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递进式初探论文

2022-04-23

摘要:“产教融合”是国家确定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总目标,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产教融合、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国际贸易的递进式初探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际贸易的递进式初探论文 篇1:

从CE的职业标准浅析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外贸行业的发展,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利用国外的职业标准,针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从创新教育和递进式的项目化设计等方面阐述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商务英语 就业导向 职业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当今社会主要短缺的人才方向就是商务英语。一方面,一些外贸进出口企业难以招聘到熟练掌握语言技能、流畅应用商务知识,并具有一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另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了大量毕业生,但仍有一部分毕业生处于待业或转行状态。这种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巨大反差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强调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

为了更好地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各种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岗位,本文以就业为导向,从国外的职业标准的分析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创新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商务英语专业的现状分析

从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对于2009-2011年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中了解到,商务英语专业的就业率从99.44%升到100%;学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广州市、佛山市、东莞市、深圳市。就业量最大的职业主要为:行政业务人员、推销、展销人员、其他经济业务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就业量最大的单位所属行业主要为:其他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批发业。外贸行业的发展特点在不断变化,外贸企业的就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改变提升,立足于“珠三角”地区,深入了解外贸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外贸企业的用人需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商务英语专业作为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培育专业,主要针对外贸方向,要在专业条件、建设水平、改革成果、人才培养质量整体达到一流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积极提升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竞争优势并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的专业,就必须强调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国际化因素。

我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目标定位模糊,缺少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的准确把握,教学理念更新缓慢,教学模式相对落后,教师队伍建设薄弱,缺少实际商务经验等实际问题。

特色专业是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带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为此,响应学校提出的积极探索专业建设的新途径和新举措,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 CE的基本概念及其职业标准

CE(CERTIFIED EXPORTER)即认证进出口专员,是美国商务部唯一承认的国际贸易职业认证体系IIEI体系下属的一种,借此证明个人达到国际贸易职业的专业标准并取得从业资格(美国及北美、欧洲、中东等地区)。在中国,职业标准属于工作标准。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IIEI认证体系所倡导的职业标准与我国外贸人才的培养方向一致,强调统一全球外贸用语,统一全球外贸应用程序,代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方向。

CE的职业标准围绕着工作中的相关内容,包括涉及产品的定位、报价与客户的沟通等外贸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所要达到的具体的综合能力要求。它是我国外贸企业了解和适应国外最新对外贸易政策,掌握实用方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这其中与我们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的就是职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3 人才培养的策略

为了解决我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发展的瓶颈,针对我院的实际情况,在借鑒CE的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 创业实践教育的融入

完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全程融合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商务英语专业群应结合课程体系,强化“外语+技能”的培养特色。在制定2013级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特别注重能力的培养,改变单一型创业教育方法,将创业教育全程融入到专业学生创业教育中,开设速卖通创业实践,速卖通是阿里巴巴帮助中小企业接触终端批发零售商,小批量多批次快速销售,拓展利润空间而全力打造的融合订单、支付、物流于一体的外贸在线交易平台。其特点在于覆盖面大,项目广。在外贸业务实战中,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接触主流的外贸操作方式,培养实战技能和创新能力;融入更多的外贸企业元素,除利用原有的外贸软件进行教学外,在各个实践模块中都相应增加外贸实战教学内容,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技能训练的方式,建立基于学生技能提升和创业能力培养的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挖掘、联系与开拓自己的主营产品,尝试创业的实举,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

3.2 项目式人才培养模式

从基础到专业,从专业到综合,进而到达创新阶段的递进式的项目化人才培养方案,符合事物由浅入深的发展规律。尤其在第四阶段的创新技术技能项目的国际营销策划,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这样的设置并非空谈,而是以具体的课程支撑:商务营销实务;速卖通创业实践;涉外交际礼仪;第二外语等。

商务营销实务则更多是针对商务环境下营销的理论和策略以及实际运用,从而更进一步地应用于实践。“在跨文化交际中,表达得体显得更为重要”(何自然,1997),开设涉外交际礼仪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和交际礼仪很有必要,而CE的开拓及维护海外客户及其它对外贸易工作是岗位职责之一,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3.3 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紧密衔接

将CE的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将相应的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形成了独特的模式和运行机制。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运用国际先进的职业标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结构和课堂教学设计。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通过项目教学、技术技能融合、教学做一体化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得以继承和发展。

针对职业标准,还制定了针对于电子商务的跨专业技能训练目标,以及诸如中英文速录和办公软件的应用等辅助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提升职业能力。

3.4 通过比赛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比促学,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类技能大赛,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置换学分的新举措,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好方法。我院举办的“五月花”外语节,开展一系列的比赛和活动,让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在众多强手参与的情况下得到锻炼和提高,旨在以比促学,激发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的。这些竞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学习、训练、竞赛当中得到提高,在與同学们的协作中学会与人相处,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3.5 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商务英语专业的双重性决定了该专业教师的特殊性,他们既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商务理论知识和商务实践经验。因此,优化师资结构,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上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并积极争取校企之间的合作,努力为教师的学习、培训和实践创造良好便利的平台。

4 结语

商务英语的蓬勃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了解市场的需求,在教学方式、课程体系、职业能力、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采取以就业和职场能力为导向,培养能熟练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熟悉国际贸易及商务,能够操作现代化办公设备及通讯设施,能在各种商务环境下灵活运用英语进行有效商务沟通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

用国外先进的职业标准,开拓视野,拓展我们教学的思路,并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才能达到一个新的视野,与国际接轨,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寒.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3).

[2]王振广.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1).

[3]倪文燕.澳大利亚高职课程建设模式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1).

[4]唐美华.以职场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初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2).

[5]张立玉.高职教育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9).

[6]http://iiei.dunlap-stone.edu/[DB/OL].

作者简介:李霓,讲师,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广东广州 510663

张青莲,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广东广州 510663

曹冬梅,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广东广州 510663

作者:李霓 张青莲 曹冬梅

国际贸易的递进式初探论文 篇2:

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构建的实践探索

摘要:“产教融合”是国家确定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总目标,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产教融合、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在分析了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建立的重要意义基础之上,以电气自动化技术试点专业为例,校企双方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组织实施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共商、共建、共培、共享”的协同机制,激发校、企、生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为产教的有效融合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2019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深化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指引,整个方案从7个方面提出了20条改革措施,其中“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是改革方案的重要方面之一。而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在教学层面开展工学结合、在专业层面深化校企合作、在产业层面推进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总体要求,正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1]自2014年9月以来,教育部已启动了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因此,总结现代学徒制的试点经验,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成为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了“校企”双主体在招生招工、学生(徒)培养、过程管理、就业创业等多个方面的合作,其中,校企双方能否及时将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共同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专门人才,即人才培养环节是该模式的核心所在。[2]2015年,笔者所负责的南通开放大学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作为教育部首批试点地区(南通市)的17个试点专业之一,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第一期班级已满师就业,现正进行第二期班级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在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

一、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构建的意义

当前,校企合作主要还集中在实习环节,企业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以弥补学校实习条件不足的短板。由于企业未能参与到前期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脱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企业认同,导致学校很难吸引优质企业开展合作。此外,通过对学生近年来的实习单位統计分析,发现学生选择在学校签约的实践基地实习的比例逐年下降,且实习学生流失率非常高。但企业作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经济效益必然放在首位,接纳实习生必然会影响正常生产,而在投入了一定的成本却吸引不到所需人才,企业会逐渐失去合作热情,合作关系逐渐呈现“校热企冷”现象。如何打破这一僵局,就必须创造条件,吸引企业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校企协同开展人才培养。一方面,要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让专业与产业更好地对接;另一方面,要推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既能有效保障企业留住人才,也能进一步激发企业合作的热情。

校企协同培养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殊组织形式,是在动力机制作用下,有效汇集人才培养资源要素,突破不同主体间的壁垒并释放要素活力而实现的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协同培养长效机制的重点是要进一步明晰校企协同培养内涵,紧紧围绕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创新,努力解决校企协同培养的现实矛盾。校企协同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资源的开发及教学过程的实施等方面。构建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可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监督、保障、优化以上各有关要素的活动、行为及相互间作用而制定的一系列教学管理规则与行为系统,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也是校企双方合作成效的重要体现。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提升校企育人主体责任意识,构建长效机制,努力突破协同瓶颈,提升双方协同引力,实现利益共赢。[3]

二、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构建的实践探索

现代学徒制作为产教融合的助推器,要突出校企“双主体”育人地位,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进行设计。本专业主要合作企业是江苏永达电力电信安装有限公司,公司主营方向是电力电信施工与维修方向,根据公司需求,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为供配电。校企双方从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组织实施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探索与实践。

(一)培养目标共商共定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紧密契合区域经济发展及行业的需求,满足合作企业、所在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努力做到定位精准、涵盖全面。在校企双方确立合作意向之初,就将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核心内容加以商谈,双方组建了包括专业教师、技术骨干、人力资源等为组成成员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团队,深入到生产一线、行业及相关主管部门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校企双方负责人、制定团队召开专门会议,对调研报告进行商讨,确定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适应自动化设备及供配电系统技术支持与管理等工作,具有自动化设备及供配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辅助设计、生产管理和市场服务等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精深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共研共构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现代学徒制下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突出人才培养目标所确定的核心能力目标,以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为支撑,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学徒技能。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改革必须遵循校企共同研究共同构建的原则,努力找到校企利益的平衡点,充分实现人才培养的能力要素、知识要素、技能要素。能力要素的表现形式是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知识要素体现在学历证书的获取;技能要素表现为学生可迁移的能力。能力、知识要素为学生的就业服务,知识、技能要素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部分。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文及职业素养,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为目的,促进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形成岗位能力。可见,如何科学构建基于岗位技能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内容。[4]

首先,邀请校、企、行专家,组建课程体系构建团队,对照人才培养目标所制定的主要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并分解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点,进行课程模块开发设计;然后,根据人才培养主体侧重不同,将主要课程模块划分为以学校主导的学校本位课程体系和以企业为主导的工作本位课程体系两大类;最后,根据职业能力的递增和先后承接关系对课程进行排序,根据职业能力的学习时间跨度进行课程课时量的分配,形成能力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三)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图片、课件等学习资源,也包括支撑教学的实验实训设施、教师资源等资源。[5]为有效地实现校企双方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质量地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既定的教学任务,校企双方本着共同建设共同分享的原则,在学习资源、实践基地和师资队伍三个方面进行了合作共建。

1.学习资源开发。

学习资源是为学习者的便利学习所提供的如教材、案例、图片、课件等资源,主要以课程为单位呈现。专业课程如何克服原有学习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将一些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程,开发出“学生易学、教师易授、师傅易传”,具有现代学徒制特色的学习资源,是校企协同育人的一项重要工作。[6]

作为校方首先要做好信息化学习平台建设作为支撑,这样能有效化解学校教室与企业车间空间距离带来的不便,让学习者随时随地皆可学;其次要组建包括校、企、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在内的课程开发团队,明确课程建设要求和经费标准,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员和经费保障。

作为企业,要认识到学习资源开发是合作内容之一,也是能否培养出符合企业所需人才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要遴选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有较高专业能力的技术骨干参与课程建设,并配以相应的奖励措施,以提高企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为课程团队,首先要深入企业、行业调研,根据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其次要结合生产过程,开发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然后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组织课程内容体系,开发编写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等职业特色的高质量教材;最后,深度开发精讲微课、操作实录、生产案例素材库、自学课件、在线自测等信息资源,形成立体化学习资源库。

2.实践基地建设。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校企双方在产、学、研等方面全面深入的融合。校企共建的实践基地是开展企业生产、教学培训及科技研发的主阵地,可有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课堂教学与车间生产、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等的有机融合,也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7]

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产生的效益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通过校企合作,借助企业资源,学校基于相同的资金投入,学生与教师能接触到更多先进的设备,更贴近工作实际的现场环境和企业氛围,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第二,根据现代学徒制的要求,结合岗位能力分析,开展项目化实习,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备专业技能,更具有企业迫切需要的职业素质。第三,通过实践教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同时与企业师傅配合,组建教学团队,切实增强学校办学的硬实力,抵抗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带来的影响。

目前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存在着诸多制约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没有遵循价值规律,合作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兼顾。因此,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来分析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对建设实践基地至关重要。对于学校而言,校企共建实践基地最根本的利益诉求是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支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增加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扩大招生规模,保证学校高效运营。对企业与而言,与高职院校合作建设实践基地,主要诉求是获得匹配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增加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此外,也力图借助学校的科研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在拟定实践基地共建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本着优势互补、协作创新、成本分担、共建共用的原则,才能使实践基地建得起来、用得顺畅、行得长久。

鉴于本专业及合作企业所处行业(电力施工运维)的特殊性、實训设备的投入及使用难度及风险等因素,我们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的主要方式是校内建设专业基础技能实验实训室,满足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和基础职业资格(如电工证、PLC程序设计师等)认定,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以建设在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主,以满足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资格(低、高压上岗证等资质)的培训认定要求。形成了“育人、生产、培训”融合的运行机制,实现基地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等的有机融合。基地投入运行以来,教学功能突出,每年承担职业院校师生实习、实训近100人次,企业职工培训200多人次,同时还积极申报获得了政府立项和资金支持,为基地的长效运行提供了保障。

3.“双师”队伍培养。

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包括企业师傅、学校教师在内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成功实践的重要保障,也是校企共建的宝贵资源。我们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兼职,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改造,接受企业技术和资格认证培训,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聘请企业师傅到校兼课,接受基本的教学规范培训,观摩名师教学,多措并举,提升师傅教学能力。大力推行教学“双导师(教师、师傅)”制度,以“专业负责人+企业主管”、“教学名师+技能大师”、“教学团队+企业班组”等组合方式开展交流,联合组建产教研团队,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努力培养一支德能双高、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8]

通过校企双方以不同形式合作共建的教学资源、实践基地及师资队伍,不仅是为了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而且也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及职业资格鉴定培训所使用,真正实现了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同分享。

(四)教学组织共施共评

1.教学组织形式。

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教学组织要从传统的“学校主导、企业参与”单一主体模式转向“企业主导、学校指导”的“双主体”育人模式。该模式关键是要唤醒企业的育人主体意识,明确育人职责,让企业全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共同培养。[9]

2.教学实施过程。

根据认知和技能成长规律,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职业体验、专业技能、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四个阶段递进培养。[10]第一阶段(第1学期)以职业体验为主。本阶段以文化基础、专业理论课为主,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跟随师傅观察和感受企业文化,熟悉未来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培养职业认同感、责任感,激发职业理想和学习兴趣。在本阶段,校、企、生三方,本着自愿原则,遴选学徒,组建现代学徒制班级。实践证明这种先招生后招工方式确定的学徒的稳定性远大于第一期试点班招生与招工同步方式。第二阶段(第2、3、4学期)专业技能培养。此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主要以“学生”身份在学校通过校内虚拟项目形式進行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学习,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岗位上根据师傅的指导进行真实项目的演练,实现“课岗交融”。第三阶段(第5学期)岗位技能培养。本阶段主要完成培养目标中核心就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学徒分成若干小组(3—5人为一组)在企业不同岗位上进行轮岗实训,企业师傅定岗指导,实现“N对N”师徒关系,即一个学徒接受全部师傅指导,一个师傅指导全部学徒,克服了传统的“一对一”师徒模式的不足。经过多个岗位轮训,以获取相应的行业对上岗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如“高压入岗证”、“高压电工上岗证”等)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第四阶段(第6学期)职业能力培养。本阶段由企业根据学徒前面三个阶段情况进行岗位分配,到具体岗位上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顶岗实习。此阶段学徒在师傅的指导下运用前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会贯通,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着重进行职业能力培养。考核合格可与企业直接签订就业协议,结束学徒生涯,转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3.教学评价体系。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学习的内容、地点、方式及时间均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多维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构建需要联合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强化整个学徒过程的质量监控,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根据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特点,依托信息技术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学校教师、企业带班主管和带徒师傅等将教学日志、学生出勤、过程考评和自主学习等情况信息化,信息化的相关数据既便于各方及时了解,也作为对学徒、指导老师和带徒师傅进行考核的依据。对学徒的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出师、合格出师、不予出师三个等级。另外,对学校带队教师、企业师傅也进行考核,分为优秀、合格两个等级,对获得优秀级的教师和师傅进行适当奖励。[11]

通过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家长等多方参与,采取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既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也是保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三、结语

自2015年以来,校企双方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通过对两期现代学徒制班级的试点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围绕校企如何协同开展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研究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培养目标共商共定、课程体系共研共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学组织共施共评”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校企互动双赢,携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了途径参考。

参考文献:

[1]姚丽霞.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互动双赢提升质量——以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2018(10).

[2]李传伟,董先,姜义.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之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J].职教改论坛,2015(9).

[3]孙秋柏.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机制的构建与深化[J]. 现代教育管理,2014(1).

[4]马华.校企共建育人机制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

[5]华永平.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1).

[6]王彪,龚慧娥,湛佳.新形势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71).

[7]程晓农,杨娟,等.以“产教融合”为内涵的“全素质链”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8(2).

[8]周任慧.现代学徒制下财经类专业“校企行职”多维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

[9]谢锡锋,邓海鹰,等.高职工科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研究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9(6).

[10]陈晓军,吴长贵.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7(2).

[11]徐巍.构建现代学徒制框架下的复合教学评价体系——以“奇瑞捷豹路虎中英现代学徒制项目”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2017(7).

责任编辑:陈向阳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echanism; 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major

作者:陈晓军 孟莹梅 吴长贵 陈智

国际贸易的递进式初探论文 篇3:

《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改革模式探索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而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外语的国际化人才,本文以《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为例,分析了目前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并结合教学模式提出一些针对性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改革;模式

0 引言

双语教学是指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采用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教学讲授专业知识的时间为课时50%及以上的一类教学模式。然而,各高校学生英语水平存在差异,学情不同,高校双语教学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时更应注重其特殊性和针对性。

1 《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一带一路”提出,RECP签订,中国与世界经济不断融合,国际贸易往来快速发展。与之相对,每年毕业本科大学生不断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能听懂并具备一定国际营销外语表达能力,必然能够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

1.2 政府政策的号召

双语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一项重要指标。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强调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2002年教育部将双语教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列入高校评估指标体系, 2005年教育部再次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自此双语教学改革一直是高校热点问题。

1.3 《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性质

《国际市场营销》是一门能帮助营销专业学生了解全球市场及获取营销技能的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改革,能够引导学生以国际市场环境为背景,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管理模式和营销策略的差异,从而摈弃狭隘的自我参照标准,用国际化的视角分析问题,正确解决企业在国际环境中遇到的营销问题。不同于基础英语、专业英语,双语课程教学的本质是传授专业知识。

2 《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2.1 师资力量投入增加,但双语教学经验不足

大多数教授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师未必能够熟练掌握外语进行教学任务,绝大多数外语教师也不具备教授专业知识的能力,因此既具有专业教学能力又具有外语教学能力的教师数量很少。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少高校引进了大量留学归来精通外语的人才承担双语教学任务或是给本校教师出国進修的机会。但高校在针对学生开展课程的具体模式与方法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缺少前人经验,且缺乏培养双语教师的有效机制,开展有效的双语教学仍有一定难度。

2.2 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但英语基础薄弱

笔者对长春市部分高校有《国际市场营销(双语)》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89份,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运用双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很高,只有8.89%的学生持反对态度,而原因是觉得自己英语水平较差,无法跟上课程进度,有30.53%的学生持中立态度,而61.07%的学生都表示自己是愿意上双语课的。而且,有58.78%的学生有毕业后去外企工作的意愿。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是有国际竞争意识及参与双语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的。然而,在校大学生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只有约40%,有16.89%的学生认为双语课程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很难适应,有42.75%的学生认为比较困难,需要努力适应,有35.88%的同学认为一般困难,但可以适应。只有4.58%的同学认为并不困难,能够很好很快的适应。

2.3 双语教材不规范,自编教材数量少

现在高校对双语教学的教材选取一般分为三种:一是国外原版教材;二是国内翻译的外文教材;三是国内自编双语教材。国外原版教材获取渠道有限,价格高昂,缺少中英文对照,学生学习难度大。国内翻译的外文教材,有些鱼目混珠,质量堪忧。而国内自编双语教材数量极少,目前只有由田盈、徐亮主编的发布于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双语教材《国际市场营销(双语版)》,该本教材采用部分专业术语及重点词汇用英文加注的方式,但英语内容较少。如今大多数院校的双语教学机制尚未完善,学校只投入有限的精力和资金支持教师自编教材,因此教师自编教材的积极性不高。

2.4 教学定位不清晰,教学方法不完善

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平衡好中英内容讲授的时间和模块,然而由于该门课程专业性强,涉及国外文化及国际术语多,加之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弱,教师在上课时容易本末倒置。比如因为担心学生用第二外语不能将知识理解透,在课堂上无意识地忽略专业知识的传授,将课堂转变成语言教学;或者为了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知识,有意识地降低专业知识难度,从而影响专业知识的传授,这都违背了双语教学传授专业课的本质。其次,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有可能为跟进课程进度,在课堂上只运用讲授教学法,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不足,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5 培养过程重理论,实践环节被忽视

国际市场营销是与企业营销活动、对外贸易联系紧密的课程,而且更加注重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但高校在开展《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时,只是单纯将理论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并未设置实践课程,纯理论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脱离现实,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不少高校都会组织大三学生参加专业实习,然而和国际性企业合作的较少。

2.6 教学激励有限制,保障制度不健全

为了促进双语教学可持续开展,不少高校对教师给予一定激励,比如双语课程第一年按照1.2的比例系数计算课时量,但双语授课备课量大、负担重,而且要不断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需要一个较长的探索和适应过程,因而高校的激励力度较弱。从学生角度来说,学分只与学时数量挂钩,双语课程改革并没有增加学时数量,课程考核方式仍以闭卷考试为主,考核成绩比例中试卷比例在60%以上,这些都打消了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积极性,他们多数喜欢双语课程,又担心自己的英语基础水平差,这种考核方式及学分情况,无形中打消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 《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3.1 教学目的

进行双语教学改革,在国家政策导向的背景下,首先要结合课程性质及学情,明确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而《国际市场营销》的教学目标就应定位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具备英语思维模式,能够在企业营销活动领域中实际应用英语获取相关知识,分析和妥善解决国际市场营销管理问题的人才。

3.2 教学模式

考虑该门课程对应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有限,学习积极性容易受到学习难度打击。可以采用分阶段实施不同教学模式的方法,第一阶段实施保持式,第二阶段实施过渡式,第三阶段实施浸入式。这一方法需要教师在进行课程前进行章节知识内容梳理,不能完全按照中文课程思路讲授,也要结合英语难度的递进程度。把涉及的陌生英语专业术语及词汇较多的内容放在第一阶段,放慢讲授速度,进行中英翻译讲授,以使学生进入双语的状态。在第二阶段,适当加快节奏,对涉及的陌生专业词汇不再过分强调,而是以英语简单句加专业术语方式进行讲授,重点理论知识内容增加。第三个阶段,进行完全的英文课堂讲授,并鼓励学生参与进来,通过课堂互动提升整体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张口表达,小组讨论,锻炼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营销活动的能力。

3.3 教材选取

目前《国际市场营销》国外原版教材价格高,获取渠道有限,学生阅读难度大;国内翻译教材不规范,问题多;国内自编双语教材数量过少,可选择性小。因此建议高校老师可暂时选择国内翻译教材,通过课堂PPT、教案设计及辅助资料来进一步丰富完善课程内容。同时高校应积极鼓励具有《国际市场营销》双语课程5年以上教学经验的老师自编教材。这样的教材符合学情,更具有针对性。结合分阶段的教学模式,教材的设计可以选择第一阶段的内容以英语术语后注中文以及英语导入后配中文解释的方式编写;第二个阶段的内容以英语直接导入后配双语解释的方式编写;第三个阶段以纯英文方式撰写。

3.4 教学方法

在实施分阶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针对三个阶段应分别侧重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阶段,应更多运用多媒体教学讲授法,使学生熟悉掌握基本概念,同时结合视频教学法,模拟表演式教学法,使学生能够忽略困难,提升对双语的学习兴趣,也为后续深入的双语内容学习打下词汇基础。第二个阶段,更多地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及案例研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熟悉英语表达方式,培养学生战略及策略性思维。第三个阶段,应积极使用头脑风暴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展示法,互动式教学法等方法,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参与到课堂中来,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地解决国际营销中的问题。

3.5 教学师资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第一,要继续坚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在坚持“引进来”方面,积极引进国外留学归来的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可适当考虑引进教授该门课程的外籍教师,外籍教师的引进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快的实现浸入式的英语学习状态,而且还可以给校内担任双语教学任务的老师开展培训,促进交流,进一步提升双语教学效果。在“走出去”方面,选择专业能力过硬且教学态度认真的老师去西方欧美国家学习进修和经验交流。第二,强化激励政策,对双语课程讲授的老师实施课时津贴,组织课堂竞赛,颁发奖品,对自编双语教材的老师给予出版费用报销及奖金激励。第三,进行人力资源重组,对有国外进修经历和有跨国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进行摸底调查,搭建双语教师梯队。

3.6 教学实践

《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是一门应用性极强课程,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全球性的合资企业及外资企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积累一定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学校应当在理论课基础上,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跨国性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使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巩固所学。而这个时间可以安排在理论课程之后,也可以安排在大三的实习当中,由学生自主选择进入这类企业实习。

3.7 考核方式

公平合理的考核结果不但能够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使老师得到最有效的教学反馈,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改革后,教学的目标不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掌握,国际营销技能的提升。也包括专业术语英语词汇的认识,营销英语口语的表达和交流等。因此一张試卷很难考核出学生实际收获,也难以给学生相对公平的考核成绩。双语课程应加大平时成绩考核。课堂的口试、笔试、小组汇报、报告等都应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范围。且由于在教学模式上实施三阶段逐步增加外语比重的方式,因此在平时成绩的考核上,也应分阶段进行,以便根据上一阶段考核情况及时做好课程进度调整及课程内容安排,确保下一个阶段能够顺利进行。

4 结语

综上,《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应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模式,针对学情循序渐进,分阶段推进;同时还应重视教学资源投入,培养师资,加大激励,搭建实践平台,做好教学引导和监督,保障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胡勇,李元东,丁雨田,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材料成型技术》双语课程教学改革之初探[J].高教学刊,2021,(2).

[2]赵培华.《国际市场营销》双语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教育研究,2016,(12).

[3]陈琳.双语教学培养模式下假期实践活动的讨论[J].教育教学论坛,2020,2(9).

作者:李静

上一篇:毛主义共产党历史发展论文下一篇:社会风险治理科学发展论文