。而且,200万元的处罚力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比较看似不高,但是是严格按照现有价格法做出的决定,这个处罚力度是合适的。

在200万元罚单的背后,国家发改委传达的信息是:

“对散布涨价信息引发市场波动,特别是造成抢购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都将严肃查处,予以严惩,决不允许不法经营者肆意破坏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

欠缺的公平

痛快地教训了“惯犯”日化企业,国家发改委却仍留下了“话柄”。被质疑最多的是公平二字。而所谓的公平则是指国企、央企与外企、民企是否在涨价问题上享受了平等待遇,发改委对日化行业“开刀”是不是挑了个软柿子捏?

如闰强所言,日化行业涨价与上游原材料涨价分不开,而日化行业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就是石油。那么,发改委是否应该对日化上游行业的涨价行为也进行调查呢?

宋颂兴就指出,处罚价格违规不能只盯着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对国企、央企也要一视同仁。比

如,日化企业的上游企业中石油、中石化就经常放言称油要涨价。

吴冬也质疑,何以价格猫腻更多的房价、油价都没人管,日化行业却成为众矢之的?

在发改委公布处罚决定后,联合利华公司5月6日下午也迅速发表了一份声明。该声明称,联合利华作为一家对中国有长远承诺的跨国公司,

“我们充分了解中国国情,尊重国家发改委及上海市物价局的决定”。

联合利华的这份声明中,不少措辞似乎都透着一丝认罚不认错的色彩。问题是,如果国家发改委在开出罚单时不能做到公平,给人留下“依据中国国情”的话柄,又如何让企图操纵价格的企业知错能改、知难而退?

●“(联合利华)采取提前高调发布涨价信息等手段,通过媒体集中报道以试探市场反应,并希望竞争对手跟进涨价,给了行业竞争者之间一段相互协调价格策略的时间,进而达成价格协同行为,在保持市场份额不变的基础上实现行业集体涨价。”——发改委

●“作为一家对中国有长远承诺的跨国公司,我们充分了解中国国情,尊重国家发改委及上海市物价局的决定,目前上海市物价局关于我们的调查已经结束。”——联合利华

联合利华已证实被罚200万元,这是政府价格主管部门针对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秩序开出的首张高额罚单。

涨价信息推高销量数倍

国家发改委查明,联合利华3月向各大超市发出调价函,通知旗下日化产品4月1日起涨价,并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发表“日化行业进入涨价周期”等言论。导致日化产品涨价的信息广泛传播,引发部分城市发生日化产品抢购,个别超市联合利华的产品日销售额超过正常时期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扰乱了市场秩序。

按照价格行政处罚程序的相关规定,上海市物价局日前向联合利华(中国)有关方面送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联合利华前日发表声明称,作为一家对中国有长远承诺的跨国公司,我们充分了解中国国情,尊重国家发改委及上海市物价局的决定,目前上海市物价局关于我们的调查已经结束。

发改委曾约谈日化巨头

3月下旬,日化产品盛传涨价消息,称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这四大日化巨头“不约而同”地在4月1日提价,这引起国家发改委高度重视,随即约谈相关企业。3月31日傍晚,联合利华(中国)发表声明,决定暂缓原定于4月1日执行的价格调整。

国家发改委曾就这一行为评价称,采取提前高调发布涨价信息等手段,通过媒体集中报道以试探市场反应,并希望竞争对手跟进涨价,给了行业竞争者之间一段相互协调价格策略的时间,进而达成价格协同行为,在保持市场份额不变的基础上实现行业集体涨价。

严罚意在提醒大企业

发改委负责人指出,这次严厉处罚,目的就是为了提醒所有经营者,特别是所占市场份额比较多、在行业内影响比较大的企业,依法行使自主定价权,自觉杜绝串通涨价、恶意炒作、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

发改委:正常调价不受干涉

重申经营者享自主定价权,依法保护合法调价。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价格主管部门依法保护经营者合法调价行为,不会干涉经营者正常调价。

该负责人表示,对于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经营者依法享有自主定价权。价格主管部门一贯坚持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一贯尊重经营者自主定价权,依法保护经营者合法调价行为,不会干涉经营者正常调价,但绝不允许建立在违法行为基础上的涨价,决不允许不法经营者肆意破坏市场秩序。

他表示,国家发改委欢迎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共同参与价格监督,积极举报、提供价格违法线索,向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设立的12358价格举报电话投诉举报,以便及时查处价格违法行为,规范市场价格秩序,营造和谐有序的市场环境。

“日化涨价门”回顾

3月22日

多家大型超市接到联合利华中国公司的提价通知。其中称,从4月1日起,联合利华旗下部分产品涨价6%-15%。另有超市采购员接到了宝洁涨价的口头通知,但该通知未透露具体品牌和上涨幅度。

3月30日

国家发改委向记者证实,已派出调查组赴全国各地,调查日化用品以及方便面等企业涨价情况,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一些企业存在串通涨价行为。若查属实,发改委一定会严肃处理。

3月31日联合利华中国公司发表声明称,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决定暂缓原定于4月1日执行的价格调整。北京一家大型超市也已经接到了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和宝洁部分产品延后提价的确认函。其他部分超市将自行暂缓涨价。

4月13日

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两大日用消费品巨头宝洁和联合利华开出3.152亿欧元(合30.2亿元人民币)的巨额罚单,以惩处两巨头协同汉高公司在欧盟八个国家操纵洗衣粉价格。联合利华回应,国内日化产品涨价问题与欧盟重罚事件两者没有连带关系。

5月6日

国家发改委公布调查结果,对联合利华(中国)处以200万元处罚。据调查,联合利华散布涨价信息前一周与后一周的市场销量相比,上海超市日化产品销量平均增长21.2倍。

作者:南方

价格违法处罚程序论文 篇2:

工商行政处罚案件证明标准探析

在工商部门日常办案中,案子办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符合要求,才能经得起复议、诉讼的“考验”,成为广大办案人员普遍的困惑。其实,这涉及行政处罚案件证明标准问题。证明标准不仅是重要的实践问题,更是复杂的理论问题。其对提高工商执法办案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证明标准

(一)行政处罚证明标准的概念。行政处罚证明标准,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处罚程序中,利用证据证明违法案件事实和行政处罚程序事实所要达到的程度。行政处罚证明标准的确定,是行政机关认定案件事实的前提。证明标准要解决的问题是证据到什么程度时,才能认定待证事实。具体到行政处罚中,证明标准就是证据达到行政机关对待证事实进行认定的最低(必要)限度。也就是说,当用来证明一个待证事实的证据达到这个限度或者要求时,这个待证事实在法律上就视为真实存在。对行政机关来说,行政处罚必须要能够经受起法院的审查。所以行政处罚证明标准同时也是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对行政处罚进行审查的证明标准。

证明标准作为一种带有主观色彩的东西,它虽然是抽象的,但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因为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加以证明的过程是一种有目的的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是有规律的,人们完全可以通过经验积累和理论分析来把握它。实际上,无论对待证明标准理论的态度如何,法律中是否明确规定,证明标准这一尺度还是在认定事实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三大诉讼的证明标准。在我国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中,均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规定。根据案件性质的不同,对当事人权益的影响不同,又有着不同的适用标准。刑事案件适用的是“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民事案件适用的是“优势证明标准”,行政案件介于二者之间,适用的是“清楚而有说服力的证明标准”。

(三)工商行政处罚案件的证明标准。工商行政处罚案件的证明标准,法律上没有具体的规定,但在不同的法律中有所涉及:

1.《行政处罚法》第4条第二款“以事实为依据”:第30条“必须查明事实,违法事实不清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2.《行政复议法》第28条第一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第三项“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决定撤销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可以责令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1.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2.适用依据错误的;3.违反法定程序的;4.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5.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

3.《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二项“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1.主要证据不足的: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3.违反法定程序的;4.超越职权的:5.滥用职权的”:

4.《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50条第一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据正确、定性准确、处罚适当、程序合法”之规定,笔者认为这就应该是工商行政处罚案件的证明标准,尽管没有明确说出来。

二、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

工商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但大多数情况下,执法人员不是违法事实的直接感知者,对于执法人员来说,违法事实(客观事实)是永远不可能重现的过去。对于未曾直接感知的过去,只能通过各种手段去认识和判断。而这一认识以及判断过程所产生的结果,严格地讲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一种对过去的确信或者怀疑的心理状态。所以,作为行政处罚适用前提的违法事实,是靠执法人员透过各种证据对事实的认定。当这种认定在法律上被认为是可以接受时,这种认定就可以作为法律上的真实而成为法律适用的前提(法律事实)。从这个角度上说,在执法人员眼中,只可能有法律上的真实,不可能有绝对的真实。例如,工商机关接到举报。查处一起销售假货案,工商机关对相对人是否实施了销售假货行为并未直接感知,只能通过调查取证,收集一系列的证据:如相对人的销售记录、举报者提供的由相对人开具的发票、对该物品的检验报告等等。最后,工商机关对该相对人作出行政处罚。促使工商机关作出行政处罚的是工商机关通过证据对相对人过去曾经有过销售假货行为这个待证对象形成的确信。换句话说,作为行政处罚适用前提的是证据,而不是事实本身。

工商部门实施行政处罚需要以事实为根据,事实需要以证据来体现。证据证明的事实不可能等于或者全面反映事实本身。这就要求在实务操作中,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可主观臆断;所有的事实都需要有证据的支持,证据要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要求。

三、工商行政处罚案件实务操作的标准

客观地讲,工商行政处罚案件证明标准本身也是一种原则性规定。原则性规定具有概括性、抽象性、模糊性,的特点,存在着如何理解、把握、界定的问题。

(一)事实清楚。事实清楚,是对所查办案件的基本要求,即作为行政处罚相对人的违法事实是否清楚明确,尤其是决定案件性质以及案件能否成立的主要事实。包括违法行为的“五何”要素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果,是否清楚明确。如最常见的无照经营案件,当事人的违法事实就应由违法主体、案发时间、行为发生地、具体行为及经过(生产或销售何种产品及数量、规格、价格、成本等)、违法行为的结果(被查获时间、非法获利、库存数量、造成的后果等)、当事人是否有账目及上缴税金等构成。上述内容齐全,方可谓事实清楚。

(二)证据确凿。证据确凿,是指据以定案的各项证据均是真实可靠的,无伪造、诱导之嫌疑,亦无彼此矛盾的现象,尤其是决定案件性质以及案件成立的主要证据必须具备。违法事实需要证据来证明,证据需要具备“三性”,即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一是证据是否与案件有关联,与案件无关联的不为证;二是证据是否合法,包括证据来源是否合法和证据形式是否合法两方面。证据的形式比较好把握,证据符合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以及计算机数据等种类要求,形式上符合法定要件即可。重点需要把握的是证据的来源是否合法,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规定,对于形式上合乎要求但来源途径不合法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如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等;三是证据是否真实,不真实的证据没有证明力。审查证据的真实性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证据的提供人是否合格,如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就不是合格的证人,其提供的证言不能认定是真实的:2.证据是否被

处理,对于非原始状态经过处理的证据其真实性要具体分析,如被当事人或者他人进行技术处理而又无法辨明真伪的证据,以及对于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原件原物又无其他证据印证,且对方当事人不予认可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等,就不能认定是真实的证据。还要注意的是“孤证不立”,仅有当事人陈述没有其他证据佐证,案件不能成立;证据之间不存在矛盾,能够相互佐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三)依据正确。即案件的法律适用依据准确。对于法律适用要按照《立法法》的规定,遵循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适法原则。应当注意的是所谓的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和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是在法律矛盾冲突的情况下适用,如果没有矛盾冲突,完全可以适用下位法或者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一般指违法行为发生时在新法颁布实施前,对其查处程序适用新法,实体适用旧法,而对于发生在新法之后的违法行为,不管是程序还是实体都应当适用新法而不是旧法。另外,法律依据要具体到条款项目,不存在应该用该条款而用了它条款。反之,则属于适用法律错误。

(四)定性准确。要结合对事实、证据的认定,以法定依据为准绳来定性。注意一个行为只能定性一次,以准确、具体为原则。比如,同样是不正当竞争行为,依法可以分为11种,应具体到哪一种。

(五)处罚适当。要注意两个重点,一是“法无禁止不可为”,行政处罚一定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二是“过罚相当”,要合理运用好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要审查当事人是否有免于处罚或依法减轻、从轻或者从重、加重处罚的情节。尤其注意不能因当事人认罚则轻处,不认罚就重处。同时,对于事实、情节、规模相同或相似的案件,处罚结果应大致相当,切忌畸轻畸重、显失公平。

(六)程序合法。程序合法是依法办案的保障,《行政处罚法》规定“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应遵循以下顺序:1.立案,要求办案人员填写立案审批表并呈报分管领导审批;2.调查取证;3.写出案件调查终结报告提出行政处罚建议,按照核审权限报法制机构核审:4.报领导审批;5.将审批结果告知当事人:6.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7.听证,举行听证会、制作听证笔录并写出听证报告;8.作出处罚决定,填写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报领导批准;9.送达;10.案件执行。以上10个环节,环环相扣,需要注意每个环节的时限、方式、步骤等。

四、工商行政处罚案件证明标准的应用

工商行政处罚案件适用“清楚而有说服力的证明标准”,这是个一般要求。由于行政处罚的类型不同、证明的难易程度不同,在具体应用中应该有所区别。至于什么是“清楚而有说服力”,是相对于一个具有一般的认知水平的人而言的。如果能使一个正常人相信,便具备“清楚而有说服力”。

(一)立案。由于案件此时并未进入调查取证阶段,案件当事人只是涉嫌从事某一违法行为,因此,在此阶段只要有初步的证据证明当事人存在违法行为即可。此时的证明标准不能要求太高,只要达到大致可能的证明标准就可,用百分比来衡量,大致是在50%左右。

(二)行政强制措施。采取行政强制措施,需要具备法定的条件。主要包括:一是已经取得违法嫌疑的证据(比如发现假冒伪劣产品等);二是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此时的证明标准也不能要求太高,只要达到表面确信的证明标准就可,用百分比来衡量,大致是在60%-80%。

(三)简易程序案件。适用简易程序案件的处罚比较轻,而且大多是执法人员当场发现违法行为,当场进行处罚,执法人员作为案件事实的直接感知者,又掌握了主要证据,对违法事实的确信也比较容易形成。因此只要掌握了主要证据,就可以认定案件事实。此时的证明标准应高于立案,达到80%以上。

(四)普通程序案件。普通程序案件一般比较复杂。需要经过立案、调查取证、核审、告知等程序。因此,其证明标准应该比较高,用百分比来衡量。至少应在90%以上。

(五)听证程序案件。听证程序案件在所有工商行政处罚案件中,属于重大复杂的案件,其证明标准要求也最高,用百分比来衡量,需要达到95%以上。

责任编辑:王琳

作者:田凯

价格违法处罚程序论文 篇3:

以加强市场价格行为监管为着力点促进稳定物价总水平

一、2012年上半年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工作情况

今年上半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围绕“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的总体要求,以加强市场价格行为监管为着力点,组织开展专项检查,积极推进反价格垄断、社会监督、法制工作和基础建设,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稳定物价总水平。据统计,今年1—6月份,全国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2.10万件,实施经济制裁9.85亿元,其中退还消费者1.18亿元,没收违法所得7.72亿元,罚款0.96亿元。

(一)围绕稳物价,大力整顿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一是开展节日市场价格整治。今年以来,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加强元旦、春节和五一等节假日期间市场价格监管,坚持以群众生活必需品等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为重点,突出超市商场、农贸市场、农村集市等重点对象,加大价格执法检查力度,依法查处了部分经营企业通过价格欺诈等手段牟取不正当利益的价格违法行为。

二是开展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专项检查。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交易,促进零售业健康发展,开展了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积极协助起草清理工作的有关文件,制定了检查工作的方案,并指导省市价格主管部门开展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检查工作,对检查中的问题进行政策支持。配合商务部等五部门对大型零售企业收费开展调研,组织大型零售企业自律工作会议。

三是高度关注重点商品的价格波动。今年以来,食用油、婴幼儿奶粉、大蒜等重要商品的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为此,我局对规模和影响较大的12家连锁超市近4年来食用油、婴幼儿奶粉价格波动情况进行了摸底和汇总,调取了销售票据和涨价函,详细分析了涨价周期、涨价幅度和涨价成因。组织召开了有12家流通企业、连锁经营协会等参加的座谈会,对当前价格形势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重要商品价格涨幅上报工作机制。在大蒜价格出现波动期间,调取了蔬菜协会有关资料,详细分析了大蒜价格波动的成因,形成文字材料,为价格决策提供依据。

四是开展胶囊类药品及药用胶囊市场供应及价格变化情况调研。4月15日“毒胶囊事件”爆发后,部分药用胶囊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可能引发胶囊类药品借机涨价。为全面了解和掌握胶囊类药品及药用胶囊市场供应及价格变化情况,防止有关企业借机涨价,我局组成两个调研组分赴四川、浙江、黑龙江、河北四省对有关药用胶囊生产企业、胶囊类药品生产企业、零售药店、医疗机构进行深入调研。

五是积极指导地方开展市场价格监管工作。通过下发文件、刊发简报、组织培训等多种方式带动各地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工作。湖北省物价局开展了以保供、稳价、惠民为目标市场价格监管年活动。在活动中以严厉打击市场价格违法行为、规范明码标价、打造明码实价示范区(点)、开展价格诚信单位创建活动为主线,以检查商场菜场机场(含车站、码头)、药店酒店书店、房市油市银市(简称“三场、三店、三市”)的价格行为为重点,辐射各行业,覆盖全市场。吉林省物价局对一起在网络微博中进行虚假宣传的价格欺诈行为进行立案调查,依法对长春万达电影城有限公司做出了罚款50万元的行政处罚。并通过吉林卫视通报了案件查处情况。

(二)推进反价格垄断执法,维护竞争秩序

一是查处价格垄断案件。我局对8家保险粉生产企业达成并实施价格垄断协议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合计886.32万元。自从《反垄断法》实施以来首次适用法定减轻处罚条款,对第一时间主动报告达成价格垄断协议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一家企业,全额没收违法所得,依法免除罚款。对第二时间报告达成价格垄断协议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三家企业,全额没收违法所得,依法按照60%幅度减轻罚款。对迟迟不承认违法行为的两家企业,全额没收违法所得,不减轻罚款。对参与达成但未实施价格垄断协议的一家企业,罚款5万元。对调查期间,因安全生产事故被当地政府责令退出市场的一家企业,不再处理。上半年,会同江苏、浙江、安徽等有关省价格主管部门对部分涉嫌达成价格串通协议的造纸企业作出最终处理决定,对主动报告违法事实的造纸企业免于行政处罚,对部分造纸企业共处罚款700多万元。

二是及时制止电影票最高零售价。在从媒体报道中得知有关部门将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电影市场票务管理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消息后,立即与有关部门进行了联系并召开有关会议,指出其中会员票、团体票等优惠票价不低于电影院挂牌价格的70%,片方、发行方制定的最低票价不得高于指导价格的70%等内容涉嫌违反《反垄断法》。有关部门明确表示不再出台相关规定。

三是反价格垄断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反垄断执法机构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5月30日,与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签署反垄断合作谅解备忘录;与英国公平交易办公室在合作谅解备忘录框架下,协商并确定双方2012年合作计划;与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反垄断执法机构协商签署反垄断合作谅解备忘录有关事宜;与欧盟竞争总司就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救济措施进行了讨论;6月,与美司法部、联邦贸易委员会在北京共同举办滥用知识产权专题研讨会。两次会议共对18个省份价格监督检查机构执法人员进行了培训。通过出访,深入了解和学习了其他国家在反垄断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扩大了反垄断工作的国际影响。

四是指导地方调查垄断案件。其中指导广东对珠江口20家海沙资源企业达成并实施横向价格垄断协议进行调查后,对20家企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70多万元,解散了价格联盟,促使海沙资源费恢复到原有水平,稳定了海沙价格,及时保证了国家重点工程用沙。

五是进一步细化经营者集中审查工作。配合商务部办理47件经营者集中案件的审查工作。从相关市场界定、对市场竞争的影响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对经营者集中案件的审查工作。同时,组织力量对经营者集中审查与产业政策审查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三)积极开展专项检查和治理,规范收费秩序

一是积极做好商业银行收费检查准备工作。2月,我局召集部分省市在杭州市召开了商业银行收费检查工作会议。会后,起草了《关于开展全国商业银行收费专项检查的通知》,制定了商业银行收费检查实施方案,编制《商业银行收费检查政策文件汇编》,对试点检查案件进行了处理。为保障专项检查工作扎实开展、取得实效,我局成立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检查力量大大强化。按照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对商业银行收费举报案件进行了严肃查处。对群众举报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13家分(支)行在经营中违规收取国家明令禁止的费用,以及在审核发放贷款过程中,强制以各种名义收取费用的问题,我委责成有关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依法对案件进行严肃处理,责令退还违法所得并处罚款。截至目前,已责成地方价格主管部门处理8起举报案件和4起试点检查案件,共计实施经济制裁3846.27万元,其中退还客户3001.56万元。

二是做好重点领域纠风工作。按照2012年全国纠风工作实施意见,我委与国务院纠风办共同负责商场、物流、银行、电信、教育、涉农乱收费六项重点任务的牵头抓总。委领导在全国纠风工作会和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第十二次会议上发表讲话。5月我局参加了由国务院纠风办与人民网联合举办“全国纠风工作系列访谈”,以“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切实做好今年部署的商场、物流、银行、电信等领域乱收费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为主要内容,接受人民网在线访谈并回答网友提问。

三是继续部署全国涉农收费专项检查工作。年初,为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我委下发《关于开展全国涉农价格与收费专项检查的通知》(发改价监〔2012〕310号),继续在全国部署开展涉农价费专项检查。重点对水利水务部门收费、农村基础设施收费、农产品流通收费、农村中小学收费等开展检查;要求各地对不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自立项目收费、超标准收费、不执行规定价格擅自涨价、隐蔽性乱涨价乱收费、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不执行涉农收费公示制度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目前检查工作已基本结束,汇总工作正在进行中。

四是持续深入推进全国医药卫生服务价格大检查。为继续组织好今年的医药卫生大检查工作,落实各项工作任务,2月我局制定了《2012年医药卫生服务价格大检查工作方案》,从案件处理、督促指导、整改规范、调查研究、全面总结等五个方面明确规定了完成每一项具体任务的时间进度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委直接检查的102家医院的价格违法案件的结案处理工作,分四批下发责成函,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严格依照我委审理的意见和审定的价格违法金额,依法对相关医疗机构进行严肃处理。此次检查,我局对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为历年之最,极大震慑了医药价格违法单位,同时对各地的案件处理工作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先后赴上海等10省开展医药卫生服务价格工作大检查督查工作,采取以点带面、重点指导等方式,加强对省级及省级以下地方检查工作的指导,确保检查工作全面深入,不留死角。据初步统计,我委责成各地检查的三甲及大型医疗机构818家,截至目前,各地已全部完成现场检查工作,已完成案件核实审理工作679家,下发处罚决定书374家。

五是积极参与完善价格管理和调控相关工作。赴贵州参与电煤价格与收费情况调研,参与研究电煤价格与收费政策情况,部分新进医保药品试行统一价格工作任务分工方案、规范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秩序措施和药品流通环节价格管理办法。多次参与研究201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研究201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提出做好2012年国家临时存储菜籽(油)收购工作的意见建议,参与研究防止化肥价格过度波动应对预案。

六是责成部分地方开展工商年检收费重点检查。6月初,按照委领导指示,责成辽宁等8个省市的价格主管部门,就相关媒体反映的一些地方工商部门借企业年检之机“搭车收费”,个体、私营企业在工商部门办理年检时,被强制要求缴纳“私营企业会员费”、“个私协会会费”等问题,对本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年检收费行为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整顿,要求有关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组织检查组对违规收费行为直接进行检查,依法严肃处理。

(四)研究修订细化法规制度,完善价格法制体系

一是顺利推进《价格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修订工作。2011年11月以来,前后三次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意见,三次组织系统内讨论,组织专家论证,认真总结了多年来价格执法实际工作经验,细致剖析了相关法律概念,充分借鉴了其他行政机关的做法,对案件管辖、责令退还程序、执法监督程序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经过反复修改,形成了《价格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修改稿)》。

二是积极推行《价格违法行为举报规定》的修订工作。自2011年底启动修改《价格违法行为举报规定》以来,共征求地方意见两次,组织系统内讨论两次,对举报、申诉、信访的关系,举报办理程序的设计,举报办结的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修改稿。

三是做好相关配套文件的修改、起草工作。《价格监督检查文书格式》(修改稿)区分了对外执法文书和对内流程文书。《价格监督检查证据规定》(修改稿)进一步完善了证据的收集、审查的各个程序,增加了强制措施的内容。《价格监督检查案卷管理规定》(修改稿)确立了分设正卷、副卷的原则,完善了案卷管理的相关制度。《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违法案件审理工作规则》对如何审理价格违法案件进行了程序性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执法程序。

四是研究起草《反价格垄断案件报告和备案办法》。为进一步协调全国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的反垄断执法工作,保障和提高办案质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执法经验,起草了《反价格垄断案件报告和备案办法》,目前正准备征求各地意见。

二、下一阶段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工作重点

(一)继续大力整顿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一是加强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市场价格监管。针对中秋、国庆期间群众消费品种集中、外出旅游较多的特点,部署各地重点规范月饼等食品价格行为,大力整治交通和旅游价格秩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部署部分地方价格主管部门在节前对大型零售企业开展重点检查,查处一批重大价格违法案件,巩固近年来整治商贸流通领域价格秩序的成果。

二是加强重点品种价格监管。密切关注婴幼儿奶粉、食用油、大蒜、中药材等重点商品的价格涨幅,适时开展专项检查和调查,抑制价格不合理上涨。

三是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检查。为规范旅游行业价格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构建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下半年组织开展旅游行业价格行为专项检查。检查的范围是旅行社、旅游景区、宾馆酒店、景区餐饮企业。检查内容是经营者不执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行为;以欺骗性标价或价格手段实施价格欺诈的行为;价外加价和收取未予标明费用的行为;不按规定明码标价的行为以及其他价格违法行为。

四是推行明码标价规定,倡导价格诚信。在汇总银监会、人民银行总行等金融监管部门、各商业银行总行和委内各司局的征求意见基础上,对《商业银行服务明码标价规定(征求意见稿)》进一步修改,然后颁发实施,规范商业银行价格行为。9月与商务部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编制,将价格诚信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切实履行六项纠风治理工作的牵头责任

与国务院纠风办密切配合,切实履行商场、物流、银行、电信、教育、涉农六项纠风治理工作的牵头责任,组织开展专项治理,汇总涉农收费专项检查情况,着力做好价格领域各项纠风工作,确保取得预期成效。

一是做好商业银行收费专项检查工作。继续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精神严肃查处商业银行举报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按照商业银行收费检查实施方案,认真组织部署好商业银行收费专项检查工作。动员全国价格系统的力量,分阶段、分步骤地对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全覆盖式的检查,重点对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过程中违规收取贷款承诺费、贷款资金安排承担费、资金监管费问题,强制、捆绑收取财务顾问费、综合服务费、授信额度管理费、个人贷款服务手续费、咨询费等问题进行清理规范,严厉查处继续收取国家明令禁止的收费项目、提高标准收取电子汇划费等问题。纠正并规范商业银行的违规收费行为,促进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二是开展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专项检查。部署地方价格主管部门开展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检查工作,重点在列入五部门清理整顿的76家大型零售企业中选取10家进行检查,检查的方式采取重点检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力求查出实效。

三是继续开展全国教育收费专项检查。继续开展全国教育收费专项检查,重点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中小学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择校费、改制学校违规收费、公办高中扩大范围收取择校费、高校违反自愿原则收取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学前教育乱收费等问题进行查处。继续曝光一批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震慑乱收费行为。

四是开展电信资费重点检查。选择5—6个省(区、市)部署电信资费重点检查。重点查处强制服务、强行收费、捆绑服务并收费,扩大范围、提高标准收费、取消项目继续收费、重复计费,违规收取流量费,以及未按规定明码标价等行为。

(三)进一步开展竞争政策研究和反价格垄断执法

密切关注市场情况,及时发现和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加强反垄断业务培训,指导地方开展对滥用行政权力的反垄断执法工作,组织各地对垄断行为频发的财产保险、铁路客票代售、汽车驾驶员培训等领域开展调查,充分运用现有成果和经验,组织开展全行业全国性的反垄断调查。做好前期调查涉嫌垄断企业的后续监管,监督企业履行反垄断承诺。

(四)组织开展行业价格检查和调研

一是继续督促指导各地的医药价格检查工作。要求各省在完成对三甲及大型医疗机构的检查后,省级及省级以下价格主管部门要继续深入开展对基层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站、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机构等单位的全面检查,保证所有被查单位的全面覆盖。会同卫生部等部门采取“回头看”的方式,抽查我委直接检查102家医院的整改情况。要求地方督促医院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规范医药卫生行业服务价格和收费行为。

二是开展铁路运输和收费政策执行情况调研。为了解目前铁路运输和收费政策执行情况,针对群众举报的突出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并就明年拟开展专项检查工作重点听取有关地方意见。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

上一篇:素质教育航空服务论文下一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